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放风筝教案湘教版

合集下载

《放风筝》的教案范文

《放风筝》的教案范文

《放风筝》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历史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2. 通过放风筝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放风筝的历史:介绍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各地的风筝文化。

2. 风筝的结构与制作:讲解风筝的基本结构、材料选择和制作方法。

3. 风筝的放飞技巧:讲解风筝放飞的基本原理、风向判断和调整方法。

4. 风筝的种类与特点:介绍不同种类的风筝及其特点和适用场景。

5. 风筝比赛与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放风筝比赛,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放风筝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采用演示法,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飞方法。

3.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和放飞风筝。

4. 采用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资料,如图片、视频等,用于讲解放风筝的历史和技巧。

2. 准备制作风筝所需的材料,如纸张、竹条等。

3. 准备足够的空地,用于学生放飞风筝。

4. 准备放风筝比赛规则和评分标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介绍放风筝的历史和意义。

2. 讲解风筝的结构与制作方法,让学生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

3. 讲解风筝的放飞技巧,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放飞方法。

4.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风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组织学生到空地放飞风筝,让学生亲身体验放风筝的乐趣。

6. 进行放风筝比赛,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7.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放风筝的安全注意事项。

8.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思考放风筝的技巧和乐趣。

9. 课后跟进,了解学生在家庭中放风筝的情况,给予指导和鼓励。

10. 组织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观看学生的放风筝表演,增进家校沟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讲述放风筝的历史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风筝的结构和制作方法。

放风筝湘教版教学设计

放风筝湘教版教学设计

放风筝湘教版教学设计引言:放风筝是一项增强孩子体力和手眼协调能力的传统游戏。

在湘教版教学中,适当地引入放风筝游戏,对于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意识、观察力和创造力,以及促进其身心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份针对湘教版教学的放风筝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在课堂中最大化地利用这一活动。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和掌握放风筝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力和创造力,发掘他们的潜在才能。

4. 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他们积极参与户外运动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简单易学的风筝,确保每位学生都可以使用。

2. 准备适当的地点,可以是室内或户外空旷的地方。

3. 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绘本、图片或视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使用绘本或图片引起学生对放风筝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介绍放风筝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放风筝经历。

2.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放风筝的基本知识,如放风筝的材料、结构和飞行原理等。

通过对绘本、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更直观的了解。

3. 实践操作(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一人负责飞行,另一人负责放线。

教师对每个小组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风筝的安全飞行。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创造力进行风筝的装饰,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4. 小结与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分享他们的体验和收获。

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尝试放风筝。

四、教学延伸与巩固1. 家庭作业要求学生与家人一起制作风筝并进行飞行,然后写一篇关于放风筝的日记。

2. 拓展活动在学校组织一个放风筝比赛,让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风筝设计和飞行技巧。

3. 自由探索鼓励学生在课外时间自由探索放风筝,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风筝的制作质量和飞行情况来评价教学效果。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放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放风筝》这首诗歌的内容,掌握其中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内容,进行创作与表达,增强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关注,增强团队合作和共享快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掌握相关词汇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板书准备:放风筝2. 教具准备:课件、打印的《放风筝》诗歌和风筝制作材料四、教学过程导入:1. 启发思考:学生是否喜欢放风筝?为什么?有没有放过风筝?喜欢在什么场景下放风筝?2. 引入诗歌: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入《放风筝》这首诗歌。

呈现:1. 诗歌导读:师生共同朗读《放风筝》诗歌,注意语音语调的处理,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意境。

2. 诗歌赏析: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师生共同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丰富的词汇。

拓展:1. 词汇学习:整理出诗歌中的生词和难词,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讨论。

2. 情感分享: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关于放风筝的经历或感受,鼓励他们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创作:1. 风筝制作:学生分小组制作风筝,在教室内或操场上进行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制作风筝来增强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2. 诗歌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创作一首与放风筝相关的诗歌,并在班级或全校范围内进行分享。

巩固:1. 诗歌背诵:学生个别或集体背诵《放风筝》这首诗歌,要求正确朗读诗歌,并注意语音语调的处理。

2. 诗歌演唱:选取一些学生代表,进行诗歌的朗诵或演唱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来进一步理解和体会诗歌的美。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放风筝》这首诗歌的内容,学会了背诵和朗读诗歌,并通过实践活动加深了对诗歌的感知和理解。

