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史记》中的一篇故事。

故事发生在中国秦朝时期,讲述了烛之武以智慧和勇气成功击退秦师的英雄故事。

以下是关于《烛之武退秦师》的知识点。

知识点一:故事背景《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是中国秦朝时期。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由秦始皇嬴政创建,具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央集权体制。

故事发生在秦朝灭六国之后,秦师东征越国之际。

知识点二:人物介绍主要人物:1. 烛之武:故事的主人公,是燕国的一位普通士兵,聪明勇敢。

2. 嬴政: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在故事中为秦师的将领。

次要人物:1. 鲁宣公:燕国的国君,烛之武的主公。

2. 平原君:东方燕国的将领,鲁宣公的亲信。

3. 冯骜:燕国的将领,平原君的部下。

知识点三:故事梗概故事的开头,秦朝派遣大军东征越国,并抵达燕国的边境。

鲁宣公和平原君十分忧虑,决定派冯骜率军抵抗秦军。

燕国士兵人少势弱,平原君思考着如何让秦师退兵。

平原君想到烛之武,决定前往他的住处请教。

烛之武对平原君说,只要争取时间,等越国军队到达,燕国就能反击。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烛之武想到了一个计策。

烛之武准备了一些只有燕国士兵才有的特制烛台,并命令他们在秦军面前展示出来。

在夜晚,烛之武点燃这些特制烛台,瞒过了秦军,让他们误以为燕军已经整装待发。

秦军惊慌失措,以为燕军人数众多,士气高昂,于是退兵。

燕国越国军队到达后,燕国开始反击,最终成功赶走了秦军。

平原君大为赞赏,并向鲁宣公提议让烛之武接任冯骜,成为燕国的将领。

知识点四:故事的主题和意义《烛之武退秦师》通过讲述烛之武智谋胜过秦军,成功保护了燕国安全的故事,表达了反抗侵略者的意志和智慧的重要性。

故事中烛之武运用计谋,化解了燕国的危机,显示了智慧和勇气的力量。

这个故事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对抗外来侵略的顽强精神和民族气节。

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类似的英雄故事,象征着愿意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奋斗的精神。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1.时间背景:《烛之武退秦师》发生在中国战国时期,时距今约2500年左右。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各国争霸,相互攻伐,战争频繁,国家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2.事件背景:秦国作为战国七雄之一,实力强大,征战四方,收缴诸国,力图统一中国。

当时秦国攻打韩国,势如破竹。

韩国处境危急,国君派遣将领烛之武前往救援。

3.烛之武:烛之武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将领,来自韩国。

他背着父亲的棺材,担负着众多人民的期望,奋勇前往前线。

烛之武在准备与秦军交战的时候,意外得到燃烧时间由一小时延长到三小时的特殊蜡烛。

4.三小时的时间:烛之武得到这根特殊的蜡烛后,意识到他可以利用三小时这段额外的时间完成正面与秦军的交战。

事实上,三小时内对付秦军是几乎不可能的,但这给了烛之武更大的灵活性,让他有时间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

5.模糊的胜利:烛之武利用额外时间的灵活性,选择不主动与秦军交战,而是采取其他策略打击秦军的士气。

他在这三小时内,惊扰了秦军,破坏了他们的后方,并成功地让秦军撤退。

虽然烛之武并没有直接击败秦军,但他通过这种方式成功地回击了秦军的进攻。

6.《孟子》中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源自《孟子》,孟子在书中引用这个故事来说明有时候不需要正面与敌人抗衡,而是可以利用智慧和灵活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7.知己知彼:《烛之武退秦师》故事中,烛之武并没有与秦军进行直接的正面战斗,而是通过了解对手的弱点和战略来打击他们。

这个故事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智慧,也是中国古代军事策略的重要原则之一8.韩非子的论述:《烛之武退秦师》在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战国时期的学者韩非子在他的著作《韩非子》中,引用了这个故事来说明军事战略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总之,《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历史上一则著名的典故,发生在战国时期。

它通过讲述韩国将领烛之武利用灵活性和智慧战胜强大的秦军的故事,强调了在困难情况下寻找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重要性。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梳理
【复习目标】
1.梳理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2.巩固训练,提升能力。
【考纲解读】
1.理解常见文言实虚词在文中的 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层级为B级。
【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
1.“已”通“矣” 2.“共”通)1.(1) 军:驻军 (2) 盟:订立盟约
2.(1) 东:向东 (2) 夜:在夜晚 (3) 朝:在早上;夕:在夜晚
(二)(1) 退:使……撤兵
(2) 亡:使……
灭亡 (3) 阙:使……削弱
(三)形容词的活用
1.(1) 乏困:缺少的东西(2) 远地,指郑国 2.(1) 厚、薄:变雄厚、变薄弱 (2) 敝:损害
4.“知”通“智”
二、古今异义
1.古义: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 2.古义:外交使节3.古义:缺少的东西 4.古义:那个人
三、一词多义

