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703271ff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a3.png)
古典主义时期⾳乐第五章古典主义时期西⽅⾳乐史中的古典主义时期通常指18世纪中叶⾄19世纪⼆、三⼗年代的⼀段时期。
维也纳出现了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三位古典主义⼤师,他们的杰出⾳乐作品和⾳乐风格被称为近代欧洲⾳乐艺术的“经典”。
古典风格的形成,经历了古典早期复杂的准备过程。
18世纪的欧洲,在法国⼤⾰命之前经历了⼀场⼴泛的思想⾰命——启蒙运动,它是以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化运动的⾯貌出现的,然⽽它的影响远远超出⽂化领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哲学、科学乃⾄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
启蒙思想家反对传统的宗教,提倡⾃然神论;反对形⽽上学,提倡科学和常识知识;反对专制的权威和特权,提倡⾃由、平等和普遍教育的⼝号。
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法国百科全书派正是⾝体⼒⾏地要以先进的哲学⽂化知识的光辉照亮⿊暗愚昧的社会。
启蒙主义者认为“理性”是⼈们思想和⾏为的基础。
布⽡洛在古典主义⽂学理论经典《诗艺》中强调“良知”或“理性”,痛斥想象和飘忽⽆常的情感。
他认为,凡是天⽣的事物总是符合理性的,是永恒、真实的。
⽂学家要爱理性,永远不能和⾃然⼨步相离。
启蒙时期流⾏的⽂体是更富于理智的散⽂,优秀散⽂的清晰、⽣⽓、得体、匀称和优美的品质,也成为评判其他艺术的准则。
⾳乐艺术中,古典主义的⼏代⼤师,则探索了富有理性和逻辑的庞⼤的⾳乐构思形式,最终使情感在其中得到适度的完满表现。
古典主义时期是知识⼤众化的时代。
哲学、科学、⽂学和艺术开始⾯向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公众。
⼩说、戏剧描绘普通⼈的⽇常⽣活。
⾳乐家也⾛出宫廷深院的⼤门,为⾳乐会的听众构思创作,于是⾳乐的愉悦性、易解性和动⼈等品质,成为⾳乐美的准则。
在启蒙运动的⼈道主义思想影响下,欧洲形成了⼀个开明君主的统治时期。
社会改⾰的同时,⽂化艺术获得发展。
欧洲君主的⼴泛联姻削弱了国家民族的界限。
艺术,特别是⾳乐的发展呈现出欧洲⼀体化的倾向。
然⽽这终究是⼀个⾏将灭亡的社会,法国⾰命敲响了旧社会政体的丧钟,也预⽰了新的⾳乐时代的开始。
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
![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459110e452ea551811a6877f.png)
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喜歌剧最早是出现在正歌剧的幕间,喜歌剧是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博听众一笑。
1733年意大利人佩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最早出现的喜歌剧形式。
由于形式的活泼生动,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反映的内容也十分贴近社会,因此喜歌剧诞生之后便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并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创作特点与影响1733年,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演出之后,奠定了喜歌剧的基础。
该剧仅三个角色,其中一个是哑角。
全剧手法洗练、笔调轻快、结构紧凑、轮廓鲜明,富于生活气息,并采用主调和声的咏叹调和白话宣叙调相结合的形式。
与法国大歌剧同时存在的是法国喜歌剧。
1752年,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在巴黎上演,立刻轰动了法国,甚至引起了拥护和反对两方面的激烈争论。
喜歌剧一方面受到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建立在民间闹剧和滑稽歌舞剧的基础之上;内容丰富广泛,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趣闻;音乐也比较轻松流畅,往往吸取民间音乐的音调。
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歌颂的是主人乌贝托的女仆塞碧娜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最终当了主人的夫人,成了这个家的女主人。
这部歌剧集中体现了喜歌剧的特点,剧情简洁,人物精练。
参加演出的只有三个角色(主人、女仆和一个哑仆)。
二、裴格雷西的《女仆作夫人》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各国的喜歌剧都有各自的名称和形式,大多使用本国语言和方言,音乐也采用本民族的音调。
意大利喜歌剧的主要形式是“幕间剧”。
正歌剧第二幕结束时,均演一小段“幕间剧”。
第三幕倒数第二场结束时再演一小段“幕间剧”。
这种“幕间剧”即在正歌剧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喜歌剧,每幕间约演10--5分钟。
一般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型室内乐队。
两个角色每人唱一段小咏叹调和一个二重唱。
幕间剧的内容与正歌剧毫无联系,里面常有诙谐恶作剧,插科打诨等,音乐上常用一些音节的重复,音乐表现幽默。
裴格雷西的《女仆作夫人》就是一个幕间剧。
探究西方歌剧和中国京剧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探究西方歌剧和中国京剧的历史背景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857b31dee06eff9aef807be.png)
戏剧文学方面存在 大量的重复劳动
借话剧来 鼓励中国 民心
树立了国际参 照点,但包含 常识错误
重新确认戏 剧感化人心 的社会作用
俗套的功 名利禄结 局
批评中国戏 剧中的消极 因素
批评中国 无悲剧
为戏剧的改造 提出了要求
评价社会积 极性,是非 观和历史观
无必要的 神仙鬼怪
对中国缺乏悲剧的反驳
中国并不缺 少悲剧,只 是缺少符合 西方悲剧理 论的悲剧。
启蒙运动:科学理性,自 由人道,反对神权和王权
