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合集下载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语文同步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讲义: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7 《朱子语类》三则 Word版含答案

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对应学生用书P57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安。

朱熹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

朱熹一生关心现实,对金人南侵、土地兼并、赋役繁重、民不聊生的现状焦虑不安,要求选贤任能,修明军政,爱养民力,实现统一。

从中进士至死50多年间,虽为官仅9年,在朝廷任职仅40天,但在任上都能革除弊端,打击贪吏,救灾安民。

朱熹是一位热心讲学兴教的著名教育家。

他一生直接从事教育活动达40余年,即使在他从政的十余年间,也热心教育,每到一地,都倡办地方学校和学院,并亲莅讲学。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

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与吕祖谦合编)等,尤其是《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南宋以后封建教育的正统教材,在中国封建社会盛行达七八百年之久。

他的学术思想对中国周边国家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提倡程朱理学,印刷和发行程朱的著作。

宋明理学所讨论的,主要是以“性”与“天道”为中心的哲学问题,同时也涉及政治、教育、道德、史学等方面的问题。

性指人性,天道即理或天理。

《中庸》一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提出了性、道、教三个问题。

理学家就是顺着《中庸》的这三个问题接着讨论。

理、气、心、性、太极、无极等成为理学家讨论的主要问题。

在宋明理学六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有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主要的派别,其中朱熹是最为关键的人物。

朱熹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北宋时期兴起的理学思想,为理学思想体系初步确立了范围及基础。

宋明理学发展到朱熹这里,才确立了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奠定了确然不拔的基础,并影响了此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六七百年之久。

朱熹的一生,大都是在著述与讲学中度过的。

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讲学时的一些问答,后人分类整理,编为《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共140卷,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言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练习:第七单元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含解析

第七单元天理人欲经典原文7《朱子语类》三则朱熹声称平生最不喜作文,却是南宋一代文章大家。

其奏疏之作,往往有高屋建瓴的气势,行文简易而意气凛然,不动声色而林茂深严,使人难于辩驳。

其序跋之类条分缕析,无褊躁激切之论,无艰涩炫目之辞,清明峻洁之中,自有雍容俯仰之态。

其书、记之作,落尽英华而返璞归真,将俊健奇伟出之于条畅洞达,语简意闲,神定气和,充分展现出朱熹冲夷和穆的宗师气象。

宋代的理欲之辩是重要的哲学命题,进行过激烈的辩论。

你对宋代理学家所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观点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现实生活谈一谈你的理解。

[角度]存天理,抑人欲。

示例:“存天理、灭人欲”所倡导的抑制物欲的思想,使人类修心禁欲,从而减少了人类对资源的消费,进而减少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客观上实现了人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们的先人正是在“存天理、灭人欲”的约束下,抑制了人们的需求,培养了节俭的美德,减少了人类对生物圈和地球的破坏,从而把一个和谐而美好的自然环境、完整而富庶的地球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相反,西方价值观极大地激发了人类的欲望,使人类的智慧用在满足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上,灭天理,纵人欲,从而使任何发展都变成了破坏生态环境、搅乱自然秩序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灭人欲”有点极端、是人类圣贤追求的目标的话,那“存天理、灭人欲”这一东方智慧恰好给出了人类生存方式的左极限;西方价值观所激发并形成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中心主义给出的正是人类生存方式的右极限。

取精华,去糟粕,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人类生存方式的合理区间,那就是“存天理,抑人欲”。

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句是()A.如履.薄冰(fù)B.则精神自是愦.愦(ɡuì)C.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ǔ)D.里面煞.有工夫(shà)解析:A项,“履”应读lǚ;B项,“愦”应读kuì;C项,“芜”应读wú。

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明知合.行大路合:应该B.略晓其义即厌.之厌:厌恶C.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己:约束、克制自己的言行和私欲等,使之合乎天理D.里面煞有..工夫煞有:很有解析:B项,厌:满足。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7 《朱子语类》三则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课 序


