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电子线路第一次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实验一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1.1 实验目的1、 掌握高频小信号谐振电压放大器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谐振回路的调谐方法及测试方法。
3、 掌握高频谐振放大器处于谐振时各项主要技术指标意义及测试技能。
1.2、实验容1.2.1 单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仿真1、根据电路中选频网络参数值,计算该电路的谐振频率ωp 。
MHz CLw p 936.2105801020011612=⨯⨯⨯==--2、通过仿真,观察示波器中的输入输出波形,计算电压增益A v0。
,708.356uV V I = ,544.1mV V O = 电压增益===357.0544.10I O v V V A 4.3253、利用软件中的波特图仪观察通频带,并计算矩形系数。
波特图如下:4、改变信号源的频率(信号源幅值不变),通过示波器或着万用表测量输出电压的有效值,计算出输出电压的振幅值,完成下列表,并汇出f~A v 相应的图,f(KHz)65 75 165 265 365 465 1065 1665 2265 2865 3465 4065U0 (mv) 0.9771.0641.3921.4831.5281.5481.4571.2821.0950.4790.840.747A V 2.7362.9743.8994.1544.284.3364.0813.5913.0671.3412.3522.092BW0.7=6.372MHz-33.401kHz5、在电路的输入端加入谐振频率的2、4、6次谐波,通过示波器观察图形,体会该电路的选频作用。
1.2.2 双调谐高频小信号放大器1、通过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波形,并计算出电压增益A v0。
,285.28mV V I =,160.5V V O =33.1820283.0160.50===I O v V V A 输入端波形:输出端波形1、利用软件中的波特图仪观察通频带,并计算矩形系数。
BW0.7=11.411MHz-6.695MHz BW0.1=9.578MHz-7.544MHz 矩形系数K=0.431实验二高频功率放大器2.1 实验目的1、掌握高频功率放大器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实验一高频小信号放大器 (3)一、实验原理 (3)二、实验内容 (4)实验二振幅调制实验 (6)一、实验原理 (6)二:实验结果: (7)实验三调幅信号的解调 (9)一、实验原理 (9)二.实验内容 (12)实验四混频器 (14)一、实验原理 (14)二、实验内容 (15)实验一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一、实验原理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作用就是放大无线电设备中的高频小信号, 以便作进一步变换或处理。
所谓“小信号”,主要是强调放大器应工作在线性范围。
高频与低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基 本构成相同,都包括有源器件(晶体管、集成放大器等)和负载电路,但有源器件的性能及负载电路的形式有很大差异。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基本类型是以各种选频网络作负载的频带 放大器,在某些场合,也采用无选频作用的负载电路,构成宽带放大器。
频带放大器最典型的单元电路如图 1-1 所示, 由单调谐回路做法在构成晶体管调谐放大器。
图 1-1 电路中,晶体管直流偏置电路与低频放大器电路相同,由于工作频率高,旁路电 容C b.、C e 可远小于低频放大器中旁路电容值。
调谐回路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图 1-1 晶体管单调谐回路调谐放大器第一、选频作用,选择放大0f f =的信号频率,抑制其它频率信号。
第二、提供晶体管集电极所需的负载电阻,同时进行阻抗匹配变换。
高频小信号频带放大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有:(1)中心频率 0f :指放大器的工作频率。
它是设计放大电路时,选择有源器件、计算谐振回路元件参数的依据。
(2)增益:指放大器对有用信号的放大能力。
通常表示为在中心频率上的电压增益和 功率增益。
电压增益 /VO O i A V V = (1—1)功率增益 /PO O i A P P = (1—2)式中 O V 、i V 分别为放大器中心频率上的输出、输入电压幅度, O P 、i P 分别为放大器中心频率上的输出、输入功率。
增益通常用分贝表示。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双调频回路谐振放大器成绩:姓名:秦超班级:09电科1 组数:200915420132 设备编号:日期:2011.11.30指导老师:安老师批阅老师:年日实验2 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准备1.做本实验时应具备的知识点:●双调谐回路●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放大器动态范围2.做本实验时所用到的仪器:●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模块●双踪示波器●万用表●频率计●高频信号源二、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子线路实验系统;2.熟悉耦合电容对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3.了解放大器动态范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1.采用点测法测量双调谐放大器的幅频特性;2.用示波器观察耦合电容对双调谐回路放大器幅频特性的影响;3.用示波器观察放大器动态范围。
四、基本原理1.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顾名思义,双调谐回路是指有两个调谐回路:一个靠近“信源”端(如晶体管输出端),称为初级;另一个靠近“负载”端(如下级输入端),称为次级。
两者之间,可采用互感耦合,或电容耦合。
与单调谐回路相比,双调谐回路的矩形系数较小,即:它的谐振特性曲线更接近于矩形。
