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湘行散记考试重点知识
湘行散记考试重点知识
- 湘行的起源和历史。
湘行起源于宋代,经历了明、清等历史
时期的发展,并在现代得到传承和发展。
重点了解湘行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过程。
- 湘行的艺术特色。
湘行以歌唱和舞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其特
点是高亢豪放、响亮激昂,充满阳刚之美。
重点了解湘行的表演形式、唱腔特点等。
- 湘行的剧目和曲目。
湘行有许多经典的剧目和曲目,如《曹
操三度任风子》、《铁扇公主下南洋》等。
重点了解湘行的代表作品和其中的经典曲目。
- 湘行的服饰和化妆。
湘行的演员在表演中需要穿着特殊的服
饰和进行特殊的化妆。
重点了解湘行的服饰特点、化妆技巧等。
- 湘行的传承和发展。
湘行在现代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形成了
一批优秀的湘行演员和团体。
重点了解湘行的传承者和发展趋势。
- 湘行在文化传统中的地位和意义。
湘行作为湖南民间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湖南的文化传统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重点了解湘行在湖南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上是湘行散记考试重点知识的一些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同的老师可能会有不同的要求,建议你还是以你们老师布置的考试为准,认真复习相关知识。
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
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初一语文《湘行散记》名著复习提要一、阅读梳理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2.写作背景:《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3.内容简介: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
第三个部分是《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4.故事概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这篇文章记录了沈老一个充满“野味”的友人。
他有着浑话嚣骂的说话方式,骂出稀奇古怪的字眼,根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他爱收藏字画,能鉴别一二;他称呼沈老“牯子老弟”,也在不经意间夸耀他“文章魁首”。
文章中的朋友讲着最不中听的话,但却有着最中肯的情谊,是一个真正的朋友。
初中语文七年级名著《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汇总
《镜花缘》练习1.《镜花缘》共有回。
作者代的。
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两大特色分别是和。
2.《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灿,带有色彩、风格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作者以其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
3.小说的主旨用第四十九回“泣红亭主人曰”中的原话说是。
用我们自己的话理解,《镜花缘》颂扬了;批判了。
4.前50回写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的故事:第一至六回写,女皇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诏令。
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罚,贬到人世间为百位才女。
百花仙子托生为。
第七至四十回写唐敖仕途不利,产生隐遁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
后50回写武则天,花神托生的100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
5.作者用第11回整回写了君子国的问题。
君子国的国人无论什么人,都是一派文气。
唐敖等一路行来,尽见“”的光景,“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作者截取了一路上看到的三个场景片段来作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例证。
一个是;一个是;第三个是。
6. 唐敖与多九公在国以貌取人,未把黑女、放在眼中,傲慢谈学,结果受了学问更加渊博的两个黑女的羞辱,落荒而逃;后来到了国,遇到了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结果发现这个国家尽是不学无术之辈;又到了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
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实际上、,此地充满了酸腐之气。
7. 唐敖等在国发现人的脚下皆有云雾护足,有人高视阔步;有人虚肩顾盼;有人低眉敛脚。
神色各异,全因而定。
看到大人国有的官员脚下多用彩绫遮盖,是因为,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
8. 作者用夸张手法写了国,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题(附有标准答案)(包括材料整理、填空题、选择题、理解评价题和完整阅读题)第一部分:阅读透析【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省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到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1935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湘行散记》作为一部记录沈从文离家十年第一次返乡见闻的作品,他从桃源出发,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帽,到凤凰,写一路上水上船上岸上的见闻感受,可以说是用第一手的材料直接为他的人性观、文学观作了证明。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秉承“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在湘西自然与文化背景下,展开了对湘西人生的尽情书写,张扬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在自得的人性。
【内容概要】《湘行散记》中作者将湘西的人事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其人物大都是生活在沅水流域的湘西人。
如:《桃源与沅州》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鸭桌围的夜》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维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经济的衰败,世代的苦难,“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对乡民的隐忍度日、麻木痛苦,作者哀其不幸,希望能“有一群精悍结实的青年”,来改变这一切;《老伴》中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青年,被鸦片腐蚀的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
《湘行散记》知识点归纳
湘行散记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他也是历史文物研究家。
