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资格考试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索

合集下载

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新课程理念的调查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高师学生新课程理念的调查研究——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建 立 发展 性 的 教 师教 育 评 价 体 系 ,为基 础教 育课 程 改 革 服 务 。 关 键 词 : 师 教 育 师 范 生 基 础教 育 新 课 程 教 育理 念 教
中图分类 号 : 2 G6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6 3 7 ( 0 ) 3a 一0 1 —0 1 —9 9 2 l o ( ) 0 1 7 5 o 8
2 1 NO 7 0 0 0
Cl d aO / v / e l ha u tRR ao H a n E c i R tn rO O
科 教 创 新
教 师教 育 改 革背 景 下 高 师 学 生新 课 程 理 念 的 调查 研 究
以西北师范大学为例
赵卫博 高建波 ( 西北 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 兰州 73 0 0 07) 摘 要: 本研 究通过对 高师学生新课 程理 念进行 调查 , 发现 高师学生基本上具 有 了新课程 的理念 , 但依然无法 满足 新课 程的 需要 , 学生 内 部 在 城 、 业 生 类 别 三 个 水 平 上 不 存 在 显 著 性 差 异 , 科 类 师 范 生 比 文 科 类 师 范 生 更 具 备 新 课 程 理 念 于 此 , 究 认 为 高校 教 师 教 毕 理 基 研 育 应 以开 放 的 、 新 的 , 创 多元 的教 学 模 式 纽 织 大 学教 学 , 高 师 范 生 的 综合 水 平 和 实 践 能 力 , 整 课 程 设 置和 专 业 结 构 , 新 教 学 内 容 , 提 调 更
荸业类 型 方差 分析 结果
l 文科 2 理科 3 艺术 纬 度 均 值 均 值 均随
FJ
F2 F3
4 1 0. 4 .0 4( J 4 .4 38 4, 3 l J <2 3 2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师范生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师范生教育的困境及出路
( 五) 师 范生 自身存 在的 问题
实践是检验师范生思想 素质和学业程度 的标 准, 又是形成和发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基础。应充 分利用微格教室、 语音教室等专用教室训练教师技 能。 除此之外, 应提倡高师生自主训练教师职业 技能。 总之, 适应性、 高教性 、 师范性、 实践性是一个相 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的整体 , 是实现高等师范院校 培养 目 标的 完整要求。应当 从本校的实际出发, 参考 发达国家师 范教育改革的经验, 端正教育为 经济和社 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思想, 坚持高教标准 , 突出师范特 性,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 为培养新型的合格的 中学教师而努力。


法“ 老三门” 的狭小圈子里打转转 ; 其次 , 从实践上看, i 匠 十年来 , 许多师范院校相继开设 了 教育技术专业, 公共教育技术课程也被作为非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类 学生的必修课程开设。但是因为教育技术配套实验 课程的缺失, 大大降低了 该课程的质量; 第三, 从学生 主体来看, 教师进行教育 教学时, 有—个前提假设, 就 是学生对中学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实际上, 虽然每 个学生都经历过中学教育, 但那时, f 电 1 门 是以中学生 的视角看教学, 加上在新课程改革下, 以历史学为例, 新课标下对教师腥出了 许多“ 新要求” , 这绝不是仅凭 回忆就能达到标准的。 2 教I 技能训缃 不容乐观 ( 1 ) { ; 2 《 } 各 教学现状。 微格教学系统在教学中的应
出路在于加强适应性 、 坚持 高效性 、 突出师范性 、 注重 实践性的改革。
关键词 : 新课程改革 师范生教 育 困境 出路
二十一世纪大国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就是人才 的竞争。人才的 培养离不开教育, 而作为教育“ 母机” 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起着举足 轻重的作用。 从我国师 范教育总 体情况来看, 它为 我 国的基 出 孝 炙 育发展作出了巨 大的贡 献, 但从发展的角 度对现行师范教育进行审视, 便会发现其在诸多方面 ; t - 7 - , E—些问题。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 高师师范生教育的困境 ( 一) 对职前教师培养的定位存在普错位 培养目标和模式多元化、 多样化 、 动态化、 重视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近几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 趋势之一。 但是,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培养 目 标实际上定位不准。为了与国际高等教育“ 接轨” , 满 目要求“ 升格” “ 转向” , 把学校办成地方综合性大 学, 混淆了高师 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在培养目标上的区 别, 大大削弱了师范性。 在新的条件下. 许多高师院校 也常以学生考取研究生的人数, 学校硕士、 博士授予 点的多少来衡量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可否认 , 这些确 实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水平、 教学科研实力的标准。 但这却不是唯一的标准 , 甚至也不是最重要的标准。 师范院校毫无疑问应始终坚持培养高素质的合格教 师这一 目标, 这应成为衡量一个师院办学水平最重要 的标准。 ( 二) 教 学内容陈旧. 师范特色不鲜明 首先 . 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推行 1 1 年 了, 却没有 套与基础教育改革及配套的高师教育专业学习的 教材. 其次 。 从事课程论教学的师资力量匮乏。 职前教 师的培养对基础教育改革至关 重要, 但很多高师院校 的课程论教师是由 非课程论专业出身的老师兼任 , 这 必然影响到课程论的教学质量。 ( 三) 应试教育与升学教育倾向严重 1 . 由 于存在“ 学生考得不好 . 说明教师教得不 良 ” 的错误逻辑 , 迫使教师为 迎合评价指标而把终考作为 目 的, 致使教学内容 2 近几年 , 在师范院校出现了考研热。我们并不 反对考研 , 而且适度鼓励考研。可一旦教学被“ 考研” 左右 , 就又会陷入教育为少数“ 资优者” 服务 , 而不顾