欧洲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 的发明
• 囿于启蒙运动的影响, 知识开始系统化 • 德国,出版了关于演奏, 音乐史,音乐评论,音 乐美学等方面的论著 • 法国,卢梭编篡“音乐 辞典”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 建筑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 生产力的跨越式提高
阶级状况改变
启蒙运动 解放思想
市民阶层不断扩 大,大量中产阶 级家庭具备一定 的音乐素养
欧洲贵族精神消 费需求
使歌剧得以自主 革新
格鲁克改革
——类似欧阳修的古文运动
去
存
意大利 正歌剧
• 严肃过度近 乎呆板 • 故弄玄虚, 华而不实
格鲁克 改革
优势与 不足
• 质朴,真实 自然 • 人物性格公 式化,片面 强调合唱
意大利歌剧
19世纪下半 叶意大利歌 剧以真实主 义的风格引 人注目 主要以当代 不幸的底层 人民的悲惨 故事为主题 笔法直白逼 真,情节紧 凑,情感强 烈,少浪漫 情趣
普契尼的歌剧
图兰朵 公主 蝴蝶夫 人
• 恢宏博大,非真实主 义 • 运用中国民歌《茉莉 花》的旋律
• 抒情悲剧,描绘了富有 悲剧色彩的女性小人物 • 运用日本五声音阶的曲 调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https://img.taocdn.com/s3/m/6bd0c8c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08.png)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古典主义时期一种新的音乐体裁-喜歌剧出现了,很快就把已有的正歌剧赶到了舞台的边缘。
巴洛克的正歌剧表现的是英雄的统治者的功绩和赞美现状,这使它基本上成为一种贵族的艺术。
与之对比的喜歌剧,说明了社会的变化,歌颂了中产阶级的价值。
喜歌剧利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情景,使用对白和简单的歌曲取代宣叙调和冗长的返始咏叹调。
它自由地运用了增添趣味的插科打诨的哑剧、猥亵的幽默和对社会的讽刺。
《管家女仆》意大利最早的一部喜歌剧。
内容取材于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
音乐通俗易懂,唱词使用民族语言。
讲述女仆起先拒绝主人的调情,后来终于做了主人的太太。
古典主义时期,公众迷恋歌剧除了优美的音乐,还具有迷人的意境、明星的吸引力和戏剧中所有令人兴奋的展现。
歌剧中有充满炫技的咏叹调和振奋人心的合唱。
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仍保持了巴洛克时期发展起来的特点。
序曲-两幕或三幕,运用咏叹调和宣叙调的连续,偶尔运用合唱。
18世纪喜歌剧带来了声乐重唱,允许情节更快地展开,不是等待每个角色相继演唱。
三个或更多的角色同时表达他们自己特定的情感。
比如,一个人唱爱情,一个人唱恐惧,一个人唱愤怒,第四个人向其他三个开玩笑。
作曲家经常把声乐重唱放在每幕的结束处。
莫扎特与歌剧古典主义歌剧,特别是在声乐重唱方面的大师是莫扎特,他有着对戏剧效果的直觉,用音乐快速转变情绪和色彩,快速交换音乐对话的能力。
莫扎特的音乐生来是戏剧性的,特别适合歌剧这种体裁。
《费加罗的婚礼》和《唐·乔瓦尼》(唐璜)两部歌剧堪称莫扎特人生的顶点。
《费加罗的婚礼》家庭喜剧,包含背叛、私通、爱情和最终的赦罪等主题。
描写了伯爵府的仆人费加罗马上要和女仆苏姗娜结婚了,费加罗正欢天喜地地准备婚事,受到干扰以及一系列的事情。
主要角色很多。
《费加罗的婚礼》序曲《唐·乔瓦尼》又称《唐璜》(1787)讲述一个叫唐·乔瓦尼的不道德的追逐女性的故事,他在欧洲各地勾引和杀害女性,最后被他所杀害的男人的鬼魂追逐并拉下地狱。
喜歌剧
![喜歌剧](https://img.taocdn.com/s3/m/5b7027c2d5bbfd0a795673bd.png)
意大利喜歌剧
喜歌剧与幕间 剧 (intermezzo) 代表作品《女 仆作夫人》
《女仆作夫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女仆作夫人》
是佩尔格莱西的正歌剧《高傲的囚徒》 的幕间剧,剧情生动有趣,此剧只有 三个角色和一个弦乐队,音乐是轻快 活泼的喜剧风格的典范。主角乌贝托 的音乐唱段成为喜歌剧男低音的典型。 此剧1752年在巴黎的上演引起了著名 的喜歌剧之争。
喜歌剧之争
反对者:坚持宫廷贵族的艺术趣味,维护所谓 “法国歌剧传统”。 支持者:热情赞颂意大利喜歌剧的新鲜活力, 批评法国人刻板保守的趣味。 影响:推动了喜歌剧在法国的传播。
法国喜歌剧
法国喜歌剧运用说白而不用宣叙调,带有浪漫 色彩,某些台本相当大胆的涉及大革命之前中 几年中使法国使法国焦虑不安的那些社会问题。 代表作《狮心王理查》,格雷特里(A-FM.Gretry)
英国民谣剧
这类歌剧广泛的嘲讽意大利歌剧,它的音乐和 早期喜歌剧的音乐一样,绝大多数是流行曲调, 民谣加上几个唱段模拟人们熟悉的歌剧咏叹调 的旋律。 代表作品《乞丐歌剧》,约翰·盖伊
德奥歌唱剧
德奥的歌唱剧(singspiel)是18世纪中叶前后 兴起的一种喜歌剧形式。最早的歌唱剧是英国 民谣剧的改编作。作曲家们也在法国喜歌剧中 寻找素材。德国北部,歌唱剧和19世纪的民族 歌剧融为一体;德国南部,奥地利维也纳歌唱 剧与意大利喜歌剧戏谑活跃的风格更加接近。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
喜歌剧概况
喜歌剧:
中文词汇来自于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以及法 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是欧洲各国出现的带有 轻松风格的新型歌剧。包括了意大利喜歌剧、法国喜 歌剧、英国民谣剧、德国歌唱剧。
内容上:不再是神话或历史的英雄,而表现着 日常生活场景或普通人的小事情。 唱词上:运用本国的民族语言 意义:为歌剧体裁注入了新的血液,同时意味 着对传统审美意识的挑战,是浪漫主义时期居 突出地位的音乐民族主义运动的早期主要渠道。
音乐考研西方音乐史笔记重点背诵内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及创作特点
![音乐考研西方音乐史笔记重点背诵内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及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9fa94d9758fafab068dc02b5.png)
