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合集下载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能够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解释遗传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染色体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使用遗传图解和基因型推断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认识基因与染色体研究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概念及组成染色体的定义:染色体是生物细胞中一种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的组成:主要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

2. 基因的概念及其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定义: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

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不均匀;常染色体上的基因与性别染色体上的基因存在差异。

4. 基因遗传的规律孟德尔遗传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连锁与交换: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及遗传现象。

5. 基因型推断与遗传图解基因型的概念:个体在某一基因座上的基因组成;遗传图解的方法及应用:通过遗传图解推断个体基因型及表现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基因遗传的规律及基因型推断方法。

2. 教学难点: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遗传图解的绘制及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2. 实验法:观察染色体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案例分析法:分析遗传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解释遗传现象;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基因遗传规律及基因型推断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组成及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2. 讲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阐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特点;3. 讲解基因遗传规律,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位置关系;4. 教授基因型推断方法,引导学生运用遗传图解分析遗传实例;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基因与染色体的重要性;6.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染色体、基因及遗传图解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XXX遗传规律的实质。

教学重点】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XXX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教学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内容问题探讨教师组织和引导引导学生阅读“问题探讨”一栏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提示〗这个替换似乎可行。

由此联想到XXX德尔分离定律中成对的遗传因子的行为与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行为很相似。

一条染色体上可能有许多个基因。

一、XXX的假说体细胞基因和染色体行动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浏览考虑在配子形成和受精时在细胞的存在体式格局基因保持完全性和独立性染色体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在配子中,成对中同左的一个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一个来自父方,一同左学生活动阅读思考教学意图引入新课学生亲身实际XXX假说的发现过程。

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XXX假说回答填表思考填图思考与讨论P28中的来源形成配子时的行动个来自母方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自在组合老师引导学生考虑填图类比推理引导学生浏览,了解类比推理浏览了解学生学会类比推理2、基因位于染色体的实验证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会商作答。

(如果学生的研究有困难,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解释。

)1.根据哪一个杂交组合判断出果蝇的显性性状?为甚么?2.果蝇的白眼性状遗传有什么特点?是否与性别有关?依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或依据教师的引导提问)、思经过分析、推理。

造就研究本领,认同基因在染色体考、讨论、上。

3.如果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用字母W透露表现,作答、写而且它位于X染色体上,你能用基因W和X出相干的染色体写出摩尔根的两组果蝇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吗?4.如果你是摩尔根,你将若何解释果蝇白眼性状的遗传?5.需求设计一个测交实验来验证你的解释吗?为甚么?若何设计?板图〗证据:果蝇的限性遗传红眼XWXWX白眼XwYXWY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Xw:红眼XWY:白眼XwY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遗传图遗传图。

完整版)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完整版)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完整版)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本文讲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中的生物教学任务和探究性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通过层层深入的推理和探究活动,立体推进三维教学目标,努力使学生亲历并感悟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

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发展顺序,在XXX 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找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文章还分析了教材的处理与安排,并提出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情分析。

总之,文章主要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生物课程,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请大家回答以下问题:1.在果蝇眼色这对相对性状中,显性和隐性性状分别是什么?2.控制果蝇眼色的这对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分离定律?为什么?有何特殊之处?3.如果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控制眼色的基因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为什么?4.如果控制眼色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又有哪些可能呢?5.你的假设能够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现象吗?请写出遗传图解(红眼基因用W表示,白眼基因用w表示)。

6.需要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假设吗?设计什么实验?7.为什么果蝇的白眼性状总和性别相关联呢?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我们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的方法,提出假说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深刻体验了科学发现的艰辛与严谨,也提升了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作业布置:以AaBb为例,画出细胞的减数分裂图,尝试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解释XXX的遗传定律。

同时,设计心声,思考本次探究活动中的收获和不足,以及如何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在我初接触新课程时,我曾轻率地认为它只是“换汤不换药”。

但是,当我认真阅读材并体会它的编排时,我被深深吸引了。

材试图引导教师不仅仅传授“鱼”,更要教授“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掌握发现新知识的能力——科学探究能力,而不仅仅是研究已有的知识。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知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2. 让学生理解基因的概念,知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 让学生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事实,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 染色体的组成2. 基因的概念3.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四、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染色体模型3. 基因模型4. 实验材料:显微镜、染色体样本、染色剂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中能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1.2 引入基因的概念: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决定生物的某一性状。

