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5篇)[修改版]
第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在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不足主要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其中内部原因是企业人员素质偏低,观念落后和职业道德不高,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
而外部原因则是我国企业的外部环境还不完善,存在一些不利于内部控制机制发挥的因素。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制度控制;风险控制;决策控制;会计控制;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保证信息质量真实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促进法律法规有效遵循和发展战略得以实现,由单位治理层、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实施的一个权责明确、制衡有力、动态改进的管理过程。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自我调节和自行制约的内在机制,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企业目标的重要保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特别是在新旧经济体制转换之际,经济环境趋于复杂,人们的思想意识多元化,一些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的情况逐渐暴露,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经济犯罪案例。
比如,携带巨额公款外逃,到国外办理"投资移民";挪用公款赌博;用公款炒股,动用巨额资金在资本市场上买股票;利用改组、改制、拍卖、租赁等机会中饱私囊;在办理采购、销售、投资、工程项目招标等业务中损公肥私,捞取巨额回扣;上市公司披露虚假信息,欺骗投资人;一些企业造假账,建立所谓的"三套账"、"四套账"欺骗税务机关、银行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和频繁发生,严重地败坏了社会风气,扰乱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秩序。
治理上述犯罪和腐败问题,除了在政治思想领域加强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各个单位的内部控制管理。
近年来,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已经得到各方的认可,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内部控制的法律法规,各单位正在逐步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收获。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的若干误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认识存在的若干误区作者:丁昊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3期【摘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认识上产生一定误区。
这些认识误区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企业内部控制认识的若干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对应条款逐一论述,消除这些误区,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在以后实际应用中形成相同或类似的误区,使内控体系从最初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后期实施有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认识误区消除误区正确认识一、前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架构中1个基本规范、1个评价指引、1个审计指引、18个应用指引。
18个应用指引分别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
企业参照规范和指引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我们错误或不合理的做法。
在实践中总结出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若干典型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一同讨论,消除误区,形成共识。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主要有以下内容。
二、易产生的认识误区(一)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是现阶段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第三条讲,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
01
认知误区一
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表单
02
认识误区二
内部控制就是纠错防弊,相互牵制
02
多目标管控体系
03
认知误区三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消除风险,杜绝差错和舞弊
04
认知误区四
内部控制是针对基层岗位和普通员工的控制
董事会
董事
管理层
员工
05
认知误区五
内部控制等于内部会计控制,是会计的事
06
认知误区六
内部控制建设可一劳永逸,
开始费点劲以后就轻松了
PDCA循环
07
认知误区七
内部控制越严格越好,规章制度越多越好
08
认知误区八
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的事,用不着外人来管
09
认知误区九
有了内部控制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
10
认知误区十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独立的两套体系
内部控制。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认识误区
带入机房 , 以防止单位信息的外漏 或是感染病毒 等。
2 . 对 所 录 入 数 据 进 行 备 份
尽可能地保持不相 容职能的分离。并建立健全事业单位 内部监 督、 稽查制度, 通过 内部工作 人员相互监督、 相互稽核等 , 使其形 成互相制约的关系 , 从而有 效地加强事业 单位的 内部控制管理,
咨询 师专业从事 内部控制 的咨询服务 , 有着丰富的实施经验 , 但
可 能 不 熟 悉 企 业 的 具 体 情 况 。 企业 需要 选 拔 本 企 业 经 验 聿 富 、
业务能力强、 坚守职业道德的人体系 的设计与实施 , 有疑问的方面咨询专业机
并 保 障 会 计 信 息 数 据 的 可靠 性 与 真实 性 。
除过需要保证事业单位所录入数据 的准确性与安全性之外,
为 防 止 数 据 发 生 丢 失 的现 象 , 应 对 其 数 据 进 行 备 份 处 理 。可 根
据事业单位 的实 际情况采取 日备份 、 周备份或是月备份 的方式
通过对事业单位用户部 门与 电算化部 门的职责分工 , 使其能够
②柳 自敏. 电算 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问题探 究【 J ] . 管理观 察, 2 0 1 0 , ( 3 1 ) , 第1 7 0 - 1 7 1 页.