同时,通过诗歌的创作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

《放风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风筝的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2)运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开展放风筝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珍惜亲情和友情。

(3)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风筝的技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风筝制作方法和放风筝技巧的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放风筝》课件或教案。

(2)生字词卡片。

(3)风筝图片或视频资料。

(4)风筝制作材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风筝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风筝。

(2)邀请学生分享收集到的风筝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3)简介课文《放风筝》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3)学生运用生字词造句,巩固记忆。

4.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风筝,了解风筝的种类和特点。

(3)制作一张关于风筝的手工作品,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调查家乡的风筝文化,了解风筝在当地的传统和习俗。

(2)邀请家长参与放风筝活动,感受亲情的温暖。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放风筝》这篇短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活动的指导,引导学生从故事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

2. 教师提前准备好多张放风筝的图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教师展示一张放风筝的图片,激发学生对放风筝的兴趣。

Step 2:导读教师给出一段导读,简要描述放风筝的趣事,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愉悦感。

Step 3:阅读学生开始独立阅读《放风筝》。

教师提醒学生需要掌握故事的核心内容和情感色彩。

Step 4: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故事中的情节、人物和他们的行为举止。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情感变化,并指导学生进行记录。

Step 5:整体讨论教师组织全班讨论,学生可以分享他们的观点和体会。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故事中的友情和成长。

Step 6:情感体验教师播放一段放风筝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放风筝的乐趣和自由。

教师鼓励学生写下他们的感受和想法。

Step 7:朗读学生们分角色朗读整篇故事,通过朗读的过程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了解。

Step 8:提问互动教师提问学生与故事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展开阐述和解释。

Step 9:思维导图学生根据故事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制作一个思维导图,将故事的情节和自己的感受进行整理。

Step 10:总结回顾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故事中所传达的友情和成长主题,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更多的作品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丰富内心的情感世界。

Step 11:拓展延伸教师推荐一些相关的图书,供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

Step 12: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的放风筝经历的作文,并可以附上他们自己的放风筝图片。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放风筝》这篇短文,深入体会到放风筝的乐趣和人与人之间的友情。

通过活动的引导,学生培养了情感认知能力,并且能够理解并解读故事中的情感变化。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能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最新六年级上册《7*放风筝》教学设计(精品)

最新六年级上册《7*放风筝》教学设计(精品)

湘教版六年级上册《7*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23个生字,学会其中1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风筝、阳光明媚、体育场、各式各样、老鹰、仙鹤、线轴、拽着、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精致、宇宙”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的喜悦心情。

教学难点:根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教学准备:1、搜集有关写风筝的诗或文章。

2、自制或买风筝准备参加放风筝活动。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设计思路:从学过的古诗导入,在学生对风筝的历史有了简单了解之后,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掌握观察图画的一般顺序,在理解图画的基础上图文对照,学习课文,理清“大蜻蜓”飞上天之前、之时、之后的情景,并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兄弟俩当时高兴的心情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巩固理解,加深印象,在熟练朗读课文的基础上交流搜集材料,拓展阅读(最好也应该要求学生读熟。

为感受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带学生外出放一次风筝,最后,写一篇日记,将这种感受记录下来。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

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二、观察图画,自学探究。

1、指导按“从上到下、从景物到人物”的顺序观察图画。

自由发言。

2、图文对照,自读课文,学习本课中的生字并画出生词。

重点指导以下生字词:“鹦鹉、老鹰、仙鹤、蜈蚣”等,联系事物,观察特点,说出记忆方法。

用手书写记忆生字。

3、图文对照,再读课文,畅所欲言说说课文大意。

三、深入探究,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1、同桌齐读课文,讨论作者在课文中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又写了什么。

