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解析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诗歌鉴赏综合试卷解析1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①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②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注释】①松源、漆公店:地名,在今皖南山区。

②赚得:骗得。

(1)本诗除借助景物描写说明道理外, 还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找出一种简要分析。

(2)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深刻道理,请简要说出给你的启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南溪早春①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注】①本诗是作者晚退职家居期间所作。

(1)诗人通过写柳树和桃树的什么特点来表现南溪早春的?
(2)这首诗歌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可怜”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这首诗用了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试作分析。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家别湖上亭
(唐)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写了哪些景物?
(2)分析全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江南①
五代•李煜
闲梦远,南国②正清秋③。

千里江山寒色④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释】①望江南:词牌名。

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后所作。

②南国:李煜故国南唐,都城在金陵(今南京)。

③清秋:天高气爽的秋天,指深秋。

④寒色:即秋色。

(1)这首词写江南秋景,选取了江山、、、明月等典型景物,描绘出南国秋天肃杀、凄寒的景色。

(2)这首词借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词人怎样的情感?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桂源铺
(宋)杨
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

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①溪水出前村。

【注】①堂堂:形容阵容或力量壮大。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一,二句诗。

(2)朱光潜《诗论》说:“诗有说理的,但是它的‘理’融化在炽热的情感和灿烂的意象之中。

”这首哲理诗的第三,四句中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什么?从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人生哲理?
7.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
8.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早作
(宋)裘万顷
井梧飞叶送秋声,篱菊缄香待晚晴。

斗柄横斜河欲没,数山青处乱鸦鸣。

【注】①井梧:井边的梧桐树。

②缄:包藏。

③斗:北斗星。

④河:银河。

(1)诗中“井梧飞叶”与“________”的景致非常具有秋天的味道。

诗句“________”点明了文题中的“早”字,意为此诗是诗人在黎明破晓之时创作。

(2)诗人怎样营造出山中清晨宁静的氛围?请结合第四句做分析。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一、二句写出“雨”怎样的特点?
(2)诗歌的三、四句运用对比的手法,请从这个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喜晴
(范成大)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

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1)“连雨不知春去”中“去”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自己的话把前两句的景色描绘出来。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1)“千寻塔”写出了塔的什么特点?
(2)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

1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两题。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②去人只数尺,风灯③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④静,船尾跳鱼拨剌鸣⑤。

【注】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

②江月:江面上空的月亮。

③风灯:船中桅杆上挂着照夜的灯,有纸罩避风。

④拳:屈曲。

一说“联拳”通“连蜷”,蜷身之意。

⑤拨剌:鱼在水里跳动所发出的声音。

拨:一作“跋”,一作“泼”。

(1)“江月去人只数尺”中的“去人只数尺”抓住江上夜景的特点进行描绘,请作具体描述。

(2)诗的最后两句分写静睡的鸟和跳跃的鱼,一静一动,富于诗意。

请作简要赏析。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溪桥晚兴
郑协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

一川晚照人闲立,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遗民。

②苹苹:草木茂盛。

③杨花:喻身世飘零。

④④杜鹃:喻故国之思。

(1)“杜鹃”常被用作凄凉哀伤的象征,在古诗词中有多种称呼,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杜鹃”被称为“”。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做简要分析。

15.诗歌鉴赏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诗歌前两句中“送”、“动”字用得很巧妙,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

(2)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与诗人所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16.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晚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

(2)有人认为本诗主旨是劝人珍惜光阴,你同意吗?为什么?
17.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1)请描绘“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呈现的画面。

(2)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古风存”的具体表现。

1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①钟,泊舟微径②度深松。

青山霁③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

【注】①精舍:寺庙,这里指柏林寺。

②微径:指小路。

③霁:雨停天晴。

(1)发挥想象,描绘“青山霁后云犹在,画出西南四五峰”的优美意境。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分析。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1)请赏析首句中“暗”字的表达效果。

(2)岑参的《逢入京使》中也写到“马上相逢”,与本诗的“马上相逢”所流露出来的感情有何不同?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各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登飞来峰》作者是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参考答案】
一、七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比喻:为了生动证明“下岭便无难”的错误理解,作者用“正入万山圈子里”作比,揭示了上山过程中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山过程中也会相应遇到多少道山岭的道理。

拟人:“一山放过一山拦”,把山变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

它仿佛给行人布置了一个迷魂阵,设置了层层叠叠的圈套,生动形象。

(2)①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充分的估计,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2.(1)柳:垂处绿;桃:末梢红。

(2)①写春天桃红柳绿,诗人静居亭馆、步游溪山,表现对家乡、对早春的热爱。

②通过春容的鲜妍与病翁的衰老的对照,表现诗人叹老却不服老的情绪。

③面对充足的新雨,诗人今年肯定诗歌比去年还好的丰收年景,表现对民生的关切。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颔联写柳绿桃红的早春景色,早春柳枝返绿时,总是首先从下垂的枝条末梢部分开始,故说“垂处绿”;而小桃花初绽时,也总是首先从上伸的枝条末端开始,故说“末梢红”。

