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与青年的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为例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服务与居民生活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服务与居民生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向互联网转型,将传统的社区服务与现代的科技手段相结合,以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服务,不仅为居民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也让社区管理更加有效。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服务与居民生活。
一、互联网与社区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社区开始采用智能化管理手段,通过APP、微信等平台提供社区服务。
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提升了周边环境和居住品质,也让业主更加便捷地享受各种社区服务。
例如,越来越多的社区开始推出智慧停车、智慧公告、智能门禁等服务。
居民只需下载APP或注册微信公众号,轻松查看停车位、收到社区公告及时了解社区动态,使用智能门禁平台方便卫生公司和快递员出入,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二、社区服务与公共安全在社区管理中,公共安全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其中,社区服务的提供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多家物业公司推出物业APP,社区服务的范围和质量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些应用程序能够把原本丰富的信息和服务,以更加规范和便捷的方式呈现给社区居民。
此外,对于紧急状况的处理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警报能够通过微信和APP的方式发出,社区保安能够在短时间内作出反应。
整个过程的高效性,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获得感。
三、人群城市化的影响随着人群城市化加剧,社区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互联网时代下的社区服务不仅要承担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也应当关注到他们的精神需求。
比如,在城市中心地带,往往存在着许多电影院、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这些场所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娱乐选择。
同时还需要关注到那些照顾老人、残疾人士等有特殊需求人群的服务,这样才能体现出社区服务的完整性。
四、社区服务与绿色环保现代都市生活极大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环境。
而社区服务,在环境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例如,居民生活垃圾将其分别分类投放,在社区绿化带和公共区域会设置垃圾桶,这大大减少了垃圾堆积和蔓延。
浅析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

2010年4月第13卷第2期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Xi ’an Unive rsity of A rts and Science (S ocial Sc iences Editi on )Apr .2010Vol .13 No .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王 锦(—),女,陕西蓝田人,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讲师,教育学硕士。
浅析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王 锦(西安广播电视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陕西西安 710002)摘 要:网络环境下的虚拟学习社区包含网络环境和学习共同体两个要素,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更是虚拟学习社区的核心。
目前虚拟学习社区的建设重在构建网络环境和丰富学习资源,极少关注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导致学习者归属感缺失,使得虚拟学习社区学习绩效低下。
关键词:虚拟学习社区;归属感;学习共同体;学习激励制度中图分类号:G 728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77X(2010)02-0120-05一、虚拟学习社区虚拟学习社区(V irtua l Learning Comm unity ),简写为VLC 。
早在1995年,Schwa rtz 就认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学习者可以不到学校,可以在技术的帮助下访问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和信息资源的地方。
[1]这是一种朴素和过于简单的理解。
Hiltz 和W ell m an (1997)对虚拟学习社区的描述为: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学习者和教师共同完成目标的教学小组,又是一个学习者们交流情感、信息,寻找支持和归属感的社区。
[1]R ussell (1999)将虚拟学习社区定义为:“一个采用某些技术手段来协调其成员和集体在学习方面需要的组织。
”[2]根据以上阐述中的几个关键词———资源、共同理想、交流情感、协调需要,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虚拟学习社区是指在网络技术手段构建的基础环境下,以学习活动为目的,为某些特定群体提供学习资源,并营造学习和交流的环境与氛围的虚拟社区。
“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问题研究——以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为例

学术论坛I Forum “互联网+社区”治理模式创新问题研究®—以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为例安徽财经大学宋红红方甜徐乔陈江邵春蕾摘要:近年来,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互联网产品的广泛普及,智慧型城市和社区板念的提出和推进更是如期流般席卷了这片土地。
一边是互联网产品带给我们的便利,例如购物上淘宝,吃喝玩乐有糯米,出行有滴滴等,另一边却是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不断突出的各种问題,而其中社区治理又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如何有效地把“互联网+”和“社区”联合起来创建新型社区管理模式并最终推及全国,这将是本文主要的研究问題。
关键词:互联网+社区治理智慧型社区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98(2017)02(c)-167-031项目背景案例一为江苏省智慧社区,在社区建设中政府主要制定、完 善和落实各项智慧社区发展和建设规划,该社区建设涉及信息技 术、公共服务、智慧应用、社区发展等领域。
在整个智慧社区中注重 公共服务的质量,强调社区居民的意愿,并保证部门与部门、部门 与居民、社区与社区之间的良好衔接。
案例二为北京市的智慧社区建设,主要以电子政务建设、公 共服务平台建设、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社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等领域为主。
它强调了信息资源的汇 集整合和服务的重要性,通过构建政府与居民、社区与居民、社会 与社区的信息交流平台,达到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城市治理的 目的。
2文献综述关于“互联网+”的概念,是由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 E O于扬在 2012年提出的,他认为所有的传统行业都应该被互联网改变,很遗 憾的是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论述。
目前学术界关于将“互联网+”与社 区治理创新相结合的研究也还不多,但是依然有一部分学者例如 宋煜、王正伟等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 与快速普及,传统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信息化既是不可 或缺的重要工具,也成为了社会治理创新实践中不可或缺的推动 因素。
合肥市新型“互联网+志愿服务”的模式分析——“预约-接单-积分