电容耦合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如图2-1所示。
与图1-1相比,两者都采用了分压偏置电路,放大器均工作于甲类,但图2-1中有两个谐振回路:L1、C1组成了初级回路,L2、C2组成了次级回路;两者之间并无互感耦合(必要时,可分别对L1、L2加以屏蔽),而是由电容C3进行耦合,故称为电容耦合。
2.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双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如图2-2所示,其基本部分与图2-1相同。
图中,2C04、2C11用来对初、次级回路调谐,2K02用以改变耦合电容数值,以改变耦合程度。
2K01用以改变集电极负载。
2K03用来改变放大器输入信号,当2K03往上拨时,放大器输入信号为来自天线上的信号,2K03往下拨时放大器的输入信号为直接送入。
高频电子电路实验报告一
调频接收机设计与调试一设计目的通过本课程设计与调试,提高动手能力,巩固已学的理论知识,能建立无线电调频接收机的整机概念,了解调频接收机整机各单元电路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从而能正确设计、计算调频接收机的单各元电路:输入回路、高频放大、混频、中频放大、鉴频及低频功放级。
初步掌握调频接收机的调整及测试方法。
二调频接收机的主要技术指标1.选择性接收机从各种信号和干扰中选出所需信号(或衰减不需要的信号)的能力称为选择性,单位用dB(分贝)表示dB数越高,选择性越好。
调频收音机的中频干扰应大于50dB。
2.灵敏度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称为灵敏度,通常用输入信号电压的大小来表示,接收的输入信号越小,灵敏度越高。
调频广播收音机的灵敏度一般为5~30uV。
3.工作频率范围接收机可以接受到的无线电波的频率范围称为接收机的工作频率范围或波段覆盖。
接收机的工作频率必须与发射机的工作频率相对应。
如调频广播收音机的频率范围为88~108MH,是因为调频广播收音机的工作范围也为88~108MHz4.频率特性接收机的频率响应范围称为频率特性或通频带。
调频机的通频带一般为200KHz。
5.输出功率接收机的负载输出的最大不失真(或非线性失真系数为给定值时)功率称为输出功率。
三基本设计原理调频接收机的组成一般调频接收机的组成框图如图所示。
其工作原理是:天线接受到的高频信号,经输入调谐回路选频为f1,再经高频放大级放大进入混频级。
本机振荡器输出的另一高频 f2亦进入混频级,则混频级的输出为含有f1、f2、(f1+f2)、(f2-f1)等频率分量的信号。
混频级的输出接调频回路选出中频信号(f2-f1),再经中频放大器放大,获得足够高增益,然后鉴频器解调出低频调制信号,由低频功放级放大。
由于天线接收到的高频信号经过混频成为固定的中频,再加以放大,因此接收机的灵敏度较高,选择性较好,性能也比较稳定。
中放的任务,是把变频器输出的中频信号放大后,输入到检波器。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报告班级姓名指导教师日期前言:课程设计是电子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学习电子技术的综合性训练,该训练通过学生独立进行某一课题的设计、安装和调试来完成。
学生通过动脑、动手解决若干个实际问题,巩固和运用在高频电子线路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常用电子电路的一般设计方法,提高设计能力和实验技能,为以后从事电子电路设计、研制电子产品打下基础。
本文设计了包括选频网络的设计、超外差技术的应用和三点式振荡器在内的基础设计以及振幅调制与解调电路的设计。
选频网络应用非常广泛,可以用作放大器的负载,具有阻抗变换、频率选择和滤波的功能;超外差技术是指利用本地产生的振荡波与输入信号混频,将输入信号频率变换为某个预定的频率的电路,主要指混频电路;三点式振荡器用于产生稳定的高频振荡波,在通信领域应用广泛;振幅调制解调都属于频谱的线性搬移电路,是通信系统及其它电子线路的重要部件。
在设计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对所要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初步系统的了解,并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与交流,最终通过独立思考,完成了对题目的设计。
实验过程及报告的完成中存在的不足,希望老师给予纠正。
目录摘要 4设计内容...................................................................... (5)设计要求...................................................................... (5)1、基础设计...................................................................... . (6)1、选频网络的设计...................................................................... (6)2、超外差技术的设计...................................................................... ..93、三点式振荡器的设计 (11)二、综合设计:调幅解调电路的设计 151、调幅电路的设计: 152、解调电路的设计 20结束语 26参考文献: 26心得体会...................................................................... . (27)高频电子线路课程设计摘要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任务是完成选频网络的设计、超外差技术的应用、三点式振荡器的设计这三个基础设计以及调幅解调电路的综合设计。
高频电子线路第一次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第一次实验报告姓名:董伟学号:20100820203专业班级:通信工程二班实验日期:5月21日小组成员:雷鹤实验一正弦波振荡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管(振荡管)工作状态,反馈大小,负载变化对振荡幅度与波形的影响。
2.掌握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振荡性能的测量方法。
