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百年降水变化序列的建立及监测检测研究—近50年极端降水共25页
近50年中国降水序列均一性检验与订正研究
非 气候 因素变 化 的非 均一 性 气候 序 列 直接 影 响 了
1 引言
长 时间 的降 水 序 列 是 水 资 源 和 水 循 环 气 候 及 其气候 变 化研究 的基 础 ,近 5 0年 来 ,我 国气 象 部 门建 立 了较 完 善 的 地 面 降 水 监 测 网 ,但 由于 台 站 的迁 移 、仪器 的变更 及其 观 测 规范 的变 化等 因素 , 导致 了资料 序 列 中 的非 均 一 性 ,显 然 ,这 种 包 含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进程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影响。
本文利用近五十年中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分析了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
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而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
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变化规律在中国不同地区有一定的差异,对于我们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广泛关注。
气候变化导致了一系列的极端天气事件,如暴雨、干旱、高温等,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巨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规律,本研究使用近五十年中国的气象监测数据,全面分析了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中国极端温度事件的变化规律: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在近五十年以来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
这主要表现在高温事件的增加,特别是极端高温的发生频率大大提高。
研究发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是高温事件的重点区域,这可能与区域人口密度和经济活动水平有关。
此外,高山区域的极端寒冷事件也有所增加,可能与大气环流变化有关。
这些极端温度事件的增加对人体健康、农作物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平衡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较为复杂,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总体而言,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既有增加的趋势,也有减少的趋势。
研究发现,华南和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增加趋势,而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北地区则呈现减少趋势。
这可能与地形、大气环流和水汽输送等因素有关。
在季节变化方面,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在夏季和秋季较为突出,而冬季和春季相对较少。
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不仅影响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还对洪涝灾害和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不同地区的极端事件变化差异:本研究还发现,中国不同地区的极端事件变化具有明显的差异。
近50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_章大全
物理学报
ACTA PHYSICA SINICA
Vol. 59, No. 1, January, 2010 n 2010 Chin. Phys. Soc.
近 50 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
表 1 ) 6 为使用 W 检验和偏度与峰度联合检验 对资料在不同信度系数下进行正态性检验的结果. 可以看到, 年降水量序列正态性要差于年均温度和 PDSI 序列. 在信度系数 0110 的情况下, 年均温度、降 水量 和 PDSI 仍 然 分别 有 占 总 数 7718% , 7411% , 7612% 的站点通过 W 正态性检验. 偏度与峰度联合 检验结果也显示多数气象站的包括年降水量等的气 象要素序列符合正态分布. 日降水量和月降水量等 较高分辨率降水资料一般不服从正态分布[ 16,17] , 而 年降水量在一定程度 上可近似的作为正态分 布处
1期
章大全等: 近 50 年中国降水及温度变化 在干旱形成中的影响
6 57
年均温度 年降水量
PDSI
表 2 W 检验结果( 信度系数 0105)
总站点个数
185 185 185
通过检验的 站点个数
157 155 155
通过检验 的百分比
841 9 831 8 831 8
年均温度 年降水量
PDSI
表 3 W 检验结果( 信度系数 0110)
化趋势, 当 b= 0 时表示无任何变化趋势.
预测模型使用正态分布噪声模拟观测序列的波 动项. 为检测模型对温度、降水和 PDSI 年值的适用 性, 同时考虑到样本量等因素对正态性检验效果的 影响, 采用 W 检验和偏度与 峰度联 合检验两 种方 法[ 14] 对资料序列进行正态性检验, 统计不同信度系 数下通过正态性检验的站点个数, 并计算通过站点 个数占总站点数的百分比. 其中 W 检验是一种适合 小样本量情形的正态性检验方法. 该方法是 Shapiro 和 Wilk 在 1965 年提出的[15] , 具有灵敏度高、计算简 便、所需样本容量较小等优点.