2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的确, “ 互联 网+ 志 愿 服务 ” 这一 新 型的志 愿 服务 体 系拥 有广 阔 的发 展前景 , 但就 目 前 已有 的志 愿 服 务 网络 化 平 台的运 营 来看 , 依
然存在众多问题。 而新型的“ 预约一接单一积分” 志愿服务体系在
改善 传 统 线下 志 愿 服务 缺 陷 的 同时 , 也 巧 妙 地 避 免了现 有 志 愿 服 务 网络 化 平台 的弊 端 。 现 有 志愿 服 务 网络 化 平 台的 弊 端 主要 有 以下几 点 : ( 1 ) 主 要 依 托 中间 机 构 , 志 愿 服 务 普遍 呈现 团体 的活 动 形 式 , 造 成 供 需 不 对 应、 沟 通 障碍 等 问题 。 ( 2 ) 志 愿者 普 遍 存在 技 能缺 乏 、 难 以 坚持 等现 象。 ( 3 ) 缺 乏 双 方 评 价 机制 和 一 定 的反 馈机 制 。 ( 4 ) 志 愿 者 之 间缺 乏
务需求和供给对接情况, 探讨志愿者与被服务对象双方存在的问 题 与原 因, 提 出利 用 互 联 网 平台将 志 愿 服 务 需 求 与供 给 一对 一 衔 接, 即取消中间组织 , 依托政府以及平台前期的信息核查与后期 的
惩 罚机 制加 以保障 , 志 愿需 求者 在平 台注 册并 发布 需 求 , 志 愿者 注 册 后接 单并 积 分, 根 据等 级 评 价 系统 与量化 积 分 , 兑 换 不 同级 别 的 奖励。 从 而 提高 志 愿 服务 效 率 , 扩 大志 愿 服 务规 模 , 实现 全 民 志愿 目 标, 促 进 志 愿服 务科 学 化 、 合理 化 、 精准化。
图1 2 0 0 7 年-2 0 2 0 年6 0 岁以上老年人口情况
1广阔的发展前景
由空间陷阱引出对“城中村”青少年成长环境的思考——以合肥市区为例

合肥市现有城中村 3 8 5 个,总户数 5 9 1 ,涉及人 口接近 1 68 户 8
万 。本 次 调 查所 选 地 段 位 于 合肥 市包 河 区周 谷 堆 , 地 块具 有典 型 城 该 中村 特 征 , 面积 1. 46×14 日均 流 动 人 口 3万人 , 居住 人 口 14 5 0 , m 总 0 3
— —
雪
以合肥 市 区为 例
H efeiCjy t as an xam pl E e
—
—
范益博 , 茜, 周 张乃 昌 , 刘伟 , 索朗达 吉 合 工 大 建 与 术 院, 徽 合 20 ) (肥 业 学 筑 艺 学 安 肥 30 09
摘 要 : 城 中村” 象 日 凸显 以及随之 而来的各种社会 问题越来越 尖锐的今 天 , 会给予更 多关心的是拆 迁安 置、 在“ 现 益 社 土地房 产归属权等 问题
见
2 城 中村青少年成长背景
城中村就是在传统城乡二元体制的束缚下 ,我国城 市化迅速推
进 过 程 中 出 现 的特 殊 现 象 。 城 中村 内青 少 年 在 城市 发 展 的过 程 中普 遍 存 在 却 又 容易 被 忽 视
乏 十
的弱势群体 , 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及成长弊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并且不
3. . 2道路 交 通 3 最 主 要 的 问题 就是 路 况 较 差 ,很 多 路 面被 垃圾 疆
盖, 还有的地方甚至 长期 积水 , 路面泥泞不堪 , 给区内屉
民 的 出行 带 来 了极 大 不 便 , 有 在 与 区 外联 系 的 地 方 葙 还 在较大 高差 , 仅用一个楼梯联 接 , 别是 对于青少 每 仅 特 而 言 , 已 经 为他 们 上 学 放 学 带 来 很 大 不 便 。另 一 方 面 这 就 是 出 行 的 安 全 问 题 ,在 区域 内 的 道 路 宽 的有 5 ~ n m 6 左 右 , 窄 的地 方 只有 2 ~ m, 是 人 流 与 车 流 混 杂 , 狭 m3 但 在
大学生虚拟社区感研究初探

37大学生虚拟社区感研究初探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6年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KYXL2016077)。
作者简介:谢佳佳,安徽大学哲学系15级学生;陈栈,安徽大学哲学系14级学生;赵闪,安徽大学哲学系讲师,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研究。
大学生虚拟社区感研究初探谢佳佳 陈栈 赵闪(安徽大学哲学系 安徽 合肥 230039)摘要:虚拟社区感是社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
本研究以32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虚拟社区感的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女生在虚拟社区感的影响力显著高于男生;大学生对虚拟社区的投入程度在虚拟社区感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大学生 社区心理 虚拟社区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037-02社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美国和拉丁美洲兴起的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社区心理学的研究。
社区感的获得是社区心理学研究中一个主要的课题,国内学者对于社区感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一、虚拟社区感的概念界定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于社区感的研究已逐渐扩大到依靠互联网搭建起来的虚拟社区上。
研究者发现即使虚拟社区与传统面对面交流与互动形式的社区差异很大,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仍然存在着与社区感相类似的感知和评价,即在虚拟社区环境下,社区感仍然存在。
虚拟社区感是虚拟社区成员所拥有的一种归属感,是成员对彼此、对整个社区都能够产生影响的一种感觉。
虚拟社区感是个体对某个特定社区产生的成员感、影响力和沉浸感,成员们所拥有的成员感、影响力、沉浸感直接影响到社区成员的认知和评价,以及成员们的行为和整个社区的发展。
虚拟社区打破了以往人们面对面交流所受的时间同步性、物理接近性和空间凝聚力等限制,满足了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的交流与互动。
在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如淘宝、豆瓣、QQ 群、微信群等都可归于虚拟社区。
概念化和操作化社区归属感

