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教案同步练习【13.1从闪电学起】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模拟闪电现象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摩擦起电及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原理。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及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采用提问的形式:电是什么?看过闪电吗?知道闪电是怎样形成的吗?小学课本里学过电荷有几种?它们之间的规律是怎样的呢?学生踊跃回答,老师做些补充:电是物质中存在的一种能,人们利用它来使电灯发光机械转动等,闪电是阴雨天气中云层间的放电现象。
电荷是构成物质的许多基本粒子所带的电,习惯上把物体所带的电叫电荷。
新课讲解:(一)电是什么活动1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1、活动:(1)用在头皮上摩擦过的梳子或直尺、铅笔、圆珠笔、钢笔靠近小纸屑,你会发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_(2)、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橡胶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 ___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 (3)、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玻璃棒靠近纸屑,能观察到什么现象?_______________ 说明什么问题?________________2、结论: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过程叫摩擦起电。
这时物体带静电。
相互摩擦的两种不同的物体带的是异种电荷,其中一种是正电荷,另一种是负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使不带电的物体获得电的过程叫起电,起电的方法有三种: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
3、举例说明:在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摩擦起电现象吗?(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活动2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提出问题: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的种类一样吗?它们所带电荷间有何作用规律?实验探究:按照课本P3图11-4(a)(b)(c)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入下表:分析论证:两个都是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摩擦带电的过程是相同的,它们所带的电荷是(选填“相同”或“不同”),靠近时互相(选填“排斥”或“吸引”)。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沪粤版九年级上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上册的物理教材,主要涉及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研究闪电这一自然现象,引导学生了解静电的产生、静电的利与弊、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产生原理,知道静电的产生和消失,理解静电的利与弊。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2. 教学重点: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如气球、塑料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闪电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3. 实验:进行静电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静电的产生和消失,加深对静电现象的理解。
4. 讨论:分组讨论静电的利与弊,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闪电的产生原理2. 静电的产生和消失3. 静电的利与弊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闪电的产生原理。
2. 列举生活中静电的利与弊,并提出相应的防止和利用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中的其他物理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闪电的产生原理、静电的产生和消失、静电的利与弊。
通过讲解闪电的产生原理,让学生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大气中的正负电荷相互作用产生的。
讲解静电的产生和消失,让学生知道物体带电的原因是由于电子的转移,而静电的消失是由于电荷的中和。
讲解静电的利与弊,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静电给生活带来的不便,如静电吸附、电击等。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教案:13.1从闪电谈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3章第1节“从闪电谈起”。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静电的防止和利用。
具体内容包括:1. 静电现象的产生:通过摩擦、接触、感应等方式使物体带电。
2. 电荷的种类: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利用导电体、绝缘体、避雷针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以及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静电现象的产生,掌握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静电现象的产生、电荷的种类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毛皮和橡胶棒、塑料尺等)。
2. 学具:笔记本、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闪电现象为例,引导学生思考闪电的产生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静电现象的产生,引导学生认识电荷的种类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课堂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直观地理解静电现象。
4. 例题讲解:运用教材中的例题,讲解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与静电现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静电现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3.1 从闪电谈起一、静电现象的产生1. 摩擦起电2. 接触带电3. 感应带电二、电荷的种类1. 正电荷2. 负电荷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2. 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四、静电的防止和利用1. 利用导电体、绝缘体等方法防止静电的危害2. 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教学资料)(从闪电谈起)
带正电
中子
不带电
核外电子
带负电
3.元电荷(e) : 最小的电荷量叫做元电荷 e= 1.6×10-19C
氢原子示意图
锂原子示意图
在通常情况下, 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电子总共带的负电荷数 相等, 整个原子呈中性, 也就是原子对外不显带电的性质。
8
想一想:这个氧原子带电吗?
想一想:这个氧离子带电吗?
