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形态与审美风格探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唱艺术的雏形是西方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自中世纪的教 堂文化到浪漫主义时期歌剧中的世俗化合唱,这一形式经历了时间 的洗礼。在20世纪初,正之源,以艺术文化力 量披荆斩棘,推动着革命事业走向成功。在新中国建设阶段,合唱 艺术同样起到了团结一致,鼓舞干劲的作用。陆在易合唱创作的高 峰阶段,正直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新的发展时代,中国社会需要新 的文化活力,而陆在易的合唱作品准确把控了这一切入点,赞美生 活,传递情感,在优美的旋律中渲染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文化景观。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2期 总第537期
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形态与审美风格探析
彭 娟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摘 要:陆在易先生在几十年的潜心创作中打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为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他的作品类型丰富,形式各具特色。阶段性的创作内容与其个人阅历和情感有着深入的关联,并形成了独 具一格的美学色彩。陆在易的合唱作品呈现出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的至善至美。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创作;艺术形态;审美风格
凤凰为表达对象,用力量与柔美的交织,体现出凤凰坚强果敢的精 神,并将其放大为与中华民族性格的比较。
民歌改编作品方面,中国传统民歌中透露的智慧和精神风貌被 陆在易敏锐的感知,并转化到改编作品中。比如:著名的《云南民 歌三首》就把云南民歌的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赶马调》凸显了 男声音色的气宇轩昂,挺拔高大,将高扬的声腔与委婉的旋律协调 融洽地呈现出来;《小河淌水》在细腻悠扬的曲调中体现男女恋人间 的情意绵绵;《猜调》借鉴了卡农的复调结构体例,用多声思维来 描绘单声旋律的流畅线条和俏皮、灵动感,形成了一首充满趣味性 的艺术作品。
艺术歌曲题材方面,20世纪风起云涌的革命高潮和其间所出 现的各种仁人志士撑起了国家的脊梁。陆在易将国家的民族力量感 和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礼敬结合在一起,创作出 了《桥》、《望乡词》、《祖国慈祥的母亲》、《清流》、《我爱这土 地》、《松花江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将许多经典作品改编成了合 唱的音乐形态,以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我们。
一、陆在易合唱作品的类型特征 陆在易的合唱创作题材多元,所运用的作曲技法和对声音音 色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合唱创作的体裁方面所涉及到的形式 也是多种多样,最大限度的涉猎了合唱领域的各个门类。根据对于 《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中各个作品的分类,可看出陆在易创作的多 层次类型色彩。 大型混声合唱作品,陆在易用自己多年来的生活观察阅历,诠 释出了各种文化题材。比如:《游子情思》就是陆在易以诗词格律 为媒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混声合唱的方式寄托了创作者对故国的 思念,表达出游子落叶归根的渴望和对故国的无限怀念。而另一首 作品《深山的小路》则用清秀淡雅的风格,体现出另一种清丽的美 感,用对小路的表达,借景抒情,体现出创作者的美好心境。 女声合唱创作方面,陆在易充分调动了女声的声音特色,把 女性特有的柔美感融入到艺术表达中。比如:《水乡船歌》和《采 桔》就充分结合了女声声音的灵动感和地方民歌婉转多变的声音特 性,将浓郁的人文气质在歌声中孕育出来。与此同时,女性歌声中 也存在铿锵有力的另一面。《凤凰吟》就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46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2期 总第537期
中,作曲家将合唱的各种表演形式以及西洋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 形态均穿插其中,音乐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感动、激励着我们。
