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书谱》试论孙过庭的书法创作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书谱》试论孙过庭的书法创作观
孙过庭的《书谱》不仅被历代习草者奉为圭臬,更是中国古代书论史上重要的书法理论著作。
因而自唐以来,学习、研究孙过庭《书谱》的学者不在少数。
但是对于孙过庭《书谱》的创作观,虽不少著作或论文中有所提及,但作为专题性研究却甚少。
本文试图对于孙过庭的书法创作思想、创作观念等作更深入的阐述,从而更好地指导书者的书法创作实践。
标签:孙过庭;《书谱》;书法创作观
书法在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而要做一些书法创作的尝试。
该怎样创作呢?孙过庭的《书谱》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笔者将从书法创作的过程、环境和风格三个方面对孙过庭的书法创作观进行探讨。
一、书法创作的过程——“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与“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艺术创作过程,往往是先从感受、观察生活入手,后经艺术构思,把头脑中形成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手段表现出来。
当然书法创作亦不例外。
(一)“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在艺术创作之初的准备工作是非常必要的。
孙过庭说: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况拟不能似,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骸未捡;跃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之谈,已闻其丑。
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1]
此处孙过庭提供了一种方法:“察”与“拟”。
“察”与“拟”的对象除前人翰墨之外,还包括自然。
对于对象的观察既要精细,模拟也务求相像。
他不但强调对前人的翰墨要长期观摩,而且要极虑专精地留心与体味。
书者经过长期观摩与体味,才能将前人的法书临摹得形神兼备。
(二)“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艺术构思则是书法创作的另一阶段。
孙过庭关于书法创作构思的阐述如下:
“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自然容舆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亦犹弘羊之心,预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
”[2]
在这段书论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意在笔先原则,即在动笔写字之前,对于书法的内容,如何布局结构、如何运笔,先于心中做出精致的思考安排,之后才形之于纸墨,成为书法艺术作品。
这就要求创作主体“心不厌精,手不忘熟”,
创作时把各种规矩、法则、想法要谙熟于心;手能跟得上心,这样才能心到手到,意在笔先,心手合一。
二是熟能生巧原则。
书法创作是一项以技法、文化修养为支撑的艺术实践活动。
对于书法结体、用笔等具体的技法越熟练越好,如此才能做到“运用尽于精熟,规矩暗于胸襟”。
只有熟能生巧,手才能尽情表情达意,才能“穷变态于豪端,含情调于纸上”,创造出精妙的书法作品来。
孙过庭对于书法创作构思阶段主要强调书法创作要“意先笔后”,“规矩谙与心中”。
但是在创作开始后,书写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心理上或环境上的干扰。
那么怎样才能对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而又完美的解决?怎样达到创作的最佳状态?于是,孙过庭提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五乖五合”说,也即书法创作的环境。
二、书法创作的环境——“五乖五合”说
在《笔论》中曾提到:“书者,散也。
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
”蔡邕强调了书法创作要有一个好的环境。
孙过庭则更进一步,提出了书法创作的“五乖五合”说:
“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融笔畅。
”[3]
孙过庭的“五乖五合”涉及到了天时、地利、人和,以及书写工具与书写心情。
并且,孙过庭认为天时不如书写工具得宜,工具得宜又不如心情舒畅。
孙过庭首先就强调了创作心态的“神怡务闲”,即书者的一种心情安适愉快、事务闲暇的的状态,这是书法创作的最佳心境。
这与《庄子》中“心斋”、“坐忘”相得益彰,通过消解生理相关的各种欲望,使内心从欲望之中解脱出来,从而没有了“意违势屈”等杂念的束缚,保证了整个书法创作过程的自然与自由,之后通过“感惠徇知”的创作冲动引起创作主体良好的书写情绪,充分调动人的情、意、才、思,激发创作的最佳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书法创作更多地就是“随意赋形”了。
“艺术更多地不是先验构思的产物,伟大的艺术作品最有价值的部分大都不是在创作之前构思好的,而是随着审美经验在创作冲动的推动下不断地扩展深化而产生于产生于创作过程之中的,是刹那间的灵感所启示出的东西,是自发的情感流动所激发出的想象之光。