计和运行。
、
目前企业 内部控制建设存在 的认识误 区
( 一) 企 业 内部 控 制 是 财 务 管 理 的 范 畴 , 是 财 务 部 门 的事 情
( 二) 内部控制建设过分依赖专业服务机构, 脱离企业实际情况
浅议企业内部控制误区
模 以上 的民营企业等。 目前首先重点要监督商业银行及证券公 司 、 大型 国有企业 ( 垄断性公 司 )上市公 司 、 大量银 行贷款 的 民 如 、 欠
营、 私营企业。 政府要监督企业建立 完善 的内部控制体系 ,同时还要建立 与
资 本 市 场 的 不 断 发 展 , 论 是 证 券市 场监 管 机 构 还 是 企 业本 身 , 无 均
《 规范》 1条规定 , 第 5 企业应当加强 内部审计l , T作 保证 内部审 计机构设置 、 人员配备和工作 的独立性 。 内部审计是建立 与实施有 效的内部控制 的重要保证。内部 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 形式 , 范围主要包 括财务会计 、 理会计和 内部控制 检查 。 其 管 内部 审计主要具有监督 、 评价 、 控制 和服 务四种职能 。 内部监督是 内部 控制体系中不可或缺 的一部分 ,其作用 主要是 防护性作用和建设 性作用 , 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实施 的有力保障 , 是 具有非常重要的地 位 。规 范》 4 《 第4 条规定 , 内部监督分为 F常监督 和专项监督 , I 风险 水平较高并且重要的控制 , 对其进行专项监督检查的频率应较 高。 内部控制如果不完善 、 不落实 , 企业发展得再大都有可能在短 时间内面临倒闭 的危机。 而有些企业的内审部 门隶属于财务部 门 , 与财务部 同属一人领导 ,内部审计在形式上就缺乏应有 的独立性 另外 , 内审的职能上 , 在 很多企业 的内部审计工作仅仅是审核会计 账 目, 而在 内部稽查 、 评价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和企业 内各组织 机构执行指定职 能的效率等方面 , 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 的作用 。 为 了企业的稳 定 、 持续发展, 企业应当持续不断地对 内部控制的有效
企 业 内 部控 制规 范体 系 。在 实 践 中 笔者 发 现 了一 些 企 业 内部 控 制 的思 想 误 区 , 些 误 区 归结 起 来 主要 有 以下 方 面 。 这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的若干误区
摘要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认识上产生一定误区。
这些认识误区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存在一定缺陷,实施效果达不到预期目标。
本文根据实际工作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企业内部控制认识的若干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对应条款逐一论述,消除这些误区,形成共同的正确认识,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避免在以后实际应用中形成相同或类似的误区,使内控体系从最初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后期实施有更好效果。
关键词内部控制认识误区消除误区正确认识前言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和指引架构中1个基本规范、1个评价指引、1个审计指引、18个应用指引。
18个应用指引分别为:组织架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
企业参照规范和指引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体系。
在此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最初重视程度不够,或者由于最初对内部控制相关规范和指引的培训不到位等原因,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认识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导致我们错误或不合理的做法。
在实践中总结出内控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若干典型误区,结合规范和指引一同讨论,消除误区,形成共正确认识。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误区主要有以下内容。
1. 易产生的认识误区1.1 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
取得独立的第三方的内部控制“标准意见”审计报告,是现阶段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不是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第三条讲,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的信息真实,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合理保证前四个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战略。
【内控知识普及系列】内部控制认识误区
企业内部控制知识普及系列——内部控制认识五大误区公司实行内控管理已有4年时间,为的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但目前公司上下对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全面的理解,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效果,结合相关问题与国家五部委下发的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执行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企管部对若干内控认识上的误区进行了剖析,以期对公司各部门贯彻实施内部控制体系有所启示。
误区一: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内部控制的内涵远不仅仅是规章制度。
内部控制中,公司的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理念、员工正直的品行、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面比规章制度更为重要。
其次,从规章制度本身来看,也不单纯是一系列行为或者操作规范,它实际上是内部控制的一种必要表现形式,规章制度的背后是企业的风险控制意识。
内部控制不是一系列静态的制度,而是一个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达成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的动态过程,完善、科学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必要条件。
所以说,内部控制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为载体,但它不能等同于制度建设,更不能认为建立了规章制度就完成了内部控制。
误区二:内部控制是上级的事,与我们普通员工无关内部控制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员工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具体实施者。
公司上下谁也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也不能越权于内控之上不受约束。
