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平台

合集下载

关于划分地勘事业单位类型的说明

关于划分地勘事业单位类型的说明

关于地调院(测试中心)划归为公益服务一类事业单位的申报材料一、省地调院(测试中心)基本情况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是根据国务院《地质勘查队伍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和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关于江西地矿局属地化管理会商纪要等文件精神,于1998年7月组建,2003年9月,省地矿局为地调院增设了6个地域地调分院和4个专业分院,各分院业务上由地调院指导,经济上独立,人员定编为560人。

2005年11月,在省地矿局的战略性部署安排下,又与省局实验测试中心合并重组,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使服务领域涵盖到了地学专业的所有学科,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数字国土、资源规划、岩矿测试与选冶试验等等。

现有在职职工391人,大学以上学历338人(其中博士和硕士45人),专业技术人员314人(教授级高工15人,高级工程师78人,工程师78人),是一支多学科、高学历、专业化的技术人才队伍,也是我省唯一一支主要从事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地质勘查工作的专业技术队伍,同时也是我省一支多学科、多工种的综合性分析测试研究机构和质量检测机构。

我院目前拥有各类资质26项,其中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遥感地质勘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验测试、选冶试验、岩矿鉴定为甲级资质。

已基本达到了国土资源部“精兵+现代化”与“建实建强”的要求,地质工作领域也全面覆盖了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专业范围,具备了新形势下作为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能力、水平和资质条件。

成立以来,省地矿局先后投入数千万元,用于地调院(测试中心)的基地建设、装备建设(交通、物化探与分析仪器、计算机软硬件等)及生活与办公条件的改善。

建立了以计算机为核心,以GIS、RS、GPS、ICPMS系统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地质调查新技术体系,所有地质成果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可视化与信息化的数据库管理。

同时,我院(中心)还拥有全省最为齐全的区域地质矿产调查资料、国内外地质矿产情报信息科研资料,建设有专业情报网及分析研究体系。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国家水工环信息中心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下,《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高站位”、“宽视野”的及时发布,标志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随着部领导的强力推动,正不断迈上新高度。

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正面临愈加复杂形势,城镇的快速扩张、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进一步加大,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以及气候异常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

保障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对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十一五”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与管理、全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水工环相关信息服务的国家级单位,进一步明确了定位,并确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制订了《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调整了业务结构,夯实了管理基础,在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地质遗迹调查与管理等业务工作方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全国已初步形成了由1925个地下水监测点构成的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由22万个群测群防点构成的地质灾害监测网和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3个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

依托矿山统计报表制度建立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运行,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已初步建立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传统监测技术与遥感监测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海量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和动态信息。

作为整合资源的必要手段,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效明显。

一是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构建基本完成,形成了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多级多节点网络结构,建立了连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峡库区以及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用网络,IP卫星资源网建设初见成效,有力支撑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会商、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数据传输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GSM/GPRS/CDMA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20万地质图数据使用的有关代码的列表

20万地质图数据使用的有关代码的列表

附件1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使用说明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8月目 录一、总体情况 (1)1.概况 (1)2.适用范围 (1)3.数据源 (1)4.生产方法 (1)5.数据库质量 (1)6.空间参照系统 (2)7.数据分层 (2)8.进一步信息 (2)二、图层划分、命名与存储结构 (3)1.MapGIS数据中的图层划分、命名与存储结构 (3)2.ArcGIS数据中的图层划分、命名与存储结构 (4)三、图层/要素类说明 (7)1.图幅基本信息图层/要素类(L01J) (7)2.河流、海岸线图层/要素类 (L02H) (8)3.多边形水系图层/要素类 (8)4.地质界线图层/要素类(D01J) (9)5.沉积或火山沉积地层单位图层/要素类(D01D) (10)6.变质地层单位图层/要素类(D01B) (10)7.火山岩岩性图层/要素类(D02H) (11)8.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要素类(D03D) (11)9.侵入岩年代单位图层/要素类(D04N) (12)10.侵入岩谱系单位图层/要素类(D04P) (13)11.脉岩图层/要素类(D05M/D05T) (14)12.围岩蚀变图层/要素类(D06S/D06T) (14)13.混合岩化带图层/要素类(D07H) (15)14.变质相带图层/要素类(D07B) (16)15.断层图层/要素类(D08D) (17)16.构造变形带图层/要素类(D09G/D09R/D09L) (17)17.矿产图层/要素类(D11K) (18)19.化石采样点图层/要素类(D13H) (20)20.同位素年龄采样点图层/要素类(D13T) (21)21.钻孔图层/要素类(D13K) (21)22.火山口图层/要素类(D13S、D13SP) (22)23.泉图层/要素类(D13Q) (22)24.图切剖面图层/要素类(D13P) (23)四、使用方法 (24)附表A GB9649中YSEB下岩石名称代码 (25)附表B 岩石颜色GB/T 9649 YSHB项下代码 (46)附表C GB9649中YSC项下代码 (48)附表D GB9649 YSD项下代码 (49)附表E GB9649 KCC项下代码 (52)附表F GB9649 YSEA项下代码 (54)附表G GB9649 KWBH项下代码 (54)附表H GB/T 9649 GZEE项下所列几何分类和变形层次分类断层性质代码 (76)一、总体情况1.概况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基于目前我国唯一的、实测的、全国性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由原地质矿产部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全国27个省(区)地矿(勘)局(厅)、地调院完成的全国性基础地质学空间数据库之一。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及要求1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及要求1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
(一)基本要素数据集