《湘行散记》是沈从文散文作品中的精品,有种民间活泼泼的味道。
1934年,沈从文返回故里,眼见满目疮夷,美丽乡村变成一片凋零景象,悲从中来,一路写下这些文字,抒发他“无言的哀戚”。
书中,作者细织密缝出他的童年、他的往事、以及远行中船头水边的见闻。
其间散落数十封才子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往来情书。
该书文笔自然淳朴,有如行云流水,迷人的“湘西世界”,质朴的风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内容简介《美文馆:湘行散记》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湘行书简》,是沈从文和妻子张兆和在1934年的通信,那时沈从文的母亲病重,沈从文回湘西探望,把这途中的所见所感写信给新婚的妻子。
《湘行书简》1992年才首次出版,因为是非常私人化的写作,所以到处皆可见作者的真性情!作者袒露自己的真而美的情感,让人读来心动。
第二个部分《湘行散记》,像是作者向读者娓娓道来关于湘西的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文字是优美的,又是天然的,不雕饰自美。
第三个部分是《湘西》,这个部分正如它的副标题一样,是“沅水流域识小录”,算是比较纪实的,作者希望读者摒弃对湘西的偏见,非常细致而翔实地记录关于湘西的风土人情。
这三个部分加起来让读者对湘西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湘行散记》和《湘西》可以同小说《边城》和《长河》互文理解,它们都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迥异于小说“牧歌氛围”“乐观超越”,散文饱含沉甸甸的责任意识——面对一种特殊的历史场域,追溯神性生命的始终,透过表层的血与泪,体验一份人生的庄严。
统摄到作者巨大悲悯情感下的书写与反省,是将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融汇在人事的叙述中。
《沅陵的人》、《沅水上游的几个县份》、《桃源与沅州》等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凤凰》、《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雏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
七年级名著《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这个国家以
为中心,“男子反穿衣裙,作为妇人,以治内事;女子反穿靴帽,作为男人,以治
外事”,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
14. 读选文,回答问题:
多九公回船,腿脚甚痛,只得服药歇息。不知不觉,睡了一觉,及至睡醒,疼痛已止,足疾竟自平
复,心中着实畅快。正在前舱同徐承志闲谈,只见唐、林二人回来,因问道:
“这两面国是何风景?——
《镜花缘》练习
1. 《镜花缘》共有
回。作者
代的
。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两大特色分别是
和
。
2.《 镜花缘》是一部与 《西游记》、《 封神榜》、《 聊斋志异》 同辉璀灿, 带有
色彩、
风
格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作者以其
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 , 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
轮彩图。
3. 小说的主旨用第四十九回 “泣红亭主人曰” 中的原话说是
上下一望,陡然变了样子:脸上冷冷的,笑容也收了,谦恭也免了。停了半晌,他才答俺半句。
”多九公
道:“说话只有一句、两句,怎么叫做半句?”林之洋道: “他的说话虽是一句,因他无情无绪,半吞半
吐,及至到俺耳中,却只半句。俺因他们个个把俺冷淡,后来走开,俺同妹夫商量,俺们彼此换了衣服,
看他可还冷淡。登时俺就穿起绸衫,妹夫穿了布衫,又去找他闲话。那知他们忽又同俺谦恭,却把妹夫
产生隐遁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后
50 回写武则天 开科考试 ,花
神托生的 100 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
5. 作者用第 11 回整回写了君子国的 商业贸易伦理 问题。 君子国的国人无论什么人, 都是一派文气。 唐敖
等一路行来,尽见 “耕者让畔,行者让路” 的光景,“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
湘行散记重点知识点归纳
湘行散记重点知识点归纳湘行是指沿湖南一带进行的旅行,是体验湖南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种方式。
以下是湘行的重点知识点的归纳。
1.湘行的起源与发展:湘行可以追溯到古代,宋代文人大多喜欢到湘江畔游玩,饱览湖南的美景。
明清时期,湘江沿岸成为文人墨客的流连之地。
近代以后,湘行成为了一种社交活动,丰富了湖南地域文化的内涵。
2.湖南的文化背景:3.湖南的自然风光:湖南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而闻名,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如岳阳楼、张家界、韶山等。
湖南的山水之美深深吸引着游客,不仅是因为山峦起伏,水流潺潺,还因为湖南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
4.湖南的人文景观:湖南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如岳阳楼、岳麓书院、星城湖、凤凰古城等。
这些景点代表了湖南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常常成为湘行的重要目的地。
岳阳楼是湖南最著名的景点之一,被誉为“人间天堂”,其壮丽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5.湘行的特色美食:湖南的美食以其辣味、香辣和独特的调料而闻名,如麻辣香锅、辣椒炒肉等。
湘菜以其美味的口感和独特的调味口味受到了全国乃至全球的认可。
湖南的美食文化也是湘行的重要内容之一,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湖南菜肴。
6.湖南的传统节日:湖南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等。
湖南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体现,每到节日,湖南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游客可以亲身体验湖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
7.湖南的民间艺术:湖南拥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如湘剧、花鼓戏等。
湖南的民间艺术是湖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赏湖南的民间艺术表演,游客可以深入了解湖南的文化习俗、历史传统和社会风貌。
总之,湘行是一种体验湖南风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的方式。
了解湘行的重点知识点能够更好地欣赏湖南的自然美景、人文景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美食文化。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湘行散记》考点精析
8.作者在《箱子岩》一篇中,提到的两个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屈原 贺龙
9.《老伴》一篇中,作者从当年的老伴__________的变化而感慨命运的无常和时间的残酷。
答案:傩右
10.《湘行散记》中的《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一篇中,作者与“__________”在塔伏重逢,他现在是乌宿地方的__________,正押解捐款回城。谁能想到,一个“我要做个伟人”的豪杰,人到中年却活得浑浑噩噩了!