3.研究外界条件变化对振荡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4.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加深对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理解。
5.学习使用示波器和频率计测量高频振荡器振荡频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线路正弦波振荡器是指振荡波形接近理想正弦波的振荡器,这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电路,产生正弦信号的振荡电路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是RC、LC 和晶体振荡器三种形式,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LC三端式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
LC三端式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1所示:下面以电容三端式振荡器为例分析其原理。
1.电容三端式振荡器共基电容三端式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2所示。
图中C3为耦合电容。
由图可见:与发射极连接的两个电抗元件为同性质的容抗元件C1和C2;与基极连接的为两个异性质的电抗元件C2和L,根据前面所述的判别准则,该电路满足相位条件。
若要它产生正弦波,还须满足振幅,起振条件,即:A o·F>1 (1-2)式中A o为电路刚起振时,振荡管工作状态为小信号时的电压增益;F是反馈系数,只要求出A o和F值,便可知道电路有关参数与它的关系。
为此,我们画出图1-2的简化,y参数等效电路如图1-3所示,其中设y rb≈0 y ob≈0,图中G o为振荡回路的损耗电导,G L为负载电导。
图1-3 简化Y参数等效电路2.振荡管工作状态对振荡器性能的影响对于一个振荡器,当其负载阻抗及反馈系数F已经确定的情况,静态工作点的位置对振荡器的起振以及稳定平衡状态(振幅大小,波形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图1-4中(a)和(b)所示。
高频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
高频实验报告总结与反思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目的是通过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实验,加深对高频电路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2. 接收功率计的设计与实现;3. 带通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4. 高频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现。
三、实验过程与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按照实验要求逐步完成了各个部分的设计与实现。
经过仔细调试和测试,我们成功完成了实验,并得到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第一部分的高频信号发生器设计中,我们根据设计要求,选用特定型号的晶体振荡器,以实现稳定、高频率的信号输出。
通过调整部分元件参数,信号频率得以精确控制。
实验结果显示,该设计的高频信号发生器输出稳定可靠,符合预期要求。
第二部分的接收功率计设计中,我们以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输入,通过一系列放大器、滤波器和检波器等组成的电路,实现对高频信号功率的测量。
通过与次级标准功率计的对比测试,我们发现该接收功率计的测量误差较小,在合理范围内。
第三部分的带通滤波器设计中,我们根据实验要求,采用二阶无源RC 滤波器来实现对指定频段信号的选择性放大。
经过调整电容和电阻的数值,实验测量结果表明,该滤波器对指定频率范围内的信号有较好的放大效果,同时能够滤除其他频率的杂波。
第四部分的高频放大电路设计中,我们选用了常用的BJT三极管,通过合适的偏置和负反馈手段,实现了对输入高频信号的放大。
经过调试和测试,我们得到了满意的放大效果,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四、实验心得与收获通过本次实验,我对高频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示波器、频谱分析仪等测量工具,并且动手实际搭建了高频电路,熟悉了电路连接和元器件的选取。
通过调试和测试,我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我体会到了团队的力量。
每个人都负责自己的部分,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使实验进展顺利。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起止日期:年至年第学期学生姓名班级学号成绩指导教师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3课时)一、实验目的1.掌握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基本工作原理。
2.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
二、实验仪器、器材1.THCGP-1 型高频电子线路综合实验箱 1 台2.双踪示波器 DS-5042M 1台万用表 MF-47 型 1 块3.器材:单调谐小信号放大模块 1 块三、实验原理单调谐小信号谐振放大器是通信机接收端的前端电路,主要用于高频小信号或微弱信号的线性放大。
其实验单元电路如图 2-1 所示(模块②上)。
图 2-1 实验电路该电路由三极管 Q1 及其集电极选频回路 T1 组成。
它对输入的高频小信号进行放大,并具有一定的选频作用。
基极偏置电阻 W3、R22、R4 和射极电阻 R5 决定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
可变电阻 W3 改变基极偏置电阻将改变三极管的静态工作点,从而可改变放大器的增益。
四、实验步骤(一)单调谐小信号放大器单元电路实验1.根据图 2-1 实验电路熟悉实验板电路,并在电路板上找出与原理图对应的各测试点。
2.按图 2-2 所示图连接好实验电路。
3.打开实验箱电源,按下信号源和频率计的电源开关,此时开关下方的工作指示灯点亮。
