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 (古代又写作漠高 窟)。近代俗称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十六国至元代的佛教石窟寺(古代又写作漠高窟)。
近代俗称千佛洞。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各代开凿的石窟鳞次栉比地密布于15~30米高的崖面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
现存洞窟750 多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000多身,木构窟檐5座。
洞窟可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莫高窟的主体,现存洞窟487 个。
各窟均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综合构成。
洞窟建筑形式因题材的不同而相异,彩塑多置于佛龛内或佛坛上,壁画绘于四壁、窟顶和龛内。
有的洞窟地面铺设花砖,窟外建木构窟檐。
北区现存洞窟250多个,除第461 ~465 窟外,窟内多无彩塑和壁画,造有土炕、灶坑、壁龛、灯台,据遗迹推测系僧房窟、禅窟、瘗窟。
与窟区相对,在宕泉河东岸,为舍利塔组成的塔群。
莫高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是中国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是古代东方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莫高窟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由沙门乐□首先创凿,禅师法良继续开窟。
此后,北魏宗室东阳王元太荣,北周贵族建平公于义先后出任瓜州(敦煌)刺史,受崇佛造像的影响,莫高窟的建窟造像开始发展。
北朝共开窟36个。
隋和唐前期,敦煌经济繁荣,丝路畅通,莫高窟也进入鼎盛时期。
安史之乱后,建中二年(781) 吐蕃占沙州(敦煌),在吐蕃赞普保护下,莫高窟继续得以发展。
大中二年(848)张议潮率兵起义,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奏表归唐。
在张氏归义军政权统治的晚唐时期,张氏家属及其显贵姻亲在此继续修建。
隋唐两代共开窟300多个。
乾化四年(914)曹氏归义军政权代张而立,统治瓜(安西)沙(敦煌)120多年,共新建洞窟50余个,还全面重绘重修前代洞窟和窟檐,在下层大型洞窟前修建木构殿堂,崖面上大面积绘制露天壁画,使莫高窟外观蔚为壮观。
北宋景□三年(1036)和南宋宝庆三年(1227) 先后为西夏、蒙古政权统治。
西夏修窟77个,基本上都是重修前代洞窟。
蒙建窟8个,重修19个。
此时尽管仍有兴造修葺,但伴随敦煌经济萧条和丝绸之路失去重要作用,莫高窟已趋衰落。
元代以后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鲜为人知。
发现与调查清康熙四十年(1701)后,莫高窟逐渐被人注意。
雍正年间督修敦煌城的汪□发现莫高窟壁画。
嘉庆年间西北史地学家徐松游历莫高窟,在《西域水道记》中记叙了有关莫高窟的资料。
道光十一年(1831)敦煌知县苏履吉修撰的《敦煌县志》刊载描述莫高窟的版画和诗文。
光绪二十六年(1900)道士王圆□发现藏经洞(敦编17窟) 和洞中的古代写经、文书、文物4万余件。
这项重大发现轰动了世界。
1907~1914年英国人A.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С.□.奥尔登堡接踵而来,窃取了藏经洞的大批珍贵文物。