《湘行散记》考点精析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湘行散记》的说法错误的是()
A.作者在《桃源与沅州》中提到桃源小划子在沅河中可称首屈一指,在这条河里在这种小船上作乘客,最先见于记载的一人,应当是楚逐臣屈原。
B.作者夜泊鸭窠围,回忆起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度大端阳节、观赏赛龙舟的热烈场面。
C.《辰河小船上的水手》中的拦头水手脾气大得很,对小水手少不了呵责怒骂,却又在第一时间救小水手上船,在严酷而寒冷的冬天脱下棉衣单裤为小水手替换。
答案:桃花源记
6.《湘行散记》的《__________》一篇中,透过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而表现出来的固执与“狡猾”,突显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老人为生存而努力执着的生命力。
答案:—九三四年一月十八
7.《湘行散记》中,作者记述了两次到__________的经历和感受:第一次是十五年前的大端午节,对热闹的节日氛围表达了热情的赞美;第二次是十五年后的过年前夕,面对破败、萧条的景象而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D.《滕回生堂的今昔》是从“滕回生堂”的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来行文的。
答案:B
二、填空题
1.《湘行散记》的作者是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七年级名著《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镜花缘》练习1.《镜花缘》共有回。
作者代的。
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两大特色分别是和。
2.《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灿,带有色彩、风格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作者以其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
3.小说的主旨用第四十九回“泣红亭主人曰”中的原话说是。
用我们自己的话理解,《镜花缘》颂扬了;批判了。
4.前50回写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的故事:第一至六回写,女皇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诏令。
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罚,贬到人世间为百位才女。
百花仙子托生为。
第七至四十回写唐敖仕途不利,产生隐遁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
后50回写武则天,花神托生的100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
5.作者用第11回整回写了君子国的问题。
君子国的国人无论什么人,都是一派文气。
唐敖等一路行来,尽见“”的光景,“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作者截取了一路上看到的三个场景片段来作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例证。
一个是;一个是;第三个是。
6. 唐敖与多九公在国以貌取人,未把黑女、放在眼中,傲慢谈学,结果受了学问更加渊博的两个黑女的羞辱,落荒而逃;后来到了国,遇到了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结果发现这个国家尽是不学无术之辈;又到了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
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实际上、,此地充满了酸腐之气。
7. 唐敖等在国发现人的脚下皆有云雾护足,有人高视阔步;有人虚肩顾盼;有人低眉敛脚。
神色各异,全因而定。
看到大人国有的官员脚下多用彩绫遮盖,是因为,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
8. 作者用夸手法写了国,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
最新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名著复习——《湘行散记》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
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
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七年级名著《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知识讲解
名著复习——《湘行散记》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
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
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湘行散记》复习讲义与习题答案_副本
《湘行散记》复习讲义一、阅读梳理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XX凤凰县人。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
