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参考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教学反思(共二篇)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下册第三单元《语文园地》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本课是新教材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第三单元的《语文园地》。
本单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4篇课文,还安排了围绕生活中的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
这些课文和活动从不同侧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在学习本组课文时,能从多个侧面了解深厚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进一步加深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说学情在本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这一写法,所以学生对这种写法已有了解,因此,能和同学一起交流。
“词句段运用”编排了一次口头表达和一次写一段话的训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给予学生例子指导,学生也能轻易完成。
三、说教法学法“交流平台”要创设轻松、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
“识字加油站”可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词句段运用”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鼓励,少批评,让学生大胆说、大胆写。
“日积月累”可配备课件、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说教学目标1.通过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认识7个生字。
3.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4.细读文本,想想文本的共同特点,再照样子写一段话。
5.了解“文房四宝、雅人四好、花中君子、中医四诊”等中国传统文化。
6.创设轻松的氛围,引导学生交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7.交流识字方法,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习惯。
8 .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认识7个生字。
2.口头介绍一次手工活动的过程。
教学难点:1.总结“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方法。
2.仿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
学生:对本单元内容进行回顾。
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第三单元的课文,学到了很多知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精品教案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材分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年级下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情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读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由于《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三年级学生对画的鉴赏能力有限;课文是略读课文,只能粗知大意。
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资料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质疑,进入新课。
1.激趣导入:走进第五单元,我们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认识了古代的大思想家,欣赏了美丽的古代神话,走进了雄伟独特的赵州桥,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幅古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板书课题)2.揭题质疑:引导学生解读“名扬中外”。
读题。
读了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3.明晰课型:课题序号的右上方有个星号,表示这是略读课文。
我们今天就根据阅读提示来学习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联系本单元专题导入新课,精练高效,既联系旧知又导出新疑,激发了学习课文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明晰课型为自读课文打下基础。
)二、明确学法,初步感知。
1.出示提示:读了自读提示你知道了什么?(阅读方法:看图读文。
)2.自由阅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得通顺。
3.初步感知:你知道了些什么?(学生汇报)(设计意图:教给学生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教案-第12课⼀幅名扬中外的画⼈教部编版《⼀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案教材解析这篇课⽂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课⽂通过对画上⼈物、场景等细节的介绍,诠释了《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原因。
全⽂共5个⾃然段,第⼀⾃然段对《清明上河图》作了简要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画⾯内容,⽬前保存的情况。
只有3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
第⼆⾃然段讲述了画上的众多⼈物,三教九流⽆所不包。
第三、四⾃然段是围绕“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这句话来写的,第三⾃然段先概述画中的⼈物各有各的情态,接着在第四⾃然段中具体描写了桥北头的情景,突出了画作的“传神”。
第⼆⾄四⾃然段集中说明《清明上河图》具有极⾼的艺术价值,这是《清明上河图》能够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
第五⾃然段点明《清明上河图》还具有历史价值。
课⽂的语⾔⾮常朴实,⽤⽩描的⼿法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第⼆⾃然段和第三⾃然段连续运⽤排⽐句式,如“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有做各种买卖的⽣意⼈,有留着长胡⼦的道⼠……”“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驴,有的推着独轮车……”如实地把画上⼈物及状态描述了出来。
第四⾃然段是⼀段细节描写,通过对骑马⼈、两头⼩⽑驴、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的细致刻画,展现了画作的细腻传神。
课⽂插图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对应的是课⽂第⼆⾄四⾃然段的内容,有助于学⽣图⽂对照理解课⽂内容。
教学⽬标1.认识“择、都、宫”等14个⽣字,读准“都、乘”等3个多⾳字。
2.能从第⼆⾄四⾃然段中选择⼀个⾃然段,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能结合课⽂内容和图画向别⼈介绍《清明上河图》。
教学重点能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教学难点能说出课⽂是怎样围绕⼀个意思把⼀段话写清楚的,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1】篇〗本课是讲名人名画,内容十分吸引人。
