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案25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3.领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2.教学难点:理解《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介绍沈从文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边城》的文学价值。
2.阅读文本学生自主阅读《边城》全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分析人物形象以翠翠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其性格特点,如纯真、善良、坚韧等。
分析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之间的关系,探讨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4.分析故事情节讲述《边城》的故事梗概,引导学生关注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故事情节的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5.分析环境描写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如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等。
探讨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影响。
第二课时1.分析人性美以翠翠、傩送、爷爷等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探讨《边城》中的人性美。
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爱、理解、宽容等美好品质。
2.分析爱情美引导学生理解爱情中的无奈和悲欢离合。
3.分析自然美引导学生关注《边城》中的自然景观,如山水、花草、鸟兽等。
探讨自然美对人物情感和故事氛围的影响。
引导学生感悟《边城》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第三课时1.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2.拓展延伸以《边城》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特点。
推荐阅读其他沈从文的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3.作业布置深入阅读《边城》,分析其中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引导学生领悟作品所传达的人性美、爱情美和自然美。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边城》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体会作者对湘西风光的热爱。
3. 领会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4. 掌握小说中的民间风俗描写,了解湘西地区的民族文化。
5. 提高阅读名著的兴趣和能力,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小说《边城》情节的掌握。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4. 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体会。
5. 民间风俗描写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的把握。
2. 湘西地区民族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4. 欣赏法: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小说《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
3. 课堂讲解:讲解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等,分析小说特点。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
5.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片段,深入理解小说特点。
6. 品读欣赏:品读小说中的优美段落,提升审美情趣。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环境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他们对小说主题、人物的理解深度。
3. 分析学生作业,了解他们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民间风俗描写的把握情况。
4.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评价他们欣赏小说优美段落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全面。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反思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小说特点。
《边城》教案设计
《边城》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感悟生命的真谛。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掌握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小说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感悟语言魅力。
2.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把握小说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沈从文,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边城》、《湘行散记》等。
(2)简介小说背景:以湘西边陲小镇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纯真爱情和传统道德的故事。
2.理解小说主题(1)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梳理故事情节。
(2)讨论小说主题,如: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人性的善良与美好、生命的价值等。
3.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翠翠:善良、纯真、坚韧、独立。
(2)分析翠翠的父亲:忠诚、敬业、有责任心、有爱心。
(3)分析翠翠的爷爷:慈爱、包容、有智慧、有担当。
(4)分析翠翠的男朋友:诚实、勤劳、善良、有责任心。
4.领悟语言特色(1)分析小说的语言风格:自然、朴实、真挚。
(2)欣赏小说中的精彩语句,如:“翠翠看着她,翠翠觉得自己也是一只翠翠。
”5.课堂讨论(1)讨论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如:翠翠与翠翠的父亲、翠翠的爷爷、翠翠的男朋友之间的关系。
(2)讨论小说的象征意义,如:渡船、河流、白塔等。
(2)拓展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如《湘行散记》、《从文自传》等。
四、课后作业2.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为他(她)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人物传记。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边城》,分析小说主题、人物形象、语言特色等,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注重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部分学生对小说背景了解不够,影响了他们对小说的理解。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14篇)
《边城》教学设计(通用14篇)《边城》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重点分析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分析主要人物重点是翠翠的形象。
3.结合人物分析,领悟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教学重点主旨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教学方法:品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说的创作可谓百花齐放,鲁迅、巴金、茅盾、郁达夫等人在现代文学史上都各树一帜,而沈从文的作品也另辟新径,为现代文学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清爽之气。
二、介绍作家作品。
沈从文(1902-1988),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讨论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炯之、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
湖南凤凰人。
苗族。
1918年学校毕业后曾入本乡土著军队当兵。
1923年到北京。
1926年开头在《晨报副镌》、《现代评论》《小说月报》《新月》上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编辑《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7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等编辑《红黑》杂志,并参与新月社。
