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需要掌握的文言知识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导读:《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一词多义“之”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以”“而”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焉”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其”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2、既东封郑(封,疆界。

这里用作动词,使……成为疆界)3、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5、越国以鄙远(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用法,使……灭亡)7、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撤兵)四、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为“那个人”,今义为“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今义为“出门时所带包裹”)五、特殊句式1、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A. 以其无礼于晋B.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 佚之狐言于郑伯2、省略句A.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省略介词“于”)B.(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省略主语)C. 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以之)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高中语文人教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1.烛之武退秦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2.人教版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3.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4.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5.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点6.高中语文文言文《鸿门宴》知识点7.高中语文文言文重要知识点:病梅馆记8.《师说》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上文是关于高中语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最新《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一、《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重难点1、把握全文中心事件,理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全文以烛之武说退秦军为中心。

故事先点出了战事爆发的原因,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了伏笔。

接着写郑国君决定通过外交途径来解除危机,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烛之武。

郑伯自责,情真意切感动烛之武,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决定只身见秦伯。

进而阐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利用_的矛盾,指出晋国的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然要进犯秦国,使秦国意识到与晋订立盟约不助郑的危险,终于达到秦郑为盟的结果。

2、鉴赏烛之武说服秦穆公的思路: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_(君之所知也);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这段说辞只有125字,表现出烛之武高明的心理战术和精彩的外交辞令。

他看准了_联合攻郑各有所图,而若取郑则客观上只会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无利,还会招祸。

若秦穆公明白了这一层,就很可能反过来弃晋帮郑,烛之武抓住了秦穆公这一心理,晓之以利害,终于打动了对方。

而烛之武的说辞更妙之处在于他心里处处为郑着想,但口口声声说的是为秦,这就容易被秦伯接受。

整段说辞,分析利害,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紧逼,句句打动对方,显示出极强的说服力。

3、分析烛之武、佚之狐、郑伯等主要人物形象:烛之武是中心人物。

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_,但在国难当头时,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是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已”通“矣” 2.“共”通)1.(1) 军:驻军 (2) 盟:订立盟约
2.(1) 东:向东 (2) 夜:在夜晚 (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
(二)(1) 退:使……撤兵
(2) 亡:使……
灭亡 (3) 阙:使……削弱
(三)形容词的活用
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 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2) 敝:损害
4.“知”通“智”
二、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 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 4.古义:那个人
三、一词多义

①代词,它,代郑国
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他们,代使者
④代词,指代自己的
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

(补充)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 心。 2.省略句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总结
2024年,烛之武退秦师,在文言知识方面的总结如下:
1. 忠诚与奸诈:这是《论语》中常被提及的主题之一。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忠诚和坚持原则的表现,与奸诈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2. 义理与权谋:《墨子》中强调了以义理为基础的行为,反对权谋的手段。

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被视为一个追求义理的典范,抛弃了权谋手段,更倾向于道义之行。

3. 君臣关系:《左传》中强调了君臣间的忠诚、尊敬和合作。

烛之武退秦师表现出对君主的忠诚和对秦朝的不满,体现了古代君臣关系中的复杂性和矛盾。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大学》中强调的核心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的治理。

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思想的积极践行。

5. 士人风范:烛之武退秦师所展现的品质和行动,可以看作是士人风范的体现。

士人在古代社会中担负着学问传承和社会道德的责任,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品德和精神境界。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的行为体现了对传统文化、道义准则和士人风范的尊重和追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

第 1 页共 1 页。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梳理(一)通假字:1.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2.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3.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请客的主人)2.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于外交场合) (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3.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

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词,严整之师。

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四)一词多义1、实词:许①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微①国势衰微(衰败)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⑤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2、虚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而,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连词,表顺承) ——《烛之武退秦师》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烛之武退秦师》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同“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同“智”,明智)5、何厌之有(同“餍”,满足)二、古今异义1、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对妻子的尊称)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包裹)3、以为(古义:把……当做或把……作为;认为……是。

今义:认为)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5、贰(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今义:数词二的大写)6、子(古义: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今义:儿子)7、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主人)8、微(古义:如果没有,加入没有;今义:小,细小)9、夫人(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2、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驻军)3、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东,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4、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5、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边远的地方)6、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雄厚,变得弱小)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与郑人盟(盟,名词用作动词,订立同盟)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敝,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0、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名词用作状语,在东边,向西边;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11、夜缒而出(夜,名词用作状语,在晚上,当晚)12、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用作状语,在早上,在傍晚)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用作名词,恩惠、好处)14、臣之壮也(壮,形容词用作名词,壮年)1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6、阙秦以利晋(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侵损、消减)四、一词多义封:①动词,在植物的根部培土。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既东封.郑(封:名作动,把……作为疆界)③越国以鄙.远(鄙:名作动,把……当作边邑)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阙秦以利.晋(利:名词作使动,使……得利)(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②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越国以鄙远(连词,表目的,来)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介词,把)⑥以乱易整(介词,拿,用)2.而①今急而求子(连词,表承接,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承接)3.焉①子亦有不利焉。