课堂练习 1、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层,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 带有___电_荷______,而具有了____吸_引__轻__小_物__体_____ 的性质。
2.摩擦起电产生的电荷,在生产和生活上给C人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下 列各现象中,不是由于摩擦起电引起的是( )
A.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使皮肤疼 B.化纤布料的衣服容易吸附灰尘
静电除尘
静电喷漆
课堂小结 一、摩擦起电: 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则说明该物体带 了电荷。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现象。
二、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电荷量 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单位: 库仑(C)
五、验电器
作用: 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原理: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
做一做
正负电荷的规定
带电体: 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就说明物体带了电,或者说 带了电荷。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单位: 库仑,简称: 库,符号: C 规定: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 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实验与观察
3.在编织某种地毯时, 编织过程中地毯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 这是 因为( D) A.使地毯更好看 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D.释放静电, 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13.1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
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2022秋九年级上册初三物理沪粤版(安徽)当我看到这个主题时,我立刻想到了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和兴趣。
因此,我决定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引入这个话题,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通过故事、实验和讨论等方式,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形成和特点。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他们了解自然现象的奥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闪电的形成和特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3. 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难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图片、视频、实验器材;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讲述一个关于闪电的故事,引导孩子们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2. 讲解:通过图片和视频,讲解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特点。
3. 实验: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静电现象,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闪电的原理。
4. 讨论:分组讨论,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难点:如何用简单的语言和方式让孩子们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孩子们对闪电的形成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讨论环节,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闪电的形成过程,表现出较强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然而,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邀请一位科学家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更多关于闪电和自然现象的知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组织一次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重点解析1. 闪电的形成和特点: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我选择了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以直观的方式展示闪电的形态和产生原理。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与反思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与反思【课堂教学】【出示学习目标】问题1:什么是摩擦起电现象?生活中有哪些摩擦起电的例子?带电体有什么特征?问题2:自然界中有几种电荷?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什么?如何进行实验探究?问题3:如何验证一个物体是否是带电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问题4:摩擦起电静电的应用和防护,你能说一说么?【创设情境】师:PPT出示闪电的动态图片,提出疑问:电是什么?闪电是如何形成的?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进一步展示起电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电刷和转盘的激烈摩擦。
过渡语:摩擦是不是起电原因?让我们一起学习本节课内容。
【新知探究】【1.摩擦起电】活动1:自主学习:先快速阅读课本43页内容,再完成导学案内容。
(自学5min+小组讨论3min)师:巡视指导学生有效完成操作感知,并引导其多思多想,从操作中感知获取知识。
(1)什么是摩擦起电?用 .(2)带电体的特征:(3)操作感知:①用塑料笔杆和头发摩擦后,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泡沫粒)②用塑料笔芯和白纸摩擦后,去吸引轻小物体(如:纸屑、泡沫粒)(4)联系生活,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摩擦起电现象?.(5)自然界中存在电荷。
正电荷:用摩擦过的所带的电荷.活动2:快速阅读课本45同时,完成下面3部分内容。
(自学3min+(1)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电子带电)。
(2)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个物体会失去失去电子的物体带 .(3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直接讲解,降低该部分学习的难度,便于顺利逐步开展课堂教学。
【2.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活动3:思考:带同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带异种电荷的物体靠近会发生什么?小组合作:明确目的,利用手中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完成学案内容,进行小组展示。
