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在染色体上

宋翠

一、教学理念

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强调:生物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同样也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之一。此外,新课程理念中还倡导探究性学习,认为只有通过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才能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才能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努力以这些新课程理念为依托,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阐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所体现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多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明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计划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回顾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现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现去深入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其中第一课时是我本次要讲的内容。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

能够概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证明过程;

【能力目标】:尝试通过“类比推理”研究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够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一种假说的正确与否;

【情感价值观目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切实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严谨,初步确立正确的思维方法,努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合作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基因和染色体的平行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

三、学情分析

1.分析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基础:

①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进行奠定了基础;

②高一学生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已初步建立,具备了较强的动手能力、合作精神和一定的探究水平;

2.分析了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具体对策:

①由于学生尚未学习伴性遗传,在实验探究前应该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

②由于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在学生画遗传图解前要给予其一定的提醒和指导;

③由于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欠缺,在探究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好总结。

四、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启发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模型演示、PPT课件等。

出一些更为大胆地推测呢?

【介绍】萨顿及其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歧,

讨论。

聆听,感悟。

色体上”的理论依

据,同时感悟科学

研究的一般过程。

过渡

【提出问题】这样的推

测一定正确吗?

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

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思考

进一步理解

“类比推理”的内

涵,并进行过渡。

过渡

【过渡】所以,当萨顿

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

假说时,遭到当时很多遗传

学家的质疑,这其中就包括

摩尔根。但摩尔根是伟大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对

萨顿假说的质疑是出于科学

的严谨,但好奇心也在促使

他对假说进行验证。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摩尔

根进入本节课的第二部分,

亲身体验一下假说的整个验

证过程。

体会

二假说演绎

【介绍】摩尔根等人对

实验材料的选择,通过展示

“雌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

的图解”,给学生介绍有关

性染色体的知识。

聆听

思考,回答,

发现问题——果蝇

通过介绍并分

析摩尔根的果蝇杂

交实验,发现问题,

进入下面的探究。

六、作业布置:以AaBb为例,画出细胞的减数分裂图,尝试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释孟德尔的遗传定律

七、设计心声

在我刚刚接触新课程时,曾经很轻率地认为,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但是当我真正地去认真阅读新教材,用心去体会新教材的编排时,我深深地被吸引了。

我不敢说自己真正把握住了新课程的精髓,但至少新教材让我看到,它在努力引导教师不仅仅要授学生以“鱼”,更要授学生以“渔”。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讲,学生不仅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更要掌握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旧教材中,仅仅简单几句话介绍的结论性的知识,在新教材中却“大张旗鼓”地介绍了这些知识的整个发现过程,这就为教师设计探究式的教学活动提供了鲜活的模板,这也是“为什么新教材总的知识点比旧教材少,而课时安排却有所增加”的原因,这更是很鲜明地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理念。

当然,这也是这节课吸引我的地方和我设计本节课努力达成的目标。

要想真正的锻炼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艰辛,就应该努力还原真实的探究过程,而“真实的探究”就存在着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不可预见性”就意味着“无法设计”,而“无法设计”就可能显得整个探究不太“完美”。但摒弃“虚假的完美”,还原“真实的缺憾”正是新课程努力倡导的“生活化课堂”的重要标准。

但是,我们仍然要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设计出可能并不完美的课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