1930年在青岛高校任教,1934年在北京主编《大公报》副刊《文艺》及天津《益州报》副刊。
抗战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高校任教。
回北京后任北京高校教授,并连续办原刊物,以此为阵地,集合很多北京文人,形成了\"京派作家群\"。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讨论方面成果卓著,有很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讨论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制造了一种描写特别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进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的特点。
2. 把握作者在《边城》中极力要表现的古老湘西的人生形式。
3. 理解《边城》题目的含义,把握作者的创作目的。
二、教学重难点
1.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2. 把握对人物的描写,如翠翠、祖父,探寻人性之美。
三、教学方法
点拨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以“走进湘西,探寻人性之美”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湘西的人性美,从而引出《边城》这篇文章。
2. 作者简介:简要介绍作者沈从文的生平和文学成就,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 整体感知:学生自主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情感。
4. 重要字词讲解:讲解文中出现的重要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思。
5. 古汉语句式分析:分析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句式,让学生掌握古汉语的语法规则。
6. 分析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7.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深化学生对文章的认识。
8.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9.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观察身边的“人性之美”,撰写一篇短文,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边城》教案
《边城》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阅读、分析《边城》,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4. 学习作品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技巧,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介绍2. 《边城》故事情节概述3. 人物形象分析:翠翠、傩送、爷爷等4. 作品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5. 作品主题探讨: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边城》的人物形象分析和作品主题理解。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以及作品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概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经验,尝试运用作品中的技巧进行创作。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边城》,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掌握故事情节。
2.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概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3.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品主题,理解人性美、人情美和自然美。
4. 第三课时:分析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5. 第四课时:分组讨论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课堂交流和分享。
6. 第五课时:总结本单元学习内容,进行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边城》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
2. 写作实践评价:评估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对《边城》技巧的运用情况,包括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等。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9篇】
边城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牛牛范文的小编为您带来的9篇边城教学设计,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边城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全面掌握《边城》的故事情节,培养分析、概括、浓缩篇幅较长的文章的能力。
2、抓住文中的对话语言描写,深刻体味作者运用散文化语言细腻呈现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
3、品味文中“三美”,即环境美、风俗美、人性美。
4、理解“歌声”对主人公翠翠的意义,同时合理探究翠翠的命运。
二、过程与方法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2、品味鉴赏重点段落精彩语言,合作探究语言内含的精彩故事。
3、采用故事新编法探究原文给读者留下的悬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先生清新、典雅的叙事抒情文风,领会作者创造的独特的主人公魅力。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环境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歌声”的意义,把握翠翠的形象及其身上体现出来的淳朴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渗透的美学内涵,合理续写文本故事可能的结局。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诱导启发法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教学过程一、导入1、在身心疲惫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首优美而恬静的歌曲,你是否感受到它就像一杯香茗,让你心醉?美妙的歌声能洗净人世的铅华,通俗的歌声能激荡平静的心灵,传递最真最朴实的情感。
同学们,咱们家乡有没有这种明白晓畅、通俗易懂的歌曲呢?学生发言并主动演唱:学生甲:威宁草海宽又宽,四面八方都是山。
郎是青山不会老,妹是海水不会干。
学生乙:苞谷桩桩一排排,要唱山歌坐下来。
要唱山歌唱两个,不唱山歌你别来。
学生丙:哥在岩上放羊来,妹在岩下掐菜薹。
哥要菜薹抓把去,要唱山歌晚上来。
学生丁:高山青松青又青,我俩情谊比海深。
如果哪天水干掉,我比妹妹还伤心。
…………这些都是我们家乡传唱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词表达的情感朴素真挚。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边城》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情节发展;(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小说内容;(2)运用比较、联系、推理等方法,探讨作品的文学价值;(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善良、纯真的人性美;(2)认识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风情的传承与弘扬;(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3)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民间风情和传统文化内涵;(2)作品所展现的人性美和悲剧色彩;(3)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背景、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4. 比较法:比较小说与其他作品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5. 鉴赏法: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方法评价小说。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边城》;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文学地位,引发学生对作品的兴趣;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小说,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3. 人物分析: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思想,如人性美、悲剧色彩等;5. 文学鉴赏:教授文学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评价小说的文学价值;6.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
