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道万千象生意端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研究---优秀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复制黏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类号注一: 密级注二: U D C注三: 编号:
中 国 美 术 学 院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画道万千 象生意端
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研究
倪淑颖
指导教师姓名(职务、职称) 井士剑(教授)、成南炎(副教授)
申请学位级别 硕 士 专业名称 油画 第四工作室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11年6月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阅人
2011 年 5 月 10 日
目 录
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
引 言 (1)
第一节吴大羽研究的意义 (3)
第二节吴大羽研究综论 (4)
第三节本文的研究重点 (6)
第一章 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的形成 (7)
第一节家庭背景与早期绘画经历 (7)
第二节国立艺术院时期 (10)
第二章 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的发展与深化 (15)
第一节躲进小楼的坚持 (15)
第二节晚年的突破与发展 (19)
第三章 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的价值与影响 (21)
第一节“势象之美”的价值 (21)
第二节“势象之美”的影响 (24)
余 论 (27)
图录版 (30)
参考文献 (36)
致 谢 (39)
摘 要
在中国现代美术史研究领域,中国第一代油画家、教育家吴大羽本应是一个研究热点,但由于种种原因,有关吴大羽的研究始终没能很好的开展,研究成果寥寥,无论广度与深度,与其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均远不相称。
本文在尽可能收集、爬梳吴大羽先生图像与文字资料的基础下,梳理其生活与创作轨迹,从“势象之美”入手,剖析其深入吸收西方印象派绘画精华的同时,逐步融汇中国诗性精神,将中国文化尤其是传统书画的深度内涵如“意韵”、“意象”、“心象”等糅入自身的艺术创作,从而形成中西融合的独特面貌,极具“势象之美”。
虽然吴大羽的艺术在新中国作为“新派绘画”受到打击压制,生活艰辛,作品稀少,但其于深层次融合中西的创作实践,仍然对中国现代油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等人的成功作了学脉铺垫。
[关键词]吴大羽势象之美中西融合
Abstract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Modern Art research, Wu Dayu, who was an educator and oil painter in Chinese first generation, should have been a hotspot for research; however, due to some unknown reasons, the research on WU Dayu has failed to carry out yet. Both quantity of achievements and its depth or breadth are far more irrelevant to his contribution on Chinese art history.
From sorting out and selecting from WU Dayu’s images and text data, the author drew WU Dayu’s art life and art orbit. Analyzing the essence of Impressionism and Chinese ancient poetic philosophies, WU Dayu melted the results into his paintings and established his new and unique Sino-western combination style, called ‘The beauty of status image’. WU Dayu's art, considered as ‘new style painting’ after 1949, was suppressed; which directly leaded to a low production and his poverty. However, his approach of Sino-western combination still has a positive impact in Chinese Modern Oil Painting. Moreover, his great achievements foreshadowed the following artists like Zao Wou-ki, Chu Te Chun and WU Guanzhong.
