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走向城市化,城市也在不断的扩大。
这使得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加速。
农村劳动力转移涉及到农村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其涉及到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等多个领域,这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1、经济因素在农村地区,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问题。
由于农业机械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劳动力需求不断减少。
农民的生计日益艰难,很多年轻人选择离开乡村来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
2、社会因素在农村地区,人们的观念和意识也在逐渐改变。
一些年轻农民开始意识到农村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并不理想,他们更加向往在城市生活。
此外,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农村地区的年轻人也想接触更广泛的文化和信息,而这些在城市更丰富。
3、政策因素政策因素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动因。
国家政策鼓励农民流动和城市化发展,同时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以吸引更多的农民来到城市或者城市周边地区。
1、推动城镇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有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和城市建设。
农民进入城市,可以在城市中发挥更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为城市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资源。
2、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由于农民进城打工挣钱后,可以通过各种管道将钱汇回农村,这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农民外出工作获取的知识技能来推动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
3、缓解农村人口压力随着人口的增长,农村地区面临着越来越大的人口压力。
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缓解农村人口压力,同时也可以减少农村生活条件的压力。
这对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后,他们的工资往往比城市本地居民低,这导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农民人口规模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
农民人口规模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民人口规模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分析。
1. 人口规模的增长农民人口规模的增长是一个客观存在。
首先,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地区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仍然占据重要地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其次,农村人口的增长受到生育政策的影响,一些农村地区的生育率相对较高。
2. 劳动力转移的动因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个动因。
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需求。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的工作机会相对更多,工资待遇也较高,吸引了大量农民工主动转移。
3. 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
短期转移指的是农民工到城市地区做临时性工作,如建筑工地、工厂等。
长期转移则是指农民工在城市地区稳定就业,并逐渐融入城市社会。
4.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缺乏相应的技能和教育背景,一些农民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收入水平较低。
其次,劳动力转移使得农村地区失去了一部分劳动力,可能导致农业生产力下降。
5. 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产生着深远影响。
一方面,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就业机会,使得劳动力转移几乎成为农民谋生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城市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存在一定程度的限制,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农村人口的转移便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6. 农村人口转移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农村人口转移对城市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地区提供了廉价劳动力,促进了城市产业的发展。
其次,农民工的就业和消费贡献了城市的经济增长。
同时,农民工也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推动了城市社会的进步。
7. 政府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为了解决农民工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其中包括提供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的机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动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和生活水平。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
S an i l l o) hax72o
Ab ta t Frm c n mi ainai i h a r te e o o c b a ir b u u a a o oc d po lt n ta se n o rc unr ' sr c o e o o c r to lt n t e p pe h c n mi eh vo a o tr r lb rfr e a puai r n fri u o t s y, s l n o y u b nia inwe td e I eprs n o dto te so l r a z to r su id. nt e e tc n iin,h r wa n y”a e h e mphbo s”ta se bo u h r u h s i epo lt n. i s iiu r n fro l rb tto o g hf o t puai Th swa f a tf h o
维普资讯
安徽 农 业科学 , u a o A h i g . c. 0 6 3 (O :2 6 2 6 J rl f n u A r S i2 0 , 4 1 )2 6 — 2 8 on i
责任编 辑 曹淑 华 责 任校 对 胡剑 胜
我 国城镇化过程 中农村劳动力及人 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
张永良l , 刘科伟2( 凌 业 术 院 济 理 ,西 凌71; 北 学 市 资 学 ,西 安70) 1 职 技 学 经 管 系陕 杨 102 大 城 与 源 系陕 西 1 9 . 杨 20. 西 0 6
摘要 从 经 济理性 出发 , 析 了我 国城镇 化过 程 中劳 动力及 人 口转 移的 经济 决策 行 为。在 目前条 件 下 , 国只有 劳动 力 的“ 分 我 两栖” 转 移 , 乏人 口的彻 底 转移 , 缺 这是 转移 者 对其成 本 效益权 衡 的结 果。因此 必须考虑 降低人 口彻 底转 移 的机 会 成本 , 而推 动人 口 镇 化 从 城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
社会文化因素还会影响农村劳动 力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和文化认 同,进而影响其工作建议
政府层面的措施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应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 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合法 权益。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和竞 争力。
VS
研究价值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的深入研 究,可以为政府制定更加科学的政策提供 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解决当前存 在的问题,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就业机会不足、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障不完善、融入城市难等。
02
影响因素分析
政策法规的影响
政策法规对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的引导和 支持起到重要作用。
政策法规对农村劳动 力转移就业的限制和 门槛也会影响其就业 机会。
不同地区政策法规的 差异会影响农村劳动 力的流动方向和就业 选择。
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企业应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村劳动力 提高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
建立员工激励机制
