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单元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克和千克
第1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1)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102页例1和例2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质量单位,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已经明确要想知道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让他们认识一些不能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培养估测意识。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认识秤等工具,了解称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
盘秤、天平、黄豆、200克的果冻、500克的盐、二分硬币、水果、1千克沙子等。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两名学生对话情景:比一比谁更重,我的体重是45米,我更重,是52分钟)
师:他们说的对吗?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米是长度单位,分钟是时间单位。
师:那到底在生活中是用什么单位表示质量的呢,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小猴子新开的超市看看吧。
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答。
师:它们的质量是用什么单位表示的?
生:克,千克,g,kg。
师:其实英文字母g,就表示克,英文字母kg,表示千克。
(板书:克(g),千克(kg))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板书:克和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秤
师:生活中大部分物品是没有标出质量的,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它的质
量?
生:用秤来称。
师:那你在生活中见过哪种秤?在哪见到的?
(学生说出哪种秤并简单介绍它的使用方法和它适合称哪些物品,较详细介绍台秤)
教师拿出台秤,你们会使用台秤吗?(出示台秤照片)上面是用来放物品的,这里是用来读出称量结果的,到底该怎样读呢?上面写着kg,也就是千克,说明这个台秤是以千克作单位的,指针指到几,就说明物品是几千克。
2.认识克。
(1)感受1克。
师:你们猜一猜这个两分钱的硬币有多重?(生可能猜出是1克)那到底有多重呢?刚才同学们在认识秤的时候还记不记得像这样比较轻的物品用什么称?
生:天平
师:很好!当我们用天平称完之后发现,两分的硬币大约是1克重。
(课件出示天平)
师:1克重的物品放在手里是什么感觉呢?请各小组拿出两分的硬币每个人都掂一掂,感受一下。
老师有一个问题,1克黄豆有多少粒?
生猜一猜,师称一称。
学生拿1克重的黄豆掂一掂。
师:请看屏幕,老师这里有很多物品,你们猜一猜哪些是大约1克重的?
(每一组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选一种,站在前面,并问下面的学生他们选得对不对,问两名在前面的学生掂1克的物品是什么感受,把选的物品拿回自己组和组员分享感受。
)
(2)感受10克。
师:1个两分的硬币是1克,那两个呢(生:2克)老师手里有10个硬币是多重呢?(生:10克)你们猜一猜,桌子上的物品中哪个是10克重的,再放在手里掂一掂。
和你的小组成员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活动)
(3)感受200克。
师:你们的桌面上还有一个果冻,你们掂一掂,估一估,这个果冻有多重呢?大家一起估一估。
(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学生汇报。
师:到底谁猜得最接近呢?现在揭晓答案,(投影果冻的质量)只要你的答案接近准确答案就是对的。
(4)对比200克和500克。
师:现在如果让你一手拿着果冻,一手拿着一袋食盐,你能估出食盐的质量吗?试一下,并说说你是怎么估的。
(学生进入估一估的活动)
师:哪个组估完,可以把食盐上贴的白纸撕下来,看看到底是多重,检验一下你估的对不对。
3.认识1千克。
(1)感受千克。
师:一袋是500克,那两袋是多少克呢?(生:1000克)算的真快,怎么算出来的?(生:500+500=1000克)(板书:500+500=1000克)
师:同样是这两袋盐放在秤上称一称,你能读出食盐的质量吗?(师操作:把
两袋盐放在盘秤上称,课件展示用秤称的两袋食盐的照片)
请几位学生读出称出的结果,再请一位学生到前面写一下。
(1千克)
师:指针指到1,而单位是千克,说明两袋盐是1千克,他写对了。
师:我们刚才算出两袋盐是500+500等于1000克,用秤称出来是1千克,这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1000克=1千克。
师:也就是1000个1克就等于1千克。
(板书:1000克=1千克,画上边框) 师:前面1000克是以克为单位的,(板书:在1000和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后面1千克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板书:在1和千克中间画一条竖的虚线)
(2)教师教学如何读。
教师先说一遍,再单独找几个学生读,再全班齐读。
师:我们比较熟悉几斤,其实1千克就等于两斤,两斤就等于1公斤。
(3)找一找,掂一掂。
师: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再找一找桌面上哪些东西是1千克重的。
(生汇报:沙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一袋沙和两袋盐掂起来感觉差不多。
用台秤称一称的确是1千克。
师:考考你们,1千克的棉花和1千克的铁哪个重?
