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临床诊断思路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EA,AFP,CA125,CA199在正常范围内 T3,T4,FT3,FT4,TSH在正常范围内 抗“O”:26.4I μ/ml RF:148.9/ml 风湿全套(-) 肝炎标志物全套(-) 尿相差显微镜:尿RBC少见(多为均一型) 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未见明显异常 骨髓涂片:增生明显活跃,髓象中有轻度毒性颗粒,红
一、一般表现 疲乏、困倦、软弱无力是贫血最常见和 最早出现的症状。贫血严重时,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 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的主要体征。一般以观察甲床、口 腔粘膜、睑结膜、耳垂、掌纹及舌质较为可靠。
二、心血管系统表现 活动后心悸、气短最为常见。部 分严重贫血患者可以出现心绞痛、心力衰竭。重者可有 心率过快、心搏有力、脉压增加。部分患者可有心脏扩 大,心尖部或心底部出现轻柔的收缩期杂音.下肢水肿, 心电图出现ST—T段改变。在贫血得到纠正后,这些症 状和体征均会消失。
体内贮铁量多时,幼红细胞上的转铁蛋白 受体减少,铁转运率↓,铁吸收率↓体内贮 铁量少时,幼红细胞上的转铁蛋白受体增多, 铁转运率↑,铁吸收率↑。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摄入不足
1.需要增加
生长快速婴儿 ——红细胞和肌肉容量不断增长,铁贮备也不断增 加,生长愈快,铁需要量愈多。婴儿3~4个月时,体内贮存铁已 用尽,必须补充。
原位和血管外溶血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溶血病 血管内和血管外溶血 G6PD缺乏症
三 溶血的依据
(一)提示溶血的实验室检查 (二)提示骨髓代偿性增生的实验室检查 (三)提示红细胞有缺陷、寿命缩短的检查
红细胞破坏的实验室检查一
血管外溶血
高胆红素血症:①以间接胆红素 ↑为主,②胆红素高低与血红蛋 白分解程度与肝清除胆红素能力 有关。 粪胆原排除增多:①粪胆原排除 量达400-1000mg(或更多) (正 常40-280mg/日) 尿胆原增多: ①急性溶血明显增 加;②慢性溶血尿胆原仅在肝功 能不良时增多。
五、泌尿生殖系统表现 严重贫血患者可有轻度的蛋白尿及尿浓 缩功能改变,表现为夜尿增多。性欲改变及女性患者月经失调 亦较为常见。
六、其他 皮肤干燥,毛发枯干.创口愈合较慢。眼底苍白及视 网膜出血偶见。
贫血临床表现
与贫血的临床表现相关的因素 贫血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是血液携氧能力的降低。 贫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 Nhomakorabea血管内溶血
高血红蛋白血症:大量溶血时, 高达1000mg/L,(正常1-10mg/L) 血清结合珠蛋白↓:由肝脏产生 的结合珠蛋白用于转运血红蛋白, 肝实质细胞能迅速清除该结合体。 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肾阈代表 结合珠蛋白结合血红素能力与肾 小管重吸收功能,当游离血红蛋 白过多时( >1300mg/L)可出现 血红蛋白尿。 含铁血黄素尿:多见于慢性溶血 时,因肾曲小管分解血红蛋白为 叶啉铁及珠蛋白,而过多铁以铁 蛋白或含铁血黄素沉积上皮细胞 内,细胞脱落,随尿排出。
1贫血的程度; 2贫血的速度,红细胞内的2,3—二磷酸甘油酸(2,3—
DPG)的产生和浓度增高,使红细胞在组织内释放的氧增多, 减轻了缺氧的状态; 3机体对缺氧的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 4患者的体力活动程度。 5患者的年龄,有无心、脑血管疾病。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海洋性贫血
3.胃肠道疾病:不明原因长期慢性腹泻,萎缩性胃炎,肠粘膜病 变胃及十二指肠术后亦会减少铁的吸收。
二、慢性失血 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
月经过多——妇女最常见的原因
消化道出血——如消化性溃疡、消化道肿瘤、食管静脉曲 张出血、痔出血及服用阿司匹林后出血等。
钩虫病——儿童常见。一条虫每日吸血0.5ml
慢性全身性疾病
肾脏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慢性感染 肿瘤骨转移 铅中毒 HIV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诊断贫血的主要依据。
