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类文阅读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说课稿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说课稿

14*在柏林【教学目标】,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重难点】,关注情节和人物,了解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学习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板块一回顾学法,导入新课1.谈话: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小说《桥》和《穷人》,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阅读小说呢?2.学生交流。

预设:阅读小说时,我们要关注小说的情节、环境及小说中的人物;通过情节、环境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奥莱尔创作的一篇小说《在柏林》。

(板书课文题目,齐读课文题目)4.明确自读要求。

引导: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小说的学习提示。

(学生自由读)课件出示:战争给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带来难以弥合的创伤。

默读课文,想想这篇小说是怎样表现战争灾难这一主题的。

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你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复习旧知,借助已学的方法来展开自主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作铺垫。

板块二梳理情节,整体感知1.引导:默读课文,想想小说写了哪些主要人物,这些人物又构成了怎样的情节。

,补充小说的情节示意图,交流展示自己画出的情节示意图。

老妇数数,老头制止,老妇又数,老头陈述,女孩嗤笑车厢平静女孩傻笑车厢寂静,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感悟情节的曲折。

(1)思考:读这个故事时,你的心情一定发生了许多变化,请你在这条曲线上摆放这篇小说的情节,如果以摆放的高低变化来表现你的心情变化,你会怎么摆放呢?(2)学生摆放情节示意图,并说明理由。

(3)点拨:在阅读这篇小说时,我们的心情就跟随着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的情节设置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设计意图】运用情节示意图,梳理故事发展的脉络,使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通过摆放情节示意图的位置,感受小说情节的起伏,初步感受小说表现战争主题的方法。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推荐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在柏林》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14课课文。

本文是一篇微型小说,作者奥莱尔避开了枪林弹雨的正面战场,从一列行驶的火车上选取了一个小场景,刻画了老兵一家遭受战争摧残的悲惨生活,以小见大揭示了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伤害。

文章篇幅极短,却包含丰富的内涵,引人深思。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2、学会运用阅读小说的方法,领会微型小说结构特点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微型小说“以小见大”“侧面烘托”以及“留白”的特点,小说构思的特点。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回顾过去,导入新课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战争主题的微型小说——齐读课题《在柏林》,猜一猜如果只看课题结合战争主题,可能会些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战场、战斗、战士)在阅读课文前先回忆一下读小说时,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板书: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人物),今天我们就走进美国女作家奥莱尔的这篇不足400字的微型小说,看看她是怎么描写战争这一主题的?二、明确目标,自读课文师:打开课本62页,读阅读提示1、阅读提示,圈出要求A:怎样表现战争这一主题?B结局怎样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的可怕”(PPT)围绕导学中的问题完成学习单(PPT)2、围绕问题,自学,完成自主学习单以往战争主题作品在柏林环境战场上情节战斗场面人物参战战士三、深入文本,品味表达抓环境,体会与众不同。

孩子们找出两处环境描写的句子,(PPT 展示)A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师:这个环境描写你有什么疑惑没有?这一处环境描写作用?板书:铺垫)B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抓关键字“静”理解句子意思抓情节,体会与众不同。

师:能用简短的语言概况课文情节(内容)教师梳理情节(PPT)引导理解:以往战争主题正面描写战斗场面,本文通过老兵的叙述侧面烘托(板书:侧面烘托)师:受到战争伤害的只有老兵一家吗?从哪儿看出?引导写法:以小见大(板书)抓人物,体会与众不同。

【推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

【推荐】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精品教案

《在柏林》精品教案教学目标:1.独立阅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品析句子,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意思。

3.了解小说的特点,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独立阅读课文,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2.品析句子,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小说的特点,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走近文本:奥莱尔:美国作家。

《在柏林》是奥莱尔的微型小说,堪称名篇中的精品。

2.体裁资料:观察文本的特点:(1)人物少(2)篇幅短小(3)故事情节简单3.资料补充: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

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

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4.我们一起走进这部世界名篇《在柏林》。

二、学习多音字:柏1.领读生词,注音读准字音,班级开火车读词语,比一比谁读得准确。

2.用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三、朗读感知,体悟中心1.独立阅读课文,领会文章的深厚主旨,思考:文章主题要表达什么?2.请你认真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预设: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姑娘的嘲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出示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同学们,请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记下阅读的时间。

3.速读课文本文内容较少,我的阅读时间是多久呢?4.小组讨论:讨论主题:(1)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2)小说的主要任务有哪些?(3)为什么“车厢里只有妇女和孩子”?(4)老妇人重复数着“一、二、三”是在做什么?5.这篇课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请你分析出它的高潮部分是哪里?预设:高潮:老兵说出实情。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教学设计导入话题:教师介绍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事情之一,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到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主题和情境。