(合作5min+展示5min)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师:做好巡视指导,引导小组合作,有效完成实验探究,并从中探究知识。
13.1从闪电谈起 同步训练
13.1从闪电谈起同步训练一、填空题1、验电器是的仪器,它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2、有四个带电小球甲、乙、丙、丁,已知小球丁带正电,小球甲吸引小球乙,小球乙吸引小球丙,小球丙与小球丁相互排斥,那么小球甲带___电,小球乙带___电,小球丙带___电,小球甲与小球丙接触时将互相___。
3、电扇使用一段时间后,扇叶很容易沾上灰尘,这是因为扇叶转动过程中带上了,具有的性质,所以灰尘被吸在扇叶上。
4、有些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主要是因为化纤布料容易发生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所造成的。
5、我们经常在加油站看到一条醒目的警示:“严禁用塑料桶运汽油”。
这是因为在运输过程中汽油会不断与筒壁摩擦,使塑料桶带________,造成火灾隐患。
6、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这是因为梳子和头发摩擦时分别带上的缘故。
7、有A、B两个带电体,若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_______电,B与C一定能相互_______。
8、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电,是因为玻璃棒在摩擦过程中(填“得到或失去”)电子,若把玻璃棒和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发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会张开,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是答案:正;失去;金属箔片带正电,两箔片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9、将一带电的有机玻璃棒靠近带正电的泡沫塑料小球时,相互作用情况如图所示,由此可知:有机玻璃棒带电,这是因为电荷相互.10、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如果带电则总是一个带电,另一个带电,其中原子核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由于电子而带电。
11、某同学用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张开一定的角度,如图所示,则金属箔带的是电荷(选填“正”或“负”),金属箔了电子(选填“失去”或“得到”)。
一选择题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任意两物体相互摩擦都可经带电B、只要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就可以带电C、磁铁可以吸引小铁钉,所以磁铁是带电体D、以上说法都不对13、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这个小球()A.一定不带电B.一定带负电C.一定带正电D.可能不带电14、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A.相互吸引B.相互排斥C.无相互作用D.无法判断15、在有些地毯的编制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中夹杂着一些不锈钢丝,其作用主要是()A、钢丝能增大摩擦B、钢丝能反射光、美观C、钢丝容易传递热D、钢丝能把由摩擦所带的电及时导走16、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下列现象与其实质相同的是()A.寒冷的冬天用湿手摸户外的金属单杠,手会被粘上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粘起C.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D.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17、如图所示,把一根塑料绳一端扎紧,从另一端撕开成许多细丝,用干燥的手从上向下捋几下,发现细丝张开了.细丝张开的原因是()A.异种电荷相吸B.同种电荷相斥C.分子间相斥D.大气压作用18、A、B、C、D四个带电体,已知D带正电,A和C互相排斥,C和B互相吸引,而B和D也互相排斥,则()A.A、C带正电,B带负电B.A、C带负电,B带正电C.B、C带正电,A带负电D.A所带电性不能确定19、有三个小通草球,任意两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A、三个小球都带同种电荷B、三个小球都带电,其中两上带同种电荷C、两个小球带异种电荷,一个小球不带电D、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一个小球不带电20、摩擦创造了负电荷两个带电小球相互接触后分开,然后又接近,这时两个小球()A、一定互相吸引B、一定互相排斥C、一定无相互作用D、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无相互作用21、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D、甲和乙都不带电22、两个带电体接触后都不带电了,表明它们原来带的电是()A、等量同种电荷B、等量异种电荷C、异种电荷D、同种电荷23、如果一个带负电的物体能够吸引一个轻小物体,则这小物体()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或不带电24、以下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将跟毛皮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B、缝衣针沿着磁铁摩擦几次后,能吸起铁屑C、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了细微脏物D、在干燥的秋冬,晚上脱毛衣时,会看到火花和听到噼啪声25、如图所示,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
【教案】 13.1 从闪电谈起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13.1 从闪电谈起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
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4.通过学习,消除对“电”的神秘感。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起电机、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轻小物体、验电羽、验电器等。
一、新课引入实验1:通过起电机起电,让学生感受一下静电作用。
实验2:用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观看闪电景象。
提出问题:闪电是怎样产生的呢?电是什么?二、新课教学探究点一电是什么活动1:体验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是什么。
1.实验:摩擦起电。
2.让摩擦过的物体接近轻小物体,谈谈有什么发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列举生活中摩擦起电的一些实例:(1)用塑料梳子梳干燥头发时,发现梳子能吸引头发;(2)穿化纤衣服很容易吸灰尘;(3)切割或捏碎泡沫塑料时,细碎的泡沫颗粒会吸附在手和衣服上。
……分析摩擦起电实质(教材P45信息浏览):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物体显示出带电的状态。
探究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那么不同物体摩擦所带的电荷是一样的吗?(1)实验探究:①先让验电羽带上电;②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③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它,观察发生的现象。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讨论:根据现象分析有什么规律?①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上所带的电,跟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所带的电是不同的;②不同的带电体之间,不是相吸,就是排斥。
