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 阿里山纪行 (4)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da66382d15abe23482f4d85.png)
1.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自探问题。下面我们再回看一下,开始我们提出的问题还有那些没有解决?
2.本节的知识已经学完,对于本节的学习,谁还有什么问题或不明白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开头引用歌词的好处?
开篇引用台湾同胞和大陆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开启全文,说明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是相通的,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
2、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3、台北松山机场--嘉义--阿里山站--林区--姊妹潭--神木--下山
4、例如:文章第二自然段中的叠词:“莾莽”形容草木茂盛的特点,“莾莽林海”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浓稠”是稠密的意思,“云雾浓稠”写出了阿里山“幽深”的特点。
2017-2018学年度八年级班语文教案
课题
16《阿里山纪行》
课型
略读课
节数
1
备课人
审核人
授课人
日期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整体感知课文,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情感态度
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难点
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学生谈学习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谈一谈.
2.学科班长评价本节课活动情况。
板书设计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景点:古式的火车、清澈的水潭、静谧的森林、厚密的青苔、无边的林海、神奇的神木。
风光特点:美如画
作业布置
处理练习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e81251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2b.png)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四单元第16课《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作者对阿里山的景色和风土人情的描绘,感受作者对宝岛台湾的热爱之情。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瑰丽、神奇、云雾缭绕等,并学会运用。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描绘自然景观”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技巧、分析优秀作品并尝试创作。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发现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虽然能够尝试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这说明学生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写作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写作中。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让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成果,从他们的反馈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然而,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在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和作者情感方面仍有所欠缺。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相关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里山纪行》中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手法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布课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布课阿里山纪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50912b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c4.png)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公布课《阿里山纪行》教案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3.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预备:预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第一教时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2.用图片和文字展现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漂亮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一)预习检测(二)感知课文1.整体归纳: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细点归纳: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此刻课文的哪些地址呢?并试着归纳每处景物的特点三、师生互动,合作探讨(一)行踪探讨1.划出说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2.参照适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设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咱们的校园(二)赏美景、悟真情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试探:作为导游,在游览进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什么缘故?请以以下句式进行描述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伙儿参观游览的是,因为(三)主题探讨,反思评判作为一名游客,除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伶俐的你在游览进程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收成?(可选择以下任一句式谈谈)在整个游览进程中,我发觉了(明白了、知道了、想到了)……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悦耳的歌何时咱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固然,此刻已经能成为现实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咱们的校园3>咱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附板书设计:行踪景情进阿里山云雾浓稠风潭水清澈喜爱光林区宁静美曲径幽路如丛林无边赞美画访神木神木神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3.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预备:预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第一教时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2.用图片和文字展现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漂亮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一)预习检测(二)感知课文1.整体归纳: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细点归纳: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此刻课文的哪些地址呢?并试着归纳每处景物的特点三、师生互动,合作探讨(一)行踪探讨1.划出说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2.参照适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设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咱们的校园(二)赏美景、悟真情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试探:作为导游,在游览进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什么缘故?请以以下句式进行描述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伙儿参观游览的是,因为(三)主题探讨,反思评判作为一名游客,除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伶俐的你在游览进程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收成?(可选择以下任一句式谈谈)在整个游览进程中,我发觉了(明白了、知道了、想到了)……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悦耳的歌何时咱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固然,此刻已经能成为现实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咱们的校园3>咱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附板书设计:行踪景情进阿里山云雾浓稠风潭水清澈喜爱光林区宁静美曲径幽路如丛林无边赞美画访神木神木神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2.