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现状_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难题及解决方案
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难题及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关键议题之一。
然而,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难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在本文中,将探讨这些难题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基础设施不完善新农村建设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是基础设施不完善。
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导致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的不便。
这也妨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解决方案:政府应加大对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通过加大投资,修建道路、供水设施、电网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二、农民收入难以增加农民收入难以增加是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现实难题。
由于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产量和销售价格,受市场波动和天气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农民的收入难以稳定增长。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发展农村产业,提升农民的经营水平。
同时,政府可以加大农村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贷款和信用担保,鼓励他们创办农业企业,增加收入来源。
三、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难题之一。
农村土地往往分散、碎片化,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此外,土地集约利用程度低,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和流转来解决农村土地利用不合理的问题。
鼓励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对散乱地块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可以推动土地流转,引导农民将土地集约利用,发展农业经济。
四、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农村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问题。
由于农村地区学校和医院少,师资力量和设施设备不足,导致农民和农村学生无法享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解决方案: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
修建、改进农村学校和医院的设施,增加教师和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质量。
五、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村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广东省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作为广东省的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广东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显著的成果。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广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农业产业链条越发完善。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产品种植品种和生产模式有很大的改变,逐渐发展出了以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主的新型农业产业。
广东的茶叶、花卉、蔬菜、水果等特色农产品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在国际市场上也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农业科技创新广东省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农业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新品种的选育、新技术的应用和农业机械化程度。
广东的农民逐渐从传统的“种田”转变为现代的“经营农业”,利用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装备,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三、农产品市场化广东农产品市场化程度高,农产品销售渠道丰富。
农产品进入市场后,能够得到很好的销售和推广。
农产品直供超市、农贸市场、企事业单位和餐饮业等,在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广东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辐射到海外市场,出口额大幅增长。
四、农业综合开发广东省注重农业综合开发,推动农业与工业、建设的融合发展。
广东农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农民和农田资源,还利用各类资源的综合开发。
通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高了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五、农村环境保护广东省注重农村环境保护和农田生态建设。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东提倡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的发展,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的安全性。
广东还加强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的保护,遏制农田土地的流失和水资源的污染。
总之,广东农业发展现状不断向着现代化、科技化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广东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农业发展,不断推出相关政策和措施,为广东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科技创新更是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然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何有效应对这些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1. 农业科技人才短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这对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挑战。
2. 技术转化难:虽然我国在农业科技研发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许多科研成果无法真正应用到农业生产中。
3.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占比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较低,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引进和培养更多高层次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
2.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技术成果向农业生产实际转化,鼓励企业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3. 加大资金投入: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优化投入结构,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更大突破。
4. 促进产学研合作: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搭建更多的产学研合作评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向市场和农田的转化速度。
5. 提升农民科技意识:加强对农民的科技教育,提升他们的科技素养和创新意识,让农民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农业科技创新中。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农业科技创新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解决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懈的奋斗和不断的努力,才能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展,为我国农业提质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深度分析和全面论述,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广东汕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汕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广东汕头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南粤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为了更好地推动美丽乡村建设进程,需要重点关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1.乡村环境脏乱差目前,一些乡村的环境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地面垃圾随处可见,乱堆乱放现象严重,给游客出行和乡村居民生活带来不便,也影响了乡村风貌的整体美观度。
