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5 感官总动员 教案
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
-嗅觉与味觉:品尝食物时,嗅觉和味觉相互作用,影响食物的味道感知。
3.感官保护:
-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注视电子屏幕,保持适当的阅读距离,佩戴合适的眼镜。
-保护耳朵: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嘈杂的环境中,使用耳机时注意音量。
-保护鼻子: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和尘埃,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感官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感官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感官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3.团队合作: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将学会分享观点、倾听他人意见,并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科学态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更加尊重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5.生命观念:通过了解感官的重要性和保护方法,学生将建立起对生命的尊重和保护生命的意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
(二)拓展建议:
1.开展家庭科学实验:鼓励学生在家与家长一起进行感官实验,如制作彩虹糖、嗅觉分辨游戏等,将学习延伸到家庭。
2.观察日常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感官的使用情况,如在购物时注意商品的气味、在餐厅尝试不同的口味等,提高对感官的敏感度。
3.制作感官手册:邀请学生制作自己的感官手册,收集和记录不同的感官刺激和体验,促进学生对感官的深入思考。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依据2023-2024学年科学一年级上册苏教版教材第五章“感官总动员”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个方面的核心素养:
2024年秋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2.3《感官总动员》表格式(教案)
2.这些都属于我们上节课认识的感觉器官。这些感官兄弟组合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身边很多美好的事物。这节课,我们就挑战一下各自的感官,看看谁的最敏锐!(板书:感官总动员)
20.S:尝一尝
21.T:是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材料都是安全的,一般情况下,在实验室中我们不能用嘴巴尝的方法辨别实验材料,包括实验材料中的食物,也不能随便用鼻子闻不认识的东西。因为小朋友们刚才在看和闻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棒,而且现在大家知道了尝的方法,所以老师想给大家提高点难度,小朋友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呢?
苏教版 一年级上册 《用感官观察》单元 3.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及反思
单元
用感官观察
课题
感官总动员
课时
1
核心 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及要求
5.5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1~2年级 ④识别人的眼、耳、舞、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式)
32.18.T:老师还要强调一点,听老师的指令,按步骤来,每次品尝完要将自己的感受放在心里,两次品尝完之后组内小声讨论,猜一猜,你两次分别吃的是什么,并在记录单上打√,看谁说得最清楚、最仔细,组长不能揭晓答案哦。
33.19.学生分步骤实验。适时表扬,指导学生实验时注意安静、有序。注意要等学生戴上眼罩再分发食材。
27.4.小组讨论交流:品尝结束后,组员摘下眼罩,组内小声讨论说一说两次品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猜一猜自己品尝的食物并记录。
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 5《感官总动员》 苏教版
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
3.意识到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葡萄汁、芒果汁、苹果汁饮料,塑料水杯三只、蜡烛一支、火柴一盒、塑料板、抹布。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每到生日时我们都能吃到美味的蛋糕,当然也离不了蜡烛的点缀,那你们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蜡烛呢?)1.组织学生说说对蜡烛的印象。
2.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粗细……说有什么特点。
描述蜡烛特点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我用眼睛发现什么?3.回忆还可以用哪些感官去观察,揭示课题:感官总动员二、运用感官观察(一)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
2.描述蜡烛特点时,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表达:我用手发现什么?我用鼻子发现什么?3.小组汇报,交流用各个感官观察到的蜡烛的特点。
(二)观察点燃的蜡烛。
(师: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到啦!让我们点燃蜡烛好吗?一起进入活动二。
)1.请学生读活动要求。
2.引导从火苗的形状和颜色、发出的气味、手的感受、看到有蜡油…说有什么特点?提问:点燃的蜡烛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用手发现什么?用鼻子发现什么?(注意:点燃的蜡烛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不能直接去闻也不要随意吹灭蜡烛。
这个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但必须注意安全!)3.提问:刚才的活动中,你们又用到了哪些感觉器官呢?(眼睛、鼻子、手)4.吹灭蜡烛,然后用“扇闻法”去闻一闻蜡烛气味,交流分享。
5.小结:仔细观察,动用多个感官定能收集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
(三)观察饮料。
(师:这个生日与众不同哦!过生日时利用多种感官观察认识了蜡烛的特点,吹灭蜡烛后,估计大家的餐宴上少不了饮料吧?让我们进入活动三。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5 感官总动员》 苏教版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
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师因地制宜挑选当地的一些特产为活动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根据相关的调整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挑西瓜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3.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和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实验材料:塑料杯3个,菊花茶、绿茶、红茶适量,热水1瓶(教师课前泡好茶叶,稍凉后倒入学生品茶杯中),火柴1盒(教师点燃蜡烛),蜡烛,视频,西瓜,眼罩,牙签,PPT。
学生实验材料:每组品茶杯3个(1-3号贴好标签)、蜡烛1支【教学活动】一.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5位新朋友,它们分别是眼,耳,鼻,口,手。
2.导入:播放《动物总动员》视频,谁来说说为什么这个视频叫动物总动员?3.小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感官总动员。
【设计意图】利用回顾旧知唤醒学生记忆,帮助学生复习感官。
利用《动物总动员》视频帮助学生理解“总动员”导入本课。
二.探索新知(一)、品茶游戏1.谈话:我国是茶的故乡,我们中国的茶在全世界都有名。
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品茶游戏。