企业应建立员工激励机制,鼓励农村劳动力 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潜力。
劳动者个人层面的措施
提高自身素质
农村劳动力应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 职业技能培训和学习,提高自己的竞争
力。
积极寻找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应积极寻找就业机会,通 过多种渠道获取就业信息。
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产生显著 影响。
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传统农业逐渐向 现代农业转型,需要减少农业就业人口,而工 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则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
不同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方向会影响农 村劳动力的就业结构和流动方向。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探析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出发,对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其解决之道。
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其核心在于推动农村人口有序、安全、合理地转移为城镇居民。
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共同发展。
而在微观层面上,新型城镇化也带来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就业问题。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镇,成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已经达到了2.8亿人,其中约有1.6亿人成为了城市常住人口。
这些农民工的转移让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得到了补充,有利于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庞大,但由于家庭户籍、户口迁移等限制,农民工在城镇工作和生活的权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由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培训,导致了城镇就业市场的低薪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带来了城市的就业压力、社会保障问题和城市管理难题。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是城市与农村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收入差距、生活压力等问题;是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动,使得农民愿意走出农村,到城市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是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机械化和科技化的发展,使得农村劳动力闲置或无法发挥作用。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它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
它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但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浅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以下是对该问题的浅析:
人口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指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工作的过程。
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人口流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这种流动不仅可以带来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技术的传递,还可以缓解城市中的就业压力和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过剩问题。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迁移的过程,这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劳动力就业和生活水平,同时也面临着城市环境污染、社会治安问题等诸多挑战。
挑战: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一些挑战,如职业技能不匹配、住房困难、社会保障不完善等。
同时,在城市中,农民工也面临着歧视和不公平待遇等问题。
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措施来解决。
政策:政府应该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
例如,提高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建设农民工公寓和提供社会保障等。
总之,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合理引导和政策支持,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
城市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过去几十年,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人数迅速增长,他们为城市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并寻找解决方案。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它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作为廉价劳动力,为城市的制造业和建筑业提供了稳定的劳动力供应。
他们的到来降低了城市企业的用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刺激了城市消费和服务业的增长。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带来了额外的需求,从而增加了城市商业和服务业的机会。
这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正面的影响。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获得了比农村工作更高的收入。
这部分收入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支持他们的家庭和教育。
大量农民工将他们的工资寄回家,支持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是一种农村城市间收入分配的转移,有助于减少贫困和不平等。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的待遇和保障不够。
由于缺乏相关法律保护和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容易遭受雇佣歧视和工资拖欠等问题。
此外,他们也面临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艰辛,工作时间长、工资低。
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制定更加完善的劳动法规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解决。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
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家乡,造成了农村老人和儿童的留守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教育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挑战。
此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破碎和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城乡差距。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农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并加强社会保障制度。
最后,农村劳动力转移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城市迅速扩张,导致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浪费。
同时,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使城市的人口密度上升,物质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驱动力,不仅改变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和劳动力布局,也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现状、动因出发,分析其对农村经济、城市经济以及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进行梳理,包括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数量、结构、分布等基本情况,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演变和现状特点。