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
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近四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研究摘要:气候变化对地球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其中近四十年来中国的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逐渐增多。
本研究旨在探究这些极端事件的群发性,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和原因。
通过对中国气象站点观测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结论:近四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多趋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这不仅与气候变化有关,还与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引言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的极端气候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频发,极端气候事件给国家和人民的生活、经济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的群发性对于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气象站点数据,收集了近四十年来中国各地的温度和降水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结果中国的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有明显的增多趋势。
无论是年平均温度还是极端温度的频率,都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极端温度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
此外,极端降水事件也在逐年增多,给中国广大地区带来了巨大的洪涝灾害。
讨论导致这些极端事件增多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首先,气候变化是主要原因之一。
全球变暖导致了大气温度的上升,进而引发了更频繁的极端温度事件。
其次,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也对极端事件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大量的碳排放、土地利用变化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都可能导致地表温度的上升。
第三,自然环境的变化也是影响极端事件的因素之一。
例如,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河流改道、湖泊干涸等都可能导致降水模式的变化。
结论近四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多。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城市化进程和自然环境的变化等因素可能都对极端事件的发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我国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
第8卷第1期2003年3月气候与环境研究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Vol 8 No 1M ar 20032002 09 15收到,2002 10 20收到修改稿*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资金项目 我国西北地区生态气候环境监测预测方法研究 和 东亚季风科学试验预研究 项目(2001CCB00400)共同资助我国西北地区近50年降水和温度的变化*于淑秋1) 林学椿2) 徐祥德1)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1)2)(国家气候中心,北京 100081)摘 要 用近50年的每月温度和降水资料研究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
结果表明:(1)该地区在1986年附近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气候跃变,要比全国气候跃变晚6~8年;(2)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 51!,冬季上升了1 27!;(3)跃变后比跃变前全区年降水总量上升了5 2%,夏季上升了6 8%。
进而讨论了温度和降水的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关键词:气候变化;气候跃变;温度;降水;西北地区1 引言为了给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提供历史和现实的依据,促进全球变化研究相关学科的发展,西部环境问题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
∀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1]一书全面、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几代科学家对西部环境的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西部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西部地区主要包括西南和西北两区,此两区之间的气候差异较大。
本文研究的西北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西部、宁夏、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北部等地,大致在(30∃N 以北,110∃E 以西)的广大地区。
该区属温带、暖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全区年平均气温约7!,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00mm,大部分地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河流径流量除了自然降水外,还依赖于天山、祁连山等山脉的冰、雪融化。
该地区日照长、风速大、气候资源丰富。
日照时数是我国最长的地区,年日照时数可达3000h 左右,年总辐射量约在(130~170)%4 2%103J a -1cm -2,太阳能丰富。
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的观测研究
!"#$%&'("#$%&)* !"#$%&'()*+,!"#$"'()*+,! ! J ,-.
!"#$%&"#$'()*+,-. !"#$%&'()* !"#$%&'(#) !"#$%&'()*+ !" 50 a !" 20
2.0 1.5
!"#!$%&'()*+,-./01 !"#$%&'()*+),-./012 !"#$ !1953J2003 !"#$%&' !" 6d !"#$%&'()*
!!"#$%&'()*+,-./0
!"
!"# ! !"
2007
3
4
!"#$%&'()*+,
!"#$%
!"#$%&'()*+,-./01 !"#$%&'()*
!"#$%&'()*+,
!"#$%&'())*+,-./ I ! I=
!"#$%&'()*+,-./
!"#$%&'()*+,-./01234
!"#$%
!"1673-1719 (2007) 03-0144-05
近百年中国年降水量序列的重建一-龚道溢
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王绍武1)龚道溢2)叶瑾琳1)陈振华1)1)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 10087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所,1008751880年以来中国东部四季降水量序列及其变率*摘要:根据降水量观测记录及史料,建立了我国110︒E以东35个站1880-1998年完整的四季及年降水量序列。
1880年-1889年主要依靠史料及少数站降水量观测;1900-1950年根据降水量等级图,并用史料插补;1951年以后完全是降水量观测资料。
3段时间降水量观测记录分别占22.6%、69.0%及100%。
史料部分利用了近30多年公布的15种经过整编的旱涝记载。
本文介绍了建立序列的方法及可能包含的误差大小。
年降水量的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年降水量的突出周期有两个,分别是3.3a 和26.7a,前者可能与ENSO的影响有关,而后者则说明我国降水有显著的年代际尺度的变化。
近百年来我国年降水量趋势,只有约+0.1%/100a。
我国降水近几十年的低频变化,可能主要是年代际变化引起的,而并非全为气候变化趋势。