2.故事概要:《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杰云旅馆的主人是作者的一个懂人情有趣味的老朋友,他也可以是一个"渔人",因为他戴着一顶价值四十八元的水獭皮帽子。
他爱玩字画,也爱说野话。
说话妙趣横出,庄谐杂陈,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辞典。
他熟知辰河沿岸各码头的各种事情,似乎比县衙门里的"包打听"还更清楚。
五岁起就喜欢同人打架,后来当过兵,到了三十岁处世便更谦和了,言语行为粗中有细,为人性情又随和不马虎,对待朋友可以掏出心子,对待老想占他便宜的人则完全不同。
在一般人中他的毁誉是平分的。
文章中主要写了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三次交往情况。
一次是十三年前的冬天两人同乘一只装军服的船,途中朋友上岸会女人落了水。
一次是三年前作者在朋友的旅馆了看了他的藏画一整天。
一次是眼前朋友专程陪作者坐汽车从XX到桃源乘船。
《桃源与沅州》:本文篇幅不算太长,但是内容却包罗万象。
有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而来桃源洞访幽探胜的"风雅人"的风流, 玉器、烟土和家鸡同鸡卵、小划子等特产,屈原辞赋里的香花香草,沅州城当年那场守城兵与请愿青年的冲突。
写"风雅人"的风流及小划子时,作者概括介绍了妓女和水手的生存状况及命运。
作者感慨,水手们的生活行为,比那些"风雅人"洒脱多了,道德得多。
《鸭窠围的夜》:黄昏降临,长潭、高山、竹林、吊脚楼,景色如画。
大小船只泊定,水手们都在船上用铁鼎罐煮饭做菜填满肚腹,一部分水手和旅行者,因了各种缘由纷纷上岸到吊脚楼里解除他们的疲劳与寂寞。
沿河木筏上的灯光、吊脚楼窗口的灯光和行人火炬红光交相辉映。
七年级湘行散记知识点
七年级湘行散记知识点近期,笔者有幸赴湖南旅游,领略了湖南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及当地特色美食等。
在旅行中,笔者发现了一些与历史、地理、生物等相关的知识点,特此整理成一篇关于七年级湘行散记知识点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 岳麓山岳麓山,简称岳山,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内,是湖南省的标志性名山之一。
岳麓山以云雾奇观、名胜古迹和多样化的生物资源而著名。
著名的岳麓书院就座落在山腰上。
书院由宋代文人张安世所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岳麓山上还有许多著名的文化遗迹,如望湖楼、岳麓寺等。
2. 湖南卫视湖南卫视,全称湖南广播电视台综艺频道,是中国湖南省的一家卫视电视台。
湖南卫视以娱乐大众为主要宗旨,主要播放综艺类节目,如《快乐大本营》、《我是歌手》等。
湖南卫视在全国广受欢迎,成为代表中华文化的电视媒体之一。
3. 湖南麻将麻将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棋牌游戏,曾在日本流行,被誉为日本的“国粹”。
湖南麻将起源于湖南省,是一种结合了南、北两种麻将风格的游戏,以丰富的玩法和良好的游戏体验受到了广泛的喜爱。
湖南麻将还曾走向国际,成为中国麻将向世界输出的一种文化形式。
4. 橘子洲头橘子洲头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是湘江浏阳河汇合处的一个半岛。
橘子洲头因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而名扬天下。
橘子洲头上曾被建有唐代云台仙境寺,宋代的吴道子曾在此修行。
现在,橘子洲头已成为湖南的一张旅游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5. 湖南菜湖南菜,又称湘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
湖南菜以香、辣、鲜、嫩、酥、脆等特点著称,口味独特,品种众多。
湖南菜源于湘西民间饮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诸如酸辣肉、口味鲜美的臭豆腐、爽口的口水鸡等多种著名菜品。
6. 张家界张家界,位于湖南省北部,是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景区的核心部分,也是湖南省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景点之一。
张家界蜚声中外的主要景点有天子山、第一天桥、黄石寨、金鞭溪等。
7. 湖南省湖南省位于中国中南部,总面积211,800平方公里,是中国承东启西、南北连接的重要通道之一。
七年级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一、作品简评]吴承恩(明代小说家)的经典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
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极富艺术特色。
结构上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上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相结合,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这一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十九世纪开始,它便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二、名著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主要情节]1、美猴王出世花果山顶石头崩裂出的石卵,化为一个石猴,它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
