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诗歌、品味诗歌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诗歌的字词理解、句子翻译、作者情感分析。
2. 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特色分析、作者忧国忧民情怀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素材,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情感体会的学习氛围。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体会作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字词、句子,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4. 情感分析:讨论诗歌表现出的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问题。
5. 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节奏、修辞手法等。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7.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合作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协作、讨论参与等。
4. 诗歌鉴赏能力评价:通过课后练习或者课堂上的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艺术特色探讨相关历史背景介绍拓展阅读推荐2. 教学资源:杜甫《兵车行》原文相关注释资料历史背景资料诗歌鉴赏指导书籍网络资源(如杜甫诗歌鉴赏视频、音频资料等)七、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杜甫及《兵车行》背景,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语文教案《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

《兵车行》教案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兵车行》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战争和人民的关爱,培养爱国情怀;(2)学会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兵车行》诗歌的背诵与理解;2.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分析。
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和战争场景的理解;2. 诗歌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2)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诗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2)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2.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者的创作背景和主题思想;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读后感质量: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诗歌内容。
3.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分析《兵车行》与其他战争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诗意、修辞手法等,为学生提供知识基础。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杜甫生活的时代背景,尤其是“安史之乱”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2. 诗歌内容分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节奏。
(2)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3. 重点词语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准确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进行详细解析。
3. 采用对比分析法,将《兵车行》与其他杜甫的诗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形象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4. 教师讲解:(1)解析诗歌中的生僻词语。
(2)解释诗句中的隐喻和象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1)准确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爱国诗歌,通过对军事车辆的描绘和赞美,表达对唐朝强盛的崇敬和对家国安宁的祈愿。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教授这首诗歌可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一、课堂导入1. 介绍《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唐代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对军事力量的重视。
2. 播放《兵车行》的朗诵或演唱版本,让学生感受其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3. 提问:你们对唐代的军事力量有什么认识?你们觉得唐诗中的军事题材有什么意义?二、课堂讲解1. 阅读原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情感表达。
2. 解读文中的象征意义,如黄金甲、白玉戈、赤帜,让学生理解诗歌中每一个形象的呼应和象征性。
3. 对比较片段,如“羽檄交驰”和“齐鸣鼓吹”,探究其反复出现的特定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
三、课堂练习1. 在课堂上进行互动朗读,练习诗歌韵律和语调。
2. 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邀请学生深入探究诗歌中的文学细节并加以呈现。
3. 提供相关资料和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实践活动。
四、课堂总结1. 总结每位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感性体验,记录他们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评价。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唐代文学的兴趣和喜爱,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能力。
3. 向学生推荐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学知识面和审美视野。
总之,《兵车行》作为一首经典的唐诗,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之一。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文化背景,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进入这首诗歌的意境,提高他们的文学欣赏水平和人文素养总体来说,《兵车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丽的诗歌,生动地展现了唐代军事力量和战争场面。
通过对诗歌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代的军事状况和历史背景,还能够领略古代文学的杰出之作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阅读分析、文本解读、互动朗读、小组讨论等,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角度和层次上来理解和欣赏诗歌。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学实录(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综述《兵车行》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篇抒发国家富强繁荣和士兵忠诚勇敢的古文。
本篇古文通过描写盛唐大军的威武壮观的场面以及士兵们的英勇善战,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兵车行》作为一篇语言优美、篇幅适中、内容丰富的古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兵车行》这篇古文,让学生了解盛唐的繁荣和士兵的英勇;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崇尚。
2.知识目标:1)了解《兵车行》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2)了解《兵车行》的主题和写作手法;3)掌握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4)能借助语文知识,掌握如何简洁准确写作,培养自己的语感。
3.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安静倾听、认真阅读的习惯和方法;2)锻炼学生观察、理解和分析古文的能力;3)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旁征博引的方式,引入《兵车行》的主题,让学生了解盛唐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的繁荣,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运用视频、图片、小故事等多种方式来带入话题。
2.感性认识让学生就《兵车行》的情感色彩进行情感体验,为学习《兵车行》创造一个情感认识的环节,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师可以选取相关的音乐来让学生听或赏析。
3.审读文章出示文章,让学生细读《兵车行》,考虑以下问题:1)文章讲述了什么?有哪些感人的故事?2)表达了什么主题?3)文章选用了哪些技巧,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4.重点解析1)背景介绍:介绍唐朝的辉煌历史和《兵车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兵车行》的情感背景。
2)主题探究:通过运用一些阅读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兵车行》主题的寓意、内涵和思想,同时感受到王之涣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1.1.3 提高文学鉴赏和批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
1.2.3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珍惜和平,维护国家安宁。
1.3.3 提高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1.2 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2.1.3 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及其现实意义。
2.2 教学难点2.2.1 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2.2 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的分析。
2.2.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简介杜甫及其作品《兵车行》。
3.1.2 提出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3.2.2 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指导。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情感教育3.4.1 引导学生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3.4.2 联系现实生活,讨论杜甫情怀的现代价值。
3.5 课堂小结3.5.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熟读《兵车行》,理解诗意。
4.3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认识。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表现5.1.1 学生参与度、发言积极性、合作意识等。