引导说出:轻的东西多一些,重的东西少一些。
师:刚才体验了那么多质量,我们了解到一般情况下,我们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5页第2题。
师:下面我们就分辨一下这些物品到底是用千克作单位还是克呢?(生汇报) 2.比一比。
每一组发一张统计表,一盘物品,组长登记,小组合作让学生估重,把大家的意见整理出来填到统计表,看哪一组的学生最会估,最后老师公布答案。
四、课堂小结
提问: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研究,我们要多留心观察。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1)
质量单位:克g 、千克kg
1000克=1千克
1000 g=1 kg
第2课时克和千克的认识(2)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
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来感知。
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学情分析
为了更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口、动脑,并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知识,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2.运用千克和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4.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1千克=1000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调查1千克苹果、1千克梨、一千克鸡蛋大约有几个。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填空。
1千克=( )克
1千克=1公斤=( )克
500克+500克=( )千克
2千克=1500克+( )克
一头牛250( ),一袋食盐500( ),
一本书500( )。
一把雨伞400( ),一袋大米50( )。
2.同学们做得真好。
认识了克和千克,还能解决很多问题呢!要不要试一试?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例3情境图,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让我们估计这20个苹果有多重)
(2)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1:苹果有大有小,如果4个苹果重1千克,那么20个苹果的质量就有20÷4=5(千克)。
生2:如果5个苹果重1千克,那么20个苹果的质量就有20÷5=4(千克)。
……
(3)同学们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结果。
但是结果对不对呢?怎样检验?
生1:用秤称一下就知道。
生2:苹果一般没有那么大,大多7、8个一千克。
生3:选一样大的苹果称一称……
师:同学们的办法真多,我们在估量物体质量的时候,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估量。
(4)口答,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作答。
三、巩固应用
完成第104页“做一做”。
(1)出示题目,学生了解题意。
(2)学生独立解答,与同桌交流。
(3)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提问:你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小结:今天我们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知道估量物体的质量要根据实际来进行。
计算购物的钱数时,采用了数数的方法,500克500克地数,看一共有几个500克,就可以算出购物的钱数了。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善于思考,解决了一个个难题,希望你们继续努力。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2)
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如果4个重1千克,20÷4=5(千克)
如果5个重1千克,20÷5=4(千克)
如果……
九、数学广角——推理
第1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页例1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在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中,安排了逻辑推理方法。
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
学情分析
一年级已经渗透了找规律、排列组合,本册渗透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也就是概率)、运筹、等量代换等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本单元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推理经验,能根据多个条件推导出结论。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
(1)请两名学生上台,一名学生拿语文书,一名学生拿数学书,藏在背后。
教师说明:他们两人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
(2)让学生猜一猜各自拿的是什么书,指名说一说,产生予盾,从而使学生发现猜不准,缺少一个条件。
(3)给出一个条件,让其中一学生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
再让学生猜一猜各自拿的是什么书,分组讨论。
(4)小组交流,猜出结论,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猜的。
(5)引导学生从两方面去推理:
①“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句话中可推出此人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另一人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②从“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这名话中可推出另一人拿的是数学书,那么“我”拿的就是语文书了。
2.揭示课题。
看来同学们对这样的游戏很感兴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
在上面语文、数学书的基础上增加一本品德书,大家再来猜一猜它们分别是什么书?课件出示。
(1)课件出示3本书。
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思想,推出结论。
(3)指名说说是如何推理的。
生1:我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连线。
生2:把小红和语文连起来。
生3: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肯定拿了品德书。
把小丽和品德书连起来。
生4:剩下的小刚肯定拿了数学书,把小刚和数学书连起来。
(4)小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说明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品德书。
这样根据条件,可以想到,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么就是品德书,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了。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09页“做一做”第1、2题。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解答后,与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1)第1题,笑笑是最轻的,只有5千克。
其余两个就是乐乐和欢欢。
乐乐比欢欢重,那么乐乐有9千克,欢欢7千克。
(2)第2题,小伟是三班的,小冬和小雨就是一班和二班的。
小雨去一班找小冬玩,那么小冬是一班的,小雨就是二班的。
2.完成第111页“练习二十一”第1、2、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学习“猜一猜”,这其实是数学里的简单推理知识,希望同学们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判断、推理。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1)
小红:语文书小丽:不是数学书小刚
小红小丽小刚
语文数学品德
第2课时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例2
教材分析
教材在这里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感受到数学思维等活动,逐步形成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拔高要求。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里的“猜一猜”,掌握得怎么样?现在有道题,你们能猜出来吗?
出示题目:有红、黑、花三条金鱼,根据所给条件猜猜谁先游出来?
(1)最先游出来的不是花金鱼。
(2)黑金鱼在最后。
学生小组交流、汇报,集体订正。
师:看来学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推理。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2
课件出示例2。
(1)让学生明确条件和问题。
(2)小组合作,交流思想,推出结论。
(3)指名说说是如何推理的。
生1: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这样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生2:A所在的这一列,有3、A、1,那么A不是2就是4,因为A所在的这一行已经有2,所以A只能是4。
生3:B这一行已经有4和2,那么B不是1就是3,因为B这一列已经有3,所以B不可能是3,只能是1。
(4)小结:每一行共有4格,知道其中的3格,就可以找出第4格。
所以先看哪一个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依此类
推。
(5)小组合作,填写其他的空格。
(6)指名汇报。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第110页“做一做”。
(课件出示)学生独立解答后,与同桌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110页思考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可以将甲、乙、丙写一行,下一行写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和体育老师。
然后连线。
从“甲和乙经常跟体育老师打羽毛球”可以知道丙是体育老师,连线。
从“乙带学生去找数学老师辅导数学”可以知道乙不是数学老师,那他就是语文老师,连线,剩下甲就是数学老师了。
四、小结
提问:今天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的“猜一猜”,比上节课学的稍微复杂一点,也是数学里的简单推理知识,只要同学们遇到这些问题时,能冷静地去判断、推理,找到正确的方法,就能正确地解答。
希望小朋友在课后能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推理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变得越来越聪明!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数学广角(2)
A:2或4,与2同在一行, A不是2,是4。
B:1或3,与3在一列,B不是3,是1。
第3课时《数学广角──推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用推理解决一些简单游戏中的数学问题,从而经历稍复杂的推理过程。
2.让学生在推理的过程中不断尝试、调整,学会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进一步体验推理的作用。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探索数字的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运用排除、猜测等方法推算出所在方位的数字是几。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及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经验,作好铺垫
(一)接受挑战,练习引入
1.下面的方格中只能填1~4四个数,你能很快猜出A是几吗?