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两种电荷的规定:正电荷: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正电荷;负电荷: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负电荷。
(3)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①通过起电机分别给两个验电羽带上相同电荷,再将两个验电羽靠近,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从闪电谈起(教案)
沪粤版九年级上册13.1 从闪电谈起(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为中心,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充分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探究闪电的现象,让幼儿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知道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闪电的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 探究闪电:让幼儿自由发表对闪电的看法,引导他们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3. 创作环节:分组进行创作,一组用画笔描绘闪电,另一组用彩泥塑造闪电。
4. 分享环节: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幼儿了解闪电的现象,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2.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并能够用语言描述闪电的特点。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们对闪电现象充满了好奇,他们在创作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闪电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们在生活中观察自然现象,并用语言或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也可以组织户外活动,让幼儿们亲身体验自然现象,增强他们对自然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第十三章探究简单电路一、《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
4知道电流、电压。
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是电学的入门篇,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在现代社会里,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代工业、农业、通信、交通运输、国防建设、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电。
作为新时代的公民,必须具备一些有关电路的基本知识。
本章教材的编写思路:首先探讨“电”是什么,然后循序渐进,认识电路,研究电流和电压。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学习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接下来让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定性到定量认识电路。
先学习电路的基本组成,再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然后定量研究电流的强弱,学习电流的概念,进而用电流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最后探讨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压,用电压表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本章教学重点:串联和并联是电路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电流表和电压表是电学实验的重要仪器,在后面探究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和测电功率等实验中都要用到,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
本章教学难点:电路的连接和识别,涉及到串联、并联、短路、开路、电流表、电压表等知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主要“分化点”之一,是本章教学的难点。
2.编写特点本章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⑴教学内容的展开大多以学生实验为基础,以增强学生对电路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构建物理知识。
前面所学的光、热、力等现象,大都是学生经常接触的一些自然现象;而对于电,尽管学生经常使用各种电器,但对电路究竟是怎样连接的并不清楚,加之电流很抽象,“来无影、去无踪”,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学生对“电”往往感到很“神秘”。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 从闪电谈起教材分析本节是电学的入门篇,初中电学主要内容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电路的组成,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电流和电流表,电压和电压表。
电阻和滑动变阻器,欧姆定律及其探究过程和主要应用。
电功、电功率和电能。
教材第一节“从闪电谈起”,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认识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这些知识为理解电流、电压的概念奠定了基础。
教学中要关注与物理有关的生活现象、社会问题和科技发展,以拓宽学习物理的空间。
教学目标:物理观念: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电荷有两种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了解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
科学思维:3.通过交流和讨论,认识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科学探究:4.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科学态度与责任:5.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学准备:希沃白板5课件,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旋转支架、泡沫小球、起电机、验电器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观看视频1“静电章鱼”,提出问题:这个实验研究的是声、光、热、力、电等物理现象中的那几种?学生展示:研究了力的现象和电现象。
教师追问:大家想不想揭开这个电学实验背后的典型规律呢?二、新课教学(一)电是什么如果我们用化纤毛巾摩擦气球,再将气球靠近细水流,你认为细水流会改变流向吗?学生猜想,教师出示视频2:气球吸引细水流小结:这两个实验都涉及摩擦起电现象。
摩擦起电有怎样特点呢?让我们共同完成活动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摩擦起电,让头发摩擦过的塑料笔杆接近轻小物体如泡沫小球、小纸屑。