音乐考研西方音乐史笔记重点背诵内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及创作特点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概述及创作特点:古典主义时期时间跨度:公元1750年 - 1820年古典主义音乐的定义:1750-1820年期间,欧洲主流音乐呈现的古典主义倾向:对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人们追求完美的艺术秩序和典雅的艺术内涵、及对自然、适度、简洁、平衡、理性的音乐风格的认同和发扬。
古典主义音乐两个时期:1. 前古典主义时期(1730-1780):一个特殊、复杂的时期。
在这里,晚期巴洛克、洛可可、华丽。
情感四种艺术风格并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喜歌剧体裁的诞生;及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对器乐音乐的推进各有表现。
2. 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1750-1820):以“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们的音乐创作为主要成就。
流派以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为杰出代表,这期间,维也纳成为他们创作的成熟时期。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特征:1. 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同时逐步走向走向普罗大众。
2. 形式:结构匀称严谨;乐思发展清晰;有高度的形式美。
3. 调式:大小调体系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应用。
4. 织体:主调织体为主,复调织体为辅。
主调音乐摆脱了沉重而复杂对位法,表现出丰富的、自然的情感。
5.和声:主调音乐多采用三和弦和七和弦,常用分解和弦式伴奏;主调音乐的和声进行采用“主-下属-属-主”功能性序进,调式鲜明.终止式及分段清楚。
6.旋律:自然、紧凑、优美、明朗乐观。
充满了抒情温暖的感觉,而不是巴洛克复杂和过分装饰的旋律线条。
7. 节奏:单一乐章中,速度和拍子始终保持不变,各种主题的节奏以明显的或细微的灵活多变的方式变化。
8. 音色:古典主义时期的管弦乐队体制是以弦乐四声部为基础,双管制,与巴洛克音乐相比较,最大的变化就是音色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管弦乐已能表达出十分微妙和丰富的音响,拓宽了音乐家们创意空间和受众的音响体验9. 曲式和体裁:确立了近代大型奏鸣曲曲式的结构以及交响曲、协奏曲、四重奏的体裁和形式。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的创作特点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的创作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73df003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3f.png)
浅谈莫扎特喜歌剧的创作特点【摘要】莫扎特的喜歌剧在音乐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深受观众喜爱。
本文通过对莫扎特喜歌剧的创作特点进行探讨,包括音乐、剧情、角色、台词与音乐融合以及叙事结构等方面。
莫扎特喜歌剧中的音乐特点丰富多样,旋律优美动人,节奏多变,充满张力;剧情设置巧妙,角色个性鲜明,台词与音乐紧密结合,叙事结构严谨优美。
总结莫扎特喜歌剧的创作特点,可以看出其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深远影响,成为经典音乐作品。
通过对莫扎特喜歌剧的研究,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莫扎特的音乐才华和创作风格,同时也能感受到他对音乐艺术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莫扎特,喜歌剧,创作特点,音乐特点,剧情特点,角色特点,台词,音乐融合,叙事结构,影响,后世音乐。
1. 引言1.1 莫扎特喜歌剧的重要性莫扎特喜歌剧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音乐艺术的创新和精湛,更在于它对欧洲戏剧文化和音乐发展的深远影响。
莫扎特是古典主义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他的喜歌剧作品以其婉转动人的旋律、精湛的和声技巧、不同寻常的戏剧性和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而闻名于世。
莫扎特创作的喜歌剧不仅在音乐上追求完美,更在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展示上力求真实和深刻。
这些特点使得莫扎特喜歌剧成为了戏剧和音乐结合的典范,被誉为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的喜歌剧作品对后世音乐和戏剧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为音乐剧和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了西方戏剧文化的重要遗产。
通过对莫扎特喜歌剧的研究和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感受到莫扎特音乐的独特魅力和创作精神。
1.2 莫扎特喜歌剧的流行程度莫扎特喜歌剧在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初期的欧洲音乐界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流行度。
其作品不仅在当时的音乐界广受好评,也深受大众喜爱。
莫扎特以其优美的旋律、精湛的编曲和动人的表现力,吸引了许多歌剧爱好者和音乐评论家的目光。
他的喜歌剧被认为是当时最具创新性和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之一,其曲调和表现手法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曲家和戏剧家。
考研中西方音乐史习题:古典主义时期音乐
![考研中西方音乐史习题:古典主义时期音乐](https://img.taocdn.com/s3/m/3425d36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b1a8d41.png)
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一)简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整体风格特征•音乐从教堂步入宫廷,并逐步走向社会,走向民众。