2.农村基础设施滞后虽然近年来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但仍然有一些乡村的基础设施落后。
道路破损、供水不畅、供电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影响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3.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当前,一些乡村产业结构单一,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和产业差异化竞争优势,导致农村经济发展潜力未能充分释放,乡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4.乡村文化传承不足乡村文化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一些历史文化遗产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代和流失的困境。
二、对策建议1.加大环境整治力度要加大对乡村环境的整治力度,加强对乡村垃圾分类、清运和处理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推动建立健全乡村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构建出一套长效机制,破解乡村环境整治难题。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
3.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要鼓励和支持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引进新的产业项目,扶持农村企业发展,壮大乡村经济。
4.加强乡村文化传承要加强对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组织开展乡村文化传统节庆活动,推动乡村文化传统与现代文明相融合,提升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水平。
5.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和乡村治理能力建设,建立规范健全的农村社会治理体系,提高乡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新农村建设旨在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然而,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并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一、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相对薄弱,如道路交通、水电供应、通信网络等方面存在不足。
许多农村道路狭窄、崎岖不平,影响了农产品的运输和农民的出行;一些农村地区水电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全,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农村产业发展单一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传统的农业种植和养殖,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不足,缺乏品牌和市场竞争力。
农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未能充分发挥农村的资源优势。
3、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一些农村地区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导致水土流失、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农村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农村劳动力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村发展缺乏活力和创新。
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他们在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方面的能力有限。
5、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施简陋,导致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质量不高。
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设备陈旧,医护人员短缺,难以满足农民的医疗需求。
农村文化体育设施不足,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调。
6、资金投入不足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目前农村发展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农民自筹,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资金的短缺限制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的改善。
7、农民主体意识不强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农民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积极性。
农业科技的问题和整改对策
农业科技的问题和整改对策一、农业科技问题的背景农业科技问题是指目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各种技术难题和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流失,农业科技问题进一步凸显。
农业科技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粮食安全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还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
二、农业科技问题的表现1. 科技推广体系不完善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存在着体制机制不健全、组织力度不够强、工作方式陈旧等问题。
一些农技推广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导致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度不高,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快速推广应用。
2. 农业科技创新不足农业科技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关键。
然而,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研资源分散、科研投入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
农业科技创新与实际生产需求脱节,农民在生产中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导致农业发展滞后。
3. 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传统的耕作、种植、养殖方式为主,缺乏科技含量高、绿色环保的现代农业技术。
目前,我国农业仍然存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模式,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效率不高,资源利用率不佳。
同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过多,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迫切需要采取科技手段进行改善。
三、农业科技问题的整改对策为了解决农业科技问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对策。
1. 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完善农技推广人员培训机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
加强科技对接服务,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推动科研成果与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通过示范效应提高农民对科技的接受度。
2. 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加强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健全的科研评价机制,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能。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需求的对接,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市场转化。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问题。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农技推广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我国农技推广体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本文将从问题出发,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存在的问题1.缺乏基层农技人员目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技人员配备不足,甚至有些地方没有专职的农技人员。
