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优秀教案
教师活动2
新成立的校园电视台将隆重推出“新闻追击”栏目,每期节目将报道校园及城市发生的重大事件,现征集栏目主创,要求面试者交一份新闻作品。请你和你的小组同学认真学习本单元内容,录制一期节目作为作品,包括新闻策划、采写、播报、录像等过程的制作。通过班级选拔后,代表班级前往应征。
学生活动2
【4】小组合作,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归纳消息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2.学习者分析
小组合作,从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归纳消息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3.学习目标确定
把握新闻六要素
强调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
4.学习重点难点
阅读时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5.学习评价设计
在活动中学,爱上新闻。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长江
课型
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教学内容分析
【1】快速浏览学过的几篇课文,把握新闻六要素。
【2】在比较中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3】阅读时要注意揣摩作者的态度和倾向,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勇闯记者训练营——新闻阅读
在老师指导下,阅读教材及图书大量新闻作品,完成下列关于新闻文体知识的填写,考核通过,你才能获得记者证上岗哦!
能了解新闻的基本特征:
活动意图说明
能了解新闻语言的特点并通过新闻语言了解作者的态度与倾向。
能区分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环节三:奔赴新闻最前线——新闻采写
教的活动3
根据校园或城市发生的实事,小组合作,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对事件人物进行采访并撰写新闻稿。
部编RJ人教版 初二八年级语文 上册第一学期秋季(优质说课稿)第一单元(全单元 分课时)
第一单元第1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五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
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
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 有感情朗读课文,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2. 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3. 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的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势,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掌握新闻的结构;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呈现导入:教师出示《百万雄师过大江》图片,学生说出画面内容,了解时代背景,进而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互动,理清课文层次,掌握新闻结构。
1、自由朗读课文。
提出要求:(1)注意多音字、易混淆的字在文中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最能概括这则新闻内容的句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4课《一着惊海天》教案
《一着惊海天》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第4课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学校:颍上五中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韩克蕊审核:语文组成员时间:【课程标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第四学段(7—9年级)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阅读要求(摘要):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3.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4.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5.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10.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1.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帮助阅读。
【教材内容分析】《一着惊海天》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第一单元所选的是新闻作品,了解其内容,把握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熟悉新闻采访的一般方法和步骤,能够独立撰写新闻特写、通讯等,这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还应该体会文章中流露出的深深的爱国情与民族自豪感。
【考纲及考题分析】那一夜,“白云”和“星星”说了悄悄话9月6日,“鸟巢”的圆形舞台上,何白云和“星星”对话:“今夜的星星比任何时候都多,我在星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星星,你好!”何白云是北京残奥会开幕式大型手语舞蹈《星星,你好》的演员之一。
昨天,何白云回到深圳,记者走近这个八岁起便生活在无声世界中的美丽姑娘。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教材分析
本文将对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进行教材分析,以便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单元。
该单元主要包括《关雎》、《将进酒》和《出师表》三篇古文阅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1.《关雎》《关雎》是一篇集中展现了周代风俗化的诗歌,同时也是《诗经》中的珍品之一,诗歌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和无奈。
这篇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恋爱文化、婚姻观念、礼仪习俗等内容,同时也帮助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读懂古文,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2.《将进酒》《将进酒》是一篇展现豪迈、激情和力量的诗文,作者李白通过诗歌展现了自己不甘寂寞的一面和对世事的热爱。
这篇古文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诗歌的艺术表现,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能力,欣赏李白的豪迈诗风,领略诗歌的美感和艺术内涵。
3.《出师表》《出师表》是一篇展现忠诚、勇气和责任感的古文阅读,文中的诸葛亮表述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惜牺牲自己的观点。