素描(_SKETCH.wt)


化石(_FOSSIL.wt)
同位素测年(_ISOTOPE.wt) 火山口(_CRATER.wt) 钻孔(_DRILLHOLE.wt) 泉(_SPRING.wt)
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模型
(二)综合要素数据集
(五)系统库

建库必须使用RGMAPGIS统一的系统库。系统库与GB958-99的
对应关系请参阅GB958-20071230.XLS;地理部分请参照图例板
及图例板说明。

申请新增系统库的单位需将增加的部分追加在GB958- 20071230.XLS文件末尾并连同系统库及时上传至项目组待批。

若待增加的内容所表达的含义原系统库中已包含,即使形状有出 入,均使用原库中相应内容。

根据验收专家意见修改后的最终成果地质图 地质报告、地质说明书、野外记录原始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等
(四)RGMAP要求的投影参数
坐标系类型:投影平面直角 椭球参数:“北京54”
投影类型:高斯-克吕格(6度带)
数据单位:毫米 数据比例尺:1∶250000或1∶50000
三、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要求

地质报告等原始资料中没有具体描述的断层,其走向和倾向要从地 质图上读取,用方位表示,不可填写“*”,具环行特征的断层除外。

同一条断层在不同时期断层性质发生改变时,各种性质均要填写,
(八)拓扑建立

利用RGMAP软件系统提供的“拓扑错误检查”功能,反复进
行线拓扑处理与错误检查,直至无任何错误(因断层而造成的
悬挂线不是错误)后方可造区;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以1:25万都兰县幅建库为例

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以1:25万都兰县幅建库为例

地 理 数 据库 数 据模 型是 构成 《 数字 地 质 图 空 间
数据库标准》 的基础 , 它能更好 的管理和使 用地理 要素数据 , 支持复杂 网络 、 支持要素类之间的关系 、
支 持面 向对 象 。能 对地理 要 素类 和要 素类 之 间的相 互关系 、 几何 网络 、 属性 表 对 象 、 释类 等 进行 有效 注 管 理 , 把地 理 数据 组 织 成层 次 型 的数 据 对 象 。这 能 些 数据 对象 包 括对象 类 、 要素 类 , 素 数据 集 。一个 要 对 象类 在 地 理 数据 库 中是 一 个 表 ,存 储 非 空 间 数
关键词 :数据库标准 ;数据库模型;面 向对象 ;要素数据集 ;空间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P 0 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 6 2 1 5 2 0 )1—0 6 — 6 1 7 —4 3 (0 8 0 0 4 0
中 国地 质 调 查 局从 新 一 轮 国 土 资 源 大 调 查 开
多 对 数 字 地 质 信 息 的需 求 ,原 来 的 数 据 模 型 和 相
关 的标 准 很 难 满 足 当今 基 于 “ 网格 服 务 ”理 念 的
1地质 图空 间数据库模型
11 理数 据 库模型 地
要求 。 目前 国外地质科技发展较成熟 的国家纷纷
采 用 新 技 术 、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理 论 、新 方 法 改 造 和 建 立 新 的数
维普资讯
第 l 期
陈安蜀等 : 2 l: 5万 区域地 质 图空 间数 据库 建设 —— 以 l: 5万都兰县幅建库为例 2
据库标准 》采用 面向对象 ( , 地理数据库模型 ) 的数
据 库技 术 和一 体 化 数据 组织 、存储 和管 理 技术 , 按 照 反 映地 质 图数 据 ( 体 )数 据 ( 体 ) 间 的联 系 实 、 实 之 以及有 关 语 义 约束 规 则 的表述 方 式 , 1: 5万 区 对 2 域 地 质 图成 果 数据 进行 表 述 , 立其 相 应 的区域 地 建 质 图 空间 数据库 [ 2 1 者作 为华北 地 区建 库负 责人 , 。笔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及操作技巧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及操作技巧