浅谈新课改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发展问题

浅谈新课改下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的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 : G6 5 0
摘 要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2 — 7 8 9 4 ( 2 0 1 3) 0 2 — 0 0 2 3 — 0 2
在 新 课 程 改 革 逐 渐 深 入 的 背 景 下 ,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授 的课程并无 涉及到新课改 的具体 内容时 ,教师们往往选 择 略讲 , 甚至直接忽略 , 而认为新课 改等相关内容则是 由负
高 校教 育属于中上层教育 阶段 ,故其 的课程结构 与课 程理念 的修 订更改难度较大 ,课程 内容的更新也是举 步维 艰 。我 国高 等师范教 育 出现 “ 课程单 一 、 内容 陈旧 、 脱离 实
际” 等情况 , 而教 师长年不改 变的教学 内容 、 陈 旧的教学方
式 等也 大大限制教师思维 的成长 , 无法接触新 思想 、 新 知识
关 键 词 新课 改 师 范院 校 教 师 发 展
A Br i e f Di s c u s s i o n o n Te a c h e r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Hi g h e r No r ma l Co l l e g e s u n d e r t h e Ne w Cu r r i c u l u m Re f o r m / / C h e n L i l i Ab 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d e e p e n i n g o f t h e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t e a c h e r s i n h i g h e r n o r ma l c o l l e g e s a r e f a c e d w i t h ma n y p r o b — l e ms , S O t h e y s h o u l d r e p o s i t i o n t h e ms e l v e s . Ba s e d o n t h e r e f ! e c — t i o n a n d a n a l y s i s o f h i g h e r n o r ma l t e a c h e r s ’s h o r t c o mi n g s i n s e l f - d e v e l o p me n t , t h i s p a p e r p r o p o s e s s o me c o n c r e t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n d c o u n t e r me a s u r e s o n h o w t e a c h e r s o f h i g h e r n o r ma l c o l l e g e s c a n b e t t e r d e v e l o p t h e ms e l v e s , a i mi n g t o p r o v i d e s o me r e f e r — e n e e s f o r C h i n a ’ S h i g h e r n o ma r l c o l l e g e s e r v i c e a n d i t s r o l e i n g u i d i n g b a s i c e d u c a t i o n r e f o m . r Ke y wo r d s t h e n e w c u r r i c u l u m r e f o r m; n o r ma l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 v e r s i t i e s ; t e a c h e r d e v e l o p me n t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No5 .
S p2 1 e .0 2
d i1 . 6 /i n10 - 6 42 1 .50 5 o:03 9 .s . 7 5 7 . 2 .3 9 js 0 0 0
地 方 高师 院校教 师教 育课 程 改革 的探 索
李朝辉 , 国和 纪
随 着 我 国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推 进 。教 师 专 业 发 展重 新进 入人 们 的视 野 。地方 高师 院校 在 师资培
式 方 法 。第 三 , 学 生 具 备 终 身 学 习 的 能 力 。 使
( ) 师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目标 二 教
构 单 一 、 材 内容 陈 旧 、 学方 法 枯燥 , 期 禁锢 着 教 教 长
教 师 教 育 的 效 果 , 伤 了 学 生 的 学 习 积 极 性 , 接 制 挫 直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是 持 续 不 断 的 过 程 。 而 终 身 学 习
正 是 教 师 专 业 发 展 不 竭 的 动 力 。对 终 身 学 习 而 言 , 师
范 生 在 高 师 院 校 学 习期 间 主 要 关 注 几 个 方 面 : 一 , 第 树 立 终 身 学 习 的 理 念 ; 二 , 给 学 生 终 身 学 习 的 方 第 教
我 国 目前 的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基 本 仍 然 延 续 结 构 主
义 的 模 式 :学 科 专 业 课 程 + 教 学 理 论 课 程 + 短 暂 毕 “
业 发 展 与 提 升 的 潜 在 动 力 。 作 为 教 师 专 业 意 识 的 核 心 是 育 人 为 本 的 观 念 , 就 是 始 终 把 教 育 人 作 为 自 己 职 业 的 核 心 。 育 人 为 本 就 是 要 求 教 师 教 育 课 程 应 引 导 未 来 教 师 树 立 正 确 的 儿 童 观 、 生 观 、 师 观 与 教 学 教 育 观 , 握 必 备 的教 育 知识 与能 力 , 与 教 育实 践 , 掌 参 丰 富 专 业 体 验 ; 导 未 来 教 师 因 材 施 教 , 心 和 帮 助 引 关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探析