理清文章思路,重点讨论作者是怎样把放风筝的过程写具体的。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放风筝湘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放风筝湘教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人。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讨论话题,如:“课文中是如何描绘放风筝的场景的?”“作者在放风筝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情感?”“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一句话,为什么?”
让学生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鼓励他们各抒己见,互相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
在此基础上,本章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运用已掌握的语文知识,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针对学生在民间传统文化认知方面的不足,教师需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使他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重难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实现从知识接受到能力提升的转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环保意识。
重难点:如何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然地接受并内化这些价值观。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通过展示风筝图片、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发他们对放风筝的兴趣。
2.搜集有关放风筝的民间故事或诗句,与同学分享,并简要介绍其寓意。
3.制作一份关于放风筝的手抄报,内容包括:放风筝的起源、发展、种类、技巧等,要求图文并茂,版面设计合理。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放风筝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
5.家长协助孩子,一起完成一次放风筝实践活动,并记录下放风筝的过程和感受,以文字或图片形式提交。
2.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找出难点和疑问,进行小组讨论,互相解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放风筝湘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优秀教学案例放风筝湘教版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遵循“以学生为本,以兴趣为导,以实践为重”的教学原则,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放风筝》,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问题导向
1.设计问题:针对课文内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作者为什么喜欢放风筝?”“课文中的风筝有什么特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问题解决: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他人等方式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5.教学内容与过程:本案例在教学内容与过程的设计上,注重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制作风筝,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此外,本案例还注重对风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3.学会风筝的基本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4.了解风筝的文化内涵,知道风筝在我国的历史悠久和广泛流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结合课文插图,观察、分析风筝的制作过程,提高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3.动手制作风筝,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4.开展放风筝活动,提高户外活动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风筝的喜爱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体验放风筝带来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放风筝》教学教案设计

《放风筝》教学教案设计

《放风筝》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了解风筝的历史和基本结构,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技巧。

1.2 技能目标能够独立制作简单风筝,并能在户外正确放风筝。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团队协作精神,享受风筝带来的快乐。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主题了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与传统文化的联系。

2.2 教学重难点掌握风筝的基本结构,了解风筝的飞行原理,学会放风筝的技巧。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演示、实践、小组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谈论风筝的相关经历,激发学生兴趣。

3.2 讲解讲解风筝的起源、发展以及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介绍风筝的基本结构、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3.3 演示教师现场演示制作风筝的步骤,学生跟随操作,学会制作简单风筝。

3.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风筝制作,教师巡回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风筝制作。

3.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风筝制作过程中的收获,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户外放风筝4.1 教学目标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技巧,能在户外独立放风筝。

4.2 教学方法采用实践教学法,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练习。

4.3 教学过程4.3.1 教师示范教师在户外示范放风筝的技巧,讲解注意事项。

4.3.2 学生练习学生分组进行放风筝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3.3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放风筝过程中的经验,巩固所学技能。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法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2 评价内容风筝制作质量、放风筝技巧、团队协作精神、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5.3 评价标准制作风筝:完成度高、设计新颖、结构合理;放风筝:技巧熟练、注意事项遵守得好;团队协作:配合默契、共同完成任务;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风筝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放风筝》教学教案设计手册,包含风筝制作步骤、飞行原理等内容。

《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

《放风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的风筝文化及其意义。

2.学生能够制作自己的风筝并学会放飞风筝的技巧。

3.学生通过放风筝的活动提升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风筝的制作材料,如竹子、纸张、绳子和彩色笔等。

2.收集关于中国风筝文化的图片和资料,用于介绍和讨论。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教师播放一段与风筝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带领学生一起讨论他们对风筝的了解和观点。

介绍风筝: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风筝的历史、种类和意义,解释风筝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风筝,并解释其特点和制作材料。

制作风筝:1.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并指导学生按照步骤一起制作风筝。

2.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风筝的形状、颜色并进行涂饰。

放风筝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两人组成,一位负责放风筝,一位负责维护绳子。

2.在开阔的操场上,带领学生一起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

3.教师引导学生在放风筝过程中互相帮助、合作,并提醒注意安全问题。

讨论与总结:1.学生回到教室后,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放风筝的经历,分享彼此的感受和困难。

2.学生围绕风筝的意义、风筝对于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评价。

拓展活动:1.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学习风筝的制作技巧,尝试制作不同形状和样式的风筝。

2.学生可以将自己的风筝作为手工作品展示,与其他同学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3.学生可以参观或参与当地或国际的风筝展览活动,拓宽对风筝文化的认识。

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制作风筝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听取学生在讨论环节中的发言和观点。