•不再以复调手法为主,采用的是主调音乐形式。
加强了旋律与和声的对应,建立起“主—下属—属—主”的功能和声进行。
•确立曲式分段式结构原则,形成方整型乐句结构。
•主题动机式发展。
•“通奏低音”被明确的乐器记谱取代。
•追求客观的美,拓宽了音乐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
•新型的器乐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四重奏上。
(二)古典主义时期划分•前古典时期(Pre-Classical)1720年之前:也称后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Viennese Classical)古典主义高峰(High Classical),主要以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作曲家为代表一、前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声乐创作喜歌剧格鲁克歌剧改革•器乐创作早期交响乐的发展1.主观题:前古典主义时期•简述格鲁克和他的歌剧改革。
•简述喜歌剧的产生与发展。
•简述室内乐的产生及其发展。
•简述协奏曲的发展。
•曼海姆乐派的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交响曲的产生、发展及其特征。
2.简述意大利喜歌剧(opera buffa)的兴起•从17世纪中叶开始,在意大利正歌剧三幕之间,插入了插科打诨的“幕间剧”(intermezzo),后来逐渐独立成剧。
•喜歌剧取材于日常生活,演出形式短小精悍,与民间音乐、通俗流行歌调联系较紧,所以深受市民的喜爱。
•佩格莱西(Giovanni Battista PERGOLESI,的喜歌剧《女仆作夫人》(La Serva Padrona,1733)•剧作家哥尔多尼(Goldoni,1707-1793)的剧本写作提升了文化层次。
3.简述法国喜歌剧(Opera comique)之争•1715年,“巴黎喜歌剧院”,上演平民大众剧目。
•1752年,佩格莱西《女仆作夫人》在巴黎上演,引起了喜歌剧之争。
•反对者:以“皇家音乐研究院”为首的法国大歌剧的支持者们极力否认喜歌剧的艺术价值,认为它是一种粗俗的歌剧艺术,不应登大雅之堂。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
![西方音乐史(考研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fb0110e76c66137ee061941.png)
湘南学院音乐系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西方音乐史》复习提纲06音乐表演专用一、中世纪时期的音乐(476——1460年)1、格里歌利圣咏格里歌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是天主教音乐,它是公元6世纪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在位时统一编订的。
格里歌利圣咏主要运用于日课(这是修道院僧人每天必做的“功课”)和弥撒(天主教、基督教为纪念耶稣受难而举行的仪式)之中。
格里歌利圣咏的基本功能是服从宗教礼拜活动。
音乐肃穆、节制,最大限度地排除世俗的感性欲念。
它是无伴奏的纯男歌唱的单声部音乐形式,以拉丁文为歌词,即兴式而无明显节拍特征,建立在单纯的自然音阶基础之上。
其旋律音调平缓,以级进和三度进行为主,偶有四、五度跳进,整个音乐音域较窄。
它的歌唱方式有四种:独唱、齐唱、交替歌唱、应答歌唱,各种歌唱方式根据礼拜进行的不同场合决定。
到公元11世纪时,除了米兰和西班牙外,欧洲其他地区都接纳它为仪礼中的圣歌。
2、奥尔加农奥尔加农(Organum)是9世纪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根据其历史发展,可分为3种类型:a、平行奥尔加农(parallel organum)。
它是在格里歌利圣咏的上方式下方附加一个平行声部,构成四度、五度、八度音程的平行进行。
b、稍加变化的平行奥尔加农。
它的两个声部从同度开始,其中一声部上行进行,到两个声部构成四度时,再平行进行,最后两声部再回到同度。
c、华丽的奥尔加农(melismatic organum)。
大约在12世纪,奥尔加农的上声部越来越表现出流动性和装饰性,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它没有明显的节拍特征,活跃、华丽的上声部与下方缓、静止的圣咏声部形成鲜明的对比。
3、中世纪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Troubadours)首先产生在11——13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的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Provence),它是游吟诗人的发祥地。
游吟诗人骑着马到处巡游,用奥克语(普罗旺斯方言)演唱坎佐(canzo)、清晨骊歌(alba)、西尔旺特(sirventes)、田园变歌(pastoarella)等体裁的歌曲,内容有爱情、时事、田园、讽刺等。
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与正歌剧改革的关系教学教材
![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与正歌剧改革的关系教学教材](https://img.taocdn.com/s3/m/fd145df5783e0912a2162aca.png)
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与正歌剧改革的关系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与正歌剧改革的关系作者:杨芳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1期摘要:18世纪的欧洲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受“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欧洲音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最突出的变化表现在歌剧创作方面。
这一时期,诞生和发展了喜歌剧,正歌剧受于压迫,也进行了自身的改革。