《清明上河图》像一位说书人,生动描绘着北宋时期劳动人民生活的情景,特别是在北方春暖花开的清明节这一天的生活情景,人流熙来攘往,人们都沉浸在自己的社会角色中;它像一位歌者,歌颂者华夏曾经的繁荣昌盛,如一朵历史长河中的'灿烂花朵,娇艳无比,历久弥新,永不凋谢,如醇酒,芬芳迷人,令人陶醉,如一个穿越时空的鲜活场景,诉说着生的百味,时代的华彩乐章;它像一位见证人,带我们领略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高超绝妙,巅峰极致,独一无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于民族的杰作,每一思之、见之,使我这思维枯涩之人,也禁不住思绪泉涌,有说不完、写不完的话了。
但在课堂上,我却注意引导、对比——引导学生读,读懂课文的内容,首尾是总起、总结,中间部分是对画面的整体概述和精彩部分的举例,概述的是人物众多,七行八作,各色人等如过江之鲫,或行色匆匆,或款步而行,或寻觅思虑,或无目的而游荡,或闲情打趣,市井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流连忘返,陶醉其中;这如许多之人,在这一如河道般的街衢中,川流不息,流水汤汤,或疾或徐,自有其节奏,热闹非凡也就寓意其中,孕育其中。
特写场面如时下的交通事故,引起了连环事故,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惊险精彩,鲜活无比,这是绘画中的故事,这是画面中的点睛之笔,在如此罕见的长卷中,缺少了这一特写镜头,以为平铺直叙,会是多么令人乏味!有了这一场景,使得画面传神隽永,令人回味无穷。
突峰、高峰与平铺直叙相得益彰。
当学生下足了读的工夫,对上面的内容全面了解后,在引导他们进行对比,进行与上一课《赵州桥》写法上的对比,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了。
唯一遗憾的是,“一乘轿子”中“乘(shèng)”字,强调不够,在作业中还是出现了一些错误,错误的原因可能是这一读音较为生僻的原因吧。
课前倒是想到要强调一下,不想强调的不够,学生没有全面的、充分认识、掌握,故致错误出现。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及课后反思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1、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
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幅名扬中外的古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什么叫名扬中外?2、(课件欣赏)说说自己的感受。
3、这幅画叫什么名字?你对他有多少了解?(生自由交流与习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课文将怎样向我们介绍这幅古画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生自由地读课文,指名交流。
2、指名分段读文,重点正音三个多音字作溜乘。
3、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划分段落?三、精读课文。
1、现在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让我们一起再欣赏一下这幅画吧。
2、从刚才同学们惊奇的眼神、赞叹的话语中老师感受到你们对这幅图的喜爱。
这幅图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的'课文对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
读懂了课文,你一定会更喜欢它。
想用什么方法来读懂课文呢?引导学生读读课前的阅读提示,明白学这一课可以用图文对照法。
3、自由读文,对照图画,看看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那些内容?简单地标注在文字旁边。
4、选一个你最感兴趣的方面,细细读一读,体会体会,说说自己的感受。
(1)读第2小节时,重点引导学生看图上画了哪些人?通过读句子,并想象补充省略的人物,来体会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画在上面了。
体会张择端花了很大工夫,画出来的画了不起。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1】篇〗[教学反思]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三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紧扣阅读提示,半扶半放地进行本课的教学,努力提高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性。
《清明上河图》这幅画远离学生的生活,因此我借助视频拉近距离,用图文对照、想象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画家高超的绘画技艺。
这样学生既读懂了课文,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2】篇〗教学反思整个教学,从《清明上河图》的保存开始,讲到画中的人,再讲到画中的闹市。
我引领学生欣赏并了解了古画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再看一遍古画并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它会成为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学生想得很仔细,回答得很好。
我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了这幅画因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而名扬中外,还应适当指导学生去发现并感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3】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活动:活动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助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并用“——”画出这幅画的画名、作者、年代、大小。
活动二:精读课文,感受形象助学提示:找一找课文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用“~~~~~”画出来,可以在组内交流一下。
活动三:图文共赏,展开想象助学提示:欣赏了这样一幅画技精湛的名画,现在你最想说什么?你会怎样赞美它?学生们在优美的古琴声中欣赏了这幅名扬中外的《清明上河图》,图、文、声相结合,感受《清明上河图》的艺术价值,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讲课结束后反思一下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讲到了课文中的“有的……有的……有的……”是排比句,但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给学生练习造句的时间,在今后的教学中会将讲与练结合起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稿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评课稿评课背景语文课程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评课则是对教学内容及方法的评估和提升。
本次评课稿以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的教材《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为主题,对该课进行全面的评价,以期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课程概述《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以介绍中国文化宝藏之一的中国画为主线,向学生展示了中国画的魅力。