3.通过学生的合作成果及展示的风筝作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风筝是一种古老而又传统的中国玩具,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意义。

在中国,风筝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最初是作为一种军事信号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游戏和娱乐活动。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基本知识,包括风筝的历史、种类、构造和放飞技巧。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风筝的历史与发展2. 风筝的种类与结构3. 风筝的放飞技巧4. 制作风筝的步骤与方法5. 风筝比赛与赏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放风筝的基本技巧,学会制作简单的风筝。

2. 教学难点: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风筝的历史、种类、结构及放飞技巧。

2. 演示法:展示风筝的制作过程和放飞方法。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并进行放飞练习。

4. 讨论法:组织学生交流放风筝的心得,分享创作灵感。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风筝的图片、视频资料,准备制作风筝的工具和材料。

2. 学生准备:自带剪刀、胶水、彩纸等制作风筝的材料。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发展,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 展示不同种类和风格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和讨论。

二、讲解与示范(10分钟)1. 讲解风筝的结构和制作方法,包括骨架、纸张、线等。

2. 示范制作过程,引导学生动手制作风筝。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学生分组制作风筝,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帮助,完成风筝的制作。

四、放飞风筝(10分钟)1. 讲解风筝的放飞技巧,包括风筝的选择、场地选择、风向判断等。

2.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放飞自己制作的风筝。

2. 学生互相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提出改进建议。

注意事项:1. 在实践操作环节,注意安全,避免剪刀、胶水等工具造成伤害。

2. 在放飞风筝环节,注意选择合适的场地,避免人群密集处。

3. 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给予个别指导。

4.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制作出具有个性的风筝作品。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风筝》。

(2)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

3.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

2. 能够用自己的话准确地表达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放风筝》的文本。

2. 与风筝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分组活动的准备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a.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风筝图片或视频资料,引起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b. 提问:“你们对风筝有什么了解?”,让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风筝的知识和经验。

c. 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历史和基本知识,为课文学习做铺垫。

2. 阅读理解(15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放风筝》,理解课文内容。

b.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c. 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子,共同解决问题。

3. 课文讲解与分析(15分钟)a.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c. 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4. 小组活动(1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风筝图案或样式。

b. 学生利用准备材料,动手制作自己的风筝。

c. 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风筝,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感受。

b.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和体验,反思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乐趣。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

课文《放风筝》教案范文

《放风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放风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参与户外活动的意识。

(2)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分享喜悦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放风筝》。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难点:(1)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通过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力,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放风筝的话题。

(2)简介课文《放风筝》的作者和背景。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学生讨论课文的含义,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 生字词学习:(1)教师挑选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2)学生跟读,模仿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3)学生进行生字词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堂练习:1. 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字词,进行看图说话或小作文练习。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彼此的喜悦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课文《放风筝》的内容。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3.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放风筝》,加强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反馈。

2. 生字词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习和小作文,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评价: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回家后的作业完成情况,家长签字确认。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放风筝》的教案范文

《放风筝》的教案范文

《放风筝》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以及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放风筝的相关知识。

(2)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动手制作风筝,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放风筝的历史与起源2. 风筝的种类及特点3. 风筝的制作方法与技巧4. 风筝的放飞原理与技巧5. 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风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难点:(1)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2)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放风筝的相关资料,制作PPT。

(2)准备制作风筝的材料,如纸张、竹条、线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相关内容,了解放风筝的基本知识。

(2)分组,每组选定组长,负责组织小组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放风筝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放风筝的历史、起源和发展,以及风筝的制作方法和放飞技巧。

3. 课堂讲解:教师结合PPT,讲解放风筝的相关知识,包括风筝的种类及特点、制作方法与技巧、放飞原理与技巧等。

4. 分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制作风筝。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掌握制作技巧。

5.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制作的风筝,分享制作过程和心得体会。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风筝制作和放飞的重点注意事项。

2019-2020年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放风筝》WORD教案 1

2019-2020年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放风筝》WORD教案 1

2019-2020年湘教版六年级上册《放风筝》WORD教案 1一、教学要求1.理解课文是如何将风筝飞上天的过程以及美丽、热闹的天空写具体的。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五、六节。