①代词,它,代郑国
②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③代词,他们,代使者
④代词,指代自己的
⑤副词,表商量的的语气,还是

(补充)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
济 ①动词,渡河 ②动词,成 ③动词,有利,有益
④动词,帮助,接济 之 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代词,这件事 ③代词,指秦军 ④动词,到 ⑤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①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②兼词,相当于“于此”,在 这里
③句末语气词,不译 ④疑问代词,为什么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状语后置句 翻译: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
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对楚国有二 心。 2.省略句 翻译: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 的南面。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重点实词】1、贰①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2、鄙(边境界封疆藩篱)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本文:“越国以鄙远”)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3、许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暇……”)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许,左右)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何许人,何处人)4、阙①què皇宫,引申为朝廷宫阙。

①què城楼,城阙。

①quē侵损,削减。

(本文:阙秦)①quē通“缺”5、微①没有。

(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②细小,轻微。

(同现义)③衰败国势衰微。

④精微微言大义。

(成语)⑤微服暗访:乔装。

⑥卑贱,人微言轻。

(低微)《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⑦隐蔽,不显露,悄悄。

见微知著(成语)微访(暗中查访)6、敝①坏,破旧。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敝帚自珍②谦词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以敝之。

)使……疲敝。

【重点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以乱易整——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结果,用来,连词。

⑤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把,介词。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 文言文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文知识归纳
【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典故知识:
1、烛之武:烛之武是指齐桓公的士兵烛卫,他们集结了四十万人,在齐桓公领导下,率兵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

2、秦师:秦师是指秦始皇时期的军队,当时秦始皇为了统一六国,率兵攻打其他各国,在中国历史上史称为五霸之战。

二、语言特点:
1、象征性的叙述: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指的是烛之武攻取秦国的首都长安,并将秦始皇败逃的事件,而“退”一词又代表了齐桓公带领烛之武打败秦师的意思,所以用“烛之武退秦师”这个话句象征性的来表达这一事件,十分生动形象。

2、押韵文体:这里的“烛之武退秦师”押韵,是押着声调的双调韵文体,朗朗上口,使文章的文体更加雅致。

- 1 -。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
5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驻扎) 与郑人盟(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
6
词类活用 名词→状语
既东封郑(在东边) 夜缒而出(在晚上,当晚) 朝济而夕设版焉(在早上;到黄昏)
-
7
词类活用 动词→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好处)
-
8
词类活用 形容词→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方,边远的地方) 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11、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12、阙秦以利晋。
阙:侵损、削减
1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1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夫: 那
-
2
古汉语常识
1、通假字
(1)今老矣,无 已,通 “矣”,
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
了。
共其乏困
共,通 “供”,
(3)秦伯说,与
供给、供应。
郑人盟 (4)失其所与,
词语解释
1、且贰于楚也。
贰:有二心
2、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辞:推辞
4、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若:假如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把…当作边邑
6、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7、行李之往来。
行李:出使的人
-
1
8、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恩惠
10、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河
不知
说,通“悦”, 高兴。
知,通 “智”,
明智,聪明。
-
3
古今异义 (古/今)
以为东道主(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亦去之(离开/) 微夫人之力(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课文知识点第1段秦晋围郑知识点:贰:从属二主;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以其于晋无礼”。

“且于楚贰也”第2段:临危受命。

知识点:“已”:通“矣”,句末语气助词;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句,还原后的正常句式应为“佚之狐于郑伯言曰”;辞曰:省略句,补充完整后为“(烛之武)辞曰”;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第3段:智退秦师知识点:亡:动词的使动用法; 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鄙:名词的意动用法; 封:名词的意动用法;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东:名词活用做状语;陪:通假字,通“倍”; 共:通假字,通“供”;厌:通假字,通“餍”; 说:通假字,通“悦”;阙:通假字,通“缺”或“掘”;以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把……当作;今意:认为。

行李:古今异义词,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行时带的包裹。

东道主:古今异义词,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

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缺乏的东西;今义:精神不好。

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还原后应为:有何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介词结构后置,还原后应为: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第4段:晋师撤离。