作 者
经典 7 《朱子语朱 原文 类》三则 熹
相关 读物
童心说
李 贽
学习目标
1.积累文章中的重点实词,把握文章重点 句子的含义。 2.根据对文章的理解,体会文章所蕴含的 哲理。 3.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根据所给材料 拓展理解并阐述。 1.梳理文言词句,积累文言知识,把握文 意。 2.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探究 “童心说”对教育及文学艺术创作的积极 作用。
了解知识领域 明确课节重点 掌握学习方法
首页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朱子语类>三则》文字较为口语化,容易阅读。内容分别涉 及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的方法等三个方面,在自我疏通文意 的基础上,注意联系朱熹的思想体系来剖析课文,领会它们真正的 含义。同时,要注意联系现实,思考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认识传统 文化的现代意义。
首页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走进新课 一起读文
阅读鉴赏 一起思考
1.注字音
愦.愦(kuì) 只恁.(nèn)
昏塞.(sè)
芜.秽(wú)lǚ)
不肖.(xiào) 札.定脚(zhá)
2.识通假
(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
聆听作家故事 了解作品背景 积累语言知识 把握文脉主旨
4.分古今 (1)也知此为天.理. 古义:指的是心之本然。今义:天然的道理。 (2)不得苟.且.放过 古义:姑且。今义: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3)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普通人。 今义:为双方介绍买卖、调解纠纷等并作见证的人。 (4)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今义:大的段落。 (5)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古义:照应。今义:照料管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系列一)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系列一)
过 使妇人载以过朝 动词,经过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动词,做错 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动词,超过 诚不为过也 形容词,过分
穷得多少义理 动词,穷尽 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形容词,完、尽 穷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形容词,困厄 图穷而匕首见 形容词,尽 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 副词,极、尽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动词,引诱 控蛮荆而引瓯越 动词,连接 引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名词,序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 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延请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及文言句式,识记 文中的名句,能流畅地诵读文本。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和发展概况,学会批判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 产。
把握朱熹在理欲、义利、读书等问题上的基本观 点和李贽赞赏“童心”的原因,并能就有关问题提出 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在朱熹的所有著述当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四书章句集注》, 以及后人整理编纂的《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 学的记录稿,是朱熹的门人记录的他的讲学问答。该书由黎靖德在 南宋咸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全书采 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 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内容涉及哲学、宗 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 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 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 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课文所选朱熹的《朱子语类》三则,其中讨论 的理欲问题、义利问题,都是理学所讨论的重要问题。李贽的《童 心说》,是反对理学的代表篇章,他的思想对后人反传统权威、反 君主专制、反封建礼教等思想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第7单元7《朱子语类》三则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第七单元 经典原文 《朱子语类》三则

4.影响 《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 密。其哲学思想在宋代至清末的七百多年中,一直占据统治地 位,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化常识] 无徽不成镇
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 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 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 年), 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所在为歙县(徽城镇为府县同城),历宋元 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明清时徽商(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 500 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 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徽州先后荣获 “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安徽养蜂第一乡”等称 号。
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___同__“__扫___”__,__打__扫____ 二、一词多义 1.过若不是臣诚读得乃侍不之苟圣君为数且人宴过.过放之,也.过过过..._也三_量__形_爵__词___容_,___动,____词名非____词遍____,词_礼___,_,___过,_也___通___次_分错____过____误__________动__词__,__超___过______
2.主要成就 朱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 及门人所辑《朱子语录》等。
3.朱熹的理学思想 (1)理气论 朱熹认为理和气的关系有主有次。理生气并寓于气中,理 为主,为先,是第一性的;气为客,为后,是第二性的。 (2)动静观 朱熹认为动静对立统一,而使事物变化;认为动静不但相 对立、相排斥,并且相互统一。 (3)格物致知论 朱熹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格物才能穷其理;他认为知 先行后,行重知轻。
朱熹(南宋)是理学的集大成者,是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 一。其学术思想,在元明清三代一直是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后人根据他的讲学记录编成的《朱子语类》,系统反映了他的理 学思想体系。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民法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死刑执行的命
令,对巫山县交通局原局长晏大彬依法执行
死刑。