1922年数百名白俄军人流窜至此,在石窟中修炕起灶,使30多个洞窟的壁画被烟火熏黑。
1924 年美国人L.华尔纳偷揭莫高窟壁画26块。
20世纪初,国外连续不断的偷盗和破坏,使莫高窟蒙受较大损失。
40年代前后,中国学者多次对它进行考察,其中重要的有:1941~1943年张大千进行的石窟编号、断代和壁画临摹;1942、1944 年向达、夏鼐、阎文儒到莫高窟考察。
1943年莫高窟收归国有,在该地设立了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开始了保护和研究的历史。
1950年将敦煌艺术研究所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此后作了多次勘察,并做了大量临摹和保护工作。
洞窟概况在莫高窟的南北两区中,北区洞窟和塔群目前尚未全面整理。
南区洞窟据窟形、彩塑和壁画的特点分为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元4个时期。
北朝时期洞窟窟形主要有3种:①禅窟。
平面长方形或方形,正壁开龛,两侧壁附有方形小禅室,窟顶平顶或覆斗形顶。
②中心塔柱窟。
平面长方形,中后部凿有连顶接地的方形塔柱,柱的四面开龛造像,前部人字坡形顶,后部平顶。
③殿堂窟。
平面方形,正壁开龛造像或仅造像,个别窟两侧壁开列龛,覆斗形顶或人字坡形顶。
彩塑分为圆塑和影塑两种,圆塑包括主像和其两侧的胁侍像。
主像有释迦牟尼、弥勒、释迦多宝并坐像等;胁侍像早期为二菩萨,晚期增加二弟子。
影塑有粘贴于中心塔柱和四壁上方的供养菩萨、飞天、千佛等。
此时彩塑体态健硕,神情端庄宁静,姿态简单,风格简朴厚重。
壁画主要有4类:①佛像画。
有佛、菩萨、弟子、天宫、伎乐、金刚力士等。
②佛经故事画。
有佛传故事画,描述释迦牟尼一生或某些主要事迹的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画,为释迦牟尼前生作各种善行救渡众生的故事,如尸毗王割肉贸鸽、萨□太子□身饲虎、须达拿乐善好施等13 种;因缘故事画,为佛度化世人或外道皈依佛教的故事,有沙弥守戒自杀、五百盲贼得眼皈依等9 种。
故事画有单幅单情节、单幅多情节、多幅连环画等形式。
③传统神话传说画。
有东王公、西王母、伏羲、女娲、羽人、飞廉、风神、雷公、雨师、辟电等。
④供养人画像。
即出资开窟造像者在窟内画出自己和眷属供养佛菩萨的形象,其身分有王公贵族、世家大族、僧侣以及少数民族等,形象高不及尺,千人一面,排列成行,绘于四壁下部,像前有题榜,题写供养人的姓名、籍贯、职衔。
此时的早期壁画设色厚
重、浓丽,线描挺拔,风格朴拙浑厚,并有浓厚的西域佛教艺术特征;晚期设色明快爽朗,线描遒劲,风格清新洒脱,呈现中原风格。
隋唐时期洞窟窟形多样,除四壁一龛窟、中心塔柱窟外,出现了四壁三龛窟、佛坛窟、大像窟等新的形式。
其中四壁一龛窟数量最多,佛龛加深加大,形式早晚不同,隋代为内外二层龛,唐前期为内小外大的敞口龛,唐后期为仿照床帐形式的□顶帐形龛,龛内造马蹄形佛坛。
佛坛窟,隋至唐前期在正壁前凿长方形或马蹄形佛坛;唐后期在窟中央凿方形佛坛,坛后部有背屏连接窟顶。
大像窟,高达30米左右,上小下大,近似方锥体,正壁前造石胎泥塑大像,佛座后凿供巡礼用的马蹄形通道,前壁开大型明窗,窟外建多层窟檐。
彩塑都为圆塑,数量最多、塑造最精的为与人等高的群像,其组合为一铺三身至十一身不等,大多为七身、九身。
主像多为阿弥陀、弥勒、释迦牟尼,还有三世佛、三身佛、七佛。
主像两侧的胁侍像,除菩萨、弟子外,增加天王、力士、供养菩萨等,其中天王或力士像,隋至唐初多置于前室,至盛唐时,由前室进入主室,与佛、菩萨、弟子像共同组合成一个群体。
数量最多的群像,为释迦牟尼涅□像和众举哀者的群塑,如第148窟主像为长15.8米的释迦牟尼卧像,身后塑有高约 1 米的菩萨、弟子、护法、国王、大臣等举哀群像共72身。
唐前期延载二年(695) 和开元天宝时期,先后修造了高34.5米的北大像、27.3 米的南大像,均是作善跏坐的弥勒佛。
