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 (134)论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十二届中小学教研教改成果评选活动论文申报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生物学科辛长红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论文摘要】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确定教学目标是生物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1.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2.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3.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
总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影响到新课程的实施,我们应设计科学的课堂教学目标,并采取合理的方法表述,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确定教学目标是生物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教学目标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功能:1、导向功能。
教学目标表达了所期望的教学成果或终极行为。
正是由于这些清晰表达的目标的存在,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布置作业、引导实际体验提供了准确而具体的根据。
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方向。
2、激励功能。
在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评价功能。
由于教学目标是对实际教学结果的预期,因而为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品】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可编辑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作者------------------------------------------日期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传统的教学和教学研究一般用教学目的来描述学生预期的课堂学习结果。
但由于目的规定得太笼统、太抽象,无法实施具体的观察和测量,因而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测量及评估起不到应有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目标应是对学生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明确的表述,以克服教学目的表述中的缺点与不足。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应是教学活动、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原则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意其实现的可能性。
各要点的教学目标不一定都能达到最高层次,通常应该选择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能促进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层次要求。
较高层次教学目标可以考虑设计成动态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中间目标,使目标具有发展性。
系统性原则。
从知识体系的角度来讲,中学各学科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从教育的总任务出发,把握它在“课程目标——学期(学年)目标——单元(课题)目标——课时目标”这个逐级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采用任务分析方法,对任务作逐级分解,从而准确地确定具体和细化了的教学目标。
再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设计,但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因此,系统性原则还要求必须把它们组织成协调和自然的目标体系。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要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制订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目标,又要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适当的提高要求,制订出有一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使全体学生都能充分地发展。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
一个2020非/8/23常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课题。
2
一、准确制定多元化的预设目标,同时注 重生成性目标。
1、基本理念
“三维目标”是统一的整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总是伴随着认知活动发生 发展的,同时反作用于认知。因此它不是可以通过 讲授得到的,而必须通过创设情境、制造氛围,通 过学生的体验和领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生成和 发展。
• 知道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会带来好处,也 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 生活(科学标准);
• 了解人体各系统生理保健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
模式,提高戒除不良嗜好(吸烟、酗酒)和远离
毒品的自觉性(科学标准);
• 通过唱一只歌、做一件礼物,在唱歌、绘画、制
作的过程中体会怎样表达对祖国、对亲人的爱,
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和氨水性质的探究,保
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
的兴趣;
、通过讨论、实验进一步发展善于合作、勇于实践的
2020科/8/23学精神。
9
3 、教学策略
(1)正确确定预设目标 主体性:学习目标描述的主体是学生。 整体性:三个维度整合陈述。 层次性:按学习水平由低到高陈述。
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解影响气 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 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养成收听、 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地理标准)。
2020/8/23
4
• 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垃圾袋的数量,学生经历 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 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危害(数学标准);
具体地说,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
新理念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
河北省新 乐市东名村 小学 李英茹
数 学课程 I 7 1 标是 《 数 学课程 标准》 的核心 内容 。体 现 了数 学教育 的 目的,反映 了 《 数学 课程标准 》对未来 公 民在数学相关 的基本 素养方面 甚至一单元 在整个数 学教学 中对 人的发 展的地位和 作用结合起 来 课程 目标 的实现 ,它不是通 过一节课 或几节课 的教学就 能达 到 的。因此课堂
己的观 点,并 交流 思维过程 ,培养 自主学 习和合 作学习的能力 。
综合研 究活动 ;学 习了 “ 统计 图表”后 ,组织 学生结合本 地工农业 经济 的发展情况 ,与 自然科学、思品与生活 ( 1 —2 年级 )、思品与社会 ( 3 —
⑨ 让学生经历 从现实 生活 中抽 象 出小 数的过程 ,经历观察 、思考 、
非数学领域的迁移, 最 大限度 发挥数学教育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作用 ,
全面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学 习了 “ 循环小数 ”后,可结合 《 社会》 课程 中的有关信 息,让学生走进 生活 ,开展 “ 生活 中有 趣的数学现 象 ”
①初步认识小数 ,知道一位小数的含义 ,会读写一位小数 。 ②会独 立思考 、与他人 合作解 决学习 中的问题,能有条 理地阐述 自
的 目标 同时作为我们 的教学 目标 ,而不能仅仅关注其 中的一个或几个 目
此 ,在制 定和把握 教学 目标时 ,必须将 《 数 学课程 标准》的这 四个方面 课程结 构具有均衡 性、综合性和 选择性 ”,在 数学教学 活动中 ,应努 力 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点,开展信息整理 、 分析 、概括的研 究活动 , 从而提 高对数学知 识的认知能 力,拓宽视野 ,形成融会 贯通、主体研 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精品课件
2019/1/25
3
过程与方法
■能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观察和实验等科学
研究的一般方法。
■初步具有收集、选择、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
能力,初步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
■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
步具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019/1/25
教学流程: 由二氧化碳的用途引入 实验室如何制取二氧化碳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 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 操作:制取二氧化碳
如何用提供的仪器制取二氧化碳
2019/1/25
19
案例2:二氧化碳(复习课)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纯净、干燥的二氧化碳的原理 2.掌握二氧化碳与碱溶液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案例1: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新课)
知识与技能: 1.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2.熟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
3.理解气体制取原理与装置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在实验探究中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解 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019/1/25 18
2019/1/25 9
教学流程
引入课题: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都制得氢气?