请学生观察并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展示)教师总结:摩擦可以使物体带电,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带电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带电体之间会有相互作用吗?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A.让两根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你看到了什么现象?B.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你有观察到了怎样的现象?C.两根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教师演示,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从闪电谈起》学历案
《从闪电谈起》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闪电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2、认识闪电的特点和危害。
3、学习预防闪电伤害的方法和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闪电形成的物理原理。
(2)掌握预防闪电伤害的实用知识。
2、难点(1)探究闪电放电过程中的电荷分布和电场变化。
三、学习过程(一)导入当我们在夏日的夜晚,或是在雷雨交加的时刻,常常能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道道耀眼的闪电。
那瞬间的光芒,既让人感到震撼,又充满了神秘。
那么,闪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和危害?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二)知识讲解1、闪电的形成原因闪电的形成与云层中的电荷分布密切相关。
通常,云层上部会积累正电荷,云层下部则积累负电荷。
当电荷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强大的电场会使云层中的空气被电离,形成导电通道。
此时,正负电荷通过这个通道迅速中和,就产生了闪电。
2、闪电的过程闪电的过程可以分为先导放电、主放电和回击三个阶段。
先导放电是一个试探性的过程,电流较小。
主放电则是电荷迅速中和的阶段,电流巨大,释放出强烈的光芒和能量。
回击是主放电完成后,通道中的电流反向流动,产生较弱的放电现象。
3、闪电的特点(1)能量巨大:一次闪电所释放的能量可以达到数十亿焦耳,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在短时间内的发电量。
(2)温度极高:闪电通道中的温度可以瞬间升高到几万摄氏度,比太阳表面的温度还要高。
(3)速度极快:闪电的传播速度接近光速。
4、闪电的危害(1)引发火灾:闪电击中树木、建筑物等容易引发火灾。
(2)破坏电力设施:强大的电流可能会损坏输电线路、变压器等电力设备。
(3)危及生命安全:直接击中人体可能导致伤亡。
(三)预防闪电伤害1、室内预防(1)关闭门窗,远离窗户和阳台。
(2)避免使用电器,拔掉电源插头。
(3)不要接触与室外相连的金属管道。
2、室外预防(1)迅速寻找避雷场所,如建筑物、汽车等。
(2)避免在大树、电线杆、高塔下避雨。
(3)不要在空旷的地方停留,不要使用金属物品。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13.1从闪电谈起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学案 13.1 从闪电谈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信,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孩子为中心,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次的活动,我以“闪电”为主题,旨在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次活动时,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法。
通过创设“闪电”情境,让孩子们在观察、体验中感受闪电的神奇,进而引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欲望。
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孩子们了解闪电是一种自然现象,知道闪电的形成原理。
2. 技能目标: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增强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难点:如何让孩子们深刻理解闪电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闪电实验器材。
2. 学具:画纸、画笔、彩泥、剪刀、胶水等。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课件,展示闪电的图片和视频,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闪电的神奇。
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闪电的特点,如形状、颜色等。
2. 探究闪电:让孩子们分组讨论,思考闪电是如何形成的。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提示,帮助他们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
3.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闪电实验,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闪电的形成过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安全,确保孩子们能够安全地参与活动。
4. 创意表达:鼓励孩子们用画笔、彩泥等材料,创作出自己心中的闪电。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要关注每个孩子的表现,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5. 分享与交流:邀请孩子们展示自己的作品,让他们分享创作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同时,引导孩子们相互欣赏、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活动重难点1. 重点:让孩子们了解闪电的形成原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13.1从闪电谈起
13.1从闪电谈起导学案
课前准备:吸管一根、抽纸二张或者玻璃棒一根、丝绸一片或者塑料梳子一把,完成教材活动1。
要求:物品在使用前要保持干燥,如晒一晒或用电风扇吹。
对照教材,按顺序逐个观看本节微课,(见班级群),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一种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电荷,另一种是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相同,叫做电荷。
2.所有带电体都具有吸引的性质。
3.有些化纤布料作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脏,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化纤布料容易发生现象而吸引细小的灰尘所造成的。
4.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异种电荷互相。
5.若有A、B两个带电体,如果A与B相互排斥,而A又与带正电的C相互吸引,那么A一定带电,B一定带电。
6.闪电是带异咱电荷的云层间或带电云层和大地间的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现象。
7.在摩擦起电的现象中,并非是人们创造了电荷,而是原子核外的
发生了。
毛皮跟橡胶棒摩擦,橡胶棒带负电,是由于毛皮的
转移到橡胶棒上,橡胶棒由于得到带负电,与此同时,毛皮由于失去电子就带电。
8.简述验电器的构造。
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指针会偏转,或金属箔张开,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验电器的金属箔由于接触带电体而带电,实质是什么发生了转移?