2.课堂寄语:



丘吉尔曾说:活着的意义是什
伸 么?就是为高贵的事业而奋斗,为
了使这个混乱的世界更美好,为了
死后活着的人。冯友兰也提出了人
生四境域说:自然境域、功利境域、
道德境域、天地境域。
伍 2.课堂寄语:
拓 展 延 伸
叁 (三)具体研习第三则:
合 1、读——结合注释,朗读课
作 文,疏通文意。
探 究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切己:切身
说话:说教
睹:视察
剖(pōu)判:辨别,分析
喻:明白
不肖:不才,不正派
将:助词,常用于动词后,无实意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本则环绕一个什么问题进行议论? 合 作
探 明确:义利问题。
作 探 究
文,疏通文意。
明确以下字词的意思:
芜秽(wú huì):杂草丛生
交战之机:交战的关键
大段:仔细
以为:以……为
战战兢兢:畏惧而发抖,或谨慎谨
慎的样子
仁:实现仁德
自家:自己
叁 2、思——分析文本:
⑴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你是
合 作
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的?
探 明确:“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被人誉为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儒家代表人物。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
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
贰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是我国传统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
识 是宋明直至清前期主要的哲学思潮,影响中国社
储 会长达九百年之久。理学兴起于北宋时期,周敦 备 颐和张载是理学的真正奠基人,理学体系真正形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14张PPT)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七单元 《朱子语类》三则 课件(14张PPT)

据本析疑
朱子之学乃圣人之学
朱子提倡“存天理,灭 人欲”的目的是什么? 请从第二则和第三则选 文中寻找答案。
成为圣贤
据本析疑
如Hale Waihona Puke 做到“存天理,灭人欲”?请依据原文内容加以梳理。
① 熟读精思,穷得义理
先知 知行 后均 行难
② 勤于省思,克制自己 ③ 明理先之,勇猛行之 ④ 中人资质,大段著力 ⑤ 坚持不懈,小心谨慎
课题名称:《朱子语类》三则 教授年级:一高师一二优课 一课一名师
教材课版题本名:称人:教《版朱子语类》三则
上/下 册: 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授年级:高二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上 / 下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主讲教师:邓可成 单位名称:湖南省邵阳市第一中学
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前古有孔 子,近古有朱子,此两 人,皆在中国学术思想 史及中国文化史上发出 莫大声光,留下莫大影 响。旷观今史,恐无第 三人堪与伦比。 ——钱穆
“天理”“人欲”的内涵 ① 人心之本然 ② 社会之本然 ③ 万物之本然 ④ 宇宙之本然
引例析疑
例说“天理”“人欲”的内涵 ① 问:“饮食之间,孰为天理,孰
为人欲?”曰:“饮食者,天理 也;要求美味,人欲也。”(《朱
子语类》卷十三)
② “只是一人之心,合道理底是天 理,徇情欲底是人欲。”(《朱子
导入新课
道之正统,待人而 传……由孟子而后, 周、程、张子继其 绝,至先生而始著。 ——黄干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 宋理学家,教育家,儒学 集大成者,世尊称朱子, 著有《四书章句集注》 《周易本义》等书。
《朱子语类》是朱熹和弟 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代表 了朱熹的理学思想。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第7课《朱子语类》三则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课件