下来,上去,分写柳条桃枝的特点;“垂处绿”,“末梢红”,则正是他们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

这两句观察细致,造语新颖,紧扣题目“早春”写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2)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一老翁的身份去写早春,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热爱和对民生的关切。

3.(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解析】【分析】(1)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皇上寻求每个臣子中有贤德的人,贾谊的才华气格更是无人能比。

可惜到了半夜前面的坐垫空了出来,文帝不问天下苍生而去问鬼神之
事。

可怜:可惜,可叹。

苍生:百姓。

问鬼神:事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文帝接见贾谊,“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2)这是一首著名的讽刺诗。

诗的前两句,是欲抑故扬,汉文帝名为求贤,而无求贤之实。

后两句以“不问苍生问鬼神”的事实,鞭挞文帝不重视人才,感叹贾谊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只是为了满足文帝的好奇心。

全诗显然寄寓着作者不能施展抱负的哀叹,感慨深沉。

故答案为:(1)可惜;诗人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求贤的虚伪,也寄寓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2)诗的前两句写朝廷重贤,宣室召见,重新任用才华横溢的贾生,是赞美,是扬;后两句写讨论的是服药求仙等虚无的事情,而不去探讨天下百姓的问题,是讽刺,是抑。

诗人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讥讽朝廷的昏庸和对贤臣的不重用。

【点评】(1)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时,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先看修辞。

再看运用了哪一类抒情、哪几种手法,最后看章法特点。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运用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的效果,如何有效的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古诗鉴赏通常涉及较多的是抒情、描写等,此外还有记叙和议论等,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等,常用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烘托、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白描细描、用典等。

4.(1)柳条,藤蔓,黄莺。

(2)运用拟人,“系离情”“频啼”把“柳条藤蔓”“黄莺”人格化,化无情为有情,衬托出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大意后就很容易找到“柳条,藤蔓,黄莺”三种景物。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此题注意抓住诗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系离情”进行分析。

【点评】诗歌阅读,理解是关键。

理解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妙处、理解诗歌的感情。

尤其是诗歌中的炼字、修辞、感情、哲理一定要仔细体会。

5.(1)芦花;孤舟
(2)抒发词人的孤寂之感、亡国之恨、追思之情。

【解析】【分析】(1)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这道题比较简单.直接从诗句中摘取出写景的词语即可。

作答时抓住诗句中的形容词如“寒”“清”“孤”等词语即可理解诗所描绘的秋天的景色特点。

填空要求用词语,不要用句子来回答。

(2)此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理解古诗思想情感,要依据作者的身世与写作背景,抓住诗中有情感色彩的字词如本诗中的“孤”自来理解。

这首词是后主被俘入宋的追忆和回想,借
助梦中的美景来抒发自己心中的亡国之恨,追思之情。

完成时,要联系诗人的遭遇。

6.(1)“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2)意象:堂堂溪水。

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解析】【分析】(1)“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声日夜喧”:群岭万山中有一条溪,万山阻着溪水不许往前奔,拦得那溪水在山间日夜暄闹不停。

如这里体现“万山”对溪水态度的一个词语应是“不许”,还有典型的动作“拦”,声音“日夜喧”,这些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水声潺潺,日夜喧闹的“”的情景。

(2)要首先读懂“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两句:水流到底是拦不住的,在山间不休地穿梭喧闹着,待让它终于来到前头的山脚尽处时,喧哗的溪声已全变作堂堂盛大的溪水,愉悦通畅地流出前村来了。

所以能够表现“理”的意象是“堂堂溪水”这一短语。

原诗是说小溪的无法阻断,只要有一溪在,就宜让出一条路使它走出前村来。

今人每爱用此诗来比喻时代潮流的挡不住,一切违反潮流的行径措施不但没有用,而且是制造骚乱困扰而已。

同时蕴涵着积极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苦难和困境终有尽头,生命总要奔流,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任何艰难困苦都无法阻挡。

故答案为:⑴“不许”、“拦”“日夜喧”等词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水不怕崇山峻岭的阻挠,日夜向前奔流的情景;
⑵意象:堂堂溪水;人生哲理:只要有决心肯努力,就一定能克服重重困难,获得光明的前途。

【点评】⑴古诗词鉴赏考查内容主要有: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问题,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

因此,我们要全面提高鉴赏能力,不能有偏废。

⑵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7.(1)拟人
(2)【示例1】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示例2】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解析】【分析】(1)诗句“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字,赋予花以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竞相、争芳斗艳,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景象。

(2)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

可以说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也可以理解为这首诗在于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的品质。