2.哪一个表格中可以直接确定A是几?
(二)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我们在推算第四个数的时候,哪行或哪列空格里出现了三个不同的数,我们就能确定第四个数是几,而空格越多的,我们越无法确定。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利用这种数学思想解决新的问题。
二、问题导思,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先呈现例2的文字信息,再呈现表格。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学生读题。
2.思考: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你想提醒同学们在填写时要注意什么?
3.学生交流。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提出问题:我们怎样确定B是几呢?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1)根据学生的回答,
不同的数,就能确定这个空格应填的数。
(2)引导学生发现:哪一行或哪一列出现了哪三个不同的数?(A所在的行和列)
(3)推理明确:A的竖列另两格分别是1和3,A可能是几?(2或4)再看A的横行另两格是B和2,A只能是几?(4)
(4
(5)全班交流说说怎样确定B是几的?
4
(1)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体会推理方法。
(3)师生小结,明确思路:先找已知三个不同数的,确定第四个数,依次推出结论。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做一做”。
提醒学生先找出已知三个不同数的行和列,再进行推理,再次明确推理的思路。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同桌两人可以先讨论再完成,汇报时要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将不同的填法一一找出来。
(三)拓展练习
完成教材第110页的思考题。
提醒学生可以用上节课画表格的方法解决,集体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排除的过程。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新的收获吗?
(二)对于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还有什么困惑的地方?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十、总复习
第1课时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内容
教材第114页第1题(1),第116页第1题。
教材分析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悉地进行除法计算。
学情分析
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情况下引导学生会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怎么计算一道除法题,从而对表内除法的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巩固与运用。
教学目标
1.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
2.使学生更加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3.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
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题卡。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部分重点知识。
师:你在本学期学会了哪些有关除法的知识?(给学生独立思考,养成翻课本的习惯)
2.观察联想,出示口算题卡,并让学生口算。
16÷8=27÷9=18÷6=
师:你是怎样得到结果的?(学生充分发言,师小结)今天我们来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课堂练习教材114页第1题(1)。
(1)选择除法算式,并计算。
(2)教师评讲内容。
①除法算式的读法,(指名读算式)和用什么方法求商。
②让学生说说每一道除法算示表示的意义。
③除法的两种意义。
如:48÷6是指把48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多少?也表示48里面包含几个6。
(3)发给学生空白纸,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独立整理学过的表内除法算式。
学生分别按着有余数的除法和没有余数的除法进行整理。
教师选有代表性的整理方法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6页第1题。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题意,并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想想该怎样解答。
(2)学生列式,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读写法。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116页第2题。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
1.除法的意义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除法的计算
4.有余数的除法
第2课时解决问题混合运算教学内容
教材第114页第1题(2)、(3),教材第117页第8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习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包括只含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含有两级的混合运算,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以及运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在复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让学生独立计算,深化混合计算的运算顺序,以观察、比较分组讨论、推理和应用及口算为主线,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混合、乘除混合、乘加(减)、除加(减)、含有小括号的混合式题的计算顺序,正确理解脱式计算,理解运算算理及运算方法。
2.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式题。
难点:运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4、3、8这3张数字卡片,要求学生根据这3个数字进行加减乘除运算,每个数用一次,看谁写的算式多。
学生发言,如4+3×8,8÷4×3,(8-3)×4等。
师:请大家观察这些算式,你会按运算的顺序把它们分类整理吗?
同桌交流想法,把算式整理,师引导学生发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板书课题。
二、复习旧知
1.出示教材第114页第1题(2)、(3)。
(1)学生板演,然后自由发言,说明每道算式的运算顺序。
(2)师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至右的顺序依次计算;有乘法和加减法或有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出示教材第117页第8题。
师: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问题必须先求什么?也就是中间问题是什么?列出算式,并说一说算式表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题的“中间问题”,在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总是隐含着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的中间问题,要解决要求的问题,必须先求出隐含的问题。
三、巩固应用
教材第116页第3题。
学生板演,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说给同学们听。
2.说一说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应该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长江
六、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
1.运算顺序
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