二、教学准备多媒体幻灯片(五张)(1)各式图案的风筝、说话练习题一道。

(2)两段对比的话。

(3)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伴随优美的音乐)。

(4)辅助背诵的两段话。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初读课文。

1.导语:同学们,体育场上人很、风筝的样式多、放风筝前的喜悦心情一定十分好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放风筝》2.朗读一、二节。

教师引读:到体育场来放风筝的人可真不少……风筝花花绿绿,各式各样……我跟哥哥说…… 3.出示多媒体幻灯片(1)(1)仔细观察:除了书上描述的以外,天上还有哪些风筝?(2)说话练习:天上有(),有(),有()…就是没有()。

(二)发现学习一1.过渡:望着天上各式各样的风筝,“我”和哥哥迫不及待地想让风筝飞上天。

课文(三、四节)具体描写了放飞风筝的经过。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2):哥哥拿着线轴,向前跑。

我拿着风筝。

哥哥收住脚,“大蜻蜓”飞上了天空。

3.这两段话有哪些不同?课文第三节是怎样将放风筝的经过写具体的?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四人小组学习。

要求:1)每位组员都要发表意见。

2)学习组长组织组员交流。

3.组长最后归纳总结。

4.学习组长交流学习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5.朗读三、四节,读出高兴的语气。

(三)、发现学习二1.过渡:成功地将风筝放飞上天,给“我”和哥哥带来了快乐。

欣赏风筝在天上随风飘荡的情景,更是一种无穷的乐趣。

2.出示多媒体幻灯片(3),随着优美的音乐欣赏风筝在天空中随风飘荡的情景。

3.多美丽的天空,又多热闹的天空。

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读得好吗?为什么?一会儿,又飞来几只小鸟,它们围着“大蜻蜓”叽叽喳喳地叫。

我正看得入神,西边又飞起一只美丽的“大蝴蝶”。

4.学生评价教师的朗读。

教师追问:这些语句为什么不能去掉?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美丽的天空写具体的。

7.放风筝

7.放风筝

湘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7.放风筝(共2课时)授课日期:20 年月日星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读“黛、屉、讳、钗、螃、跺”6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读文,理清难懂语句,理解课文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重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借助工具书及背景资料,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红楼梦》的资料。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自主练。

(15分钟)1.情境导入。

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简介背景,了解作者曹雪芹。

2.自读课文,完成预习(1)读文,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提示:注意声母、韵母音;利用形近字、熟字增删部首、会意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不懂的词语有:(2)感知课文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全文按()顺序,先讲();接着讲();最后讲()。

本文记叙了()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表现了贾等对()。

3.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4.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

为什么?二、展示练。

(15分钟)1.检查预习生字情况:(1)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生字词。

(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如:忌讳放晦气横竖)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回答预习题(2):检查概括文章的大体内容。

假如不会说,反向引导,再连起来说。

(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读一读填好后的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遇到写事的文章,可按照事情的原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概括。

4.提示预习题“3”:找出课文中的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出最多。

也可以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5.各抒己见: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呢?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7 放风筝|湘教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7 放风筝|湘教版
3、以微课的形式讲解风筝的制作过程;
4、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一步装饰风筝、通过微课学习风筝的制作;
3、为进一步的装饰提出自己的想法。
1、PPT课件
2、风筝半成品
3、潍坊风筝成品
形成性评价
让学生在感知不同类型的风筝的的造型特点、装饰特点,激发学生的思维。
拓展阶段
安排作业任务
小组合作完成风筝的设计及制作
1、大张的白纸;
2、彩色纸;
3、小竹枝;
4、剪刀等制作用工具。
形成性评价
增强学生团队精神,体验合作带来的快乐与成效。
结束阶段
1、评选出优秀的作业
1)最佳创意
2)最精致工艺
3)最佳团队
2、布置课后任务
1、展示作品
2、评价作品
学生作品
采访式总结评价
让学生对自己和同们的作品进行对比,从而加强对风筝制作的认知,享受团队的成果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教具、学具以及媒体运用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教学环节设计意图
导入阶段
利用PPT及视频介绍风筝的起源、流派
在视频中寻找风筝起源的相关信息
PPT课件
诊断性评价
让学生对风筝的起源有一定了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的兴趣
展开阶段
1、重点介绍我国风筝主产地——潍坊;
2、介绍风筝的类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收集、了解、制作、放飞等活动,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风筝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制作风筝的基本方法,并运用剪粘或绘画等方法装饰风筝。
教学难点
理解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的原理绘制风筝。
教学内容分析