学生实验探究:Zn Cu Fe分别与稀盐酸、硫酸的反 应 设计实验比较三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讨论多种方法)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练习:用哪些实验说明镁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强? 用哪些实验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
2019/1/25
2019/1/25 15
(4)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加上生成的目标。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结果, 而不是生成性目标;在教学实际中,会有许多生成性的 问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的目标,应充分重 视,因势利导,组织探究。 预期的目标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 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这 一底线一定要守住,过于重视生成性目标,教学就有可 能走向“无目的”的误区。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数学教学目标确定的几点看法
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数学教学目标确定的几点看法作者:陈熀忠来源:《读写算》2010年第08期落实课程目标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其途径是将课程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师生通过一系列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因此,教学目标确定得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着整个课程目标的实现。
经过两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实施新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将课程目标定为了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
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过程中获得学习方法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确定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时,一定要全面考虑三个领域,不可有所偏废,而在具体的每节课中,教学耳标又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在感知数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不能以具体内容标准来直接代替相应的教学目标,而应依据课程目标、课程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教学实际来设计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确定教学目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范丽香(包头市第四中学内蒙古包头014030)【摘要】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如何准确把握课程总目标,科学设定课堂教学目标,高效传递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数学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40-02课堂教学目标应该以课程目标为指导,依据单元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课堂教学目标的功能课堂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具体而且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
课堂教学目标具有下述几方面的功能:1.1导向功能。
课堂教学目标表达了所期望的教学成果或终极行为。
正是由于这些清晰表达的目标的存在,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学生活动、布置作业、引导实际体验提供了准确而具体的根据。
课堂教学目标决定着整个教学进程的方向。
1.2激励功能。
在教学开始时,向学生明确具体的提出课堂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任务的期望和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评价功能。
由于课堂教学目标是对实际教学结果的预期,因而为教学过程中和教学结束时对教学结果进行测量与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1.4载体功能。
即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课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只有将课程目标转化为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时,课程目标才得以落实,并通过一系列的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得课程目标最终得以实现。
二、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基础教育的数学课应该有课堂教学目标,但是课堂教学目标不是随意确定的,也不能只凭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来定,而应有所依据。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1. 教学目标纳入整体课程规划新课程教学注重整体化,将教学目标纳入到整个课程规划中。
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课程规划,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师的教学理念相符合,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
2. 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科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之一,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参考学科核心素养,以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意志方面的发展为基础,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审美阅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都是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3. 实施有效评估是教学目标实现的保障教学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估,以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日常评估、期中评估、期末评估和掌握程度评估等多个方面,这些评估方式能够帮助教师监控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
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提供依据。
4. 教学目标实现需要借助多元化的教育资源新课程教学注重知识的跨学科融合和教育资源的多元化利用,教学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借助各种教育资源的帮助。
这些教育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学设备、网络资源、学生社区、校外实践等多个方面,这些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学习体验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从整体课程规划、学科核心素养、评估机制和教育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推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目标的确定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话题。
教学目标指的是指导教育过程中所要达到的目标或最终结果,它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基础。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育追求的是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教学目标要面向未来,符合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重视以下几点:一、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要注重学生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会能力。
此外,要关注国际化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文化意识。
二、强调学生的实际需求和个体差异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需求,既要有一定的固定性,又要灵活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和个体差异。
在考虑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经验等因素,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
三、注重过程与技能的提升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应只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能力的提升。
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过程学习和技能提升,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创新来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
四、注重评价和反馈的应用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需要有有效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可以引导学生实现目标,并及时纠正不足。
教育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反馈和评价,以便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五、注重全员参与和共建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全员参与和共建,包括师生、家长、社会等各方面资源的积极投入。
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来,共同确定教学目标,做到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育教学的目标应该面向未来,适应时代发展和学生的个性需求,重视实践和能力提升,注重评价和反馈机制的应用,并强调全员参与和共建。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到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目标。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教育教学领域,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育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和更新的今天,教学目标的确定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更是教学效果评价的标准。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教学形势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门也在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推行新课程教学改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在这一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确定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成为了当前教育教学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问题提出在教育领域,教学目标的确定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目标的确定更显得至关重要。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们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如何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成为当前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目标的确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学生情况、社会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科学确定教学目标,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迫切需要探讨和总结关于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的方法和原则,为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科学的指导,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于推动教育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适应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变化。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还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