通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本文将深入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其动因涉及多个方面,如城乡收入差距、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动因,揭示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接下来,本文将重点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城市经济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就业状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
本文将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
在深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背景、动因和经济效应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其产生的经济效应,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各界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特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
在近年来的政策推动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一些新的现状与特点。
现状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持续扩大。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十年来,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稳步增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外出打工比例显著提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趋势日益增强,这是我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社会现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发展和农村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1 经济因素中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的收入水平很低。
这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愿意到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收入。
城市的就业机会相对更加丰富,薪资水平也较高,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前往城市就业。
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薄弱,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低下,许多农村劳动力觉得在城市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社会福利。
城市生活的多元化、自由化也对农村劳动力有一定吸引力。
1.3 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
这也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2.1 对城市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同时增加了城市的人口规模,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但同时也给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住房、教育、医疗等供给压力的增加,城市管理和社会秩序的挑战。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水平。
但同时也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加剧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荒缺的问题。
而且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失也削弱了农村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后,个人的收入水平通常能够得到提高,生活条件也会有所改善。
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着社会适应和生活环境的挑战,个人受到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可能不如城市户籍人口。
三、对策建议3.1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改善农村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向城市转移的动力。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转移就业
农村经济的农村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转移就业随着城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劳动力的流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农村劳动力的特点、转移就业的方式以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农村劳动力的特点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农民为主体,相较于城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特征明显。
由于长期依赖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相对较老。
年轻人员流出城市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动性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相对较低。
缺乏现代农业生产所需的技术知识与技能培训,使得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的生产要求。
再次,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较低。
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和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得他们不愿意离开家乡,转移就业的渴望相对较小。
这种迁移意愿的不高,对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增收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了一定的制约。
二、农业人口转移就业的方式农业人口转移就业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首先,向城市转移就业。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农村劳动力通过到城市寻找工作来实现转移就业。
这种方式通常包括在工厂、企业、服务行业等城市劳动力市场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
其次,发展农村产业。
为了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可以发展农村产业,例如农村工业、农村旅游等。
这些产业能够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再次,农村劳动力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发展获得就业机会。
现代农业要求劳动力具备一定的技术与管理能力,通过提供农村劳动力培训和技术支持,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质量与效益。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够减轻农业就业压力。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力市场,为农村农业减轻了人口压力,降低了在农村的就业难度。
其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有助于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通过迁移就业,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并且带回农村的资金和技术知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农村,到城市或其他地区参与非农产业或服务业的工作。
这一现象在中国近几十年来逐渐增加,并且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
1. 劳动力供需平衡中国农村地区劳动力过剩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严重问题。
大量的人口依赖于有限的土地资源,而农业产能的增长十分有限。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为解决劳动力供需矛盾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可以填补城市中劳动力短缺的空缺,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整体的生产效率。
2. 农民工收入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作后,往往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
与农村相比,城市的工资水平更高,这使得农民工的收入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对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消费增长和减少贫困具有重要意义。
不仅如此,农村劳动力转移还促进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有助于提升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3.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化。