探究标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标题《在柏林》来想象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学生自由发言,探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摧残,为后面的阅读做铺垫。

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她们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丧失人性已经麻木,没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心。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则无法体现出老兵对于战争中妇女和儿童所受苦难的深刻关注。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所区别。

前者是老头的愤怒和厌恶让车厢里的气氛变得平静,后者是对于战争的控诉和对于人性的悲叹让车厢里的寂静变得可怕。

改写:导入话题: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事情之一,让我们一起谈谈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了解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为后面的阅读做铺垫。

探究标题:标题《在柏林》让我们想象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让我们自由发言探讨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和摧残,为后面的阅读做铺垫。

深入文本:层层剖析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她们已经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丧失人性麻木不仁,没有感同身受的同情之心。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则无法体现出老兵对于战争中妇女和儿童所受苦难的深刻关注。

3、第一节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所区别。

前者是老头的愤怒和厌恶让车厢里的气氛变得平静,后者是对于战争的控诉和对于人性的悲叹让车厢里的寂静变得可怕。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 在柏林》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教案【教材分析】:本文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通过一个家庭在战争中的遭遇反映了战争的残酷,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控诉。

这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篇幅里涉及的是一个严肃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小说的情节非常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教师在教学本课时,因为本文篇幅极短,所以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划分,而应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深沉的主旨。

【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沉的主旨,体会作者对残酷战争的控诉。

2.感悟这篇微型小说中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重点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致。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谈话激趣,发现不同。

过渡: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课文都是小说。

在前两课,我们学习了《桥》和《穷人》,一篇篇幅短小,一篇篇幅较长,但情节都扣人心弦。

今天这篇小说大家应该已经提前看过了,大家能结合它给你的初步感觉来说说它和前两篇小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预设:学生就初步印象来谈,不要求详细、深入,可从篇幅、结尾或读后的感觉来谈。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课前导语,了解相关背景。

(课件出示相关资料)二战中的柏林 1940年至1942年,柏林还是比较繁华的都市,偶尔会遭到零星轰炸。

这归功于德国空军提供的保护伞。

1942年后期至1944年,由于东线战场的恶化,大量的防空部队和战斗机联队被调到前线。

加上盟军的空袭力度逐渐加大和丘吉尔的轰炸德国的大中城市打击民众士气的政策,柏林市民的正常生活逐渐被打乱直至崩溃。

1945年,苏联军队攻陷柏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2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精选2篇(一)课题:《在柏林》文学阅读教学目标:1. 了解《在柏林》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2. 理解文中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旨;3. 掌握阅读理解策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2. 分析文中的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复印《在柏林》文章;2. PPT或者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起上次阅读的内容。

Step 2 新课讲解(10分钟)1. 引入文章:在柏林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姜红的作品,她生活在20世纪的中国,但通常会用很多国家和民族的事例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展示并介绍作者姜红的基本情况。

Step 3 阅读教学(15分钟)1. 分段朗读文章,让学生跟读;2. 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进行朗读,并讨论段落的主要内容。

Step 4 想一想(10分钟)1. 明确提问:文章通过哪些细节展示了儿童的天真和善良?2.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分组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

Step 5 达标检测(15分钟)1. 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答案并解释。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阅读题目。

Step 7 课堂小结(5分钟)1. 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对文章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进行复述。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全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多次激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合作来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还要适当培养学生对作者姜红的欣赏能力,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作者的情感表达和人物描写。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精选2篇(二)教案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2. 掌握相关词汇和短语;3. 学会使用语言描述苏州园林。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在柏林》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

2.学习抓住细节描写,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朗读、默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2.学习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深层含义,感悟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2.抓住细节描写,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聊战争,引导学生谈谈对战争的了解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细节描写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感受战争带来的苦难。

四、课后作业1.摘录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进行仿写。

2.思考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写一篇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细节描写。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课文结构,理解课文主题。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战争与和平”。

2.学生进行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争带来的苦难。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写作技巧的理解。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

2.拓展阅读,推荐有关战争与和平的书籍和文章。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战争带来的苦难。

2.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认识。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

2.分析课文中的情感表达,感受战争对人类的影响。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原文及教案【原文】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

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

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

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战时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

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

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_____________本文作者是美国的奥莱尔,译者杨棣。

【教案】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4课《在柏林》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课堂小
结及拓 展延伸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战争为主题,根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
( )分 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拓展视野,将这篇 文章的情感延伸到其 他作品中。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板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地驶出 (
)的老妇人 (
)的寂静

