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新大纲)

合集下载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和希腊,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苏联,自然辩证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矛盾和发展的统一体,包含着各种矛盾,并以矛盾的解决和发展为动力。

矛盾的发展和解决是自然界运动和变化的源泉。

矛盾的解决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限制,即矛盾的双方相互制约,不能无限发展;二是转化,即矛盾的双方通过斗争和调和,达到新的状态和形态。

例如,水的沸腾是由于水和热之间的矛盾,水被热蒸发。

矛盾的解决不是静止的,而是一种动态的发展和变化。

自然辩证法的最终目的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通过对自然界的研究和认识,可以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理解和控制能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

同时,自然辩证法也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张人类应该以科学、合理和可持续的方式来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自然辩证法概论》目录标题页码

第一章 绪论P1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的要旨P1一、自然辩证法的要义P1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 P2三、自然辩证法的内容P4四、自然辩证法的性质P5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P6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P6二、自然辩证法的传播P7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 P10四、与自然辩证法密切相关学科的发展P11第一篇 自然观第二章 自然观的演变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 P17第一节 古代朴素自然观P17一、史前的原始自然观 P17二、古代中国的朴素自然观 P18三、古希腊的朴素自然观 P19四、欧洲中世纪的宗教自然观P21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泛灵自然观P23一、世俗化的兴起P23二、文艺复兴运动P23三、宗教改革运动P25四、航海探险活动P26五、自然观 P26第三节 近代机械自然观P31一、科学的兴起与机械自然观的形成P31二、机械自然观与近代科学的繁荣P34三、机械自然观的困惑与局限P38第四节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P41一、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来源P41 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来源P44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要义P47第三章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P51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存在 P51一、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P51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P54三、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 P56第二节 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 P58一、自然界物质的系统 P58二、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内部关系P61三、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外在方式P64第三节 自然界的演化发展 P68一、自然界演化的过程 P68二、自然界演化的方式 P72三、自然界演化的规律性 P76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人与自然P82第一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确立 P82一、人从自然的分化P82二、人与自然的对立P85三、人与自然的统一P88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空间 P90一、生产实践与天然自然 P90二、科学实践与人化自然 P93三、技术实践与人工自然 P95第三节 人和自然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P98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困惑P98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在依据 P101三、可持续发展 P103第二篇 科学论与科学方法论第五章 科学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07第一节 科学的界定 P107一、科学一词的来源P107二、科学的定义 P109三、科学的本质属性P111第二节 科学的构成 P113一、科学知识 P113二、科学方法 P115三、科学思想 P117四、科学精神 P118第三节 科学的力量 P121一、认知力 P121二、生产力 P122三、精神力 P124四、社会力 P126第四节 科学与非科学 P128一、科学的划界 P128二、科学与伪科学、反科学 P130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P131四、科学与后现代 P133第五节 科学的价值观 P134一、科学的价值 P134二、中立说 P137三、负荷价值说 P138第六章 科学认识与思维活动P141第一节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P141一、科学研究始于问题 P141二、科学问题及其特性 P143三、科学问题的产生与解决 P145四、科研选题及其步骤 P146五、科学选题的基本原则P148第二节 科学事实与观察实验P149一、科学事实及其特征 P150二、观察P151三、实验P152四、观察实验的哲学问题P154第三节 科学语言与科学抽象P156一、科学语言P157二、科学符号P158三、科学概念P159四、思想模型P161第四节 科学规律与科学思维P162一、科学规律P163二、逻辑思维P164三、非逻辑思维 P167四、创造性思维 P168五、数学思维P170六、系统思维P171第七章 科学检验与科学理论P174第一节 科学假说及其检验 P174一、科学假说及其特性 P174二、科学假说的检验 P176三、证实与证伪的复杂性P178第二节 科学理论及其评价 P179一、科学理论及其逻辑结构 P180二、科学理论构建的方法P181三、科学理论的功能 P183四、科学理论评价的基本准则 P185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演变P186一、科学理论演变的动力P186二、科学理论演变的模式P189三、科学的门类结构与成长 P192第三篇 技术论与技术方法论第八章 技术的含义及其价值观 P197第一节 技术的本质与特性 P197一、技术的源与义 P197二、技术的概念 P199三、技术的本质 P200四、技术的特性 P202五、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P204第二节 技术门类与技术系统P205一、技术的构成 P205二、技术的分类 P208三、技术的形态 P210四、技术系统的结构P211第三节 技术价值与技术观 P213一、技术价值P213二、工程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P215三、中立说与负荷价值说P217四、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 P219五、技术伦理P221第九章 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3第一节 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与技术方法 P223一、技术活动与技术创造的一般过程P223二、技术活动与技术方法P225三、技术方法的特征P227第二节 技术预测P228一、技术预测方法及其特点 P229二、技术预测的基本程序及其原则P230三、技术预测的方法类型P232第三节 技术评估P234一、技术评估及其特点 P234二、技术评估的原则和基本步骤P235三、技术评估的方法P237第四节 技术发明P239一、技术发明及其特征 P239二、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P240三、技术发明的构思方法P242第五节 技术设计P244一、工程技术与技术设计P244二、技术设计特征和作用P246三、技术设计方法论及流派 P248四、技术设计的要素与原则 P249五、技术设计的一般方法P251第十章 技术产业与技术发展P253第一节 技术创新与创新系统P253一、技术创新定义、特征和分类P253二、技术创新主体与参与者 P256三、技术创新模式 P259 四、创新系统P261第二节 技术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P264一、技术创新集群与技术产业 P264二、产业创新与产业革命P266三、高技术及其产业化 P269第三节 技术发展P271一、技术的社会生产P271二、技术发展的动力P272三、技术的演变与进化 P274四、技术科学化与技术科学 P277第四篇 科学技术与社会第十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基础 P281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系统P281一、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P281二、科学技术社会系统的结构 P283三、科学技术界的社会分层 P285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P286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基础 P286二、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演变 P288三、科学技术体制 P291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规范P293一、科学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3二、技术共同体的社会规范 P294三、科学技术交流与同行评议 P295四、科学技术奖励系统 P296第十二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塑P299第一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补 P299一、科学技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互补P299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结构互补P301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功能互补P302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 P304一、科学技术与人文文化的碰撞与融合P304二、科学技术与经济的互动 P307三、科学技术与政治P308第三节 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的变革P311一、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1二、近代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P314三、现代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 P316第十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调控 P319第一节 自由探索与社会干预P319一、自由探索的依据与限度 P319二、社会干预的必要P321三、内在探索与外资干预的张力P322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支持P324一、思想观念P324二、硬件设施P326三、软件资源P328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控制P331一、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问题 P331二、科学技术社会控制的对象 P333三、科学技术社会控制体系 P334第四节 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科学技术政策 P337一、科学技术发展战略 P337二、科学技术政策 P338三、科学技术资源的配置P340。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改)