通过欣赏名山大川的画作,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中国画的来源和发展历程;2.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表现方式;3.能够欣赏并分析名山大川的中国画作品;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学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确保教学进度;2.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展示、讨论等,激发学生的思维;4.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热爱和欣赏能力;2.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喜欢艺术的兴趣和创造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展示名山大川的中国画作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和魅力;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具备欣赏和分析中国画作品的能力;3.引导学生掌握关于中国画的基本知识,包括来源、发展历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1.如何通过文字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的美和魅力;2.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独立欣赏并分析中国画作品;3.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入了解中国画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1.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材及教辅材料;2.名山大川的中国画作品图片和文字说明;3.教学多媒体设备及教学工具;4.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教学的讲解和展示内容。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对中国画的背景知识进行简单讲解,如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特点等,引发学生对中国画的兴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阅读-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附答案)

前的汉代……
是啊,这些精美的艺术画廊是家乡人民在用他们的智慧、妙思、巧手谱写着、延续
着……
1. 用“ ”在短文中画出烙画的制作过程。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烙画,是
(地方)的特色,它又铁笔在材料上进行烙烫。
, 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
划,塑成身、手、头面 , 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把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
放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雅之堂:
栩栩如生:
2. 短文每个自然段都集中写了一个内容,请你按照段落顺序排序。
类文阅读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捏面人
面塑,俗称“捏面人”。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
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虽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
间工艺品。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 , 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 , 因此被旅游者喜爱 , 是
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
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称赞。
而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
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
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
画素描的黑、白、灰来烘色;有的以烙为主,套彩为辅,在竹木、宣纸或丝绢等材质上 勾画烘烫作画。看他们的作品,或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或凝色浑实,敦厚拙朴;或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合集四篇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合集四篇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设计设计说明略读课文的教学在内容理解上要求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方法上要更加放手。
本课的教学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并运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去理解课文的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对阅读方法的运用。
这堂课,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几百年前的画面拉至学生的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读写结合,把一篇课文浓缩成一张资料卡,把书读薄。
引领学生去多种形式地读、欣赏,调动各种感官,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搜集相关资料。
学生准备:1.了解北宋的时代背景,搜集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资料,如画册、邮票等。
2.一张图画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师:同学们,大家喜欢旅游吗?说说都去过什么地方?生:......师:大家去过的地方可真不少。
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人文丰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假期时间多出去走走,看看,读万卷书还得行万里路呢。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谈到了关于旅游的事情,去年我也利用暑假时间去了一趟上海世博会,在中国馆里我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画,这幅画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驻足观赏,赞不绝口,我也把它拍了下来,大家想不想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学生浏览)。
师:从同学们的惊叹声中,老师能感受到你们也很喜欢这幅画。
是的,当时在中国馆展示的物品很多,很丰富,但这幅流动的画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你们知道吗?其实它是根据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一幅名画----《清明上河图》,利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精心制作而成的。
(板书《清明上河图》)那同学们想不想来了解这幅画?生:想!师: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幅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课题: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加星号)师:一起读课题(生读课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及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及教案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及教案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原文北宋时候,有位画家叫张择端。
他画了一幅的画——《清明上河图》。
画的是北宋都城汴京热闹的场面。
这幅画有八九百年的历史,早已名扬中外,现在完整地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
张择端画这幅画的时候,下了很大功夫。
光是画上的人物,就有五百多个:有从乡下来的农民,有撑船的船工,有做各种买卖的生意人,有留着长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医生,有摆小摊的摊贩,有官吏和读书人……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在这上面了。