通过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可以将剩余劳动力引导到非农产业或服务业中,实现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种转化过程促进了农村地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提高了农村地区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促进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加速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促使城市的发展和扩大。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的繁荣以及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支持。
这种劳动力转移促进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居民的增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 农村地区投资增加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地区的资金流动也增加了。
农民工在城市工作期间,不仅可以带回更高的工资收入,还会有一部分积蓄投入到农村地区,用于农田的改造、农业技术的引进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的提升。
这些投资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增长,带动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综上所述,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益是多方面的。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推动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展开讨论,探究其中的原因、影响和相关解决方案。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1.经济因素: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边际产出递减,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相对不足。
而城市工业、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收入。
因此,经济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2.教育因素:城市教育资源相对农村更加丰富,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
农村家庭普遍对子女教育投入有限,而城市的教育资源能够提供更好的培养环境,使农村的劳动力更有竞争力。
3.社会因素:城市生活水平相对农村更高,具有更多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
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的缺失使得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保障和福利待遇。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为城市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增。
道路、住房、医疗等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更好的生活和就业环境。
3.社会结构变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改变了城市社会结构,增加了城市的多样性。
农村劳动力的融入,促进了城市文化的传播和多元发展。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城乡差距: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加剧了城乡差距。
城市工资相对较高,但生活成本也相应提高,农村劳动力可能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解决之道是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城市生活适应能力。
2.社会保障: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可能面临社会保障的缺失。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农村劳动力分配公平合理。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经济发展
18一定的偏见,同时也大大压缩了他们的就业选择空间,不利于经济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
(4)农村劳动力就业素质不高,缺少竞争力。
外在的因素固然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空间小的因素之一,但更多地还是要从自身出发,有一个客观事实就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较之城镇劳动力来说,确实低一些,也就造成他们没有办法获得更高收入的工作。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推进途径(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推进相关法规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重要保障。
新型城镇化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城镇劳动力的参与,更需要农村劳动力的参与。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体系,让他们更好的享受到城市医疗以及教育上的资源,保障农民工合理合法的利益,是城市吸引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手段。
同时,劳动力市场也要奉行公平公正的理念,让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劳动力公平竞争,自主择业,开放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的空间,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的服务体系,让农民工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归属感,更有尊严和更有安全感的工作生活。
(2)加强职业能力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再就业。
既然先天的教育程度暂时比不城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建设也飞速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已取得傲人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发展中的问题,其中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再就业和经济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尤为明显。
本文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两者之间的促进与发展的途径。
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分析在经济发展中,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来很大的贡献,历史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要想顺利推进城镇化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共同参与,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城乡统筹存在差距。
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人口迁移是指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迁移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普遍。
这种迁移现象对农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一、农村人口流失对农村经济的负面影响随着农村人口的大规模外流,农村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人口的减少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田的耕种和生产活动受到了限制。
人口减少也直接影响了农村企业的工作人员招聘,导致农村企业无法正常运作。
其次,农村商业的发展受到阻碍,消费者的流失导致了农村商店的订单量和利润的下降。
再者,由于人口减少,政府对农村的投入也相应减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因此,农村人口流失对农村经济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二、农村人口迁入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然而,除了负面影响之外,人口迁入对农村经济也带来了一些积极的影响。
首先,农村人口的增加可以带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促进农村商业的发展。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加,农田的耕种和生产活动也将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提高农村的经济产出。
其次,农村人口迁入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政府将会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农村人口的增加还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种类的人力资源,为农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人才。