科学是运用概念系统描述事实与事实之 间的联系,从而揭示自然规律。
科学的特点:抽象性、逻辑性 、实证性、 可检验性
科学哲学是对科学本质的追问和反思
反思科学方法 反思科学认识的本质及科学的特殊性 反思科学认识的价值
3、什么是技术哲学
“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techne(工艺、 技能)。
狭义的技术即工艺技术、工艺方法。 通常指广义的技术,不仅包括工艺技术
1、哲学——爱智之学
哲学是爱“智慧”,而且是对待全部智 慧的一种态度。这就是对智慧本身的真 挚、强烈、忘我之爱,即“爱智之忱”。
起点——好奇、惊讶 追问——痛苦而危险 终点——境界的提升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哲学始于惊 异”。
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由于惊异,人们 才开始哲学思考”
黑格尔说:“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 容,而内容就是整个存在。”
哲学之用乃“无用之大用”
2、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
“Science”:西方土生土长 由“Science”到“科学”:日本的人的翻译舶
来(1874),意为分科之学。 “科学”:中国康有为首次引进(1893) 科学是近代以后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知识部门,
这种知识是带有确定性的知识。 19世纪惠厄尔首次使用科学家一词。
文化哲学视角
K ·雅斯贝尔斯:机械化养成人讲求实效的态度, 同时使人丧失了人格和人性。
M·海德格尔:现代技术是一种架构,人冒着被 卷入技术漩涡的风险。
H·阿伦特:只按手段和目的考虑一切行动的技
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世界和现实的根本丧失”
是现代社会的特征。 M·谢勒:急于统治和征服自然而不关心利用自
B、严格的机械决定论:拉普拉斯决定论(妖)
Laplace(1749-1827)在《概率论的解析理论》 (1812)中提出:设想一个妖或智神(inte lligence)知道宇宙中所有物体的受力与初 始位置和速度,则宇宙的未来和过去就是完全决定的, 都是已知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自然辩证法是一门探讨自然界发展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学科,它深刻影响着我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本教学大纲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自然辩证思维和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3. 培养自然辩证思维和科学认知能力;4. 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a.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c.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2.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a. 古代哲学对自然辩证法的贡献b. 科学革命对自然辩证法的推动c. 现代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a. 对立统一规律b. 能量转化和守恒c. 含量质变规律d. 循环往复和渐进性规律4.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a. 辩证分析方法b. 逆向思维方法c. 系统综合方法5. 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a. 自然辩证法在工程领域的应用b. 自然辩证法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c.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结合具体案例,详细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2.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3. 实验操作:开展相关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4. 课堂演示: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模拟操作,加深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理解。