画上的街市可热闹了。
街上有挂着各种招牌的店铺。
走在街上的,是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有的骑着马,有的挑着担,有的赶着毛驴,有的推着独轮车,有的悠闲地在街上溜达。
画面上的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黄豆那么大。
别看画上的人小,每个人在干什么,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最有意思的是桥北头的情景:一个人骑着马,正往桥下走。
因为人太多,眼看就要撞上对面来的一乘轿子。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马笼头被一下子拽住了,这才没让马撞上那乘轿子。
旁边两头运货的小毛驴正在下坡,脚下不稳。
站在桥栏杆边欣赏风景的人被惊扰了,连忙回过头来……你看,张择端画的画,是多么传神啊!《清明上河图》使我们看到了八九百年以前的古都风貌,看到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培养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单元导入,揭题解题。
1、师:这一单元我们已轻轻打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大门,走进它,我们已经认识了一座了不起的古代建筑。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
1. 介绍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2. 观察一幅名扬中外的中国画,描述它的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一幅名扬中外的中国画,引导学生谈论中国画的特点。
2. 学习新知识
(1)教师出示这幅中国画,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这幅画的特点。
(2)教师讲解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如线条、色彩、构图等。
3. 实践操作
(1)让学生分组了解不同种类的中国画,记录它们的特点。
(2)让学生用画笔描绘出他们了解到的中国画。
4. 小组讨论
让学生分享他们对中国画的了解,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
5. 总结归纳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介绍中国画的特点和魅力,并和家人一起到博物馆或美术馆观看中国画展览。
教学评价:
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中国画的认识程度。
2. 收集学生的绘画作品,评价他们对中国画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23

小学语文人教版(部编)三年级下册《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
案
【名师授课教案】
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画面,了解课文描写了画面上的哪些内容,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3.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民族自豪感。
表格版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备课素材【写作背景】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
这篇略读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
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做了简单的介绍:图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目前保存的情况。
短短的几句话,所含信息量却很大。
后面的几段,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
先是概说画面上的人物很多,主要是从人物所从事的行业之多来表现的;然后讲画上的街市热闹非凡,介绍了画面上各种人物的形态;之后,选择了一个小的场景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最后,简单写出了《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继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作者介绍】滕明道(1085-1132),北宋官吏。
字子济,应天府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崇宁末,举进士,继中词学兼茂科,除秘书省正字。
建炎三年(1129),力谏宰相吕颐浩迁都武昌之议。
后殿中侍御史张延寿论其卫护太后涉险,为敌追迫,贬为秘书少监。
以提举明道宫死,后追复龙图阁学士,有文集二十卷。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张择端:生卒年不详,字正道,一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
善画风俗画,尤长于楼面、屋宇、林木、人物。
《清明上河图》是他的代表作,曾经为宣和内府所收藏。
另作有《金明池争标图》,亦为艺术杰作。
《清明上河图》:闻名中外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
此画为绢本水墨淡设色长卷,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
《清明上河图》全图可分三个段落。
展开图,首先看到的是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
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
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刚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
环境和人物的描绘,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小学语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12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案2篇

12*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前解析】关注主要内容:本课主要介绍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画中描述了北宋都城汴梁街市热闹的场面,通过对画上人物、场景等各处细微刻画描写,传神地向读者诠释了为什么《清明上河图》会名扬中外。
关注每段话的意思:课文共5个自然段,向读者展示了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
第一自然段是图画的年代、作者、画面内容以及目前的保存情况。
第二自然段描述了画中三百六十行的人物角色,无所不有。
第三、四自然段则描写来来往往、形态各异的人展现汴梁街市的热闹和对桥北头的场景传神刻画,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
第五自然段点明此图具有的历史价值。
二至四自然段对文中插图细致入微的描绘,人物特色形神兼备,街道热闹非凡,使我们看到“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场景。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同时也是此图能够名扬中外的根本原因。
关注语言:全文没有华丽词藻,作者采用简练的文字,传神地人物刻画展现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特点。
第二、三段运用排比句式将画中人物及状态一一描绘出来。
第四自然段的细节描写,则展现了画作的传神、细腻。
关注插图:本课插图是《清明上河图》的局部,对应的是课文第二至四自然段的内容,更有助于学生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关注作者:张择端,北宋画家,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
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
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
存世作品《清明上河图》。