这导致农村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缺乏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帮助,影响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科技成果转化不够虽然我国在农业科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转化和推广。
许多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程度不足,导致他们无法及时掌握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
3.农技推广方式单一目前,农技推广主要依靠农技人员的讲解和宣传,但这种方式效果有限。
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程度不高,很难在短时间内推广到位。
二、对策建议针对基层农技人员不足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大对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其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大对农技人员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其待遇和工作环境;建立健全农技人员考核评价制度,激励他们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对于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转化;加大科技成果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技术新品种的了解程度;加大对科技成果推广的投入力度,鼓励农民尝试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其产量和质量。
为了解决农技推广方式单一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健全农技推广网络,包括传统的农技人员宣传、农技培训班、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互联网、手机APP等平台向农民推送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信息;鼓励农业企业开展农技推广活动,提供技术咨询、示范种植等服务。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基层农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不够、农技推广方式单一等方面。
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
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依据广东发展现代农业的实际,提出广东农业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标签:广东农业现代化问题选择一、广东农业现代化存在的主要问题1.区域差异较大广东提出在2030年率先于全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但广东内部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东翼地区则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西翼地区总体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当,而粤北山区的农业现代化则稍微落后。
同时开始出现一种“马太效应”,即达标程度高的越高,达标程度低的越低。
由于每个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各不相同,所以要缩小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地区差异,需要进行农业区域分工,建立农业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扶持力度。
2.人地矛盾突出一般而言,经济发展会导致耕地资源减少,但同时也会使农业劳动力从传统部门转向现代部门,如果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减少速度大于耕地减少速度,则现代部门经济的增长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增长,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之间的矛盾。
但是由于广东人均农业劳动力占有耕地量本身较少,近20多年的发展并没有促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均耕地基本保持不变,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与耕地减少速度相当。
随着广东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城镇建设高速发展,人口密集,目前广东人地矛盾十分突出,这也直接降低农业的生产效率。
广东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4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耕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而广东人地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影响着农业现代化的加速进程。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水利设施、农村交通运输、农村通讯网络、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教育事业以及农村医疗卫生等方面。
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缺乏足够投入,造成了农业水利设施落后,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农村交通通讯不便,制约了农村的对外交流;此外农村医疗教育事业投入不足,农民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建议【摘要】农业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前我国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缺乏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导致科研成果难以真正应用到生产中。
科研成果的转化率较低,与农民实际需求脱节严重。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缺乏完善的组织机制和政策支持。
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议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强各级部门合作,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转移效率。
只有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技术转移机制、科研成果转化率、投入力度、问题、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不断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正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量。
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前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仍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提高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亟待对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行深入分析和改进。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当前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推动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接下来,我们将分析当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措施。
的文章即将为您详细介绍。
2. 正文2.1 现阶段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滞后的问题,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一定差距。
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专家队伍老龄化等问题制约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步。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不够完善,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够紧密,技术转移渠道不畅,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农业科技化发展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
农业科技化发展中的难点及解决办法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农业科技化已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一些难点和问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阐述农业科技化发展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解决办法。
二、第一个难点:资金投入不足在农业科技化过程中,资金投入一直是制约因素之一。