七年级名著《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镜花缘》练习1.《镜花缘》共有回。
作者代的。
这部小说所体现的两大特色分别是和。
2.《镜花缘》是一部与《西游记》、《封神榜》、《聊斋志异》同辉璀灿,带有色彩、风格的中国古典长篇小说。
作者以其的创作手法数经据典,奇妙地勾画出一幅绚丽斑烂的天轮彩图。
3.小说的主旨用第四十九回“泣红亭主人曰”中的原话说是。
用我们自己的话理解,《镜花缘》颂扬了;批判了。
4.前50回写三人出海游历各国及的故事:第一至六回写,女皇武则天在严冬乘醉下诏要百花齐放,众花神不敢违抗诏令。
因此,百花仙子同99位花神被罚,贬到人世间为百位才女。
百花仙子托生为。
第七至四十回写唐敖仕途不利,产生隐遁之志,抛妻别子跟随妻兄林之洋游历海外,观览诸国历经奇险。
后50回写武则天,花神托生的100名才女都被录选,赋诗论学,弹琴游戏,大展其博学卓能。
5.作者用第11回整回写了君子国的问题。
君子国的国人无论什么人,都是一派文气。
唐敖等一路行来,尽见“”的光景,“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
作者截取了一路上看到的三个场景片段来作为君子国人好让不争的例证。
一个是;一个是;第三个是。
6. 唐敖与多九公在国以貌取人,未把黑女、放在眼中,傲慢谈学,结果受了学问更加渊博的两个黑女的羞辱,落荒而逃;后来到了国,遇到了装腔作势的学究先生,结果发现这个国家尽是不学无术之辈;又到了国,到处竖着“贤良方正”、“德行耆儒”、“聪明正直”等金匾,各色人等的衣着都是儒巾素服。
他们举止斯文,满口“之乎者也”,实际上、,此地充满了酸腐之气。
7. 唐敖等在国发现人的脚下皆有云雾护足,有人高视阔步;有人虚肩顾盼;有人低眉敛脚。
神色各异,全因而定。
看到大人国有的官员脚下多用彩绫遮盖,是因为,他虽用绫遮盖,以掩众人耳目,那知却是。
8. 作者用夸张手法写了国,此处之人“吃下物去,腹中并不停留,一面吃了,随即一直通过”,想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
七年级名著《西游记》《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七年级上册名著导读-------《西游记》[一、作品简评]吴承恩(明代小说家)的经典小说《西游记》是以唐代玄奘和尚赴西天取经的经历为蓝本,在《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等作品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构思最终写定而成的。
作品借助编撰的神话人物和神话故事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折射出作者渴望建立“君贤神明”的王道之国的政治思想。
小说借助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经历的八十一难,折射出人间现实社会的种种情况。
小说想象大胆,构思新奇,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人、神、兽三位一体的塑造方法,创造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不朽的艺术形象。
全书极富艺术特色。
结构上组织严密,繁而不乱;语言上活泼生动且夹杂方言俗语,富于生活气息;主题上冲淡了故事原有的宗教色彩,大大丰富了作品的现实内容,具有民主倾向和时代特点。
作品讽刺幽默,呈现出不同于以往取经故事的独特风格。
《西游记》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相结合,开启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这一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
从十九世纪开始,它便被翻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种文字流行于世。
[二、名著梗概]全书情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从第一回到第七回,叙述孙悟空出生、求仙得道、大闹“三界”;第二,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描写如说法、观音访僧、魏征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缘起;第三,从第十三回到第九十九回,描写孙悟空被迫皈依佛教,唐僧西行,路遇八十一难,但在佛力的支持下,由八戒、沙僧协助孙悟空保护唐僧,一路斩妖除怪,安达西天,取得真经;第四,第一百回为全书的结尾,描写师徒四人取经回到东土,都得道成为真佛。
[三、主要情节]1、美猴王出世花果山顶石头崩裂出的石卵,化为一个石猴,它眼里射出的两道金光惊动了玉皇大帝。
七年级名著《镜花缘》《猎人笔记》《白洋淀纪事》《湘行散记》知识要点及重点题型
,想
发财的人家仍嫌不够,不但不让仆婢吃饱,而且“三次、四次之粪,还令吃而再吃,必至闹到出而哇之, 饭粪莫辩,这才另起炉灶” 。从中看到了那些 为富不仁、刻薄成性 的富人们的丑恶嘴脸。
9. 与“杞人忧天”中的“杞人”相类似的是 伯虑国 的国民,他们一生最怕 睡觉 ,因为 唯恐睡去不醒,送
了性命 。以至终年昏昏迷迷,勉强支持,从无快乐可言。年未弱冠,须发已白,一旦精神疲惫,支撑不 住,极难再醒,也就无什么寿数可言了。
冷淡起来。”多九公叹道: “原来所谓两面,却是如此! ”
唐敖道:“岂但如此!后来舅兄又同一人说话,小弟暗暗走到此人身后,悄悄把他浩然巾揭起。不意
里面藏着一张恶脸,鼠眼鹰鼻,满面横肉。他见了小弟,把扫帚眉一皱,血盆口一张,伸出一条长舌
,
喷出一股毒气,霎时阴风惨惨,黑雾漫漫,小弟一见,不觉大叫一声:
‘吓杀我了! ’再向对面一望,谁
10.