key words: Wu Da-yu The beauty of status image
Sino-western combination style
波释结悲欣,知君清性心。
江山若故貌,风月宇外新。
人天相接逐,天人策古今。
莫逆万千变,谷空空足音。
余亦存余梦,飞光嚼采韵。
东西迷岁月,啼笑醒春秋。
白内自内障,不许染丹青。
——吴大羽
画道万千 象生意端
——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研究
在《美术观察》2002年第6期,曾经专门组织过“中国人为什么画油画”的讨论。
在油画引入中国百年之后的今天,中国人要不要画油画的问题显然已无需讨论,而为什么画油画?如何画油画?才是讨论的关键所在。
是简单地效仿西方绘画亦步亦趋,1还是加入中国文化精神使之本土化,是这一百多年来摆在中国油画家面前无法回避的世纪课题。
如果我们能从西画的传入,特别是从第一代油画家引进西画过程中的思考与实践,以及他们的改良与失败中多做些研究总结,或许在思考此类问题时便会多几分沉甸甸的学术含量。
对历史的回望有多深,往往意味着对未来的展望有多远。
中国是一个重史的国度,借助于“以史为鉴”继往开来。
相较古代历史研究的兴盛发达,对刚刚逝去的现当代史的研究却略显苍白,以至于在接触到一些去世仅数十年,甚至数年的重要人物时,对其的认知竟不及千年前的古人。
中国第一代油画艺术家、教育家吴大羽先生就是这么一位近乎被遗忘的人。
1至于如何更好地吸收西方绘画之所长,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引 言
虽然早在明代,西方油画就借助于传教士来到中国2,在文化人中产生些许微澜,并在小范围内对中国传统绘画有过一些影响。
3其后的清朝,郎世宁等西方传教士因供职清廷的特殊身份,直接传授油画技法,对当时中国画坛的影响力较之前者略大。
但总体而言,在大多数士大夫心目中,明清时期传入的西方绘画因缺乏笔墨精髓,被认为仅是旁门左道而已。
著名花鸟画家邹一桂就在其《小山画谱·西洋画》中直言:“西洋人善勾股法,故其绘画于阴阳、远近不差锱黍,所画人物、屋树皆有日影,其所用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
学者能参用一一,亦具醒法,但笔法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4此番言论,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多数文人士绅的看法。
西方绘画真正对中国画坛形成冲击并影响其命运,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被坚船利炮轰开国门的中国,在连连失败的残酷现实面前,终于意识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重要性。
一批批有志青年踏上出国留学之路,希冀师法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体制,拯救日渐衰微的祖国。
在这批留学大潮中,为数可观的留学生漂洋过海,进入东洋日本或西洋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国度的美术学院,较为系统全面地接受了西方绘画、雕塑的学院派教育。
学成归国后,创办新式学校,教授国人,逐步使西方艺术在中国大地扎根、生发、壮大,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第一批留学海外的画家,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产生了无法估量的重要作用,对他们的研究,是近现代中国美术研究极为重要的核心内容。
近代美术史的丰富遗存,远超出现有的研究范式和研究视野,即使是尽可能细致的分类,都无法涵盖这个历史大变动时期所有的艺术事实和艺术情境。
1928年,时任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先生择址杭州西子湖畔,创立了第一所综合性的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国立艺术院,开始了“美育代宗教”的实践,揭开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篇章。
八十一年来,中国美术学院群星璀璨,聚集和培养了众多二2一说唐代景教进入中国时就带来了西方油画艺术,但目前尚缺乏可靠的证据。
3明代曾鲸的波臣派一般被认为受到传教士带来的圣母子像的影响。
4清邹一桂《小山画谱·西洋画》。
十世纪中国乃至国际有影响的杰出艺术人才,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吴大羽、颜文樑、倪贻德、李可染、庞薰琹、雷圭元、关良、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他们的名字,照亮了中国现代美术史的天空。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在那个政治代替学术、行政干预学术的特殊年代里,艺术家受到各种因素的压制、排挤和不公正的待遇,多是客观存在。
打开尘封的历史,个案研究的细化和突破,就成为澄清历史事实、构建和深化美术史研究体系和视野的重要途径。
一、吴大羽研究的意义
吴大羽(1903-1988),又名吴待,江苏宜兴人。
1922年留学法国,进入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先师从鲁热教授(Prof Rouge)学习油画,后又转入雕塑大师布德尔(Bourdelle)的工作室学习雕塑。