由于传统观念的依赖性较强,对于新兴技术和设备往往缺乏投资信心。
此外,由于传统农业收入较低,农民很难承担昂贵的投资成本。
解决办法:1. 政府补贴措施:政府可以通过设置相关政策,提供补贴来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农业科技化项目。
2. 引导基金支持:建立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农业科技化项目,并优先保证创新型企业和项目获得资源和资金支持。
3. 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多方合作,形成更多的利益共享机制,降低新技术推广的成本和风险,提高财务回报率。
三、第二个难点:农民缺乏科技意识我国许多地区仍存在农民缺乏科技意识的问题,对于新兴的农业科技应用了解不足,并对传统方法较为依赖。
这种情况导致了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无法充分发挥。
解决办法:1. 科普教育宣传:通过开展科技知识普及活动,向农民传授最新的科技进展和知识,提高他们对农业科技化的认识。
2. 农村互联网普及:利用互联网和手机普及项目,在线教育等方式向广大农民介绍现代化耕作和管理方法。
3. 推广示范站点:建立起一批示范站点,在实践中验证创新成果,并向周围地区宣传推广。
四、第三个难点:技术中断与停滞由于某些原因造成的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市场需求不稳定以及政策支持不力等问题,导致了农业科技化的技术中断和停滞。
这使得现有技术无法得到良好的推广和应用,丧失了科技创新的动力。
解决办法:1. 加大研发投入: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资金支持,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从事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2. 建立科技支撑平台:构建一个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专业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加快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3. 优化政策环境:制定一揽子配套政策,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并给予相应扶持措施。
农业科技的问题和整改对策
农业科技的问题和整改对策一、农业科技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提升,农业科技在现代农业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然而,我们也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找到相应的整改对策。
1. 科技水平不均衡: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和经济条件不同,农业科技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一些发达地区在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拥有先进设备和高效方法,而贫困地区仍然依赖传统方式进行生产。
这导致了生产效益和收入差距加大。
2. 农民科学素质较低:大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应用新型科技时存在困难。
他们缺乏更新观念和学习能力,并且缺少适应新模式所需的相关培训机会。
因此,即使有先进设备或新方法出现,也无法充分利用。
3. 技术推广不到位:很多优秀的农产品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与普及。
目前尚未建立起全面覆盖农村的技术推广体系,导致一些重要的农业科技无法传递到实际生产中。
二、整改对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培训和教育体系:通过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先进科技的认知和应用能力。
政府可以建立专门机构,开设相关课程,并邀请专家学者为农民进行现场指导。
此外,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互联网、手机等)进行在线学习也是提高科学素质的有效途径。
2. 加大投入力度:政府需要增加对农业科技研发与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
鼓励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积极参与有关领域的合作项目,并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
此外,加强基层实验室建设与装备更新也是必要之举。
3. 拓展服务渠道:建立健全覆盖全国乃至边远地区的综合性技术推广网络。
在城市及县级以上设立更多个人或团队负责技术推广工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培训。
同时,加强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社的合作关系,实现科研成果向生产一线的有效转化。
4. 改进农产品上市销售机制:构建统一、高效且规范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整合各方资源,优化供应链。
利用先进仓储和物流设施改善产品保鲜能力,并推广电子商务等新兴模式扩大销售渠道。
科学技术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
科学技术支持农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及对策建议科学技术对农业发展的支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科学技术支持农业发展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农业科技创新不足1. 困难: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不足,科研机构和农民之间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导致科技创新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对策建议: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建立科研机构与农民合作的桥梁,鼓励科研人员深入农田了解实际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科技支持。
二、科技资源分配不均衡2. 困难:农村地区科技资源相对匮乏,科技人才流失严重,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力量有限。
对策建议:加强农村地区科技资源的配置,提高农村地区科技人才的保障和待遇,吸引更多的科技人员投身农业领域。
三、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难3. 困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面临着缺乏有效的推广渠道、农民对新技术接受度低、技术难以适应不同地区的问题。
对策建议:建立科技成果推广的有效机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推动科技成果适应不同地区的需求,提高农民对新技术的接受度。
四、农业科技与市场需求脱节4. 困难:农业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科技成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影响了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效果。
对策建议:加强科技研究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建立科技研究和市场需求的反馈机制,确保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五、农民科技意识薄弱5. 困难:部分农民对科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科技应用意识薄弱,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应用存在障碍。
对策建议:加强农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意识,增强农民的科技应用能力,培养农民科技创新能力。
六、农业科技标准缺失6. 困难:农业科技标准缺失,科技成果的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影响了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对策建议:加强农业科技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建立科技成果的质量评估体系,确保科技成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七、农业科技投资回报周期长7. 困难:农业科技投资回报周期长,科技支持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无法立竿见影,影响了农民对科技的积极性。
广东社会发展中科技支撑体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1 . 4 科 技 成 果 产 出 丰 硕
直 致 力 于科 技 人 才队 伍 建 设 . 大 力实 施 科教 兴粤 人 才 强
省战略 。 近年 来 , 广东省 科技投入大幅度 增长 , 科 研 机 构 经 济 实 力不 断增 强 , 技 术 市场得 到健 康 发 展 , 科技 成 果产 出
以建 设 创新 型省 份 为 战略 目标 的 广东 省 为 背景 , 对 广东 省 社 会 发 展 中科技 支撑 体 系现 状及 存 在 的问题 进 行 了充 分 的 调 查 和 深入 的分 析 , 并据 此提 出 了 广东 科 技 支 撑体 系建 设 的对 策 , 以 为 政府 制 定 建 设创 新 型 广 东 的政 策 提 供 重要 的
1 . 2 科 技 创 新 资 源 日益 丰 富
2 0 1 1年 , 广东 省 新 建产 学 研 结 合创 新 平 台 9 8个 , 院 士 工作站 4 7个 ; 新 增 科技 特 派 员 1 3 0 0多名 , 累 计派 出 5 1 0 0 多名 。 目前 , 全 省 高新技 术企 业 66 9 9家 ; 高 新技 术产 品产 值 4万亿 元 ; 拥 有国家 工程实验 室 8家 , 省级 工程 实验室 3 4家 , 国家工 程 ( 技术 ) 研究 中心 2 2家 , 国家地 方联 合 创新 平 台 2 3 家; 已建 立省 级 工程 研究 中心 6 1 6家 , 国 家级 企 业 ( 集团) 技 术 中心 6 7家 , 省级 企业 技术 中 心 5 9 1家 ( 不含 深圳 ) 嘲 。 一大 批 高 水平 创新 平 台落 户 广东 , 为人才 聚集 、 技 术 创新 和 科技 成果转 化提 供 更多 的平 台支撑 体 系 现 状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