五、教学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包括课堂讨论、问题回答等。

2. 作业完成情况:包括书面作业和实验报告等。

3. 期末考试:以闭卷形式进行考核,内容涵盖课堂所学知识及其应用。

六、参考教材1. 《自然辩证法导论》2. 《自然辩证法基本原理》七、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第二周: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第三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则第四周:自然辩证法的研究方法第五周:自然辩证法在实践中的应用第六周:复习总结八、教学资源支持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自然辩证法新大纲完整版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界定:定义: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学科。

内容:四个方面,即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

总之,自然辩证法主要有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内容。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问题: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认为世界是一个机械,而机械是被设计好、决定好、已经完成了的,未完成的半个机械是不能运行的,不再认为世界象一个有生命的机体一样可以进一步发展完善,于是就没有了发展性,于是就产生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世界观;3.不彻底性:仅将唯物论应用于自然领域,为“第一推动力”式的神学在社会历史领域留下了空间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1、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2、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3、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4、人与自然能动性与受动的统一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它主张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自然界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基础;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系统自然观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组成,各系统间通过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而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网络体系。

世界是由许多中间层次组成的整体,揭示了各种系统内部的横向联系,及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

1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1)自然界的一切物质系统都是由若干物质要素组成的,这些共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的诸要素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甚至是异质的。

(要素与系统的关系)(2)组成自然物质系统的各个要素是通过它们之间内在发生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关系,才能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2024版年度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2024版年度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件
2024/2/3
1
目录
2024/2/3
• 自然辩证法概述 • 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 •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 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 •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 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
2
01
自然辩证法概述
2024/2/3
3
自然辩证法的定义与内涵
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 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 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的科学。
通过人才培养,加强国际 科技交流与合作,提高我 国在国际科技领域的地位 和影响力。
2024/2/3
17
当代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对策
2024/2/3
01
国际竞争压力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 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人才流失问题
部分优秀科技人才流失到国外或其他行业,对科 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造成了一定影响。
科学方法论是研究科学认识活动的规律、特点和方法的学问,其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实证性原则、系统性 原则等。
方法
科学方法论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归纳、演绎、类比、假说等,这些方法在科学认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
2024/2/3
9
自然观与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联系
2024/2/3
自然观是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2024/2/3
24
06
科技伦理与科技安全
2024/2/3
25
科技伦理的基本原则与规范
尊重生命和人权
科技活动应尊重人的 尊严和权利,保障人 类生命安全和健康。
公正与公平
科技资源的分配和科 技成果的享受应公正、 公平,避免利益冲突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中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并培养学生应对自然界复杂问题的辩证思维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提高对自然界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内涵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掌握自然界各种矛盾、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观点和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深对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1. 第一讲: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和发展a. 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和内涵b.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c.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2. 第二讲:自然界中的矛盾和辩证统一a. 辩证法关于矛盾的基本观点b. 自然界中的矛盾类型和特点c. 辩证统一的概念和意义3. 第三讲: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a. 自然界的变化和发展规律b. 自然界发展的阶段性和曲折性c. 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4. 第四讲: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a.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演进b. 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和条件c.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四、教学方法和学习要求1. 采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2. 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思辨和表达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科学实践和实验,加深对自然界问题的理解。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组织小组项目研究或报告。