2. 学习染色体的组成2.1 通过PPT课件展示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2.2 展示染色体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染色体的结构。

3. 学习基因的概念3.1 通过PPT课件介绍基因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基因是DNA分子上的特定遗传信息片段。

3.2 展示基因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基因的结构。

4. 学习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4.1 通过PPT课件展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让学生了解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4.2 进行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染色体样本,让学生亲眼见证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 课堂小结5.1 让学生复述染色体的组成、基因的概念以及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5.2 解答学生疑问,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6.1 让学生绘制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图,加深对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6.2 选择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后练习。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知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

2. 让学生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环境因素。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

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推荐五篇]第一篇:高中生物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示范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从容说课本节内容包括了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3个教学知识点。

在人类对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探索过程中,萨顿和摩尔根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活动、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领悟科学家独到的研究方法、缜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进行探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由于本节从上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引过来,所以在教学安排上思路如下:(1)通过回忆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观察哺乳动物精子(或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图解,引导学生联想等位基因与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学生的这种疑惑源于头脑中的认知冲突,由认知冲突产生的问题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2)接着引导学生把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重读分离定律,画含一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有一对等位基因)和含两对同源染色体(假设其上各有一对等位基因)的精原细胞减数分裂示意图,让学生强烈意识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

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式有利于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教师肯定学生的发现并介绍萨顿的假说,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在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中,教师采取问题串的形式、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通过介绍多种生物的染色体和基因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到一条染色体上应该有许多个基因,且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另外,还简要介绍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基因定位上的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的时代感,体现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4)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染色体和基因水平上阐明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

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3篇2022高中生物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课程目标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根底知识1、萨顿的假说(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本钱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3)实验过程及现象:P 红眼(雌) 某白眼(雄)↓F1 红眼(雌、雄)↓F2 红眼(雌、雄) 白眼(雄)3/4 1/4(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某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SHAPE RMAT(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SHAPE RMAT(8)结论:白眼基因在某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w)和一条特定的染色体(某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思考:果蝇的红眼基因在哪里?假设雄果蝇是红眼,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果蝇中红眼的是什么性别?提示:红眼基因在某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案标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目标:1. 理解基因是如何在染色体上定位和传递的。

2. 掌握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3. 能够解释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描述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

2. 学生能够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传递过程。

3. 学生能够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幻灯片或黑板。

2.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3. 模型或图表展示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幻灯片或黑板上展示一个染色体的图像,并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染色体的作用和结构。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与染色体之间是否有关系,并请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知识讲解(15分钟):1. 解释基因的定义和功能,以及基因对个体的遗传特征的影响。

2. 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染色体的组成和形状。

3. 讲解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的过程,包括基因的位置和顺序。

示范与实践(20分钟):1. 使用模型或图表展示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分发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以检验他们对基因和染色体的理解程度。

讨论与巩固(15分钟):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的练习题答案,并解释他们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对遗传的影响,并让他们举例说明。

3.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巩固他们对基因和染色体的理解。

评估(5分钟):1. 分发评估题,要求学生回答与基因和染色体相关的问题。

2. 收集学生的答卷,评估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

2. 提供相关的实验或案例研究,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案扩展:1. 可以邀请专家来讲解更深入的基因和染色体知识。

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基因突变实验,以加深他们对基因传递和变异的理解。

教案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传递过程。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题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作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2.了解基因的作用和遗传规律。

二、教学重点:1.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2.基因的作用和功能。

三、教学难点:1.掌握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

2.理解基因的作用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课件、教具和实验器材。

五、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1.利用课件或实物引导学生回顾染色体的结构和构成。

2.提问:基因是什么?基因与染色体有什么关系?第二步:讲解(15分钟)1.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位于染色体的特定位置上,称为基因位点。

2.介绍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基因是控制生物遗传特征的最基本单位,由DNA分子组成,编码了生物体的遗传信息。

3.解释基因在遗传中的作用:基因通过遗传介质染色体传递给后代,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表现。

第三步:案例分析(15分钟)1.利用实例解释基因的作用和表现:通过讲解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或性状表现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对个体形态和特征的控制作用。