)地挺身 (
)的老兵

)的举动
二、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 (缩句)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改为双重否定句)
3.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他国家的人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给本国人民带来了难以弥合的战争创伤。 (用合适的 关联词语,把这两个句子连成一句话)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
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
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 1:出示课题】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
资料来源于网络 仅供免费交流使用
精品文档 用心整理
三、 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 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 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 心灵产生的震撼; 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 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14、在柏林》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14、在柏林》说课稿一、说教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三、说教法大部分的学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一部分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

通过预习,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们互学互练,互查互评,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学习的兴趣、积极性较高。

学生的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较强。

并能通过上网及阅读有关的课外书,对课文有更深的了解和感受。

学生具备从关键字词句中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作者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你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优秀教案第【1】篇〗14* 在柏林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对战争的控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3.品味关键语句,理解作者蕴含的情感。

4.领悟这篇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

难点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1.字词教学本课未设置会认、会写的生字,但要关注课文中注音的生字“后备役(yì)”“咔(kā)嚓(chā)咔嚓”。

教学时,直接在课文中随文识字,“后备役”多数学生不理解,教师可以根据课文背景介绍后备役是为战时储备训练有素的后备兵。

“咔嚓咔嚓”是拟声词,教学时可以根据需要拓展积累ABAB式的拟声词。

“嗤笑”的“嗤”是整体认读音节,同时也是翘舌音。

2.阅读理解《在柏林》这篇小说篇幅极短,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阅读中,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进行自主阅读。

在指导学生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时,要抓住老兵的语言分析。

领悟小说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要从故事发展中的留白“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深入挖掘。

3.表达运用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的运用是最突出的表达方式。

学生学习小说后,能通过小说中火车上发生的小场景发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以及人们对战争的厌恶;能通过小说中两个小姑娘的态度,寻找小说“留白”给人们的思考;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发现微型小说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1.预习提纲(1)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料及,了解战争的危害。

(2)了解作者奥莱尔及她的相关作品。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024年六年级《在柏林》教案(精选

2024年六年级《在柏林》教案(精选

2024年六年级《在柏林》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1. 小说的阅读与理解:通过阅读《在柏林》这篇课文,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感受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语文园地四:围绕《在柏林》这篇课文,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危害,树立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珍爱生命的价值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战争的场景,让学生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战争对人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吗?”引导学生思考。

2. 自主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提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人物形象,体会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例题。

(2)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5. 随堂练习(1)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2)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在柏林》2. 主要内容:人物形象:老人、孩子、母亲战争影响:生活困苦、心灵创伤热爱和平、珍爱生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课文内容,概括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以“热爱和平”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在柏林》优质教案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在柏林》是一篇微型小说,在不足四百字的文章里涉及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的残酷性。

作者截取火车上短暂的一幕,以后备役老兵的一段话为小说情节的核心,隐去所有背景、过程的交代,而把惨烈的战争后果直接推到读者的面前。

小说的篇幅极短,却包孕着丰富的内涵;情节如此简单,却有着极强的可读性。

这篇微型小说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意想不到的结尾,所以优秀的微型小说并不在于要有巨大的字数和曲折离奇的情节。

我们在品味这篇文章时就应抓住文章中这种抖转直下的独特效果。

这篇微型小说篇幅很短,不必纠缠于小说的层次,选取适当的句子理解提问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体会它的特点和魅力。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柏林:德德国首都和第一大城市。

位于东部施普雷河与哈弗尔河交汇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8年),柏林分成东、西两区。

1961年民主德国在东、西柏林之间筑起“柏林墙”。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后,柏林墙拆除,东、西柏林合并,成为德国首都。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

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客观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次战争带动了航空技术、原子能、重炮等领域的发展与进步。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组词。

思()指()假()神()腮()脂()遐()伸()二、照样子,写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市级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研究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方法。

2.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控诉以及渴望和平的愿望。

2.联系上下文,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

重点:品味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留意把课文读通畅。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

2)男女生读。

3)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首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

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

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读句子。

2)车厢里“简直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申明了什么?师指导:小说一入手下手就写出分歧逻辑的一个场景,为何呢?汉子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

(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3)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

师:这是一名什么样的老妇人?生交流。

师展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

人教部编本六上语文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人教部编本六上语文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战地钟声(节选)海明威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

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

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

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

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

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

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

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

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

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

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

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

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

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

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

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

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

在柏林-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小学)教案一、教学背景《柏林》这篇课文出现在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中,是本册中最后一篇课文。