二、陆在易个人气质与合唱创作的结合 一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形成,是在诸多文化因素共同交织中 不断酝酿产生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陆在易的技术水平,审美趣 味,文化积淀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发展,再加上时代客观环境和 整体创作氛围的变化,均对其创作观感和语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力。纵观陆在易个人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 面的诱因:其一,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景,使他能够用独特的眼光 审视社会的光明变化,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次次的创作尝试之 中,为创作增添无限的生命力。其二,陆在易对生活哲理的认知同 样有着主观上审慎的思考和深沉的文化历练,在创作布局中体现出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觉醒态度。尤其在《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一作 中,这种直面社会与人生的拟人化表达方式,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改编为赋予悲剧色彩和哲理内涵的新语境。可见,陆在易创作风格 是由明转暗,由热烈积极向内敛沉稳变化的过程。这是个人创作阅 历和生活理解力的转变,也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客观影响。 音乐艺术的表演与欣赏之间是一个完整对接的圆环,有什么样 的表演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欣赏水平。当表演不能满足新上需要 的时候,表演就必须改变和革新,从而满足欣赏审美的诉求。合唱 艺术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表现。在欣赏审美要求较低的初级阶段, 合唱主要是以集体的齐唱形成山呼海啸的呐喊,从而形成气势磅礴 的声场,达到振奋人心的审美效果。而随着欣赏审美的逐步提高, 齐唱显然不能满足欣赏审美的多重性以及对旋律美的追求。这时必 须要求合唱的层次更加丰富,歌曲选择更为考究,歌唱技巧更加专 业多样。在这样的审美要求下,合唱开始拓宽思路,不仅表达方面 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在音乐表现力上也充分施展本领。如今的合唱 艺术不仅能够满足观众审美的各种情愫,还往往会给人非同寻常和 出其不意的美妙感受。观众审美水平的增进和转变与合唱艺术的发 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三、陆在易对合唱审美的感知 陆在易认为:“‘美’本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从历史上来 看,它是常变的。因为各时代人类‘美’的观念不同,所以表现 ‘美’的技术也随时而异。”世界上没有一种音乐的美是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没有哪种音乐的美是能够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所一致推 崇的。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一种无 障碍的交流方式,但是归于到音乐个体的环境时,会发现音乐之间 是有差异的。音乐是服务于特定人群和特定时代的。中国的音乐文 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储藏了丰富的音乐内容。但可 以发现,各种音乐形态往往是服务于某个特定时代,特定阶层或者 特定地理板块中的人,他们才是这种音乐的最佳文化接收者。除此 之外,其他人并不能够完全且无障碍的领会所有音乐中的信息。 当然,当�
陆在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大家,他在几十年的潜心创作 中,书写了大量独具匠心的作品。而合唱作品是他所钟情的领域, 几十首优秀乐曲的涌现为中国合唱事业发展阶段的积累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陆在易便开始着手创作合唱作品,在长 达十多年的创作中,他涉猎了包括童声合唱、混声合唱、女声合 唱、男声合唱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并集中收录在《陆在易合唱 作品选》的上下两卷内容中。除了在合唱作曲领域的笔耕不辍,他 也在合唱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多,为中国合唱事业的腾飞投 入了毕生精力。
童声合唱作品方面,陆在易充分挖掘了童声音色的模仿性与多 变性,用新时代的题材体现了新时代的少年儿童风貌。1981年其创 作的歌曲《梧桐树下》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传唱度很高。1988 年创作的另一首童声作品《光明的太阳》也以艺术感染力书写了新 时代校园生活中的新文化主题。