企业的普通员工应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推进,积极地投入到对其进行维护和改善的工作中去。
误区三: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最优,建设一次便可一劳永逸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企业合理经营,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及遵循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没有最优只有最适用,要避免出现因追求所谓“最优”而导致“好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如何走出企业内控建设的误区
营业 比率是 指企业成 本与 销售收入 之间 的 比率 ,其计 算公 式为 : 营业比率 =营业成本/ 销售收人 = [( 销售成本 + 营业费用 )/ 销售收 入] × 1 0 0 %。投资者通 过这一 比率 可分析企 业营业 成本 与销售 收入
之 间的变 动关 系 ,进 而 测 知该 企 业 的营 业效 能 。因 为 营业 比率 与 1 0 0 %之 间的差额就是营业 时所发 生 的损 益 ,若某 企业营业 比率 超过
( 八) 股利支付率
又 叫股利分配率 ,是指已宣布派发 的普通股股利与普 通股账面价 值之间的 比例关系 ,其计算 公式为 :股 利支付 率 =普通股 股利/ 普通 股账面价值。这一比率主要用 以衡量公 司当其收益额 中 ,有多大的 比
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产量 。是考 核国有企业经济活 动的重要指
1 0 0 %则表示该企业 已处 于亏损 状态 ,因此 营业 比率越 高 ,表 明企业 的经营状况愈不利 ,反之 ,营业 比率越低 ,则 营业 纯利润就越 高 ,表
示企业 的获利能力就越强。 二 、影响 国有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及提 高盈利 能力的方法 ( 一 )固定资产 利用率对盈利能力 的影响 国有企业 的固定资产分为 生产用 固定资 产和非 生产用 固定资 产 ,
资企业 的资金利用水平 ,那么会极大地提高 国有企业 经济效益 ,增强
盈利能力水平 。解决方法 :提 高资金 利用 率。因此 ,节 约使用 资金 ,
加快 资金周 转速 度 ,提 高资金使 用 收益率 ,要下 大力 气 ,认真 加 以
解决 。
生产用 固定 资产 又分为 动产 和不 动产。动产 是指 机器 设备 、运输设 备 、传导设备等可移动的固定资产 ;不动产是土地 、 房 屋不可移 动的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一、概述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对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各种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导致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
深入了解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误区,对于企业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至关重要。
二、认知误区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审计人员的事情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审计人员的事情,只需要在年度审计时才需要关注。
实际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员参与。
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应该在日常工作中,不断关注和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意识,积极参与相关工作。
三、认知误区二: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理论,不需要实践一些人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理论,不需要真正的实践。
他们通常会忽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实际操作,只管说而不做。
然而,理论必须结合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体系。
四、认知误区三: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劳永逸的工作有些人认为一旦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机制,就可以一劳永逸,不需要后续的调整和改进。
实际上,企业的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工作需要不断地动态调整和改进,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也需要不断地适应和进化。
五、认知误区四: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需要管理层关注,员工无需参与一些管理层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需要管理层关注,员工无需参与。
实际上,员工是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他们需要深入了解企业的内部控制政策和风险管理机制,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相关工作。
六、认知误区五: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有些人错误地认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只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实际上,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为了保障企业的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
它不仅是为了规避法律风险,更是为了建立企业的内部信用和公信力。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李涛摘要:自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以来,伴随着配套指引的发布,上市公司、行政事业单位及中小企业纷纷开始了解、学习并尝试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但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认识误区,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推进。
笔者以所在单位为研究对象,浅谈一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认识误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内部控制;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有的企业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员工对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不足,进而可能导致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存在一定的设计缺陷,实施效果不佳。