留学期间曾与林风眠、林文铮、李金发等组织霍普斯画会,宣传艺术运动。
回国后,时任上海新华艺术专科学校教授。
1928年受聘于刚成立的国立艺术院,任西画系主任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一度离校、辗转迁移,直至1947年复任杭州艺专西画系主任。
1950年又因所谓“新派画”风波遭受批判,再度解聘后被迫离校隐居上海,长期闭门谢客,无法正常作画,在冷落和孤独中度过后半生。
虽然,80年代后吴大羽的艺术生命得以重生,惟年已垂暮,且身患白内障,壮志难酬。
不幸的遭遇和对世俗的疏离,使他在新中国画坛几乎默默无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作为中国第一代油画的开拓者,吴大羽先生是最早学习并引进印象派绘画的大师,是第一代抽象绘画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融合了西方印象派绘画的精华,又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意韵”糅合其中,形成其绘画独特的“势象之美”,从而在中西绘画融合上,走出了自己独创的道路,并对日后驰誉世界画坛的赵无极、朱德群、吴冠中、闵希文等人产生积极影响。
剖析吴大羽先生的生活和创作轨迹,不仅关乎其个案研究的深入,也将大大推进中国近现代油画史研究的深度,对进一步梳理中国美术学院“国美之路”的发源、继承、发展亦将大有裨益。
二、吴大羽研究综论
如前所述,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研究已日益成为中国美术史研究的重心,而有发展为显学之势。
一大批在近现代美术发展史中卓有影响的艺术家作为研究对象得到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而令人遗憾的是,对吴大羽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是盲点,以至于他的学生吴冠中谈及吴大羽时,常常被对方误以为陈大羽5。
即便在油画界,知道大羽先生者,为数也十分有限。
令人汗颜的是,作为“被遗忘、发现的星”6,吴大羽先生的再发现,与台湾大未来画廊有密切关系。
画廊负责人通过拜访家属,走进了吴大羽先生的画室,发现了留存的部分作品,从而打开了这一被遗忘已久的宝藏。
随着这批作品的重见天日,吴大羽研究有所开展。
1996年1月13日至2月6日大未来画廊举办“吴大羽及其杭州艺专学生”展,并出版吴大羽个人专辑。
同年8月2日中国油画学会与大未来画廊合作在北京国际艺苑举行了“吴大羽先生学术研讨会”,吴大羽的部分学生及艺术家、评论家受邀对其绘画艺术进行研讨。
2001年3月9日至4月8日,于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吴大羽画展”。
2003年为纪念吴大羽诞辰100周年,由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办,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美术馆等承办,中国油画学会、中国美术学院、《美术》杂志社,上海美术家协会、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中国画院协办,于11月21日至12月10日在上海美术馆一楼大厅举办《吴大羽油画艺术回顾展》,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编辑的《上海油画雕塑院·吴大羽》也同时出版发行。
11月21日由上海油画雕塑院、《美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吴大羽油画艺术研讨会”在上海美术馆举行。
2005年10月15日至11月6日,大未来画廊又在台湾举办“吴大羽个展”等。
正是在这些纪念、研究活动的推进下,一批回忆文章和研究论文相继问世,其中如吴冠中的《吴大羽——被遗忘、发现的星》、赵无极的《把他摆回他应得的地位——赵无极访谈记录》、朱德群的《忆吴大羽先生》、闵希文的《心灵的彻悟——忆中国油画第一代垦荒者吴大羽》和《博大精深、超尘脱俗——我国第一51948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上,吴大羽条目的照片是吴大羽,而文字实际上是介绍陈大羽的,可见这种误会由来已久。
6吴冠中文章题目语。
代油画开拓大师吴大羽》、庄华岳《再见吴大羽先生》、曹增明《师生之间是道义关系——我的老师吴大羽》、刘江《回忆在吴大羽工作室学习的两年》等属于回忆型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基本是大羽先生的昔日学生。
而今,作为著名的艺术家,他们更多出于对恩师的感念之情,文字中流露着对尘封往事的眷恋。
在研究型论文中,许江《生命的诗性与虔诚》和邵大箴《背负艺术十字架的人》两篇,虽篇幅不长,却慧眼独具地指出吴大羽先生绘画具有的“诗性”与“大写意”精神,显得难能可贵。
此外,曾长生的《从现象学探吴大羽纸上作品的深层结构——不愧是中国第一代现代主义开山祖师》一文,从艺术现象学的角度切入吴大羽作品研究,令人耳目一新。
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文章来自黄文中的《心灵的彻悟——吴大羽的生平与艺术》,这是其就读中国艺术研究院期间的硕士论文。
7该文涉及吴大羽的生平、漫画、油画、蜡笔画、书法、艺术创作思想、对其评价等诸多方面,但正因涉及面广泛,在研究深度上略显一般。