这篇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了解三国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可以启发学生走向更高的思考层面,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二、教案分析1.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学习、理解、鉴赏和应用三篇古文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古代的文化背景和内涵。
同时还要提高学生阅读古文的技巧和能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深刻领会古人的思想和感受。
2.教学方法本单元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展示和实践。
通过讲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详尽、深入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文中的语言、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深入思考诗歌的主题、情感和内涵,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艺术鉴赏能力。
通过展示,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具体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形象,同时利用实践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要让学生深入理解三篇古文的内容和内涵,通过学习古文,拓宽视野,提高文化素养。
同时,教学难点在于学生缺乏阅读古文的经验和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引导、指导和鼓励,同时还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技巧和方法。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背景】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新闻的含义和特点,也已经掌握新闻体裁之一,新闻消息的含义、写法和特点了。
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三课,是本单元介绍的四种新闻体裁中的第二种——新闻特写。
教师不仅可以对比消息和特写的异同,还可以用大量的环境特写和人物特写的,引导学生去发现特写的点在哪里,从而让学生从概念的理解到阅读的体验,最后再到写作的实践,完整地对新闻特写有了一个全面的感知。
【教学目标】1、理解新闻特写的含义和价值;2、掌握本文的写法,制作新闻特写评价量表;3、掌握消息和特写两种体裁的不同。
【教学重难点】重点: 把握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难点: 把握新闻特写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任务驱动法等【教学过程】一、了解体裁1.了解写作背景屏幕显示,学生阅读:《“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发表于1982年11月25日《光明日报》,由夏浩然,樊云芳采写。
仅540多字的特写。
记者别具匠心地选用了百余个动词,堪称精当运用动词的新闻经典范文,30多年了,今天再来读它,依然觉得比赛像刚发生在昨天一样,现场动态感十足,是那样的真切感人,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新闻,而且还具有美学价值,因此作品被评为全国好新闻一等奖。
2.了解新闻特写屏幕显示,教师讲解:(1)“特写”,作为电影学中的术语时,指电影中拍摄人像的面部、人体的一个局部、一件物品或物品的一个细部的镜头。
(2)新闻特写含义: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3)新闻特写价值:满足读者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的需求。
新人教版(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一单元 活动.探究 “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优质课教案_17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
2.品读文中极具镜头感的跳水动作的描写,感受画面体会其运动美。
3.掌握新闻特写兼有新闻和文学、放大某个局部进行形象化描写凸显事件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文系新人教版八上第一单元第3课。
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其基本学习任务是新闻阅读,即:通过阅读本单元课文,掌握基础知识;并通过横向对比,了解常见新闻体裁的特点:如了解新闻“用事实说话”的原则以及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在结构、写法、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特点,学会把新闻当新闻来读。
本文系第三课,学生已经对最常见的新闻体裁---消息的文体特点已有了解,所以本文除了继续加深对新闻要素的理解外,重点是通过阅读文本了解掌握“新闻特写”的基础知识及写法特点,其中品读描写语句,欣赏所呈现的画面及运动美是重难点。
三、学情分析:本教案是针对本人所在的农村校学情来设计的。
农村校由于区域原因,大部分学生阅读量远远不够,有的可以说是零阅读,而且也没能养成“预习复习”等良好学习习惯。
所以有限的“当堂掌握”是一大任务;其次是尽量让学生学得轻松些;第三是较为灵活的整合方法不适合他们,课文的分析还是老一套的从头到尾,从初读的整体感知到精读品析到揭示主题主旨再到写法借鉴。
当然字词、文学常识等的教学也是必须的,通过课前布置抄写和课上品析文本时部分加以强调的方式来落实。
其他的如拓展就比较少,而把重点放在文本的熟悉和分析上。
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基础差,文本的分析意义重大,一个是带领学生阅读了解文本,另外也是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
立足文本,充分利用教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教法分析:本文内容不难理解,结构也很清晰。
在正面描写整个跳水过程:“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后,通过描写现场,如观众整体反应、个别观众采访、专业记者反应、裁判亮分等形成新闻报道的现场感,也借以反衬吕伟跳水技术之高超、娴熟、优美,为体育健儿夺冠做铺陈,进而来体现我国人才之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新闻采访与写作》教案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校:颍上五中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主备:杨阳审核:八年级语文组时间:【课标解读】1.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阅读科技作品,还应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2.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3.关心学校、本地区和国内外大事,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能用文字、图表、图画、照片等展示学习成果。
【中考考纲及考题分析】中考侧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化的积累,侧重考查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语文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考查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同时,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注重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1.表达应用指对语文知识、能力及方法的综合运用,考查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正确认识和表达思想的能力,例如,自主策划实践活动主题,设计活动方案,并用书面形式展示活动成果;能写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的文章。