整体感知——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3.反复朗诵——体会文章文字音乐美和情韵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教学时数:二教时教学预备:预备音像《高山青》和《大海啊,故乡》,制作课件第一教时知识与能力: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进程与方式:1.自主、合作、探讨,表现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里山漂亮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一起愿望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2.难点:体会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阿里山如画的风光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高山青》的歌曲. 2.用图片和文字展现阿里山的风光,让学生感受阿里山的漂亮二、自读文本,整体感知 (一)预习检测 (二)感知课文1.整体归纳: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2.细点归纳: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感觉,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此刻课文的哪些地址呢?并试着归纳每处景物的特点 三、师生互动,合作探讨 (一)行踪探讨1.划出说明作者行踪的语句,理出作者游览线路图2.参照适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设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3.总结写法:移步换景4.课堂作业(1):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景手法描述咱们的校园 (二)赏美景、悟真情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试探:作为导游,在游览进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什么缘故?请以以下句式进行描述游客朋友们,我最想带大伙儿参观游览的是 ,因为 (三)主题探讨,反思评判作为一名游客,除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伶俐的你在游览进程中是不是还有别的收成?(可选择以下任一句式谈谈)在整个游览进程中,我发觉了(明白了、知道了、想到了)……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悦耳的歌何时咱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固然,此刻已经能成为现实 1>课下搜集有关阿里山、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做成卡片2>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述咱们的校园 3>咱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3.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附对联)学者歌声融会两岸情谊幽林神木尽显一山精神附板书设计:行踪景情进阿里山云雾浓稠风潭水清澈喜爱光林区宁静美曲径幽路如丛林无边赞美画访神木神木神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
2017-2018学年(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阿里山纪行 (共26张PPT)
![2017-2018学年(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16.阿里山纪行 (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f6e23405fc4ffe473368aba1.png)
咣当咣当
语言·赏析
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其盘 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 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 兵马。
修辞美:恰当的修辞也能调节音节, 增强语言的音乐美,而且能使文章语 言生动活泼。
课堂·小结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浓稠的云雾 古式的车站 清澈的水潭
新课·讲解
游览行踪:
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 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车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 ——山间的曲径幽路 ——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移步换景
新课·讲解
课堂·小结
我们又何尝不想到宝岛台湾去欣 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到那里去感 受万顷林涛,到日月潭去领略清 纯碧波,到玉山去一览众山小呢 ? 让我们不再像诗人余光中感叹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们 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让我们 不再被一湾浅浅的海峡所阻隔,
行踪(景色)
台北松山机场 嘉义
(浓稠的云雾)
乘森林小火车 进山 阿里山站
(古式的车站)
(厚密的青苔)
曲径 幽路
(清澈的水潭)
峰回路转,迂曲 穿过一片林区
从火车站到神木, 尚有一段路
(无边的 林海)
(静谧的林区)
下山的 路上
在树身之间穿行了 一阵,终于看到了 神木
(古老的神木)
写法: 移步换景
新课·讲解
语言·赏析
品味语言
本文的语言写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常优美,你喜欢文中哪 些语句?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蚊的 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 是禅的世界。 节奏美: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 曲,字音的响沉、抑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 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构成声音的 节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3e43e0fc360cba1aa811da59.png)
阿里山纪行【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风靡(mí)嘉义(jiā)浓稠(chóu)山岚(lán)溢出(yì)颇有(pō)骤然(zhòu)一泓(hóng)谛听(dì)静谧(mì)濛濛(méng)雄踞(jù)幢顶(chuáng)红桧(guì)孕生(yùn)参天(cān)堪称(kān)二、形似字正音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四、词语积累融会:融合。
浓稠:浓厚。
静谧: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无可匹敌:没有能够与之相抗衡的。
五、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科领域:美学、文学。
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2.作品简介《阿里山纪行》选自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写作背景介绍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浏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
七、文章结构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部分可分为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 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 阿里山纪行](https://img.taocdn.com/s3/m/639132c0b84ae45c3a358c33.png)
吴功正
教学目标:
1、欣赏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3、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音乐美和情韵美。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艺评 论家、美学 家。1997年7月初, 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 请,赴台 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 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 醉于此。他 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 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 者,让更 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 产 生了。
纪 行:指记载旅游路上的所见所闻的文字 (多用于标题)。
游记散文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说阿里山给你的最初印象是什么? 2.边读边划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以作者的行踪为序,文中写了哪些景,各有什么 特点?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在正准备带领大家 动身游览风光 如画的阿里山,请你先介绍一 下我们今天的行程和所乘坐 的交通工具。
十月 23-21:40
两段横卧在地上
合作探究
你觉得神木“神”在何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 文化内涵?