(一)血常规检查 (二)血涂片检查 (三)网织红细胞计数 正常成年人的网织红细胞在外
周血中占O.002—0.015,绝对值为(77± 23)xl09/L。 (四)骨髓检查
溶血性贫血实验室检查二
骨髓幼红细胞代偿增生
红细胞寿命缩短
网织幼红细胞增多
周围血中出现幼红细胞,多 为晚幼红细胞,严重时可见 Howell-Jolly 小 体 及 幼 粒 细 胞。
骨髓幼红细胞增多
红细胞形态改变:畸形红细胞增多,如球 形、靶形、镰形、椭圆形、口形、棘形 吞噬红细胞现象及自身凝集反应。 海因(Heinz)小体:系多分布红细胞膜 上受损红细胞内的包涵体,为变性血红蛋 白沉淀物(G6PD、变性血红蛋白病等)。 红细胞脆性增加:渗透脆性为红细胞面积 /红细胞体积,比例↓脆性↑球形红细胞 脆性↑靶形、镰表↓ 红细胞寿命缩短
贫血临床诊断思路
贫血定义
是指外周血液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下限。
病例
患者女性,69岁 2014年7月13日起无明显诱因下发热,午后开始,晚
间体温升高至38-39℃,晨能自行降至正常,咳嗽, 咳泡沫样痰,伴夜间盗汗,用抗生素两周体温不退。 发热时伴四肢大关节疼痛,无关节红肿。 患者有甲状腺肿块病史25年,8月行甲状腺腺叶切除 术,术后病理提示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后仍有发热, 血常规示:Hb:92g/L,小细胞性, WBC:15.7×109/L,PLT:293 ×109/L
三、中枢神经系统表现 头痛、头晕、目眩、耳鸣、注意力不集 中及嗜睡等都是常见的症状。严重贫血患者可出现晕厥,老年 患者可有神志模糊及精神异常的表现。重则各种神经损害表现, 神经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各种瘫痪 ,尿便失禁。
四、消化系统表现 食欲减退、腹胀、恶心、腹泻、便秘等症状 较为常见。舌乳头萎缩见于营养性贫血;黄疸及脾大见于溶血 性贫血。
鉴别诊断:
疾病
血清铁 血清铁蛋白
IDA
↓
慢性病贫血
↓
(炎症、肿瘤)
地中海贫血 正常或↑
铁粒幼细胞贫血 正常或↑
↓ 正常或↑
↑ ↑
贮存铁 ↓ ↑
↑ ↑
血清铁是指转铁蛋白1/3与铁结合,这部分称之为血清铁。
铁在体内的分布:可分为二部分 (1)功能性铁:包括存在于血红蛋白(2/3)、肌红蛋白(15%), 各种细胞内的酶和辅酶(10mg)、以及在血浆中转运的铁(3-4mg)。 (2)贮存铁:主要贮存于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中,有两种形式: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其中男性体内贮存铁为 1000mg,女性仅为300---400mg。 正 常 成 年 男 性 体 内 铁 的 总 量 约 为 5 0 — 5 5 mg/㎏, 女 性 约 为 3 5 — 40mg/㎏。
间质水肿,大量炎症细胞弥漫分布,小动脉周围炎 症细胞浸润
免疫荧光:IgM(+)
CTX,激素冲击疗法
十天后,体温降至正常 Hb:121g/L,BPC:182×109/L WBC:11.5×109/L
诊断思路
由病史到检查 由简单到复杂 由常见病到少见病 注意年龄、性别的疾病差异 强调查出病因
系增生略偏低,余无特殊,周围血象中见中晚幼粒细胞。
CT,B超,全消化道GI未见明显异常
骨髓病理:骨髓造血功能在正常范围,网染示 网状 纤维无增生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明显升高
肾穿病理:16个肾小球,四个硬化,其中1个伴纤维 型新月体形成,3个伴细胞纤维型新月体形成。3个 伴纤维型新月体形成,2个伴细胞型新月体形成。其 余少数小球系膜细胞轻度节段性增生,大部分小管 萎缩,部分小管有蛋白管型。
四、临床表现
急性溶血
见于异型输血、AIHA、PNH 头痛、寒颤、高热、血红蛋白尿 黄疸 可有周围循环衰竭 可有肾功能衰竭
慢性溶血
AIHA海洋性贫血 贫血、黄疸、肝脾大 无周围循环衰竭 多无肾功能衰竭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二、鉴别诊断
1、Anemia、Ret↑→失血、缺铁、巨幼贫恢复早期 2、Anemia、非胆红素尿性黄疸者→无效性红细胞生成 3、非胆红素尿性黄疸无贫血→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 4、幼粒、幼红细胞贫血,成熟红细胞畸形,Ret轻度↑→ 骨髓转移Ca
疗效观察:
① 自觉症状好转。 ② 网织红计数升高,多于7天达高峰。 ③ Hb多于2周后上升,1~2个月恢复正常。 ④ Hb恢复正常后,仍需坚持补铁3-6个月.