广东农业发展当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以及农田面积的减少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方面,广东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广东农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业生产矛盾突出。
农田占地面积减少,导致土地资源紧张,给农业产量带来一定压力。
其次,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农药、化肥的滥用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给农产品质量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此外,农村劳动力外流严重,农业劳动力短缺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针对以上问题,广东农业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加强农田管理,保护好农田资源,增加土地利用效率。
再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基本设施条件,增强农业生产能力。
此外,还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发展。
总的来说,广东农业发展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但也有很多
机遇和潜力。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优化农田管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广东农业将迎来更加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党中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历史任务,是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行动纲领。
由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内容,为了更好地推进下一步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现阶段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从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是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突出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意义〔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要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指在全面发展农村生产的基础上,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民民主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切实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和农村法制建设,引导农民依法实行自己的民主权利。
三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主要指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表达农村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社会建设,主要指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村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期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具体来说,生产发展是指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广东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关键词:农业生产分析近年来,广东农业克服了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呈现出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2006-2010年,全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保持在6500万亩水平上,2010年达到6786.77万亩,年均增长0.8%。
同期,全省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作物产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进一步保证了城乡居民生活对农产品需求的有效供应。
同时,农产品价格上升较快,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
一、广东农业生产基本情况(一)粮食生产平稳发展。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短缺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下,广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近年全省粮食面积一直保持在3700万亩以上的水平,并且逐年略有增加,粮食产量也稳中有升。
1、粮食播种面积基本稳定。
2010年广东粮食播种面积3797.90万亩,比2006年增长2.6%,年均增长0.7%。
同年,全省稻谷、薯类和玉米面积分别为2929.12万亩、493.67万亩和243.39万亩,分别比2006年增长0.6%、5.4%和36.6%,年均增速分别是0.1%、1.3%和8.1%;此外,2010年全省大豆面积95.38万亩,比2006年下降1.6%,年均下降0.4%。
2、粮食产量稳中有升。
2006-2010年,广东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1240万吨以上,保证了全省粮食的有效供应。
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1316.50万吨,比2006年增长6.0%,年均增长1.5%。
其中:稻谷产量平稳增加。
2010年全省稻谷产量1060.60万吨,比2006年增长4.4%,年均增长1.1%;薯类产量较快增长。
2010年全省薯类产量162.32万吨,比2006年增长7.9%,年均增长1.9%;玉米产量快速增加。
2010年全省玉米产量达72.09万吨,比2006年增长34.3%,以年均7.7%的增速发展;大豆生产逐步萎缩。
2010年全省大豆产量仅有14.70万吨,比2006年下降1.5%,年均下降0.4%。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学院:商学院专业:工商管理学号:0901050041 姓名:黄嘉豪前言:十七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
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
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表示,要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民和农业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
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宏伟决策,对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社会注意新农村意义深远,任务艰巨,必须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筹兼顾,稳步前进。
对此,我们小组在2011年5月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的穗石村做了调查,我们了解到了新农村目前的发展现状,学习到了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也意识到了一些建设过程中的存在问题决,并对现在建设遇到的困难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一、调查目标:(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穗石村)穗石村是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内四个保留村之一。
广东汕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汕头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然而,在广东汕头地区,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
本文将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存在问题1.基础设施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交通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等。
这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也限制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
汕头地区的农村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较为明显。
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的污染治理、土地整治、农业生产等方面的不正确处理所导致的。