( ) 程 内容 现 代 化 与教 师 学术 水 平 的提 三 课
新 课 程针 对 原 有 课 程 内容 难 、 、 、 的现 繁 偏 旧
展, 打破传统的基 于精英主义思想 和升学取 向的 过 于 狭 窄 的 课 程 定 位 , 注 学 生 “ 人 ”的 发 关 全 展。 … 课程 目标 的转 变 , 求 教 师教 育 观 念 要
研究 能力 。
Hale Waihona Puke 课 程改 革 的核心 目标 就 是实 现课 程 功 能 的 转 变 , 即改变 课程过 于 注 重 知识 传 授 的倾 向 , 调 形 成 强
积极主 动 的学 习态 度 , 获 得基 础 知识 与 基 本 技 使
能的过 程 同时成 为教 会学生 学 习和形 成正 确价 值 观的过 程 。新 课程 要求 教 师要关 注 每位学 生 的发 高
第3 0卷第 5期
21 00年 1 0月








Vo . 0 No 5 13 .
Oc . 01 t2 0
J u a fHu n g n r lUnv ri o r lo a g a gNoma n iest y
新 课改 背景 下高 师专业与课程体 系改革探析
韩冰清
应, 能力 素质不 适应 的现 象 。因此 , 等师 范 院校 高 必须 重新 审视并 认 真研究 新一 轮基 础 教育课 程 改 革对 教师 提 出的新 要 求 , 快 师 范 教 育 改 革 的步 加 伐 , 新构 建高 师专业 与 课程体 系 , 重 以培 养适 应基
础教 育新课 程 的教 师 。
( 冈师范学 院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 黄 湖北 黄冈 4 80 ) 3 0 0 摘 要i 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 对教师素质提 出了新的要求 :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 教育观念 , 提高素质和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吴海燕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4)009
【摘要】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师资格证“国考”给师范教育带来极大挑战,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担任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需认真研读和把握教师资格证“国考”的相关精神,结合师范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紧紧围绕学生的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改革教学评价方式,从而实现将学生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教师资格证“国考”的有效衔接.
【总页数】4页(P42-45)
【作者】吴海燕
【作者单位】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福州35000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思想的混乱与发展的迷茫--对教师资格证制度改革①背景下教师教育发展②的思考 [J], 陆道坤;蒋叶红
2.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专科层次师范院校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探析 [J], 姜冰
3.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思考 [J], 吴海燕;
4.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对教师教育类课程"金课"建设的思考 [J], 田印红
5.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转型与改革研究 [J], 高丽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课程改革

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课程改革

【 关键 词 】教 师专 业化 高师课 程 改革


教师 专 业化 已经成 为 教 育研 究 的热 点 问题
学 生 学 习 的 促 进 者 、教 育 教 学 的研 究 者 、合 作 者 和学
习者。
教 师 专 业 化 是 世 界 教 师 教 育 发 展 的趋 势 和潮 流 , 也是 我 国 教 师教 育 改革 所探 讨 的热 点 问 题 之 一 。早 在
是演 好 这 个角 色 的关 键 。笔 者 试 图 分 析 目前 高 师 课 程
我们 一 般 认 为 高 师课 程 有 两 种 类 型 :一 类 是 理 论
课 程 ,一类 是 实践 性课 程 。理 论 类 课 程 主要 以讲 授 为 主 ,而 实践 类 课 程则 以实 际操 作 为 主 ,如 :教 育 实验 、 实 习 、见 习 活 动 等 。 教 师 专业 化 背 景下 ,要 求 教师 不
・哆 《 ・ 《 血 I , 场
●2 8 0 年第l期● 0 l
论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师课程改革
秦秋 霞 于 海 涛
( 疆 石 河 子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新
【 摘 要 】教 师 专 业化 已经 成为 世 界 教 师教 育 改 革 的发 展 趋 势和 潮 流 。教 师 教 育在 教 师专 3  ̄4 k  ̄的过
3课 程 类 型 单 一 ,
随 着 教 师专 业 化 的 深 入 发 展 ,教 师 教 育 面 临 着 前 所 未 有 的 机 遇 和挑 战 。 作 为 教 师 专业 发 展 依赖 的 专 业
教 育 体 系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在 教 师 专 业 化 的 过 程 中 扮 演 着 最 重 要 的角 色 ,而 构 建 适 应 教 师 专 业 化 的 课 程 体 系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教师专业化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课程改革