随着近现代美术史研究的持续升温,大量有关近现代美术的书籍相继付梓。
但阅读《中国油画史》、《中国现代油画史》等诸多美术史论书籍后,不难看出由于对吴大羽先生的研究资料还远远不足,评介也语焉不详。
以李超著《中国现代油画史》为例,这部几十万字的专著对中国现代油画的发生、发展做了较为详尽、深入的研究,是迄今为止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在论及国立艺术院、艺术运动社等群体中,吴大羽都会被提及,但都仅仅是点到而已。
唯一一段对吴大羽先生的介绍仅几百字,其主体内容也多是引用顾之(林文铮)发表在《艺术运动社特刊》1929年第1期上的《色彩派吴大羽氏》中的片段。
与同时期的林风眠、刘海粟等艺术家相比,实在略显单薄了。
再如吕澎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8这部上下两册的艺术史有7次提及吴大羽,但其中6次同样是姓名罗列。
仅在第二章《民国时期的艺术:1911-1937》“现代主义画家”一篇中有一段300余字的论述,文字量不及论述潘玉良的三分之一。
在海峡对岸的台湾,状况也大致相同,专业论文寥寥可数。
1996年10月号的《艺术家》杂志发表了《吴大羽学术讨论会纪要》。
2001年3月号《艺术家》杂志再度发表黄光男短文《中国抽象表现绘画垦荒者——吴大羽画展》与蔡耀庆7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届硕士学位论文,导师张祖英研究员。
8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
《长耘空漠——吴大羽先生的绘画》,2001年4月《典藏》杂志发表《非凡色彩、雄伟创造——吴大羽艺术研讨会纪要》等。
可以看出,这些文章都是为配合同时举办的相关展览而撰写或发表的,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略有欠缺。
三、本文研究的重点
限于篇幅与能力,本文不是对吴大羽先生全面性的研究论文,而是在尽可能掌握其绘画资料与文献资料的基础上,9经过梳理分析其生活和创作轨迹,最终抓住笔者认为吴大羽先生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势象之美”及其影响进行研究,并特别指出这是中西绘画融合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希望通过对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的分析研究,探寻当今中国油画创作的启示意义。
9遗憾的是,目前已经正式出版的吴大羽图像与文献资料仍十分匮乏,为此本人曾设法到台湾进行资料寻找工作,但收获非常有限。
第一章 吴大羽绘画“势象之美”的形成
“势象之美”的观念,据已有材料曾在吴大羽先生四十年代致吴冠中的信函中提及“……示露到人眼目的,只能限于隐晦的势象,这势象之美,冰清月洁,含着不形质的重感,比诸建筑的体势而抽象之,又像乐曲传影到眼前,荡漾着无音响的韵致类乎舞蹈美的留其姿于静止,似佳句而予于其文字。
”10通过艺术家的敏锐感知,吴冠中认为吴大羽先生“自创提出了‘势象’一词,人间形相在心魂的翻腾中被吞吐,被变形了。
画面设色浓郁,对比鲜明,动感强烈。
创造了中国特色的油画,走油画中的东方之路。
吴大羽以中国的‘韵’吞食、消化西方的形与色。
”确实,“势象”一词是吴大羽的独创,亦是其绘画创作的特色所在。
为了更好地探究“势象之美”的内涵与形成,有必要回溯吴大羽早期的绘画历程。
第一节 家庭背景与早期绘画经历
吴大羽先生1903年 11月23日(光绪二十九年)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茶局巷。
吴大羽先生的祖父经营着一个药铺,生活富足,且十分重视家庭的文化教育,形成诗书传家的传统。
家中兄弟姐妹众多,他年龄最小,排行第十,因此倍受家人疼爱。
大哥是前清秀才,有着极好的古文功底,在宜兴县首屈一指,乃至于曾有大学慕名诚聘他为教授。
自幼跟随大哥学文习字,在古典文学与书法方面打下了十分坚实的基础,这在他后来的诗文创作与书写上可略见一斑。
与此同时,他迷上了画画,“我幼年七八岁时,自己就喜欢画画。
徐悲鸿的父亲当时是我祖父的学生,他会画画,人物、风景、静物,几乎什么都画。
他不时背着挎包,里面装着画具、画笔到我们家来,我那时还小,看到这些画既好奇,又高兴……这样,我对美术就慢慢有了兴趣”11“我家里都是读书人,收藏了几
10吴大羽致吴冠中函,见《吴大羽——被遗忘、被发现的星》,《美术观察》1996,3.
11《吴大羽谈艺录》,陈创洛整理,《上海美术通讯》2002年第4期P42。
十幅古人的画。
我小时候就接触中国画了。
我母亲在鞋上、枕上描图绣花,我就站在旁边看着。
”12少年时期对中国画、民间美术的接触,自然根深蒂固地在吴大羽幼小的心灵中撒下种子,并在时机成熟时发芽、成长,对吴大羽艺术风格的形成产生重要的作用。
在二十世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着远东第一大都市之称的上海,凭借其畸形的自治形态,提供了远远超越中国其它城市的更大、更自由的空间,学术交往频繁,涌现出许多学术团体,领风气之先。
20世纪初仅仅西画团体在上海就有:文美会(1912)、东方画会(1915)、天马会(1919)、晨光美术会(1921)等。
这些画会定期举行聚会,举办展览,共同研究西画艺术。
15岁时,喜爱绘画的吴大羽如愿以偿,来到上海学画,师从上海著名画家张聿光先生13,打下了良好的绘画基础。
两年后,年仅17岁的他经同乡介绍,进入当时上海三份大报之一——《申报》担任美术编辑,在《申报》上以“吴待”发表了五六十幅漫画作品与一些杂文、小诗。