2.欣赏评价指对语言材料或生活现象的赏析和评说,考查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阅读中,品味文学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写作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例:请给下面的新闻材料拟写标题,并简述理由。
(3分)xx网2016年4月22日讯4月24日是首个中国航天日。
为迎接首个航天日,航天专家在国家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作专题报告,总结了中国载人航天、火箭发射、深空探测等方面的航天成就,强调了中国进入太空的能力目前已经达到了航天大国的水平,并指出“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的航天发射数量稳居世界前三,尤其值得所有中国人自豪的是,近20年中国长征火箭的发射成功率居全球之最。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新闻单元 教学设计
新闻单元教学设计一、两个关键词:【新闻】【活动探究】“新闻”是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新闻是重要的实用文体,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作品。
所以教师不能用教其他文体的方法来教新闻,学生也不能用学其他文体的方法来学新闻,而要“以新闻的方式来学新闻”。
这就需要学生首先了解新闻,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还需要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经历选题策划、实地采访、对信息进行理解和筛选、写成新闻等全过程,去经历真正的新闻采访与写作。
“活动探究”是本单元的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到生活中去进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鼓励学生发挥兴趣特长和创造力,在实践中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锻炼语文能力。
这两个关键词决定了本单元的教学从内容和方式上都有独特之处,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依据教材的安排,本单元的学习分为三个环节: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第一环节】新闻阅读第一讲:新闻总说对新闻的学习体现着我们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的培养。
本课作为新闻学习的第一课,希望学生从整体上对新闻这一文体有初步的了解,立足于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读新闻?新闻的价值是什么?到底什么是新闻?它有什么样的特点?新闻又有哪些体裁?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读新闻?第二讲:消息阅读本课将以教材篇目《消息二则》《首届诺贝尔奖颁发》为例,使学生聚焦于消息这一特定体裁,从结构特征、语言特色和情感倾向三个方面,了解消息的特点。
第三讲:消息写作本课的消息写作不同于单元整体环节中的新闻写作,只是对消息这一体裁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也是针对考试中的新闻考查进行的针对性训练。
本课将从确定恰当的标题、合理安排正文结构、写好导语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消息写作的指导。
第四讲:事件通讯以教材篇目《一着惊海天》为例,让学生初步了解通讯这一新闻体裁,学习在通讯中作者是怎样组织各种新闻事实的,并能够通过画面的营造初步体会通讯中的文学色彩。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首届诺贝尔奖颁发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本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
所在单元是新闻主题的活动探究单元。
本单元设置有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显而易见,新闻阅读部分是本单元的基础任务,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是为后面学生自主所要完成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服务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阅读课文来掌握新闻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具备将生活中的事实转化为新闻的实践能力。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这则消息聚焦了人类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首届诺贝尔奖颁奖,体现了新闻既能报道当下,也能记录历史的双重价值。
文中报道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具体情况,详细列举了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奖项和主要成就,同时也明确了颁奖机构、颁奖时间、颁奖地点等。
在结构上堪称是倒金字塔结构的样板。
从写作方法来看,选取了最普通的报道角度,正面直接报道,是标准的常规写法。
在语言方面,客观、准确、简练、平实,是标准的消息语言。
可以说是学生学习消息的最佳蓝本。
之前,通过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消息的特点、消息的六要素和消息结构的五部分等知识。
那么,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课,用之前所学方法来阅读消息、筛选信息,巩固所学;还可以学习新的知识消息的常见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式,探究消息的语言特点等,为下一步的新闻采访、写作的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有人形象地称当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广、体量大、内容杂。
人们需要快速读取信息、甄别信息,并且要在众多信息当中筛选出自己所需。
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合理地筛选信息成了必要的技能。
另一方面,信息的传播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在将来,学生要有独立的自我信息发布能力,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古代诗词鉴赏、古代散文赏析等内容,掌握古代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学概述2. 古代诗词鉴赏3. 古代散文赏析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古代文学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和意境表达,古代散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表达。
2. 难点古代诗词的鉴赏技巧和古代散文的赏析方法。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2. 阅读法通过课堂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
