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写作 序列训练(5)教师用书 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序列训练五
一、课内素材
1.苏东坡既然天赋这样生气蓬勃的精神,他自然常遭遇到道德的矛盾,一方面要保持英雄本色,不失其与生俱来的大无畏精神;另一面又要顾到同样重要的明哲保身这一人生的本分。
在苏东坡一生的官宦生涯中,有某些时期此种冲突特别尖锐,往往他宁愿保持他的英雄本色。
所以他内心中的冲突总不会太大的。
他那伟大的天才不断自由流露而一发不可抑制。
(《苏东坡传》)
【应用指南】苏东坡面对世俗社会,能够坦然地选择保持英雄本色,足以证明其个性的自由,胸怀的豁达。
可以用于“人生中的选择”、“学会坚守自我”等相关话题。
2.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
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像、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已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
(《苏东坡传》) 【应用指南】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可以说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他人生的最低点。
然而他过的是神仙般生活,生活的睡梦丰足,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足以表明他的乐观豁达情怀。
可以用于面对“人生中的困境应学会坦然、学会乐观”等相关话题。
3.宇宙之中,物各有主,把不属于我们的据为己有,又有何用?只有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供人人享受的。
凭我们的生命和血肉之躯,耳听到而成声,目看到而成色——这些无限的宝贝,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造物无私,一切供人享受,分文不费,分文不取。
(《苏东坡传》) 【应用指南】苏轼是睿智之人,七情六欲自然丰富于常人,对景生情,触发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时消极情绪,亦属自然。
最为可贵的是,他能从此消极情绪中跳出来,转入理智和超然。
这实在是常人难及的。
可以用于“人生不如意者常十之八九,尽人事而顺自然”等相关话题。
二、课外素材
1.国学大师钱穆曾说:“苏东坡诗之伟大,因他一辈子没有在政治上得意过。
他一生奔走潦倒,波澜曲折都在诗里见。
虽然苏东坡的儒学境界并不高,但在他所处的艰难的环境中,他的人格是伟大的,像他在黄州和后来在惠州、琼州的一段。
那个时候诗都好,可是一安逸下来,就有些不行,诗境未免有时落俗套。
东坡诗之长处,在有豪情,有逸趣。
其恬静不如王摩诘,其忠恳不如杜工部。
”
【应用指南】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并取得了非凡的文
学成就。
以上素材可以用于“人要在逆境中学会保持气节,成就自己”等相关话题。
2.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
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
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应用指南】“四个三”多层次、全方位地介绍了苏东坡。
他有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他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可以用于“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珍惜自己身边的美好事物,美好人物及美好感情”等相关话题。
拒绝平庸
江苏考生
我也用微博。
但我有一个癖好,只看,不点“分享”;只写,不愿“引用”。
有微博好友问为何?
答:拒绝平庸。
诚然,段子玲珑,资讯新鲜,图片醒目,视频抢眼。
但在我看来,却只是下酒菜而已。
诗歌才如酒,警句方如肉,然酒肉穿肠过,心中留的,唯有发于心、慑而慷的个人真情和思维火花。
若忙于人云亦云,则落入俗套,辜负了微博本身为人们提供拒绝平庸的平台之妙用。
拒绝平庸,是不甘于平凡、不沦于庸常。
少年时读《东坡题跋》,读到苏轼评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一文,写:“平生愿效此作一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不禁拊掌而叹: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若苏轼真仿效退之写篇序,再出色恐怕也未必如韩文之精妙,湮没于千千万万的仿作中,未免落了下乘。
不似今日,以“不若且放”之豁达留名千古,有力地抨击了“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之定论,岂是凡俗能及!
拒绝平庸,是唯愿走出自我之路的缘故。
姑且仍拿苏轼举个例子,虽放下仿韩文之举,但从未放弃过生死意义的探索。
其前后两篇《赤壁赋》,以人生代谢之深刻大问,展纵横古今之思辨大美。
未必可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至少成一家之言矣。
行文此处,我不禁想起那个弃传统而坦荡独行的林纾,以《韩柳文章研究法》而闻名,更以此诗而著名:
“平生不入三王家,家法微微出苦瓜。
我意独饶山水味,何须苦攻学名家!”走出自我之路,是坚信“宁有种乎”,是自信“英雄不问出身”,只问是否跳出俗套,立为民生,言为心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我深以为然。
太多的前人,太多的远方,连风景也如嚼过千遍的鸡肋,愈发促使我们拿起自己的理性,拒绝平庸,踏出自我之路。
拒绝平庸而甘于平凡,这不是修辞的问题,而是生存还是死亡的问题。
【亮点评析】文章起笔不凡,切入巧妙,两用苏东坡不落俗套著美文,名士风流传千古的典型事件来阐明,要拒绝平庸,就要甘于平庸,不沦于庸常,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和思考来踏出自己的路。
杂文笔法运用娴熟,纵横捭阖之间颇现大气和灵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议论类文章如何说好真道理来认证命题的优秀样本。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山羊过独木桥”是为民学校传统的团体比赛项目。
规则是,双方队员两两对决,同时相向而行,走上仅容一人通行的低矮独木桥,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决定胜负。
因此习惯上,双方相遇时,会像山羊抵角一样,尽力使对方落下桥,自己通过。
不过,今年预赛中出现了新情况:有一组比赛,双方选手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这种做法当场就引发了观众、运动员和裁判员的激烈争论。
事后,相关的思考还在继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事实类材料,将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某个特定的事件或现象、问题等提供给考生,要求他们通过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而形成相应的见解、观点或情感、态度,很好地规避了模仿与套作。
读完这则材料,我们会很容易想到“对决”“合作”“习惯”“规则”“争论”。
立意角度:
(1)可以从“争论”的角度谈:为什么会引发如此激烈的争论?根据常用的“由果溯因法”,从探究原因来切入立意。
“规则”指明是“对决”与“突破”,其实就是强调“竞争”,旨在提高比赛的观赏性,能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者获胜,最后以全队通过人数多少来决定胜负。
而最新情况是,有这么一组选手,他们相遇时互相抱住,转身换位,全都顺利过了桥。
其实他们也算是“突破对方阻拦成功过桥”,并不算违规,只是没有满足大伙儿对比赛原有的期待。
规则的设定需要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规则的制定不妨人性化一点,不仅可以体现公平公正,也可以体现友爱互助。
我们要敢于打破常规,学会变通,在没有细化的规则中,找到突破口。
(2)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良性的竞争是应该被提倡的。
失去竞争的比赛或游戏,会降低观赏价值,缺少竞争的人生将缺少活力。
正如哲人休谟所说:“高尚的竞争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
”考生可以围绕这一观点展开论述,联系生活实际,毕竟在现实生活的世界里,竞争无处不在。
(3)虽然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但我们这里的“不争”是为了获取利益的最大化。
与其在竞争中求独胜,倒不如在合作中求双赢。
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导向,为社会传递了一种正能量,让我们的心态更积极,更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