中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为教师们提供了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并且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目标成为了新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设计、教学的实施和教育的效果。
那么,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确定教学目标要符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
新课程教学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和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确保教学目标既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而不是简单地以知识为中心来确定教学目标,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字表达能力,更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全面发展。
确定教学目标要考虑社会需求和实际发展。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设置也应该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确定教学目标要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适应。
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是不同的,教学目标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既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能过高地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造成学习困难和挫败感。
只有在学生的实际水平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乐趣。
确定教学目标要注重评价体系的建立。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是为了指导教学实施,更是为了度量教育的效果。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还需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确保教学目标能够被有效地评价和检验。
评价体系要全面、科学,包括定量和定性评价,以及多种形式的评价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为调整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育也需要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出现,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也为教学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更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切实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就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进行探讨和分析。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什么,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养。
当前社会对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教学目标就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社会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注重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兴趣、能力和特长都有所不同。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校获得应有的发展机会。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可以设置不同的学习路径和发展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造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强调实践性和应用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往往更注重知识的掌握和死记硬背,而新课程教学改革所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应用能力。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问题和创新。
在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可以强调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进行抽象的计算和推导。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目标往往是由教师制定的,并且强调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考试成绩。
但是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教育部门提倡以学生为本,倡导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
确定教学目标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科发展需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的双重推动。
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教育教学朝着多元化、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方向发展,而学生发展需要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问题提出教学目标的确定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面临着如何准确确定教学目标的难题。
教学目标的确定涉及到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等方面,因此如何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教学目标的确定往往受到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学生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够具体、不够实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缺乏明确的方法和指导。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科学地确定教学目标,成为了当前教学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0字】1.3 研究意义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确立教学目标的方法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确立教学目标的方法没有目标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教学是糊涂的教学,没有重点目标的教学则是低效率的教学,目标错误的教学是害人的教学。
目标对教学有导向、调节的作用。
因此,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
下面以《思想品德》七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我会负责》第二节《三思而后行》为例来说明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目标确立的一般方法。
一、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三思而后行》作为“责任”这个主题单元的教学内容,在课程标准中是怎样规定的呢? 1.在总目标中寻找主题单元目标确立的依据通过阅读课程标准关于总目标的规定,不难看出:针对“责任”这个主题单元,课程标准确定的总目标是“增强社会责任感”。
这是初中学段目标对“责任”主题单元的高度概括。
2.在分类目标中寻找主题单元分类目标确立的依据通过阅读课程标准中的分类目标,可以看出教学目标分为三类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突出地反映了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功能。
就“责任”这个主题而言,《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规定是“具有责任感”;对能力目标的规定是“初步认识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够负责任地做出选择”;对知识目标的规定是“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以上三个方面,宏观上定位出《三思而后行》这节课的三维目标。
以上三维目标,仅仅是对初中学段围绕“责任”主题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规定。
它没有针对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进行具体的目标细化,也就是说以上三个目标实际上是初中学段关于“责任”主题的分类目标。
课程标准关于初中学段“责任”主题教学目标的细化是在课程标准的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中规定的。
3.在内容标准中寻找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斟酌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的表述,可以看出对七年级学生而言,围绕“责任”主题,每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有依据的。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数学作为人类的一种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数学化。
“数学化”是弗赖登塔尔数学教育思想的核心。
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在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数学教学要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对现实进行数学化的过程,使数学变成是他们自己“再创造”的产物,而不是成人强加给他们的东西。
数学化有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之分。
在弗赖登塔尔看来,横向数学化“是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而“在符号世界里,符号的生成、重塑和被使用”,则是纵向数学化。