求 人 手 , 革 其 课 程 目标 和 结 构 。 而探 索 到 高师 课 程 体 系设 置 的科 学 之 路 。 改 从 关 键 词 :教师专业化; 等师范院校 ; 程改革 高 课
中图分类号 :G 6 92 5 .1
文献标识码 :A
16 9 6年 联 合 国教 科 文组 织 在 巴黎 召开 的 “ 关 于教师 地位 的政 府 间特 别会 议 ”首 次 明确 承认 应
二 、从教 师专 业素质 看教 师专 业化对 高等师范院校课程 改革的要求
每 一 种 专 业 工 作 对 于 从 业 人 员 都 有 一 定 要
求 , 师作 为教 育专 业人 员 。 必须 具 有一 定 的专 教 也
有 其 自身 的职业 要求 和 职业 条 件 。有 专 门的培 养
制度 和管 理制 度 。 它是教 师 在整 个 专业 生 涯 中 . 通
共 事业 的职 业 . 要专 门的知 识 和特 别 的才 能 , 需 并 需 经 过 长期 持续 的努 力 才 能 获 得并 维 持 【 从 2 ” 。 0 世纪 8 0年代 以来 , 师专 业 化 已经成 为 世界 性 潮 教 流 ,而 当前我 国 的高等 师 范 院校课 程 设 置 已无 法 满 足其需 要 。鉴 于此 ,本 文从 教 师专 业 化 角度 出 发 , 我 国高 师课 程 的理 念 和结 构进 行初 步探 讨 。 对
师 资格 和 教 师 教 育 机构 的认 定 制 度 和 管 理 制度 ;

教 师专业化的 内涵 与特 点
1 .教 师 专 业 化 的 内 涵
专 业化 或专 业社 会化 有 两层 含 义 :一 是指 一
个普 通职业 群体逐 渐符合 专业标 准 、 为专 门职业 成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摘要]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高师院校要适应并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须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重视通识教育和通才培养,加强和改进实践教学环节,革新教学方式手段,并注重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以切实提高师范生的专业化水平。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素质高师院校教学改革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健康、有序、全面地推进。

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基础教育“母机”的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社会赋予它的特殊使命。

然而,长期以来,高师院校的教学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特点、脱离基础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的弊端,其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脱离现实,陈旧老化,缺乏现代性、实用性、多样性。

面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形势,高师院校必须主动适应新课程的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完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革新教学方法手段,使培养的人才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各项要求。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在传统的基础教育中,教师的核心素质是完成知识的转移,强调教师尽可能多地掌握静态的知识。

而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而是不仅要完成传授知识的使命,更要成为教育的促进者,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情意结构。

具体来讲,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核心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先进的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具体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立足于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使教育真正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教师应认识到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健康发展。

新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是有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的个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由一堂精彩的培训课说起

新课改视角下教师教育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探索——由一堂精彩的培训课说起

分钟 学生 专题 练 习 , 为上 课准 备 阶段 。每 次课前
由事 先 挑 选 的 几 个 学 生 针 对 教 育 、 教学、 教 师三 个 方 面 的主题 , 进行 短 时 间 的讲 解 、 叙述、 展示 、
并 没 有遵 循传 统 的教学 理念 和环 节 , 而是 先 由前 来 听 课 的 国培 教 师 浅 谈 在 职 时 如 何 开 展 教 研 活
为 了 应 对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的 不 断 深 入 以 及
教 师 职 业 岗位 就 业 竞 争 的压 力 , 我 校 开 设 了 教 师 教育 类 的特 色课 程 《 教 师 职 业 能 力 训 练 》, 课 程
围 绕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与 发展 、 教 师 职 业 素 质 与 能 力、 课 堂 教学 艺 术 与 实践 主 线 , 通 过 一 系 列 的 专


引言
动, 是 否 开 展 课 例 研 究 。在 评 价 和 肯 定 国 培 教 师
的做 法 后 , 给 出 了课 例 和 课 例 研 究 的基 本 概 念 和 提 出背景 , 然 后 让 学 生分 别 扮 演小 学 数 学 教师 、 初 中数学 教 师 、 年 级备 课 组 长 、 校长 、 市教 研 员 , 通 过微缩 实 际过 程 , 让 学生 体验 和感 受什 么是课 例 和课 例研究 。再逐 步在理 论上 讲解 、 深 化 。这 种 不拘 一 格 、 灵 活 生成 教 学 、 理 论 联 系 实 际 的 教
第3 3卷 第 3期
湖北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Hu b e i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浅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 课堂教学改革