湘教版风筝教案

湘教版风筝教案

湘教版风筝教案教案标题:湘教版风筝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风筝的起源、种类及制作原理。

2. 学习掌握风筝的飞行技巧。

3.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风筝的起源和种类介绍。

2. 风筝制作的基本原理。

3. 风筝的飞行技巧和注意事项。

4. 学生自主制作风筝的过程。

教学步骤: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风筝的形状、颜色、飞行场景等,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1. 第一课时:风筝的起源和种类介绍a. 向学生介绍风筝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风筝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b. 分类介绍常见的风筝种类,如平面风筝、凤凰风筝等,并展示不同风筝的形状和特点。

2. 第二课时:风筝制作的基本原理a. 介绍风筝的制作原理,如框架结构、支撑杆等。

b. 分发制作风筝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动手制作简单的平面风筝。

c. 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

3. 第三课时:风筝的飞行技巧和注意事项a. 向学生介绍风筝的飞行原理和飞行技巧,如正确放线、掌握风向等。

b. 在开阔的场地进行风筝飞行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风筝并体验飞行的乐趣。

c. 引导学生总结飞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4. 第四课时:学生自主制作风筝的过程a. 分组让学生自主选择风筝种类,并制定制作计划。

b.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制作风筝,注意安全和团队合作。

c. 学生运用所学技巧,亲自飞行和调整风筝。

课堂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在制作风筝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2. 考察学生对风筝飞行技巧和注意事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对学生完成的风筝进行展示和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教学资源:1. 风筝图片、视频资料。

2. 制作风筝所需材料和工具。

3. 开阔的场地供学生进行风筝飞行实践。

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学生可以了解风筝的起源和种类,并掌握风筝制作的基本原理。

同时,通过风筝飞行实践和自主制作风筝的过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

《放风筝》教案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关于放风筝的基本知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制作并放飞风筝。

教学重点:1. 听说读写“放风筝”相关的词汇;2. 学习风筝的制作与放飞方法。

教学准备:1. 图片或视频素材关于放风筝的现象和过程;2. 风筝制作所需的原材料,如纸张、竹子、鸟线等;3. 学生参考的放风筝的步骤说明。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放风筝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有放风筝的经历,让他们描述放风筝的感受和过程。

Step 2: 学习与分享1. 教师给学生介绍放风筝的定义和由来,让学生了解放风筝的起源和重要性。

2. 教师教授放风筝相关的词汇,如风筝、线轴、长尾、上天线等,并帮助学生正确发音与理解。

3. 学生小组间互相分享放风筝的经验和喜好。

Step 3: 风筝制作1. 教师向学生展示风筝制作的材料,并解释每种材料的作用。

2. 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风筝制作流程,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逐步制作自己的风筝。

3.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可以发挥创造力,自由选择风筝的形状和装饰。

Step 4: 放飞风筝1. 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适合放风筝的场地。

2. 学生按照指导,将风筝编织完成并系线。

3. 教师演示正确的放风筝方法,包括运用手中力道掌控风筝的高低、左右飞行等。

4. 学生轮流尝试放飞风筝,并互相观看和鼓励。

Step 5: 总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制作和放飞风筝的过程,总结经验和技巧,并做一些完善的建议。

2. 学生讨论风筝对他们的意义,并分享彼此的观点和感受。

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设计制作的风筝,并引导学生进行展览和欣赏。

Step 6: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他们放风筝的体验或感受的短文。

评价与反馈: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风筝制作成果,并提供指导和改进建议。

3. 教师批改学生的作业并对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7放风筝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6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品位本文的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品位课文语言。

【教学难点】学习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具学具】录像片、字幕投影。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启发导入1.以古诗《村居(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导入,揭题并简介风筝。

2.简介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

3.录音机播放放风筝的一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

三、出示阅读要求,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阅读中的问题。

(1)课文中的人物很多,你觉得中心人物是谁?(2)本文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表现了什么?(3)你对课文中的哪一个人物印象深刻?为什么?2.小组合作研讨,班内汇报交流。