喜歌剧的诞生与发展和正歌剧改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关键词:喜歌剧;正歌剧;改革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104-01一、社会历史背景18世纪的欧洲正处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大变革的前夕,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已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改变现状,欧洲各国人民都在为瓦解封建社会,建立新的政治经济体制而努力。
政治经济上的斗争首先表现在思想领域,这时法国出现了以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为代表的启蒙主义者,他们主张在人民群众中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意图通过这些来指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当时的历史任务,向人民群众进行民主自由的启蒙教育。
他们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这一启蒙运动迅速得到大多数群众,特别是新兴市民阶层的广泛支持,并进而波及全欧。
很快,在德国就掀起了全国性的反封建主义、争取个性自由的“狂飙运动”。
欧洲其他国家也都纷纷响应。
在“启蒙运动”和“狂飙运动”的影响下,欧洲音乐变化也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并影响着整个欧洲音乐文化的发展。
二、时间上的关系——并非偶然歌剧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经过百来年的发展,到18世纪初叶,形成了以意大利为中心的那不勒斯正歌剧的统一形式。
意大利正歌剧曾红极一时,受到宫廷贵族的热烈追捧。
这类歌剧的题材多取自古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故事,剧情经常表现错综复杂的王公贵族的爱情生活。
写作手法基本定型:咏叹调和宣叙调有明确的分工,咏叹调基本由阉人歌手演唱,歌手可随意炫技,宣叙调主要陈述剧情的发展。
喜歌剧
![喜歌剧](https://img.taocdn.com/s3/m/c77d48037cd184254b353572.png)
三、喜歌剧的特点
• 喜歌剧的文学台本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剧中的主人公反映 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道德态度。 • 喜歌剧上演的人员不多,穿着也不是古装,演唱时有宣叙 调、咏叹调,也有日常生活中的歌谣或歌曲,唱词使用各 国的民族语言,容易被大众接受。
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喜歌 剧
2011级艺管1班 甘炜羚
一、喜歌剧
• 喜歌剧(Opera buffa)多指一种题材幽默、表现普通人生 活和琐事的歌剧。 • 是与正歌剧(Opera seria)相对而言的一种歌剧体裁,当 正歌剧越过国界而保持其性格时,喜歌剧在不同的国家中 却有不同的形式。
二、喜歌剧产生的社会背景
2、法国喜歌剧
• 法国喜歌剧的前身是在民间流行的集市剧。 • 是一种兼有歌舞、说话及器乐伴奏的戏剧,经常采用听众 熟悉的民歌或流行曲调填新词而成。
• 18世纪中叶,卢梭以作曲家的身份投入“喜歌剧论战”, 他亲自撰写脚本,综合意大利喜歌剧和法国集市剧的特点, 创作出了集舞蹈、哑剧、对白和抒情歌曲为一体的新的具 有启蒙主义精神的法国喜歌剧形式。 • 其代表作为《乡村占卜者》,是法国第一部喜歌剧。
3、德、奥的歌唱剧
• 17世纪末,德、奥就有受人们喜爱的歌唱剧,到18世纪中 叶,逐渐发展成为喜歌剧的形式。 • 与意大利喜歌剧一样,德国歌唱剧也多具有生活气息浓郁、 音乐语言简练生动的特点。
• 德、奥的歌唱剧也同法国一样,受到贵族保守阶层的反对 和攻击,他们认为这种民间气息浓厚的歌唱剧太简单、太 粗俗,极力维护正歌剧的传统,限制喜歌剧的演出。 • 最终在1778年,德国皇帝约瑟夫二世下令建立了一座国家 歌剧院,歌唱剧才在德、奥确立了它的地位。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发展
![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f15e6422e3f5727a5e96237.png)
1.前古典主义时期喜歌剧的发展喜歌剧是十八世纪20~30年代,在意大利诞生,后传至法、英、德等欧洲各国的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新型歌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国家喜歌剧方面各自特征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到喜歌剧最初发展的状况。
(1)意大利喜歌剧原是正歌剧中的幕间剧,后成为一种新的体裁。
1783年《女仆做夫人》的上演,标志着喜歌剧的兴起,此剧体现了意大利喜歌剧的特征:歌剧所采用的形式基本上是咏叹调和白话的宣叙调;咏叹调和二重唱的风格与全剧的风格一致,作品是主调和声风格,织体透明结构紧凑,富于生活气息。
意大利喜歌剧普遍流行于欧洲推动了法德喜歌剧的发展。
(2)法国喜歌剧一方面由本国一种集说、演、唱于一身的小型音乐喜剧-----集市剧发展而成;另一方面则受到了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
由于意大利喜歌剧《女仆做夫人》等在巴黎演出,其鲜明的世俗风格受到了守旧贵族艺术代表人物的反对,同时受到了以百科全书派为首的启蒙思想家的认同,这就是著名的“喜歌剧之争”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美学观点之间的斗争。
法国喜歌剧在音乐上用直接的白话代替宣叙调,音乐以新创作为主,重视重唱和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和音乐描绘。
此外英国的民谣剧和德国的歌唱剧都是新兴的喜歌剧形式,与意大利和法国的有很多共同点。
喜歌剧主要关注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小故事,唱词使用各国的民族语言,短小精炼音乐上多用民间曲调。
为歌剧注入新的血液,集中体现世俗化的特点,诙谐有趣,呼吁启蒙运动“平等自由”,预示了百年后欧洲各国音乐强调的民族性内涵和人文关怀。
2格鲁克歌剧改革的措施格鲁克力图使音乐为诗歌服务,追求质朴美避免过多的炫技,根据这个原则格鲁克对乐队、歌唱、舞蹈和布景的各环节都进行了改革。
具体如下:剧本仍以神话传说和历史英雄为题材,但又体现出对艺术和人的新理解。
序曲是歌剧整体的一部分,在音乐素材、性格、情绪等方面与歌剧.内容相联系。