高中语文边城教案(5篇)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精选5篇)教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语文教学的要求,选择符合教学目标的教材和文本。
教材选取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
下面给大家分享高中语文边城教案,欢迎阅读!高中语文边城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边城(节选)》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阅读鉴赏第一单元。
本单元设立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选取了三篇文章,有情节冲突激烈的小说,环境描写出彩的小说,和人物塑造入木三分的小说。
这些文章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和审美价值。
《边城》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是沈从文最具盛名的代表作。
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
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二、教学目标:1、品读文中关于边城风土人情的描写,把握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
2、品味作者朴实而清新,流畅而优美,富有生活气息的散文化的语言。
3、通过交流和讨论,把握对人物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紧扣课文的有关情节与细节,披文入境,披文入情,通过对具体描写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结论。
培养分析鉴赏能力,养成勾画圈点的习惯。
2、教学难点:品味民俗风情之美,探寻人性之美。
体会作者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展示出人物心理的写作手法,用探究的眼光去发现文章之美。
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展三元信息教学,围绕教师、学生、媒体展开互动,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边城》教学设计(最新9篇)
《边城》教学设计(最新9篇)《边城》教案篇一设计指导思想处于“慢慢走,欣赏啊”这个专题中的《边城》(节选)是一篇散发着魅力的小说。
这篇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历程中的一小段。
专题名提示着读者要慢慢欣赏,欣赏什么?小说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波澜曲折的情节,要欣赏的是作者想展示给读者的真实环境中的真实的人物。
在设计教学时,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小说环境描写的细致体会便成为把握的重点。
在解读《边城》时,我们就要把目光投注到人物上,投注到环境上。
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都是怎么展现的,他们处的环境是怎样的,环境的设置为人物性格的展现起什么作用,那样的环境、那样的人物又与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怎样的联系,这些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有所侧重的体现出来。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体验小说的环境美又成为重中之重。
都说环境是为人物服务的,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又何尝不是为环境服务呢?这可以在教学中点到。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学生能尝试鉴赏淳朴的人情,体会人物之美。
2.结合对文本后面链接的学习资料的研读,分析和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以达到深入了解文章主题的目的。
3.欣赏作者将散文的笔法和诗歌的抒情因素导入小说之中的表达方式,学习鉴赏散文化的语言、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与难点1.初步了解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2.通过小说的语言、心理、环境描写,重点把握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
3.鉴赏散文化的语言和优美的环境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由端午节的赛龙舟习俗导入。
二、作者简介沈从文,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1922年离开湘江只身来到北京。
后来到北大当图书馆馆员,边拼命读书,边拼命写作。
1934年发表《边城》,成为“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之一。
沈从文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很受关注,海外对其作品评价很高。
是一位由国外而红及国内的作家。
他的作品表现的是文学最本质的东西,即“情”,这也是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
边城教案【优秀7篇】
边城教案【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边城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相关推荐《边城》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边城》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边城》教案篇1【知识目标】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二、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三、借助工具书掌握常用词语并能辨析运用【能力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二、结合个人理解,试着谈谈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三、能运用比较鉴赏方法,写一点鉴赏文字【情感目标】一、结合社会背景,体会边远地区人民的生活艰辛与顽强乐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理解小说描绘的风情美与人性美,激发对人生、生活、社会的热情【重点难点】一、了解小说所描写的"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沈从文的小说风格。
分析主要人物翠翠的形象,体会心理描写的成功之处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小说的主题思想的认识是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多媒体辅助(影片)【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一、检测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喁喁yú私语黑黝黝yǒu痴chī情焖mèn涎xián莞wǎn尔2、解释下列词语。
喁喁张冠李戴:涎皮莞尔信口开河二、作者作品简介沈从文(1902~1988年),现代小说家、散文家。
原名沈岳焕,湖南风凰县人。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蜜柑》、《八骏图》、《雨后及其他}、《月下小景》、《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篇小说集和{边城》、《阿丽思中国游记》、《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与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性的精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城》教案
《边城》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学生能够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3.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并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边城》的背景、作者、内容和主题。
2. 诵读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边城》,体会其中的情感。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 分钟)通过讲述《边城》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沈从文,引入《边城》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边城》的内容(10 分钟)- 介绍《边城》的主要内容。
- 讲解《边城》的结构和段落大意。
3. 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15 分钟)- 引导学生从《边城》中找出人物形象的描写。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边城》的主题。
-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 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10 分钟)- 引导学生从《边城》中找出艺术特色的体现。