此时彩塑造型浓丽丰肥,曲眉丰颐,写实手法高超,进入人物内心世界。
壁画题材主要有5种:①佛像画。
出现较多的单身佛像和菩萨像,如药师佛、卢舍那佛、观音、势至、地藏以及密教题材的菩萨像。
②经变画。
有阿弥陀、弥勒、东方药师、观无量寿、法华、宝雨、维摩诘、涅□、劳度叉斗圣、观音、文殊、普贤、报恩、华严、天清问、思益梵天清问、金光明、金刚、楞伽、密严、报父母恩重、降魔经变等20余种。
隋和唐前期经变种类较少,场面宏大,构图谨严,内容精练,每一壁一铺,后期种类增多,内容丰富,构图充塞,一壁二至三铺,甚至经变画下还增加屏风画,以补充经变的内容。
③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
唐后期出现,为传自西域于阗以及天竺、尼婆罗、犍陀罗等地的佛教传说,如于阗舍利佛毗沙门天王决海、尼婆罗阿耆波尔水火池、中天竺波罗奈国鹿野苑中瑞像,犍陀罗分身瑞像等数十种题材。
④佛经故事画。
隋代逐渐消失,至晚唐复又出现,有善事太子入海、萨□太子□ 身饲虎等。
个别洞窟绘《贤愚经》的故事20余种。
⑤供养人画像。
形象服饰描绘细致讲究,形象逐渐增大,晚唐已出现等身大像。
并从四壁下部进入入口甬道两壁。
场面宏大、结构严谨的河西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及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是重要的历史画卷。
此时壁画艺术经过隋代的探索,唐代臻于娴熟精湛,唐前期人物丰浓,肌胜于骨,色彩富丽,线描采用自由豪放的兰叶描,一派雄浑健康、生机勃勃的气派。
吐蕃时期,色彩明快清雅,线描精细柔丽,人物性格刻画细腻,构图严密紧凑,形成细密精致柔丽的风格。
至晚唐出现公式化的趋向,已缺乏意境和情趣。
五代、宋时期洞窟基本继承晚唐的规范。
窟形主要有中心佛坛窟和四壁一龛窟,前者在覆斗形顶四角凿出凹面,以绘四天王。
彩塑遭到严重破坏,仅存两窟,造型虽有唐的余风,但表现技艺不如唐代精湛。
壁画主要有五类:①佛像画。
大幅的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八大龙王、毗沙门天王赴那吒会是此时常见的题材。
②经变画。
各种经变的容进一步增加,在每个内容旁插以书写变文的榜题。
此时经变与变文相结合。
③故事画。
《贤愚经》的故事画进一步增多。
第61窟33扇屏风所绘的131个画面的佛教故事画,是同类题材的鸿篇巨制。
④佛教史迹画和瑞像画。
以大幅经变形式出现,如刘萨诃变相,以30多个内容描述圣僧一生的圣迹;第61窟的巨幅五台山图,运用鸟瞰式透视法描绘了河北道镇州至太原、五台方圆数百里的山峦、河流、城市、桥梁、店铺、寺庙、兰若、庵庐、佛塔,还有各种人物活动,如送贡、进香、商旅、行脚、推磨、踏碓等等,是一幅形象的历史地图。
⑤供养人画像。
数量进一步增加,形象更为高大,归义军曹氏政权一门五代及其姻亲、显官、属吏均与入壁。
还有与曹氏联姻的于阗国王和王后、甘州回鹘公主供养像等。
于阗国王像高达 2.92 米。
这个时期的艺术,前期犹存唐代余风,人物肌肉丰腴,设色热烈,线描豪放而有变化,但用笔粗糙简率。
后期出现公式化现象,经变内容空洞,人物神情呆板,色彩贫乏,线条柔弱无力,缺乏艺术性。
西夏、元时期洞窟窟形,出现一种在平面方形窟顶覆斗形窟的中央设多层圆形佛坛的新形式。
彩塑,西夏仅存二、三十身,有佛、菩萨、弟子、供养天女等,继承唐宋遗风,面貌丰润,修眉细目,衣纹流畅;元代彩塑已荡然无存。
壁画,西夏的题材有千佛、供养菩萨行列、药师佛、说法图、西方净土变、水月观音、十六罗汉、如意轮观音、不空□索观音等。
供养人画像为西夏党项羌人的形象和服饰,身材高大,面形浑圆略长,两腮外鼓,秃发高鼻,细眉修目,戴毡冠或云缕冠,着圆领窄袖团花袍,束带。
西夏艺术题材贫乏,内容空洞,形式概念化,神情千篇一律,线条采用挺拔有力的折芦描,色彩单调清冷,装饰部分多用浮塑贴金,沥粉堆金。
元代