知识点:敝: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知:通假字,通“智”。

夫人:古今异义词,古义:那个人;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

去:古今异义词,古义:离开;今义:到,往。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判断句。

二、人物形象1.烛之武:(1)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知难而上,义无返顾的勇士。

(3)口若悬河,巧言善辩的辩士。

2.郑伯:(1)善于纳谏。

(2)勇于自责。

(3)善于言辩。

3.秦伯:贪婪,自私,不讲信用,见利忘义。

4.晋文公:贪婪,但理智,能隐忍不拔,随机应变,审时度势,雄才大略。

5.佚之狐:慧眼识才的伯乐。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doc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也已(已,通“矣”,气,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

)3.夫晋,何之有(,通“ ”,足。

)4.若不秦,将焉取之(,通“缺”,侵,削减。

)5.秦伯,与人盟(,通“悦”,高。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1.于楚也古:从属二主,;今:“二”的大写,数。

2.若舍以道主古: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宴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活用(例句)(一)名活用1.名作状①夜而出(表,在晚上)②朝而夕版焉(表,在早上,在晚上)③既封(表所,在)2.名作①晋函陵/ 秦汜南(名用作,扎)②与人盟(名作,盟、立同盟)3.名的使与意①既封(封:疆界。

名作使,使⋯⋯成疆界)② 秦以利晋(利:利益、好。

名作使,使⋯⋯得利)③越国以鄙(鄙:邑。

名作意,把⋯⋯当作邑)(二)的活用1.作名且君晋君矣(,作名,恩惠)2.的使①若不秦(使用法,使⋯⋯削减)②若亡而有益于君(使,使⋯⋯亡)③ 之武退秦(使,使⋯⋯退却(撤兵))(三)形容的活用1.形容作名①越国以鄙(,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④离心,背叛(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左传》)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

《论语·雍也》)⑥从属二主。

(本文: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③不专一(例:贰则疑惑。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即公元前630年。

这一年的九月,秦国联合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国君郑文公惊慌异常,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只身前往秦营之中去游说秦穆公。

烛之武向秦穆公晓以利害,陈述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穆公,放弃了攻打郑国的打算,并派兵保护郑国,拯救郑国于危难之中。

【题解】这篇短文所记述的,是秦国和晋国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

秦国和晋国为什么要联合攻打郑国?这事还得从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说起。

这一年,晋国和楚国为了争霸,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这一战的结果是楚国战败,晋国成为新的霸主。

在晋楚争霸的战争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过楚国,再加上晋文公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曾对他无礼,因而遭到晋国的怨恨。

而此时的秦国,已经和晋文公重耳结成了“秦晋之好”,所以才联合起来一起攻打郑国。

这也可以说是晋楚城濮之战的余波或者说是后续。

烛之武并不是姓烛名之武,烛是一个地名,“烛之武”意思是烛地一个名字叫武的人。

烛地,古地名,据考证春秋时属于郑国,在在今河南新郑市东北。

冯梦龙的小说《东周列国志》称烛之武为烛武,说他是考城人。

考城原属戴国,郑灭戴后改名为谷城,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划归宋国所有,称葵丘,齐桓公大会诸侯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这里。

《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三回这样写道:“考城人也,姓烛名武,年过七十,事郑国为圉正,三世不迁官”。

就是说,烛武在郑国长期任“圉正”一职,负责养马,年至七十没有升迁做官。

而此次被荐举去秦国做说客时已经七十多了。

这段记述出现在小说中,因此它的真实性还有待商榷。

司马迁的《史记》在写到秦晋围郑事件时,也没有出现烛之武的名字。

《秦本纪》中说“郑使人言穆公”,《郑世家》中也只是说“乃使人私于秦”,所以关于烛之武,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有《左传》这一段中“退秦师”的事迹。