在《中国优秀合唱作品选——陆在易合唱作品曲集》中,主 要收录了五首重要的大型合唱作品,附以乐队伴奏总谱。脱离了钢 琴伴奏织体的简单化伴奏模式,一方面体现出了陆在易作曲水平的 全面性,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合唱创作的艺术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 《雨后彩虹》以复调手法的交错进行来呈现音乐色彩的变化,歌词 与多声的无缝衔接,增强了人们的具象感。《蓝天,太阳与追求》 是由乐队和女声合唱的配合完成,全曲的上下两个部分共同体现了 新时代的主旋律风貌。另一首作品《行路难》则是在台湾客家族山 歌的解构改编中,转译为合唱体例进行表达,形成了全新的艺术风 格。《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的创作运用了系统化的西方作曲风 格,无论是在和声、复调、配器上,还是在创作思维上,都把握了 虚实之间的层次变化。《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这一作品的编制结 构最为庞大,五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救 救母亲》、《清贫》、《来吧!死神》、《期盼》。在各个乐章的叙述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2期 总第537期
陆在易合唱作品的艺术形态与审美风格探析
彭 娟
(长治学院,山西 长治 046011)
摘 要:陆在易先生在几十年的潜心创作中打造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合唱作品,为中国合唱事业的发展添上了浓墨重彩 的一笔。他的作品类型丰富,形式各具特色。阶段性的创作内容与其个人阅历和情感有着深入的关联,并形成了独 具一格的美学色彩。陆在易的合唱作品呈现出新时代中国音乐艺术的至善至美。 关键词:陆在易;合唱创作;艺术形态;审美风格
凤凰为表达对象,用力量与柔美的交织,体现出凤凰坚强果敢的精 神,并将其放大为与中华民族性格的比较。
民歌改编作品方面,中国传统民歌中透露的智慧和精神风貌被 陆在易敏锐的感知,并转化到改编作品中。比如:著名的《云南民 歌三首》就把云南民歌的精髓表达的淋漓尽致。《赶马调》凸显了 男声音色的气宇轩昂,挺拔高大,将高扬的声腔与委婉的旋律协调 融洽地呈现出来;《小河淌水》在细腻悠扬的曲调中体现男女恋人间 的情意绵绵;《猜调》借鉴了卡农的复调结构体例,用多声思维来 描绘单声旋律的流畅线条和俏皮、灵动感,形成了一首充满趣味性 的艺术作品。
艺术歌曲题材方面,20世纪风起云涌的革命高潮和其间所出 现的各种仁人志士撑起了国家的脊梁。陆在易将国家的民族力量感 和作为一位音乐工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礼敬结合在一起,创作出 了《桥》、《望乡词》、《祖国慈祥的母亲》、《清流》、《我爱这土 地》、《松花江上》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将许多经典作品改编成了合 唱的音乐形态,以更丰富的艺术形式呈现给我们。
一、陆在易合唱作品的类型特征 陆在易的合唱创作题材多元,所运用的作曲技法和对声音音 色的要求也千差万别,因此在合唱创作的体裁方面所涉及到的形式 也是多种多样,最大限度的涉猎了合唱领域的各个门类。根据对于 《陆在易合唱作品选》中各个作品的分类,可看出陆在易创作的多 层次类型色彩。 大型混声合唱作品,陆在易用自己多年来的生活观察阅历,诠 释出了各种文化题材。比如:《游子情思》就是陆在易以诗词格律 为媒创作的一首优秀作品,混声合唱的方式寄托了创作者对故国的 思念,表达出游子落叶归根的渴望和对故国的无限怀念。而另一首 作品《深山的小路》则用清秀淡雅的风格,体现出另一种清丽的美 感,用对小路的表达,借景抒情,体现出创作者的美好心境。 女声合唱创作方面,陆在易充分调动了女声的声音特色,把 女性特有的柔美感融入到艺术表达中。比如:《水乡船歌》和《采 桔》就充分结合了女声声音的灵动感和地方民歌婉转多变的声音特 性,将浓郁的人文气质在歌声中孕育出来。与此同时,女性歌声中 也存在铿锵有力的另一面。《凤凰吟》就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鸟
46
◎ 声乐艺术解析
黄河之声 2019年第12期 总第537期
中,作曲家将合唱的各种表演形式以及西洋歌剧的咏叹调和宣叙调 形态均穿插其中,音乐充满了无限的力量,感动、激励着我们。