栏目链接
厌废 略 学 秦池 晓 而 之乔 其 不 欲木 义 无 厌., 即 , 厌.犹 厌 诲.动厌 之 人.词言 不动兵 倦,词满动,足词满,足动憎词恶,,满嫌足弃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 动词,引诱 控蛮荆而引.瓯越 动词,连接
引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名词,七言诗的一种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动词,伸 引.赵使者蔺相如 动词,延请
栏目链接
3.从节选部分的第三则文字看,门人向朱熹提问的是关于读书 的问题,但朱熹回答的却是要明辨义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答非所问 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副词,将近,几乎
不出,火且.尽 副词,将,将要
栏目链接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姑且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表并列关系,“又”“而且”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副词,尚且
自家今且.剖判一个义利 副词,暂且
栏目链接
三、古今异义
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栏目链接
理学的兴起,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思想文化背景。就 学术思想来说,北宋时期州县学校兴起,书院林立,促进了学术思想 的发展,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新的情况。首先,到了北宋时期,汉唐 以来以训诂、解释名物制度为主的经学逐渐衰落,学者敢于对传统的 经学笺注提出疑问。其次,佛教在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以 后,渗透到了学术思想的各个领域,如朱熹的理学思想受到了华严宗 的影响。再次,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宋明理学的产生。在此背 景下,到北宋中期,理学思潮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理学有 各种流派,其中以二程开创、朱熹最终完成的“程朱学派”和以陆九 渊、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影响最大。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三则 译文(翻译)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高中语文 《朱子语类》三则 译文(翻译)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朱子语类》三则译文(翻译)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

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

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

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

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

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

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

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

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

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

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

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

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朱子语类》三则[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愦.愦(kuì) 恁.地(nèn) 剖.判(pōu) 埽.(sào) 芜秽..(wú huì) 着.意(zhuó)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工夫”同“功夫”)(2)极要与他埽除打叠(“埽”同“扫”)(3)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著”同“着”)(4)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克治”同“克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直⎩⎪⎨⎪⎧ 直是恁地用功动词,应该,应当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副词,只,仅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 名词,通“值”,价值(2)及⎩⎪⎨⎪⎧ 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连词,等到及郡下,诣太守《桃花源记》动词,到了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动词,比得上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连词,和 (3)合⎩⎪⎨⎪⎧ 明知合行大路动词,应该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史记》 量词,两军交锋的次数岩下云方合《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动词,闭合,收拢(4)机⎩⎪⎨⎪⎧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名词,关键太祖少机警《三国志》形容词,机灵的日理万机《尚书》名词,事务(5)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表疑问语气,译为 “吗”“呢”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表测度语气,译为“吧”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用于感叹句,译为“啊”“呀”等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介词,相当于“于”(6)之⎩⎪⎪⎨⎪⎪⎧ 若读之数过代词,代书盖人心之灵结构助词,的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音节助词,无实义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名词作形容词,上等的) (2)圣贤..教人(形容词作名词,圣贤之人) (3)用之则愈明.(形容词作动词,明白事理)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若是中人..之资质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中间人。

(2)须大段..著力 古义:仔细。

今义:长距离;长时间;长篇幅。

(3)古之学者..为己 古义:学习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4)且须分个内外.. 古义:“内”指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外”指学习是为了炫耀自己。

今义:方位词,内部和外部;里面和外面。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1)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判断句)译文:这就是没有克制自己的功夫。

(2)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

(判断句)译文:这就是天理与人欲交锋的关键。

(3)君子喻于义。

(状语后置句)译文:品德高尚的人懂得理义。

(4)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状语后置句)译文:这(就要求)必须先明白事理,(然后)再勇猛地去做。

(5)乃为人欲引去。

(被动句)译文:却被人的欲望牵引而去。

[常识·速览][识作者]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朱熹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南宋理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四书集注》《周易本义》等书。

如果把孔孟看作前儒家的代表人物,那么朱熹则是后儒家的代表人物。

朱熹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思想。

朱熹的理学思想,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即天理、人欲。

朱子认为天理、人欲是人性中相对的两个方面,即道德规范与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问题,从孔子的“克己复礼”,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再到宋明理学的“天理人欲”乃至“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都真实地反映了儒家在处理这种关系时的态度与主张。