关键词中国降水量1 前言降水的变化是影响我国工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大范围的洪涝与持续性的干旱常可造成上百亿公斤粮食的减产以及大量生命财产的损损失。
因此,旱涝变化是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五百年旱涝的分析充分利用了我国丰富的史料,并与观观测资料结合,建立了长期的连续序列,为旱涝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
《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图集》[2]的出版,有力地推动了气候变化的研究,各省均相继出版了有关史料或发表了研究报告。
不过,五百年旱涝图只反映了夏季的旱涝。
实际上,根据最近几十年的完整资料分析,其它各季的旱涝也是比较频繁的[3],如1982-1983年冬季华南降水量比常年增加一倍以上,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危害;1966年是最近40多年中的大旱年,其中春季与秋季的干旱严重程度也都超过了夏季[4]。
因此,除了对影响较大的夏季旱涝进行研究以外,对其它季节旱涝也要加强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五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一直备受关注。
气候变化的加剧对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规律对于未来的气候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探讨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境内频繁发生高温天气,创下了历史新高。
有多个因素导致了中国极端温度的变化。
首先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和全球气候变暖。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地球的平均温度上升,中国也不例外。
活动过度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使得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加剧了中国的气候变化。
其次,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也对极端温度产生了影响。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城市的建设和水泥化,都导致了土地的温度改变,进而影响到整个气候系统。
而降水的变化也是近五十年来中国气候的重要特征之一。
近年来,许多地区持续出现干旱和洪涝灾害,这说明中国的降水模式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
首先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部分地区降雨量的减少。
全球气候变暖带来了不稳定的气候模式,许多地区无法得到应有的降雨量,导致干旱问题。
同时,降水集中现象也在中国境内出现。
阵雨、暴雨、冰雹等极端降雨天气现象在频繁发生,并且往往伴随着水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给中国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近五十年来,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不断加剧,给我们带来了种种的挑战。
对此,政府和科学家们已经开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些变化。
首先,制定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重点是灾害防范和调整产业结构。
其次,在科学研究方面,加强了我国的气候监测网络和气象观测设备,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及时准确地预测和监测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
还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共同研究气候变化,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总之,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对于人类社会具有深远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不仅自身面临着严峻的气候挑战,而且也要承担起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责任。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
近50年中国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降雨径流变化趋势张利茹;张建云;刘九夫;王国庆【摘要】应用近50年中国4个不同气候区典型流域重点控制站的降雨、径流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和M-K检验法分别分析了各个流域的降雨、径流量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方湿润气候区石角站以上流域的降雨、径流量均表现出了增加的趋势,而处于其他气候区典型流域的降雨及径流量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处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的邢家窝棚站以上流域的降雨、径流下降趋势明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data of four key hydrological control stations from four typical basins in four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trends of annual rainfall and runoff are analyzed by th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the rainfall and runoff at the Shijiao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south humid zones has a slight increasing trend; (b) the rainfalls and runoffs at other three hydrological stations have a decreasing trend, especially at Xingjia Wopeng Hydrological Station in semi-humid arid climate zone, the values a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期刊名称】《水力发电》【年(卷),期】2011(037)010【总页数】4页(P14-17)【关键词】气候区;气候变化;降雨量;典型流域【作者】张利茹;张建云;刘九夫;王国庆【作者单位】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29;水利部气候变化中心,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全国各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及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全国各地的径流情势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8]。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
近五十年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规律的研究近年来,全球气候急剧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作为人口众多、区域差异明显的大国,中国的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规律,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的生活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首先,近五十年来的温度变化表明,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呈现出明显的增暖趋势。
尤其是暖宿条件下的炎热天气,如高温、热浪等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增加。