本单元以旅游为主题,内容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柏林》的内容,理解和领会文化内涵,增强文化素养。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柏林的认识和感受,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能用地图等工具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等相关知识,提高多元素信息的获取和学习能力。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积累,动手创作旅游宣传海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第一课时学生分组,朗读课文听读、小组讨论、朗读第二课时分析课文,讨论课文中的文化内涵课堂讲解、分组讨论、板书第三课时了解柏林的地理位置,了解柏林的历史文化观看视频、听讲解、展示第四课时学生分组,自主设计旅游海报创作、分组展示、互评四、教学方法本教学活动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

通过听、说、读、写、评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发现问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

同时,老师注重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创新,发挥想象力,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五、教学评价在课堂中,老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的讨论表现、旅游海报的创意设计、海报的互评等,全方位评价学生的语言表达、社会交往、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在课后进行学生自我评价,让学生自觉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长。

六、教学愿景本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是全方位、多感官、多元素的课堂教学方式,既注重学生个体的发展,也注重学生集体的合作和发展。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地图阅读技巧,增强对国外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和文化素养,以便将来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教学目标1.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分析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2.体会精炼的叙述和内容的层层铺垫带来的震撼效果。

3.理解小说选材的意义,探究其深刻的主题。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人说,小说创作越短,越艰难,这话其实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如果寥寥几笔就能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表达深刻的主题,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也可见作者的功力。

在前段时间,我们共同学习了微型小说《桥》,作者通过巧妙的情节设置和富有节奏感的短句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党支部书记的伟岸形象。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另外一篇小说《在柏林》,来看一看这篇微型小说,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表达主题的。

(二)初步感知,还原画面在学习《桥》的时候,我们用电影化的方式将小说内容还原成了不同的镜头和画面。

今天,就让我们再做一次导演,共同完成不同镜头的剪切。

外景画面内景人物特写镜头那么,又该通过怎样的方式将不同的镜头串联在一起呢?我们不妨先看一下小说的开头,请一位同学朗读小说的第一句。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提问:小说的开头似乎很平淡,但有没有让你不解的地方呢?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为什么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存疑)让我们继续阅读文本,看一看,能不能在这些人物中找到原因。

(三)品味语言,层层剖析1.请一位同学朗读小说的第一、二自然段,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圈画有关人物的关键词,包括外貌、动作、语言。

老妇人:体弱多病;独自沉思;神志不清;重复数“一、二、三……”展示学生自主阅读时的疑问:这个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什么要重复数“一、二、三……”?这三个数字有什么特殊意义?(存疑)让我们继续阅读。

2.个别朗读第三自然段。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不幸)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

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残酷)中死去的。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模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在柏林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

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

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

(板书:在柏林)【出示课件1:出示课题】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

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层层剖析(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出示课件2】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

(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教案与反思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14在柏林教案与反思

14.*在柏林【教学目标】1.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微型小说微言大义、留白想象的文体特点。

3.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4.领会课文深刻的主旨,体会课文对残酷战争的控诉,深入思考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教学重难点】1.品味文中的词句,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2.领会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生命是一种奇迹。

在茫茫宇宙中,据说只有这个蓝色的地球才存在生命,但是战争的铁蹄无情地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

千百年来,人们渴望和平,对于战争深恶痛绝。

下面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描写战争给人们造成灾难的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可以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的资料介绍。

)师:战争的发生是因为统治阶级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未读课文之前,可以先探究标题《在柏林》,利用已有的知识,想象战争中人们的生活状况。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思考:这篇小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提示:可用关键词提炼,如老兵、老妇人、小女孩、车厢、战争。

)4.用“——”画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怎样的境况?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明确:这些词语揭示了德国人民当时承受的苦难。

“头发灰白”“身体虚弱而多病”年老了还要去打仗,战争给人们带来饥饿、苦难,揭露了战争的罪恶。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1.课件出示下列问题:((1)、(2)题为第一组;(3)、(4)题为第二组;(5)、(6)题为第三组)(1)为什么“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2个健壮的男子”?(2)为什么老兵在三个儿子死了、妻子疯了之后还要上战场?(3)为什么文中多次提到老妇人数“一、二、三”?(4)无论如何火车声一定比老妇人的声音大,但为什么后面写声音盖过了车轮声?(5)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小姑娘笑老妇人?(6)文中写到车厢中两次静下来,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最后一段写车厢里“静得可怕”?(车厢里的人都在想些什么?)问题特点:关注到了文中反复出现或反复过程中有变化的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在柏林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3.阅读课文,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重点】初步学习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情感的写法。

【教学难点】体会战争对人民带来的伤害以及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渴望和平的愿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小小说,篇幅很短,但是涵义很深。

它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小说,从车厢里的一幕镜头揭露了德国法西斯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本国人民和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灾难。