五、考核方式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占30%。

2. 课堂测试占30%。

3. 期末考试占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自然辩证法导论。

2. 参考书:《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辩证法概论》等。

3. 网络资源:指导性教学视频、相关文献等。

七、参考参考文献1. 方远;《自然辩证法概论》2. 郑国渠主编;《自然辩证法原理》3. 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自然辩证法导论》以上是《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基本内容安排。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编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一、辩证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内容: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对自然界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观点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阐明马克思主义在科学发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态度二、学科性质(自然辩证法):1、属于哲学门类2、是介于哲学和具体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学科3、是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的中间学科十五世纪初到现在:1.近代自然科学(15世纪初到19世纪20年代、搜集材料阶段;中世纪、整理资料阶段;)2.现代自然科学:(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老三论信息、系统、控制论;20世纪70年代-现在新三论)三、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1.自然界的本质(根本本质):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各种事物的总和客观实在性:1.事物和现象现实的存在着;2.事物和现象都在现实的运动和变化发现着;3.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变化时有规律的。

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自然界物质的统一性:1.生命世界和非生命世界2.基本粒子和夸克3.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统一性、永恒性、无限性)(2)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1.具体形态的多样性(3)自然界物质存在的系统方式:1)系统:指一定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①要素②联系-结构③功能④外部环境-其它系统2)自然界物质形态:统一性和多样性6类划分方式:(系统的类型)1.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角度分为三类系统:1、孤立系统;2.封闭系统(有能无物交换)3.开放系统(有能有物交换)2.系统内部所有发生实际运动过程来划分:1.物理系统,2.化学系统;3。

生命系统。

3.人对系统的影响角度划分:1.天然系统;2.人工系统;3.复合系统4.系统内部各要素作用特点:1.线性系统;2.非线性系统;5.从人对系统认识和把握的程度来划分:1.黑系统;2.白系统;3.灰系统6.从系统所处的状态:1.处于平衡态的系统;2.处于静平衡态的系统;3.远离平衡态的系统3)系统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及由此体现的系统的层次性①关系: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不能分割。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

最新自然辩证法概论整理版(研究生考试用)

1、什么叫自然辩证法?其性质和研究对象是什么?答: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对象: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性质: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

它从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与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内容:主要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内容,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方法论是自然辩证法的基石,自然辩证法仍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织部分。

范围: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的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

体系:自然辩证法的体系和主要内容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可能出辨析题)答: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

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非平衡态自组织理论证明,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从环境中获取负熵流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产生,就可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系统从一种混乱无序的状态演化为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

同样,混沌理论也揭示了通向混沌的道路,说明了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化过程。

在自然界的演化过程中,正是由于以上两个演化才使得自然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

自然界的系统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进化,也不是单调地走向无序和退化。

有序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简介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规律的学科。

本课程主要探讨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与解决方式等方面。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课程主要内容
1. 自然界的存在与演化
本部分将介绍自然界的基本特征、宇宙的起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生物的演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存在和演化规律。

2. 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本部分将梳理科学技术的发展脉络,包括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趋势等,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3.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本部分将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技对社会的推动作用、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问题、科技伦理与科技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及其影响。

4. 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与解决方式
本部分将分析科学技术的内在矛盾,如科学知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科学方法的局限性与适应性等,并探讨解决这些矛盾的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5. 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
本部分将介绍当前科学技术的前沿动态,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进展和趋势。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
1.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
2. 了解自然界的演化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 提高综合素质和科技素养。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目标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哲学学说。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培养其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第一章自然观1、1自然界的本质与特征2、2自然界的演化与发展3、3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章科学观2、1科学的本质与特征21、2科学的发展与进步211、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第三章技术观3、1技术的本质与特征31、2技术的历史与发展311、3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第四章科技与社会发展4、1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41、2科技与社会进步的关系411、3科技发展与人类未来的展望三、教学方法与要求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求学生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四、考核方式与标准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表现,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占总成绩的70%。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以及科技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规律的学科,是哲学、科学、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学科。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社会的本质,掌握科学技术的辩证应用,提高自身的哲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课程目标1、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