壁画题材以密宗为主,出现藏传萨迦派的五方佛、明王、金刚等新题材。
供养人画像面相宽肥,男像着笠帽,窄袖袍,六合靴,女像着顾姑冠,文绣衣,长裙曳地。
元代的艺术有迥异的两种风格,一种以第3窟千手千眼观音、第61窟炽盛光佛为代表,采铁线描、折芦描、游丝描、丁头鼠尾描多种线描造型,设色清淡典雅,这是中原传入的汉密风格。
另一种以第465窟的萨迦派壁画为代表,人物的形象有印度、尼泊尔人特征,铁线描挺拔秀劲,色彩多用青、白、蓝、绿,敷色厚重,这种线描和色彩并重,神秘、粗犷、冷艳的风格,来自藏传密教。
西千佛洞位于敦煌城西南30公里,因地处莫高窟和敦煌城西而得名。
石窟凿在高约20余米的党河北岸崖壁上。
现有洞窟22个,东起南湖店,绵延 2.5公里,西至党河水库以东8公里处。
主体部分的19个洞窟位于窟区西段,有2个洞窟位于窟区东段,在东西两个区段之间有一个洞窟。
最早的洞窟约建于北魏晚期,西魏、北周、隋唐、五代、沙州回鹘政权均有续建,最晚的洞窟建于元代。
部分北朝、隋、唐时期洞窟的壁画、彩塑经过后代重绘、改塑。
洞窟形制,彩塑、壁画的题材和艺术风格,与莫高窟同期洞窟相似。
五代建第29窟十六罗汉彩塑为莫高窟彩塑题材所不见。
保护工作1951年文化部组织专家对莫高窟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保护和维修方案,抢修了濒临倒塌的五座唐宋木构窟檐。
此后彻底清除了堵塞数百年的下层洞窟的全部积沙,从积沙中陆续清出了17个洞窟,对大面积行将脱落的壁画作了抢救性的边缘加固。
60年代初,在甘肃省文化局主持下,对莫高窟进行了调查,划定了东至三危山、西至鸣沙山、南至大泉、北至文化公路方圆10余平方公里的保护范围,设置了保护标志,建立了保护档案。
1962年文化部负责人率专家组再次赴莫高窟考察,提出了莫高窟危崖加固工程计划,1963~1966年、1984~1985 年分4 期进行了莫高窟南区危崖加固工程,采用顶、挡、刷的办法,防止了有各种裂隙的危崖倒塌,使380个洞窟得到了保护,并架设了连接各窟的通道,外观朴素大方,彻底改变了破败荒凉的面貌。
与此同时,配合加固工程,进行了南区窟前大面积考古发掘,发现了20多个窟前殿堂遗址和7个窟龛。
60年代以来,在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单位的帮助下,经过反复试验,筛选出适合莫高窟壁画保护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对1200平方米有起甲、酥碱病害的壁画进行了有效的修复。
与此同时,逐步开展了对壁画的各项科学研究及保护工作,如壁画无机颜料物相分析、壁画变色原因探讨、烟熏壁画清洗试验、环境与壁画保护关系的研究、壁画加固材料试验等等。
1984年以来,在香港著名爱国人士邵逸夫的资助下,莫高窟安装了通风避光的窟门和壁画保护屏风。
为了加强保护工作,1984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扩大为敦煌研究院,院下设敦煌石窟保护研究所,充实了科技力量,专门负责石窟维修、壁画和彩塑的保护研究和修复、档案资料和日常管理。
西千佛洞由于崖体石质松散,残损坍塌较甚。
主体部分洞窟也在1987年得到全面加固修缮。
《莫高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第九册-
1、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和所收集的课外资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
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莫高窟》的第一和第五小节,通过学习,谁来说说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
么印象?