我们备课,就是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设计,要了解和研究学生,钻研教材,转变教学观念,建立新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发展观,将自己的角色由过去单纯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转化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精心设计教学目标有效地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真诚地与学生合作,共同创造一种新的课堂文化。
一、教学目标的陈述力求全面完整又明确具体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方向,正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成功的基本条件。
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互动的“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学会分析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
例如“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的教学目标就没有表达出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标准,不仅不易评价检测,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机械背诵定义;如果改为“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够在一组三角形中准确找出直角三角形”,则明确了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标准,具有可操作性。
二、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预测教学的难点,确定实施目标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抓住教学的重点和预测教学的难点,确定实施目标。
例如,一年级“数与代数”的内容《多少、大小》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成这样:(1)在“动物乐园”在情境中,通过观察比较,知道物体的多少大小,理解符号“=”、“>”、“”、“”、“<”的含义,建立“同样多”、“多”、“少”等概念。
三、纲举目张,实现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我们都知道,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有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定位教学目标记得刚踏上教学生涯时,面对教材和教参是既熟悉又陌生,说它熟悉是因为自己上学时使用的就是这套教材,说它陌生是因为把它蕴含的知识挖掘出来教给学生对自己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这种状况下,我备课的主要任务便是先熟悉教材后设计教学程序——如何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时的课堂只是知识的转移,根本不去细致考虑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也只是虚设,即是通过重复的练习让学生学会某类题目的解题方法。
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对教材的内容逐渐了如指掌,在备课的时候开始关注授课的方式,但对教学目标的设定还仅限于知识目标。
社会在发展,应试教育培养的“高分低能”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教育在改革,素质教育为培养新型的“人才”奠定了基础。
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我对教学目标有了更新的理解。
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灵魂,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目标制定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成败,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教学评价等各方面。
不管教学怎么改,怎么创新,目标都是明确的,这个目标就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能靠单一的知识教育,还要靠能力和情感的教育,只有三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的整合,“三维目标”就象长方体的长、宽、高,缺了哪一个方向也构不成长方体,同样教学目标缺少任一个维度,就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不能把三维目标割裂开来。
三维目标要依据课程标准、学科教材体系、课时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起点及其学习差异等方面来准确的定位,不能采取机械的“贴标签”法,将教学参考书的“教学要求”或者课标中的“要求”改头换面,调换为“教学目标”,非常生硬地对应贴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标不是教学要求,它是开展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的导向、依据和标尺,不一定每堂课都能充分地体现出三维目标,但是备每节课时都要以三维目标来引领,力求体现三维目标,至于哪个目标是显性的,要依赖于学习内容和学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人教版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新课标人教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王金铎 200023概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的分析,探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在三个维度上关爱每一个学生,让物理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发挥积极作用。
中心词: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建立实施1.课堂教学目标简述1.1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也称为行为目标,是课堂教学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的要求,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教师教学艺术与教学风格形成的根本。
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目标引领下实施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达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堂教学目标也是到达目标,是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应具备的个性品质作为确定的、可检验的要求提出来的。
教学目标是一种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教师根据需要及课堂教学的实际加以调整、变革,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1.2新课程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新课程以对人的全面关注为前提,要求通过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激发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单一教学目标定位,提出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对人教育的全面关爱,从而达到真正的素质教育。
这无疑会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演绎、轻归纳;重理论、轻实践;重注入、轻情感的教育痼疾,让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使教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过程。
物理教学是中学生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她在培养学生素质、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中所起的作用,已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
特别是在对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观察、实验,理解、判断,发现、综合及科学探究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如何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根据物理的学科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以便为学生中学总的学习目标实现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新课程教学改革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本文将结合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探讨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新课程教学改革是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为导向,以建构和谐社会的新型公民为使命,围绕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育人的理念,对教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进行了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是当前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教学改革体现了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实践性的特点。
它体现了多样性,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实现个性化学习。
它体现了综合性,新课程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它体现了发展性,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学生实现个体发展的最大化,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认知、情感、操作、创新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它体现了实践性,新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巩固所学知识,发展实践技能。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方向,是教师对学生所要求取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预期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目标的确定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引导教学。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灯塔”,它指明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能够有效地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条理,有目的性,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目标,使得学生有清晰的学习方向,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目标的确定有利于教学过程的整体规划。
通过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学情,制定有效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需求。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教育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新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它提出了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新要求,为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大背景下,教学目标的确定成为了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目标的确定问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下的理念和要求新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等一系列新理念和新要求。