这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工业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城市人口集聚地的气温上升速度较快。
此外,工业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工业废气和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气温上升。
这些因素使得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变化规律与全球变暖趋势高度吻合。
其次,近五十年来的降水变化表明,中国的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
在全年降水过程中,暴雨、洪水、干旱等极端降水事件占比呈现上升趋势。
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干旱事件和南方地区的洪涝事件不断增多,对农田灌溉、水资源管理、水灾防治等产生巨大影响。
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之一是气候异常事件的增加,如厄尔尼诺现象等。
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水资源管理不善等问题也增加了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
此外,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变化还受到地球自然系统的影响。
例如,太阳活动周期的变化、全球大气环流模式的变动等均导致中国极端天气事件发生规律的改变。
同时,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海洋温度上升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也对中国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有一定影响。
要应对中国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变化趋势,首先要加强气候观测体系建设,提高对气候变化的监测能力。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理,为政策制定和应对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促进全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近五十年来中国的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近51年我国区域降水特征分析
1概述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气候特征多样,特别是降水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
对中国降水的研究有:闵灿[1]认为引起中国近40年降水总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是极端降水量的增加。
李红梅[2]提出近40年盛夏长江流域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呈增大趋势,而在华北地区呈减少趋势。
虞俊[3]认为近50年来中国平均年总降水量略有减少。
翟盘茂[4]提出中国南部的东北部,北部和四川盆地大部的年降水总量减少,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的年降水总量增加。
陈隆勋等[5]对中国降水研究表明,近40~50年来中国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西部降水量呈增长趋势,其中西北最明显,而西南部分地区呈减少趋势。
王小玲[6]认为引起降水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强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频率变化对降水量变化的贡献远大于强度变化,降水量趋势变化主要由降水频率的趋势变化产生的。
任国玉[7]的研究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和夏季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黄河流域降水表现出微弱减少趋势。
李帅[8]提出近54年来中国冬季降水日数减少。
赖欣[9]指出中国区域夏季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而降水频率呈减小趋势。
近年来,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各类气候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深入了解气候变化特征显得愈发重要。
降水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选用中国51年的日降水观测资料并用三个降水指标:降水量,平均日降水强度,降水频率,较为细致的将指标分为年和四季5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降水特征,研究结果为研究者深入了解中国降水特征提供了参考。
2资料与方法2.1资料选用我国1961年~2011年584个测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对缺测严重的测站进行剔除,对缺测较少测站的资料进行简单的插补,资料中微量降水不予计算。
2.2方法2.2.1我国气候区的划分为了分析降水特征的地域差异,按文献[3]的方法,将全国分为八个地区(图1a )。
图中位于内蒙古北侧的斜线和位于东经120°的竖线大致沿着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近50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 也不受少数异常值的干扰, 更适用于类型变量和顺序变量, 计算也比较简便。由于最
初由 Mann 和 Kendall 提出了原理并发展了这一方法, 故称其为 Mann2Kendall 统计检验法。
对于具有 n 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 构造一秩序列:
k
6 Sk =
ri
( k = 2, 3, 4, +, n)
图 1 松辽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1 Mann2Kendall test for annual Mean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tions in Songliao River Basin
图 2 海河流域片各站年均径流系列 MK 趋势变化过程图 Fig12 Mann2Kendall test for Mean annual runoff trend for key sta2
( 1)
i= 1
+1 式中 ri = 0
当 xi > xj 否则
( j = 1, 2, +, i )
可见, 秩序列 Sk 是第 i 时刻数值大于j 时刻数值个数的累计数。
在时间序列随机独立的假定下, 定义统计量:
UF k =
[ Sk - E( Sk) ] Var( Sk)
( k = 1, 2, +, n)
6 610 1 320 1 680
多年平均径流量/ ( m3# s- 1) 1980 年以前 280 878
4819 2417 1615 1112
25
116 647 1 360
6 680 1 320 1 700
1980 年以后 305 836
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变化特征分析摘要:本文采用全国584个台站1961年~201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将第95个百分位降水量定义为极端降水阈值讨论全国的极端降水的年与四季的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
同时将全国分为八个区域,讨论分析了51年来中国极端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华南地区极端降水的阈值及极端降水量较大。
从长期年变化趋势来看,在我国西北、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呈上升趋势,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呈下降趋势。
而从季节变化趋势上看,春季在我国北方呈上升趋势,南方呈下降趋势;夏季在我国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华北地区为下降趋势;秋季除西北地区极端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其他地区为整体减弱趋势,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南尤为明显;冬季降水最少,却呈现出整体增加的趋势。
整体上看,全国极端降水量的变化为增加趋势。