概念化和操作化社区归属感做好社区的核心:建立概念化和操作化社区的归属感做好社区最核心的是建立用户的归属感。
归属感会带来用户忠诚度和粘性,是一个优秀社区的核心竞争力。
从14年前做BBS,到现在的快手,我真是和社区有缘,也确实喜欢。
做死过几个社区之后,我就不敢再碰这玩意儿了,知道自己能力不够。
再看业内,近十年死掉的社区一大把,就剩少数几家艰难的活着。
知乎keep小红书豆瓣也都在过商业化这关,否则也不敢说成功。
这事确实很难。
目前做得比较好的社区就是微博和快手。
得出这个结论之前,有个问题是这俩产品算社区吗,或者说啥是社区。
十几年前我认为社区就是BBS论坛,以及那时比较火的概念叫web2.0、SNS。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对社区的界定也有新的解读,从产品形态角度来看也更泛了。
以某种介质为交流载体,可沉淀社交关系的产品形态,就是广义的社区。
这里的介质可以是图文短视频等内容,如微博快手;也可以是搭讪这样的行为,如陌陌。
这里的社交关系,可以是熟人,如朋友圈脉脉,也可以是陌生人,如陌陌探探。
我认为一个互联网社区的终极形态,就是把线下的城市、国家搬到线上来,真正做成一个包容性和多样性极强,又具备社交元素的平台。
从人的层面说,这个平台上有各行各业各个阶层的个人,也有个体组成的群体,且群体之间保持着联系;从平台角度说,具备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可以承载人和群体的功能。
举个例子,北京这个城市就有很好的包容性、多样性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
我这样的IT民工,聚集在北边,中关村上地西二旗;像文化创意金融这样的从业者,多在东边,朝阳门国贸啥的。
不管你是做什么行业,什么阶层,都可以在北京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社区的「基础设施」来讲,北京这个城市治安很好,很安全,这是社区最基本的要素。
然后也有很多「功能」来承载社交,比如公园、商场、饭店、酒吧KTV健身房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经济体制等等,社区vs城市这个话题展开说就很长了,这里点到为止。
合肥市社区居民对互联网健康信息的使用状况调查

S u n Q i e t a l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M e d i c a l S c i e n c e s , I n s t i t u t e f Me o d i c a l I n f o r m a t i o n , B e i j i n g , 1 0 0 0 2 0
中国医学 科学院 , 北京协和 医学 院医学信 息研 究所 , 北京 , 1 0 0 0 2 0
摘
要
目的 : 了解社 区居 民对互联 网健康信 息的使用现状及互联 网健 康信息 的使用与健 康行为之 间 的联 系。 方法: 采 用
分层 整群 抽样 的方 法 , 在安徽省合肥市7 个 区县 中抽取1 0 个社 区 , 每个社 区选择4 0 户社 区居 民, 采用调查问卷对社 区居 民获取 互
・
6 2・
第2 7卷 第 6期 2 0 1 4年 6月
医
学
与
社
会
V0 1 . 2 7 No . 6
Me d i c i n e a nd S o c i e t y
J u n. 2 01 4
合 肥 市社 区居 民对互 联 网健 康 信 息 的使 用 状况 调 查
孙 奇 任 慧玲 陈怡帆 薛婉 君 林金 银
Ab s t r a c t 0b j e e t i v e: T o u n d e r s t a n d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t h e h e i n t e r n e t o f c o mmu n i t y r e s i d e n t s , a n d t h e r e l a t i o n —
网络学习社区归属感的培养和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赵富成
作者机构: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学院,长沙410132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 91-9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16期
主题词: 网络学习社区;归属感;交互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不断应用,虚拟学习社区悄然诞生,有关网络学习社区的研究在不断的深入。
在界定网络学习社区归属概念内涵的基础上,针对网络学习社区中学习者归属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网络学习社区归属的措施,旨在营造网络环境下良好的社区学习氛围,以加强学习者间的互动并促进学习效果。
互联网归属感:数字社区的构建