- 让学生思考《边城》的艺术特色对作品的影响。
5. 总结(5 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边城》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主题和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5 分钟)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边城》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边城》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体会《边城》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边城》教案
《边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2)掌握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和特点;(3)分析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4)领悟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2)运用分析、综合、概括等方法,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色;(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提高审美能力;(4)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小说中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正确的审美观;(2)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关注民生问题;(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4)学会关爱他人,珍惜亲情和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3)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2. 教学难点:(1)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2)小说主题的深入理解;(3)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沈从文及其创作背景;(2)简介《边城》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点。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感知故事情节;(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关注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
3. 课堂讲解:(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揭示其性格特点;(2)讲解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活动的关系;(3)阐述小说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
4.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2)引导学生关注小说艺术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学习笔记;2. 选取小说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鉴赏;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交流互动等;4. 长期效果:关注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对《边城》及其主题的理解和运用。
《边城》经典教案
《边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
4. 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边城》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
作品写于1931年,1934年出版。
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为背景,以摆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的纯爱故事为主线,展现了一系列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
2. 人物形象:翠翠、傩送、天宝、顺顺等。
3. 故事情节: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悲剧,天宝与翠翠的亲情关系,顺顺一家的人生经历等。
4. 作品主题:通过边城小镇的生活画面,揭示人性的善良与美好,批判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作者的批判精神。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人物关系、故事情节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作品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进行讨论。
3. 比较法:将《边城》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性。
五、教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作品背景,分析人物关系。
2. 第3-4课时:讲解故事情节,探讨作品主题思想。
3. 第5-6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批判性思考。
4. 第7-8课时:通过比较法,让学生了解《边城》的独特性。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读后感写作: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3. 口头报告:让学生就作品中的某个方面进行报告,评估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七、教学资源1. 原著:《边城》,沈从文著。
2. 参考书籍:关于《边城》的研究著作和评论文章。
《边城》教案设计参考
《边城》教案设计参考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边城》的作者沈从文及作品背景。
(2)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3)掌握小说中的重要symbol 及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边城》独特的艺术魅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文学作品,发展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
(2)体会作品中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揭示。
(3)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述:《边城》是沈从文创作的一部表现湘西风土人情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翠翠与摊送之间的纯真爱情故事。
2. 人物介绍: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摊送、黄狗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及在故事中的作用。
3. 情节梳理:通过自主阅读,概括小说的情节,探讨作品中的冲突与转折。
4. 语言风格:品味小说中的语言美,分析沈从文独特的文学风格。
情及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特点。
(2)理解小说中的重要symbol 及其寓意。
(3)感受作品所表现的美丽自然风光和纯朴民风。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作品主题,体会作品对人性、人情的深刻揭示。
(2)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边城》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感受作品魅力。
2.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3. 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课堂讲解:结合文本,对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沈从文及《边城》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阅读小说,感知文本。
3. 人物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理解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沈从文《边城》教案
