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身边的树》 教学反思 王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身边的树教学反思
《认识身边的树》这节课是小学二年级下册第十七课。
树,是我们绘画的很好内容题材。
很多绘画作品都是以大树为主体物,要不就是在背景中添加树木。
因此,我用了四课时来拓充这个课题的内容。
第一课时,从基本的开始,认识身边的树,了解树的结构.特点和整体树形。
第二课时,通过色彩来画出树的立体感,并尝试运用油画棒进行混色,突出渐变效果。
接下来的一课中,为了摆脱孩子们局限的树叶.树枝形状的绘画,我大胆地利用劳动课的时间让孩子们搬着板凳到操场那的小花坛去进行写生。
别小看这个小园子,里面植物可多了,孩子们画得十分快乐,通过观察,对植物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在快要结束课时的时候,我想到了最后让孩子们画想象画——“树的联想”,重点是启发学生设计创作一幅与树有关的科学幻想画。
我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并进行了细致的筛选;细心安排好每一个环节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来启迪学生的思维。
学生的积极性较高,能够大胆想象,敢于创新,敢于表现。
一些平常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也情绪高涨,积极思考,可以说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其实心理一直有些忐忑不安,因为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尝试让学生利用生活中有联系的景物或物品来创想画大树,我担心学生是否能接受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绘画方式。
在树干.树枝的差别方面,我有意识地做了重点强调。
整节课基本还是延续了自己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思路比较清晰,遵循了层层递进.逐步加深要求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效果看,学生的反应和表现都出乎我的意料,带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我没有想到学生上来绘画竟然又快又流畅,他们最后的创意想到了用锅子和铲子.用桌子和椅子.用羽毛拍和羽毛球.爱心和小鸟等组成了各自心中最美丽而又独特的大树形象,每一张画面都充满了智慧和独特的构思,无论画得好与不好,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不同的想法,我认为这已经有了创意画最重要的起点和基础。
学生在画面中能用想象的形象组合成各种大树的形象,我想我们所有的老师都能从中感受到大树的特点,对于孩子们的表现,我无比欣慰和骄傲,因为他们的表现真的非常出色,和孩子们相比,我自己感觉倒是语速太快,无法改掉一贯的语言风格。
由本课的教学使我想到,美术教学不仅仅是美术技能的学习,更要把它变成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载体。
我们美术教师要做的应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去做到这一点。
我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是基础,只有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学生的兴趣才会持久,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学生的学习意志力才不会疲劳,学习的目标才有可能真正能够实现。
过去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情感长时间处于麻木状态,其思维就难以活跃起来,也就不可能产生出创新的灵感。
任何一幅美术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而丰富的情感。
在进行“构思.交流”这个环节时,学生的反应却让我困惑起来,虽然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出很多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但举手发言交流的学生和之前相比却不是很多。
为什么会这样?是我的问题太深了吗?课后,我带着这个问题请教了听课的老师们,也请他们帮我分析个中缘由。
后来,我又进行了几节课的实验,我发觉,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学生对这样的美术课型接触的比较少,有陌生感,因生疏而“失言”。
二是因为班级里很多同学对经常举手发言的学生有了依赖感,而老师对那些平时想发言却又未举手.或根本不敢举手发言的学生又缺少关注,特别是在情感上的理解关怀不够。
日积月累,有些同学就有了举手“麻木症”.“恐惧症”。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这方面的改进措施,努力帮助学生,我要用我真挚的情感之水去浇开孩子们的情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