小学科学新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感官总动员》教案(2024秋)
6.感官总动员【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单一的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外在特征。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关注到感官协同工作的重要性,并练习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有目的的观察。
在内容上划分为两个模块:模块一,在体验中比较,感受多感官协同观察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才能在观察物品时更加全面了解事物特征,获取更多信息。
模块二,了解生活中多感官协同工作的事例。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挑西瓜”和“中医诊病”的方法。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两课的学习,已经认识了人体的感觉器官,知道眼、耳、舌、鼻、皮肤在观察过程中各自起到的作用,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这些感官总是同时在起作用,某一感官的缺失会导致观察结果的不同,或者是信息判断的失误。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无意识观察为主,习惯凭自己的喜好去观察,使得观察的结果不够全面完整,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活动,这是一个难点。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科学思维]能认识到综合运用感官观察的重要性,能用口述、画图等方式,全面、细致、有条理地描述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
[探究实践]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具有初步收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意识。
[态度责任]对常见自然现象或生活现象表现出兴趣,能如实记录观察到的信息【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较为全面、细致、有条理的观察和描述事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视频。
[学生]眼罩、苹果、梨、脆桃、黄瓜、蜡烛、学习单。
【教学准备】1课时【教学过程】模块一:体会多感官协同工作的重要性(一)游戏体验——辨别水果1.谈话:老师带来了一些我们常吃的蔬果(苹果、洋葱、萝卜)想尝尝吗?这一次的品尝有要求哦!我要请一名同学来做我的小搭档,演示给大家看。
2.演示品尝:仔细瞧了,我们是怎么做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案(2)
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一、本单元教学总目标1.识别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知道观察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信息。
2.通过观察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大小、轻重、表面粗糙程度等特征;举例说出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
3.知道利用简单的工具可以帮助观察;能描述肉眼观察和简单仪器观察的不同。
4.乐于交流,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
二、本课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
同时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的感官观察并描述了事物的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的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四、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
本课的研究和学习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继续把多种感官综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认识。
学习本课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观察事物打下一定的基础。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器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五、教学准备1、学生分组材料:(1)每组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一大杯。
(分8个组,按照总人数为40人来算)(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2、教师材料:西瓜或者挑西瓜的视频;多媒体教学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谈话:同学们在家里喝过茶吗?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不一样的品茶会。
从生活事件导入课题,很好的体现了生活中有科学,科学就在身边的理念。
二、组织活动(一)、品尝不同的茶,体会吃东西时要动用舌头和鼻子两种感觉器官1、出示三种泡好的茶水(菊花茶、绿茶、红茶),请同学们观察其茶叶和茶水的颜色、形状、气味等。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5课《感官总动员》教案
教师材料: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板书设计
达标检测
题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修改记录
一、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教学建议:考虑到倒热水的安全问题,不宜让低年级学生自己泡茶然后观察。所以上课前,教师提前泡好菊花茶、绿茶、红茶三杯茶水备用由于泡茶水的准备工作量大,所以本活动可以用请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都进行品茶体验、效果是最好的。或者布置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品茶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
注意事项: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二、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教学建议:让学生动用眼、手、鼻等感觉器官,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教学时,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学生描述蜡烛点燃前和点燃后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点燃蜡烛,强调用火安全。
三、教学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第一个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来品茶,通过前后两次品茶明白,要真正品出茶的味道需要同时动用鼻子和舌头两种感官。第二个活动,动用眼、鼻、皮肤三种感官观察点燃前和点燃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好三种感官,强调仔细观察,收集丰富的信息。第三个活动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设置一个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让学生知道,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一活动既体现了用感官观察的重要性,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2023秋苏教版一年级科学上册 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及反思)
4.一个人的手被针扎了一下,大脑感觉到痛,但是手无法收回,可能是神经传导过程中( )出现了问题。
A.传入神经B.传出神经C.神经中枢D.手
5.在下列场所中,不需要我们调整自己行为的是()
A.从外面走入电影院内
B.从岸上到河中游泳
C.从餐厅走到客厅
D.从关灯到开灯
教学难点
学生难以掌握的东西,如:难理解什么?难操作什么?