国的人最寡情,所说之话,处处与人相反,且身长不满一尺。
国的人都长着两张
脸, 一张在前一张在后, 一张善良随和, 一张凶狠阴险。 这些人都虚伪狡诈, 且民风势利, 是“真小人”。
11.
国的人彼此争强赌胜,用尽心机,苦思恶想,愈出愈奇,必要出人头地,因此寿命都很
短,有“
短年”之说。
国的人终日忙忙碌碌,无论行路、坐立身子都摇摇摆摆。
“诸如此类,也是世间难免之事,何足为怪!
老夫痴长几岁,却经历不少。揆其所以,大约二位语不择人,失于检点,以致如此,幸而知觉尚早,未 遭其害。此后 择人而语 ,诸凡留神,可免此患了。 ”
( 1)画出两处描写两面国人不同神态的句子。
( 2)分别概括选文两段的意思。
第一段:
第二段:
( 3)两面国的人依据什么变换脸面?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附有标准答案)
《湘行散记》名著阅读材料整理和专项练习题(附有标准答案)(包括材料整理、填空题、选择题、理解评价题和完整阅读题)第一部分:阅读透析【走进作者】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省凤凰县人。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到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写作背景】《湘行散记》创作于1934-1935年,是沈从文的散文代表作之一。
《湘行散记》作为一部记录沈从文离家十年第一次返乡见闻的作品,他从桃源出发,沿沅水上行,经辰州、泸溪、保靖、茶帽,到凤凰,写一路上水上船上岸上的见闻感受,可以说是用第一手的材料直接为他的人性观、文学观作了证明。
在《湘行散记》中,沈从文秉承“人事在一定背景中发生”的文学创作观念,在湘西自然与文化背景下,展开了对湘西人生的尽情书写,张扬了人的蓬勃的生命力和自在自得的人性。
【内容概要】《湘行散记》中作者将湘西的人事置于特定的自然地域景观、文化风俗中,其人物大都是生活在沅水流域的湘西人。
如:《桃源与沅州》反思“文明”与“堕落”的复合关系;《鸭桌围的夜》通过对水手和吊脚楼妓女人性美的描写,使这个夜晚更加美丽迷人;《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沉醉在爱的憧憬里流露出对爱的毁灭性的隐忧;《虎维再遇记》《箱子岩》感动于原始生命的力量同时也流露了原始生命活力无从改造与转移的忧惧感;《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中经济的衰败,世代的苦难,“使人引起无言的哀戚”;《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对乡民的隐忍度日、麻木痛苦,作者哀其不幸,希望能“有一群精悍结实的青年”,来改变这一切;《老伴》中曾经满怀雄心壮志的青年,被鸦片腐蚀的萎靡不振,成为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著复习——《湘行散记》一、作者介绍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二、主要内容《湘行散记》是沈从文的散文集代表作之一,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
书中含有大量作者所见所闻,感悟等。
书中对于湘西河道景色描写,确实精彩,本地人粗话的收录也很写实,沈从文对于底层人民生活的关照,也符合如今的价值观。
本书中的既能各自独立成篇,每一篇都有其内涵及要表达的深刻意义。
有的含有尖锐的民族问题与社会矛盾,而有的有文明与堕落的关系。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沈从文先生的一个老朋友的琐事。
这个朋友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
在这顶帽子下,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梁子”上出身的人物。
他有着兵痞的豪气与匪气,25岁便有40多个女人的胸膛被他亲过,十几年后依然还去看“更好的册页”;他语言粗蛮却精妙丰富,他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对于湘西的社会,他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却对字画“风雅”有加,于是特别喜欢“我”来辨别字画的真假……,“为人性情又随和又不马虎,一切看人来,在他认为是好朋友的,掏出心子不算回事;可是遇着另外一种老想占他一点儿便宜的人呢,就完全不同了。
《桃源与沅洲》:由《桃花源记》写起,通过这篇文章在人们心中的广大影响引出现实中的桃源的风土人情。
通过对现实中桃源的环境、人文景观等的描述,让人们认识到现实生活的残酷、严峻,使得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在作者的笔下一点点被破坏,最终回归到现实,也引起人们对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鸭窠围的夜》:这是一篇游记散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开头两个自然段):写阴历年前某天夜晚,航行在沅水上的渡船泊于鸭窠围岸边,水手歇夜,以及湘西特有的吊脚楼景观。