神木的文化内涵: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 受的风风雨雨, “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 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 的。”中华民族 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其不折不 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神木拔地参天,八面 威风,雄踞山间, 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 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 不折不 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 历经磨难, 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 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 在,是中华民族的 精髓之所在。
风光美如画
(古老的) 森林小火车
(清澈的) (透亮的)
姊妹潭
(云雾缭绕的) (静谧的) (多姿的)
(厚密、多雾的)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阿里山纪行 课件 (共36张PPT)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 阿里山纪行 课件 (共3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c9224c283968011ca3009128.png)
品味语言之美——音乐美
(以“明镜”来比喻潭水,写出了潭水“清澈透 亮”的特点,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 写出了水潭的美)
读一读
风靡 mǐ 镶嵌 xiāng 谛听 dì 山岚 lán 鱼鳖
堪称
kān
biē
mì
参天 cān
一泓
hóng
静谧
红桧 guì 幢顶 chuáng雄踞 jù
朗读课文
划出表示作者地点转化的语句。
语文活动
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阿里山之行的导 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请快速浏览 课文,参照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填写完善 下列解说词。
①作者游阿里山不尽然是为了看那“美如水”的“阿 里山姑娘”,言外之意,也是为了欣赏阿里山的美 丽风光;②作者在整个游程中,确实看到了如画的 阿里山风光,并为之陶醉,他的赞美出于肺腑;③ “一方山水育一方人”,看到了山水之美,也等于
矗立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区, 是一株树龄达三千年的老红 桧。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 质地幼坚,宜作桥梁、家具 等,是珍贵木材之一。桧树 一般生长缓慢,非百年不能 成材,所散发的馥郁气息, 历久不衰。阿里山神木的寿 命和体积都很罕见。树身高 五十三公尺,树围粗约二十 公尺,是阿里山之宝。神木 历尽沧桑兴替,而能不毁于 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 神。
温馨提示:注意安排好说话的顺序。
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 意语态和礼貌哦。
大家好!非常高兴,今天由我带领 大家一起游览阿里山,宴会结束后,我 们将从(台北的松山机场 )乘飞机到达 中部城市( 嘉义 ),然后改乘( 森林小火车 ) 进山,经过3个小时的运行后我们会到达 ( 阿里山站 ),从这里开始我们需要步行 上山,穿过一片(林区 ),我们会看到 ( 姊妹潭 ),迈过(原始森林)间的 (曲径幽路),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 标志和灵魂——( 神木 )……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6b89adb489eb172dec63b712.png)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设想: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熟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体会课文的移步换景手法。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查找资料了解阿里山。
课堂学习:第一块:整体感知课文(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织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学生交流、思考与运用。
2、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学生欣赏、思考、发言。
3、织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让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进一步感受阿里山的如画风光。
学生朗读、感受。
第二块:理解课文内容(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在文中划出作者游览的线路,说说课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的特点。
(让学生了解移步换景、寓情于景的写法)。
学生圈画、思考并发言。
2、读了课文,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了哪些认识和感受?你是怎样理解置身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内容思考"探究·练习一"。
学生思考、发言。
第三块:语文活动(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台湾人民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对扬州的旅游业的发展提几条建议。
学生讨论、交流。
第四块:布置作业抄写生字词,完成《同步导学》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
2、比较阅读,感受不同的写作风格。
课前学习:选择阅读一些写景的文章。
课堂学习:第一块:品位语言(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结合探究练习二)1、在文中划出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然后小组交流。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 阿里山纪行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十六 阿里山纪行](https://img.taocdn.com/s3/m/169903990b4c2e3f56276333.png)
正音辨形
幢﹒顶(chuán)ɡ 雄踞( jù ) kān( 堪)称 山 lán( 岚)
风靡( mǐ)
dì( 谛 ) 听
学习目标
• 1. 追寻作者游踪,感受阿里山“美如 画”的风光,学习游记移步换景的写法。
• 2. 体会作者爱祖国、爱河山、盼回归 的美好情怀。
• 3. 学习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进行写作。
请你拿起笔,试着运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以恰当的修辞,用生动优 美的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喜爱的 一处美景吧!