(句末语气词,啊)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代词,怎么)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句末语气词)4.其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行李”)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③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④吾其还也(语气词,还是,表商量)5.之①子犯请击之(代词,他们,指秦军)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臣之壮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⑤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⑦邻之厚,君之薄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结构助词,的)⑨因人之力而弊之(结构助词,的/代词,他)五、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用“也”表判断)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二)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有何厌)2.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③佚之狐言于郑伯(三)省略句1.省主语①(晋惠公)许君焦、瑕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③(烛之武)夜,缒而出④(烛之武)许之2.省宾语①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介词宾语,指灭郑之事或退兵之事)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之:指郑国)3.省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六、重要实词1. 辞曰:“臣之壮也,;……”(辞:推辞)2. 犹不如人(犹:尚且)3.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给予)4.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5.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延伸)6.不阙秦(阙:侵损)7.惟君图之(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8.乃还(于是撤军)9.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假如没有)10.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敝,损害)11.失其所与,不知(与:结交,亲附)12.亦去之(去:离开)。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梳理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通“餍”,满足)(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通“缺”,侵损,削减)(5)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6)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2.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义:从属二主、有二心,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别人的妻子(5)越国以鄙远古义:当做边邑今义:粗俗、低下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方、在西方) 夜,缒而出(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在晚上)(2) 名词作动词。

晋军函陵(驻军、驻扎在函陵)(3) 名词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以……为边邑)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以……为封)(4)名词的使动用法既东封郑(使……成为边邑)阙秦以利晋(使……受益)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使……受损害)(5) 形容词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的土地、国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缺少的资粮)以乱易整,不武(散乱之师;严整之师)(6)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变雄厚,变削弱)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意扩张)(7)动词使动用法。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亡)阙秦以利晋(使……减少)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减少)(8)数词活用做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贰主)(9)动词活用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4.一词多义(1)与秦伯说,与郑人盟(介词,和、跟、同)失其所与,不知(动词,结交、亲附)(2)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动词,干、做)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动词,作为)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动词,给予)(3)利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名词,好处、益处)阙秦以利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4)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动词,知道)失其所与,不知(通“智”,聪明、明智)(5)用吾不能早用子(动词,任用、重用)焉用亡郑以陪邻(介词,表原因)(6)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假使)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象)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相同,相近)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像)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至于,用在句首以引起下文)(7)鄙越国以鄙远(以……为边界、边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见识浅薄)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自谦之词)蜀之鄙有二僧(边境)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8)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不,没有)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身份卑微,地位低下)但微颔之(稍微,略微)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祸患常积于忽微(极微笑的事)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深奥,微妙)动刀甚微(轻微)微风鼓浪,水石想搏(微小,细小)(9)辞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言辞,词句)归去来兮辞(文体的一种)二、文言虚词1.以(1) 介词,把。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必背文言知识分类汇编(文学常识+文言词语释义+文言知识归纳)一、文学常识左丘明:《左传》的作者,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因其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其为左丘明。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尊称其“左丘”。

后世或称其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或誉其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为“十三经”之一,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重要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状况和社会面貌。

其和《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作“春秋三传”。

二、重要词语释义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

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

”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

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

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

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

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

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七、 成语名句
1、左传名句 2、左传成语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多行不义,必自毙. 吃一堑,长一智.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风马牛不相及.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
文言基础知识整理要点
1、一词多义 3、词类活用 5 4、通假字 6、特殊句式 8、成语名句
一、一词多义
若、说、辞、鄙、微
二、古今异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古义:办事的官员.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他,代郑国 这样做,代越过以鄙远的做法 他,代使者 他的,代晋 自己的,代晋 还是,语气词
六、特殊句式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③夫晋⑥厌之有 ④是寡人之过也 ⑤许之. ⑥敢以烦执事 ⑦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于晋无礼 状语后置, 于郑伯言曰 宾语前置,有何厌 判断句,这是寡人的过错 省略主语,烛之武许之 省略宾语,敢以之烦执事 省略介词,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四、通假字
①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
② 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③ 秦伯说
说,通悦,喜悦
④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副词,为什么 语气词,表陈述 疑问代词,哪里
4、其 ①以其无礼于晋 ②君知其难也 ③共其乏困 ④又欲肆其西封 ⑤失其所与 ⑥吾其还也
三、词类活用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名词作动词,驻军 ②夜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郑亡,动词使动用法 ④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失其所与,不知。

智=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

悦=高兴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给提供4 无能为也已矣=了5. 何厌之有餍=满足(二)生字(一)古今异义词:1.(行李)之往来:古:出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