互联网归属感:数字社区的构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远离了传统的社区生活,转而投入到数字社区中。
数字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给人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归属感的讨论。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归属感的概念,分析数字社区的构建对于归属感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设策略。
互联网归属感的概念互联网归属感是指个体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的对于所在群体或社区的认同和依恋感。
在传统社区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共同体验形成归属感,而在数字社区中,人们依靠虚拟交流和共同兴趣来建立归属感。
互联网归属感是数字化时代新兴的心理学概念,它反映了人们在虚拟社区中寻求认同和连接的需求。
数字社区的构建共同兴趣汇聚数字社区的构建首先要建立在共同兴趣上。
无论是在线论坛、社交平台还是虚拟游戏,都是基于用户共同的兴趣点而构建起来的。
通过分享对某一特定话题或活动的兴趣和热情,使得用户能够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而增强归属感。
虚拟身份建设在数字社区中,用户通常会创建自己的虚拟身份,并通过头像、签名等方式展示自己。
这种虚拟身份可以让用户在网络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并获得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机会。
同时,在构建虚拟身份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从而增强归属感。
社交互动体验数字社区通过各种社交功能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
无论是文字聊天、语音通话还是视频分享,都可以拉近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归属感。
此外,数字社区中丰富多样的线上活动也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社交体验,如线上派对、网络游戏等。
对归属感影响分析积极影响数字社区通过共同兴趣汇聚、虚拟身份建设和社交互动体验等手段,将用户聚集在一起,帮助他们找到共鸣和认同。
这种共鸣和认同可以促进用户之间更加积极地互动和支持,增强他们对群体和社区的认同感和依恋感。
潜在风险然而,数字社区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比如信息过载、沉迷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用户对数字社区的归属感,甚至导致负面情绪和行为。
因此,在构建数字社区时需要注重引导用户理性使用,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用户健康发展。
社会网络与社会归属感

社会网络与社会归属感社会网络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人们之间联系的桥梁,更是创造和加强社会归属感的重要因素。
社会归属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属于某个社群或团体的意识和感受,它是人们在社会网络中感受到的亲近和归属感,进一步影响着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和态度。
首先,社交媒体如今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与亲友、同事、同学等建立联系,并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
社交媒体的存在使得社交网络的范围变得更加广泛,以往需要面对面交流的事情现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完成。
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的互动,可以获得来自社群的支持和认同,从而增强对自己所属社群的归属感。
其次,社会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获取新信息和知识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归属感。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可以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加入相应的社群,从中获得与之相关的新闻、文章、观点等。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感受到自己在某个领域或团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产生对社群的归属感。
同时,社交媒体上的互动和交流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思想和观点的平台,促进了社会网络的形成和发展。
然而,社会网络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可能对社会归属感产生一定的挑战。
首先,社交媒体的虚拟性质使得人们的社交关系更加脆弱。
在网络上建立的社交联系可能缺乏现实中的亲密关系和信任基础,人们更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的欺骗和虚假信息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社会归属感可能会受到挑战,感受到来自社交网络的孤独和不安。
其次,社交媒体的信息过载问题也会对社会归属感产生负面影响。
人们每天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包括来自朋友、家人、媒体等不同渠道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很难筛选和处理这些信息。
长时间暴露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人们可能感受到疲惫和焦虑,进而影响了他们对社群的归属感。
因此,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网络和社会归属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积极探索如何最大化利用社会网络来加强社会归属感。
首先,我们应该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思维,不盲目相信社交媒体上的一切信息。
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研究

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研究主题: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研究研究问题及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社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对于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福祉至关重要。
提升社区归属感有助于加强社区凝聚力和稳定性,同时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然而,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匹配,影响了社区归属感的提升。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策略。
研究方案方法: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和定量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通过文献综述和问卷调查,收集和整理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了解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深入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组织和参与的看法和体验。
最后,借助统计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验证理论假设和探讨相关变量之间的关系。
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在定量分析中,本研究将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他影响社区归属感的因素。
同时,基于定性数据,通过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等方法,归纳整理社区居民对于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的意见和建议。
结论与讨论:研究结果显示,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之间存在显著正向关系,居民参与程度越高,社区归属感越强。
此外,影响居民参与的因素多样化,包括社区活动组织的质量、社区文化、社区交流等。
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策略,包括加强社区活动组织的管理与服务,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培养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识和能力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关注社区活动组织和居民参与的作用,还探索了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策略。
通过混合研究方法的应用,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证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为进一步研究和社区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综上所述,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探讨社区活动组织与居民参与之间的关系,提出提升社区归属感的策略。
互联网归属感:数字社区的构建