在上海的这三四年间,不仅使他的绘画技艺得到明显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他的眼界与思路大大拓宽,并促使他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再次做出了重要的选择,不甘于既有绘画水平的吴大羽准备努力上进,从中国的文化中心走向世界艺术中心。
1922年秋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吴大羽告别上海的十里洋场,搭上法国邮轮,终于来到梦寐以求的艺术之都巴黎,开始了留学之旅。
在语言学校学习半年法文后,他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专科学校,先师从鲁勒教授(Prof Rouge)学习油画,14后又转入雕塑大师布德尔(Bourdelle)的工作室学习雕塑。
15此时的巴黎是名副其实的艺术黄金时期,古典艺术、学院派还在艺术舞台占
12《吴大羽谈艺录》,陈创洛整理,《上海美术通讯》2002年第7期P17。
13张聿光(1885-1968),字鹤苍头,斋名冶欧斋,浙江绍兴人。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上海分会理事,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早年曾绘制布景,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达四十年之久。
一九三五年出版过聿光画集二集。
其绘画继承清末杰出画家任伯年的画风,吸取西画技巧而形成自己的面目。
构图较多变化,不落陈套,有天真自然之趣
14吴大羽自己写作“罗杰”,也有学者译为“鲁热”。
15布德尔(Emile Antoine Bourdelle, 1869-1929),也有学者译作布尔代勒,法国表现主义雕塑家。
布德尔曾进入雕塑大师罗丹工作室,成为罗丹的学生和助手长达15年。
罗丹和布德尔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艺术分歧,经常发生争论,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友好的师生关系。
布德尔的创作规律是:“感动-科学-创造”,力求艺术形式与内容的紧密融合。
布德尔对20世纪的影响很大,贾科梅蒂和里希埃均出自他的门下,从他的风格化的表现写实艺术中颇有领悟。
着重要的一席,而经过塞尚、梵高、高更等后印象派的洗礼,民众的艺术视野空前开阔,野兽派、立体派、巴黎画派也深受民众的欢迎。
大概是自小受到中国文化熏陶所起的作用,留学期间的吴大羽在接受学院派教育的同时,并不拘泥于学院派常规,不满足于学院教学,而更倾向于发展变化中的现代艺术。
他回忆道“我的老师是罗杰,教素描。
当时巴黎对学院派不感兴趣,我后来就自学,想多学点东西。
到研究室去画人体、风景、静物,也学雕塑。
”“我还经常到博物馆去看,博物馆就是‘先生’。
我只是看看,不临摹。
临摹只重技法,往往把感觉忽略了。
当然,也要看它如何制作的。
还要看理论,重理论的学习。
”“当时在学习中,对印象派的东西有兴趣,因印象派以前的艺术已经有人总结了。
而印象派后还在发展中。
要使自己的艺术处在游离状态,不断地变化发展,我崇尚毕加索、马蒂斯,他们不断地在创造,他们也决不喜欢停留在他们的水平上,他们是后来者前进的踏脚板。
”16可以看出,此时的吴大羽已经意识到“感觉”的重要性,去博物馆多看善悟而不喜临摹,他爱上了巴黎画坛极具时代气息的各种现代派:野兽派的大胆、表现主义的泼辣、立体派的理智、巴黎派的个性、纳比派的自由,在西方现代艺术中,或许他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脉动。
这一时期的留学生都肩负着效法西方、振兴国运的历史责任感,艺术救国与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一样,方兴未艾。
“致力艺术运动,促进中国之文艺复兴”,自然是身处巴黎的艺术学子们共同的理想。
1924年1月27日,刘既漂、林风眠、林文铮、王工、曾以鲁、唐隽、李淑良、吴待等留法的艺术家们在巴黎组织霍普斯学会(希腊文Phoebus,即拉丁文Apollo)17,5月21日,霍普斯学会在法国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的莱因阿宫(Palais du Rhin)举行第一次“中国美术展览会”,受到巴黎媒体的关注,“巴黎各大报,无处不登载其事”。
18参展者有林风眠、徐悲鸿、李金发、刘既漂、王代之、曾一橹、唐隽、吴大羽等人。
“新画中殊多杰作如林风眠、徐悲鸿、刘既漂、方君璧、王代之、曾一橹诸君,皆有极优之作品。
新雕刻则有吴待、李淑良诸君之作品”。
19文中的吴待就是吴大羽,
16《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秘书处编,1996第4期P2、6
17“霍普斯”的含义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在欧洲古典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主宰光明、青春和艺术,无疑这一名称具有隐喻强大的生命力和指导方向的双重含义。
181924年3月20日的《申报》刊有《留法艺术界新组织团体讯》。
19关于这次美术展览,记者李风1924年6月5日从巴黎寄回国内发表的《旅欧华人第一次举行中国美术展览大会之盛况》有详细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