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及操作技巧张广宇;刘英才;康庄;代雅建【摘要】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是地质调查成果数字化、信息化及数字国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基础经济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以1∶25万铁岭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对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及模型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流程以及在属性操作过程中的一些技巧,以此为利用RGMAP系统建立数据库提供借鉴.%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tial database of regional geologic map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for the geological survey. With the example of the 1:250 000 geologic map of Tiding Sheet, this paper expatiates the model and standar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atial database. 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and operating skills of the digital geologic database are also introduced. It would hopefully provide references for others in the building of spatial database with RGMAP.【期刊名称】《地质与资源》【年(卷),期】2012(021)001【总页数】8页(P165-172)【关键词】数据库建设;铁岭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RGMAP系统【作者】张广宇;刘英才;康庄;代雅建【作者单位】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辽宁沈阳 1100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28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设不仅可向社会各界提供基础性地质资料和信息,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规划提供基础素材,同时也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的战略决策,保证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的高水准、高效率,为国家经济持续发展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中国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其中在1999年数字填图系统(RGMAP)开展试点工作以前,全部采用的是“传统填图”方法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建立空间数据库.自从2005年《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推出后,中国地质调查局规定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要按照该标准建立,它采用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和一体化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技术,按照数据实体之间的联系及相关语义约束规则的表述方式对成果数据进行描述,规定了15个基本要素类、8个综合要素类、12个对象类和5个独立要素类.因此要对基于“传统填图”方法建立的数据库进行整理,完成与后期基于“数字填图”技术完成的图幅数据相衔接.2010年,东北地区以“传统填图”方法建立的空间数据库已经全部重建完毕,而2005年以后陆续开展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全部采用“数字填图”技术建立空间数据库,因此我们以1∶25万铁岭幅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对数据库建设标准、数据模型、建库流程及操作技巧进行总结,以期对目前开展数据库建设的同行有一定借鉴意义.《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给出了数字地质图数据(实体)、数据(实体)之间的联系以及有关语义约束规则,并对15个基本要素类、8个综合要素类、12个对象类和5个独立要素类的名称、数据项编码、数据类型、数据(实体)间关系、数据存储长度、数据显示长度、数据项约束条件、数据默认值、值域范围、数据项描述等均做出了规定,同时要求在建立数据库同时建立相应的元数据库,并在项目汇交时要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按单个图幅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物理存储路径结构存储[1].其主要引用文件包括∶GB958-99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9649 地质矿产术语分类代码(以最新版本为准)GB/T 17412.1-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火成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 17412.2-1998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沉积岩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ISO 19116 地理信息要素编目方法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模型(图1)是以地理数据库模型作为理论基础和参考模型,通过要素类和对象类的扩展建立具体的数据模型,通过关系类定义要素类与要素类、对象类与对象类、要素类与对象类的关系,完全改变了传统面向项目研究数据模型并以物理图层划分的思路,合理解决了数据之间的拓扑关系及冗余现象.本幅图数据库中基本要素类有_GEOPOLYGON.WP(地质体面实体)、_GEOLINE.WL(地质界线)、_LINE_GEOGRAPHY.WL(地理线)、_ATTITUDE.WT(产状)、_ISOTOPE.WT(同位素测年)等5个要素;综合要素类有_TECOZONE.WP(构造变形带)、_MAP_FRAME.WL(内图框)等2个要素.这两项均由地质点、面、线要素实体类构成,具有指定的坐标系统、空间域和精度,它们组成了数据模型的要素数据集.对象类是一个表,储存非空间数据,在铁岭幅空间数据库中包括 _Strata(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_Intru_Litho_Chrono(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_Metamorphic(变质岩地/岩层单位)、_Fault(断层)、_Dike_Object(脉岩面)、_Water_Region(面状水域与沼泽)等6个要素.独立要素类包括接图表、图例、综合柱状图、责任表等所有内图廓以外的要素以及图切剖面,它是一个不属于任何要素数据集要素类,具有自己的空间参考坐标系统,并设定自己的投影参数.上文说过区域地质图有两种类型数据,一种由“传统填图”方式完成,此类数据为未进行质量检查的数据或只有空间数据而无属性数据的数字制图数据;另一种是基于“数字填图”技术完成的图幅数据,完全符合《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两种数据格式不同,因此它们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流程在原始资料、空间数据操作上是不同的(图2的1、2部分),但在属性数据部分都是在RGMAP 系统中进行操作,所以这两种数据在属性数据操作和成果提交这两部分是一致的(图2的3、4部分),本文也主要是对这两部分展开阐述.虽然本文并没有介绍属性数据操作之前的步骤,但因为RGMAP系统已经定义了数据的属性名称、结构、数据类型、储存长度等,所以经过前期数据的分离、处理、提取、合并,各类数据已经获得了相应图层的属性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基本要素类就可以利用RGMAP系统录入属性数据(图3),也可以根据MAPGIS软件中相应功能进行属性录入.