关键词:阈值;极端降水;变化特征;空间分布;季节性Analysi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Variation in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over the years and seasons based on the 95th precipitation as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threshol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584 stations all over china during 1961 to 2007.And the whole country is pided in to eight sub-regions’ series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51 years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reshold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events and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Southern China are higher. According to the long-term changing trend, an increasing trend is found in theNorthwest China, Southern China and 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but decreasing trends in Northern Southwest China. Andaccording to the seasonal changing trend, in the North of China showsan increasing trend in spring, but in North of China shows adecreasing trend; it shows an overall increasing trend summer except that Northern China is decreasing; in autumn, except that the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is obviously increasing, it shows anoverall decreasing trend in spring and autumn, especially in the Mid-low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Southern China; although there is the smallest amount of precipitation in winter, but the overall trend has been rising. On the whole, the variation of extreme precipitation in China is increasing.Key words: Threshold; Extreme Precipitation;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Distribution; Seasonal1引言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气候变化成为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对降水变化特征的研究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
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极端事件检测、评价方法及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研究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广泛关注。
作为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极端气候事件的检测、评价和研究对于理解气候变化趋势、制定应对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综述了极端事件检测和评价的方法与指标,并重点研究了中国近40年极端温度和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
1. 引言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对于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对于极端事件的监测、评价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极端事件检测和评价方法极端事件的检测和评价方法是研究极端事件时空变化的基础。
常用的方法包括百分位法、指数法和高斯拟合法等。
百分位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选取某个百分位数,统计超过该百分位数的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
指数法则通过构建指数函数,描述极端事件发生的趋势。
高斯拟合法则是通过对极端事件的概率分布进行高斯拟合,得到极端事件的概率密度函数。
3. 极端温度事件的时空变化研究近年来,中国的极端温度事件频繁发生,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中国近40年的气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呈增加趋势,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同时,极端低温事件的频率也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温和。
此外,极端温度事件的空间差异也很明显,西北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而东北地区的极端低温事件较多。
4. 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研究极端降水事件是指降水量超过历史同期极端值的降水事件。
本文研究发现,近40年来,中国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在南方地区,极端降水事件的频率大幅增加。
在空间分布上,西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最为显著,而东北地区的极端降水事件较少。
5. 影响因素分析除气候变暖外,人类活动也对极端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产生影响。
本文还分析了一些可能的影响因素,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和大气污染等,发现它们与极端事件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中国近百年降水专题
中国近百年降水专题1.近百年、50年基础数据集的质量控制、均一性研究1.1 站点资料概况原始数据来自与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气象资料室收集整理的中国大陆地区1900年1月-2009年12月的所有气象观测站(1951年以后为国家基本、基准站点)的逐月降水量数据。
另外,我们尝试引入美国N OAA研制的全球历史气候网数据集(Global Historical Climatology Network, monthly version2,经过了质量控制和均一性订正)中中国范围内的作为补充。
但分析表明,GHCN数据集中的台站基本与我们收集到的台站重叠,但GHCN某些台站的降水资料更完整;因此,我们将这些台站的降水资料引入以充实原有降水资料。
另外,从GHCN中获得的香港站的降水资料也被用于后续分析中。
逐日尺度降水质量控制包括:气候界限值检验和空间一致性检查;逐月降水量质量控制包括:极值检验、时间域检验、空间域检验。
方法均采用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方法。
台站数量的变化情况见图1,如图,1930年之前台站数量在100个以下,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台站数量在100~200个之间,4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台站数量又回落至100个以下,此后台站数量激增,1960年之后台站数量基本维持在700个左右。
图2分别给出了解放前的台站分布和所有台站的分布。
如图所示,解放前西部台站很少,而这个问题在建国后基本得到解决。
图1 1900-2009年台站数逐年变化曲线图2观测台站的地理分布(上图:1900-1950年有一年以上观测资料的台站下图:所有台站)1.2 降水资料均一性检验、订正从每个待检站临近的所有台站中挑选4个与待检站序列相关系数最高的年下一步对该序列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的目的是使得序列的值在1附近波动(如果是差值则在0附近波动),并且近似服从N (0,1)分布。