我们祖国的美丽河山,我们的身边, 同样有许多美景令我们目不暇接。请 你试着运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以生动 优美的语言以及恰当的修辞,向大家 介绍一下你喜爱的一处美景吧!
我们的祖国...... 我们的家乡灵山......
祖国各地的美景令我们无限神往, 我们的家乡灵山也是美景处处,六 峰山、双鹤岭、鸣珂江、灵东水 库......各类美景都令我们目不暇接。
最终将会欣赏到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神(木 )……
阿里山的风光真美是如(画
) 呀!
请根据你做小导游时所找到的表明作者游踪 的语句,填写下面表格。
景物
特点
林海
① 幽深,云雾浓稠
森林小火车站 不同寻常的古典文化氛围
姊妹潭
③ 如明镜,清澈透亮,水墨画
原始森林
④ 静谧、净洁、禅,无边无际
⑤ 曲径幽路
青苔、密、厚、绿地毯
阿里山纪行
吴功正
阿里山
阿里山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
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峦的总 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2663米,东 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是台湾著名 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游胜地。
2019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阿里山纪行
![2019秋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阿里山纪行](https://img.taocdn.com/s3/m/f8cfb1d88762caaedd33d4a3.png)
整体感知
作者行踪 :
松山 机场
台中 嘉义
神木
阿里山站
穿 过
林
曲径幽路
区
下山路上
古式的火车
细读感悟
文章写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景物?这些景物 各有哪些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林 海 云 雾
深 山 水 潭
原始森林
曲径幽路
千 年 神 木
有不少美景,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 是说不出来,“情”在不言中。可作者做到了这一 点,他把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 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请从文中找出几例, 品读玩味并作简要分析。
讲学,交流两岸吴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 景区阿里山。作功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他 想把阿里山描绘正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
知道它,于是写下了此文。
字词积累
mǐ
风靡
hóng
一泓
chuáng
幢顶
bì
秘鲁
biē
鱼鳖
guì
红桧
kān
lán
堪称 山岚
dì
mì
谛听 静谧
chuāng jù
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风风雨雨,“没有 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 巨子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文化积淀, 孕育了其不折不挠、威武向上的精神品格。
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 ,它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 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 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 之林。神木是阿里山的精髓之所在,是中华民族的精 髓之所在。
2019-2020学年度上册
2019秋最新PPT课件
部编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 苏教版
![部编2020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阿里山纪行》备课资料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fbd1998ad51f01dc381f118.png)
阿里山纪行【重点难点点拨】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风靡(mí)嘉义(jiā)浓稠(chóu)山岚(lán)溢出(yì)颇有(pō)骤然(zhòu)一泓(hóng)谛听(dì)静谧(mì)濛濛(méng)雄踞(jù)幢顶(chuáng)红桧(guì)孕生(yùn)参天(cān)堪称(kān)二、形似字正音三、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四、词语积累融会:融合。
浓稠:浓厚。
静谧: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无可匹敌:没有能够与之相抗衡的。
五、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10~),《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学科领域:美学、文学。
主要研究方向: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2.作品简介《阿里山纪行》选自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浏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六、写作背景介绍1997年7月初,吴功正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浏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来后写了《阿里山纪行》。
七、文章结构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部分可分为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过程,侧重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寻常的氛围。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习题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313df7aa300a6c30c229fe7.png)
阿里山纪行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①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眼前骤.然一亮,出现一泓水潭。
它叫姊妹潭,传说曾有两姊妹一起在此投水殉.情而亡。
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②满眼是未加采伐的原始森林。
潭无鱼鳖,森林里也没有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捕捉,分辨,却又没有了。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