疗效判断:
若口服铁剂3周后仍无效,应考虑 ① 诊断是否正确。 ② 患者是否按时服药,药物是否过期。 ③ 患者仍有隐性出血。 ④ 慢性疾病干扰铁的利用。 ⑤ 铁剂不能吸收,应考虑注射铁剂。
肾功能、电解质正常,空腹血糖偏高。
多次痰、血培养(-),痰找抗酸杆菌(-),查 RF(+),风湿全套、PPD试验、抗“O”、肥达氏 反应均阴性,血沉91mm,腹部B超、胸片、胃镜、 肠镜均无异常发现,2003年10月转入我院。
既往史:有“慢支”史。
查体:神清,贫血貌,未及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 颈软,可见甲状腺手术疤痕,心肺(-),腹平软, 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
妊娠哺乳期妇女——胎儿每公斤体重需要母体供给80mg铁。多次 妊娠缺铁更严重;哺乳期间,每日从乳汁中失铁0.5~1.0mg,足月 儿供给红细胞生成铁约150mg.。
青少年——发育期需铁增加,偏食者更甚。
2.药物:如金属(镓、镁)的摄人,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 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按溶血发生的部位分类
1.原位溶血:巨幼贫 MDS 特点:无脾大 黄疸不明显 网织红细胞指数<0.1
2.血管外溶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免疫 性溶血
特点:脾大 黄疸 胆石症 网织红细胞>3 3.血管内溶血:PNH 血型不合输血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特点:血红蛋白尿 含铁血黄素尿 破碎红细胞 4.混合部位溶血:
诊断
1.贫血的程度 2.类型 3.查明贫血的原因 4.原发病
二 根据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
三 按骨髓增生程度分类
类型
常见疾病
增生性贫血
溶贫、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增生减低性贫血 再障等
四 根据贫血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分类
贫血的症状和体征可以累及全身各个系统。 一般Hb<80~90g/L时,出现症状。
入院实验室检查
血Rt:Hb:72g/L,MCV:94.8fL,MCH:31.4pg,MCHC: 332g/L,Bpc:523 ×109/L,WBC:13.6 ×109/L
粪Rt(-),粪OB(-) 尿Rt:蛋白(±),RBC:3-5/HP 肝功能:球蛋白:38g/L,余正常 血脂全套:正常 肾功能:BUN:20.4mmol/L,Cr:166μmol/L IgG:22.26g/L,IgA:2.79g/L,IgM:1.57g/L 血清铁蛋白,叶酸,VitB12在正常范围内
溶血性贫血
Hemolytic anemia
溶血是指红细胞遭到破坏,寿命缩短的过程。
当溶血超过骨髓的代偿能力,引起的贫血成为溶血 性贫血。
二、临床分类
按发病机制分 红细胞自身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 2.获得性血细胞膜糖化肌醇磷脂(GPI)锚连膜蛋白异常 TTP (二)遗传性红细胞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 1.戊糖磷酸途径酶缺陷 G6PD缺乏 2.无氧糖酵解途径酶缺陷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 (三)珠蛋白和血红素异常性溶血性贫血 1.遗传性血红蛋白病 2,血红素异常 先天性卟啉代谢异常。
红细胞周围环境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原发性和继发性 2.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 新生儿HA 等 (二)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1.血管壁的异常 瓣膜病 人工瓣 血管炎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TTP/HUS DIC 败血症 3.血管壁受到反复挤压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 (三)生物因素 蛇毒 疟疾 黑热病 (四)理化因素 大面积烧伤 药物
Hb病——含铁血黄素尿,反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 人发作期每天从尿中排铁1.8~7.8mg/日
病因
(1)需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婴幼儿、青少年、妊娠 及哺乳期妇女
(2)铁吸收障碍:胃大部切除术后、长期腹泻等 (3)铁丢失过多:慢性失血、多次妊娠
治疗
(1)病因治疗 (2)补充铁剂:
a 无机铁:硫酸亚铁0.3 tid b 有机铁:右旋糖酐铁50mg t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