能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及相关视频、沏好的茶一组(菊花茶、绿茶、红茶)、眼罩、蜡烛、火柴、西瓜三个、案板、水果刀。
学生:小抹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设计思路
教学备注
上课仪式
教师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
……
好,我们开始上课了。大家坐好。从今天开始,……
答案:1.A 2.A 3.A 4.B 5.C
二、判断题
1.人们在绿灯亮时过马路,过马路的行为是刺激,绿灯亮是反应。( )
2.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 ( )
3.反应时的长短与刺激的程度、人对刺激的熟悉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
4.人的手无意中被仙人掌的刺扎到后,会迅速缩回。 ( )
三、观察蜡烛
(三)观察蜡烛
1.出示谜语:心细如线,胸怀大志,燃尽自己,照亮别人。
2.出示蜡烛,运用多种感官观察蜡烛的更多特征。
(1)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
提问:它有哪些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点燃的蜡烛
①教师点燃蜡烛并进行观察火的安全教育
②提问:点燃后的蜡烛,你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知道的?
【意图解析】这个活动的安排就是希望观察点燃前和点燃后的蜡烛,学生能说出蜡烛更多的信息。教师可做一些提示,比如:蜡烛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样?闻起来是什么样?颜色是什么样?当然,另外还有其它特点,可以启发学生继续来描述发现:再来看点燃之后是什么样呢?火苗的形状,火苗的颜色,火苗点燃之后所闻到的气味,手摸上去感觉等等。让学生围绕蜡烛多角度的观察与交流,从而意识到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是感觉器官在一起工作的结果。
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感官总动员》2.教学年级和班级:一年级(1)班3.授课时间:2023年9月15日上午第二节4.教学时数:45分钟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感官的种类和作用。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感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内容1.感官的种类和作用2.如何正确使用感官3.科学实验:感官体验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引起学生对感官的兴趣。
2.讲解感官的种类和作用: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定义和作用。
3.讲解如何正确使用感官: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感官。
4.科学实验:感官体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感官的作用。
5.总结:通过回顾,让学生加深对感官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对感官的理解程度。
2.通过学生的实验表现,了解学生对感官的使用能力。
3.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六、课后作业1.让学生画出自己喜欢的感官,并写出其作用。
2.让学生用感官观察周围的环境,并记录下来。
二、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还比较模糊,对科学的了解更是有限。
他们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但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制力较差。
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加深理解和掌握。
他们的行为习惯正在形成中,对课程学习的影响较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行为习惯,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案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7.做个小侦探教案(2课时)第3单元用大脑思考单元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的提出本单元和上一单元“用感官观察”一样,都是对“走进科学”单元的具体展幵。
科学作为一种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方法,既离不开客观的事实证据,也离不开基于事实的逻辑推理。
如果说“用感官观察”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获取事实证据,那么本单元则重在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思考的过程。