浅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 课堂教学改革

2021年6期150浅谈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改革高 晶(四川文理学院 评估处,四川 达州 635000)摘要:面对振兴教师教育的新要求,我国于2018年正式启动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通过前期的试点工作理顺了工作思路,积累了工作基础,目前已迈向全面推进阶段,这对地方高师院校而言既是一次挑战,更是一次发展机遇。

关键词:师范类专业认证;课堂教学;师范技能2017年10月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 (暂行) 》, 正式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2018年1月,国家又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

这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体现了国家对教师培养的重视。

师范类专业认证作为我国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战略举措,它的开展既有助于摸清我国师范教育的现状,又能进一步强化师范院校的使命意识,为师范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而作为高校教学工作核心的课堂教学,无疑它的质量提高,是顺利通过专业类认证的有力保障。

一、地方高师院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重理论教学轻技能训练。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地方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要阵地,其发展宗旨也应是为地方基础教育服务,培养的人才也应是符合地方基础教育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但当前地方高师院校的课堂教学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联系等问题。

这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师范毕业生在应聘工作时,往往在面试环节比较欠缺,而用人单位在学生被录用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在为学生的教学技能欠缺买单。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影响。

传统课堂模式是以教师讲授教材知识为主要教学方式,学生以掌握教材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只是教师的工作对象,而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范式在教师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和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转变。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高师就业指导课教学改革探索

0 ¨


高 等师 范 院 校 就 业 指 导 课 教 学 改 革 必 要 性
题的深入思考 、 究 、 查 、 验来 主动 掌握 知识和 探究 技能 , 研 调 检 形
( ) 础 教 育课 程 改 革 的 需 要 一 基
成科 学 态 度 与 精 神 。换 言 之 , 究 教 学 作 为 一 种 教 学 理 念 , 教 探 对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高 师 就 业 指 导 课 教 学 改 革 探 索
韩 亚 梅
( 西教 育 学 院外 国语 言 文 学 系 7 0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陕 1 0 1
【 摘 要 】 对 基 础 教 育 课 改 的 新 要 求 , 等 师 范 院 校 就 业 指 导 课 教 面 高
的信 息 加 1 理 论 派 及 人 本 主 义 的 不 断 丰 富 与 完 善 , 终 形 成 了 T = 最 较 为 科 学 的 探 究 教 学 理 论 。纵 观 探 究 教 学 发 展 历 程 , 我们 不 难 发
课程 的功能 、 构 、 结 内容 、 施 、 价 和 管 理 等 方 面 对 我 国 的 基 础 实 评 教 育 课 程 进 行 了 改 革 。《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纲 要 ( 行 ) 明确 指 基 试 》 出 , 师范 院 校 和 其 他 承 担 着 基 础 教 育 师 资 培 养 和 培 训 任 务 的 高 “ 等 院 校 和 培 训 机 构 应 根 据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目标 与 内 容 , 调 整 培 养 目标 、 业设 置 、 程 结 构 、 革 教 学 方 法 。 因 此 , 为 基 专 课 改 ” 作 础教育师资摇篮 的高 等师 范院 校也 应进 行 教育 教 学改 革 , 以适 应 基 础 教 育 师 资 的新 的要 求 。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而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则是培养优秀教师的重要阵地。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教师教育也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与探索,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研究与探索,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展开讨论,以期为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核心资源,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培养出来的教师的质量。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引进与培养,为教师教育提供优质的教学人才。

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成长的关怀,激励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还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

二、课程设置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教育发展的潮流,结合当代教育的理念和需求,设计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对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提高实际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教师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教师教育的需求,需要进行转变和创新。

在教学模式方面,高师院校可以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如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教学等,鼓励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开设在线课程或者混合式教学,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和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高师院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注重学生在实际教学岗位上的实习和锻炼,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和应变能力。

还需要积极与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实践基地,提供学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和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地方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对策

世纪之交,我国开展了建国以来第八次大规模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前已在全国中小学全面实施。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从观念到行为适应改革的要求。

地方高师院校主要指在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过渡,由布局在省会城市以外的一些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或改建而成的本科师范学院和仍承担师资培养任务的多科性大学,是县及以下基础教育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基地。

地方高师院校必须研究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挑战,明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师资的要求,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运行机制,以培养满足地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新型教师。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教师的挑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进行了新的定位,从课程结构、内容到课程实施、管理和评价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确立了新的发展观。

这一系列教育观念的转变无疑是对现行教育弊端的反应,它将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步入一种新的境界。

同时,对沿袭多年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教师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以学生为本”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对教师教育观念的挑战“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需要为本”,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这种要求的核心就是突出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才能有自主性,有了自主性才能形成创造性。