2、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特点、作用及发展趋势,掌握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3、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人类文明的进程和特点,掌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主要内容
《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门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哲学和方法论的学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观:研究自然界的本质、结构、演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探讨自然界的客观性、普遍性和规律性。

2. 科学技术观:探讨科学技术的本质、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和价值。

3. 科学方法论:研究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假设、验证等,强调科学方法的逻辑性和实证性。

4. 技术方法论:探讨技术发明和创新的方法和过程,包括问题解决、方案设计、实验验证等,强调技术方法的实践性和创新性。

5. 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责任、科技伦理等问题,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6.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介绍自然辩证法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以及自然辩证法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作用。

通过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学生可以提高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强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感,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自然辩证法概论是一门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课程。

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将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起源和发展,以及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

2. 掌握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研究技巧。

3. 培养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思维进行科学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 古代哲学中的自然辩证法概念- 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思想家和代表作品- 自然辩证法在现代科学中的应用和发展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 对立统一规律- 质变与量变规律- 结构与运动规律- 因果关系与必然性规律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分析与综合- 归纳与演绎- 矛盾分析与矛盾统一- 辩证思维的具体应用4.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思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在科学发现、解释和应用中的应用案例分析五、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讲授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 案例分析:引用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并就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和解答。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调研和科学项目,运用自然辩证法进行实际操作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学习评价1.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

2. 作业与报告:完成课堂作业、实验报告、个人研究报告等。

3. 考试与考核:进行知识点测试、论文写作和口头答辩等评估方式。

七、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教程》参考书目:1. Hegel, G.W.F.《精神现象学》2. Engels, F.《自然辩证法》3. Mao Zedong.《矛盾论》4. 邬达克.《自然辩证法导论》八、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自然辩证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二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第三周: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第四周: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与应用中的重要性第五周:复习与总结以上为《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的内容安排,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自然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主要根据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然辩证法概论》编写组编写的2013年版的内容要求修订。

大纲体系结构特点是:首先,章节安排完全按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来展开,注重思想性的传授。

其次,明确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教学内容。

创新型国家建设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再次,各章节注意针对西方哲学中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尤其是一些政治性的东西予以理论上的回应。

最后,本教学大纲包含绪论、五个章节和结束语,各个部分之间相互呼应,使教学内容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便于学生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科学体系。

授课计划共18学时,具体内容包括:绪论(1学时)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四、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二节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一、系统自然观二、人工自然观三、生态自然观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4学时)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第二节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二、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第三节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发展模式及动力分析二、科学的发展模式及动力三、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3学时)第一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思维方法一、分析和综合二、归纳和演绎三、从抽象到具体四、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第二节科学技术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一、思维的收敛性与发散性二、思维的逻辑性与非逻辑性三、思维的直觉与顿悟特征四、移植、交叉与跨学科研究方法第三节科学技术研究的数学与系统思维方法一、数学方法及其作用二、系统方法及其作用三、复杂性思维及其方法第四节科学技术活动的方法一、科学实践的方法二、技术活动的方法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3学时)第一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与经济转型二、科学技术与社会变迁三、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第二节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一、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形成和内涵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和组织机制三、科学技术的伦理规范第三节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二、科学技术运行的国家治理三、科学技术运行的人文引导第五章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型国家(3学时)第一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一、毛泽东的科学技术思想二、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三、江泽民的科学技术思想四、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第二节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内容与特征一、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历史形成二、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容三、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特征第三节创新型国家建设一、创新型国家的内涵与特征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结语: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重要意义一、有助于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科学发展观二、有助于提高科学技术研究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有助于增强关于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战略眼光。