4.打开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电源开关,并观察工作指示灯是否点亮。
5.调节信号源“RF 幅度”和“频率调节”旋钮,使输出端口“RF1”“RF2”输出。
频率为 10.5MHz 左右的高频信号。
将信号输入到 2 号板的 J4 口。
先用示波器在 TH1 处观察信号峰-峰值约为 50mV。
(先调频率再调幅度)图 2-2 测试连接图6.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使单调谐放大器谐振:操作方法:将示波器探头接在调谐放大器的输出端 TH2,调节示波器直至能观察到输出信号的波形,先调节 W3 使输出信号幅度最大,再调节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频率使示波器上的信号幅度最大(先用 500KHz 档调节,再用 20 KHz 档调节,直到示波器上的信号幅度最大),此时放大器即被调谐到输入信号的频率点上。
高频电子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二、实验目的:1.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熟悉高频电子线路中常用元件的性能和特点。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原理:高频电子线路是指频率在1MHz以上的电子线路,其设计原理与低频电子线路有所不同。
本实验主要研究高频放大器、振荡器和调制解调器等基本电路。
四、实验器材:1. 高频信号发生器2. 双踪示波器3. 万用表4. 高频电路实验板5. 高频电子元件(如晶体管、电容、电感等)五、实验步骤:1. 高频放大器实验:(1)搭建高频放大器电路,包括输入、输出匹配网络和晶体管放大电路。
(2)调节输入信号幅度和频率,观察输出信号的变化,分析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和增益。
(3)测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分析匹配网络的设计。
2. 振荡器实验:(1)搭建LC振荡器电路,包括LC谐振回路和晶体管振荡电路。
(2)调节LC回路参数,观察振荡频率的变化,分析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3)测量振荡器的输出波形,分析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和幅度稳定性。
3. 调制解调器实验:(1)搭建AM调制器和解调器电路,包括调制信号源、调制电路、解调电路和滤波器。
(2)调节调制信号幅度和频率,观察调制信号的波形,分析调制和解调过程。
(3)测量调制信号的频率、幅度和相位,分析调制和解调效果。
六、实验结果及分析:1. 高频放大器实验:(1)通过调节输入信号幅度和频率,观察到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放大器具有放大作用。
(2)测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阻抗,发现匹配网络对放大器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3)分析放大器的频率响应和增益,发现放大器的增益随着频率的升高而降低。
2. 振荡器实验:(1)通过调节LC回路参数,观察到振荡频率随LC回路参数的变化而变化,说明振荡器的工作原理。
(2)测量振荡器的输出波形,发现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和幅度稳定性较好。
(3)分析振荡器的频率稳定性和幅度稳定性,发现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对振荡器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实验课程:高频电子线路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指导教师:目录实验一、仪器的操作使用………………………………………实验二、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三、功率放大器设计………………………………………实验四、LC正弦波振荡器………………………………………实验五、晶体振荡器设计………………………………………实验六、集成模拟乘法器混频…………………………………实验七、二极管双平衡混频器…………………………………实验八、集电极调幅……………………………………………实验九、基极调幅电路…………………………………………实验十、模拟乘法器调幅(AM,DSB,SSB )……………………实验一仪器的操作使用一、实验目的1.学会高频实验室基本仪器的使用与操作,并能够运用仪器进行简单的实验;2.运用仪器调出相应要求的信号,并进行测试。
二、实验仪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频率特性测试仪三、实验内容1.用信号发生器产生所需要的信号,通过示波器的信号输入线加入到示波器,按一下AUTO SET键,示波器自动识别,显示出信号波形,在按一下Measure键,示波器出现信号频率、幅度等参数。
2.设置高频正弦波信号的频率为10.8MHz,按照表格分别设置信号的幅度,测出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峰峰值。
3.按调幅键键,进行调幅波信号的产生和观测。
四、实验数据实验误差:接负载:(1)×1档100mv 22.1 % 150mv 19% 200mv 16% 250mv 15.3% (2)×10档100mv 1.4% 150mv 1.9% 200mv 1.6% 250mv 1.8% 空载:(1)×1档100mv 6.0 % 150mv 15.4% 200mv 14.1% 250mv 12.2% (2)×10档100mv:7150mv 9.1% 200mv 8.1% 250mv 6.3%实验二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实验五、实验目的1、掌握高频小信号谐振电压放大器的电路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实验一、调谐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熟悉电子元器件和高频电路实验箱。
2.练习使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万用表。
3.熟悉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分析——通频带与选择性。