“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新课程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为每一个人的发展提供机会。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师范类高师院校在培养青年一代人才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教育界的重要力量,高师院校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发展和未来。

为此,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应运而生。

高师院校教师是青年人才的摇篮和未来的栋梁。

高师院校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师教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及人才的竞争力。

因此,对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改革及其探索,除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团队,为青年人才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

一、理论教育:高师院校教育的理论教育是培养师范专业人才的基础。

对教师教育理论的研究和讲授,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育前沿理论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来,让理论教育具有更为深刻的学术内涵和实践价值。

二、实践教学:创新型高师院校教育必须着眼于实践教学。

高师院校应该以勇于挑战教育领域新问题的精神,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以提高教师教育的实用性。

此外,高师院校还应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创新,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团队。

三、全员培养: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还应注重全员培养。

教师教育不仅仅是培养教师,更是对教育的全方位应用。

因此,高师院校教育应着眼于全员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育空间。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一些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例如,挑战就在于创新与实践的实现;机遇就在于提高我国教育的质量和教学效益。

在此基础上,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可以实现有机结合和全方位的提升。

总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的目的是为了提升我国教育的质量和实践效益,同时也应该注重教育内涵的提升,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也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浅议新课改背景下高师院校的教学改革

o h e c riuu r f r ,a j s h u rc lm ,r f r t e ta hn n g me tme h ns , ft e n w u rc l m e o m d tt e c riu u u e o m h e c ig ma a e n c a im
i g. n
Ke r s pe a o c le c to t a hi g r f r ; w u rc l m y wo d : d g gia du a in; e c n e o m ne c r i u u
教 师是 履 行 教 育 教 学 职 责 、 递 和 传 播 人 类 文 明 的 专 传 业人员 , 学校教育职 责 的主要实 施者 , 担着 教 书育人 、 是 承 培 养 社 会 建 设 者 、 高 民族 素 质 的使 命 。 在 新 形 势 下 , 别 提 特 是 新 世 纪 国家 对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进 行 全 面 改 革 的 背 景 下 , 作
维普资讯
第 3 0卷 第 4期
Vo . 0 No 4 13 .
丽 水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0F L S I HUIU NI f VERS T I Y
2 0 年 8月 08
A u 20 g. 08
浅 议 新 课 改 背 景 下 高 师 院校 的教 学 改 革
Ab t a t N e sr c : w Cur iul rc um Re o m g v s he fr i e t ne r qu r me s o h p i r a d e o a y c o w e ie nt t t e rma y s c nd r s ho l n t a h r o r f s i na u lt , bu s a m p r a s or t a n ng f ur e c r i i a y a e c e s f r p o e so lq a iy t a n i o t ntba e f r i i ut e t a he s n prm r nd s c d r c o s,no m a i e s te ow v e is o o e s d v c d fom he n w e on a y s ho l r lun v r iis n ha ea s re fpr blm i or e r t e Cur i u um rc l Re or .So, o m a ni e s t ho d de pe h i nde s a i f m n r lu v r iy s ul e n t e ru r t nd ng,a c i l da t h e uie e s nd a tvey a pt o t e r q r m nt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等师范院校文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轻 重 的 地 位 ,高 师 中 国 现 当 代 文 学 教 学 与 中 学 语 文 教 育 质 量 息 息 相 关 。 但 从 现 状 来 看 , 者 在 教 材 文 本 、 学 内 二 教
高等师 范院校
文学课 程改革

容 和 教 学 方 法 上 存 在 着 严 重 的 错 位 现 象 。 纠 正 这 种 错 位 随 着 基 础 教 育 新 一 轮 课 程 改 革 的 步 伐 , 如 何 调 整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的 文 学 教 育 , 以 适 应 2 世 纪 中 学 语 文 教 学 的 1 发 展 和 人 才 自身 发 展 的 需 要 ,成 为 了 学 界 探 讨 的 热 门 话
讨 论 ,寻 求 高 师 院 校 文 学 教 学 改 革 与 基 础 语 文 教 育 相 结
合 的新 路 径 , 同 时 也 为 粤 东 地 区 培 养 适 应 时 代 发 展 的 基
教 学 不 关 注 基 础 语 文 课 程 改 革 的 进 程 。那 么 学 生 们 毕 业 之 后 将 面 临 很 多教 学 中 的 难 题 。 我 们 要 加 强 中 学 语 文 教
师范 学 院作 为粤 东 地 区唯 一一 所 师范 类 高 等 院校 ,尤其
关 注 “ 师 院 校 文学 教 育 与 基 础语 文 教学 ” 一 议 题 , 高 这 多 次 与 来 我 院 讲 学 的 校 外 专 家 进 行 交 流 .就 此 展 开 热 烈 的
状 , 么学 生们 毕业 之 后将 面临 很 多教 学 中的难 题 , 难 那 很 融 入 到 工 作 中 去 这 一 问 题 在 学 生 实 习 期 间 就 已 经 表 现 得 非 常 突 出 ,很 多 实 习 生 由 于 缺 乏 对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的 深 蘑 菇 ” 国外 常见 的现象 , 够 使 他们 领会 到 源语 的含 义 。 是 能 中 国 人 都 熟 悉 的 “ 不 理 包 子 ” 如 果 翻 译 成 “ta d 狗 Se me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研究探索近年来,教师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一直备受社会和教育部门的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和实践的不断更新,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旨在探索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现状和未来方向,以促进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提升。