互联网归属感:数字社区的构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虚拟世界中,人们可以找到共同兴趣爱好的伙伴,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数字社区。
这种数字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线上的聚集地,更是一种归属感的体现。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归属感的重要性,以及数字社区如何构建,为人们提供一个归属感强烈的网络空间。
### 互联网归属感的重要性互联网归属感是指个体在互联网空间中感受到的归属和认同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家庭、学校、工作等社会群体获得归属感,而在互联网世界中,数字社区成为了人们寻找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互联网归属感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互联网归属感可以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
在数字社区中,人们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分享彼此的喜好和经历,建立起紧密的社交关系。
这种社交互动不受地域限制,让人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拓展社交圈子。
其次,互联网归属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认同感。
在数字社区中,人们可以找到与自己身份认同相符的群体,获得认同和支持。
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个人成长和发展。
再次,互联网归属感可以带来情感上的满足。
在数字社区中,人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安慰。
这种情感交流可以减轻个体的孤独感和压力,提升生活质量。
### 数字社区的构建要构建一个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数字社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确社区定位和目标。
一个成功的数字社区应该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目标,吸引具有相似兴趣爱好的人加入。
社区的定位可以是某一特定领域的讨论交流,也可以是某一群体的情感支持。
其次,建立良好的社区氛围。
社区氛围是社区文化的体现,直接影响到社区成员的参与度和归属感。
要建立积极向上、友善互助的社区氛围,鼓励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营造融洽和谐的社区氛围。
再次,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和活动。
数字社区的吸引力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社区可以定期举办线上活动、分享会议、专题讨论等,为成员提供丰富多彩的社区体验,增加参与度和粘性。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省编版重点知识(备考题)(带答案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省编版重点知识(备考题)(带答案解析)1、社工单选题(综合能力)(共80题)1. 在社会工作研究中,众数和中位数是反映统计结果集中趋势的指标。
调查发现5 位社区居民的月收入分别为5000 元、5000 元、6500 元、5500 元和3000 元。
他们月收入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6500 元和6500 元B.6500 元和5500 元C.5000 元和6500 元D.5000 元和5000 元【答案】D【解析】量研究中的统计分析主要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
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
平均数一般计算算术平均,中位数就是最中间。
2. 社会工作者小王正在进行一项关于如何提升社区认同感的研究。
他与社区的年轻人一起走访社区的老年人,了解并记录社区的历史,收集社区的老物件,并举办了一个以“我们的历史”为主题的系列展示。
事后,小王与大家一起对这些活动进行了总结反思,对于进一步提升社区认同感形成了更明确的工作计划。
小王的这项研究主要采用()方法。
A.实验研究B.问卷调查C.个案研究D.行动研究【答案】D【解析】行动研究是指被研究者不再简单地作为研究对象,而是与问题有关的所有其他人员一起参与研究和行动,他们将研究发现直接应用于行动,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进而提高自己改变社会实践的能力。
行动研究有“对行动进行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和“由行动者研究”等多重含义。
题中,研究者小王同时也是实务工作者,他通过行动研究,将行动进行反思总结获得研究结果,并将研究发现直接应用到进一步提升社区认同感的工作计划中,提高了自己改变社区的实践能力。
3. 病态家庭结构中的三角缠是指()。
A.家庭成员之间只有通过第三方才能实现沟通B.家庭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边界不清晰,关系纠缠C.家庭成员之间发生冲突时,有些成员形成了同盟D.家庭中的权力并不集中在父母手里,而是掌握在孩子手里【答案】A【解析】米纽秦具体总结了病态家庭结构的基本方式包括纠缠与疏离、联合对抗、三角缠和倒三角等。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国编版押题(题库)(带答案解析)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社会工作者国编版押题(题库)(带答案解析)1、社工单选题(综合能力)(共80题)1. 社会工作者小姜在某康复中心为精神障碍者家属开展小组服务。
在小组中,小姜向组员介绍精神康复知识与精神障碍者相处技巧,并向组员传授纾解照顾压力的方法。
小姜主持的这个小组属于()。
A.教育小组B.成长小组C.支持小组D.治疗小组【答案】A【解析】教育小组的宗旨是通过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不足,促使成员改变其原来对于自己的问题不正确看法及解决方式,从而实现小组组员的发展目标。
题干中,“小姜向组员介绍精神康复知识与精神障碍者相处技巧,并向组员传授纾解照顾压力的方法”符合教育小组的宗旨。
故选项A符合题意。
2. 在社会工作研究中,众数和中位数是反映统计结果集中趋势的指标。
调查发现5 位社区居民的月收入分别为5000 元、5000 元、6500 元、5500 元和3000 元。
他们月收入的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6500 元和6500 元B.6500 元和5500 元C.5000 元和6500 元D.5000 元和5000 元【答案】D【解析】量研究中的统计分析主要描述单变量的集中趋势和离中趋势。
通过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可以计算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等反映集中趋势的指标。
平均数一般计算算术平均,中位数就是最中间。
3. 在针对某企业员工的成长小组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不断强调说:“这是我们的小组,它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我们的表现。
”在此过程中,多数组员特别重视小组目标,遵守小组规范,并劝阻那些违反规范的组员。
上述过程体现的小组工作的特点是( )。
A.促进人际交往B.注重团体动力C.强调经验分享D.带来持久改变【答案】B【解析】小组工作一般具有以下特点:①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②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③运用小组治疗性因素;④注重团体的动力。
其中,注重团体的动力是指小组工作注重团体在解决问题中的发展动力,强调小组组员带着他们的特性和工作任务进入小组,与小组的情境结合,在小组工作者的领导下,产生互动行为,引起组员的改变、任务完成和小组的发展;强调在小组的“此时此地”通过小组组员建立团结、互助与合作的关系,共同发现问题及其原因之所在,共同寻找和梳理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见证和陪伴小组组员的成长。
互联网归属感:数字社区的构建