5.1.2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激励程度。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兵车行教案(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兵车行》是明代杨维桢创作的戏曲,讲述了军阀割据时期宦官权臣的肆意妄为和老百姓的生活疾苦。
作品的情节紧凑,人物刻画鲜明,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优秀的文艺作品之一。
《兵车行》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和学习,掌握其具体的文学形式和意义,加深对明代文学史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戏曲的特点,分析其创作背景和深层意义;2.了解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兵车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掌握《兵车行》的情节,分析其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4.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根据教材的内容,重点讲述明代文学史的发展特点和创作背景,以及《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2.课堂讨论法:在学完每个章节后,引导学生们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意义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通过互相交流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3.阅读指导法:针对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和难点,提供相关阅读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文本;4.写作指导法:根据教材的要求,进行作文指导,帮助学生写出规范、准确、有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四、教学内容(一)明代文学概述1.明代文学时期的概括;2.明代文学特点概述;3.明代文学风格特点简析;4.明代小说的兴起。
(二)《兵车行》赏析1.《兵车行》创作背景分析;2.主要人物刻画和情节分析;3.《兵车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分析。
(三)知识点1.了解《兵车行》作为明代文学的代表作品,鉴赏其文艺价值;2.掌握《兵车行》的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意义;3.理解《兵车行》在历史上的意义和作用,尊重人权,追求民主。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特色。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情感把握。
3. 诗歌的哲理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兵车行》的背景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historical background。
(2)简介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3. 课堂讲解:(1)分析诗歌的结构,讲解诗句的意义。
(2)深入剖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每组选取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艺术魅力。
5. 课堂练习:(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心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7.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深入了解杜甫的其他诗作,下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 板书设计:《兵车行》意象:战场、兵车、士兵、父母情感:忧国忧民、同情士兵、感慨历史哲理: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和平的可贵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关心国家民生、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树立和平观念。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难点1. 《兵车行》诗意理解的深度。
2. 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
3. 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感悟。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像、影视等手段,营造有利于学生沉浸的学习氛围。
2. 吟诵教学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比较教学法:通过比较杜甫的其他诗作,加深对《兵车行》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2)引入《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字词和意义。
3.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解读(1)分析《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中的意象、修辞等文学特色。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
6. 课后作业(1)背诵《兵车行》。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兵车行》的诗意及背景;2.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 能够鉴赏古代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意;2.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诗中的战争主题;3. 实践诗歌创作,提升语文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2.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3. 学会珍惜和平,追求和谐社会。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篇目。
2.2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但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有待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难点:诗意的理解、战争主题的分析、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在古代,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不堪回首。
今天,让我们通过杜甫的《兵车行》来感受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体会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关爱。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探讨战争主题。
3.4 成果展示:每组选取一名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学习心得和感悟。
3.5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诗文的主题思想,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战争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4.3 实践诗歌创作,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第五章:课后作业5.1 背诵《兵车行》;5.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战争与和平的认识。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

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共五篇)第一篇:兵车行优秀教学设计深沉忧黎元大胆詈“武皇”激昂反战争——《兵车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诗中所反映的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诗人“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初步感知理解诗人的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
3、培养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感受形象,特别是通过联想、想象再造诗歌艺术形象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诵读自悟后,教师点拨翻译的关键点,结合作者身世探究文章蕴蓄的思想感情,进而对文章结构及艺术表现手法深入感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感知作者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
2、浅析杜甫的战争观,让学生懂得珍爱和平,反对战争。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
难点:诗歌的鉴赏力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赏析法[导学课时] 1课时 [课前准备]1、课前预习,教师提供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
2、课前正音、释义、并补充注解。
兵车行xíng干(gān):冒犯→“冲”点行háng频干gàn劲生男恶è荆杞qǐ厌恶wù杞忧(可联想到缩略日语) 恶ě心补充注解①但云:只说。
频:频繁,接连不断。
②或:有的。
③便至:即便到了……④意未已:打算不止,野心不止。
已:止。
⑤纵:纵然,即使。
⑥况复:再加上……况:况且;复:又。
⑦不异:与……没有什么区别。
⑧且如:就如,就说像……⑨信知:确知。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用幻灯片展示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的悲惨画面,营造氛围,导入课题。
战争摧毁了他们美好的家园,夺走了千千万万人的生命,使得父母失去孩子,孩子失去父母,丈夫失去妻子,妻子失去丈夫,弟兄失去姐妹,姐妹失去弟兄。
无论是正义战争还是非正义战争,都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现在,让我们追溯历史,回归唐朝,回到伟大现 1 实主义作家作品中最早一首反映安史之乱时期战争带给老百姓怎样的生离死别!感受杜甫伟大而痛苦的灵魂,享受杜甫人道主义的光茫,从而带给我们心灵的暖慰。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包括作者、背景、体裁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对《兵车行》的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兵车行》,使学生感受战争的残酷,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渴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学习《兵车行》的诗意、诗句、诗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2 相关知识介绍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兵车行》的诗意、诗句、诗境,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战争描写,理解作者对战争的反思和和平的渴望。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4.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3 案例分析选取战争相关的诗句,分析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课堂导入以战争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对战争的思考。
5.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4 案例分析选取战争相关的诗句,分析战争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影响。