咏叹调去除了作品中过多的咏叹调唱段避免过多的装饰性花腔和大跳音程,注重以质朴的音乐语言表达最真挚的情感,体现一种简约自然的古典风格特征。
浅谈法国喜歌剧的发展
![浅谈法国喜歌剧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40bb0f72f60ddccdb38a02a.png)
舞台艺术研究Research on Stage Art浅谈法国喜歌剧的发展梁国县(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摘要:喜歌剧产生于18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种受众于市民阶层的歌剧。
喜歌剧分为意大利喜歌剧与法国喜歌剧,这两大喜歌剧体系的出现,无疑是给当时的意大利正歌剧和法国大歌剧的沉重一击。
法国的喜歌剧产生于17世纪末,而喜歌剧之争更是这时代的代表。
关键词:喜歌剧;法国;吕利;卢梭法国的歌剧一直都是为世人所喜爱的,而法国歌剧的发展离不开那些对法国歌剧所做出努力的作曲家们。
喜歌剧之争在某一程度上是推动了歌剧的发展。
虽遇重重阻力,但是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一、吕利与法国歌剧谈起法国的歌剧,首先我想到的便是吕利。
吕利他曾经非常的不看好法国的歌剧,他认为歌剧是为意大利而生的,认为法国的语言和歌剧不符。
然而,万事万物都是会有转折的,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歌剧《波蒙娜》的出现,吕利对法国歌剧的偏见,从而开始研究种种,《丘比特于酒神的欢庆》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我们来谈谈吕利为何觉得法语不适合歌剧,我认为是发音的习惯,意大利善用重读音节和变换语调来表现情绪,而发育则是演唱语调,延长当时的元音来表达情绪。
而吕利为了克服这些,做出了大量的努力,相比于意大利的歌剧,吕利的歌剧咏叹调显得更加的短小精悍,更加的朴实,没有过多的渲染,以质朴为主,不像意大利那边的炫技,如大量花腔的运用。
吕利他深入法国人的心理,且了解法国人的口味,因此她的音乐备受法国大众喜爱,吕利是感想敢做的作曲家,他的作品大多数是轻快的,将各种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如芭蕾、戏剧等。
因为吕利的存在,法国的大歌剧也与意大利的正歌剧并列起来,且被全世界人民所喜爱。
者两者各有千秋。
而吕利之后,喜歌剧也因社会的现状而接踵而至。
二、喜歌剧之争与卢梭谈到喜歌剧之争,就不得不提到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这出戏早在1746年便于法国巴黎上演过,而后又在1752年,意大利歌剧团到巴黎巡演,且在意大利歌剧院上演了多个喜歌剧,其中就包括《女仆作夫人》,上映后硬起来法国上流人们,古典主义崇拜者的极力不满,这便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矛盾在此爆发。
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以《女仆作夫人》为例
![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以《女仆作夫人》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6101e7aa763231126fdb1174.png)
36王秀红: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以《女仆作夫人》为例喜歌剧最早是出现在正歌剧的幕间,喜歌剧是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博听众一笑。
1733年意大利人佩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最早出现的喜歌剧形式。
由于形式的活泼生动,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反映的内容也十分贴近社会,因此喜歌剧诞生之后便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并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创作特点与影响1733年,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演出之后,奠定了喜歌剧的基础。
该剧仅三个角色,其中一个是哑角。
全剧手法洗练、笔调轻快、结构紧凑、轮廓鲜明,富于生活气息,并采用主调和声的咏叹调和白话宣叙调相结合的形式。
与法国大歌剧同时存在的是法国喜歌剧。
1752年,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在巴黎上演,立刻轰动了法国,甚至引起了拥护和反对两方面的激烈争论。
喜歌剧一方面受到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建立在民间闹剧和滑稽歌舞剧的基础之上;内容丰富广泛,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趣闻;音乐也比较轻松流畅,往往吸取民间音乐的音调。
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歌颂的是主人乌贝托的女仆塞碧娜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最终当了主人的夫人,成了这个家的女主人。
这部歌剧集中体现了喜歌剧的特点,剧情简洁,人物精练。
参加演出的只有三个角色(主人、女仆和一个哑仆)。
二、裴格雷西的《女仆作夫人》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各国的喜歌剧都有各自的名称和形式,大多使用本国语言和方言,音乐也采用本民族的音调。
意大利喜歌剧的主要形式是“幕间剧”。
正歌剧第二幕结束时,均演一小段“幕间剧”。
第三幕倒数第二场结束时再演一小段“幕间剧”。
这种“幕间剧”即在正歌剧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喜歌剧,每幕间约演10--5分钟。
一般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型室内乐队。
两个角色每人唱一段小咏叹调和一个二重唱。
幕间剧的内容与正歌剧毫无联系,里面常有诙谐恶作剧,插科打诨等,音乐上常用一些音节的重复,音乐表现幽默。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产生于发展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产生于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32ccd77fe4733687e21aa6e.png)