3.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节课:古代文学概述a. 回顾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b. 介绍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技巧c. 带领学生欣赏古代诗词和散文的经典作品2. 第二节课:古代诗词鉴赏a. 分析古代诗词的音韵格律和意境表达b. 引导学生细读古代诗词的经典作品,体会其中的美感和意境c.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选一首古代诗词进行鉴赏并撰写鉴赏感想3. 第三节课:古代散文赏析a. 介绍古代散文的修辞手法和感情表达b. 分析古代散文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情感和内涵c.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享对古代散文的理解和感悟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古代文学知识和经典作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期中考试设置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古代文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等形式。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情较高,但部分学生在诗词鉴赏和散文赏析方面存在困难。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活动探究”教学设计一、单元说明1.单元目标(1)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体裁新闻的特点;(2)学习读新闻的方法;(3)养成读新闻的习惯;(4)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步骤,进行采访实践;(5)学会撰写新闻作品;(6)通过接触新闻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生活。
2.教材简析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群由新闻阅读、新闻采访以及新闻写作组成,在“新闻阅读”任务驱动下,教材选了四篇文章,分别是《消息二则》(即毛泽东《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届诺贝尔奖颁发》《“飞天”凌空》《一着惊天海》,这组教材的主题内容是变化着的社会,通过新闻作品呈现社会变化和时代变迁,体现了新闻作品记录社会与时代发展变化的价值。
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通过接触新闻了解世界,关注社会生活。
这组教材的语文素养主题是新闻纪实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材以新闻文体为线组合,涉及消息、特写、通讯等不同新闻体裁。
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探究,达成以下学习目标:了解新闻内容,把握不同体裁新闻特点;学习阅读新闻的方法;熟悉新闻采访的方法步骤,进行采访实践;学会撰写新闻作品。
二、图书简析本册图书围绕“新闻”文体,从应用型文体的角度着手,按照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与新闻评论等不同体裁新闻分单元编写,与教材选文形成体裁呼应,为教材提供大量分体阅读的整合文本。
同时,针对教材活动探究单元的特点,编写了“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为学生开展新闻探究活动提供了脚手架。
整体的选篇意图在于实现学生文本阅读的拓展、新闻文体素养的提升以及新闻实践活动的落实。
本册图书所选篇章基本侧重于语文素养主题,“新闻”的体裁分类及其特征是选篇与教材整合的基本点,具体对本册图书的使用可采用以下策略:1、求同对比阅读,在具体新闻体裁划分的前提下,整合教材各篇与各单元精读篇目,了解这一文体的结构(比如消息)或者语言特色(比如准确或生动),从而建构出对这一新闻文体的基础性理解;2.拓展训练阅读,针对略读篇目可以采用快速阅读进行文体要素分析的方法,比如可从新闻的六要素和五部分入手,通过拓展训练把握每一结构的训练要点;3.存异对比阅读,每一单元选择一篇精读篇目,对新闻不同文体的特点进行对比性的区分阅读,从而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新闻文体的不同;4、活动辅助阅读,对“新闻采访与写作”单元,可根据学生探究活动的需要选择合适篇目,在活动过程中作为提供给学生的手脚架和工具箱,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落实具体活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学活动探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学活动探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 能够阅读、理解并分析文学作品-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教学内容1. 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2.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4. 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了解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1. 导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复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引出文学活动的概念(10分钟)2. 概念解释:讲解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区别(15分钟)3. 实例分析:给学生分发几个文学活动的例子,让他们分析其特点和意义(20分钟)4. 总结: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并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10分钟)第二课时: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分析1. 导入:复上节课讲解的文学活动的定义和特点,并引出文学作品的概念(10分钟)2. 阅读指导:给学生提供一篇经典文学作品,并讲解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和技巧(15分钟)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阅读文学作品并进行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等(20分钟)4. 总结:整合小组讨论的结果,让学生总结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和特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分享(15分钟)第三课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 导入:复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出培养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性(10分钟)2. 比赛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文学知识竞赛,通过题目选择、解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0分钟)3. 表演活动:学生自行选择一篇文学作品进行表演,并互相评价,提升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30分钟)4. 