4.熟悉信号源内阻及负载对谐振电路的影响,从而了解频带扩展。
5.熟悉和了解放大器的动态范围及其测试方法。
二、实验仪器1.双踪示波器2.高频信号发生器3.万用表4.实验板G1三、实验电路图 1-1 单调谐回路谐振放大器原理图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1)按图1-1所示连接电路,使用接线要尽可能短(注意接线前先测量+12V电源电压,无误后,关断电源再接线,注意接地)(2)接线后仔细检查,确认无误后接通电源。
2.静态测量实验电路中选Re=1K,测量各静态工作点,并计算完成表1-1表1-1*Vb,Ve是三极管的基极和发射极对地电压。
3.动态研究(1)测量放大器的动态范围Vi ~ Vo(在谐振点上)a.选R=10K ,Re=1K 。
把高频信号发生器接到电路输入端,电路输出端接示波器。
选择正常放大区的输入电压Vi,调节频率f使其为,调节Ct,使回路“谐振”,此时调节Vi由变到,逐点记录Vo电压,完成表1-2的第二行。
(Vi的各点测量值也可根据情况自己选定)b.当Re分别为500Ω,2KΩ时,重复上述过程,完成表1-2的第三、四行。
在同一坐标纸上画出Ic不同时的动态范围曲线Vo—Vi,并进行比较与分析。
表1-2*Vi , Vo可视为峰峰值(2)测量放大器的频率特性a.当回路电阻R=10k时,选择正常放大区的输入电压V i,将高频信号发生器的输出端接至电路的输入端,调节频率f,使其为,调节Ct使回路谐振,使输出电压幅度为最大,此时的回路谐振频率f0=为中心频率,然后保持输入电压 V i不变,改变频率f由中心频率向两边逐点偏离(在谐振频率附近注意测量Vo变化快的点),测得在不同频率f时对应的输出电压Vo,完成表1-3的第一行(频率偏离范围自定,可以参照3dB带宽来确定,即信号的幅值为信号最大幅值的倍的两个频率之差为放大器的3dB带宽)。
高频电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高频电子线路中LC振荡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等电路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原理1. LC振荡器:利用LC谐振电路产生正弦波信号,其振荡频率由LC电路的元件参数决定。
2.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利用晶体管等电子元件,对高频信号进行放大,提高信号的幅度。
三、实验仪器1. 高频信号发生器:产生所需频率和幅度的高频信号。
2. 示波器:观察和分析实验信号。
3. 万用表:测量电压、电流等参数。
4. 高频电路实验板:进行实验操作。
四、实验步骤1. LC振荡器实验:(1)搭建LC振荡电路,根据元件参数计算振荡频率。
(2)用示波器观察振荡波形,分析波形特点。
(3)调整元件参数,观察振荡频率和波形的变化。
2.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实验:(1)搭建高频小信号放大电路,根据元件参数计算放大倍数。
(2)用示波器观察输入、输出信号波形,分析放大效果。
(3)调整元件参数,观察放大倍数和波形的变化。
五、实验数据与分析1. LC振荡器实验:(1)根据元件参数计算振荡频率,实际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2)观察振荡波形,为正弦波,波形稳定。
2. 高频小信号放大器实验:(1)根据元件参数计算放大倍数,实际测量值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
(2)观察输入、输出信号波形,放大效果良好。
六、实验结论1. 通过实验,掌握了高频电子线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 培养了实验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3. 熟悉了LC振荡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等电路的设计方法。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操作,防止触电和火灾。
2. 实验数据要准确记录,便于分析。
3. 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八、实验报告评分标准1. 实验原理理解(20分)2. 实验步骤操作(20分)3. 实验数据与分析(40分)4. 实验结论与总结(20分)本实验报告得分:______分。
高频实验报告1
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专业班级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1班学生学号及姓名胡龙广2012216863实验指导老师吴永忠程文娟实验地点综合实验楼一307实验一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了解小信号调谐(谐振)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影响放大器性能的因素。
2、熟悉频率特性测试仪(扫频仪)的使用方法;使用频率特性测试仪调整调谐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测量增益、带宽及矩形系数。
3、了解逐点法(描点法)测试小信号调谐放大器性能指标的方法。
二、实验线路图 1-3 小信号谐振放大器实验电路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了解该实验电路的工作原理,各元件的作用;熟悉实验电路板的结构、各元件的位置、各测试点的位置;2、按下开关K,接通12V电源。
12V电源指示灯L ED1亮。
3、调整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不加输入信号(即V i = 0),用万用表直流电压档测量三极管Q1发射极的电压V EQ。
调整电位器W3,使V EQ=4.8V左右,计算I EQ=?测量、记录静态工作点。
静态工作点的测试数据记录:4、频率特性测试(BT-3频率特性测试仪的使用方法):①接通扫频仪电源②检测/自校键:置“自校”③频标选择键:置“10/1”④扫频方式键:置“窄扫”⑤Y输入方式:AC / DC键:置“DC”×1/×10键:置“×1”+ / - 键:置“+”⑥“输出衰减”置为“20 dB”,调节“y增益”旋钮,使自校扫频曲线在垂直方向上为6大格。
⑦调节“扫频宽度”旋钮,使频率范围在20MH Z左右。
⑧调节“中心频率”旋钮,使12MH Z频点位于显示屏中心。
上述按键和旋钮预置完毕后,在显示器上应出现一条幅度为6大格的扫频曲线。