在一幅区域地质图中,地质体面实体和地质界线是基础,它们的实体个数是最多的,且对象类属性是从这两个基本要素类中提取的,如对象类中的_Strata(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_Intru_Litho_Chrono(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_Metamorphic(变质岩地/岩层单位)、_Water_Region(面状水域与沼泽)等属性是从地质体面实体中提取,_Fault(断层)对象类属性则是从地质界线中自动提取,所以在空间数据库建设属性操作当中,地质体面实体和地质界线的属性录入是工作量最大也是最为关键的步骤.(1)地质体面实体属性录入在RGMAP中点击空间数据库—基本要素类—地质体面实体,然后在点击所要编辑的图元,在弹出的属性表中对每个图元属性进行填写.属性内容按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规定填写,其中“子类型标识”是从地质体面实体中提取对象类属性的关键,必须注意.按照上述基本操作方法虽可完成每个图元属性的填写,但由于一幅地质图中地质体面实体少则几百多则上千,如逐一填写,则耗费巨大的工作量.而基本要素中每一种地质体面实体依据《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填充颜色号和填充图案号,那么可以利用“AddColorFldToReg 2.0”辅助软件把地质体面实体的填充颜色、填充图案二种参数赋到地质体面实体属性当中,再在MAPGIS中根据图4中所示的步骤,对同一种地质体面实体的所有图元的属性如Feature_Type(地质体面实体类型代码)、Geobody_Name(地质体面实体名称)、Subtype(子类型标识)进行一次性填写.在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不免遇到图面修改的情况,所以地质体面实体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拓扑错误检查”、“线转弧段”、“拓扑重建”等工作.在此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软件系统参数中的结点搜索半径要设为10-9,且尽量避免多次执行“自动剪断线”,否则会形成多处无效的微小线段;二是为避免重复填写属性而增加工作量,那么可以在重新拓扑造区之前把地质体面实体的填充颜色、填充图案两种参数赋到地质体面实体属性当中,再结合“生成Label点面文件(带参数)”和“Label与区合并(带参数)”这两项功能就可以实现对拓扑造区以后生成的新区进行属性复制.(2)地质界线属性录入该类基本要素包括地质界线、完整的断层、参加拓扑的水体界线.在完成地质体面实体属性录入工作后,根据RGMAP中“自动赋地质界线两侧的地质代号”功能完成地质界线左右两侧地质体代号的属性填写,然后点击空间数据库—基本要素类—地质界线,逐一完成每条地质界线的属性填写工作.同地质体面实体一样,地质界线要素类中的实体更多.而在地质界线当中断层、水体界线的线参数当中的颜色号唯一.另外在地质图成图过程中,对地质界线类型如整合、不整合、侵入接触等在保证其线参数符合《GB 958-99区域地质图图例》规定前提下对其他线参数做一定修改,使得每种地质界线类型的线参数唯一,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MAPGIS或RGMAP中的“根据参数赋属性”这一功能实现共性属性的填写(图5).值得注意的是,在地质界线属性填写时,必须正确填写其子类型代码(如断层—1、水体界线—4等),否则无法正确提取对象类要素.(3)其他基本要素类属性录入这部分基本要素类属性中的绝大部分在合并、继承后已自动获得,其余属性值可以按前两项基本要素属性操作在RGMAP系统中手工补充.当然在实体个数仍较多的情况下,也可以依据图5所示对属性统一赋值.在基本要素类属性录入工作完成后,要在RGMAP的辅助检查工具中用“地质体面实体中的地质代号与图形参数匹配性检查”、“区文件中地质体名称与左右地质体的一致性检查”、“属性值与线型的一致性检查”、“产状类型名称与符号一致性检查”等工具检查基本要素类的区属性、线属性、产状属性等的正确性.综合要素类除内图框以外其余均为面实体,它们直接覆在地质体面实体之上,不参与直接拓扑.基于此综合要素类的面实体要素在任意时刻都可以根据地质图的改动而修改相应属性,对对象类的提取没有影响.在铁岭幅地质图中综合要素类包括构造变形带和标准内图框,其基本操作界面如图6所示.由于RGMAP中已规定了它们的属性结构、字段长度等,故按照《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填写齐全即可.对象类数据集包括_Strata(沉积/火山岩岩石地层单位)、_Intru_Litho_Chrono (侵入岩岩石年代单位)、_Intru_Pedigree(侵入岩谱系单位)、_Metamorphic(变质岩地/岩层单位)、_Special_Geobody(特殊地质体)、_Inf_Strata(非正式地层单位)、_Fault(断层)、_Dike_Object(脉岩/面)、_Desert(戈壁沙漠)、_Firn_Glacier(冰川与终年积雪)、_Water_Region(面状水域与沼泽)、_Sheet_MapInfo(图幅基本信息)等12项,在空间数据库模型中一个要素类对应多个对象类,如地质体面实体基本要素类对应其中10项面类对象,地质界线基本要素类对应断层对象类,标准图框综合要素类对应着图幅基本信息对象类.在RGMAP的空间数据库下面利用“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全部对象类”、“自动从地质界线提取断层对象类”和“自动从标准图框(内图框)提取图幅基本信息”3项功能就可完成对象类从基本要素类和综合要素类的自动提取,然后在空间数据库下的“对象类数据输入”中可完成其基本属性的填写(如图7). 在对象类属性填写过程中,部分对象类也可以进行统一赋属性,如部分断层在参与造区后被分割成多个线段,但它们都属于同一条断层,具有相同的属性,因此可以在RGMAP中对断层编号自动加图幅号以后依据图5所示完成同一条断层属性的填写.同时还需注意几点:1)属性录入必须包含反映属性来源的信息;2)对象类中未提取的部分属性涉及较强的地质专业,必须要求有经验的地质专家完成,最好是承担填图工作的地质人员完成;3)同一条断层采用同一个编号(全部以F开头),即使在空间上已经不再连续.此类要素为标准内图廓以外的全部图元和地质图上的图切剖面,无须填写属性,且有自己的空间参考坐标系.在RGMAP的空间数据库中无须对此类数据进行操作,在此不予阐述.在一个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完成时,除了提交空间数据库外,还需提交各种原始数据库、剖面图、实际材料库、野外手图库等.这里我们我们仅以铁岭幅空间数据库为例,对提交的空间数据库成果予以说明(如图 8).提交成果注意事项如下.(1)RASTER文件夹:MSI文件为与MAPGIS文件夹中数据坐标系统一致. (2)MAP文件夹:文件命名为图幅名称的首字母,数据要求底边水平,左下角为(0,0)点.(3)MDB文件夹:包括综合要素类.mdb、对象类.mdb、要素类.mdb等3个MDB文件,由于空间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多次反复修改,为了保证提交成果为最终成果,须确保3个文件中的表个数(不含空表)与RGMAP中自动提取的表个数(不含空表)一致;要素类和对象类的各个表中的数据项(地质体)个数与RGMAP中自动提取的个数一致.(4)METADATA:该图幅名称的txt文件和mxl文件.(5)README:年度工作报告、图示图例说明文件、增加图层说明文件、质量检查卡片、增加系统库说明文件.(1)本文未对原始资料及空间数据操作这两项进行描述,并不是其不重要,反而这两项是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能够高质量、高精度、高效率完成的基础,尤其是基本要素类的统一属性赋值是在这两项完全符合标准的前提下才能够完成的. (2)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应该MAPGIS和RGMAP交互使用,前者依照文中所述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后者可以利用自带检查功能对属性数据的质量予以控制.(3)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原始资料—空间数据操作—属性数据操作-提交成果这4部分环环相扣,每一阶段完成质量都决定着下一阶段的工作质量、效率,以至于影响着最后提交成果的精度,因此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每一阶段都应该严格统一规范,以保证工作成果质量,也便于后期的数据库维护工作.【相关文献】[1]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技术标准(D2006-06)[S].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2]陈安蜀,李效广,高晓红.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以1∶25 万都兰县幅建库为例[J].地质调查与研究,2008(1):64—69.[3]孙磊,张彦杰,李丰丹,等.数字地质调查系统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方法应用——以1∶5万瑶里幅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制作为例[J].地质学刊,2010(3):260—270.。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