[知经典]理学之经典——《朱子语类》《朱子语类》是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

其中《四书》占51卷,《五经》占29卷,哲学专题如理气、知行等,专人如周、程、老、释等,以及治学方法等,约占40卷,历史、政治、文学等约占20卷,较详尽地保存了朱熹晚年的许多议论,内容生动,极具魅力。

《朱子语类》的主要特点:一是朱熹晚年精要语多,可纠正其早期著作中的某些不成熟意见;二是《朱子语类》中所涉及的许多问题,在其文集中是言之甚简或完全阙如的,可以弥补其文集之不足;三是《朱子语类》与其他理学家语录多谈理性不同,上自天地之所高厚,下至一物之微,无所不谈,范围广泛。

从这三个特点可知其价值之高,“历千载而如会一堂,合众闻而悉归一己”。

[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整体·感知]本文的三则语类分别谈论了读书的方法、天理及人欲问题、义利问题。

一则:朱熹认为读书要熟读精思。

从反复诵读入手,做到学与思相结合,力求透彻理解和领悟,牢固记忆和掌握。

二则:朱熹所说的“天理”即是心之本然,而“人欲”即是超越延续生存条件、追求美好物质生活的欲望。

作者认为“存天理、灭人欲”是复归于人的本心的必要环节,越是修养不高的人,越要努力克制私欲。

三则:朱熹引用孔孟的话阐述自己的义利观,认为“为义”还是“为利”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

读书为了提升自己就是“义”,而为了向别人炫耀就是“利”。

[文本·层析]一、阅读课文第一则,回答问题。

1.本则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有怎样的读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朱熹不但是著名的理学家,而且还是著名的教育家。

朱熹对于学生读书,一向主张精读,反对贪多。

他认为为学者必须通过熟读精思,其学习才会取得进步。

朱熹熟读精思的读书法,首先是讲究“熟读”。

这也就是文中所说的“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他的熟读,是在专精条件下的熟,他认为只有通过熟读,才能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义理,也就是他在这里所说的“真味”。

因此,朱熹所讲的读书法,是与他的哲学思想联系在一起的。

勤读书⎩⎪⎨⎪⎧⎭⎪⎬⎪⎫熟读→多用心精读→勤思考⇒有智慧更聪明 2.“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

若读之数过,略晓其义即厌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也。

”请联系现实分析这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读书是有方法的,根据读书的目的去选择读书的方法。

若要把握书中的精髓,读书就应该坚持不懈,若浅尝辄止,就不能掌握义理、获得知识。

有些人读了书,之所以记不住、说不出,“皆是不精不熟之患”。

但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若要扩大知识面,一目十行,观其大意的速读也是必不可缺的能力。

精读与泛读有机结合才是高效的读书法。

二、阅读课文第二则,回答问题。

3.朱熹认为怎样才能够“去人欲”而成“克已”之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一是要经常洒扫收拾思想的污垢,克制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

二是遇到事情不能随便放过,要明白事理,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是资质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方法去磨砺培养“克己”的能力。

四是要有谨慎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加强学习。

4.本则文字中“大路”“小路”分别指什么?人们为什么舍“大路”而取“小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大路、小路分别指的是天理、人欲。

因为人们“无克己工夫”才舍大路而取小路,外物无穷无尽地撼动人心,而人好恶的情感又不能加以节制,这样很容易被人欲左右。

5.朱熹在教育方法上有何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首先,朱熹态度和蔼,利于沟通。

朱熹语言通俗,犹如家常之语却含有深意。

其次,朱熹善用生活俗事作喻,便于启发。

朱熹以“小路”“大路”分析“私欲”和“天理”,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再次,朱熹因人施教的方法很切合实际。

朱熹将教育对象分为“圣人之资”“贤人之资”和“中人之资”三个层次,教以不同的方法,很有针对性。

最后,引用《论语》语句加以劝勉,很有说服力。

三、阅读课文第三则,回答问题。

6.第三则选文讨论的主旨是义利之辨,与理欲之辨有怎样的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义就是道义原则,利就是利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