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4.亦(去)之:古:离开今:前往(二)词类活用1. 晋(军)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动)翻译: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

1.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如果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

(《鸿门宴》)2.与郑人(盟) (结盟名-动)名词作状语:3.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夜)缒而出(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如果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则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

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

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

②夜缒而出。

“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

③时天下承平日久。

“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

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经常性、持续性,译为“每、一天天地”等。

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一、文学常识1、《左传》《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编年体编年体是按年月日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同“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2、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义:那人。

今义: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3、一词多义(1)封既东封郑使……成为疆界肆其西封疆界(2)鄙越国以鄙远把……当作边邑肉食者鄙目光短浅(3)许许君焦、瑕答应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示约数(4)阙若不阙秦侵损、削减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中断(5)微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隐隐约约4、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4)既东封郑封: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5)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退。

(6)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也”表判断。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句。

2、省略句(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省略主语。

(2)(晋惠公)许君焦、瑕省略主语。

(3)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的宾语。

3、宾语前置句夫晋,何厌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夫晋,有何厌”。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烛之武退秦师是一个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战争策略与智慧,还能深入体会到文言文的魅力。

现在,让我们来归纳一下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知识,一起探索这段传世佳话的精彩之处吧!1. 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

当时,秦国崛起,成为兼并周边国家的霸主,而魏国则是秦国的一个征战对象。

魏国的智囊周幽王精心策划了一场阻击秦军的计策,便有了后来著名的烛之武退秦师之事。

2. 文言文叙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文言文叙述具有浓厚的古代气息,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古老而辉煌的时代。

文言文的特点是注重平仄、讲究用词和句式的工整。

其中,“曾谓晋朝有人为作火行”和“遂用烛之武于封人也”等句子都是典型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展示了古代人物的英雄气概。

3. 古代战争策略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展示了古代人们在战争中的智慧与胆识。

通过点燃数百盏明灯,选择合适的时机,魏国成功地迷惑了秦军的视线,将他们引入了一个陷阱之中。

这种隐蔽伏击的战略思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4. 团队协作与配合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除了周幽王的智谋,还有魏国士兵的默契配合。

他们在黑暗中保持沉默,严守秘密。

只有当关键时刻到来,才点燃烽火,一举打败秦军。

这展示了古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5. 历史价值与文化传承烛之武退秦师作为一段佳话,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中国古代智慧的象征。

它代表了智者的聪明才智、勇者的胆识和人民的英勇无畏。

这个故事被后人传颂,不仅是为了记住勇气和智慧,更是为了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结语:通过对烛之武退秦师的归纳,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它不仅仅是一则战争策略的传世之作,更是文言文的瑰宝,以及中国古代智慧和勇气的象征。

让我们共同珍视这段历史,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用智慧和勇气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含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详细(含知识梳理)

3、秦晋两国既然结盟攻打郑国,为什 么两国分别驻扎?
明确:秦晋围郑的直接原因均与晋 有关,与秦关系不大,秦可以争取;两 国分兵驻扎,郑有机会单独与秦接触, 为烛之武说秦埋下伏笔。
4、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明确:秦晋围郑,来势凶猛,郑国
形势危急,渲染了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 气氛,为下文烛之武劝说秦军退兵埋下 伏笔。
史书的类别
编年体 按时间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 《春秋》: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国别体 以国家为中心编写的史书体裁。如《国 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反映历史事件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春秋》与《左传》
《春秋》是孔子据鲁国史书《鲁春秋》 修订的,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近240 多年的历史。
不武。①吾其还也。” 其一致:,表是祈不使符语合气武,德还的。是
①我们判还断是句回去吧!(晋军)
亦去之。
去也离:开离了开郑国。
内容探究
1、第四段写了什么事情? 明确:晋师撤离郑国
2、晋文公是用什么理由拒绝子犯出兵的请求的? 体现了晋文公怎样的人物形象? 明确:①他以“不仁”“不知"“不武”三条理由 退兵,“不仁”只是借口,如果真讲“仁义”, 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是对现实情况 的客观分析,是对动武后果的冷静判断;“不武", 则是因为胜败难以预料。所以,说到底,晋的退 兵,是“利"字使然。 ②体现晋文公理智、随机应变,审时度势的人物 特点,这种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胸怀和谋略, 正是晋文公终成霸业的根本原因。
2、伏笔和照应得当
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于 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 为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 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 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 此”,又照应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 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 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表商量或希望• •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越国以鄙远 意动 把…当做边邑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动词 考虑 动词 结交 亲赴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替代
动词 推辞
词类活用
• • • • • • 越国以鄙远 名词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 烛之武退秦师 使动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动 名词用作动词 与郑人盟 若不阙秦 使动
介词 引出对象 对
• • • • • • • • • • • •
3、之 公从之 许之 亦去之 子犯请击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代词
代词 这件事 代词 代词 取独
的 取独 取独 宾语前置的标志 代词 土地 结果助词 的
意动
• 夜缒而出 名词用作状语 • 朝济而夕设版焉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封 使动 使成为疆界
西 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
特殊句式
• • • • •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是寡人之过也 夫晋,何厌之有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 判断句 宾语前置 省略句
翻译句子
•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 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 乏困,君亦无所害。 •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 将焉取之。 •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 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郑国 秦军
• • • • • •
而 连词 顺承 “今急而求子” 连词 修饰 夜缒而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连词 顺承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连词 转折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会见秦伯,先言郑国必亡无疑,再言亡
郑有利于晋而无益于秦,最后揭露晋之野心,分化秦
晋联盟.烛之武一席话说得秦伯心悦诚服,主动与郑
人结盟.不费一兵一卒,仅凭三寸不烂之舌,破秦晋
联军,足见语言之魅力.
[适用话题]多维解读