2.提问:如何解释人类一些遗传病的发生?为什么同一基因有时会有不同表现?第四步:实验操作(25分钟)1.进行染色体实验:使用显微镜观察在染色体上的基因位置。

2.实施染色体显微镜制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以加深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位置的理解。

第五步:总结(10分钟)1.归纳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位置和作用。

2.提问:为什么要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基因研究对人类有何重要意义?六、拓展延伸:1.给予学生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位置的理解。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基因的作用和表现的原因,并汇报讨论结果。

七、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讲解、实验操作和练习题等综合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及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结合实例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基因的认识和理解。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

(2)会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说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联系所学知识进一步归纳“假说—演绎法”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基因的物质基础。

(2)参与讨论、探究、分享,形成合作、交流的能力。

(3)认识科学的本质,认同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进步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完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之后,对遗传规律、遗传图解等知识已经比较熟悉,而学习第2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对于生殖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也已经了解,通过“类比推理”方法的介绍,只要稍加点拨即可得出两种存在平行关系,因此此块内容不存在太大难点。

而对于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学生存在的难点是白眼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或Y上?抑或是两者都有?此内容正可以让学生利用所学的遗传图解自己探究,既可以突破难点,又可加深印象。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以辅为主,顺利地完成本节课主要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策略本节课设计的整体思路是“假说—演绎法”为主线,根据“观察实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归纳综合、总结规律”几个环节,分别解决“萨顿的假说”、“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等几个主要问题。

其中涉及到与旧知识的联系较多,在教学方法上则更多地采用任务驱动、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列表比较、探究、分组合作等方法展开学习,辅以一定的讲解和课件展示,适时归纳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过度和理解。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已有知识的准备。

师:正因为类比推理的非必然性,萨顿的假说遭到同时代的遗传师:结合刚才看到的实验结果,白眼果蝇都是雄果蝇,大家可能会做出什么推断?师:现在我们有不同的几种意见,时间关系,不允许每个人都推师生一起归纳。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让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基因与染色体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的定义、染色体的组成。

2. 基因的概念:基因的定义、基因的组成。

3.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4.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的特点。

5.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的类型、基因重组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染色体的概念、基因的概念、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类型及特点。

2. 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基因与染色体的遗传规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与基因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染色体结构及基因分布。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类型及意义。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染色体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染色体的概念及其组成。

2. 讲解:介绍染色体的概念、基因的概念,讲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举例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3. 案例分析:分析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实例,讲解其类型及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探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讨论基因技术在现代生物科学中的应用,如基因编辑、基因治疗等。

2. 探讨基因伦理问题,如基因隐私、基因歧视等。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染色体、基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强调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以及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搜集关于基因技术应用的资料,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高一生物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一生物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

高一生物教案基因在染色体上一、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了解基因的结构与功能;2. 掌握探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方法;3.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2. 基因的结构与功能;三、教学重点:2. 理解基因的结构及其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2. 如何进行准确的染色体分析与基因定位。

五、教学方法:1. 组合授课:讲解+案例演示+实验;2.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加深学生的印象;3.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并交流思想。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 自主学习课前知识,并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白板上。

2. 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基因在我们的身体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它们是如何在细胞中转录和翻译的?如何通过实验方法研究基因?二、讲解在细胞核中,染色体是DNA和蛋白质的复合物。

所有物种都有染色体,它们为细胞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提供了基础。

在染色体上,基因位于特定的位置上,并通过底物与蛋白质一起控制着细胞的生长发育和生命过程。

人类的每个细胞中都有46条染色体,其中23对来自父亲和母亲。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都不同,这也使得我们每个人的生长、发育、免疫系统和遗传易感性都有所不同。

基因是由核苷酸序列组成的DNA片段,含有信息来编码蛋白质。

基因编码出的蛋白质可以控制着许多生物过程,包括免疫,繁殖和代谢。

有些基因的功能并不是编码蛋白质,而是调节其他基因或基因区域的转录或翻译。

这些区域中的RNA分子也可以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①使用染色体核型可视化出每个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位置。