沈从文《边城》经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的背景知识;(2)分析《边城》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学风格;(3)掌握作品中的关键词汇和重要句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边城》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文学作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和民间文化;(2)领略作品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3)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作品概述(1)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边城》;(2)分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动机;(3)概述作品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爷爷等;(2)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光辉。
3. 第三课时:故事情节解读(1)梳理作品的故事情节,分析其内在逻辑;(2)探讨作品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3)引导学生从故事情节中体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4. 第四课时:文学风格鉴赏(1)分析沈从文的文学风格,如真实、自然、朴素等;(2)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的优美语句和精彩片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第五课时:作品主题探讨(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人情美和民间文化;(3)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资源1. 教材:《边城》原著;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评论、背景资料等;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 课程论文:布置课程论文,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和解读《边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边城 教案
边城教案教案名称:《边城》文学欣赏教学教学目标:1. 了解《边城》的历史背景、作者背景以及作品特点;2.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边城》的历史背景与作者背景介绍;2. 文学作品的分析与解读;3. 文学作品的欣赏与评价。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对《边城》的兴趣,并引导学生了解该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背景。
第二步:文学作品分析(25分钟)1. 教师讲解《边城》的故事情节,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主要线索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学形式、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方面分析作品,帮助学生领会作品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第三步:文学作品解读(25分钟)1. 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作品,讨论作品中的意象、象征和主题等文学元素。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家通过作品传达的理念和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第四步:文学作品欣赏(2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过程,帮助学生领会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个人写作,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第五步:总结与评价(15分钟)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学习成果,回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收获。
2.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进行评价,为作品打分并陈述理由。
教学手段:1. 讲授教学法:教师通过讲解、解读等方式向学生传授与《边城》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讨论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3. 观摩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段或戏剧表演,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在教学进行过程中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展示了对《边城》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 学生在个人写作中能够准确表达对作品的感受和评价,能够有理有据地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
拓展延伸:1. 学生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评论和批评文章,深入了解《边城》的文学价值和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体会作者诗意的语言,领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总结课文中的意象。
3.概括小说主要情节,分析翠翠、爷爷、傩送及天保的形象,探讨“三美”的建构。
4.探讨小说主题,感受作者独特的写作方式;感受人性、人情及真善美,揣摩作者的生命体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翠翠形象分析。
2.小说语言、心理、环境描写及其作用,白塔、水、黄狗、碾坊和船等意象分析。
3.人性美、人情美、风俗美及湘西世界的建构。
难点:
1.小说主题的解读。
2.沈从文独特的生命体验及写作方式的认知。
【文章结构分析】
了解了故事主要的情节,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3-6章,下面请一位同学将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括一下。
学生:第三章:叙述了第三个端午节,边城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
第四章:追述了两年前第一个端午节,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时的情形。
第五章:回到现在,补叙上一年端午节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
第六章:又回到现在,重点写迎婚送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渡河,撩拔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向往。
好,通过刚才这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课文以端午节为线索展开叙事,文中一共写了三个端午节,但不是按照时间的先后写作的。
而是采用“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上一年端午”这样的结构。
【湘西风俗,人性和人情的建构】
“三美”一直是人们解读《边城》的主要方向,具体如下:
1.风俗美
本文所展现的风俗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端午节。
传统的节日。
官员、士兵和人们一起参加或观赏划龙舟、捉鸭子,一同在吊脚楼下听戏曲,划拳行酒。
(2)新年。
军民、官民同乐,没有地位的悬殊、经济的差异。
(3)边城的风俗淳朴、原始、和乐,丝毫没有被现实社会所污染。
如迎婚送亲的花轿队,路过渡口,送给船夫“一个小红纸包”的钱,而从不要过路人钱的老船夫还必须收下。
而且这些习俗又是许多年来,“直到现在,还毫无什么变化”。
2.人情美与人性美
翠翠和祖父的祖孙情
翠翠和天保兄弟的爱情
天保和傩送的手足情
军民情
邻里情
人物情
【小说主题探讨】
解读《边城》,人们通常从“三美”着手,即“人情美,人性美,自然美”。
这又与沈从文自己的官方表达有关,即老师在介绍写作背景时所说的:“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这话没错,它是沈从文全部写作的意图,但却不是《边城》写作的主要动机。
“三美”不过是副产品。
八十年代以来,《边城》研究主要有牧歌说、悲剧说、象征说等等。
其实,作为小说家的沈从文,自我生命体验与小说创作是
紧密相联的。
在写作风格离时代主流愈来愈远的情况下,他也坚持“抽象的抒情”这一独特的写作理念,目的是“重新给‘人’好好作一度诠释,超越世俗爱憎哀乐的方式,探索‘人’的灵魂深处或意识边际,发现‘人’,说明‘爱’与‘死’可能具有若干新的形式。
这工作必然可将那个‘我’扩大,占有更大的空间,或更长久的时间。
”在这一观念下发展并完善了的诗性小说风格,即抒情和叙事的和谐中衡,对后世影响深远。
也就是说《边城》实际上是沈从文对现实无法调整的生命的寄托。
也许大家现在不能很深入地理解这些话,没关系,只要你们记得有这样一个世界、这样一种语言、这样一种抒情即可,老师相信这些记忆会对你们以后的生活有帮助。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余时间继续深入,同时欢迎大家与老师交流。
【课堂小结】
同学们,《边城》这篇课文至此就讲完了,本节课我们主要对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及“三美”做了分析,大家要认真体会;也探讨了小说的主题及作者的写作方式,这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深入了解一下。
同时老师希望大家课后可以阅读《边城》全文,也可以找些沈从文其他的作品来读,比如《湘行散记》、《水云》等。
总之,通过《边城》的学习,希望大家对这一类的小说有所感知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