一、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现状二、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探索1. 课程改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是首要的任务。

需要对现有的教育课程进行全面审视,结合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需求,重新设计和更新课程内容。

应当充分考虑学科知识、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在培养学生学科知识的注重学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

开设专门的跨学科综合课程,如信息技术与教育、心理学与教育等,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师资改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要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力度。

应当完善教师的选拔机制和评价机制,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研究与创新,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引进和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外聘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3. 教学改革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应当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远程教学等,使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

4. 实践改革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实践环节是培养教师的重要途径。

应当拓宽实践渠道,与地方学校、教育机构合作,开展校外实习和实践活动。

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创新实习模式,如校内实习、社会实践、课堂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学生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的综合改革迫切需要沉淀和坚持。

未来,在教师教育综合改革方面,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向:一是注重跨学科融合。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应当在培养学科知识的注重教育学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养,注重跨学科融合。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音乐研究中心资助项目“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对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nyy202005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倩(1976—),女,硕士,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音乐教育。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张倩(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绵阳621000)摘要:中小学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有力推进,为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激发了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对新时代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势必进行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

音乐课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教育课程,需要针对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改革理念,通过重构课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课程评价新模式等改革措施,完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生综合音乐素养。

关键词:教师资格证“国考”;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5-0040-052013年8月,教育部正式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确定了教师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拟定考试大纲,制定考试标准,组织笔试和面试,并建立笔试和面试试题库,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考试,此项改革于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推广实施[1]。

从考试内容看,改革前考查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改革后增加了对考生综合素质和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着重考查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从考试题型看,改革前以理论知识考题为主,试点后以实践操作题为主。

教师资格认证考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后,打破了教师资格终身制,实现优胜劣汰,与时俱进。

从整体上说,教师资格考试提高了教师的职业准入要求,考试的难度增加,考试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全面化。

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讨论

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讨论

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讨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关键人物,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

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教师面对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本文将围绕教师资格证面试中的教育教学改革问题展开讨论。

一、背景引入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中国教育系统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推动教育事业迈向新境界的关键。

教师作为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必须全面了解教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挑战,并能够在面试中回答相关问题,展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

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教育教学改革对于教师资格证面试意义重大。

首先,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知识灌输,而教育教学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教师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要求。

最后,教育教学改革可以推动教育公平。

通过改革,可以减小教育差距,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三、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问题在教师资格证面试中,考官通常会就教育教学改革的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讨论。