三、农村人口迁移的影响对策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人口迁移对农村经济的积极影响,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政策,鼓励人口向农村迁移,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福利待遇。
其次,要加强对农村人口迁入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教育、医疗等方面,以提高农村的发展吸引力。
此外,还需要加大对农村企业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财政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村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要加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和合作,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模式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模式研究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并分析其中的模式。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中国城市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过去的几十年中,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这些劳动力的转移为城市各个行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支持,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改善了农村地区的贫困状况。
许多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往往是由于他们在农村找不到稳定的就业机会。
通过到城市就业,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福利待遇,从而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水平。
而在农村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减轻了农村的人口负担,为农村的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机会。
再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由此带来的城市化进程为农村地区提供了发展机遇。
农村地区通过吸纳外来劳动力,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力资源,并利用这些劳动力来开发当地的经济。
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的市场化改革,使农村地区有机会参与更广阔的市场竞争。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农村劳动力转移涉及到多种模式,主要有农民工、务工大军和外出务工。
农民工模式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农民工往往以个人的方式到城市找工作,他们常常是在建筑工地、制造业和服务业等低技术工种中就业。
农民工模式的特点是灵活性,他们可以根据需要来到城市工作,但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
务工大军模式是在农村地区整体劳动力都转移出去的情况下形成的。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农村地区几乎没有劳动力从事农业工作,而是集中在城市务工。
这种模式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比较集中的地区比较常见,如广东、浙江等地。
外出务工模式则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农村劳动力不仅仅是去城市找工作,还会选择进入海外市场。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经济发展近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指的是农村居民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就业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与城市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不仅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还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村地区的农业结构产生影响。
农村劳动力转移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数量减少,农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年轻人纷纷涌向城市,导致农村老龄化程度加剧,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趋势明显。
农村劳动力的减少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也使得农民收入受到较大的压力。
因此,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发展方式的转变势在必行,以提高农村的自给能力和可持续发展。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入城市,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力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群体在城市中多以低技能劳动为主,贡献着廉价劳动力,推动了城市建设和制造业的发展。
他们通常承担着艰苦、繁重更加基层的工作,为城市的发展付出了辛勤努力。
同时,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到城市中的高技能岗位,为城市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首先,农民工在城市中面临种种困境,包括低收入、劳动保障问题、城市户籍限制等。
不少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环境不稳定,缺乏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加之城市的高成本生活,他们往往承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此外,农村劳动力离开家乡和家人,长时间在城市打工,导致农村家庭的空心化和家庭结构的破裂。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和老人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给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管理与保护问题。
因此,为了更好地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挑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进程近年来,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劳动力将自己的工作地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以在城市中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一现象对于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削减了农村的人口负担,释放了土地资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带来了新技术、新思维和新资金的输入,促进了农村的产业升级和现代化。
例如,一些农村劳动力回乡创业,成立农业合作社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城市提供了更多优质的农产品和原材料,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城市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的人口规模增加,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
城市的人口增加带来了更大的市场规模和经济活力,促进了城市的工业、服务业和消费市场的发展。
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也促使城市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投入,提升了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
因此,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推动城市化进程,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然而,农村劳动力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面临着就业机会不平等的问题。
由于城市就业机会的有限性,许多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收入、艰苦的体力劳动,获得的收入低于城市居民的平均水平。
此外,农村劳动力还面临着融入城市社会的困难,如文化差异、社会保障等问题。
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质量和待遇,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融入感,是一个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另外,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对农村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了农村人口流失,使得农村的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面临照料和服务的缺口。