互联网归属感:数字社区的构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和娱乐方式,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平台。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数字社区的构建成为了人们追求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互联网归属感的概念、数字社区的特点以及构建数字社区的方法。
一、互联网归属感的概念互联网归属感是指个体在互联网上感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或社区的情感体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身份认同来建立归属感。
而在互联网上,人们通过参与数字社区来获得归属感。
互联网归属感的形成与个体在数字社区中的参与程度、社区的互动性以及个体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
二、数字社区的特点1. 虚拟性:数字社区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主要通过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数字化媒体进行。
2. 全球性:数字社区不受地域限制,成员可以来自世界各地。
这种全球性的特点使得数字社区成为了一个多元化和包容性强的社交平台。
3. 兴趣共同体:数字社区的成员通常是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目标而聚集在一起。
这种兴趣共同体的形成使得成员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和交流内容。
4. 匿名性:在数字社区中,成员可以选择匿名身份进行交流。
这种匿名性为一些羞怯或害羞的人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和开放的交流环境。
5. 互动性:数字社区强调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参与。
成员可以通过点赞、评论、分享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与其他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
三、构建数字社区的方法1. 提供多样化的内容:数字社区的吸引力在于提供多样化的内容,满足不同成员的需求。
社区管理员应该根据成员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文章、图片、视频等。
2. 建立积极的社区氛围:社区管理员应该积极引导社区成员的互动和交流,鼓励成员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同时,要及时处理不良言论和争议,维护社区的秩序和和谐。
3. 促进线下交流:虽然数字社区是基于互联网平台构建的,但是线下交流也是构建数字社区的重要环节。
营造社区归属感,让员工多一度温暖

营造社区归属感,让员工多一度温暖作者:邓文娟郑立艳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02期一、案例背景广州市黄埔区夏港街西区员工楼企业员工家庭服务中心于2014年12月由广州市协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立项,该有功楼周边是工业区,包含大小企业共40多家,生活与娱乐区域设施较少,丰富的员工楼文化生活、营造小区归属感是非常有必要的。
据调查显示,入住员工楼受访者中有64.8%及以上感觉很孤独,没有归属感可言,他们认为社会冷漠的,这也是企业员工流失率较大的原因之一。
根据社工近2年在服务中的观察及员工反馈,他们渴望在这冰冷的大厦中感受到一丝家的温暖,希望能够在他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为满足广大企业员工的需求,社工运用社区工作手法中的地域发展模式对员工楼进行社区归属感建设,以提升员工幸福感。
二、案例分析(一)服务理念社区继存理论认为,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社区居民之间的关系不仅不会淡漠,而且会从社区空间的局限中解放出来,在相互的活动基础上形成一种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可以跨越地域建立更广泛的联系,建立超越地域的归属感,居民的选择和发展机会更多、更丰富。
根据西区员工楼的情况,需要构成一个共同兴趣爱好及价值观的群体,增进员工间的广泛联系,以兴趣或归属地为切入点,促进员工楼社区文化建设,建立超越地域的归属感。
(二)服务目标通过服务对象自身参与搭建各类兴趣组织平台及恒常服务,提升自身社会支持网络,促进员工楼员工归属感的提升,降低企业员工离职率,形成和谐活跃的社区生活氛围。
(三)服务策略本項目计划主要采用地区发展模式策划服务方案,以提升服务对象主人翁的意识,树立员工自我服务意识与责任感,推动各企业间员工的互动交流,强化内部社会支持系统,从而提升服务对象的社区参与能力。
主要从个人、群体、社区三维度进行服务,通过社会工作者的带领与引导,促进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服务对象的组织技能与服务意识,适当增强服务对象的主人翁意识。
服务思路如图1所示。
“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互助平台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芙蓉区滨湖社区为例

“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互助平台的调查报告——以长沙市芙蓉区滨湖社区为例摘要:长沙市芙蓉区滨湖社区是典型的单位型社区,辖区内大学生志愿者资源丰富。
为探索“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互助模式,社区搭建了“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平台,组建了六大志愿服务队,通过居民线上下单,志愿者线上接单、线下提供服务的形式,在区域内实现了资源的流动与共享,这种互助模式强调政府、公民、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的合作,实现社区居民与大学生之间的互联互帮。
本文重点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社区利用互联网平台,把互联网与社区志愿服务结合起来,打造社区志愿服务互助模式,通过对平台的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总结成果,为实现社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前言滨湖社区位于浏阳河之滨,毗邻东湖渔场,依水而立得名“滨湖社区”。
社区由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蚕桑研究所、湖南军区东湖干休所三家单位共同组建而成,是典型单位型社区。
社区占地面积1.61平方公里,常住户700户,2110多人。
社区探索的“互联网+”志愿服务互助模式,以“平台”为载体、“活动”为中介,服务“人”为中心,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开展并举办系列活动。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累计服务居民群众3000余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重点探讨互联网+背景下,志愿服务互助平台上如何突破原有的格局,实现社区志愿服务水平的提升。
我们针对“互联网+”社区志愿服务互助平台进行了调查研究。
二、调查对象、方法与实施本次调研运用问卷调查法,共发放17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问卷题目共三大板块:被调查者个人基本情况,对滨湖社区互助平台的了解和使用情况,对该平台的评价。
三、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我们的项目涉及四类人群:青少年、青少年的父母、退休人员、大学生。
我们采用偶遇的方式来获得这四类调查对象。
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78份。
回收样本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如表 1。
1.性别结构。
178人中,男性86人,占48.3%;女性92人,占51.7%。
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张晓丹;王虎
【期刊名称】《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20)006
【摘要】为了解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整体现状,探讨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状况在性别、文化水平、婚姻状况以及居住状况之间的差异,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合肥市合肥庐阳区、蜀山区、瑶海区、包河区四个区350名居民进行调查,采用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的整体状况良好,其中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是健康关注、友好关系、自我价值、利他行为、生命活力、人格成长、正性情感、生活满意、负性情感;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在文化程度、居住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性别、婚姻状况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合肥市社区居民幸福感水平较高.
【总页数】5页(P52-56)
【作者】张晓丹;王虎
【作者单位】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601;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5
【相关文献】
1.合肥市房地产发展的问题与分析——对合肥市房地产业及房地产信贷的调查研究[J], 孙荧荧;;;;
2.合肥市小学校聘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 [J], 陈媛;陶龙泽
3.体育舞蹈在合肥市普通高校开展现状与调查研究——以合肥市经开区大学城为例[J], 胡文军;李磊
4.社区居民对社区网络超市的消费意愿影响因素探究——基于重庆市渝北区社区居民的调查研究 [J], 胡华;周子悦;姚婷
5.合肥市社区居民健康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包满珍;吴丹;任娟;米钰;钱金平;钱国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社情民意的集聚与回应--基于社区治理实践的分析视角