9.阅读教材46页“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回答下列问题:
①静电现象应用举例。
②什么是静电喷涂、静电除尘?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③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发生放电现象,如何防止因静电积累产生放电现象带来的危害?生活与生产中有哪些实例?
④简述避雷针的作用。
⑤上网搜索,了解静电应用和防护的实例。
【学案】13.1 从闪电谈起 (2)
13.1 从闪电谈起1.描述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2.说出原子结构,描述自由电子移动.3.重点: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识别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4.通过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通过观察静电现象,感受电荷种类的探究过程,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一、电是什么7.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是验电器.在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时,可用被验物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如果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发生变化,说明被验物体带电;如果金属箔片张角没发生变化,说明被验物体不带电.四、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8.静电现象无处不在,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不利的一面,请你各举些例子. 答案静电现象的应用:“静电喷涂”、“静电植绒”、“静电除尘”等;静电现象的防护:避雷针、油罐车尾部的铁链等.1.取一块书本大小的玻璃板,平放,两端用较厚的书本垫起来,中间留下一定空间,在玻璃板下面放一些碎纸屑.手摁一团旧报纸在玻璃板的上面,连续摩擦.(1)你将看到的现象是碎纸屑被玻璃板吸起来了;(2)课本上哪个实验与这个实验原理相同?图13-2的摩擦起电;(3)它们都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2.小组合作,动手完成如课本图13-4演示实验,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1)与丝绸摩擦过的两个玻璃棒(或与毛皮摩擦过的两个橡胶棒),他们带的是不是同种电荷?它们靠近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道理?答案与丝绸摩擦过的两个玻璃棒(或与毛皮摩擦过的两个橡胶棒),它们带的是同种电荷,(2)?答案,而是一正一负,3.有6.已知A一定不带电的是D、E;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的是F.4.观察验电器,结合课本图13-8完成下列问题.(1)验电器的结构包括: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绝缘外壳.(2)验电器的使用方法:将被检验物体与金属球接触,观察金属箔片的变化情况.(3)验电器的制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13.1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
13.1从闪电谈起滩溪中学伍帆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2)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放电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活动观察摩擦起电现象,研究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模拟闪电现象的实验和学习摩擦起电的原因,消除学生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
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理解。
教学过程:一、引入从我们身边有关于电的物品谈起,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
同时展示相关图片。
二、新课教学1、电是什么?(1)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电及带电体有什么样的性质。
、(2)联系生活中存在的带电体,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提问学生“上诉视频中有很多的带电体,他们带的电荷都一样吗?”(2)通过视频的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电荷的种类。
(3)提问学生“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那么带电体之间是否存在力的关系呢?”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
(4)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并从旁帮助学生总结出其规律。
(5)即时利用简单的练习题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
3、摩擦为什么能使物体带上电。
(1)回顾上学期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物体一般不带电。
(2)通过简单的小活动,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物体带电的原因。
(3)通过相关资料的展示,帮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4、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带电呢?(1)学生阅读书本的相关资料初步了解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
(2)通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验电器结构及其原理。
5、静电现象的应用和防护学生自学书本上知识并回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相关信息,在下一堂课中请同学们来讲述自己了解到的相关信息。
6、本课小结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整堂课所学的知识。
7、随堂练习及布置家庭作业课后题及练习册。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
13.1 从闪电谈起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2.了解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的规律。
3.知道闪电是一种瞬间发生的大规模的放电现象。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4.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5.了解静电的利用与防止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探究摩擦起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闪电的奥秘,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通过利用简易器材动手自制验电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实验探究以及演示实验,消除对“电”的神秘感,并对自然现象产生亲近的情感和探究的愿望,从而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摩擦起电现象的原因要用到原子结构的知识,学生不易懂,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及课件。