对第(1)个问题,要让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然后仔细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哪个人物描写最多。

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人物间的关系确定中心人物。

对第(2)个问题,要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文中的主旨。

本文记叙了贾宝玉和众姐妹、丫头们在大观园放风筝的经过,突出了他们放风筝时的自由欢乐。

表现了贾宝玉对大观园美好生活的热爱。

对第(3)个问题,教师可让学生从文中众多的人物中挑选一个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理由。

从贾宝玉的言行举止中,让学生体会贾宝玉完全没有公子哥儿的架子,十分率真纯直。

4.抓住重点语段,欣赏品味。

(1)投影出示句子“于是丫头们拿过剪子来,铰断了线,那风筝飘飘摇摇,随风而去。

一时只转眼间只剩下,转眼间有只剩下一点黑心儿,一会儿便不见了。

”①“飘飘摇摇”是什么意思?把这个词语换成“飘飘荡荡”好不好?“飘飘摇摇”在文中指风筝在风中随风摆动。

“飘飘摇摇”这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在天空中飘飞的姿态美,换成“飘飘荡荡”不好。

②“鸡蛋”、“黑星儿”描写了什么?风筝为什么有“鸡蛋”变成了“黑星儿”?描写了风筝的形状。

因为风筝越飞越高,看到的形状很快发生了变化。

③“一时”、“转眼”、“一会儿”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风筝随风飞去后很快消失。

④谈谈自己对句子的的体会。

风筝被铰断了线,随风而去。

越飞越高。

开始,他们看到的风筝只有鸡蛋大小;后来风筝迅速飞去,人们只能看到一个小黑点;最后,风筝在天空中消失。

这个句子写出了风筝在天空中迅速失去飞去直到消失的过程,抓住了风筝的姿态和形状,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表达了贾宝玉等放风筝时的异常快乐的心情。

(2)迅速找出自己的喜欢的语段,欣赏品味,同桌交流。

四、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文中描写的放风筝的场面,品味文中的妙词佳句五、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学完本课的收获主要从欣赏品味句子方面去谈。

【板书设计】贾宝玉姿态:飘飘摇摇林黛玉放风筝丫头们等形状:鸡蛋黑星儿【教学反思】曹雪芹在“红楼梦”70回中生动地描写了大观园中姐妹们放螃蟹、美人、大鱼、编蝠、凤凰、沙燕等各种风筝的情景。

可以说,中国的玩具风筝在这时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这么一段文字,选自《红楼梦》,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

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

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这段话描绘出了一幅活灵活现的大观园笑的群图。

这段描写,若换成平庸之笔,只会用“哄堂大笑”四字了之,而曹雪芹却妙笔生花,写得那样精彩;史湘云笑得爽快,毫无拘束,连口中的饭都喷射出来了;黛玉笑得娇媚,柔弱中表现出节制;宝玉则连笑时也在撒娇,滚到贾母的怀里;贾母疼爱宝玉,自己要大笑,又要照顾突然滚过来的宝玉;王夫人猜到是凤姐作怪,笑的轻则,不扫众人之兴;薛姨妈也撑不住,却不同于湘云,一口茶只是喷在晚辈探春身上,失态而未失理;探春笑的控制不住了,手里的饭碗都扣在迎春身上,显示出一种亲密无间的姐妹情;惜春娇弱,叫奶母揉肠子,流露出天真的孩子气;奴仆丫头们忍不住的,只能躲出去偷着笑;忍得住的,就赶忙上来替小姐换衣服。

同是笑,主奴不同,长幼各异,一人一副笑态,一人一种表现,纵情恣肆,让读者看了无不拍案叫绝。

类似这样的精美段落,细节描写若在平时能相机滲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学生情操、文化底蕴肯定会慢慢丰厚起来。

附送:2019年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教案湘教版【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把握小巧玲珑说的主题。

3.品味本文稿语言,初步学习鉴赏小说的技巧。

4.结合前后文,透视封建社会统治者专制强权下的残暴统治。

【教学重点】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具学具】字母投影片、录像片。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小组交流、阅读批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1.听《好汉歌》或观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的录像,导入激趣。