⑨将检测/自校键置“检测”⑩BT-3频率特性测试仪的射频输出电缆接小信号谐振放大器的信号输入端TH1(J4),实验板输出测试端TH2(J1)与频率特性测试仪的检波探头相接。
微调中心频率刻度盘,使显示屏上显示出放大器的“幅频特性曲线”,用绝缘起子慢慢旋动变压器磁芯或C1,使中心频率f0 = 12MHz处幅值最大。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报告学院: 信息学院专业: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实验一高频(单级、两级)小信号(单、双)调谐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高频小信号调谐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掌握谐振放大器电压增益、通频带、选择性的定义、测试及计算方法。
二、实验内容1.测量各放大器的电压增益;2.测量放大器的通频带与矩形系数(选做);3.测试放大器的频率特性曲线(选做)。
放大器:V i1p-p(V)0.4 2.54 4 32.5 16 18单级双调谐放大器高频小信号放大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那些?主要有谐振频率, 谐振增益, 通频带, 增益带宽积, 矩形系数.实验二场效应管谐振放大器一、实验目的1.了解双栅场效应管放大器的工作原理;2.了解场效应管调谐放大器与三极管放大器的优缺点。
二、实验内容1.观察场效应管调谐放大器的输出波形;2.测量场效应管放大器的电压增益。
三、实验结果数据和截图V ip-p(V)V op-p(V)电压增益(dB)0.5 5.92 21讨论场效应管调谐放大器与晶体管放大器的优缺点。
场效应晶体管放大器是电压控制器件, 具有输入阻抗高、噪声低、功耗低、动态范围大、易于集成、没有二次击穿现象、安全工作区域宽、热稳定性好等优点,的优点, 被广泛应用在电子电路中。
场效应管可应用于放大, 由于场效应管放大器的输入阻抗很高,因此耦合电容可以容量较小,不必使用电解电容器。
场效应管可以用作电子开关, 场效应管很高的输入阻抗非常适合作阻抗变换, 常用于多级放大器的输入级作阻抗变换。
场效应管可以用作可变电阻,场效应管可以方便地用作恒流源.调谐放大器以电容器和电感器组成的回路为负载, 增益和负载阻抗随频率而变的放大电路。
这种回路通常被调谐到待放大信号的中心频率上。
由于调谐回路的并联谐振阻抗在谐振频率附近的数值很大, 放大器可得到很大的电压增益。
而在偏离谐振点较远的频率上, 回路阻抗下降很快, 使放大器增益迅速减小;因而调谐放大器通常是一种增益高和频率选择性好的窄带放大器。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总10页)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总10页)摘要高频电子线路是指在高频范围内运作的电子设备和电路,具有良好的信号传输和处理能力。
本实验以微带衰减器为例,研究了高频电路的设计和制作方法,并测试了衰减器的性能指标。
实验结果表明,在合理的设计和制作条件下,微带衰减器能够实现准确的信号衰减和频率响应。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微带衰减器;设计;制作;测试Abstract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refers to 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s that operate in the high frequency range and have good signal transmission and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In this experiment, a microstrip attenuator wa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study th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high frequency circuits, and the performance indicators of the attenuator were tes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reasonable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conditions, microstrip attenuators can achieve accurate signal attenuation and frequency response.Keywords: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microstrip attenuator;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1.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和制作微带衰减器,学习高频电子线路的设计原理和制作方法。
中北大学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 很好的哦
高频电子线路实验中北大学高频电子线路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时间:实验一低电平振幅调制器(利用乘法器)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集成模拟乘法器实现全载波调幅和抑制载波双边带调幅的方法与过程,并研究已调波与二输入信号的关系。
2.掌握测量调幅系数的方法。
3.通过实验中波形的变换,学会分析实验现象。
二、预习要求1.预习幅度调制器有关知识。
2.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原理及内容,分析实验电路中用1496乘法器调制的工作原理,并分析计算各引出脚的直流电压。
3.分析全载波调幅及抑制载波调幅信号特点,并画出其频谱图。
三、实验仪器设备1.双踪示波器。
2.SP1461型高频信号发生器。
3.万用表。
4.TPE-GP4高频综合实验箱(实验区域:乘法器调幅电路)四、实验电路说明图幅度调制就是载波的振幅受调制信号的控制作周期性的变化。
变化的周期与调制信号周期相同。
即振幅变化与调制信号的振幅成正比。
通常称高频信号为载波5-1 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信号,低频信号为调制信号,调幅器即为产生调幅信号的装置。