玻璃棒、手摇起电机等实验器材以及吸管、泡沫等一些自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引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家用电器(板书课题:13.1 从闪电谈起)新课学习:一、电是什么?(板书)小组活动探究1,探究摩擦起电现象让学生分别用未摩擦过或摩擦过的吸管靠近杯子中的泡沫,并注意是否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师生共同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摩擦过的吸管、笔能吸引泡沫屑、碎纸屑等轻小物体。
教学反馈:教师鼓励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板书)引导学生推理不同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是不一样的,并指出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板书):小组探究活动2:研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分析讨论,归纳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探究结论: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板书)并通过回顾原子内部结构的知识结合动画演示,探究摩擦起电的实质活动与探究3:演示实验----用手摇起电机模拟闪电现象(1)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2)阐述闪电产生的原理(3)你知道哪些放电现象?与同学们讨论,分享你的经历三、怎样知道物体带了电?(板书)用验电器来判断(板书)1、介绍验电器的构造。
(初中物理学案)_13.1_从闪电谈起
13.1 从闪电谈起学习目标:1.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2.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原因。
3.了解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4.了解静电的应用与防护。
学习重点:检验物体带电的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习难点: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自主学习:1.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每一个问题和填空,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句子标示出来。
在你有疑问的地方画上“?”;将你阅读时想到的新问题记录在“备注”里,以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
2.预习后完成下列问题: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目标导学:知识点一:摩擦起电1.用自备器材完成课本43页活动1,观察到什么现象?2.我们把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
知识点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自主活动:1.观察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会发生怎样的现象?2.观察两根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情况怎样呢?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互靠近时,情况又怎样呢?对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可得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是:。
知识点三:验电器1.观察验电器,它的构造如何?2.将摩擦过的塑料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是否张开,再用这种方法检验一下摩擦过的铅笔、钢笔、橡皮等物体是否带电。
3.验电器的原理: 。
知识点四:静电现象的应用与防护列举静电的应用:静电的防护实例:达标检测: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A.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梳子梳头,头发变的蓬松C.用干燥的毛刷刷毛料衣服时,毛刷上吸附很多灰尘D.用钢针沿着磁铁摩擦几下,钢针就能吸引铁屑2.毛皮与橡胶棒摩擦后,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A.毛皮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B.毛皮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橡胶棒上C.橡胶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毛皮上D.橡胶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毛皮上3.有甲、乙、丙三个小通草球,相互靠近时,甲吸引乙、乙吸引丙,已知甲带正电,则丙()A.带正电B. 带负电C. 不带电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4.把塑料绳撕成一根根的塑料细丝,然后用一只手抓住它们的上端,用另一只手握住它们从上往下捋几次,塑料细丝的下端将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全方位辅导教案
13.1从闪电学起
1、摩擦过的塑料梳子、玻璃棒能够吸引纸屑等轻小物体,我们就说它带了,或者说有了。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
2、自然界中只存在种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电荷
3、带电体有的性质。
4
5、
6
7
8
9、
10
11
12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带正电或不带电子表
D、带负电或不带电
13、A、B两个为轻质小球,A与B相互排斥,A带正电则B()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带正电或不带电子表
D、带负电或不带电
14、把一个轻质的小球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时,它们相互吸引,则这个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
15、用与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靠近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则毛皮与玻璃棒:()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D.无法判断
16、在有些地毯的编制过程中,往往会在地毯中夹杂着一些不锈钢丝,其作用主要是:()
A、钢丝能增大摩擦
B、钢丝能反射光、美观
C、钢丝容易传递热
D、钢丝能把由摩擦所带的电及时导走
17、用毛皮摩擦过的气球能粘在墙面上不掉下来,下列现象与其实质相同的是()A.寒冷的冬天用湿手摸户外的金属单杠,手会被粘上
B.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被梳子粘起
C.两个铅柱底面削平挤压后能粘在一起
D.电视里讲解棋类比赛时,棋子可以粘在竖直悬挂的棋盘上
18、带正电的甲金属球和不带电的乙金属球接触后,乙球也带了电,这是由于()
A、甲球上的部分质子转移到乙球上。
B、甲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乙球上。
C、乙球上的部分电子转移到甲球上。
D、乙球上的部分原子转移到甲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