从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发展水平来看,他们基本能做到区分对问题的猜想和客观的事实证据,并运用事实证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本单元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现象出发,启发学生对现象进行猜想,同时认识到猜想不等于事实,猜想需要通过事实证据来验证。
通过经历完整的猜想、验证活动,学生可以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初体验。
本单元对《课程标准》的落实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低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
科学态度:能如实讲述事实,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在教师指导下,能围绕一个主题作出猜测,尝试多角愛、多方式认识事物。
此外,《课程标准》在“暗盒里有什么”案例评析中指出;“自然界隐藏着无数巨大的‘暗箱’,没有人知道里面隐藏着什么。
面对一个陌生的‘暗箱’,科学家会用各种方法观察、探测、实验,收集来自‘暗箱’的信息……中根据这些信息判断‘暗箱’里有什么,向人们揭示一个又一个真理和奥必……”“课堂上解暗盒活动的设计体现的就是科学探究中的建模思想。
”本单元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而设计的。
本单元次级主题的构成及逻辑关系本单元由《做个小侦探》、《暗箱里的秘密》、《树叶变黄了》三课组成,遵循“学会猜想——猜想要有依据——猜想不一定正确”这条主线,呈“分一分一合”的结构展开,总体上是对科学方法,即思维训练的指导。
第一课,通过观察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学会发现问题,动脑筋猜一猜过去发生了什么,正在发生什么以及未来将要发生什么;这样的现象可能是一种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两种原因或更多的原因引起的,图片呈现了这样的结构。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教案(7)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教案(7)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在家里喝过茶吗?今天我们就来一场不一样的品茶会。
二、组织活动(一)、品尝不同的茶,体会吃东西时要动用舌头和鼻子两种感觉器官1、出示三种泡好的茶水(菊花茶、红茶),同学们知道他们是什么茶吗红茶:,花茶,你在远处观察一下,你发现下了什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同学们观察其茶叶和茶水的颜色。
2.请同学们蒙眼品尝其中一种茶水并加以描述。
想不想知道他们的味道要想知道这两种茶的味道你应该用那种感官呢?鼻子闻!嘴巴尝!3.探究:捏住鼻子再喝一口,判断是否还是刚才那杯茶。
4.谁的小嘴把最灵敏?指同学喝茶说说什么味道,然后,把鼻子捏住了,不准松开一直不准松开,说话也不准松开,说说什么味。
师:是不是刚才给你喝的那两种茶。
(是什么茶?)是什么原因让他喝不出原来的味道了呢?因为鼻子捏住了。
你想不想体验一下呢?大家来体验。
4.提问:大家想一下,为什么捏住鼻子喝茶和不捏鼻子喝茶不一样?从刚才喝茶这件事中你知道了什么呢?5. 小结:吃东西时,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
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同时分组实验可以更好地让每一位同学参与其中,真切感受到实验的结果。
21教育网二、组织活动(二)、观察描述燃烧前后蜡烛的特点,意识到观察要动用多种感官还想和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出示蜡烛,知道是什么吗?因为没有运用感官来观察,如果不让看的话,你能知道是什么吗?能,怎么办恩?摸一摸。
请一位同学上来摸一摸说说什么特点,是什么?你能准确而知道他是什么色的么?不知道,看来只用一种感观不能全面地知道他的样子,给同学看一看。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感官总动员》教学课件(共11张PPT+视频)
用下面的方法辨别果蔬,发现其中的不同。
xiǎnɡ yi xiǎnɡ jú zi yǒu nǎ xiē tè zhēnɡ
bǐ yi bǐ shuí shuō de zuì quán miàn
想一想橘子有哪些特征?比一比谁说的最全面。
模块二:多感官观察的应用
yònɡ duō zhǒnɡ ɡǎn ɡuān ɡuān chá là zhú
jǐn kě nénɡ duō de miáo shù là zhú de tè zhēnɡ
用多种感官观察蜡烛,尽可能多地描述蜡烛的特征。
wǒ yí ɡònɡ ɡuān ch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ào
我一共观察到
ɡè tè zhēnɡ
个特征。
模块三:生活中多感官协同的意义
rén men shì zhè yànɡ tiāo xuǎn xī ɡuā de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配套教学课件
一年级上册 二单元
ɡǎn ɡuān zǒnɡ dònɡ yuán
6 感官总动员
模块一:感受运用多感官观察的重要性
yònɡ xià miàn de fānɡ fǎ biàn bié ɡuǒ shū
fā xiàn qí zhōnɡ de bù tónɡ
人们是这样挑选西瓜的。
zhōnɡ yī zhěn bìnɡ yònɡ dào le nǎ xiē ɡǎn ɡuān
中医诊病用到了哪些感官?
ɡuān chá pú ɡōnɡ yīnɡ
观察蒲公英。
谢谢!