论社情民意的集聚与回应--基于社区治理实践的分析视角姚何煜【摘要】通过对社情民意集聚与回应的现状分析,从社区治理实践的分析视角探讨了建立健全社情民意集聚与回应机制的现实性,探讨了社区在社情民意集聚与回应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现实条件。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community social condition and public opinion assembling and responding ,the article explores the feasibility to establish and strengthen the mechanism of gathering and re-sponding to social conditions and public opin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 governance practice . Community's importance and function in the process and the practical conditions are also explored .【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6页(P6-10,14)【关键词】社情民意;社区;集聚与回应【作者】姚何煜【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大学文法学院,合肥 23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8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基层社会各类矛盾的凸显期。
各类社会矛盾及纠纷在一定条件下衍生出的复杂性及多变性,使得多元利益主体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乃至渐强,这已逐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稳定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如何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逐渐凸显的社会矛盾问题,以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是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8互联网与青年的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为例刘晶晶,张丹琨,高 雅(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摘 要: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人们的思维习惯和人际关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青年是社区的主体,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
为了探索互联网和青年社区归属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为例,对社区中20~44岁的青年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对其互联网使用情况、利用互联网进行人际交往情况、社区归属感状况进行调研,基于青年居民的视角来分析和探讨互联网给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关键词:互联网;青年社区归属感;人际交往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4-0058-02收稿日期:2017-03-10基金项目: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与青年的社区归属感的研究”(201510359069)。
作者简介:刘晶晶,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系广告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张丹琨,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系广告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高雅,女,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广告学系广告学专业,主要从事新闻传播研究。
一、问题提出在社区作用日益凸显的今天,国内外专家与学者十分重视对群体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但国内现有的中文文献中较少有从传播的角度探讨社区归属感的实证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于弱化,但互联网的发展,使信息交流的速度大大提高,人们每时每刻都活跃在互联网之中,尤其是青年群体。
而在社区发展与建设中,青年群体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过往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发现群体归属感对社区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探讨互联网和青年社区归属感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二、概念界定1.社区归属感在社区归属感的研究中,美国心理学家萨拉森对社区归属感进行了解释:个人了解自己与社区内其他人的相似之处,认可与他们的相互依赖,愿意通过给予和为其做事,满足其需求,从而能保持相互依赖关系。
同时,也有学者认为,社区归属感是个人对其邻居及其周围邻里的一种承诺,这种承诺可以理解为居民愿意长久居住在这个社区,并愿意为其建设与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合大多数学者对社区归属感内涵构成的分析,笔者认为社区归属感主要由社区认同感、社区事务参与度、社区依恋感和社区喜爱度等四个要素构成。
2.青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青年界定为14~44岁,笔者将研究对象年龄范围界为20~44岁。
选定该界定标准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20~44岁的青年是参与社区发展的主体,扮演着意见领袖的角色。
可以说,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强弱直接影响社区的发展;另一方面,20~44岁的青年群体由于其所处的年龄阶段而具有的可塑性、活跃思维、对周边环境较为敏感等显著特点,不仅深刻地影响社会发展,在社区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互联网互联网作为一种技术存在,潜移默化中引起了社会环境的变革和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
一方面,人们在网络交往中满足了自身情感、娱乐和自我实现等多种价值诉求;另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交往的时间和空间得以扩展。
人们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利用互联网进行交往,同时,又在进行着文化创造。
社会发展与人际交往的互动共生关系前所未有地通过互联网凸显出来。
三、研究过程1.抽样过程本次调查选择安徽省合肥市芙蓉社区居民作为研究样本,出于样本代表性和调查便利性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该社区基础好、起点高,研究该社区居民归属感状况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代表性;第二,该社区在大学城附近,可利用学校优势顺利完成调查。
尽管如此,调查仍存在问题: 调查样本数量较少、年龄分布不均及问卷填答的随意性不可避免会影响调查的结果。
芙蓉社区共有42个小区,结合小区样本质量和距离远近情况,最终保留了30个小区进行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调查。
笔者将这30个小区按照住宅户数分成0~500户、501~1000户、1001~1500户三个段。
其中,0~500户的小区有16个,501~1000户的小区有4个,1001~1500户的小区有10个。
笔者遵循分层抽样的原则,从30个小区中分别分层抽取了0~500户的8个小区、501~1000户的2个小区、1001~1500户的5个小区。