本文根据笔者在内部控制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总结出几条内部控制的认识误区,并结合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中的有关规定,消除这些认识误区,力求使内控体系从最初的建立、逐步完善和后期实施有更好效果。
下面,就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及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认识误区进行一下简要梳理和消除。
误区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企业财务范畴,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无关。
各企业在开始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首先会找到财务部门,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工作。
确实,在实际工作中,财务部门与内部控制有着密切联系,但企业内部控制不仅仅限于财务管理的内容,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配套指引的相关文件来看,内部控制涵盖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明确提出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需满足全面性原则。
另外,《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四条中明确指出,“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时,对发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需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此外,根据基本规范第四条中的规定,“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基本规范第三条中的规定“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
上
许 多学 者 在 对 C S 报告 进 行 介绍 的基础 上 , OO
对 如 何 完 善 我 国 企 业 内 部 控 制 进 行 了 较 为 广 泛 和 深 ^ 的 研 究 。 是 , 论 是 在 会 计 界 还 是 在 企 业 , 们 对 内 但 无 人 部 控 制 都还 存 崔 ・ 错 误 的 或 不 全 面 的 认识 不 利 些 这
条 规 定 , 内 部 会 计 控 制 应 当 达 到 以 下 基 本 目标 : 一 ) “ ‘ 规 范 单 位 会 计 行 为 , 证 会 计 资 料 真 宴 完 整 ( ) 保 二 堵 塞 漏 洞 消 除 隐 患 , 止 并 及 时 发 现 、 正 错 误 及 舞 弊 防 纠 行 为 , 护 单 位 资 产 的 安 全 、 整 三 ) 保 国 家 有 关 保 完 确 法 律 法 规 和 单 位 内 部 规 章 制 度 的 贯 彻 执 行 。
分 。 谓 管 理 , 是 设 计 和 保 持 一 种 良好 的 环 境 , 人 所 就 使 在 群 体 里 高 效 率 地 完 成 既 定 目标 , 管 理 工 作 的 控 制 ” 职 能 是 从 事 对 业 绩 的 衡 量 与 校 正 , 便 确 保 企 业 目标 以 和 为 达 到 企 业 目标 所 制 定 的 计 划 得 实 现 ” 内 部 控 。 制 是 企 业 进 行 内 部 管 理 的 需 要 , 管 理 控 制 系 统 的 一 是 部 分 , 根 本作 用在 于衡 量和 纠正 下属 人员 的活动 , 其 以 四 H 謦 竹 /SCHU N C 1 I A A COU I NTNG
控 制 是 指 单 位 为 r提 高 会 计 信 息 质 量 , 护 资 产 的安 保
全 、 整 , 保 有 关 法 律 法 规 和 规 章 制 度 的 贯 彻 执 行 等 完 确
内部控制的个观念误区
于 防 止 会 计 信 息 失 真 及 保 护 资 产 找 出 消 极偏 差 之 所 在 , 取 措 施 加 是 内 部 会 计 控 制 内 部 会 计 控 制 采
家 关 法 律 法 规 和 晕 位 内 部 规 乃 硅 提 商 经 济 效 益 , 实 现 企 业 的 目标 丘 会 计 { 失 真 既 不 是 啬息 事 实 - , 内 部 控 制 韪 管 理 职 内 部控 的 唯 一 目标 ,也 不 是 最 二
: 界 的 一 个 热 点 问 题 . 许 多 学 者 £ 章 制 度 G 贳 翻 执 行 。 ” 【 = 上 ,对 如 何 完 善 我 国 企 业 内 部 控 能 的 一 个 内 在 组 成 鄙 鼻
维普资讯
内
; 巍{
溺鼹妻 量 o 翠 鲢跫 溺鼹主 |k n 苎 d l K 黝 皇 1 姒
忿
睽 g 愁 矗 u 毪 撄 q
近 年 来 , 内 部 { 削 或 为 汁 宅
对 C S 报 告 进 订 介 绍 的 基 础 O O
堵 塞 漏 洞 、 除 隐 患 , 止 井 & 消 防 珂 静 是 采 主 要 的 、坊 止 会 订 息 天 冀 r 未 堙 浮 伤 为 者 { 一禹 发现 、 正错 误及舞 弊行为 . 纠 保
目标 的 实 现
《 计 法》的 根 本动 因 即在 于 治 会
将 部 控 制 是 企 业 进 行 内 部 管 理 的 需 理 会 计 信 息 失 真 。但 是 . 内 部 控
误 区 之 一 : 过 分 强 内 部 控 要 ,足 管 理 控 制 系 统 的一 部 分 ,矮 割 的 目标 仅 汉定 位 在 减 全 计 信 制 防 止 会 计 信 息 失 真 的 目 标 , 忽 根 本 作 用 在 于 衡 量 枉 纠 正 下 属 人 息 失 ,不 仅 不 利 予 发 挥 其 改 善 视 内 部 控 制 的 经 营 性 目标 目 前 员 的 活 动 . 以保 证 事 态 的 发展 符 合 经 营 管 理 的 作 用 , 而 且 企 业 领 导 我 国 对 内部 控 制 存 在 一 种 片 面 的 H划 的 要求 . 要 求 按 照 目标 和 计 砭 鼓工 会 产 生 抵 制 情 绪 一 它 认 识 , 象 内 部 控 制 的作 用 仅仅 在 划 ,对 工 作 人 员 的 业 绩 进 行 评 价 , 好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认知的三点误区
关于企业内部控制认知的三点误区由于外部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企业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深刻,他们容易对内部控制产生一些误解或者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具体如下。
误区一只要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就能防范一切风险内部控制理论对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主要包括:①在决策时,人为判断可能出现错误和因人为失误而导致内部控制失效;②内部控制可能由于两个或更多的人员串通或管理层不当地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而失效;③内部行使控制职能的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岗位要求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功能的正常发挥;④被审计单位实施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也会影响内部控制的效能;⑤内部控制一般都是针对经常或重复发生的业务设置的,如果出现不经常发生或未预计到的业务,原有内部控制可能就不适用。
内部控制固有局限性的存在代表着内部控制体系不可能防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一切风险。