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土地,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3.人才流失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农村人口普遍面临着较大的生计压力,同时缺乏有效的就业岗位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不少年轻人都离开了家乡,去城市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二、对策建议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的交通、水电供应等基础设施条件。
这不仅可以提升农村的生产生活水平,也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
同时,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土地整治和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环保化,保护好农村环境和自然资源。
3.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应该引导和鼓励当地优秀学生回乡创业,通过为其提供政策扶持和专业技术培训等方式,实现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
综上所述,广东汕头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政府应当采取有力的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培养创新人才,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实现城乡共同发展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和再造。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经济转型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广东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就广东区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问题分析1.城乡发展不平衡广东地处南方重镇,经济发达,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
相对于发达城市,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城乡差距较大,这也加大了城市的发展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广东省内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
珠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而东部沿海和西部山区经济相对滞后,这种不平衡发展模式也影响了广东的整体发展。
3.资源环境压力大随着经济发展,广东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成为了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瓶颈。
4.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广东地处中国南方,作为重要的经济中心,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尤其是连接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的高速铁路等交通设施需进一步提升。
二、对策建议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推动城乡发展协调。
2.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应该通过粤东、粤西等地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促进全省范围内的产业优化布局,鼓励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实现全省范围内的产业共建共享。
要加大对资源环境的保护力度,鼓励绿色环保产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广东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应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南北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缩短广东内部的地区间交通时间,促进各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
5.推动互联网+ 产业发展可以多渠道引进互联网+ 产业,推动广东地区经济转型与升级,推动传统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广东的产业转型提供新动能。
6.推动政府协调发展在推动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合作,实现政府协同发展与政策协调,推动各地区间的合作共赢,促进广东全面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尹艳1,方伟2,康艺之2,姚文山3,梁镜财1(1.广东省农科院科技处,广东广州510640;2.广东省农科院科技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3.广东省农科院人事处,广东广州510640)摘要:结合广东农村区域特色,从现有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服务体系入手,分析其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提炼符合广东新农村建设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方案,最终构建了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框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F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874X(2010)08-0324-02依靠现代科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近年来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广东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关键时期,唯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才能缓解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根本上拓展农业发展领域,提升农业竞争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1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基本概况“十一五”期间,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及科研机构建设均取得了显著进展。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2年的48%上升到2009年的5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1]。
1.1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十一五”期间,广东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以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工程中心、农业种质资源圃、农业科技创新园区与创新中心建设为主要形式,数量不断增多,质量显著提高。
目前,广东已拥有国家级区域农业技术攻关和综合示范区各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7个、省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0个、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0个、省星火技术产业带3个、省果树引进栽培示范区4个。
自2007年以来,广东开始整合园区资源,并以广东省农科院为主体依托,创建华南创新中心;拥有农业科技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6个;工程中心188家,其中国家工程中心1个,创新中心9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省重点学科16个[2]。
1.2农业科研机构广东现已拥有专业农业科研机构74家,比“十五”期间增加1家,科研院所涉及农业领域各个方面。
其中,中科院和国家有关部委驻粤涉农科研机构7个,省属涉农科研机构26个,地市级农科研究机构35个。
农业高等院校有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佛山科学技术学院4所农业高等院校及一大批地级市农业学校、水产学校等涉农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农业科研机构科技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
1.3农村科技人才队伍目前,广东初步形成了一支规模宏大、整体实力较高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省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223人,占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0.8%;地市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443人,占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5.21%;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6513人,占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23.51%;乡镇级农业技术推广人员16592人,占全省农业科技人才数量的59.88%(表1)[3]。