这种方法类似于使用显微镜拍摄染色体。

通过使用特定的染色技术,科学家可以进一步标记或定义染色体或染色体区域,以便确定基因的准确位置。

②使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DNA序列来识别基因的位置。

这些技术可以分离和克隆单个基因,并确定其序列。

这些序列可以与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比较,以引导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课标点击】学习目标:1.说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自主探究】◆复习: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发生分离,分离后的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请你试一试,将孟德尔分离定律中的遗传因子换成同源染色体,再把分离定律念一遍,你觉得这样的替换有问题吗?由此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一、萨顿的假说实验发现:蝗虫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的分离与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极为相似;基因的行为染色体的行为杂交过程中保持:___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__体细胞中存在形式_________存在___________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_______只有成对染色体中的_________体细胞中的来源成对中的基因一个来自______一个来自______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______一条来自______形成配子时组合方式非等位基因:______________非同源染色体:______________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

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推理(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

)二、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1.摩尔根:他对孟德尔的遗传理论,萨顿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学说持怀疑态度,但他认真钻研,寻找证据解决疑点。

2.实验材料:果蝇选取果蝇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教案设计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基因与染色体的概念介绍1.1 引入话题:通过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染色体的存在和分布。

1.2 讲解基因的概念: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1.3 讲解染色体的概念:染色体是细胞核内的一种结构,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1.4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数量和形态决定了基因的数量和种类。

第二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2.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方式: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染色体图谱,了解基因的排列顺序。

2.3 讲解基因的距离与遗传的关系:基因越远,遗传信息的传递越不稳定。

第三章:染色体的变异与遗传病3.1 讲解染色体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增加或减少,结构的改变等。

3.2 引导学生了解染色体变异对遗传的影响。

3.3 讲解染色体变异与遗传病的关系:染色体变异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第四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4.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遗传学方法等。

4.2 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4.3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进展: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研究的最新成果。

第五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实践应用5.1 讲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2 引导学生了解教学设计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践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

5.3 进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设计实践: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份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方案。

第六章: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6.1 讲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方式决定了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

6.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例,了解基因与染色体的互动关系对生物特征的影响。

6.3 讲解基因突变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可能导致染色体的结构和数量发生变化。

第七章:染色体变异的类型和影响7.1 讲解染色体变异的类型: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等。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案标题: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2. 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结构和功能。

3. 理解基因突变对遗传和进化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基因的概念和基本特征:a. 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发现历程。

b. 解释基因的组成和功能。

c.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的遗传性质。

2. 染色体的结构和功能:a. 解释染色体的组成和形态特征。

b. 介绍染色体的功能和作用。

c. 引导学生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

3. 基因突变的影响:a. 解释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b. 介绍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及其对遗传和进化的影响。

c.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与物种适应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1. 授课法:通过讲解和示意图展示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2. 实验法:进行基因突变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突变类型对生物表型的影响。

3. 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探讨基因突变与进化的关系,并就相关问题展开深入思考。

教学资源:1. 教科书和参考书籍:提供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

2. 示意图和图片:展示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的结构和定位。

3. 实验材料和设备:用于进行基因突变实验的生物材料和实验器材。

评估方法:1. 课堂练习:设计选择题和简答题,测试学生对基因、染色体和基因突变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基因突变实验的实验设计、观察结果和结论。

3. 小组讨论记录: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度和深度思考能力。

教学延伸:1. 阅读科普文章:推荐学生阅读有关基因突变和进化的科普文章,拓宽知识面。

2. 研究项目:鼓励学生选择一个基因突变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报告展示。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

2. 针对学生的不同理解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和任务,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激发他们对基因和遗传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 教案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 教案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染色体分离
阅读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杂交过程中
指导学生学会基因的表示方法:
常染色体性染色体3对:ⅡⅡ,ⅢⅢ,ⅣⅣ
雌性同型:XX
雄性异型:XY
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 染色体上,而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把核心概念形成概念图,如下:色体上,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才能自由组合。

作业布置
Homework
2.2基因在染色体上作业案
板书设计Blackboard Designs 1、萨顿假说
2、摩尔根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3.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学解释
教学反思Teaching Reflections 本节课内容相对简单,重点把握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联系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进一步学习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图解。

课件名称或课件网址
Name or Website of CaseWare
2.2基因在染色体上。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优质课(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节课是生物必修②(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沿着遗传学史的开展顺序,在孟德尔提出遗传因子〔即基因〕的根底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寻觅并确定基因在细胞内的存在位置,完成整个有关“基因在哪里〞的科学探究过程。