例如,某零售企业财务部销售会计负责对经销商订单进行审核,审核的主要内容是销售订单内的搭赠政策是否与企业的规定一致。
由于每天需要审核的销售订单多达上百份,每家经销商适用的搭赠政策又不一致,每个月都会出现个别订单因为销售助理录入错误、销售会计审核通过的情况,导致企业遭受了部分经济损失。
有的企业管理者可能会非常不解,企业已经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建立了授权审批控制,为什么还会出现损失。
真正的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具备固有局限性,上述案例便描述了因人为失误而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
误区二内部控制没什么用很多企业管理者,尤其是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内部控制仅仅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对企业的管理无法产生价值,甚至还会阻碍企业的日常经营。
实际上内部控制的主要作用是防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
当一家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时,很多经营风险在萌芽阶段就由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而被消除。
内部控制体系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保驾护航的作用,不同于销售或者采购管理方面的优化,可以直接从销售收入或者成本降低方面直观地展示管理水平的提高。
略谈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及理性思考
略谈内部控制的几个观念误区及理性思考近年来,内部控制成为会计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对于防范舞弊,减少损失,提高资本的获利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内部控制;观念误区;理性思考许多学者对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
但是,人们对内部控制都还存在一些错误的或不全面的认识。
这不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误区之一:过分强调内部控制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目标,忽视内部控制的经营性目标。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虽然是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目标,但内部控制最本质的作用乃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目标。
防止会计信息失真既不是内部控制的惟一目标,也不是最重要的目标。
可见,将内部控制的目标仅仅定位在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不仅不利于发挥其改善经营管理的作用,而且会使企业领导及员工产生抵制情绪。
事实上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经营性目标、财务报告目标、遵循性目标等方面。
有效的内部控制,应能合理地保证董事会及管理阶层了解该公司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程度,对外公开的财务报告可靠并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
内部控制的目标有兴利与防弊两个方面,兴利是最主要的。
误区之二: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会计控制。
将内部控制等同于内部会计控制是不全面的。
内部控制不仅仅涉及会计,它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企业应当针对采购、生产经营、销售、财务管理、研究开发、人力资源等各方面全面地制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可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
前者的目的是保护企业资产,检查会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后者的目的是提高经营效率,促使有关人员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针。
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
误区之三: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牵制。
内部牵制只是内部控制的最初发展形式,内部牵制虽然也是现代内部控制的重要方法和原则,是组织机构控制、职务分离控制的基础。
但是,现代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内部牵制,还包括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而这些都不是内部牵制所能涵盖的。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十大误区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十大误区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全面的理解,以至于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效果,甚至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失败。
这既不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因此,笔者试图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若干误区进行剖析,以期对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所启示。
误区之一:内部控制是企业自己的事,犯不上政府来管 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
由于两权分离,上市公司的股东远离企业,需要内部控制来保护其投资的安全,保证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作为企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银行的债权人身份也希望企业能够及时还本付息,这同样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来保证贷款按合同使用从而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薄弱的内部控制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也会对其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危害。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使股东遭受重大损失和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
曾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其内部控制的问题归根结底出在法人治理结构上。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郑百文不仅缺乏必要而合理的出资者监控,更在政府“树典型”的浪潮中,管理层架空股东搞“内部人控制”,在盲目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以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亏损超过15亿元的结局收场,银行和股东损失惨重。