以下列举了一些可能涉及的问题:1. 如何将创新教育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2. 如何评价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3. 如何解决当前教育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学生负担过重、应试教育等?4. 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5. 如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 如何减轻教师工作压力,促进教师发展?四、解决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策略教师资格证面试中,考生需要提出解决教育教学改革问题的具体策略。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策略:1. 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 推行项目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鼓励他们发挥主体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稿 日期 :2017—09-15 基金项 目:安徽 省高等学校 省级质量工程 项 目(2016jyxm0621);安庆 师范大学 2016年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项 目(2016jyxm016) 作者简介 :陈 卓(1977一 ),安徽 青阳人 ,安 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讲 师,硕 士,研 究方 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中国现 当
2018血
的教学 技 能 。 鉴于 以往高师院校轻视教师教育课程 的不足 ,
当前调整人才 培养方案 ,突出师 范特 色 ,加大 教师 教育课程比例 ,以解决师范生知识结构不合理 、教 育专业性不够强的问题 ,培养基础扎实 、知识面宽 、 能力强 、素质高的教师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师范生培 养的关键 陛问题 。高师院校应该将学科专业知识 、 教 育理论知识和教育实践多方融合与优化组合 ,更 加有效地 发挥课程体 系的整体功能 。也就是说 ,高 师院校应该坚持学科性与师 范性兼具 、理论性 与实 践性并重 ,突出综合素质和实践能 力的培 养 ,这样 才能 更有效 地发挥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教师 的优 势 和特 长 。
二 、建构 模块 化教 师教 育 课程体 系
教师资格考试笔试主要 考查 申请人从事 教师 职业所应具备 的教 育理 念、职业道德 、教育政 策法 规 、学科专业素质 、教学方法 、教育教学基本素质和 能力。因此 ,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科 目定为《综合 素质》和《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2科 ;初级中学 、普 通高级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笔试科 目定为 《综合素 质 》《教育知识与能 力》和《学科知识与教学能 力》3 科 。《综合素质》主要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 基本素养 ,包括教育学 、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教育法 律法规 ,新课程理论和 教师职业道德 ;《教育教学知 识与能 力》主要考查考生 的学科专业 知识 、学 科课 程 与 教学 论 及 其应 用 、教学 设计 、教学 实 施 、教学 评 价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考查考生的教育基础知 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课程 、中学教学 、中学生学 习心 理 、中学生 发展心理 、中学生心理辅 导 、中学 德育 、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主要考查考生的中学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高 等教育与 中学学科教学内容相对应的专业知识 、中 学学科课程 的一般知识和 中学学科教学的基本能 力。以上 教师 资格 考 试框 定 的范 围 已透露 出教 师应 具备哪些基本素 养以及师 范院校应开设哪些相关 课程 。
一 、 学 科专 业课 程与 教师 教育 课程并 重 。确 保学 生 具 有扎 实 的学科 知识 和过 硬的教 学 能力
教师职业具有“双专业 ”特性 ,既包括学科专业 性 ,又包括教育专业性 。但是我国高师院校课程设 置一直重学科专业课程 ,而教师教育课程所 占比重 明显偏低 ,教师教育课程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边 缘化 ,充 当点缀式 的补充 ,以致一些高师毕业 生因 教育素养不足而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师工作 岗位的 要求。重学科专业课程 、轻教师教育类课程 已成为 师范类院校课程设置 中的普遍现象。其实 ,作为一 名合格的教师 ,单纯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掌握所 任 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系统学 习和 掌握教育基本理 论 ,形成先进 的教 育理念 ,通 过见 习 、实 习等环节强化教学实践能 力,从而具备熟练
摘 要 :近 期教 育部 将 师 范生 纳入 全 国统 一 的 教 师 资格 考试 ,考 试 难度 增 大 ,提 高 了教 师职 业 准入 门
槛 。教 师资格 考试 的 重 大变革将 带动 高师 院校进 一 步推进 课程 改 革 。教 师教 育 类课 程 应该 与 学科 专 业课 程
并 重 。建 构模 块化 的教 师 教 育课 程体 系和推 进 贯 穿四 年 的分层 次渐进 式 实践课 程 ,才 能更 好地 适应 新教 师
第 2O卷第 1期 2018年 2月
黄 山 学 院 学 报
Jour n al of Huangshan University
Vo1.20.NO.1 Feb.2018
新教 师资格考试背景下 的高师院校教 师教育 课程改革探索
陈 卓
(安 庆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安 徽 安 庆 246011)
早前的教师 资格考试仅 简单考查非师范专业 人 员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 。改革后的国考内容增 加 ,难度增大 ,教师入职资格门槛变高 。师范生—律
要求参加教师 资格考试 ,无疑将开启高师院校新一 轮课程改革 。教师教育课程作为高师院校培养专业 教师的主干课程 ,进一步 调整课程设置 ,优化 师范 生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已成为 当下亟待解决的关键 问题 。
为了更好更快地发展教 育事业 ,现在我国也开 始实施教师职业准入制度 ,融入了国际教师资格 认 定 大 潮之 中 。我 国 的教 师 资格 考试 改 革 从 2015年 正式启动。按照教育部要求 ,从 2015年 1月 1日开 始 ,从事教师职业者必须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 考试 ,不再区分师范生和非师范生 ,愿意从教 、有能 力从教且热 爱教 育的优秀人才都可以通过参加教 师 资格考试加人到教师队伍之 中。并且 明文规定 , 从 2014年起新入学 的师范类专业学生 ,不再直接 认 定 教师 资格 ,而 是统 一纳 入 国 考 范 围 ,笔试 和 面 试成绩都合格后 ,方可申请教师资格证。
资格考试制度 ,从根本上提 高师范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 词 :国 家教 师 资格 考 试 ;教 师教 育课 程 ;模 块化课 程 体 系;实践 课程
中图分 类号 :G423.06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672—447X(2018)01—0127—03
教师 资格制度是一种 国家法定的职业许可 制 度 。教师资格制度规定从业人员只有达到国家制定 的教师标准 ,才有资格从事教师职业。美国、英国、德 国等西方国家早 已确立了严格 的教师资格制度 。我 国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起步较晚 ,长期 以来师范生 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分 ,各科成绩合格 ,毕业时即可自 动获得教师资格证,而后可以终身从事教师职业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