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同行者都在深深地吸气,仿佛要把整个阿里山的空气都吸进去,不再吐出来。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词语工整地书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骤.然(zhòu)殉.情(xùn)镶嵌.(qiàn)谛.听(dì)(3)请根据第②段画线句子的意思,将其改成与前一句句式一致的句子,改后的句子为:林无鸟兽。
(4)第②段有一处病句,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隧道山岚纯粹人迹罕至风糜一时(2)青苔雄踞弦律庞然大物穿肌透骨(1)糜改为靡(2)弦改为旋3.说出下列语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1)这潭犹如山间一面明镜,清澈透亮,仿佛山林不是倒映潭中,而是与水潭镶嵌在一起,成了一幅倒置的水墨画。
修辞手法:比喻作用:以“明镜”来比喻水潭,突出其“清澈透亮”的特点。
以“水墨画”比喻水木相映的美景,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景物的特征。
(2)树木姿态各异,如幢顶,如伞盖,如古寺宝塔。
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作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的盘曲之势,排比的句式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3)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修辞手法:引用作用:引用诗句说明了森林的幽深,空气的湿润,增强了感染力和说服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 阿里山纪行学案 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6aa6ccf61fb7360b4c65e2.png)
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欣赏如画的阿里山风光。
2、学会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作方法。
3、品读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知识储备:1、认识阿里山:阿里山在台湾省是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玉山山脉与玉山国家公园相邻,四周高山环列,气候凉爽,平均气温为摄氏10.6度,夏季平均14.3度,冬季平均气温6.4度。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全部属于国有林班地,总计面积高达1400公顷。
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日出、云海、晚霞、森林)合称“五奇”。
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
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
登山途中,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
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
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这里所产的是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如台湾杉、铁杉、红绘、扁柏和小姬松,称为阿里山特产“五木”。
2、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吴功正1997年7月初写的,当时,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台湾学者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了《阿里山纪行》,发表于是1997年12月4日的《人民日报》,编入教材时作者做了修改。
3、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美学家、文学评论家。
课时安排:拟1——2课时一、初读课文,自主预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风靡()咣()当秘()鲁隧()道山岚()迂()曲鳖()幢()红桧()雄踞().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静谧()孕生()2、解释词语匹敌:骤然:恍如隔世:静谧:庞然大物:堪称:谛听:山岚:3、本文是一篇游记,游记大都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谋篇成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十六 阿里山纪行 (共31张PPT)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十六 阿里山纪行 (共31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b2f57971fe910ef02df8d3.png)
本文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阿里山美丽 迷人的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了“阿 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了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 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十六 阿里山纪行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文 章的主旨。(重点) 2.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品味本文富于音乐美 和情韵美的语言。(难点) 3.感受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题目中的“阿里山”点明了写作的对象,“纪 行”表明本文是记载旅途见闻的,也点明了本文的 体裁是一篇游记。
• 1、所有高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 2、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 • 3、教育始于母亲膝下,孩童耳听一言一语,均影响其性格的形成。 • 4、好的教师是让学生发现真理,而不只是传授知识。 • 5、数学教学要“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秘鲁(Bì) 迂曲(yū) 红桧(guì) 镶嵌(qiàn)
隧道(suì) 谛听(dì) 雄踞(jù) 静谧(mì)
多音字
mǐ(风靡) 靡
mí(奢靡)
chán(坐禅) 禅 shàn(禅让)
chuáng(石幢) 幢
zhuàng (一幢) 巧记乐背
chuán(传说) 传 zhuàn(传记)
①奢靡(mí)之风曾风靡(mǐ)一时。 ②他将帝位禅(shàn)让后,终日专心坐禅(chán)。