所以,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它事关股东、债权人甚至社会公众的利益。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_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及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及防范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以下简称配套指引)。
此次发布的配套指引由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以下分别简称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组成,连同2008年5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以下简称基本规范),标志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伴随着配套指引的发布,财政部等部委开展了一系列宣传和培训工作,企业也纷纷开始了解、学习并尝试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笔者作为专业咨询人员,曾参与了多家大型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也参加了财政部举办的有关内部控制培训班,但在与各类企业交流、协助企业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企业对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存在不同程度的疑惑、抵触甚至误解,出现了“走形式”、“绕弯路”和“瞎折腾”等现象,不但影响了企业提升管理、防范风险的效果,还浪费了企业的精力和资源。
笔者根据实际工作经验归纳总结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中的十大误区,并提出了防范的措施,以期为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提供一些思路。
误区一:有关规定要求的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因此内部控制应由财务部门负责几乎无一例外,各大上市公司在开始建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时,总是先找财务部门,他们认为:一方面,财务会计与内部控制有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内部控制要求外部审计要对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不找财务部门找谁呢?那么,内部控制仅是要求基于财务报告的内部控制吗?内部控制的日常工作究竟应该由哪个部门来具体操作?基本规范第四条指出,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审计指引第四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并对内部控制审计过程中注意到的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在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增加“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描述段”予以披露。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十大认知误区作者:王清刚来源:《财会月刊·下半月》2020年第12期【摘要】正确认知其概念和特征是建立健全并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前提。
然而,实践中人们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认知误区,影响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的效率效果,从而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不是一项职能管理,不等于制度建设和会计控制,不是针对基层岗位和普通员工的控制,而是一项全面风险管理活动。
内部控制的目标不是相互牵制以纠错防弊,也不是为了消除风险,内部控制并非越严格越好、规章制度越多越好。
【关键词】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会计控制;认知误区【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24-0098-4当今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使得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变化就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风险。
针对风险需要实施控制。
内部控制(Internal Control)是对各种可能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应对,从而帮助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术语,是促进组织实现战略和运营目标的关键,是推进组织各项活动、管理有序高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内部控制及其成效事关企业兴衰成败。
自安然、世通等系列财务丑闻爆发以来,美国、欧盟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组织,相继颁布法规,从立法角度强化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责任。
然而,实践中人们对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认知误区,影响着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建设的效率效果,从而阻碍了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认知误区之一: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表单实务中,有人将管理制度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企业为了防止差错和舞弊或应对检查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具体散见于各种书面文件。
有人认为做好内控建设就是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做好责任分工,完善授权审批制度就是做好内控,将内控与制度建设划等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高顿网校友情提示,最新福州财务管理实务相关内容企业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误区总结如下: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8年6月28日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非上市的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内部控制还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和不全面的理解,以至于影响了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效果,甚至造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失败。