古典主义时期的喜歌剧产生与发展古典主义时期一般是指十八世纪中期到十九世纪初期这段时间。
十八世纪中后期由于欧洲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进步,首先在法国掀起了思想文化的“启蒙运动”,学者们倡导“人文主义”的精神,用理性做武器,对传统和权威进行强烈批判,并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唤醒了欧洲人最自然法则和竞争自由的尊重。
在德国文学界在响应启蒙运动的同时,更加强调人的直觉,追求自然和本性。
一.喜歌剧产生的背景:音乐开始表现的世俗化,大众化,内容多是对宗教迷信的揭露与批判,创作和演出要符合社会各个阶层,而音乐家也开始注重个人的思想意识,要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导致了新的音乐风格和形式。
这一时期意大利正歌剧处于衰退的状态,欧洲各国出现了带有轻松喜剧风格的喜歌剧。
最初的形式是幕间剧,后来脱离了正歌剧,成为与之对应的歌剧形式。
二.不同国家的喜歌剧(一)意大利喜歌剧1.含义:意大利的喜歌剧就是从意大利正歌剧中走出来的幕间剧,由于当时社会大众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喜爱,作者开始重视幕间剧,就形成了喜歌剧。
十八世纪后,喜歌剧在形式上的到扩充,加入了严肃、伤感的情节,与正歌剧风格相近。
2.代表作品:《女仆作夫人》①内容:它是佩格莱西正歌剧《高傲的囚徒》中的一个幕间剧,1733年首演时引起了轰动,他是意大利喜歌剧诞生的标志。
主要讲的是女仆为了当上女主人,对男主人以辞职出嫁相威胁,男主人又舍不得,最后娶她为妻的故事。
全剧两幕8个段落,音乐包括1首意大利式序曲,5首相连的宣叙调,咏叹调以及二重唱。
3.特点:①宣叙调依旧采用古钢琴伴奏的清宣叙调,半说半唱的形式,像是有伴奏的说话;②咏叹调和二重唱的风格与全剧的风格保持了一致,音乐诙谐俏皮,表演轻松活泼,更加容易的逗趣观众;③男低音经典唱段,走上舞台,并创造了“终曲合唱”的形式。
(二)法国喜歌剧1.含义:在法国喜歌剧又被称为“诙谐剧”,它源自于法国市集上初夏的一种以喜剧性的对话、流行的歌舞为主,参杂着杂技、哑剧的表演形式。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脉络、特点与历史意义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脉络、特点与历史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43244bc281e53a5802ff6c.png)
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脉络、特点及历史意义歌剧是巴洛克时期的特有产物,在巴洛克时期。
歌剧最终以意大利正歌剧定型,在意大利正歌剧的影响下,法国抒情歌剧、德国歌唱剧和英国假面剧都根据自己本国的素材发展歌剧。
到了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已经形成以意大利、法国为中心的两大派别,但正歌剧逐渐在逐渐发展中背离了佛罗伦萨卡梅拉塔社团的艺术理想,意大利喜歌剧、德奥歌唱剧、英国民谣剧都强烈的冲击着传统意大利正歌剧。
由此正歌剧进行改革,并且喜歌剧的兴起与逐渐繁荣,这两点是早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歌剧发展重点,而莫扎特的歌剧创作代表了成熟古典主义的歌剧发展。
正歌剧的改革意大利正歌剧以古代经典题材为基础,一般以英雄或恢宏大度的统治者为主角,他们经常在爱情上陷入某种道德上的两难境地,在经历各种壮观的场景之后,英雄以他的辉煌业绩或对爱情的最终放弃使戏剧冲突得到解决。
歌剧常有三幕,宣叙调和咏叹调交替,何尝和重唱较少,形成ABA返始咏叹调。
因为在反复段A中要求歌手对咏叹调旋律增加装饰,从而导致歌手们对咏叹调形式的滥用,单纯的炫耀声音技巧,过分的华彩段以及不恰当的替换,使正歌剧逐渐僵化,对于正歌剧的这种僵化现象,格鲁克进行了歌剧改革。
他在1762年完成的《奥菲欧与尤里狄茜》是他最早体现改革主张的歌剧。
他在1767年《阿尔采斯特》的总谱序言中陈述了他的改革思想。
他指出“我寻求把音乐限制在它真正的功能中,即:为戏剧的情节和表现的诗意服务,不要让无用和多余的装饰使情节中断和冷却”“我相信我更大的任务是寻求一种单纯的美,避免复杂段落牺牲了清晰地段落”在这些歌剧中,格鲁克使序曲、合唱、舞蹈和乐队的运用都和剧情紧密联系;消除歌唱家炫技的花腔段落,把声乐线条从多余的装饰中解放出来;减弱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对比,取消割裂歌词的乐队间奏,避免了不自然的返始咏叹调;管弦乐队根据内容需要烘托剧情发展,不在处于伴奏地位;减少独唱并加强舞蹈和合唱的不哗众取宠的协调作用。
他克服了过去正歌剧中的音乐与戏剧脱节现象,综合了德国法国歌剧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成熟的歌剧风格。
喜歌剧《管家女仆》中《你不要怒气冲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分析
![喜歌剧《管家女仆》中《你不要怒气冲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cdae5bb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35.png)
喜歌剧《管家女仆》中《你不要怒气冲冲》的音乐风格和演唱
分析
马茜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21()24
【摘要】乔瓦尼·巴蒂斯塔·佩尔戈莱西是意大利作曲家,他的《管家女仆》也标志着意大利喜歌剧的诞生,它是正歌剧《高傲的囚徒》的幕间剧。
在欧洲音乐史上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女主人公赛尔皮娜演唱的咏叹调《你不要怒气冲冲》,是这部歌剧中非常有意义、有代表性的唱段之一,笔者将通过对整部歌剧的音乐风格,《你不要怒气冲冲》的曲式结构、演唱技巧、演唱情感及舞台表演各方面进行分析。
【总页数】3页(P87-89)
【作者】马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17.2
【相关文献】
1.咏叹调《你不要怒气冲冲》演唱特点分析
2.喜歌剧的诞生:佩尔戈莱西的《女仆作夫人》
3.从《女仆做夫人》看意大利喜歌剧
4.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以《女仆作夫人》为例