总结:鼓励学生总结比赛和表演活动中的收获,并展望今后提高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的途径(10分钟)第四课时: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1. 导入:复前几节课的内容,并引出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性(10分钟)2. 写作指导:讲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情感描写、人物塑造等,并进行示范(20分钟)3. 写作实践:让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写一篇小作文,注重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30分钟)4. 互评活动:学生互相交换作文,并用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彼此改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15分钟)5. 总结:鼓励学生总结写作过程中的体会和进步,并展望今后不断提高的可能性(10分钟)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小组讨论、表演活动和写作实践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观察学生对文学活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审美能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教学资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 经典文学作品的摘录或书籍- 竞赛题目和评价表- 小组讨论和互评活动的指导材料- 写作指导材料和范文以上是我为您设计的《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文学活动探究”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列夫.托尔斯泰(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导学目标】1.学习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肖像描写,并体味其作用。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
3.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丰富的精神世界。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习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在19世纪下半叶的俄国,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不堪。
许多进步作家被陷害、监禁或流放。
而列夫·托尔斯泰以他犀利的笔锋解剖和批判了那个病态的社会。
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惶恐,曾有人这样评价说:“俄国有两个沙皇,一个是俄国当政的统治者,另一个就是托尔斯泰,真沙皇对托尔斯泰无可奈何,而托尔斯泰却在动摇着他的统治。
”一个作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这个答案吧。
自我研学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胡髭(zī) 黝黑(yǒu) 一绺(liǔ) 藏污纳垢(gòu) 粗糙(cāo) 禁锢(gù) 酒肆(sì) 颔首低眉(hàn)尴尬(gān gà) 犀利(xī) 锃亮(zèng) 满含粲然(càn)2.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器宇:气概,风度。
禁锢:束缚,限制。
滞留:停留不动。
藏污纳垢:比喻包容坏人坏事,文中用的是它的本义。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整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颔首低眉: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
诚惶诚恐: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3.作者介绍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见长。
其主要作品有《成功的秘诀》《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狼子野心》,传记《三作家》《罗曼·罗兰》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回忆我的母亲》《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在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后,以极其悲痛的心情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是一篇感情真挚、文笔朴素的散文。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广阔的社会背景去追述一位平凡母亲的事迹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在简明平实的叙述语言中,流露出思念母亲的真挚感情。
这里纪念的是一位平凡的劳动母亲,作者却上升到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高度来写。
作者写道,母亲“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朱德的资料。
一、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这世上有一种爱,只懂得付出,不求回报,这是那种爱?2、作者简介:朱德(1886年12月1日-1976年7月6日),字玉阶,曾用名朱建德,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誉为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国家的领袖。
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1934年10月,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总司令。
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023年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新闻写作教案
闻写作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闻采访。
通过完成活动任务,同学们感受到了闻采编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但是,只有采访而没有报道,闻活动就没有意义。
所以,我们要学会写作闻。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技术的快速进展和受众需求的日趋多元,闻的写法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
今日,我们就运用之前学习的闻学问,写一则消息。
1.在把握闻学问的根底上,学习消息的写作手法,提高写作闻的力量。
2.培育学生宠爱闻及闻工作的感情,鼓励学生擅长觉察社会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学会觉察美、传播美。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消息这种文体的相关学问,以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写标题;通过朗读、沟通实例,让学生体会导语的写法。
教学难点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消息主体的写法,安排好消息正文的构造。
1 课时文题展现必做任务:写一则消息。
每位同学都要依据“任务二”中自己搜集的闻素材,写一则消息。
写完后,组内同学相互沟通,修改完善。