4.(宁夏中考,T16)第4段中引用神话传说起到什么样 的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通过引用两姊妹“投水殉情”的传说,交代了水潭 名称的由来,赋予潭水以凄美的传奇色彩,增添了游记 散文的趣味性,同时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作业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作业苏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773bd85883d049649a665802.png)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作业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作业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16《阿里山纪行》作业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阿里山纪行》作业一、积累·整合1给加点的字注音.风靡.( )山岚.( ) 堪.称( ) 谛.听( ) 红桧.( )恍.如隔世( ) 人迹罕.至( )2.解释下列成语.接风洗尘:风靡一时:庞然大物:3.本文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字里行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品味语言,本文的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
读下列句子,谈谈你对文章语言美的体会。
⑴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
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或禅的世界。
偶有一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
品味:这段文字运用了、、等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鲜明的节奏,富有声感和音乐美。
“循声得情”,通过反复诵读,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的世界的独特体验。
⑵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无边无际。
其盘曲之势,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真不知树躯有多少围、树身有多么高.它们排列之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品味:这段文字用了个比喻句,句式整齐,结构匀称,节奏鲜明,和谐动听。
第一个比喻,森林:“恰似一片汪洋",是形容森林的;“如幢顶,如伞盖,又如古寺宝塔”,作者一连用三个比喻,描写树木的盘曲之势。
这里连用助词“之”,不仅使句式整齐,而且使文章足句足拍,起到调节音节的作用。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PPT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阿里山纪行》PPT](https://img.taocdn.com/s3/m/ab5db2d1fab069dc5022015b.png)
曲径幽路 赞美
森林无边
神木神奇
写走 把 下一 固 来边 定 看立 ,足 把点 看和 到观 的察 景点 物, 依一 次边
矗立在阿里山的天然森林区, 是一株树龄达三千年的老红桧。 红桧属柏科常绿乔木,质地幼坚, 宜作桥梁、家具等,是珍贵木材 之一。桧树一般生长缓慢,非百 年不能成材,所散发的馥郁气息, 历久不衰。 阿里山神木的寿命和体积都 很罕见。树身高五十三公尺,树 围粗约二十公尺,是阿里山之宝。 神木历尽沧桑兴替,而能不毁于 雷火斧金,所以又被尊为树神。 神木四周围有木拦,旁有木亭一 座,内置有 “神木颂诗碑”。
一、融情于景
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 有如蝉、如蚊的声音,侧耳 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 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 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 的世界。
二、托物寄情
它仍然是阿里山的标志、灵 魂。
抄一抄
摘录自己最喜欢的语 句摘录在笔记本上, 并体会这些语句对表 达两岸人民融会的感 情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美学》、《六朝美学史》、《唐代美学 史》等,发表文学创作作品多篇。
阿里山
阿里山 位于台湾嘉义县东北,是 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 峦的总称。 最高峰为大塔山,海拔为 2663米,东距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 米)甚近。阿 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 公顷,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和旅 游胜地。
1、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行踪的语句。
2、一路上,作者欣赏到了阿里山的哪些景
点,请你给各个景点起个名字。(小提示:
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
景点命名,即“
的 ”的形式)
路线
台北松山机场
(浓稠的云雾)
嘉义
乘森林小火车
阿里山站
进山
(古典的站台)
(厚密的 青苔)
(清澈的 姊妹潭)
曲径 幽路
峰回路转,迂曲 穿过一片林区
吴功正
学习目标: 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 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本文富有音乐美和情韵 美的语言。
作者简介
吴功正
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 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 讲学,交流两岸文化。之后,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 风景区阿里山。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 醉。他想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者, 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此文。
再次细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并 作简要分析。
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 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 量运用叠词。
(3)拟声美:运用拟声词。
你认为神木美不
美?它有哪些丰富而 深邃的文化内涵?
台湾民谣: 一二三,到台湾, 台湾有个阿里山, 阿里山,有神木, 明年我们回大陆。
作业:
以《美丽的校园》为题, 采用移步换景法,来描绘我们美 丽的凤台中学,400字左右。
1、读准下列红字的音
风靡( mǐ ) 谛听( dì ) 鱼鳖( biē ) 一泓( hóng ) 堪称( kān )
山岚( lán ) 雄踞( jù ) 静谧 ( mì ) 幢顶 (chuáng) 红桧 ( guì )
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 知作者所描绘的阿里山的美,
说说阿里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用原文中的一个词)
(无边的 林海)
(静谧的森林)
在树身之间穿 行了一阵,终 于看到了神木
(古老的神木)
下山的 路上
从火车站到神木, 尚有一段路
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景物依次描 写下来,就是移步换景。游记一般采用这 种写法,按时间山
林
静森谧林的 小森 火林 车 雾气缭绕
清澈的潭水
古老的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