2.学生自由发言,谈一谈自己知道的水浒传故事和对《水浒传》这部小说的了解情况。

二、教师补充相关资料1.简介作者、作品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著有长篇白话小说《水浒传》。

《水浒传》,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著名长篇小说。

它讲述了梁山农民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罪恶,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

2.题目简介。

课文节选《水浒》第7回,回目的标题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三、感知全文,理清线索1.同桌互相指认生字,互相教读。

2.速读课文(师提醒学生快速阅读的方法:①必须是默读,不要朗读。

力戒倒回去重读。

②采取抓内容要点、抓关键字、词、句、段的读法。

内容相同的段落可以适当合并,有时可以读得快些,甚至是跳读。

对于不认识或读不准的生字词可以求助字典,也可以求助同学,还可以求助老师。

)3.部分内容分角色朗读,注意把握人物口气。

可先讨论读鲁智深说话的口气,然后有意识地充满感情地朗读。

4.请学生复述故事,学生可设计简要的示意图,概括故事情节。

四、阅读批注,走进人物1.引导学生采用“阅读批注”的方法,对人物性格形象进行分析和批注,边读边注,边注边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2.继续采用“阅读批注”法,在文章中找出表现鲁智深性格的句子,并作批注。

五、再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1.学生通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2.讨论、交流,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开端:无赖寻事发展:力伏无赖高潮:倒拔杨柳结局:无赖心服4.课文记叙了鲁智深的哪两年事?这两件事反映了鲁智深是怎么样一个人?(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六、精读课文,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1.学生细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小说往往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

选文将鲁智深放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矛盾斗争中来描写其语言、动作、心理,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请找出这些描写手法并加以说明。

(学生默读课文。

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a.语言描写:后边那二三十个无赖尺得目瞪口呆,正想逃,忽听鲁智深一声吼:“不许动,谁走我就让谁下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嫉恶如仇的性格。

b.动作描写:鲁智深不等张三、李四动手,便先发制人,用“飞起”“踢”几个词,表现出他的心思缜密、反应敏捷、武艺高强。

c.心理描写:鲁智深怀疑众无赖假意奉承,“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上前来,莫非想捉弄我?这倒是虎口拔牙!”表现了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2)课文主要是介绍鲁智深,为什么穿插许多描写无赖的细节?教师引导,全班交流。

写众无赖与鲁智深的冲突,是为了表现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本性,表现他的正义感和侠义精神。

从他后来对待无赖的态度中可以看出,他性格豪爽,不计前嫌。

鲁智深出身于军官,经验丰富,因此粗在有细,机警敏捷,正因为如此,才没中无赖的圈套。

整个故事塑造出了一个智勇双全的英雄好汉形象,如不穿插写无赖这一群体形象,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自由朗读课文,感悟体会。

七、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主要从如何表现人物特点的方面去谈。

【板书设计】8*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开端:无赖寻事发展:力伏无赖嫉恶如仇高潮:倒拔杨柳智勇双全结局:无赖心服【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抓住个性化的语言和传神的动作描写。

学生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出现了小高潮。

其间,既有发言学生那种自豪与成就感,又有其他同学羡慕、佩服的表情,还有那种跃跃欲试,不甘落后的激情,更有老师不失时机的表扬鼓励。

是什么为这节课的课堂注入了活力?是学生的课外阅读为课堂注入了源头活水。

谈到课外阅读,新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小学六年制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50万字。

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的确如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文明社会学生变得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真的应该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等等这些都说明了读书的重要。

若要学好语文,必须通过大量反复的阅读,形成足够的积累,才能在运用时得心应手。

对于这一点,也许对于专门从事语文教学的人来说,是谁都明白的道理。

可走进课堂,我们便发现:明白的东西不一定做得好。

课堂上不重视读的现象大有人在。

我们总认为:“只要讲透了,学生就会了。

”其实不然,理解不是讲出来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在不断的阅读实践中形成的。

试想,如果三节课教了一篇课文,而真正能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的还不足一半人,这样的教法,学生学会了一篇文章又能得到什么呢?他们的语文素养又如何提高呢?现在,不少学生说话作文时,语言干瘪,词不达意,这恐怕就是课外阅读量少的原因吧!的确,学生腹中空空,一旦需要倾吐时,必然张口结舌,不知所措。

因此,我们很需要摆正“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