同时,农村的农业生产和乡村建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如何在农村实现更加全面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地区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难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发展分析报告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发展分析报告引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地区人口向城市转移就业的现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发展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报道,包括对转移的原因、影响因素以及对农村和城镇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转移的原因经济因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城市与农村相比,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工资水平。
农村地区农业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滞后,很难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因此许多人选择外出打工以提高收入。
另外,农村地区的就业岗位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职业选择,这也是农民流动的动力之一。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加速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动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农民外出工作不仅可以缓解农村就业压力,还可以提供劳动收入,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此外,城市也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服务,吸引了许多农民。
转移的影响因素政府政策政府政策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政府通过实施城市化政策和农业转移政策,推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例如,政府提供了就业培训、创业支持和财政补贴等措施,鼓励农民外出打工或创业。
政府还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投资,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教育水平教育水平也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受教育程度低,而城市地区提供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和培训机会。
受过良好教育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城市的就业机会,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技能水平技能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也起着关键作用。
具备一定技能的农民更容易找到工作,并在城市中找到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
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培训他们适应城市工作需要,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推动城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转移对农村的影响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可以带来农民的收入增加。
在城市工作的农民通常可以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耕地的不断减少、户籍制度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原因,中国农村形成大批剩余劳动力,促使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转移的原因主要有: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的拉大三个方面。
目前,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如下:(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量增加,增速下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局面,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调查发现(表1),从2011―2014年中国农民工数量总量不断增加,这是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方面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稳定的向城市转移,但人口转移数量的增速放缓。
2013年中国实施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这使得2013年外出农工的增速提高到5.5%。
随着宏观经济趋于平稳,2014年外出劳动力的增速恢复到3.4%。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据调查统计,2010年外出?诙?力中具有初中和高中学历的人分别占71.5%和40.6%,比全部农村劳动力中相应的比例分别高出24个百分点和10.3个百分点。
2012年,在外出劳动力中,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达78.3%和44.1%,分别比全部劳动力中相应文化程度的比例高25.1百分点和11.2个百分点。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大城市和东南沿海地区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地点主要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和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达,公共设施完善,世界500强企业大多落户于此,就业机会多,平均工资水平也较高。
因此,吸引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来到这里寻找就业和发展的机会。
而中西部地区则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
(四)劳动力回流的现象日益明显劳动力回流是指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因失业、创业或从事先前产业失败等原因,重新回到流出地超过6个月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张永良(1969-),男,陕西宝鸡人,在读博士,副教授,从事农村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研究。
收稿日期2006!01!07作为人口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不仅受整个社会发展趋势和宏观经济背景的影响,也受制于各种社会制度和转移人口自身条件。
1经济理性:我国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分析视角从个体决策的角度来看,经济理性是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转移行为的基本前提和根本出发点。
古典经济学把人假定为“经济人”,认为其行为是理性的。
19世纪以来,一些学者从古典自由主义、理性主义传统出发,把资本主义经济中自由竞争、自由分化规律支配下的“经济人”形象外推至历史上的一切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农民。
1953年美国人类学家S.塔克斯发表了《便士资本主义:危地马拉印第安人经济》,运用实际考察资料证明了危地马拉印第安农民行为具有“经济理性”,即他们能够做出与市民相似的市场价格反映。
随后,众多学者对这一要领进行了研究,以Theodore.W.chultz(1964)和Popkin(1979)为代表形成了理性小农学派,他们认为在一个竞争的市场机制中,农民的经济行为是完全有理性的[1]。
黄宗智对我国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经济行为的研究则证明:一方面,农民在人多地少的现实面前采取趋于“过密化”的生存策略,完全不同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家的理性策略;另一方面,农民并不缺乏经济理性,一旦有了外部刺激,农民就能走出支配他们的“过密化”生存逻辑。
从农民微观个人行为来看,中国农民的流动,绝对不是盲目的、完全非理性的,他们的流动总是具有比较明确的动因和目标,一开始他们也许仅是为了从非农化活动中挣得更多的现金收入,以补贴务农收入的不足,然后,在流动的过程中,根据新的信息不断地反思,调整自己的行动策略,试图找到一条最佳的流动路线和流向目标。
尽管流动的结果并非完全符合行为者的预期,甚至事与愿违,但这并不否定其行为选择过程的理性成份,只是由于其拥有的信息不充分,认知能力和计算能力的有限性所导致[2]。
2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经济收入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首要因素。
根据托达罗的人口转移理论,农村劳动力及其人口的迁移决策是依赖于“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城市与农村的实际收入差异。
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越大,越能吸引农民迁入城镇[3]。
预期收益不仅与城镇实际收入水平有关,更与城镇就业概率有关,其大小等于二者的乘积。
托达罗的人口转移理论可表示为:M=f(d)(其中,f>0,d=w・π-r)式中,M:人口从农村迁入城市的数目;d:城乡预期收入差异;f>0:人口流动是预期收入差异的增函数;w:城市实际收入水平;π:就业概率;r:农村平均实际收入。
在经济理性下,城乡预期收益不仅影响转移者的动机,也决定着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方式选择。