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建设技术要求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空间数据库系统》所包含的内容,并对空间图形库、地质灾害数据库的结构、数据格式、图层、视图工程文件的命名及图元编号的结构等做了规定。

该要求适用于1:50000~1:250000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地质灾害信息采集及空间数据库建设。

也可供其它比例尺地质灾害数字化图件编制参考。

2.引用标准及规定为保证数字化成果的共享,本技术要求的编写引用了部分标准和技术规定构成为本要求的条文,引用标准及规定为:GB/T2260-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13923-92 国土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与代码GB/T2808-81 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DZ/T0197-1997 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3.基本术语本技术要求采用下列定义:3.1 图元图面上表示空间信息特征的基本单位,分为点、线、面三种类型。

3.2 图素空间信息中的各种实体类型,由代表各类实体的若干图元构成。

3.3 图层为了有效的管理和利用空间数据,将一类图素或性质相近的一组图素的空间数据放在一个要素层(图层)中,同一图层具有相同的属性结构。

每个不同的要素层分别存放在不同的文件中,一幅地图往往由若干个图层组成。

为便于区分,我们将具有相同属性结构的一个图形文件要素层称为‘图层’(或称‘物理图层’);将在同一要素层中细分的层称为‘内部图层’(或称‘逻辑图层’)。

13.4 图类地质灾害图内信息的专业分类。

3.5 数据项属性数据和数据库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单元。

3.6 数据类型定义数据项所表现的数据属性,如:字符型C,数值型N等。

3.7 属性表描述空间实体基本属性的数据集合。

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作者:梁伟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6年第04期【摘要】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主要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地质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的过程,为制定区域规划提供有效的数字信息。

本文主要阐述了针对野外区域地质调查成果而建立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具体操作方法及流程。

同时对在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立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做了简要的描述。

【关键词】1:5万区域地质空间数据库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为基础地质综合研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及依据。

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在综合利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资料以及数字填图技术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地质图空间数据库。

本文阐述的主要是针对已完成1:5万野外区域地质调查,但尚未形成印刷或出版的1:5万地质图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主要遵循的标准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以及《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

1 资料准备与收集完整、齐全而又有效的第一手资料是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前提,也是对地质信息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的基础。

根据1:5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作业规程的要求, 1:5万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填图所用工作手图为1:2.5万地形图,或为1:1万地形图。