关注名画:《清明上河图》是由北宋的绘画大师张择端绘在绢本上的画,反映当时普通百姓生活风俗的画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全图宽24.8厘米,长528厘米,无作者款印。
【教学目标】1.认识“择、宫”等8个生字,读准“乘、笼”2个多音字。
2.能从第二至四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自然段,说出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3.能说出《清明上河图》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能结合课文内容和图画向别人介绍《清明上河图》。
部编人教版2019学年三年级下册语文类文阅读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含答案)

类文阅读-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捏面人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虽然面人的制作方式比较简单,但是却是一种艺术性很高的民间工艺品。
面塑体积小、便于携带,又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被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
外国旅游者在参观面人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称赞。
而旧社会的面塑艺人“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群众喜爱,但他们的作品却被视为一种小玩意儿,是不能登上大雅之堂的。
如今,面塑艺术作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小玩意儿也走入了艺术殿堂。
捏面艺人,根据所需随手取材,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便脱手而成。
把婀娜多姿、衣裙飘逸的美女、天真烂漫的儿童,以及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放在精致的玻璃框内,就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美术品。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大雅之堂:栩栩如生:2.短文每个自然段都集中写了一个内容,请你按照段落顺序排序。
①面塑艺术现在的地位。
②面塑的特点。
④面塑的制作。
④面塑在旧社会的地位。
3.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面塑,以为主要原料,具有、、、、、的特点,其形象多种多样,有、、、、等。
4.你觉得孩子们学习捏面人好吗?为什么?1.形容某些被人看重的、不“粗俗”的事物,高雅的事物。
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2. ③②④①3.糯米体积小便于携带经久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美女儿童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4.例:我觉得孩子们学习捏面人很好,因为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有机会将它传承下去。
民艺一绝——南阳烙画河南南阳是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深厚。
南阳有“三宝”——烙画、玉雕、《出师表》,“烙画”位居其首,蜚声海内外。
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1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文章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两点:一在内容上,粗知课文大意,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
二在方法上,注意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渐渐习得基本的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首先学生自读课文获取信息。
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交流空间,交流各自读懂了什么。
课上,学生交流的内容,大都是对《清明上河图》这幅画的了解,包括它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历史价值以及与图画内容相对应的部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部分虽是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但我并没有放任自流。
我顺势梳理和归纳学生的零星信息,并将个体的读书收获不断辐射到全体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和交流信息,学生已对课文的内容及文章的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
然后,读文,感悟语言,激发情感。
重点赏读第二、三、四自然段。
让我们再次看图读文,细细赏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节,把你看到的、读到的感受再和大家交流交流。
画面展现街市上的热闹场面及桥北头的场景,学生边读文边看画,然后交流:学生有的从“五百多人”“三百六十行”七个“有”等词句赞叹画家画技的高超,有的还从画面中找到了农民、商人等各种行业身份的人,还有的从画中传神地捕捉了生活情景而由衷感叹这幅画确实名扬中外。
这一过程仍然充分关注到了学生个体的读书感受,没有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提过高的要求,花费过多的时间。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画,课文的插图很小,上课时,又没有找到这幅画,孩子没有清晰地看到这幅画,是一个遗憾。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第2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应:“粗知大意,不求字斟句酌。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反思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观察画面,初步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古色古香的图包含了太多的美。
怎么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做画的精心和古画的历史价值呢?这成了我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我围绕这样一个问题对学生展开了阅读教学指导,我认为效果很好。
我的统领全文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认真地读完课文后,你对这幅名扬中外的画有了哪些了解?于是,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了自己不同的看法,学生们纷纷争先恐后地表白着自己的看法。
此时的我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机会,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和渗透。
比如:一个学生津津有味地讲完桥北头的情景时,我给学生补充了“一乘轿子”中“一乘”的意思:古代称四匹马拉的一辆车为“一乘”。
同时,我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补充了这幅画的前段和后段内容。
这样一来,学生对整幅画的内容有了更加深的印象。
在交流学生的感受时,我又对学生的读进行了指导,并引导看图,特别是图的长度和高度,及图上的人物数量及牲畜的数量。
学生观察之后,大开眼界,赞叹我们有这么了不起的图画,有这么了不起的画家,为里面的内容而惊叹。
接着我让学生自已选自已喜欢的段落仔细读一读体会一下。
结尾时对整篇课文进行了总结,抓了一下课文的描写顺序及总分的结构。
所以我认为,上课就像写文章,设计一个主线条,所有材料都为这个主线条服务。
这样的课堂又干净利落、又畅所欲言、又颇有收获,真是一举几得。
总的来说,学生在本节课上收获还比较大,唯一遗憾的是自己没能充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一边欣赏古画,一边聆听优美古典的古筝乐曲,把学生带入画中美轮美奂的意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