第二部分(从“河面大小船只泊定后”至“灶中正火光熊熊”):透过作者的想象,叙写水手们到岸上吊脚楼吃“荤烟”或烤火歇息的情景。
第三部分(从“邻近一只大船上”至“也是很显然的事了”):由邻船一位水手的举动引起回忆,“温习”了十五年前自己经历的同样的情形。
第四部分(最后三个自然段):写午夜时分水面上渔人“赶白”的古怪声音及由此引发的对湘西人历史命运的思考。
本文是根据作者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而写的,是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独异的人生形态。
湘西是一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
它地处湘、黔、川三省边地交界处,山川秀美,民风淳朴,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艰辛。
沈从文作为有着苗族血统的湘西作家,用一支有灵性的笔,突出地表现湘西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浸润着原始民风的特殊人生形式,描绘了湘西下层人民永远用血泪打发日子,世代相沿的悲苦命运;同时也描绘了他们为生存、为实现其人生权利与尊严所作的努力。
本文中写到的吊脚楼,是湘西特有的建筑奇观;而它所着重描写的“水上人”(水手及随船旅行者)和“妇人”(妓女)们的关系,也是一种带有湘西地方色彩和时代色彩的特异的生活。
沈从文“最亲切熟悉的”就是他的故乡,一条绵长千里的沅水及其支流两岸的乡村人事,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农民、水手和士兵,“怀了不可言说的温爱”。
在他看来,他们的生活,近乎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其中蕴藏着血与泪,也蕴藏着“正直素朴人情美”。
作者描写这些,既是其人生经历使然,也寄托了作者的审美标准和人生理想。
作者还几次讲到他的“忧郁”。
这种忧郁、哀戚亦即悲悯的情思,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也源于他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
《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描写的是作者行近沅陵时前后数小时所见所闻所感。
除有关沅陵地方特征的一般介绍外,有三件事:长滩上船只遇险、一位拉纤老人的固执倔强、河边村寨的声音与影像。
其中,有近景,有远景,有特定人物的特写,也有村寨风情的写意,且无论叙事写景,虚实相间。
文章的厚重与卓尔不群之处,全在作者触景所生之情。
作者将这些曾经与自己生命不可分并为之梦魂牵绕的日常人生小景,纳入民族千百年的历史空间予以观照。
于是,透过这些日常琐屑、透过文章所述那位拉纤老人为争执一分钱得失表现出来的固执与“狡猾”的表象,下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生命庄严并存的人生本质,便获得凸显。
经由具象到抽象,所述人事,已不仅仅是沅陵地方人生哀欢的写实,而成为整个民族数千年人生哀欢的缩影。
然而,与史籍所载“另一时代另一群人”“相斫相杀”的另一种“历史”相比,这数千年如一日的恒常人生哀欢——一部民族的真正历史,却被历史所遗忘。
由此而生成的“无言哀戚”——一种超越对下层人民“同情”层面的人生悲悯感,化为作者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情感音响,在冥寂的历史空间里回荡。
《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这部散文集创作于1934年,是沈从文循了由下游至上游的回乡路程,边回忆、边对照地写下来的,通过景物印象与人事哀乐,写出了湘西人的生活方式。
故事里的水手和妓女对读者来说也算是老面孔了,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沈从文各种体例的文字中。
然而,这个水手和妇人带给我们的却不光是熟悉的面影,他们身上还有某种特殊的气息让我们矍然神往。
是什么样的气息呢——多情。
沈从文从来就喜欢把他的目光锁定在一些无名小卒身上,以温婉细腻的文字将深藏于他们内心的挚情展露于世人眼前。
多情的水手——牛保多情表现:1、吃了“荤烟”,还磨磨蹭蹭地在那儿听那妇人说些痴话,什么“我等你十天,你有良心,你就来——”等等。
2、得了我的四个烟台大苹果回赠的牛保又返身去他女人那儿了。
他迫不及待的想把这平时难得一见的“稀罕物”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享用一下。
保和他女人,虽没有夫妻名分,甚至没有做夫妻的资格,但在这样的文字里面,我们会感到生活的幸福和庄重。