二、陆在易个人气质与合唱创作的结合 一位作曲家音乐风格的形成,是在诸多文化因素共同交织中 不断酝酿产生的。在时间的流转之中,陆在易的技术水平,审美趣 味,文化积淀都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发展,再加上时代客观环境和 整体创作氛围的变化,均对其创作观感和语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力。纵观陆在易个人艺术创作风格形成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 面的诱因:其一,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景,使他能够用独特的眼光 审视社会的光明变化,将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一次次的创作尝试之 中,为创作增添无限的生命力。其二,陆在易对生活哲理的认知同 样有着主观上审慎的思考和深沉的文化历练,在创作布局中体现出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觉醒态度。尤其在《中国,我可爱的母亲》一作 中,这种直面社会与人生的拟人化表达方式,将作曲家的创作风格 改编为赋予悲剧色彩和哲理内涵的新语境。可见,陆在易创作风格 是由明转暗,由热烈积极向内敛沉稳变化的过程。这是个人创作阅 历和生活理解力的转变,也是时代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客观影响。 音乐艺术的表演与欣赏之间是一个完整对接的圆环,有什么样 的表演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欣赏水平。当表演不能满足新上需要 的时候,表演就必须改变和革新,从而满足欣赏审美的诉求。合唱 艺术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表现。在欣赏审美要求较低的初级阶段, 合唱主要是以集体的齐唱形成山呼海啸的呐喊,从而形成气势磅礴 的声场,达到振奋人心的审美效果。而随着欣赏审美的逐步提高, 齐唱显然不能满足欣赏审美的多重性以及对旋律美的追求。这时必 须要求合唱的层次更加丰富,歌曲选择更为考究,歌唱技巧更加专 业多样。在这样的审美要求下,合唱开始拓宽思路,不仅表达方面 呈现出不同的侧面,在音乐表现力上也充分施展本领。如今的合唱 艺术不仅能够满足观众审美的各种情愫,还往往会给人非同寻常和 出其不意的美妙感受。观众审美水平的增进和转变与合唱艺术的发 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 三、陆在易对合唱审美的感知 陆在易认为:“‘美’本来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从历史上来 看,它是常变的。因为各时代人类‘美’的观念不同,所以表现 ‘美’的技术也随时而异。”世界上没有一种音乐的美是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没有哪种音乐的美是能够受到全世界各国人民所一致推 崇的。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是一种无 障碍的交流方式,但是归于到音乐个体的环境时,会发现音乐之间 是有差异的。音乐是服务于特定人群和特定时代的。中国的音乐文 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储藏了丰富的音乐内容。但可 以发现,各种音乐形态往往是服务于某个特定时代,特定阶层或者 特定地理板块中的人,他们才是这种音乐的最佳文化接收者。除此 之外,其他人并不能够完全且无障碍的领会所有音乐中的信息。 当然,当�
陆在易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大家,他在几十年的潜心创作 中,书写了大量独具匠心的作品。而合唱作品是他所钟情的领域, 几十首优秀乐曲的涌现为中国合唱事业发展阶段的积累做出了重要 的贡献。在20世纪80年代,陆在易便开始着手创作合唱作品,在长 达十多年的创作中,他涉猎了包括童声合唱、混声合唱、女声合 唱、男声合唱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并集中收录在《陆在易合唱 作品选》的上下两卷内容中。除了在合唱作曲领域的笔耕不辍,他 也在合唱教学与理论研究方面建树颇多,为中国合唱事业的腾飞投 入了毕生精力。
童声合唱作品方面,陆在易充分挖掘了童声音色的模仿性与多 变性,用新时代的题材体现了新时代的少年儿童风貌。1981年其创 作的歌曲《梧桐树下》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传唱度很高。1988 年创作的另一首童声作品《光明的太阳》也以艺术感染力书写了新 时代校园生活中的新文化主题。
在《中国优秀合唱作品选——陆在易合唱作品曲集》中,主 要收录了五首重要的大型合唱作品,附以乐队伴奏总谱。脱离了钢 琴伴奏织体的简单化伴奏模式,一方面体现出了陆在易作曲水平的 全面性,另一方面也使中国合唱创作的艺术水准提升到新的高度。 《雨后彩虹》以复调手法的交错进行来呈现音乐色彩的变化,歌词 与多声的无缝衔接,增强了人们的具象感。《蓝天,太阳与追求》 是由乐队和女声合唱的配合完成,全曲的上下两个部分共同体现了 新时代的主旋律风貌。另一首作品《行路难》则是在台湾客家族山 歌的解构改编中,转译为合唱体例进行表达,形成了全新的艺术风 格。《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的创作运用了系统化的西方作曲风 格,无论是在和声、复调、配器上,还是在创作思维上,都把握了 虚实之间的层次变化。《中国,我可爱的母亲》这一作品的编制结 构最为庞大,五个乐章的标题分别为《中国,我可爱的母亲》、《救 救母亲》、《清贫》、《来吧!死神》、《期盼》。在各个乐章的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