2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存在问题2.1农业科技资源分布不均,科技发展水平差距大从地域分布来看,农业科技相对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和粤西地区,粤东和较偏远的粤北地区农业科技研发及推广力量偏小。
调查显示,广东农业科技人才总体呈现珠江三角洲(35.16%)、粤西地区(31.05%)比例大,占调查总量的66.21%;粤北(22.03%)和粤东(11.76%)比例小,占调查总量的33.79%。
其中居于前两位的地市分别是湛江(15.99%)和广州市(14.47%),与各地区的农业发展程度基本保持一致。
如果从高级人才来看,这种集中趋势更为明显。
在被调查的710位拥有博士学历的农业科技人才中,84.51%集中在广州[3]。
2.2基层推广体系薄弱,科技成果应用率低广东目前的基层农业推广体系十分薄弱,农业科技队伍总体素质亟待提高。
由于科研和生产还有脱节现象,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仍不紧密,加上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线断、网破、人散”,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职”的现象相当普遍,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程度低。
同时,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素质不高。
2008年,广东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2%,与发达国家的78%~80%收稿日期:2010-03-04基金项目:广东省软科学计划项目(2009B080701057)作者简介:尹艳(1968-),女,土家族,硕士,副研究员,E-mail:yinyan1998@表12007年广东省农业科技机构和人才情况比重(%)10.600.805.2123.5159.88100.00实有人数(人)2937223144365131659227708区域类别省级地市级县级乡镇级机构类别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农业技术推广合计广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8期324相去甚远。
2.3尚未形成稳定有效的农业与农村科技投入机制广东农业科研投入不仅低于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目前0.6%的全国水平。
由于经费不足,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完全发挥,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
除主要农作物育种外,一些畜产品、园艺产品的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拓展农业功能,延伸农业产业链的养殖业、加工业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缺乏;提高农业资源的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技术成果明显不足。
2.4农业科技基础研究力量不足在广东农业研究与开发机构研究与开发经费内部支出结构中,基础研究经费所占比例为5.04%,仅为发达国家(15%~17%)的1/3,投入量明显低于其他主要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东轻基础研究、重应用研究的现象。
同时,农业基础研究和高层次科技人才不足,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远。
2007年底,农业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的科技活动人员2937人,反而比1998年减少了826名;农业科技人才仅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9%,仅占农业人口的0.76‰,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超过4‰;广东平均每万亩农用地(耕地+水产养殖面积+茶叶面积+水果面积+桑地面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不足4名(3.73名)。
3广东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思路和重点3.1总体思路适应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趋势、新特点的需要,调整与优化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体系结构;巩固与发展新农村建设科技自主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夯实与提升新农村建设科技产业化水平。
3.2建设重点3.2.1技术研发创新体系以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高等院校、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为主体,具有研究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市、县(区)各种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为补充,依托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先进科研仪器设备,以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研究骨干,组织起跨部门、跨学科和专业的产学研结合和农业科技研发创新团队,建成具有较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能力和协同攻关能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2.2知识技术传播推广与培训体系分类改革现有的省、市、县(区)、镇四级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逐步建立与广东区域特色和优势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科技传播推广网络,形成政府专业组织、农业科技工作者、农民科技组织、农业企业及农民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体系。
3.2.3信息中介服务体系建立以提高效率和优化服务为目标,大力发展为农业企业、农民和社会提供技术、信息、人才、财务、评估、经纪、法律、金融、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完善为技术开发、技术转移和科技创业提供支撑的高效运转的专业化、规范化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3.2.4科技资金保障管理体系政府要逐年增加资金投入,以满足农业技术创新对财力资源的实际需求,保证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重大科学技术联合攻关的资金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鼓励企业进行农业科研投入;积极吸引外资,争取国际科技合作与援助,形成政府、企业与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投资结构。
3.2.5科技产权保护与监督体系以动植物新品种、农业技术发明创造专利权、农业新品种商标权、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及农业商业秘密保护等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
4对策建议4.1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一是建立农业科技重大问题的协商机制;二是理顺农业科技宏观管理体制;三是改革农业科技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
4.2建立以政府为主体,持续、稳定、多元化投入机制科技兴农是一项以社会效益为主的公益事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因此,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发挥好科技投入在科技兴农工作中的支撑作用[4]。
一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的总量;二是调整农业科技投入的结构;三是调整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方式;四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
4.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建设步伐一是创造条件,引进、培养和使用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强农业教育,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三是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4.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一是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整合;二是完善促进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金融政策;三是加强农业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四是制定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相关政策;五是确立农业科技资源共享和保护机制。
参考文献:[1]广东省农业厅科教处.广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R].2009:24-27.[2]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广东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重大科技问题研究[C].2009:18.[3]广东省农业厅科教处.广东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R].2009:14.[4]夏清明,李静,牟秋菊.加强新农村建设科技支撑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12):43-46.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