因此,本阶段建库所依据的编稿原图可以选择为1:2.5万或1:1万野外手图。

收集各种野外原始记录,做为建库的原始资料。

此外对所需的文档进行准备,包括工作日志、自互检表、属性填卡表;MAPGIS出图的花纹符号库、线型库、颜色库等,目前主要使用的是全国统一建立的5万系统库。

2 图件预处理图件预处理就是在全面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综合整理及筛选等。

2.1 地理内容地理部分主要包括水系、道路、居民地、等高线、境界线等地理图层。

1: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地理部分采用最新版的同比例尺地理底图。

基于GIS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GIS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基于GIS的1:10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建立随着地质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新成果和新进展,特别是新一轮地质大调查以来,实现了包括青藏高原、大兴安岭等地空白区在内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的全覆盖,为1:100万地质图的编制及数据库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

同时GIS技术的应用为1:100万地质图的编制和数据库建立提供了技术支撑。

本文通过建立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将地质学、GIS、地质制图学相结合,应用MapGIS软件,同时结合其它的数据库软件ArcInfo、Access等,根据区域地质调查最新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取得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在1:100万地质图编制的基础上,建立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实现了多源地质图数据的综合集成,为地质调查资料的定期综合、动态更新和共享奠定了基础。

取得的主要进展包括以下5个方面:1、通过编制全国1:100万地理底图,建立地理底图数据库,提出了1:100万地形图数据从ArcGIS(coverage文件)格式数据转换为MapGIS(wt,wl,wp文件)格式数据的方法。

2、根据1:100万数字地质图数据库的总体要求,进行了1:100万地理底图要素分层处理和分层文件命名,对海量数据进行了系统综合,使之满足同比例尺地质编图的需要。

在MapGIS环境下,应用GIS属性信息,重新定义各要素层的图面参数,加快了图形编辑速度。

3、应用现代GIS空间技术,进行地质图编制及数据库建立。

合理设计编写了地质体(wp)、地质界线(wl)、点状地质要素(钻孔、火山口等(wt))的属性结构、属性项及其表示内容,为后期数据库建设及应用,实现数据的查询、检索等功能奠定了基础。

4、根据1:100万地质图的特点,设计编写了64个分幅图元数据和总图元数据的标准格式,为1∶100万地质图的共享奠定了基础。

5、根据地质图编制及数据库建设要求,基于MapGIS开发建立了地质图数据库检查系统,主要有以下几项功能:图形显示功能;地质数据的属性检查,包括所有图层的属性结构、字段名称、属性值的检查与修改;根据属性修改地质要素参数;图形对象的选取等。

4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

4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

图层划分、命名与存储结构 图层划分、
属性表命名规则与图层命名规则相同。 图元编号规则为图幅编号缩写加图层代码加5 图元编号规则为图幅编号缩写加图层代码加5位顺序号。如 若尔盖县幅,图幅编号I 48-19,图幅编号缩写为I4819,对于 若尔盖县幅,图幅编号I-48-19,图幅编号缩写为I4819,对于 地质界线图层(D01J)中顺序码为00011的某一图元,其图 地质界线图层(D01J)中顺序码为00011的某一图元,其图 元编号为I4819D01J00011。 元编号为I4819D01J00011。
图层划分、命名与存储结构 图层划分、
图层划分、命名与存储结构 图层划分、
数据的存储结构如下图:
数 据 产 品 与 服 务
目前1:20万数字地质图有以下数据产品: 目前1:20万数字地质图有以下数据产品: 1、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163幅)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1163幅) 2、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库(1163幅)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库(1163幅) 3、全国1:20万矢量化地质图库(1071幅) 、全国1:20万矢量化地质图库(1071幅) 4、全国1:20万光栅地质图库(749幅) 、全国1:20万光栅地质图库(749幅) 5、作为国家地质调查元数据库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1:20万 、作为国家地质调查元数据库重要组成部分的全国1:20万 数字地质图元数据 6、相关各类文档 目前的数据服务方式主要为图幅拷贝。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工作程度图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工作程度图
适 用 范 围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 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 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信息化提供数字化空间平 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 台,为国家和省级各部门进行区域规划、地质灾害监测、 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 地质调查、找矿勘查、宏观决策等提供信息服务。

基于GIS系统的科技综合服务系统建设

基于GIS系统的科技综合服务系统建设

基于GIS系统的科技综合服务系统建设【摘要】基于GIS系统的科技综合服务系统建设对城市或地区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成都科技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功能描述,探析了信息资源共享条件下的科技应用创新服务的新模式,为科技资源信息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GIS信息共享科技服务创新服务平台序言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已经全面改变了全人类的生活方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中,提出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在现代服务业科技行动专栏中特别提出数字生活,其中就包括数字生活信息精准搜索聚合服务。

建设基于GIS系统的科技综合服务系统,将现有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和丰富的科技信息资源,运用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并把他们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呼叫中心系统等有机的结合起来,实现科技资源信息共享,将科技资源立体的呈现给公众用户,对城市科技资源实现电子化管理,并为社会与公众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对于提升企业事业单位的科技研发水平,进而带动科技产业合理发展,提高城市或地区的整体科技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国内、外基于GIS系统服务平台的发展状况2.1 国外GIS系统发展状况GIS是英文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中文译为地理信息系统,是六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它最初为解决地理问题而起,至今已成为一门涉及测绘学科,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

1963年加拿大测量学家R.F Tomlinson首先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这一术语,并建成世界上第一个GIS(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CGIS),并用于自然资源的管理和规划。