自然辩证法概论

自然辩证法概论

第一节 自然观的变迁
一.自然与自然观 (一).自然概念 1、基本含义: —客观世界; 自然而然。 • 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工自然。 • 未知自然;天然自然;初知自然;初至自然;人化自然; 人工自然. (黄楠森、赵光武) • 自然是劳动的对象和材料 • 自然是某种应有的状态,具有价值
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概念的界定 “十分值得注意的是,我 们正处在这样一个时刻, 关于自然的科学概念发生 着重要的变化”,“我们 对自然的看法正经历着一 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转向 多重性、暂时性和复杂 性”。 ——普里高(戈)津 《从混沌到有序》
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概念的界定

(4)从人类对自然认识程度的角度 从整个自然界来说,人类认识所指向的 仅仅是其中有限的一部分,那么,也就存在着 认识程度的差异。
自在自然是人类的认识和作用手段尚未触及的那部分 自然; 人化自然是指人类观测所及从而能感知其信息的那部 分自然界; 人工自然是人类实践手段作用所及从而变革了的那部 分自然界。
亚里士多德
(2)古希腊的原子论观点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 家 留 基 伯 ( 前 500- 前 440), 最早提出了原子 论。 他的学生德谟克利特 (公元 前 460- 前 370) 进 一 步 发 展了原子论,认为世界 就是原子+虚空。
德谟克利特