本实验采用集成模拟乘法器1496来构成调幅器,图5-1为1496芯片内部电路图,它是一个四象限模拟乘法器的基本电路,电路采用了两组差动对由V1-V4组成,以反极性方式相连接,而且两组差分对的恒流源又组成一对差分电路,即V5与V6,因此恒流源的控制电压可正可负,以此实现了四象限工作。
D、V7、V8为差动放大器V5、V6的恒流源。
进行调幅时,载波信号加在V1-V4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⑧、⑩之间;调制信号加在差动放大器V5、V6的输入端,即引脚的①、④之间,②、③脚外接1KΩ电阻,以扩大调制信号动态范围,已调制信号取自双差动放大器的两集电极(即引出脚⑹、⑿之间)输出。
用1496集成电路构成的调幅器电路图如图5-2所示,图中R P5002用来调节引出脚①、④之间的平衡,R P5001用来调节⑧、⑩脚之间的平衡,三极管V5001为射极跟随器,以提高调幅器带负载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频电子线路第一次实验报告姓名:董伟学号:20100820203专业班级:通信工程二班实验日期:5月21日小组成员:雷鹤实验一正弦波振荡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晶体管(振荡管)工作状态,反馈大小,负载变化对振荡幅度与波形的影响。
2.掌握改进型电容三点式正弦波振荡器的工作原理及振荡性能的测量方法。
3.研究外界条件变化对振荡频率稳定度的影响。
4.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加深对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的理解。
5.学习使用示波器和频率计测量高频振荡器振荡频率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与线路正弦波振荡器是指振荡波形接近理想正弦波的振荡器,这是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类电路,产生正弦信号的振荡电路形式很多,但归纳起来,不外是RC、LC 和晶体振荡器三种形式,在本实验中,我们研究的主要是LC三端式振荡器及晶体振荡器。
LC三端式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1所示:下面以电容三端式振荡器为例分析其原理。
1.电容三端式振荡器共基电容三端式振荡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2所示。
图中C3为耦合电容。
由图可见:与发射极连接的两个电抗元件为同性质的容抗元件C1和C2;与基极连接的为两个异性质的电抗元件C2和L,根据前面所述的判别准则,该电路满足相位条件。
若要它产生正弦波,还须满足振幅,起振条件,即:A o·F>1 (1-2)式中A o为电路刚起振时,振荡管工作状态为小信号时的电压增益;F是反馈系数,只要求出A o和F值,便可知道电路有关参数与它的关系。
为此,我们画出图1-2的简化,y参数等效电路如图1-3所示,其中设y rb≈0 y ob≈0,图中G o为振荡回路的损耗电导,G L为负载电导。
图1-3 简化Y参数等效电路2.振荡管工作状态对振荡器性能的影响对于一个振荡器,当其负载阻抗及反馈系数F已经确定的情况,静态工作点的位置对振荡器的起振以及稳定平衡状态(振幅大小,波形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如图1-4中(a)和(b)所示。
(a)工作点偏高(b)工作点偏低图1-4 振荡管工作态对性能的影响图1-4(a)工作点偏高,振荡管工作范围易进入饱和区,输出阻抗的降低将会使振荡波形严重失真,严重时,甚至使振荡器停振。
图1-4(b)中工作点偏低,避免了晶体管工作范围进入饱和区,对于小功率振荡器,一般都取在靠近截止区,但是不能取得太低,否则不易起振。
3.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频率稳定度是振荡器的一项十分重要技术指标,这表示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或一定的温度、湿度、电源、电压等变化范围内振荡频率的相对变化程度,振荡频率的相对变化量越小,则表明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越高。
改善振荡频率稳定度,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力求减小振荡频率受温度、负载、电源等外界因素影响的程度,振荡回路是决定振荡频率的主要部件。
因此改善振荡频率稳定度的最重要措施是提高振荡回路在外界因素变化时保持频率不变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提高振荡回路的标准性。
三.实验内容及结果按照实验原理图(连接J103、J105断开J101、J102、J104、J106、J107、JA1)组成正弦波振荡电路。
1.接通电源,调整静态工作点。
调W102使V R105=2V。
2.连接好J103、J105,调节可调电容C105,通过示波器和频率计在TA101处观察振荡波形,并使振荡频率为10.7MHZ(在本实验中可调范围在10Mhz~12Mhz)。
结果:频率在10679—10712KHZ左右,如图:TA101处示波器振荡波形振荡频率在10.7KHZ附近断开J103,接通J104,微调C109,使振荡频率为10.245MHZ。
结果:实验器材中的C109无法微调,导致结果出现部分误差4.观察振荡状态与晶体管工作状态的关系。
断开J104,连好J103,用示波器在TA101观察振荡波形,调节W102,观察TA101处波形,观察何时波形随W102调节而增大,何时波形开始失真,何时停振,并测量当时发射极电压计算当时的I E。
结果:a)波形失真前,即V R105<3.8V时,波形随W102增大而增大;b)V R105=3.8V时,波形开始失真。
c)V R105=4.8V时,彻底停振,波形如下图:失真波形停振波形用万用表测得:R105=750Ω。
由此,计算可得波形失真时I E=5.06mA,停振时I E=6.4mA6.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频率稳定度。
结论:用过上述实验比较LC振荡器和晶体振荡器的对于外界的干扰的反应,晶体振荡器比LC振荡器稳定。
7、比较LC振荡器与晶体振荡器的优缺点。
答:LC震荡可用的频率范围宽,电路简单灵活,成本低,容易做到正弦波输出和可调频率输出。
但它的频率稳定度低,温漂时漂都比较大。
晶体稳频振荡器的频率单一不可调,输出频率精度高,温漂时漂都很小,一般射频通讯或遥控载频振荡器、智能系统时基等等都采用晶体振荡器。