5.谈喜歌剧《女仆作夫人》中的艺术表现——以咏叹调《愤怒,我的愤怒》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歌剧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
作者:王秀红
来源:《戏剧之家》2019年第14期
【摘要】喜歌剧来源于正歌剧的幕间剧,它具有活泼、轻松、诙谐的特点,结构上常为两幕。
喜歌剧取材于日常生活,所以深受市民的喜爱。
1733年由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早期喜歌剧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女仆作夫人》的出现,为歌剧舞台增添了新的艺术活力,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喜歌剧;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影响;《女仆作夫人》
中图分类号:J8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4-0036-01
喜歌剧最早是出现在正歌剧的幕间,喜歌剧是以短小精悍的形式博听众一笑。
1733年意大利人佩戈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是最早出现的喜歌剧形式。
由于形式的活泼生动,音乐形象生动鲜明,反映的内容也十分贴近社会,因此喜歌剧诞生之后便获得了广泛的欢迎,并对古典主义时期歌剧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意大利喜歌剧《女仆作夫人》创作特点与影响
1733年,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演出之后,奠定了喜歌剧的基础。
该剧仅三个角色,其中一个是哑角。
全剧手法洗练、笔调轻快、结构紧凑、轮廓鲜明,富于生活气息,并采用主调和声的咏叹调和白话宣叙调相结合的形式。
与法国大歌剧同时存在的是法国喜歌剧。
1752年,佩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在巴黎上演,立刻轰动了法国,甚至引起了拥护和反对两方面的激烈争论。
喜歌剧一方面受到意大利喜歌剧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建立在民间闹剧和滑稽歌舞剧的基础之上;内容丰富广泛,反映劳动人民日常生活的故事趣闻;音乐也比较轻松流畅,往往吸取民间音乐的音调。
佩格莱西创作的《女仆作夫人》歌颂的是主人乌贝托的女仆塞碧娜以自己的聪明、机智最终当了主人的夫人,成了这个家的女主人。
这部歌剧集中体现了喜歌剧的特点,剧情简洁,人物精练。
参加演出的只有三个角色(主人、女仆和一個哑仆)。
二、裴格雷西的《女仆作夫人》古典主义时期歌剧发展的影响
各国的喜歌剧都有各自的名称和形式,大多使用本国语言和方言,音乐也采用本民族的音调。
意大利喜歌剧的主要形式是“幕间剧”。
正歌剧第二幕结束时,均演一小段“幕间剧”。
第三幕倒数第二场结束时再演一小段“幕间剧”。
这种“幕间剧”即在正歌剧两幕之间演出的短小喜歌剧,每幕间约演10--5分钟。
一般有两个角色和一个小型室内乐队。
两个角色每人唱一段小咏叹调和一个二重唱。
幕间剧的内容与正歌剧毫无联系,里面常有诙谐恶作剧,插科打诨等,音乐上常用一些音节的重复,音乐表现幽默。
裴格雷西的《女仆作夫人》就是一个幕间剧。
后
来,意大利喜歌剧的形式逐渐固定,返始咏叹调消失,代之以朴素的,旋律性强的歌曲或分节歌性的咏叹调,并吸收了民歌的因素。
意大利喜歌剧较突出的贡献是,使男低音走上了舞台还创造了一种“终曲合唱”的形式,即在歌剧即将结束时,剧情发展加快,所有的角色上台继续表演达到高潮,这种做法为后来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提供了启示。
在歌剧领域,古典主义音乐时期莫扎特的成就最为显著。
他是在吸取了意大利喜歌剧基础上进行《费加罗的婚礼》的创作。
他的三部最著名的歌剧树立了古典歌剧的不同类型。
《费加罗的婚礼》是一部抨击封建特权、具有鲜明民主倾向的意大利风格(用意大利语演唱,吸取了意大利歌剧的成果)的现实主义喜歌剧。
莫扎特对《费加罗的婚礼》所做的音乐安排,在音乐技巧与音乐安排上就是受到《女仆作夫人》的影响,采用宣叙调与咏叹调的交替,两者达到结构上的平衡。
他对每个人物作精心刻画,如机智的仆人费加罗、聪明的侍女苏珊娜、忧伤的伯爵夫人、青春年少的书童凯鲁比诺、荒淫的伯爵等。
即使是次要角色女管家玛切利娜、园丁的女儿巴巴利娜,医生巴尔托洛也有相应的唱段。
最有创造性的是对重唱的处理,不仅数量多于以往的歌剧(共12首),还赋予重唱以抒情唱段所没有的功能。
重唱刻画人物心理,参与情节发展,既可表达角色之间共同或相近似的思想感情,又可形成互相矛盾对立状态的并列。
前者如第三幕伯爵夫人与苏珊娜写信的二重唱“西风轻轻吹拂的时光”;后者如第二幕终场,从二重唱开始,人物逐渐增加,形成一对矛盾关系,随着两方面处境的改变,不断转换调性。
最后构成七重唱,达到戏剧冲突的最高点。
这部歌剧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歌颂第三等级人民的色彩。
整部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虚伪,嘲弄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刻画了费加罗的机智、勇敢、生龙活虎的精神风貌。
莫扎特在这部歌剧中,将剧中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物原型生动地刻画出来,对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具体的、细致的描写。
这部歌剧虽属于意大利舞歌剧,但没有更多滑稽、杂耍等哗众取宠、取悦娱乐的东西,注重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及抒情性。
剧中所反映的基本思想使人们感受到古典主义音乐时期人们所具有的乐观、进取、自信的时代特征。
在他的歌剧中,声乐表现的主要手段(如咏叹调、宣叙调、各种重唱)形成了统一多样的艺术整体。
重唱形式是莫扎特表现戏剧性冲突和歌剧高潮的重要手段。
歌剧的序曲则具有简洁、个性化的特点,音乐性质与全曲也有了更多的内在联系。
莫扎特创作的意大利歌剧,具有喜歌剧的鲜明特点。
三、结语
18世纪后期以来的喜歌剧中,重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并且被认为是衡量喜歌剧成就高低的试金石。
歌剧发展从巴洛克时期到古典时期,喜歌剧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西方歌剧与西方音乐剧艺术特征的比较[D]. 王旭华.首都师范大学 2006.
[2]德、意浪漫主义歌剧的美学分野[D]. 梁大鹏.武汉音乐学院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