【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 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
1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 ”,满足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
2
古今异义
❖ 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现在一般引申为泛指宴客的主人。
-
16
-
11
判断句: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否定判断句: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敢以(之)烦执
一、善于利用矛盾。 交 机
家智
二、善于分析利弊。 善
三、善于揣摩心理。
辩 的
四、讲究语言艺术。 外
-
13
古人云:夫用兵之道,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14
思考:最后一段“不仁,不知,不武”,哪
点最重要?为什么?在故事情节上有何作用?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借口,如果真的是 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出兵攻郑; “不知”是实质,对动武后的冷静判断; “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
15
苏秦(前337-前284)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 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 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身佩六国相印,进 军秦国,苏秦以一己之力促成山东六国合纵, 使强秦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又配六国相印, 叱咤风云。 后世敬仰其成就,以“苏秦背剑 “来命名武术定式,十分形象,通俗易懂, 更取其纵横捭阖之意。
❖ 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归纳整理《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词类活用(例句)(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状语①夜缒而出(表时间,在晚上)②朝济而夕设版焉(表时间,在早上,在晚上)③既东封郑(表处所,在东边)2.名词作动词①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名词用作动词,驻扎)②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订立同盟)3.名词的使动与意动①既东封郑(封:疆界。

名作使动,使……成为疆界)②阙秦以利晋(利:利益、好处。

名词作使动,使……得利)③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名词作意动,把……当作边邑)(二)动词的活用1.动词作名词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2.动词的使动①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削减)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动,使……灭亡)③烛之武退秦师(使动,使……退却(撤兵))(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①越国以鄙远(远,远地)②臣之壮也(壮,壮年人)③今老矣(老,老年人)④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2.形容词作动词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形容词作动词,损害)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变雄厚;薄,变薄弱)(四)数词活用且贰于楚也(数词“贰”活用为动词,从属二主)四、一词多义(一)重要实词:1.贰①“二”的大写。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②副职(例:其内任卿贰以上。

1《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1《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已→矣,了。

eg:无能为也已
2、共→供,供给。

eg:共其乏困
3、说→悦,高兴。

eg:秦伯说
4、知→智,智慧。

eg:失其所与,不知
5、厌→,满足。

eg:夫晋,何厌之有
二、词
(一)古今异义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3、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惫
4、夫人:古义:那个人
今义:已婚的女子
5、鄙:古义:目光短浅
边邑
今义:小人,低下
6、去:古义:离开
距离
今义:到,往(二)一词多义
1、师
老师
军队
学习
2、以为
认为
把作为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夜缒而出
4、越国以鄙远
5、既东封郑
6、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7、若不阙秦
8、阙秦以利晋
三、句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
2、君之所知也
3、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二)省略句
1、辞曰
2、许之
3、晋军函凌
4、敢以烦执事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6、且贰于楚也
(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2、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佚之狐言语郑伯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一、字词读音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二、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三、古今异义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夫(fú)人古义:那人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五、一词多义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⑤以乱易整(用,介词)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焉子亦有不利③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辞曰(推辞)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越国义鄙远(越过)亡郑以陪邻(增加)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许君焦、瑕(答应)朝济(渡河)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何厌之有(满足)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阙秦(侵损、削减)唯君图之(考虑)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失其所与(结交、亲附)以乱易整(替代)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犹不如人(尚且)今老矣(语气词)然郑亡(然而)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知亡矣(已经)既郑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夫晋(句首发语词)唯君图之(希望)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七、特殊句式1、判断句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2、状语后置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超详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精华版)

超详细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总结推荐文档(精华版)