写作指导一、引导学生回忆闻的有关学问。
1.闻“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
2.闻构造的五局部: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三者缺一不行)。
3.闻的特点:快速准时、真实准确、简明扼要。
二、引导学生学写标题。
写作消息时,首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标题。
如何写作标题呢?1.板书展现下面几个消息标题:(1)我三十万大军成功南渡长江(2)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3)首届诺贝尔奖颁发2.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然后归纳标题的特点。
(1)要准确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
(2)要尽可能重点突出、简洁醒目。
三、引导学生就学校发生的事实写作标题,例如:(1)××中学进展首届中学生诗词大赛(2)我校学子全国创客大赛载誉归来(3)初中各年级上好学年开学第一课(4)本校组织开展“小记者·大社会”综合实践活动四、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消息正文的构造。
消息正文的构造通常是依据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的,即所谓“倒金字塔构造”。
其中导语部分集中表达最重要的闻事实;此后随文章的开放,事实的重要性渐渐减弱;假设有相关的背景材料,一般放在闻事实的后面。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消息二则》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们品读与回味的。
为⼤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家有帮助。
1.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课《消息⼆则》教案 第⼀课时 教学⽬标 1.了解消息的特点和结构形式,学会迅速抓住消息的主要信息。
2.能根据新闻的特征理清内容、结构和体会语⾔的真实准确。
3.感受⼈民解放军排⼭倒海、所向披靡的⽓势和⼀往⽆前、压倒敌⼈的⼤⽆畏精神。
4.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消息的结构和特点的把握,学习阅读新闻的⽅法,是教学重点 2.运⽤所学的知识撰写消息、为消息拟⼀则标题是教学难点 ⼀、教材分析: 渡江战役1949年4⽉20⽇晚开始,6⽉2⽇结束,战役关键是开始后的三四天。
在渡江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泽东亲⾃撰写《⼈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及时报道战况,给全国⼈民和全军将⼠以极⼤⿎舞,对于⽡解敌军⽃志,⿎舞我军⼠⽓发挥了极⼤的作⽤。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标题。
“⼈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从渡江兵⼒可以感知战役的壮阔。
这是⼈类战争空前的奇观。
可以想像,千⾥江⾯上,万船齐发,冒着炮⽕,奋勇挺进,直取对岸的景象。
可以想像,⽇⽇夜夜盼解放的江南⼈民该是多么激动振奋!要⽐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导语。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渡江区域,西起九江(不含),东⾄江阴,长达⼀千余华⾥。
从导语还可以知道战役的全局,敌阵业已冲破,战役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是看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报道了三路⼤军渡江的进展,还分析了中西两路敌军毫⽆⽃志的原因,我军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敌军则被⾃⼰玩弄的和谈阴谋⽡解了⽃志。
这篇新闻,⽓势磅礴。
⽑泽东作为全军统帅,汇总各路战况,全⾯报道渡江战役,反映了整个战役的磅礴⽓势,表现了恢宏的⽓度。
这篇新闻,语⾔准确精练,铿锵有⼒,书⾯语和⼝头语相穿插,相得益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背影》教案
《背影》《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
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
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
【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用截取法,构建文章,明确文章的线索;2、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从而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3、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这是一篇叙事纪实散文。
学习本文,阅读方法上以朗读训练为重点;2、内容探究上,以学生自学为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3、在写作练习上,学习运用截取法来叙事抒情的训练;4、引导学生用“整体感知、重点研读、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模式来掌握内容,领悟内涵;5、体会文章那朴实真挚的语言风格。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感情的聚焦点——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而且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点】1、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点——背影抒发的真挚亲情;2、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3、背影”作为全文线索,感情的聚焦点在文中多次写到,尤其以父亲为买橘子而过铁道那个场面时的描写为最详细──它的描写特点与感人力量;4、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教学难点】1、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结构文章的特点;2、体会文章余音袅袅、情思绵绵的意蕴。
;3、文章所体现的浓浓的父子之情,让人感动,而“我”的四次流泪和父亲的四句话无一不再体现这种感情,让学生从中体会平凡亲情的伟大和可贵,同时让学生联系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感情。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unit1-unit10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unit1-unit10集体备课教案Unit 1 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本单元主要内容为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写信和表达感受等。
第一课《语言与文字》教学目标:- 了解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及其作用;- 研究并掌握本课的核心词汇和表达方式;- 通过写信表达感受,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与文字的关系;- 研究核心词汇的拼写和用法;- 运用所学知识写信表达感受。
教学准备:- 教材及教辅资料;- 黑板、彩笔等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让学生观察一幅画面,讨论画面中人物可能说的话。
2. 导入新知:通过示意图解释语言和文字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两者的作用。