4.个人的巨大作用

1955年,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
〔四本文古今异义:
• ①行李之往来 • <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 • ④亦去之 • <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
•微
• ①细小,轻微<同现义>
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才能与机遇》
[例文选段]
"郑乃弹丸小国,而强秦竟联合晋军,对我大举进犯,此乃强盗行 径,何大国风范之有?"烛之武本可义正词严,痛斥秦伯,既解心头 之恨,又伸张了正义.但是这样一来,说不定秦伯一怒之下会把他 剁成肉泥.烛之武深谙攻防之道,他站在秦国立场上,顺着秦伯的 心理,叙说亡郑对秦国的利弊,使秦伯心甘情愿地放弃了灭郑的打 算.古人云:若欲取之,必先予之.进攻未必都是勇往直前,后退也 未必不是进攻,生活中我们应当少些许褚式的勇敢,多些烛之武式 的智慧.—《收回你一直举着的剑》
• ②衰败
国势衰微.
• ③卑贱
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 ⑤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积累和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积累和训练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和文言知识训练一、文言知识积累(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二)古今异义词1.若以为东道主(把……作为。

)2.若以为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古义:出使的人)4.今有急而求子(有求于您)5.以烦执事(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6.微夫人之力(那个人)7.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三)词类活用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5.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作词,远方)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作动,厚,变雄厚;薄,变薄弱)7.共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8.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作状,朝,在早上;夕,在晚上)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作状,向东;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10.且贰于楚也(数作动,从属二主)11.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13.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作动词,损害)1.封:(1)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2)又欲肆其西封(疆界)2.鄙:(1)越国以鄙远(边邑,边远的地方)(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3)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3.许(1)准许。

(2)许君焦、暇(答应给)(3)杂然相许(赞同)(4)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5)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五)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2)军知其难也(3)邻之厚,君之薄也(4)以乱易整,不武。

2.省略句(1)(烛之武)许之(2)(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3)(晋惠公)许君焦、瑕(4)夜缒(烛之武)而出(5)敢以(之)烦执事(6)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7)若以(之)为东道主3.状语后置(1)以其无礼于晋(3)佚之狐言于郑伯(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宾语前置(1)何厌之有二、文言知识训练(一)解释下面括号前词语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失其所(与)
虚词——“之”
• 1 “的” 2 代词 3 动词,“到、往” • 4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5 衬字,放在动词或时间词后补充音节 • 6 宾语前置、定于后置的标志 例句:1 公从之 代词,代替烛之武的建议 2 臣之壮也 我年轻的时候(主谓之间) 3 是寡人之过也 的 4 许之 代词,这件事 5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主谓之间) 6 亦去之 代词,指郑国 7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助词:的
古今异义
夫人 古:那个人 行李 古:出使的人 今:妻子 今:出门带的东西 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请客的人
使动、意动用法:
退秦师 亡郑
封郑 越国以鄙远
阙秦
词性变化:
晋军函陵
越国以鄙远
邻之厚,君之薄也
名词作状语: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状语后置句
• • • • • •
8 行李之往来 (主谓之间) 9 君之所知也 (主谓之间,特殊) 10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何) 11 唯君图之 代词:这件事 12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代词:郑国 13 子犯请击之 代词:秦国
通假字
• • • • 1 无能为也(已) 2 (共)其乏困 3 秦伯(说) 4 失其所与,不(知) 已-矣 共-供 说-悦 知-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句
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
烛之武退秦师
授课教师:李雪
文学常识
• 1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 年体史书 • 2 先秦历史散文,相传为左丘明所作 • 3 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 4 为解释春秋而著,和《公羊传》、 《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重点实词 —— 有实在意义
• • • • • • • • • 若(使)烛之武邻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朝(济)而夕設版焉 何(厌)之有 (唯)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假如 这 边界 增加 曾经 渡河 满足 希望 没有 结交、亲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