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自然地流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美”自然地流淌

在2010年四川省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课堂教学研讨会上,一位与会专家的发言,发人深省:语文老师不能是文学作品的“粉碎机”。在我们的文学作品课堂教学里,不应该是美的终结,而应该是美生发的起点。

在这个问题——不做一个扮演“粉碎机”角色的语文老师这一点上,易晓老师所授的《边城》一课,或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示。《边城》是一部处处洋溢着美的作品。作者沈从文以朴素、饱满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具有桃花源般神奇的遥远世界的风景之美、人情之美、人性之美。作为老师,显然不能对此视而不见。易老师,在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里面,首先关注到的也正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领会作品的诗意美”。

围绕这一目标,易老师的课堂,首先从学生对作品中提到民俗的感知入手,让学生从作者对这些民俗活动的描写和叙述中,慢慢体会到这些古老习俗背后,隐藏着的边城人的性格和生活氛围。课堂教学过程展开,一如作品的文字一样,缓慢而又宁静。易老师此处没有做太多的所谓的引导与分析,而是在与学生的共同诵读中,将大家置身于边城的自然、和谐、安宁、真率之中。这或许就是这篇作品所需要的诗意的情感奠基吧。

接下来,易老师与学生们将视角转向了,这片山水中的那几个人——顺顺、过渡人、翠翠和爷爷、爷爷和老熟人、傩送。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同这里的山水一样纯净而自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易老师从文中选取了几个与这几个人物有密切关系的情节,让学生感悟。如用过渡人与爷爷的争执,表现边城人的重情重义,互相礼让;用翠翠和爷爷的交谈表现了他们相依为命、爷孙情深;用爷爷对老熟人的等待,表现爷爷忠于职守、自然热情……

翠翠是作者在《边城》中塑造的一个主要的人物形象。《边城》的课堂,翠翠当然不能缺席。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前面作者对边城、对边城人的描写与叙述,都是为了对翠翠这一主要形象的铺垫和烘托。

为了让翠翠更好地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易老师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首先是让学生勾画文本中围绕端午节与翠翠有关的文段,并描述翠翠有哪些美。从阅读中,学生感受到了翠翠的天真无邪、善良温顺、乖巧可人,同时又情窦初开、单纯、羞涩。其次,让学生阅读补充的相关文段,进一步认识翠翠的形象之美。她的身上没有沾染世间是非功利,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然之美。最后,插入《边城》的结尾,让学生从“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中体会到翠翠生命中那一丝淡淡的悲凉。

课堂的最后,易老师和学生一起探寻了《边城》意蕴和现代价值,由文及人,由作品到作者。给学生提供了一种阅读文学作品的途径与思路——也就是不局限于作者写了什么,还要领会作者为什么要写,同时对我们的生命又有什么样的意义。易老师说,《边城》的学习已经结束,而在边城启迪下的人生之旅才刚刚开始……

听完了易老师的《边城》一课,我仿佛觉得自己完成了一次心灵

的旅行,心中有美的击打与碰撞,也有些许失落与哀伤。

这不是一堂让人昏昏欲睡的课,不是一堂热闹非常的课,不是一堂紧张疲惫的课,也不是一堂虚无缥缈的课。易老师让我们同学生一起在文字中行走、在行走中品味、在品味中思考。这是一堂完整的课,不仅是它的结果,更是它的过程。

讨论这堂课的成败,我们似乎应该超越对“技”——课堂流程安排、教学手段选用等的讨论,而应读懂这堂课背后的“艺”的构成——对作品、作者的深入阅读与思考。再后来的交流中,易老师说备这堂课,她只用了两天时间,但她准备这堂课,用了两个月——甚至更久。她读了她能找到的沈从文的书以及研究沈从文的书。这从功利和实用的角度来说,似乎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课堂容不下这么多的东西。但正是这样的一份对作品的严肃的态度,成就了真正的完整的课堂和不做“粉碎机”的老师。

语文,语文文学作品的课堂,应该让“美”自然地流淌。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县第二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