进入70年代以后,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水平的提高,促使GIS朝着实用方向迅速发展,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先后建立了许多专业性的GIS,在自然资源管理和规划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如从1970年到1976年,美国国家地质调查局就建成50多个信息系统。

关于国标《区域地质图图例》-2012

关于国标《区域地质图图例》-2012

关于国标《区域地质图图例》其和日格(中国地质调查局,北京,100037)Qihirag.lee(China Geological Survey,Beijing 100037 China)摘要:1.我国的GB 958-89《区域地质图图例》(1∶50000),是1986年开始起草制定,于1989年发布实施的,它对我国地质图件的编绘制印出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该项国家标准迄今经历了多次修订。

2.1999年的区域地质图图例修订版,为国家基础地质系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全国专题性地质图件编辑和出版,尤其目前在国家地质调查工作中广泛推广的“野外地质调查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填图系统”),是野外填图、地质编图、数据库建设遵循的数字图例标准,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信息化标准支撑作用。

3.2009年的本次图例修订,是根据国家数字地质调查现代化、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体系建设、地质信息数据处理与服务、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应用等建设的广泛需求又一次较大规模的修订工作,主要特点在更加适用于地质信息化技术要求,按点、线、面花纹图例内容,代号、符号图例等类型做了重新编排,总计图例4467余个,其中较之《89图例》新增2165个图例,比《99图例》增加968个;每个图例做到代码与地质属性的唯一性。

4.国外图例技术对比:与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等部门同类标准对比,我国新修订图例充分考虑了在区域宏观性地质编图使用和野外露头尺度地质调查编图上使用,仅岩石花纹图例多达908个,技术上、数量上远远优于它们。

英国地质调查局(BGS)图例仅有637个符号和地质代号,并没有涉及更广泛细致的图例及符号、代号分类,显得远不及我国当今图例标准。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GSC)的标准,是面向信息技术人员数字制图标准,与我国现在的图例标准面向野外地质与数字填图、数字制图应用广度难于可比。

关键词:区域地质图图例标准作者简介:其和日格(1948-),男,研究员,从事国家区域地质、地质信息与技术业务管理,区域地质与矿产地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

提升服务支撑能力,建设国家水工环信息中心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下,《国土资源信息化“十二五”规划》“高站位”、“宽视野”的及时发布,标志着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随着部领导的强力推动,正不断迈上新高度。

作为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正面临愈加复杂形势,城镇的快速扩张、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区域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干扰进一步加大,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以及气候异常引发的地质灾害及各类地质环境问题将变得更加复杂。

保障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安全对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十一五”成果显著“十一五”期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作为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与管理、全国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水工环相关信息服务的国家级单位,进一步明确了定位,并确定了中长期发展战略,制订了《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规划》、《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化建设“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调整了业务结构,夯实了管理基础,在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地下水监测与保护、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恢复治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控、地质遗迹调查与管理等业务工作方面均得到长足的发展。

全国已初步形成了由1925个地下水监测点构成的国家级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由22万个群测群防点构成的地质灾害监测网和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3个重点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网。

依托矿山统计报表制度建立的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初步运行,在黄淮海平原典型区域已初步建立了水土地质环境监测网,传统监测技术与遥感监测技术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海量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和动态信息。

作为整合资源的必要手段,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也取得阶段性成果,成效明显。

一是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基本形成。

地质环境信息网络框架构建基本完成,形成了内外网物理隔离的多级多节点网络结构,建立了连接国务院、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三峡库区以及国家气象局等部门的专用网络,IP卫星资源网建设初见成效,有力支撑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应急会商、中国地质调查局野外地质调查数据传输和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基于GSM/GPRS/CDMA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通信网络实现了动态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技术流程

图 料
R 地 质 图 空 P R B B
图 实 间 际
材 据 数

图 2 PRB数 据 流 ” 栈 ” 与 不 同 阶 段 数 据 模 型 的 关 系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集
15 个 基 本 要 素 类
8 个 综 合 要 素 类
12 个 对 象 类
5 个 独 立 要 素 类
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数据集
(1)基本要素数据集
4、对象类与要素类逻辑一致性检查
对象类属性录入完毕后,要进 行要素类和对象类的一致性检
查,来发现要素类的子类型标
识是否填写错误,从而造成二 者数量上的不一致
4、对象类与要素类逻辑一致性检查结果
所有的属性录入完毕并检查无误后,进 行压缩保存,之后给要素类和断层对象 类自动幅ID值。
四、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库 技术要求
地质体面实体(_GEOPOLYGON.wp) 地质(界)线(_GEOLINE.wl) 河、湖、海、水库岸线(_LINE_GEOGRAPHY.wl) 地质体面实体:除地质体之外还包含戈壁、沙漠、冰川与终年积雪、
面状水体与沼泽等参加空间拓扑的地理实体 。
地质界线:包含地层界线、完整的断层(遥感解译断层中未经地质
3、综合要素类属性录入
3、综合要素类属性浏览
4、提取对象类
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指定对象类
自动从地质体面实体提取全部对象类
4、对象类数据输入
输入输入
对象类数据,可以调入相应地层和侵入岩的实测剖面进行相关数据的输入, 也可以根据地质图中综合地层柱、实测剖面及地质报告综合进行输入。
对于断层,对地质报告中已有编号的断层,按照断层的编号的先后顺序进行属性的录入
特殊地质体的地质体面实体代码用“时代+岩性代号表示(GB/T958-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标准