这些理念和要求对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提出了新的挑战。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注重素质教育。
新课程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地追求知识的积累。
这就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之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和发展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循序渐进原则。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设置不同层次、不同难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逐步发展和完善。
教育目标的确定应该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和整体发展原则,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应该采取一些新的方法和途径。
注重学生的参与。
在确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参与,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以此来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目标确定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随着国家教育体系的不断调整和完善,新课程教学改革已成为教育界的热点话题。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变得更加重要,这不仅关系着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
如何确定好教学目标成为了当前教育界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新课程教学改革是国家教育政策的一项重大举措,旨在推动教育体制转变,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基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新课程的出现是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之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在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更加注重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以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确定,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好的教学目标能够明确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引导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同时也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至关重要,它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够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原则1. 以学生为中心。
新课程教学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兴趣。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将学生的需求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首要考量。
2. 突出社会需求。
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教育教学要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研合作。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可以通过教研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更好地确定教学目标。
五、教学目标的有效实施1. 教学目标具体化。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教学目标具体化,明确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实践。
2. 教学方法多样化。
在实施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目标,六条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标尺。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已成为广大历史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一、课堂教学目标必须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在教育部制订颁发的初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里,明确将课程目标定为了三个部分:(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求教师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达到在感知历史、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传统教育漠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教学目标”来自官方的、传统的教学安排,容不得学生置疑和追求,学生所要做的就是接受和记忆,课堂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落实这个目标。
新的课程改革承认并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价值,那么,教学目标就应该针对学生,有一定的灵活性。
由于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教班级情况不同,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不可能一样,因此,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围绕课程总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要关注学生兴趣和学生发展需求,构建的学习模式应该是发现──探索──运用──创造。
二、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基础教育的历史课应该有教学目标,但问题是目标设定的依据是什么。
如果按照过去的观点,老师应主要根据教材和教参确定教学目标。
这样是否符合学生实际是无法顾及到的。
以新课程理念来看,这种设定显然是错误的。
因为,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而且设定的过程固然应该考虑教科书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历史能力体系,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状况,学生也是设计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
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尤其要紧紧围绕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而设定目标。
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
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
”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
课程目标是既定的,但教学的具体目标是生成性的。
所谓生成性就是说既定目标要在教学实际过程中动态变化,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逐步形成的。
因为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倘若以静止的目标来代替或抑制学生的积极思考与自主探究,以牺牲学生的情思活动为代价,那将是削足适履。
因此随着课堂教学的进展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是完全正常的,其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取决于有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就像下围棋,棋手总是“胸有大局”,不拘泥于一子的得失,总是根据“盘面”的具体情形,随时灵活调整每个棋子的落子方位。
有时,他想在“此”布一小局,可对手干扰,不得不调整到“彼”布局,教学亦如是。
三、确定课堂教学目标应遵循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至少应分出两个层面,一层是总目标,即课程目标;一层是具体目标,即学段目标。
一切具体教学目标的设定,都应该考虑课程目标的要求,但学段目标则是应由教师开发。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主体性原则。
学生既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学生的一切,学生的未来,如果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学生没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扮演主角,教学目标又何以能够得到实现?因此,教师的职责就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2.开放性原则。
如果说创新是现代教育模式的灵魂,那么开放性则是必然的表现形式。
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学生的崇高人格。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但要目中有“史”,更要目中有“人”。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发现和交流,多提供史实,少给结论或不给结论,提供方法和敲门砖,忌给学生设置思维围墙。
当然,教师的“导”也不应忽视,即使是放羊也应把羊引到水草丰茂处,而不是贫瘠的黄土地,更不是把他们围在水泥场里。
“导”就是启发、点燃。
3.多样性原则。
虽说教学的终极目标一致,由于施教内容不同,施教班级的差异,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不尽相同。
其实,就是同一堂课教学目标也
应是多样的,同样的班级在同一堂课中,不同的学生欲达的教学目标也不应相同,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设标,分类推进,方是科学之原则。
4.渐进性原则。
教育部颁发的《历史课程标准》无疑是历史教学的“纲”,是历史教学的总目标,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实现这个目标而殚精竭虑。
但是这样一些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一堂课中也不能定这么多、这么高的目标,否则是曲高和寡,定了也白定。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有一个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分类实施的过程,“高大全”式的课必会弄巧成拙。
5.生成性原则。
每一位老师在上课前都要反复斟酌确定教学目标,但是智者千虑,难免一失,当他走进那充满生气和变数的课堂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有的既定目标是“闭门造车”。
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不是刻板的东西,应该适时调整,笔者认为这种调整便是一种灵动、一种机智。
6.激励性原则。
学生能否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除了有教师的引导,更离不开教师的及时点评和激励。
曾有这样一则发人深省的报道:一个初始极为一般的小孩,在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阶段,成绩平平,甚至屡遭挫折,但是他的母亲从未放弃,每一次挫折后这位伟大的母亲都要从孩子身上找到闪光点并予以放大,帮助孩子抛却自卑,捡回自信,最终,在母亲的不断激励中,这孩子考取了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
事实上,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自尊心的保护、自信心的激励,只有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基本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和激励手段,才能保证次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