3. 研究课文:带领学生齐读课文,理解其中的重点内容。
4. 讨论研究: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语言和文字的作用,并展示自己的理解。
5. 练巩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写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感受。
6. 总结复:回顾课堂重点内容,并为下一课做铺垫。
第二课《写意》教学目标:- 了解中国扇画的特点和起源;- 研究扇子的部件名称;- 培养学生欣赏和绘画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中国扇画的特点和起源;- 研究扇子的部件名称;- 欣赏和绘画中国扇画。
教学准备:- 扇子样本;- 彩色纸、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学生观察一幅扇子绘画并描述其中的内容和特点。
2. 导入新知:向学生介绍中国扇画的起源和特点。
3. 研究课文:带领学生齐读课文,理解其中的关键内容。
4. 研究扇子部件:使用扇子样本,教授扇子的部件名称。
5. 绘画实践:学生使用彩色纸和彩笔,尝试绘制自己的扇子画。
6. 欣赏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继续编写其他单元的教案,直到编写完所有单元的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
1 消息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消息相关知识。
认识消息体裁的特点。
了解消息的六要素,把握消息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1、把握消息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情感鲜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教学重点:1、理解消息内容,把握战争的主题。
2、把握消息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教法学法: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延伸拓展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图片展示渡江战役图片渡江战役示意图二、预习展示根据你的课外预习,说说你了解的消息的有关常识:1.定义2.种类3.特点4.要素5.结构三、展示学习目标1、掌握消息的特点、结构形式等有关知识。
2、根据所学消息的知识理清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3、感受学习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消息的有关知识:(一)、消息的概念:消息是新闻的一种,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也叫消息。
消息是一种报纸文体,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本文就是一篇报道及时的消息。
(二)、消息的三个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三)消息的结构消息的结构有五部分:1、标题(分为:正题、引题、副题)2、导语3、主体4、背景5、结语。
1、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消息事实。
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一般包括引题、主题、副题。
正题(也叫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2、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本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教学设计1 消息二则【知识与能力】1.了解新闻的六要素和新闻结构的五部分,理清文章内容、层次并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情感鲜明的特点。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过程与方法】1.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所学知识阅读、分析、评价新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3.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导入新课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
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
而刚才大家看到的是哪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通讯。
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学习消息的阅读和写作。
二、资料助读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著有《毛泽东选集》。
文体知识: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的结构:●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一般包括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
●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或者第一句话。
是消息中最主要的事实,是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材料,是一则消息报道的价值所在。
●主体:承接导语,对消息事实进行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背景:是新闻事实发生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
●结语: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的一句话。
新闻一般须具备“五要素”,称为“五个W”: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
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生词。
渡.过(dù) 芜.湖(wú) 摧枯拉朽.(xiǔ) 溃.退(kuì)摧枯拉朽:枯草朽木受到摧折,比喻腐朽势力被迅速摧毁。
溃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
风平浪静:没有风浪,水面很平静,形容平静无事。
2.根据资料助读中的文体知识,给消息划分层次。
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四、研读课文1.阅读课文,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该问题检测学生对新闻“五要素”知识的掌握情况)明确:在这条消息中,何时,是1949年4月20日午夜开始的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内;何地,在芜湖和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人民解放军,三十万之众;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看标题便知);何故,人民解放军攻破国民党反动派防线,占领长江南岸(从“人民解放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命名中,确定战争的性质。
)本文的重点,在“如何”上:(1)一方面是解放军不到二十四小时突破敌阵,摧枯拉朽,渡江后乘胜追击;(2)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军,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防线,军无斗志,土崩瓦解。