本节课既是对前面“基因和染色体知识〞的总结和升华,又为第三章说明基因的本质奠定了根底。

同时,本节课所表达出的“类比推理、假说演绎〞的研究方法在后续的章节中还会屡次用到,因此本节课具有鲜亮的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材的处理与安排: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包含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以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局部,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需要联系前面所学的相关知识,还需要补充有关性染色体的内容,最后对孟德尔定律的升华关键在于应用,容量大,难度高,所以本节课我方案安排两个课时:第—课时通过回忆相关知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发觉过程,侧重能力的培养和感情的体验;第二课时则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一新的发觉去深刻理解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并通过适当的练习,完成知识的升华和应用。

〔本教案为第—课时教案〕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掌握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依据;•能够理解和阐述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过程;(能力目标):•通过类比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假说演绎,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感情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科学研究的严谨、艰辛和一般过程;•体验和感想“类比推理和假说演绎〞的科学研究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不断探究的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基因和染色体平行关系的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教学难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验证。

四、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启发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模型演示、PPT课件展示等。

五、教具打算制作PPT课件,制作染色体和基因的模型;六、教学设计思路通过“鲁班的故事〞,介绍类比推理的研究方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系统性①纵向: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遗传与进化》课程体系围绕人类探索遗传因子的历程展开,从基因的发现、位置、本质、变异,以及基因的应用各方面进行阐释。

本模块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包括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一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二节)及伴性遗传(第三节)。

本节内容安排在遗传因子的发现,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之后,伴性遗传之前,是一节承上启下的教学课。

既解释了孟德尔所假设的颗粒状的因子存在于细胞部位的疑问,又为伴性遗传的微观认识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将遗传规律与其细胞学基础紧密联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遗传的基本规律,同时让学生有了性染色体上有基因分布的认识,为之后伴性遗传的学习作了铺垫。

②横向:“基因在染色体上”该节主要包括萨顿的假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及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三部分内容:该课时以假说-演绎法为内在主线,详细介绍了萨顿通过“归纳推理的共变法”,对染色体和基因进行比较,从而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同时,摩尔根大胆想象提出“控制白眼的基因(w) 在X染色体上,而Y染色体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并通过果蝇杂交实验演绎推理假说内容,得出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的过程,具体展示了假说演绎方法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揭示了孟德尔两大遗传定律的实质。

2.科学性本课时内容包括基因在染色体上假说的提出,以及摩尔根实验对假说的证明,意在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已有的现象,发挥推理与想象,利用归纳推理的共变法提出合理的假说,同时通过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过程巩固形成“假说演绎法”的意识;本课时三个部分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的大概体系,为形成统一的生物遗传观念奠定了基础。

3.思想性本节内容,在阐释萨顿假说提出的过程与介绍摩尔根果蝇培养实验的同时,渗透着科学研究过程中所需的丰富想象和大胆质疑的精神,以及尊重事实,勇于承认自身错误在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这是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学生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应当体验与认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优秀)

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优秀)

染色体异常导致遗传疾病
唐氏综合征
由21号染色体三体引起,表现为智力障碍、面部特征异常和多种健 康问题。
特纳综合征
女性由于全部或部分缺失X染色体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身材 矮小、卵巢发育不全和其他健康问题。
克莱恩费尔特综合征
男性由于额外X染色体导致的遗传性疾病,表现为身材高大、睾丸小 、精子数量少等症状。
非编码RNA
03
包括长非编码RNA和短非编码RNA,它们可以通过与DNA、
RNA或蛋白质相互作用,调控基因的表达。
05
人类遗传疾病与基因在染色体上关系
单基因遗传疾病
囊性纤维化
这是一种由单一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疾病,影响肺部和消化系 统功能。
镰状细胞贫血
由血红蛋白基因突变导致,使得红细胞形状异常,容易破裂,从 而导致贫血。
药物研发与精准用药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指导精准用药,降低药 物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促进生物技术创新和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的改进与应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有助于改进基因编辑技术,提高其在生物技术创新和应用中的效 率和准确性。
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研究可以为生物育种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 动农业、畜牧业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蛋白质修饰
通过对蛋白质进行磷酸化 、糖基化等修饰,改变其 活性或稳定性,从而调控 基因表达。
表观遗传学在表达调控中作用
DNA甲基化
01
通过改变DNA的甲基化状态,影响基因的表达。甲基化通常与
基因沉默相关。
组蛋白修饰
02
通过对组蛋白进行乙酰化、甲基化等修饰,改变染色质的结构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标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案教案目标:1. 理解基因的概念和作用。