即:(3)SNHT方法目前已经有很多版本,可以针对不同的要素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版本,各种版本各有优势,根据降水序列的实际情况,经过比较,采用单不连续点的平均值检验的效果较好。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及趋势预测
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及趋势预测吉戴婧琪;元媛;韩剑桥【期刊名称】《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年(卷),期】2022()10【摘要】基于622个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利用Mann-Kendall检验、Sen’s斜率和R/S分析等方法,探究了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1)近60年来,中国极端降水量指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p>0.05),最大一日降水量(RX1day)、最大五日降水量(RX5day)、强降水量(R95p)、总降水量(PRCPTOT)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52、0.10、0.64和6.00 mm/10 a。
极端降水强度指数(SDII)以0.13(mm/d)/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p<0.05);而极端降水日数指数呈不显著增加趋势(p>0.05),R20和R50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13和0.06 d/10 a。
(2)从分区来看,除持续湿润日数(CWD)外,极端降水事件的其他指数在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存在显著增加趋势(p<0.05),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呈现显著减少趋势(p<0.05)。
其中,RX1day在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增加速率分别为0.62、0.52、0.21和0.49 mm/10 a,在东北和华北地区的减少速率分别为-0.48和-0.63 mm/10 a。
而CWD在华南以外的地区均以低于0.05 d/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p<0.05)。
(3)除R95p和PRCPTOT外,其余极端降水指数未来将延续历史变化趋势(H>0.5)。
极端降水量指数和极端降水强度指数总体都将呈现增长趋势,且在华南、华中、西北和西南地区延续显著增加的趋势。
而极端降水日数指数总体虽为增长趋势,但CWD仍将在华南以外的地区呈现持续性较强的下降趋势。
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暴雨灾害预警与区域水资源利用提供参考。
【总页数】7页(P74-80)【作者】吉戴婧琪;元媛;韩剑桥【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125;P426.6【相关文献】1.巢湖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趋势分析2.1961-2014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特征3.博州不同级别降水及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4.近56年中国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格局5.黑龙江省极端降水事件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近 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第25卷 第2期自 然 资 源 学 报Vol 125No 12 2010年2月JOURNAL OF NAT URAL RES OURCES Feb .,2010 收稿日期:2008-06-24;修订日期:2009-10-06。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7BAC03A02);科技专项(2007FY120100);上海市气象局启明星专项(QM200801)。
第一作者简介:张皓(1982-),男,天津市人,硕士,工程师,主要从事作物生长模拟与气候变化影响方面研究。
E 2mail:zhangh@cli m ate .sh .cn3通信作者简介:冯利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系统模拟、资源利用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研究。
E 2mail:fen 2gl p@cau .edu .cn近50年华北地区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研究张 皓1,2,冯利平13(1.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2.上海市气候中心,上海200030)摘要:利用华北地区(京、津、晋、冀、鲁、豫)92个气象台站近50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小网格法分析华北地区降水量的时空变化规律,并利用GI S 工具实现空间分异表达。
结果表明:华北地区降水相对较少,年均降水量为614mm 。
年均降水量呈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
春季降水纬向分布明显,而夏季降水经向分布更为突出,秋冬季降水与年降水分布相似。
随着年降水量由多到少变化,多雨区由东部沿海向南部地区移动,少雨区呈由中西部地区向中北部地区移动的趋势。
该区降水年际变异性强,年降水和夏季降水均呈明显的降低趋势,春季降水略呈升高趋势,冬季降水升高趋势更为明显。
1980年为由多雨期向少雨期的转折点,降水量存在8~10a 的显著振荡周期。
20世纪60年代为月降水正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而80年代和90年代为月降水负距平出现最多的时期。
华北地区降水量季节性差异明显,夏季降水集中,全年65%~85%的降水量集中在6—9月。
近一万年的气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
近一萬年的氣候//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转贴2008-10-23 11:53:53] 字号:大中小近一萬年的氣候距今一萬年以內,地質史上稱為「近代」(Re-cent),和更新世都在第四紀內,第四紀冰期內的第四間冰期就在一萬多年前開始,分析北美和歐洲冰河沉積物中遺留下來的花粉,才知道冰河退卻之後,溫度回升。
原先被冰河覆蓋地區,冰河消失後,先變冷到大約距今5000年為止,此後溫度就逐漸上升,這一段溫暖時期稱之為「氣候最適期」(climatic optimum)。
到了2500年前,雪線又降低,表示氣候又轉冷,羅馬時代曾經一度好轉,但不久又惡化。
公元前870-1200年,雪線又上升,大致和現在相當,此後又轉冷,17-19世紀史稱「小冰河期」(little ice age)。
氣象專家根據我國古代的記錄已經繪出一條過去5000年來的溫度曲線。
(如圖2)曲線中顯示這段時期內有四個明顯的暖期:(一)第一暖期約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此段時期內氣候並非一直溫暖而是有變化,但以溫暖為主。
同期內,歐洲則為公元前5000年來的最暖期,本期初溫度已有下降,到公元前1000多年又回升到另一暖期。
(二)第二暖期在公元770至公元初。
(三)第三暖期在公元600至1000年。
(四)第四暖期在公元1200至1300年。
另外還有四個冷期:(一)第一冷期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
(二)第二冷期在公元初到公元600年。
(三)第三冷期在公元1000-1200年。
(四)第四冷期在公元1400-1900年。
曲線中還可以看出:溫暖期越來越短,程度越來越弱;而冷期前正好相反,時間越來越久,程度越來越強。
以朝代來說,從三國到南北朝是溫度較低時期;隋唐至五代則溫度顯然升高;北宋至南宋,溫度亟降,一直到清朝都較正常為冷,雖然其間也有波動,尤以南宋和元朝冷暖的變動最大,本世紀初才回復正常。
中国五千年来气候的变迁我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竺可桢,根据考古资料及历史文献中丰富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进行了卓越的研究,提出我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趋势,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约公元前3000—公元前1100年的温暖时期竺可桢把它称为“考古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主要是根据考古发掘的遗迹来加以考证推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