实验三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高频调谐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及其负载阻抗,输入激励电压等对高频谐振功率放大器工作状态的影响;2、掌握高频功率调谐放大器的设计方法;3、掌握高频功率调谐放大器的调谐、调整和主要技术指标的测量方法;4、熟悉高频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利用选频网络作为负载回路的功率放大器称为谐振功率放大器,这是无线电发射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放大器电流导通角θ的范围可分为甲类、乙类、丙类及丁类等不同类型的功率放大器。
电流导通角θ愈小,放大器的效率η愈高。
如甲类功放的θ=180,效率η最高也只能达到50%,而丙类功放的θ< 90º,效率η可达到80%,甲类功率放大器适合作为中间级或输出功率较小的末级功率放大器。
丙类功率放大器通常作为末级功放以获得较大的输出功率和较高的效率。
甲类功率放大器丙类功率放大器图3-1 高频功率放大器图3-1为由两级功率放大器组成的高频功率放大器电路,其中QA1组成甲类功率放大器,晶体管QA2组成丙类谐振功率放大器,这两种功率放大器的应用十分广泛,下面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基本关系式。
1.甲类功率放大器1)静态工作点如图3-1所示,晶体管QA1组成甲类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线性放大状态。
其中RB1、RB2为基极偏置电阻;RE1为直流负反馈电阻,以稳定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RF1为交流负反馈电阻,可以提高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稳定增益。
电路的静态工作点由下列关系式确定:uEQ=IEQ(RF1+RE1)≈ICQRE1 (3-1) 式中,RF1一般为几欧至几十欧。
ICQ=βIBQ (3-2)uBQ=uEQ+0.7V (3-3)uCEQ=Ucc - ICQ(RF1+RE1) (3-4)2)负载特性如图3-1所示,甲类功率放大器的输出负载由丙类功放的输入阻抗决定,两级间通过变压器进行耦合,因此甲类功放的交流输出功率P0可表示为:P0 = PH′/ηB (3-5) 式中,PH′为输出负载上的实际功率,ηB 为变压器的传输效率,一般为 ηB=0.75~0.85。
2.丙类功率放大器1)基本关系式如图3-1所示,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极偏置电压u BE 是利用发射极电流的直流分量I EO (≈I CO )在射极电阻R E2上产生的压降来提供的,故称为自给偏压电路。
当放大的输入信号u i ′为正弦波时,则集电极的输出电流i c 为脉冲波。
利用谐振回路L 2C 2的选频作用可输出基波谐振电压u c1,电流i c1。
图3-3画出了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极与集电极间的电流、电压波形关系。
分析可得下列基本关系式:u c1m =I c1m R o (3-13)式中, u c1m 为集电极输出的谐振电压即基波电压的振幅;u c1m 为集电极基波电流振幅;R o 为集电极回路的谐振阻抗。
2102111212121R u R I I u P m C m C m C m C C === (3-14) 式中,P C 为集电极输出功率P D =u cc I CO (3-15) 式中,P D 为电源u cc 供给的直流功率;I CO 为集电极电流脉冲i c 的直流分量。
2)负载特性当功率放大器的电源电压+u cc ,基极偏压u b ,输入电压C 或称激励电压u sm 确定后,如果电流导通角选定,则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只取决于集电极回路的等效负载电阻Rq 。
谐振功率放大器的交流负载特性如图3-7所示,由图可见,当交流负载线正好穿过静态特性曲线的转折点A 时,管子的集电极电压正好等于管子的饱和压降u CES ,集电极电流脉冲接近最大值I cm 。
图3-7 谐振功放的负载特性此时,集电极输出的功率P c 和效率η都较高,此时放大器处于临界工作状态。
R q 所对应的值称为最佳负载电阻值,用R 0表示,即202)(P u u R C E S CC -= (3-28) 当R q < R 0放大器处于欠压工作状态,如C 点所示,集电极输出电流虽然较大,但集电极电压较小,因此输出功率和效率都较小。
当R q > R 0时,放大器处于过压状态,如B 点所示,集电极电压虽然较大,但集电极电流波形有凹陷,因此输出功率较低,但效率较高。
为了兼顾输出功率和效率的要求,谐振功率放大器通常选择在临界工作状态。
判断放大器是否为临界工作状态的条件是:ucc - ucm = uCES (3-29) 式中,ucm 集电极输出电压幅度。
uCES 晶体管饱和压降。
三、实验电路A AA B BBC C Co o o CES U CC U ce u tωci c i θCC U )(欠压)(过压)(临界本实验由两级组成:激励级由甲类功放组成,功放级由丙类功放组成,电源供电为12V,甲类功放使用3DG12C,丙类功放用C1514。
本实验主要技术指标:输出功率P0 ≥ 125mW,工作中心频率f0 = 10.7MHZ,负载R L=50Ω。
四、实验步骤及数据1、调节WA1,使QA1的静态工作点为I CQ=7mA(V E=2.2V)。
2、连接JA1,JA2,JA3,从TA101处输入10.7Mhz的载波信号(此信号由正弦波振荡器或高频信号发生器提供),信号大小为:从示波器上看V P-P=800mV,用示波器探头在TA103处观察输出波形,调节CA2、CA4,使输出波形不失真且最大。
3、断开JA1,测量QA1和QA2的静态工作点结果:QA1:V B=2.2V,V E=1.6V,V C=12VQA2:V B=0V,V E=0V,V C=12V4、连接JA1,测量QA1和QA2的动态工作点结果:QA1:V B=2.2V,V E=1.6V,V C=12VQA2:V B=0V,V E=0.8V,V C=12V 发现,QA2在动态工作点时,V BE为负值5、用示波器观察波形,记录如下:QA1基极波形,刻度:2us 0.2VQA1输出波形,刻度:2us 1VQA2基极波形,刻度:2us 1VQA2发射极波形,刻度:2us 0.5VQA2发射极波形(直流分量),刻度:2us 0.5V 可看到,直流分量的波形全在基准线之上QA2集电极波形,刻度:2us 0.5VQA2输出波形,刻度:2us 1V6、分析实验数据,说明达不到真正丙类状态的原因;这一个实验没有做7、说明丙类放大器在输入信号不能完全通过的情况下,输出信号不失真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