这既不利于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阻碍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因此,笔者试图对内部控制认识上的若干误区进行剖析,以期对贯彻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有所启示。
误区之一:内部控制是企业自己的事,犯不上政府来管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
由于两权分离,上市公司的股东远离企业,需要内部控制来保护其投资的安全,保证其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作为企业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银行的债权人身份也希望企业能够及时还本付息,这同样需要良好的内部控制来保证贷款按合同使用从而具备较强的偿债能力。
良好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地维护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薄弱的内部控制不仅会给企业自身带来生产经营管理的混乱,以至于无法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也会对其股东和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造成危害。
由于企业内部控制出现问题而使股东遭受重大损失和银行产生大量不良贷款的现象屡见不鲜。
曾被誉为中国“国企改革一面红旗”的郑百文,其内部控制的问题归根结底出在法人治理结构上。
国有股“一股独大”的郑百文不仅缺乏必要而合理的出资者监控,更在政府“树典型”的浪潮中,管理层架空股东搞“内部人控制”,在盲目扩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以拖欠银行债务高达25亿元、亏损超过15亿元的结局收场,银行和股东损失惨重。
所以,建立并实施内部控制,不仅仅是企业自己的事情,还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它事关股东、债权人甚至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政府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管,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
误区之二:内部控制能够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有人过分夸大内部控制的作用认为只要建立并实施了良好的内部控制,就可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事实上,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有助于防止和减少管理风险、提高运营的效率和效果、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提高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能力并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等方面。
内部控制薄弱的公司,其战略目标的实现肯定会受到严重影响。
反之,良好的内部控制也不能绝对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到的只是一个促进作用。
它是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必要而不是充分条件。
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许多因素,内部控制虽然非常重要,但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有些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定得非常完善,执行的效果也很好,可是一些意外的、突发的危机或者灾害也许会影响到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比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
因此,要正确认识内部控制的作用,不能片面或者过分地夸大。
误区之三:内部控制能够消除舞弊从内部控制的局限性和成本效益的原则考虑,它只能合理保证防止、发现并纠正舞弊,并不能够消除舞弊。
一是对共谋性舞弊使内部控制失效,即企业内部不相容职务的人员相互串通作弊使内部控制失去作用。
2003年中国工商银行郑州华信支行113亿票据诈骗案,就是处于不相容职务上的有关人员相互串通、相互勾结,导致内部控制失去作用造成的。
二是“管理层越权”使内部控制失效。
“管理层越权”(management override,),是指企业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进行财务造假等不法行为,而拒绝执行既定的政策和程序。
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大型企业经营失败案例,或多或少地与高管层的凌驾于内部控制之上有关。
例如,中航油作为一个因成功进行海外收购曾被称为“买来个石油帝国”的企业,却因从事投机行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管理层越权”使内部控制失效是罪魁祸首。
中航油长期以来是陈久霖一人的“天下”,他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做了国家明令禁止的石油衍生品期权交易。
陈久霖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集团公司派出的财务经理两次被换,集团公司却没有约束办法。
三是部分企业高管监督弱化,缺乏权威性也会导致内控失效。
所以,不能认为建立和实施了内部控制,就可以消除企业经营活动中的舞弊问题。
误区之四:内部控制制度要做到最优《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企业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适应性原则,即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非常广泛,每一个企业制定何种内部控制以及各项内部控制制度包含哪些内容,主要取决于企业生产经营、业务管理的特点和要求,包括组织机构的设计和企业内部采取的相互协调的方针、措施等。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组织形式趋于集团化,经营方式多元化,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情况大量出现,不同经济性质、经营规模、管理基础的企业对内部控制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
再加上生产经营环境及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内部控制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随着企业环境、风险和诸多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出适当的内部控制,以保证企业合理经营,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以及遵循法律、法规等目标的实现。