分层抽样结束后,笔者在选中的小区内发放问卷,随机抽取了一些居民,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共下发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回收率达91 %。
收集资料采用入户调查,由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
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样本基本情况参与调查的居民中,上班族所占样本的比例为72.56%,涵盖了服务业、互联网、金融业等十几种行业,样本构成的男女比例是14 : 11,构成样本的居民年龄多集中在20~44岁,共有192人,占调查总数的96%,是此次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样本中收入在1000~3000元的有30人,占14.3%,3000~5000元的有115人,占54.8%,5000元以上的有65人,占30.9%。
但笔者通过个人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居民所填的收入状况都趋于保守,实际收入应该高于调查所填的数据。
3.调查结果分析笔者将社区归属感转化为社区认同感、社区事务参与度、社区依恋感和社区喜爱度这四个要素。
在本次调查中,围绕“社区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社区居民的邻里交流情况”,“社区居民网上交流对社区居民现实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社区人际关系对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的影响设置了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细调查。
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青年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笔者对青年居民的每日上网时长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居民每日的上网时间在1小时以下,共有18人;1~2小时,共有23人;2~3小时,共有66人;3~5小时,共有63人;5小时以上,共有30人。
其中,上网时间在2~5小时,共有129人,占64.5%,说明被调查的多数青年居民每日上网时长都在2小时以上,互联网使用频繁。
互联网已成为青年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社区青年居民通过互联网与社区居民的交流状况:①交流频率:笔者对青年居民利用互联网与社区居民进行交往的频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一周多次”占33.5%;“一周一次”占18.5%;“一月一次”占15%;“一年几次”占22%,“从不”占11%;②交往内容:青年居民一般通过网络和邻居做些什么(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青年居民通过网络与邻居交流情况来源:作者自绘调查结果显示青年居民通过互联网与社区居民交流频率在“一周多次”占样本的33.5%,“一周一次”占样本的18.5%,说明社区青年居民之间通过互联网交流频繁,且一般在网络上交流都是为了聊天,组织社区活动和讨论社区事务。
通过聊天,社区居民可以结识新朋友,在网络上与社区其他居民增进感情,网络缩短了他们彼此的距离,频繁的网络交流有助于增强社区人际关系,促进社区居民的团结。
在互联网上组织社区活动,讨论社区事务不仅可以节省居民的时间,还能号召更多的人参与社区事务,调动社区居民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居民对社区的了解,增进社区居民对社区的感情。
由此可见,互联网交流对现实社区人际关系和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有积极的影响,青年居民通过互联网交流越多,彼此之间的关系就会越密切,线上的人际关系转移到线下,影响着青年居民的现实人际关系。
(3)使用互联网与邻里交流对现实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情况调查结果表明,200人中,有56人认为互联网交流加强了现实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结识了新朋友;有69人认为互联网不仅能加强现实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还能加深社区居民彼此的感情。
即有62.5%的人认为互联网交流对现实社区人际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社区居民通过网络结识社区里的新朋友,他们的交流从线上转移到线下,长时间的接触增进了社区居民彼此之间的感情,现实中居民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更加和谐。
(4)社区人际关系对社区归属感产生的影响针对这三方面——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事务的参与度、社区认同感和社区依恋感,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①如果你与所在社区居民都很熟悉的话,你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吗?A非常愿意B愿意C不一定D不愿意E很不愿意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和B选项的人占总人数的59%,说明如果青年居民与邻里的关系较为密切,一半以上的居民会更愿意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这进一步表明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事务参与度有积极的影响。
②如果你所在的社区人际交往环境良好,居民都团结协作为社区争取荣誉,你会感到无比自豪吗?A无比自豪,并且会更加爱我的社区B会有一点自豪C与我无关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和B选项的人占总人数的51.5%,说明超过一半的青年居民会为自己所在的社区感到自豪。
调查中,多数被访问者表示,当社区取得荣誉时,他们会很乐意告诉别人自己居住在哪个社区。
这进一步表明,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
③如果你所在的社区居民关系很融洽,离开这个社区,你会留恋吗?A非常留恋B留恋C说不清D不留恋E很不留恋调查结果显示,选择A和B选项的人占总人数的55%,说明如果青年居民所在的社区人际关系和谐,超过一半的青年居民都会舍不得搬离自己所在的社区,这进一步表明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依恋感有着积极的影响。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可以反映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社区青年居民之间的交流情况,即社区人际关系对社区青年居民的社区认同感、社区事务参与度和社区依恋感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间接证明了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的社区归属感起到了积极作用。
(5)相关性分析为研究互联网与青年社区归属感的关系,以社区人际关系作为中间变量,研究互联网对社区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社区人际关系对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从而研究互联网对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
将调查数据用SPSS软件进59行整理分析,得出互联网交流情况与社区人际关系、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归属感的相关性分析表格如下:①互联网使用情况与社区人际交往(调查结果如表2所示)来源:作者自绘表格数据表明,青年居民的互联网使用情况与社区人际关系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793,数值大于0且大于0.75,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显著性P 值为0.048<0.05,说明两者差异较为显著。
②社区人际交往与社区归属感(调查结果如表3、表4、表5、表6所示)表3 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认同感相关性分析表格数据显示,社区人际关系与青年居民社区认同感这两个变量之间的皮尔森相关系数为0.634,大于0.5,为中强度相关,说明两者之间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