烛之武退秦师学问点总结一,字(一)通假字1. 失其所与,不知;智= 明智2.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兴奋3.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供= 供应供应4 无能为也已矣= 了5. 何厌之有餍= 满意(二)生字二,词(一)古今异义词:1.( 行李)之往来:古:出访的人今:出门所带的物品;2. 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请客的主人;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正式场合尊称一般人的妻子;4. 亦(去) 之:古:离开今:前往(二)词类活用1. 晋(军) 函陵,秦(军)泛南( 驻军名- 动)翻译:规律:一句话中没有动词,需要把连续的名词其中一个活用为动词,翻译方法:相关的动作;1. 例如:两个名词连用,或名词和代词连用,它们假如不是并列关系或修饰关系,那么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①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②舍.相如广成传舍;(《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④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⑤沛公军.霸上;(《鸿门宴》)⑥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 与郑人(盟) ( 结盟名- 动)名词作状语:3. ( 朝) 济而(夕)设版焉(在早晨,在晚上,名词作状语)4.( 夜)缒而出(在夜里,在晚上,名词作状语)规律:名词作状语的规律文言文中,名词假如用在谓语前,又不作主语,就活用为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凭借,趋向等;名词作状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译时用“在⋯⋯”的形式;例:①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作动词“济,设”的状语,译为“在早上,在晚上”;②夜缒而出;“夜”作动词“缒”的状语,译为“在夜里”;③时天下承平日久;“时”作整句的时间状语,译为“在当时”;2 ,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常常性,连续性,译为“每,一每天地”等;例: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日,月”作动词“削,割”的状语,译为“一每天地,一月月地”;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就知明而行无过矣;“日”作动词“省”的状语,译为“每天”;常见的时间名词有:晨,午,旦,暮,夜,日,月,年,旬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趋向,一般译为“往,向,朝”等;.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专心一也;“上,下”作动词“食,饮”的状语,译为“往上,往下”;. ②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内,外”作动词“立,连”的状语,译为“对内,对外”;. ③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常用的方位名词有:东,西,南,北,中,内,外,左,右,侧4,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从”“在”等介词;. ①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侧”作动词“出”的状语,译为“从山的侧面”;. ② 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译为“在草地上”,“在露天里”;. ③童子隅坐而执烛;. ④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常用的地点名词:廷,陛,院,路,庙,草,堂5 ,表示动作,行为所依凭的工具,译时在这个名词前加“用”等介词;例如:①叩石垦壤,箕备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备”作动词“运”的状语,译为“用箕备”;②辞楼下殿,辇来于朝;《阿房宫赋》“辇”作动词“来”的状语,译为“乘车”;. 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速去,不然,将杖杀汝;常见的工具名词:舟,车,马,步,一切农具6,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一般译为“像⋯⋯一样”;(多为比如句). ①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译为“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翼”作动词“蔽”的状语,译为“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豕人立而啼. 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常见的有:各种动物名或动物身上的某个部位7,表示动作主体对人的方式,态度,译为“像对待⋯⋯一样”;.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②就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隶”作“使”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奴隶一样”;8,表示事物的情势或道理,一般译为“按⋯⋯,依据,依照”等;①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作谓语“然”的状语,译为“依照情理”;②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法”作动词“斩”的状语,译为“依据法律”;③燕赵之君始有远略,义不赂秦;“义”作动词“赂”的状语,译为“坚持正义”;.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 既(东)(封)郑(在东边,名作状;以⋯⋯.为边界,意动用法)6. 阙秦以(利)晋(使⋯得利,使动用法)7. 越国以(鄙)( 远) ( 以⋯.为边邑,意动用法;远方的国家,形--- 名)意动用法的规律;:意动用法(一)名词意动: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物;译:把⋯⋯当做;例:1. 幕天席地:2. 草菅人命:3. 鱼肉百姓:4. 千金一刻:5. 友风而子雨:6. 稍稍来宾其父:7. 孟尝君客我:8.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9. 故交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越国以鄙远:(二)形容词意动:主观上认为他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认为⋯⋯形;1. 不耻下问2. 是古非今3. 口是心非4. 重男轻女重文轻理5. 厚此薄彼6. 不远万里7. 邑人奇之8. 渔人甚异之少见:8.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形--- 动)9. 共其(乏困) ( 缺少的东西,形--- 名)10. 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恩惠,动- 名)(三)虚词1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由于,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表目的“来”,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表目的“来”,连词) ⑤如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2 ,其①以其无礼于晋(它,指郑国,代词) ②君知其难也(那样,代词) ③吾其仍也(仍是,表期望或商议语气,副词)3 ,焉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如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在此)(五)实词一词多义1,敝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乏)3,敝人(谦词)4,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三,特别句式1 ,何厌之有. -- 有何厌. 译:有什么满意呢.(宾语前置)2. 以其无理于晋;-- 以其于晋无理;译:由于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状语后置)3. 如亡郑而有益于君;-- 如亡郑而于君有益;译: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 状语后置)省略句(烛之武) 辞曰: “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如舍郑以(之)为东道主(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介词)四,素材:1. 郑文公有错就改2. 佚之狐举荐烛之武慧眼识英雄3. 烛之武退秦师大智大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大器晚成五,成语及文化常识东道主; 东道主就是主人的意思公侯伯子男寡人:古代帝王的自谦词有朕(我,我的,从秦始皇开头专座皇帝自称),孤(小国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古代官吏的自谦词有下官,末官,小吏等;由于古人坐席时尊长者在上,所以晚辈或位置低的人谦称在下;女子自称妾;对别国称自己的国君为寡君;犬子,犬女:称自己的儿女;笨鸟先飞:表示自己才能差,唯恐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看法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看法;假如自谦为不才,不佞(没有才智的),不肖(没有出息的),就表示自己没有才能或才能无能,等等;【愚】谦称自己不聪慧;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看法;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位置高;【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敢】表示冒昧地恳求别人;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恳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拙】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荆,贱内,内人:称自己的妻子;【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伴侣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位置低的人自称;小子:子弟晚辈对父兄尊长的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是有肯定身份的人的自谦,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挂齿;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读书人的自谦词有小生,晚生,晚学等,表示自己是新学后辈;【家】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伴侣常用谦词;“家”是对别人称自己的辈份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用的谦词,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等等;。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完整版)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归纳(完整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基础知识《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已——矣,语气词“了”2、共其乏困共——供,提供,供给3、夫晋,何厌之有?厌——餍,满足4、秦伯说说——悦,高兴5、失其所与,不知知——智,智慧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用来尊称一般人的妻子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5、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2、与郑人盟盟: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3、且贰于楚也贰: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4、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6、越国以鄙远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7、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8、既东封郑东:名词作状语;向东9、又欲肆其西封西:名词作状语;在西边10、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晚上11、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黄昏12、烛之武退秦师退:使动,使……退却1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使动,使……亏损14、既东封郑封:使动,使……成为边界15、阙秦以利晋利:使动,使……得利16、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动,使……受到损害17、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使动,使……灭亡18、越国以鄙远鄙:意动,以……为边邑四、一词多义(重要虚词)1、以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烦执事(介词,拿,用)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④以乱易整,不武(介词,用)⑤越国以鄙远(连词,顺承)⑥焉用亡郑以陪邻(连词,顺承)2、之①公从之(代词,指代佚之狐的建议)②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③行李之往来(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④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有何厌之)3、其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代词,指代那件事)②失其所与,不知(代词,自己的)③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代词,指代出使的人)④吾其还也(副词,表示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4、而①夜缒而出(连词,表修饰)②今急而求子/若亡郑而有利于君/朝济而夕设版焉(连词,表顺承)③因人之力而弊之(连词,表转折)五、文言句式1、省略句()夜缒而出省略烛之武()许君焦、瑕省略晋惠公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之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之2、介词结构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若亡郑而有益于君3、宾语前置夫晋,何厌之有?4、判断句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总结
一、字词读音
汜(fán)南佚(yì)之狐夜缒(zhuì)而出共(gōng)其乏困阙(quē)秦秦伯说(yuè) 逢(páng)孙不知(zhì)杞(qǐ)子戍(shù)之失其所与(yǔ)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3、秦伯说(“说”通“悦”)
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三、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以为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1)行李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2)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