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标准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2001-06-01发布2001-06-01试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前言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旨在对以图件为基础的地质信息(传统的文字报告及图件),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地质研究、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评价、国民经济建设、制定区域规划、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质环境提供有效的数字化信息,实现全国基础地学数据信息共享及信息社会化服务,提高其利用程度和使用价值,并为地质科学的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提供数据源。

为使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在统一规范的框架内正常有序的开展,确保该项工作的完成,特制定了本工作指南。

本工作指南,主要参考“数字化地质图图层及属性文件格式[ DZ/T 0197-1997]”国家行业标准,对其中的相关内容直接引用,同时参考并引用其它相关标准,结合几年来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实际而制定。

特别感谢李晨阳、李裕伟、姜作勤等同志在工作指南起草和执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

本工作指南详细规定了建立地质图空间数据库的有关图层划分、工作流程、属性格式、数据内容、数据文件格式,以及质量保证要求、成果汇交办法等。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并归口。

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负责起草。

本工作指南主要起草人:杨东来肖志坚李军李超岭李景朝田文新解立业本工作指南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信息资料处负责解释。

目录1 适用范围(1)2 引用标准(1)3 术语定义(1)4 图元及TIC点编号规则(2)4.1图元编号(2)3.2 TIC点编号规则(2)5、图层及属性表命名规则(2)5.1 图层命名规则(2)5.2 属性表命名规则(3)5.3 数据项名及代码(3)6 图层划分(3)7.属性表格式与说明(2)7.1 图幅基本信息图层(2)7.2 水系图层(4)7.3 交通图层(5)7.4 居民地图层(5)7.5 境界图层(6)7.6 地形等高线图层(7)7.7 地层图层(8)7.8 火山岩图层(12)7.9 非正式地层单位图层(18)7.10侵入岩(包括变质变形侵入体)图层(19)7.11 脉岩图层(27)7.12 围岩蚀变图层(28)7.13 混合岩化带、变质相带图层(29)7.14 断层图层(32)7.15构造变形带图层(33)7.16 矿产图层(35)7.17 产状符号图层(37)7.18其它图元图层(38)8 元数据文件格式(44)9 工作流程(44)9.1 项目组织(46)9.2 资料准备(46)9.3 图件扫描(48)9.4 图形矢量化(48)9.5 点线编辑(48)9.6 图面检查(48)9.7 图形校正(49)9.8 建立拓扑(49)9.9 建立分层文件(50)9.10 属性编辑(50)9.11 属性录入(50)9.12 属性一致性检查(50)9.13 图面整饰(50)9.14 投影转换(50)9.15 成果输出(51)10 质量监控(52)10.1质量监控体系(52)10.2 数据质量监控(52)11 成果汇交(59)11.1 成果汇交内容(59)11.2 汇交数据文件格式(60)11.3 成果质量检查验收内容(61)11.4 成果汇交注意事项(62)11.5 验收数据检查方法(63)11.6 检查评分方法(68)11.7 数据复核(70)12 1:25万和1:5万野外区调成果的空间数据库的建库方法(71) 12.1 建库原图(71)12.2 主要工作流程(71)附录A :地质年代单位符号及代码附件 1 :空间数据库工作日志表附件 2 :空间数据库建库工作报告编写提纲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2.0版)1 适用范围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适用于1:250000—1:50000地质图按图幅进行数据采集、存储管理、检索、输出和共享,其它比例尺地质图建立空间数据库可参照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技术平台
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信息化》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 一、概述rn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是我国新近建设完成的一个全国性的大型基础地质数据库,这项工作将我国自建国以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所开展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地质图进行数字化,并按照统一标准,建立集中存贮管理的全国数据库.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多种形式的数字化产品,全库数据量达80GB.全国1:20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将为我国的基础调查、资源评价、地质灾害预警及相关科研工作采用信息技术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也将为社会公益应用提供服务,是国家地质调查基础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页数】6页(P19-23,36)
【作者】刘锋英;王新春;李晨阳;何春珍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85.1
【相关文献】
1.全国1∶100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进展 [J], 韩坤英;丁孝忠;李廷栋;范本贤;张庆合;剧远景;庞健峰;柯学;王振洋
2.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J], 蔡子华;朱朝晖;陈国锋;潘松林
3.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数据质量控制研究与实践--以1:25万区域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为例 [J], 张振芳;赵佳;王岳明
4.全国1:200000数字地质图(公开版)空间数据库 [J], 李晨阳; 王新春; 何春珍; 吴轩; 孔昭煜; 李晓蕾
5.1:5万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的探讨 [J], 蔡子华; 朱朝晖; 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