这是一道性试题。

此诗之寓意,见仁见智,不同的人生阅历和心绪可能有不同的领悟。

依据自己的理解来分析作答。

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⑴拟人
⑵【示例1】同意,因为作者是以“百般红紫斗芳菲”反衬“杨花榆荚”的白首无成。

【示例2】不同意,本诗是在歌颂杨花榆荚尽管无才思,还是敢于与红紫争鸣争放,为晚春增色。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常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学生要掌握常用修辞手法的种类及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常用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对偶、对比、反语等,答题时要结合语言环境判断使用的修辞手法
⑵此题考查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要想准确地理解诗歌章的主旨,要在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此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8.(1)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2)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分析诗中所写景物抓住“秋天的味道”一词,“菊”是秋天的花,据此写出短语。

根据注释,“斗”指北斗星,北斗星还在天边一角,说明是凌晨之“早”。

综述为: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从诗人所写景物及其特点,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理解分析。

作答时,要抓住“表现手法”一词,从作者描绘景的动态来理解以动(声)衬静的方法,结合诗句具体说明即可。

本题用鸦鸟乱鸣打破了清晨的寂静,来衬托出大山深处的黎明前的清幽和静谧的特点。

故答案为:⑴篱菊缄香;斗柄横斜河欲没
⑵以声衬静。

鸦鸟乱鸣划破了清晨的寂静,以鸦鸣声来衬托出青山深处的黎明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内容。

答题时应注意,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诗歌的字词理解、词句赏析、词语作用、主要内容、诗歌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

具有秋天的味道的景物:梧桐落叶,菊花盛开;黎明破晓之时:斗柄横斜河欲没,天快亮星星稀疏。

⑵本题考查分析以声衬静写法的作用。

动静结合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以声衬静写法更加突出幽静,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就是代表。

本诗用鸦鸣声来衬托黎明的静谧。

9.(1)雨量大(多),雨势猛(急)
(2)大雨过后,桃花李花全都凋零,只有草儿依旧青翠齐盛,诗句用桃李之花与草色青青对比,衬托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解析】【分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的能力。

雨量大(多),雨势猛(急)(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对比角度对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的能力。

三、四句雨后两幅小景是:昔日绚丽似锦的桃李经受不住暴雨袭击的考验,已经零落殆尽,结束了一年一度的短暂青春;而惟有一片青草,不仅未被摧毁,反而翠绿欲滴,并且长得齐齐整整,毫无零乱倒伏之状。

这暗示一条哲理:桃李虽艳丽,生命力却弱;青草虽朴素,生命力却甚强。

本诗以暴雨并通过与“桃李花开尽”对比,烘托出青草的难以摧毁的精神。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

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10.(1)离开
(2)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3)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

“连雨不知春去”意思是:雨不断地下,晴下来的时候甚至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

“去”指离开,过去。

(2)描绘诗歌内容时,要抓住句子中的时间、地点以及景物,再通过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诗歌的意境,最后结合句子意思,用简练通顺语言表达出来。

“窗间梅熟落蒂,墙下笋成出林”大概意思是说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描绘景色时抓住“梅熟落蒂”“墙下笋”的特点描述。

(3)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范成大喜欢在窗前种梅树,夏可尝青梅,冬可赏梅花。

第一句写窗前的梅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林。

表达了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不知春去”不知道春天已经结束了,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及惜春之情。

故答案为:⑴离开
⑵围绕“窗前的梅子成熟落蒂了,墙角下的竹笋也长成了竹林”回答即可。

⑶围绕“对自由清新的乡村生活(大自然)的喜爱、对晴天的喜爱、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惜春之情”回答出任意一点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把握实词含义的能力。

一个实词一般有多个义项,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却又是唯一的。

因此我们一定要善于把实词放在语言环境中来考查分析,根据上下文来进行词义的推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基本的要求是会翻译诗句,但又不能只翻译诗句,需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可运用修辞手法,使所描述的画面更加优美,语言更加生动,还要注意语句通顺。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

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

11.(1)高峻/高而陡
(2)不害怕浮云挡住了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的地方,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理想和远大抱负,以及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12.(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13.(1)月影倒映水中,离船很近。

写出江水之清明,境界之宁静安谧。

(2)诗的末两句用衬托手法,用鱼拨剌鸣来衬托鸟的静,愈见其静,一动一静,相反相成,抓住了江上月夜幽静、空灵的特点,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富于诗意。

14.(1)子规
(2)不同意。

本诗表面上表现了诗人悠闲、恬淡、无所事事、闲立观赏一川晚照的情景,其实内心却是无比的凄凉、孤独和惆怅。

亭基寂寞,野渡无人,落日晚照,杜鹃啼血,再加上诗人特殊的身份一一南宋遗民,因而故国之思,亡国之痛自不待言。

15.(1)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萧萧梧叶”“秋风”本没有情,寒冷也没有声音,但巧用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