伊壁鸠鲁 (Epikourus, 公元前342270年) 又继 续发展了原子 论。
1、古希腊自然观




泰勒斯,约前624~547,水——万物始基。 毕达哥拉斯,约前570~490,数,规律。 赫拉克利特,约前540~480,火,逻各斯。 巴门尼德,鼎盛约前504,存在唯一、不动。 (芝诺悖论)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361,原子论,机械性。 柏拉图,前427~347,理念论,几何学表达完 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 • • •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渊源和基础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渊源和基础
• 1、原始社会的人类实践水平和认识能力低 下,活动范围狭窄,他们对自然界既产生 了客观现实的、朴素的观念,又形成了某 些神秘的观念。
自然辩证法的哲学性质主要表现在:
• 首先,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 一般规律,它不研究自然界某一层次或某一领域的 特殊规律,因此它具有自然哲学性质。 • 其次,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 般方法,它不研究人类认识自然界的特殊方法,因 此它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性质,而认识论和 方法论都属于哲学层次。 • 再次,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科学技术的本质、功 能及其发展规律,因此它具有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 的性质。
• 原始社会形成关于自然界的知识最初以神 话和原始宗教的形式存在,逐渐形成人类 早期关于自然的观念。 (1)主张自然界与超自然界之间存在二域世界 的观念。 (2)主张自然界中存在着秩序,而这种秩序是 超自然的“实体”干预的结果。 (3)主张人能够凭借精神的力量去调节和控制 自然界。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渊源和基础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 就学科性质而言,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 门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 分。 • 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 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一 般规律。 •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的哲学,关于认 识自然的哲学,关于改造自然的哲学, 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哲学。
①以运动形式相互转化为中心的无限流 动和循环的自然观。 ②以实验和假说相结合为中心的辩证综 合的科学方法论。 ③科技与生产、社会协调发展的科技观。
• 中国在自然辩证法的传播和发展上做出了 重要的贡献。 •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是同马 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相伴随的。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自然辩证法 中国化发展的最新形态。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这个术语的德文是: “Dialektik der Natur”,原意指自 然界的辩证法。
• 人来自自然界,并且是一种社会性 的存在,人存在的实质是实践(人 存在就是实践)。人在实践中创造 出实践手段——科学技术。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
⑴整个世界的历史可以划分为相互联系的 自然史和人类史。 ⑵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 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人们通过物质 生产劳动从自然界取得必需的生产资料。 ⑶科技是在劳动中产生、形成、发展起来 的。 ⑷近代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从 闭塞、落后的农业社会推向开放、进步的 工业社会。
• 2、奴隶社会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相分工,产 生了阶级分化;哲学和自然科学相融合, 形成了整体知识形态的自然哲学。
(一)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渊源和基础
• 公元前8世纪以后,古代科学是以自然哲学 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没有形成独立的、 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 然的知识几乎都包含在自然哲学中。 • 古希腊: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用 • 中国:技术性、经验性、实用性
• 金生水,水生木, 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 金克木,木克土, 土克水,水克火, 火克金 • ──> 代表相生 ----> 代表相克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2、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 点。 • 古希腊哲学家比较关注自然界本质和规律 的研究,形成了自然哲学。 •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万物统一于一个 共同的本原,自然界在其内部各元素间的 矛盾作用下,无限和永恒地变化和发展着; 人来源于动物,生物是进化的;通过感性 认识和理性等路径及演绎推理等方法认识 自然界。
(五)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 1、受到原始宗教和神话的影响,希腊人的 自然观虽然在总体上是朴素唯物主义自然 观,但其中已经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的对立。 • 2、受到当时自然哲学的限制,希腊人只是 从总体上解释了自然界而不能在细节方面 科学地、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缺乏一定的 科学论证和严密的逻辑体系。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括和总结了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的科 学技术思想。 • 建设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是中国马克 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具体体现。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 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科学技术实践相 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的 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思想: ⑴劳动工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 (人必然要创造工具) ⑵劳动工具的不同划分了不同的历史时代。 (工具是人创造的,不同时代创造的工 具不同) ⑶ 先进的 劳动工 具代表 先进的 生产力 。 (劳动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⑷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市场竞争力、经 济发展动力之所在。
自然、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有着天然 联系,它们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因此, 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研 究。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 分,研究范围涉及自然、科学、技术和 人类社会。
从对象上看,自然辩证法是关 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 律、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 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的科学。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观点和特征
• 1、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是: • 自然界是具有无限多样性的统一体,它体 现在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自然界“处于永 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 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人和其他 动物都来源于自然界
(二)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观点和特征
• • • • 2、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征主要体现在: 直观性 猜测性 思辨性
四、自然辩证法 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人们认识和 改造自然,促进科学技术与自然、社会的 和谐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 思想武器。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
•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从辩证唯物主 义立场出发,总结出分析和综合、归纳和 演绎、从抽象到具体、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等辩证思维形式,并且吸取具体科学技术 研究的创新思维方法和数学与系统思维方 法等基本方法,对其进行概括和升华,形 成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论。
•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从马克思主 义的立场、观点出发,探讨社会中科学技 术的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的普遍规律。
(三)中西方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
• 中国古代哲学家更关注社会问题和人际关 系,但对自然界的本原、变化规律等问题 也提出了各种学说。如八卦说;五行说; 元气说等等。
• 1、古代中国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观 点 • 道、五行、元气、太极等是自然界的本原; 自然界的发展遵循相辅相成、中庸和谐的 辩证法则;宇宙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是 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统一;人来源 于自然界,并与其形成了“天人合一”的 关系;运用阴阳、五行和气等哲学思想和 归纳、抽象等方法认识自然界。
(四)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 1、它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的思想渊源。 古代人从自然界本身及其相互联系和变化 发展中认识自然界,蕴涵着朴素的唯物主 义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 2、它从某一方面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奠 定了理论基础。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 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 胚胎、萌芽。
自然辩证法概论
(新大纲)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自然辩证法概论
• • • • • • • 绪论Biblioteka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创新 型国家
绪论
• • • •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
三、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
•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 • 自然辩证法形成于 19 世纪 40 年代创立 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而系统的确 立是在 19 世纪 70~80 年代历史观方面 的完成之后,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 法》为标志。
为确立辩证的和唯物的自然观,马克思、 恩格斯进行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工作: ⑴批判分析了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从黑 格尔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 ⑵批判分析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创立 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方法论。(马克 思阐发了一些新思想。) ⑶研究了劳动和人的生存、发展,以及劳 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 • • • • •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是万物的本原; 阿那克西米尼:“气”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数即万物”; 柏拉图:万物的本原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天体由以太构成、而地上物 体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构成; • 赫拉克利特:万物由火生成; • 德谟克利特:提出原子论——古希腊自然 哲学的最高成就。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 • • • •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思想渊源 (二)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 (三)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四)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作用 (五)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缺陷
(一)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思想渊源
• 1、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 子论”。 • 2、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培根等人的唯物主 义的“经验论”观点,荷兰唯物主义哲学 家斯宾诺莎等人的唯物主义的“唯理论” 观点。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等著作中提出了关于科学技术的新观点: 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 想; 提出了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在前一个世 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把资产阶级社会的 整个基础革命化了; 提出技术具有两重性,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