2.1城乡预期收益差距与转移动机(1)城乡实际收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与此同时,城乡差距却在不断扩大。
近10年来,我国的城乡人均收入差距一直呈逐步扩大的趋势(表1)。
(2)就业概率。
就业概率是指转移劳动力在城镇找到工作的可能性。
对就业概率的测算,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失业率来反推。
但是我国失业率统计存在很大的漏洞,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差较大。
对此,熊祖辕、喻东针对现行的失业登表11992~2003年我国城乡收入城镇人均收入∥元农村人均收入∥元城乡收入比199218267842.33199323379222.541994317912212.601995428315782.711996437719262.271997516020902.471998542521622.511999585422102.652000628022522.792001686023662.902002770324763.112003847226223.23注:资料来源于1993~2004《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张永良1,刘科伟2(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陕西杨凌712100;2.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陕西西安710069)摘要从经济理性出发,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决策行为。
在目前条件下,我国只有劳动力的“两栖”转移,缺乏人口的彻底转移,这是转移者对其成本效益权衡的结果。
因此必须考虑降低人口彻底转移的机会成本,从而推动人口城镇化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经济理性;劳动力及人口转移;行为分析中图分类号F29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06)10-2266-03AnalysisoftheEconomicBehavioraboutRuralLaborForceandPopulationTransferinUrbanizationZHANGYong!liangetal(CollegeofEconomicsandManagement,NorthwesternS&TUniversityofAgricultureandForestry,Yangling,Shaanxi712100)AbstractFromeconomicrationality,inthepapertheeconomicbehaviorsaboutrurallaborforceandpopulationtransferinourcountry'surbanizationwerestudied.Inthepresentcondition,therewasonly"amphibious"transferoflaborbutthoroughshiftofthepopulation.Thiswastheresultthatthecostsandbenefitsweremeasured.Therefore,wemustseekthesolutionthatcanreducetheopportunitycostsofthoroughshiftofpopulation,whichcanhelpfinallytorealizepopulationurbanization.KeywordsEconomicrationality;Laborforceandpopulationtransfer;Behaviorsanalysis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6,34(10):2266-2268责任编辑曹淑华责任校对胡剑胜记制度和城镇劳动力抽样调查制度中统计上存在的问题,利用人口普查结果对登记失业率进行了修正,得出了比较符合实际的城镇失业率,笔者据此计算城镇的就业概率(表2)。
(3)城乡预期收益差异。
根据托达罗的人口迁移理论模型测算城乡预期收益差异(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从1992到2003年,城乡预期收益差距的绝对值从974元增加到4901元。
从相对数上看,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均大于农村人均收入,到2003年,预期收益差距达到农村人均收入的1.9倍,逐渐增大的预期收益差距必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强大的拉力。
若考虑到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城乡预期收益差距会更大。
黄宁利用云南省的数据,采用托达罗公式测算了云南省的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发现其就业概率远低于全国(表4)。
该省1998年的城乡预期收益差距达到3367元,城市的预期收益是农村实际收益的3倍多,而且,实际城乡收益差异还在扩大,1998年为6280元,2000年达到了7123元[4]。
(4)城乡预期收益差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首先,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城乡预期收益差距。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城乡预期收益差距最大达到了3倍以上,尽管如此,但这并不代表农村转移劳动力真正能够获得的收益,原因是实际上存在的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
由于城镇就业制度以及转移劳动力自身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限制,转移劳动力在城镇的实际收入水平根本无法达到城镇人均收益水平,用城镇人均收益水平代替转移劳动力预期平均收入水平明显估计过高。
据调查,大部分打工者年收入一般处在4000~6000元,比城镇平均收入低2000~3000元。
其次,必须客观估计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动作用。
由于实际的城乡预期收益差距低于理论计算的水平,理论上的城乡预期收益差距对劳动力转移的拉力作用也可能大打折扣。
在这种情况下,之所以还存在大量劳动力转移,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推力作用不无关系。
随着农村土地数量的减少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土地所需劳动力的投入在逐渐减少,农业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多,如果其在农村没有其他就业机会,则边际收益为零。
因此,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成本为零,转移劳动力所获的完全是一种增量收益。
对于理性农民来说,尽管收入水平不高,但选择进入城镇仍然是增加其收入的最佳途径。
但这种劳动力转移是有条件的,其基本前提是转移劳动力不能彻底脱离农村,否则,会产生极大的不经济性。
正是这种原因,导致了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特征:“两栖”转移现象(也称兼业转移)。
2.2城镇化过程中不同劳动力及人口转移方式的成本效益分析对于理性农民而言,无论是选择劳动力的“两栖”转移还是农村人口的彻底迁移,其核心取决于转移者的收益成本分析,是迁移者对不同迁移方式的总体获利情况比较的结果。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迁移者选择“两栖”化的兼职方式和人口彻底转移的收益和成本是各不相同的。
据此构建不同劳动力及人口转移行为的收益成本分析模型[6]。
2.2.1以“两栖”方式转移劳动力的收益成本分析。
(1)预期收益(MJ)。
MJ=M1+M2+M3式中,M1表示转移劳动力的城镇就业收入;M2表示转移劳动力在农村的农业收入;M3表示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其他资产收益。
对于以“两栖”方式转移的劳动力,除城镇就业收入之外,还可能获得农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其他资产收益。
由于农业的季节性和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家庭辅助劳动力承担了农业生产任务,对于转移劳动力而言,其外出打工一般不会影响已有的农业收入。
相对于专职农民,兼职转移者不能全力投入农业生产,因此这部分农业收入相对会较低。
政府转移支付以及其他资产收益主要包括政府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和集体企业的分红等,对于兼职转移者而言,由于其农民身份没有改变,仍然可以得到这部分收入。
(2)转移成本(Mz)。
Mz=R1表21990~2004年我国城镇就业概率推算情况登记失业率∥%普查失业率/登记失业率∥%测算失业率∥%登记失业人数万人测算后的失业人数∥万人测算后的就业概率∥%19902.51.64.0383.2613.19619912.31.63.7352.2563.596.319922.31.63.7363.9563.596.319932.61.64.2420.1672.295.819942.81.64.5476.4762.295.519952.91.64.6519.6831.495.419963.02.67.8552.81437.392.219973.12.68.1576.81499.791.919983.12.68.1571.01484.691.919993.12.68.1575.01495.091.920003.12.68.1595.01547.091.920013.62.69.4681.01770.690.620024.02.610.4770.02002.089.620034.32.611.2800.02080.088.820044.72.612.2874.02272.087.8表31992~2003年我国城乡预期收益差异城镇人均收入∥元就业概率∥%农村人均收入∥元城乡预期收益差异∥元预期收益与农村人均收入比1992182696.37849741.21993233795.892213171.41994317995.5122118151.51995428395.4157825081.61996437792.2192621101.11997516091.9209026521.31998542591.9216228241.31999585491.9221031701.42000628091.9225235191.62001686090.6236638491.62002770389.6247644261.82003847288.8262249011.9表41993~2000年云南省城镇就业概率[5]就业概率∥%199369199484199574199656199744199862199951200063张永良等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及人口转移的经济行为分析34卷10期2267式中,R1表示转移者的直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