”[4]也就是说,不管是“乖合互至”,还是“五乖同萃”、“五合交臻”,都能给书者创造出一个特定的创作氛围,营造一个特殊的生命氛围,促使产生具有“及时及地性”和“独一无二性”的创作意识。
“五乖五合”说,不但揭示了审美与艺术创作的随机性和不可重复性,并且深刻阐释了创作环境对于书法创作的重要性。
三、书法创作的风格——“骨力”说与“平正-险绝-平正”创作三段论
(一)推崇“骨力”说
唐太宗在书法创作中大力提倡“骨力”、务求“神气”,也许是受其影响,孙过庭也十分推崇“骨力”说。
“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
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
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
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
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5]
在这段论述中,“骨气”相对于“遒润”,“骨力”相对于“遒丽”,“体质”则相对于“妍媚”。
前者强调的是书法的内在气质,后者关注的则是外在的形象。
显然,孙过庭对于书法创作的风格首要强调的是“骨力”。
骨气树立了,然后再在遒润上面下一番功夫。
就如枝叶繁茂,经霜雪洗礼,则显得尤为遒劲挺拔;花叶茂盛,与云彩相映则更显妍美。
这即是说书法创作风格要以骨力为主导,以遒丽为辅,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创造出深刻而精致的书法作品。
如果反之,遒丽多而骨气乏,就如林中凋落的花瓣,徒然漂亮而却毫无依傍,又如池中漂荡的浮萍,虽为青翠却无着落。
(二)提倡“平正——险绝——平正”的创作三段论
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提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6],《书论》中指出“夫书字贵平正安稳”[7],这都是这方面的论述,但孙过庭对“平正”“险绝”有更加全面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孙过庭提倡书法创作的风格要遵循“平正——险绝——平正”三个阶段。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
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
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
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
”[8]
孙过庭认为学习学法分为三个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
初学分行布白的应先求平直,做到了平直,再追险绝,险绝也能做到了,再回到平直的道路上。
最后平直与险绝能够融为一体,变化自如。
孙过庭这几句极具思辨色彩,是一个“正——反—正”的否定之否定循环上升的过程。
书者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阶段制定相应的策略,初学者应力求工整平稳、不偏不倚,合乎规矩,为今后的求变打下基础。
掌握平正的法则后就要力求创新变化,放开手脚尝试不同形式变化。
熟练运用险绝后,又要能够回到平正,此时的平正才是经历变化过后真正的平正,才可达到“不激不历”的中和之美。
因此,孙国庭对于在书法创作风格上主张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不要刻意追求某种风格。
对于书法研习者而言,通过阅读《书谱》及其相关著作来体悟其书法创作观,在书法创作实践的指导上具有现实性的价值。
在书法创作初始不但要大量阅读经典翰墨,而且要精细的观察,体味,做到“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在创作构思时要掌握书法创作的规律性和加强心理锻炼,达到意在笔先,规矩了然于心,直达“心不厌精,手不忘熟”;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笔墨工具和最佳精神状态
以启发创作出精妙的书法作品;在书法的创作风格上既要“务存骨气”,也要遵循“平正——险绝——平正”书法创作的三个阶段。
这些都是孙过庭书法创作经验的总结,亦是所有书者在书法学习以及创作实践中所需借鉴与学习的。
参考文献:
[1]《书谱译注》马国权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7:106.
[2]《书谱译注》马国权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7:98.
[3]《书谱译注》马国权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7:75.
[4]《书法美学思想史》,陈方既,雷志雄著,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3:380.
[5]《书谱译注》马国权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7:110.
[6]《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31.
[7]《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0:28.
[8]《书谱译注》,马国权著,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