5.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对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平的重要性。
5.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如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6.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6.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能力。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关注社会、关注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兵车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艺术特色。
(2)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兵车行》中的历史背景和战争场面。
(2)如何把握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兵车行》的题目,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兵车行》中的战争场面和杜甫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兵车行》的诗歌结构,引导学生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特点。
(2)分析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忧国忧民情怀。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兵车行》中战争场面的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杜甫在诗中表达的复杂情感,如悲愤、忧虑、同情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特色和杜甫的思想感情。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兵车行》。
2. 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谈谈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兵车行教学设计

兵车行教学设计兵车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兵车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兵车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苏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提高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兵车行》的内涵。
(2)学会从诗歌的结构、意象、形象、语言等方面分析诗歌。
(3)培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2)了解古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增强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意识。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形象和情感分析。
2.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背景的理解。
2. 诗歌深层次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形象和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分析:(1)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兵车”、“战马”、“征夫”等。
(2)分析诗中的形象,如“衰老的父亲”、“孤独的母亲”等。
(3)分析诗中的情感,如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的向往等。
5. 艺术特色讲解:(1)讲解《兵车行》的语言美。
(2)讲解《兵车行》的结构美。
(3)讲解《兵车行》的意境美。
6.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兵车行》,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兵车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8. 作业布置:(1)背诵《兵车行》。
(2)写一篇关于《兵车行》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优秀6篇《兵车行》教学设计篇一一、学法指导《兵车行》属于歌行体,歌行体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本诗叙述了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西南少数民族频繁进攻失败后,为补充兵力而进行征兵的场面,旨在揭露当时的最高统治集团连年发动“开边”战争而使人民深受其害的现实,这是全诗的基调。
学习《兵车行》,必须把握住这个基调,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诗人反对“开边”战争的立场和“穷年叹黎元”的赤诚情怀。
二、阅读导航(一)整体感知1、“君不闻”以下四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上文有什么联系?明确: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把视线从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千村万落,沃野千里,变成田园荒芜,满目凋敝。
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见闻,联想到全国的景象,由一点推及到普遍,既扩大了诗的容量,又加深了表现的广度。
2、结尾写古战场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天怒人怨之意。
“君不闻”与“君不见”相照应,这些都是“开边意未已”所导致的恶果。
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3、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明确: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
可是《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
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者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
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
(二)疑点探究1、试分析“走”“牵”“顿”“拦”“哭”这些动词中所蕴涵的感情明确:一个家庭的支柱被抓走了,这不啻一个家庭的塌天大祸,剩下的老弱幼妇怎不奔走相送呢?亲人突然被抓兵,又急促出征,眷属们奔走呼号去作一刹那的生离死别,何等仓促悲愤。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兵车行》。
(2)理解《兵车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风格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兵车行》。
(2)学会从诗歌的、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风格特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历史背景的理解。
(2)诗歌中的生僻字词的释义。
(3)诗歌意境的感悟。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风格特点。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4. 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战争场景,帮助学生感悟诗歌意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提问: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什么?引出本课主题《兵车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兵车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诗歌的风格特点。
(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分组讨论:(1)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培养热爱和平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兵车行》。
2. 深入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挑选一首杜甫的诗歌进行鉴赏。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兵车行》教学设计(江西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兵车行》的主题思想和背景。
1.1.2 分析诗中的意象、象征和修辞手法。
1.1.3 解读并运用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1.2.2 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诗文的节奏、韵律和情感。
1.2.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1.3.2 认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1.3.3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2.1.1 《兵车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2.1.2 诗中描绘了战争给士兵、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向往。
2.2 学情分析2.2.1 学生已有一定的古诗词鉴赏基础。
2.2.2 学生对战争题材的诗歌了解不多,需通过引导深入理解。
2.3 教学重难点2.3.1 理解诗中的战争场景和百姓生活状况。
2.3.2 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3.1.1 教师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1.2 引导学生关注战争题材的诗歌,激发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兵车行》,理解诗文内容。
3.2.2 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3 课堂讲解3.3.1 教师讲解诗中的战争场景和百姓生活状况。
3.3.2 教师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作品的社会意义。
3.4 互动环节3.4.1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4.2 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5 课堂小结3.5.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5.2 强调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引导学生珍惜和平。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
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点行频”何以见得?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
4.问:“武皇”指何人?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
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
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战争!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
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兵车行杜甫
1 送别场面——
2 征夫控诉——天怒人怨——“行人但云点行贫”、“武皇开边意未已”
3 悲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