今义:疲劳。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1)夫(fú)人古义:那人
夫(fū)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四、词类活用
烛之武退秦师(动词使动用法,使……退)
且贰于楚也。

(数词作动词,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
与郑人盟(名词作动词,结盟)
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既东封郑(名词作状语,在东边)
既东封郑(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动词作名词,恩惠)
若不阙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五、一词多义
封①既东封郑(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疆界)
②又欲肆其西封(疆界)
而①今急而求子(才,表转折,连词)
②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连词)
以①以其无礼于晋(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用,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来,表目的,连词)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把,介词)
⑤以乱易整(用,介词)
之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②邻之厚,君之薄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③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代词,这件事)
④子犯请击之(代词,指秦军)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焉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③子亦有不利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
其①君之其难也(代词,代“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②共其乏困(代词,代“行李”)
③又欲肆其西封(代词,晋国)
④失其所与(代词,晋国)
⑤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六、其他重要实词虚词
1、实词:烛之武退秦师(军队)
辞曰(推辞)
夜缒而出(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敢以烦执事(办事的官吏,这是对对方的敬称)
越国义鄙远(越过)
亡郑以陪邻(增加)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恩惠)
许君焦、瑕(答应)
朝济(渡河)
夕设版(修筑防御工事)
何厌之有(满足)
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阙秦(侵损、削减)
唯君图之(考虑)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派遣)(戍守)
失其所与(结交、亲附)
以乱易整(替代)
2、虚词: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假如)
犹不如人(尚且)
今老矣(语气词)
然郑亡(然而)
敢以烦执事(敬词,表示冒昧)
郑既知亡矣(已经)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
夫晋(句首发语词)
唯君图之(希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表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依靠)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断)
2、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也
(介宾结构“于晋”“于楚”作“无礼”和“贰”的状语,后置)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佚之狐于郑伯言
(介宾结构“于郑伯”作“言”的状语,后置)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若亡郑而于君有益
(介宾结构“于君”作“有”的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4、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省略介词“于”)
②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代词“之”)
③(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省略主语“烛之武”)
④敢以(之)烦执事(省略代词“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