2.“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是新闻的电头。
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3.这篇消息报道的是一场大战,只用不到二百字,你觉得效果如何?请说出自己的感觉。
作者为什么不详细写渡江战斗的情景?明确:本文不足二百字,却简而不陋,是大手笔,堪称经典。
对于渡江和战斗的情景,作者没有详细描写,只是几笔勾勒,粗线条地介绍了渡江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结局。
因为敌人“军无斗志,纷纷溃退”,在三十万大军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所以也不值得去详细介绍。
4.有人认为,消息是客观公正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情。
既然是客观报道,就不应在字里行间带有感情色彩。
找一找本文中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品味一下,说说理由。
明确:①这是对新闻语言的片面理解。
作者在写作新闻时,总是会在文章中凝聚自己的感情的。
②本文中的一些词语包含了作者对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也充满了对敌人的嘲笑和讽刺。
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也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5.细读课文,列举文中表达准确的词语,分析其效果;说说文中用语的精练、铿锵处。
(1)“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这句话中的“已”和“大约”能否去掉?明确:不能去掉,“已”是“已经”,表明解放军大约三十万人已经渡过长江;“大约”表明三十万人是一个概数,不是确数。
(2)“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这句话中的“经营”能否换成“构筑”,“溃退”能否换成“败退”,为什么?明确:不能,因为“经营”有精心筹划和准备之意,更能够说明解放军的英勇。
“溃退”更能说明国民党军队败退的程度。
从词语的意义和表达的情感入手。
这句话表达了对人民解放军赞美的情感,字里行间透出了豪迈的情怀。
五、课堂小结本文短小精粹、一气呵成。
本文所反映的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军南渡长江,揭开了解放全中国的序幕。
这一战役声势浩大,人民解放军三十万大军,冲破敌军防线,南渡长江。
可以想见,这场战役历经大小战斗无数,值得报道的动人事迹无数,但是,作者正文只用了区区199字(含标点),便作了简洁而不失完整的报道。
全文气韵生动,令人叹为观止。
六、板书设计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诸城进击中背景——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朱总司令的命令第2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新课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通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正义的胜利。
我们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这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则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资料助读背景链接: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掌握生字生词。
荻.港(Dí) 锐不可当.(dāng) 泄.气(xiè) 要塞.(s ài)溃.退(kuì) 签.订(qiān) 督.战(dū) 歼.灭(jiān)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当,抵挡。
溃退:因被打垮而后退。
溃,败,常指(军队)被打垮。
要塞:指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巩固的防御设备的据点。
业已:已经。
歼灭:消灭(敌人)。
2.读课文,指出新闻的六要素。
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三路大军横渡长江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四、研读课文1.大声朗读课文,勾画出导语部分。
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速读主体部分,完成下面表格。
3.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是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中路于20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21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
次写西路。
最后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较巩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
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尽地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京沪线已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已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分明朗。
4.文章中有许多语言极富表现力,试揣摩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西起九江(不含..)。
不包括,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去掉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了。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充满嘲讽的语气,显示出我军的神勇。
(3)人民解放军百万..敌阵,..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横渡..长江。
显现出战役的壮阔,表现我军排山倒海、摧枯拉朽、无坚不摧的气势。
(4)我已歼灭..扬中、镇江、江阴诸县..一切抵抗之敌,占领..及击溃的广大地区,并控制..镇江..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江阴要塞,封锁无锡段铁路线。
连用六个动词,表现我军的英勇善战,所向披靡。
五、课堂小结《消息二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战役。
学习这两则新闻,让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六、板书设计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标题 百万(兵力) 横渡(锐不可当)导语 展渡江盛况⎩⎪⎨⎪⎧冲破 (排山倒海)横渡 (一往无前)主体⎩⎪⎨⎪⎧中路军——首战告捷(略写)西路军——所向无敌(详写)东路军——战绩辉煌(详写)背景 一方面……一方面……结语 占领要塞 封锁长江扬 展将 渡士 江神 盛威 况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闻常识及特点。
2.理解新闻的内容。
3.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注社会生活和时代发展。
【过程与方法】1.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学习新闻的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阅读课文,领会科技的力量,培养科技创新的意识,初步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