2. 了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3. 掌握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传递和变异。

教学重点:1. 基因的定义和功能。

2. 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

3. 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

4. 基因的传递和变异。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白板和马克笔。

3.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展示一张染色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染色体的结构和形状。

2. 引发学生对基因的思考,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基因吗?它在我们的身体中起到什么作用?”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简要介绍基因的定义和功能,强调基因是决定个体遗传特征的基本单位。

2. 介绍染色体的结构和组成,解释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基因。

3. 解释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它们的遗传方式。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提供一个基因传递的案例,例如父母分别携带某一特定基因,让学生分析这个基因是如何从父母传递给子代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例如基因突变会导致新的特征产生。

四、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排列对遗传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五、练习与巩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题。

2. 收集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评,解答学生的疑惑。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总结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教学内容,强调基因在遗传过程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基因研究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科普文章,进一步了解基因和染色体的研究进展。

2. 组织学生参观科学研究机构或实验室,让他们亲身感受基因研究的现实应用。

教学评估:1. 学生练习册的完成情况和答案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
课程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4、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基础知识
1、萨顿的假说
(1)内容: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2)原因: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由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的现象,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也相同的一种推理方法。

(4)推理:①独立性: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过程中,也有相对稳定
的形态结构
②存在方式:体细胞中染色体和基因成对存在,在配子中只有成对中的一个。

③来源: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

④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

思考:萨顿认为基因和染色体存在什么关系? 提示:平行关系。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1)实验者:摩尔根。

(2)实验材料:果蝇。

(相对性状多且明显、培养周期短、成本低易饲养、染色体数目少便于观察、繁殖率高)
(3)实验过程及现象:
P红眼(雌)×白眼(雄)

F1红眼(雌、雄)

F2红眼(雌、雄)白眼(雄)
3/41/4
(4)提出问题:白眼性状与性别相联系。

(5)作出假设: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有它的等位基因。

(6)理论解释:
(7)设计测交实验:F1红眼雄果蝇与白眼雌果蝇测交。

(8)结论:白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摩尔根通过实验,将一个特定的基因(控制白眼的基因w)和一条特定
的染色体(X染色体)联系起来,从而用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思考:果蝇的红眼基因在哪里?若雄果蝇是红眼,与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果蝇中红眼的是什么性别?
提示:红眼基因在X染色体上。

红眼的都是雌性。

3.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

4.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①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②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
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
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思考: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能够产生四种配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重点难点
1.萨顿假说的证明
摩尔根利用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是正确的,证明方法是假说—演绎法,与孟德尔的假说—演绎法相同。

(1)发现问题:果蝇的白眼性状总是与性别相关。

(2)提出假说: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3)证明假说:利用测交实验,让白眼雌果蝇与F1中的红眼雄果蝇交配,证明了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4)得出结论:基因在染色体上。

特别提醒:摩尔根成功的原因:把特定的基因与特定的X染色体联系在一起,从而证实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2.分离定律的实质
规律总结
(1)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随着同源染色体分开而分离。

(2)基因分离定律的验证方法是测交法(子代表现型比是1∶1)或自交法(子代表现型比是3∶1)。

3.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4.核遗传两大遗传基本规律的比较
规律事实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
研究性状一对两对以上
控制性状的等位基因一对两对以上
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活动) 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减Ⅰ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实质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F1 基因对数 1 2或n
配子类型及其比例21∶1 22或2n数量相等
配子组合数 4 42或4n
F2 基因型种类 3 32或3n
表现型种类 2 22或2n
表现型比3∶1 (3∶1)2或(3∶1)n
F1测交子代基因型种类 2 22或2n 表现型种类 2 22或2n 表现型比1∶1 (1∶1)n
规律总结
①两定律均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时发生,同时发挥作用。

②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是在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基础上进行的,基因的分离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③两定律均发生在真核生物有性生殖过程,是核基因的遗传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