内部控制没有最优只有最适用’要避免出现因追求所谓“最优”而导致“好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
误区之五:内部控制是上级的事,与我们普通员工无关《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全员参与实施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不仅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还包括全体普通员工。
他们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不同的职责。
董事会负有建立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职责,既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者、推行者,也是内部控制的对象。
监事会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负有监督职责。
经理层负责组织领导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员工则具体执行与经济业务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实施内部控制的日常运行。
企业上至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下至各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谁也不能游离于内部控制之外,也不能越权于内控之上不受约束。
如果普通员工认为内部控制和自己无关,就可能在涉及内部控制的很多方面没有积极主动性,比如不会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合理化建议,不会举报公司有关人员的不当行为,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约束、惩罚自己的,会产生和管理层对着干的错误想法。
即使是企业的一个门卫、仓库保管员,也是企业保护资产安全、控制风险的重要一环。
因此,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是企业上下的责任,企业的普通员工要变被动执行为主动推进,积极地投入到对其进行维护和改善的工作中去。
误区之六:内控—次便可—唠永逸,头次费点劲儿以后就轻松了内部控制是一个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与控制的过程。
企业的经营活动是永不停止的,它可能从专业化到多元化,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单一主体发展到集团化运作,面对的风险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也会相应调整。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过程。
也就是说,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而不是一些静态的管理制度。
同时,内部控制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内部控制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单位业务职能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断修订和完善。
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因此,企业要定期评估内部控制是否有效,以发现控制中的缺陷,采取措施加以补正。
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内部控制真正发挥作用。
误区之七:内部控制可以解决所有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必须注意的是,内部控制只是对实现上述五项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不能提供绝对的、百分之百的保证。
由于人们对经济活动认知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设计内部控制时不可能设计出无任何缺陷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成本的约束,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也不可能事无巨细,覆盖企业的各种业务和事项,由于环境的不断变化性,内部控制也具有时效性,今天有效的内部控制明天不一定有效。
再加上内部控制的固有缺陷难以避免,比如受制度滞后、人为错误、串通舞弊和滥用职权等的限制,因此内部控制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
只能对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误区之八:内部控制只是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内部控制要充分发挥其作甩需要企业所有员工的参与、执行,任何人都不能例夕h包括制定内部控制制度的领导层a事实上,内部控制制度是否有觌与企业领导是否重视、是否带头执行有极大关氘一些企业之所以内部管理混乱,就是因为有些领导破坏有关职责分离、授权批准等控制措施。
实践中,企业内部控制有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就是越往高层内部控制越重要,往往越是控制不力。
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之所以失效,大多是因为企业的管理层管理越权所致。
现实工作中,有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只针对各职能部门和员工,对单位的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人员却显得无能为力。
结果导致个别领导个人权力膨胀和主观臆断决策失败,甚至出现徇私舞弊和经济犯罪现象。
以四川长虹应收账款案为例,正是因为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地位较为特殊,他们在美国APEX公司拖欠国内多家公司巨额欠款的情况下,还与其签订了巨额赊销合同,最后导致APEX公司累积拖欠4.67亿美元货款,给长虹造成了巨大损失。
所以内部控制不仅仅针对基层岗位和一般员工,它同样适用于企业领导,他们既是内部控制的制定者,也是重要的执行者。
误区之九:内部控制就是一系列规章制度首先,内部控制的内涵远不仅仅是规章制度。
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界定,“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五个要素。
作为构建和运行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中包括的治理结构、管理层的管理哲学与经营理念、员工正直的品行、道德价值观和胜任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等,这些方面比规章制度更为重要。
安然作为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于2001年12月破产倒闭,它的问题就主要出现在内部环境上。
在安然,公司文化重视短期业绩,公司管理层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对管理层采取不干预政策,缺乏对管理层有效的监督等等,所有这些导致了安然的财务造假,最终带来了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