2、交流。
相机板书: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艺术宝库智慧结晶
2、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
1、莫高窟那迷人的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彩塑、壁画、藏经洞)板书:彩塑、壁画、藏经洞课
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些内容?(第二~四自然段)请同学们组成四人小组自由读第二~四自然段,
画出令你最喜欢的句子,然后结合你所搜集的资料,交流喜欢它的原因,最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把你的
喜欢之情读出来。
请各小组的学习小组长组织安排好学习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
三、小组汇报交流
(一)汇报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情况。
1、交流喜欢的句子。
出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
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
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
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身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3、你的喜欢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4、师生评价: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要求结合资料说)
5、这句话中“慈眉善目、威风凛凛”都是形容人的神态的,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形容人的神态的?(凶神
恶煞、亲切和蔼、笑容满面、满面春风、兴高采烈、虎虎生威、精神抖擞、龇牙咧嘴……5、这些
不同神态的彩塑在莫高窟都有,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电脑媒体播放:莫高窟彩塑图片6、你能用
“有……有……还有……”的句式来描绘这些彩塑吗?(不同神态:细眉长目、鼻正唇红、肌肤润泽、情态
闲雅、眉清目秀、楚楚动人、端庄温情、……)、(不同个性:年轻持重的阿难、凶猛的天王、身段婀娜的菩
萨、沉稳沧桑的迦叶……)
7、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形象逼真、栩
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8、看到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交流。
相机板书:精妙绝伦9、带着赞
美的语气,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10、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美绝伦的彩塑,还有……(宏伟瑰丽的壁画)
(二)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学习情况。
1、你最喜欢这部分的哪些句子?请你有感情地读给我们听。
出示: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
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
2、为什么喜欢?请你结合资料说说,并评议朗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有相同的感受吗?让我们大家一起带着
喜欢之情来读句子。
(配乐朗读)
3、从这里的省略号上你体会到了什么?(还有许多形态各异的飞天)
4、你能想象出还有什么样的飞天呢?交流。
电脑播放:敦煌壁画飞天的录象和图片,用“有的……有的……
还有的……”或“有……的,有……的,还有……的”来说一段话。
7、你喜欢这些飞天吗?让我们把它们深深地刻画在脑海里。
配乐齐读。
8、这一节中你还喜欢哪一句?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
9、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把你的喜欢之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10、学到这儿,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莫高窟的壁画?(宏伟瑰丽)板书:宏伟瑰丽11、过渡:我
们欣赏了莫高窟的精美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莫高窟还有什么让你喜欢的?(藏经洞)(三)交流汇报第四自然段学习情况。
1、哪一小组的同学来汇报有关藏经洞的学习情况。
板书:文物珍贵有谁知道藏经洞怎么被发现的?还有
那些与藏经洞有关的资料?3、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到这儿,你有了怎样的感想?4、引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带着这种自豪、惋惜的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四、总结
1、这藏经洞、壁画、彩塑无一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
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第五自然段。
2莫高
窟虽然地处西北的大漠戈壁,但他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同时他也是全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和佛教艺术中心。
所以称它是……(生接)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五、布置作业
情景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1、导入:在我国西部甘肃省漫漫黄沙之中,有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这就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全,规模最宏大,
艺术价值最高的石窟艺术宝库——莫高窟。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游览了莫高窟,那莫高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2、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莫高窟,去感受它那迷人的魅力
教学目标: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
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
2、
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