感官总动员 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
5 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观察就是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信息,要全面认识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2.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
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科学态度与情感1.体会到意识到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的好处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三种果汁(橙汁、葡萄桃、胡萝卜汁)透明一次性杯子、吸管蜡烛、打火机【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旧识引入】(5分钟左右)【教师】:小朋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感觉器官,让我们一起来动一动回想一下吧!我们用眼睛去干什么呢?——去看,用鼻子去——闻。
用嘴巴去——尝,用耳朵去——听,用皮肤去——感觉【教师】:那小朋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感官总东员,就是要让我们的感觉器官都动起来,(书写课题)那首先派出的就是我们的小眼睛了。
(出示两个苹果)大家看,老师手里是什么呀?【学生】苹果。
【教师】引导,那是怎么样的苹果呢?谁来具体说一说?【师生交流】(红黄渐变的颜色、和拳头差不多大、像一个球等等)【教师提问】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判断这哪一个是真苹果吗?【师生交流】师生交流(多数学生会猜到哪一个是假苹果)【教师提问】:那怎样才能知道它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我想你们肯定有很多方法。
谁来说一说? 用手:掂一掂重量,摸一摸光滑程度,用鼻子闻一闻气味,用眼睛看一看颜色,用耳朵听一听声音,用舌头尝一尝味道或者用刀子切开等等,【教师小结】:呀!原来我们要全面认识这个苹果需要动用这么多的感觉器官,才能准确的判断出真假苹果呢。
那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呢?【学生】想【教师】这个假的苹果又不能吃,实在是遗憾,那我们来换一个能吃或者喝的东西好不好?【学生】:好活动一:品尝果汁(10分钟)【教师】同学们,老师的桌子上有什么呀。
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感官总动员》优质教案
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感官总动员》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一册第二单元《用感官观察》中的第二课。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的活动都是选择让学生在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观察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以及对科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学习本科的内容可以为学生将来学习和观察事物打下一定基础。
【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自然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想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这些都是人类探究世界的本能的观察行为。
同时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利用眼、耳、鼻、舌、皮肤单一的感官观察并描述了事物的特点,积累了一些观察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的同时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
科学知识:1.知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2.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
2.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2)能够运用文字,图标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科学态度:(1)体会到对常见的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的探索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
【教学难点】能动用多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教师实验材料:纸杯3个,菊花茶、绿茶、红茶适量,热水1瓶(教师课前泡好茶叶,稍凉后倒入学生品茶杯中),火柴1盒(教师点燃蜡烛)学生实验材料:每组品茶杯3个(1-3号贴好标签)、蜡烛1支。
【教学过程设计】一、探究暗盒,调动兴趣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讲过哪些感觉器官吗?2.生回答(师在黑板上出示相应图片)3.师:谁想来说一说这些感官都是用来做什么的呢?生回答。
最新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案
教学内容
5.感官总动员
课时安排
1-1
总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可以用简笔画和简单文字介绍轮子的结构,如轮、轴、辐、胎等。
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这个内容的教学不仅是阅读资料,还要通过图片、实物的比较,提取轮子发展的信息,了解轮子的结构和发展史。
准备资源:
轴承、手指陀螺的视频。
轮子发展史的绘本。车的发展史视频等。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反思
教学内容
12.轮子的故事
课时安排
2-2
教学过程:
考虑到倒热水的安全问题,不宜让低年级学生自己泡茶然后观察。所以上课前,教师提前泡好菊花茶、绿茶、红茶三杯茶水备用。
由于泡茶水的准备工作量大,所以本活动可以用请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
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都进行品茶体验,效果是最好的。或者布置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品茶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
使用剪刀和尖嘴钳等工具,要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要小组合作完成,注意分工明确。
准备资源:
学具箱里的配套学具。
电子教材中的做小车录像。
活动四:体会轮子的其他用途。
设计意图:
通过交流轮子在方方面面的应用,认识到轮子的重要性,生活中离不开轮子。
教学过程:
一起来玩手指陀螺和小轴承,体会轮子的多样性。
出示各种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找轮子。
苏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5感官总动员教案
5.感官总动员教学设计本课学习内容:前一课《认识感官》是进行本课学习活动设计的认知起点。
教材的设计意图是在学生知道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识与描述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以实现课程标准中关于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要求:通过多种感官描述物体的特征,如轻重、厚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气味、软硬等。
本课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
第一部分,学生动用眼、鼻、皮肤三种感官全面认识点燃前后蜡烛的特点,学会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要让学生有意识地用好三种感官,强调仔细观察,收集丰富信息。
第二部分,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品饮料活动,学生用舌和鼻分别体验饮料的不同方面,真切地意识到很多时候,舌和鼻是共同体验事物的。
第三部分,是一个阅读拓展活动也是一个问题解决活动,通过创设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情境,动用各种感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感官观察的重要性和科学学习的趣味性。
学习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要全面认识一个事物,需要动用多种感官;2.知道常见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身边材料的基本性能。
科学探究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和结果。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科学态度1.体会到对常见的物体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索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乐于合作探究学习。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多角度、多方式认识事物。
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材料:(1)汇源葡萄汁、汇源芒果汁、汇源苹果汁饮料,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塑料板、抹布。
教师准备:课件、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每到生日时我们都能吃到美味的蛋糕,当然也离不了蜡烛的点缀,那你们有没有仔细的观察过蜡烛呢?二、组织活动1.出示没有点燃的蜡烛并观察(选用不同颜色的生日蜡烛)(1)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没有点燃的蜡烛,你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粗细…说有什么特点?)描述蜡烛特点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达:我用眼睛发现什么?(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感官,那么除了用眼睛观察蜡烛,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察呢?对了!(鼻子、手)赶快去试试?板书:眼睛、鼻子、手、感官描述蜡烛特点时,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表达:我用手发现什么?我用鼻子发现什么?(3)观察后别忘了要及时记录,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