然而沈从文却不经意间揭开了这温暖幸福背后的真相——不断的离别才是他们真实的命运。
饱含了作者对小人物生命的理解与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多情的妇人——夭夭多情表现:1、这妇人来的目的好像不单纯是为了打发寂寞,因为她的眼中多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羞怯。
2、一张为都市所折磨而成的白脸,同一件称身软料细毛衣服,在一个小家碧玉心中所能引起的是一种如何幻想。
夭夭“虽生在不能爱好的环境里,却天生有种爱好的性格。
老烟鬼用名分缚着了她的身体,然而那颗心却无从拘束。
”尽管她只是一个被人当作玩物当作交换品的妓女。
生活之于她,早就是一个绝望的深渊了。
可怜她竟在这样卑贱的生存中,尚保存着这样一股顽强的生命力。
由是使“我”产生了一种怜悯。
《辰河小船上的水手》:写的是水手,他们平时极粗野,骂人的字眼如同我们作文时的标点符号一样不可缺少,一般要没有。
则话的意义说模糊了。
然而这些人又都非常的善良。
船靠岸时,其他三个人便怂恿一个人去到岸上搞女人。
“我”就给他一些钱,可是他上岸不久就回来了,用钱买了桔子请大家吃。
《箱子岩》:本文写了作者两次到箱子岩的经历和不同的感受。
在作者眼里跛脚青年“他就是一个可以溃烂这乡村居民灵魂的人物”。
跛脚青年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湘西人民生活中的痼疾和污秽。
作者借这个人物来批判外界社会日益败坏的世风对淳朴乡民的侵蚀与毒害。
作者之所以写屈原和贺龙,因为这两个人都是三湘大地上出现的风云人物。
屈原毕生为民请命,关注民生疾苦,以他的政治和文学才能成为当地人们纪念的伟大先贤。
人们纪念他,体现出传统的民族文化有绵延已久的旺盛的生命力。
对贺龙,作者是充满敬佩和期待的。
二十年前贺龙只是一个平常的马夫,二十年后就成了统领千军万军的一方豪杰,“谁个人会注意这个小小节目,谁个人想象得到人类历史是用什么写成的”。
作者又一次提到了“历史”,这样的感叹流露出期盼,希望当地人民能像贺龙一样去创造一段新的历史。
表现出作者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烈期盼和希望。
《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讲述了辰溪风景优美而地势险峻,有煤矿可采。
那些矿工周身漆黑,工作辛苦,一旦塌方便有性命之虞。
其中一个矿工用菜刀劈开了一个哨兵的头颅而夺取了哨兵的枪支。
而这个矿工在此时便已经显现出他类与虎豹的狡滑和智慧,他无声无息的在夜中杀人,抛尸于废弃的矿井,留出了充分的逃亡的时间。
而他在这段时间中,凭借着抢来的枪入伙土匪,从而摒弃了他在地狱中讨生活的日子。
三年后,他带领手下攻占了那个山城。
与守军隔江对峙。
两方抢渡而各有胜负,最终防军的五名青年乘船渡江得利,巷战之后落草的继续逃亡,而那个为首的矿工却漏网,那五个青年业已晋升为军官,便自请去引诱他现身。
五个青年伪作落草,在酒馆里当着矿工同伴的面露出带着枪械来投诚的意向,一番探听之后矿工的同伴为他他们卜上一课,便把联络矿工的方式告给了他们。
在见过武器之后五位青年便与矿工接上了头,在酒宴上出其不意而用匕首斩杀了矿工的同伴,捉住了矿工。
最后矿工说自己还有枪械在矿井旁,邀他们随自己去取。
我看到这里想着他大概是要做什么手脚的,大概是同归于尽之类的吧。
而沈从文却写,矿工趁着大家翻找枪支的时候,用朗朗的声音从容说,“兄弟,对不起,你们送了我那么多远的路,有劳有偏了。
”便纵身跃进井中。
那正是当年他夺枪杀人后抛尸的井口。
《老伴》:是作者沈从文对自己17年前所见所闻的叙写。
两个老伴不同的命运却又相同地埋葬在自己的回忆里,那种叹息的历史与无奈的遥望,都在这篇文章里渲染得淋漓尽致。
作者首先通过记叙两次在泸溪县的经历,表达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时间轮回的残酷的思考。
对乡土的热爱,期盼湘西人民用“橹歌”的精神和热情,重新装扮生活的主题。
文章通过叙述了作者17年后再次回到湘西泸溪县的所见所闻,在平静的叙述中,写出了湘西特有的风土人情,对其中透露出的人事沧桑深感惆怅。
作者再见老伴,并引起感慨与思索。
然后,作者从当年的老伴命运中发现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和时间轮回的残酷。
老伴之一沈万林死得偶然和意外,而老伴赵开明曾是那么伶俐勇敢,也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无情流逝,已被所谓的现代文明的“鸦片烟”毁去了形貌和活力,“简直可以说是一个老人了”。
而他的女儿却正青春年少,但简直就是她母亲的翻版,目睹此情此景,作者抒发了不可知的命运给家乡、给人们带来的困惑,并由此上升至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新的东西带来了文明,也带来了糟粕,作者在过去、现在、未来,在新与旧的对照中,深感惆怅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