在教学中,我先以谈话的方式说起关于战争的话题,让学生说一说关于战争的诗歌或影视作品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学生更快地带进一种氛围,为学习课文做准备。

然后我按照如下的顺序来组织教学:探究标题的深意——逐层剖析文本——从文题入手品味主旨——感悟学习本课的写作技法。

每个环节都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危害。

学生自我探究的环节进行得不够顺畅,可能是学生年龄小,对战争方面的内容了解较少导致的。

今后教学中,对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尽量考虑充分,以免出现“冷场”现象。

类文阅读-14 在柏林
战地钟声(节选)
在柏林
老妇人引来嗤笑
老兵说明原因
车厢一片寂静
厌恶战争 渴望和平
海明威
罗伯特·乔丹听到枪声,而且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现在枪声逼近了,但是公路转弯处还是看不见车辆、坦克或者人。

他朝桥头走了一半路,公路上还是没动静;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仍然没有动静。

他手里的线也放得很顺利,没有缠上任何东西。

当他手拿电线远远伸出桥外以免电线缠上桥架时,那边公路上还是没动静。

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上还是没动静。

接着他顺着公路内侧一条山洪冲刷出来的小沟迅速地退着走,同时把电线轻轻地绷紧;他的动作就像棒球场上外野手退着接飞球一样。

这时,他快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了。

然而对岸还是没有动静。

后来他听见卡车沿公路开下来。

他扭头一看,卡车已经驶上桥头长坡。

他一甩手,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了一圈,对安塞莫大喊一声:“炸桥!”他双脚一蹬,又把电线往手腕上绕一圈,同时往后一靠,把电线拉紧。

卡车声继续从后面传来,前面是公路、打死的哨兵、长桥和对岸一段没有动静的公路。

接着,轰然一声,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他把脸埋在布满鹅卵石的山沟里,两手紧抱着头,这时候才感到爆炸的气浪向他冲过来。

他把脸贴着鹅卵石的时候,桥梁落了下来,就落在原来桥架的地方。

一股熟悉的黄烟夹着辛辣的气味向他滚过来,接着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钢铁碎片下完以后,他还活着。

他抬头往桥上看去,桥梁中段已经没有了。

桥上和公路上散了一地缺缺凹凹的钢条铁片;由于是新炸断的,边子和头子都发亮。

那辆卡车离桥一百码左右停住了,驾驶员和同车的两个人朝着一条排水沟奔去。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仍然——()迅速——()熟悉——()
2.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是()
A.下桥时觉得枪声直达心窝,好像在自己的横膈膜上发出了回声。

B.桥的中段凌空升起,就像海浪打岸一样。

C.钢铁碎片像雨点一样落下。

3.从文中找出罗伯特·乔丹布线的路径,用“”画出来。

4.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
1.依然快速熟识
2.A
3.朝桥头走了一半路,走了三分之二路程,他上了公路,对岸公路,公路内侧,到安塞莫藏身的路标石碑对面
4.短文主要写了罗伯特·乔丹和安塞莫炸桥的经过。

悲惨世界(节选)
雨果
沙威脚步缓慢地离开了武人街。

他生平第一次垂头丧气地走着,也是生平第一次把两手放在背后。

直到今天,沙威只采用拿破仑两种姿势中表示果断的那一种:两臂在胸前相抱;另一种表示犹豫不决的是两手放在背后,这种姿势对他是陌生的。

现在,发生了变化,他全身显得迟钝忧郁,惶恐不安。

沙威两肘撑在栏杆上,两手托着下巴,指甲机械地紧缩在他密密的颊须里沉思着。

一件新奇的事,一次革命,一桩灾祸正在他的心里发生,他有必要检查一下自己。

沙威异常痛苦。

几小时以来,沙威已不再是个头脑简单的人了。

他心里十分混乱,这个脑袋在盲目执行时是很清晰的,现在则已失去它的清澈,在这块水晶中已产生了云雾。

沙威的良心使他感到他的职责已具有两重性,这一点他已不能对自己掩饰。

当他在塞纳河滩意外地碰到冉阿让时,他当时的心情就好比狼又抓到了它的猎物,狗又找到主人一样。

在他面前他看见两条路,都是笔直的,确实他见到的是两条路,这使他惊惶失措,因为他生平只认得一条直路。

使他万分痛苦的是这两条路方向相反。

两条直路中的一条排斥另一条,究竟哪一条是正确的呢?
他的处境真是无法形容。

被一个坏人所救,借了这笔债又还了他,这违反自己的意愿,和一个惯犯平起平坐,还帮他忙,以此报答他帮自己的忙;让别人对自己说“走吧”,自己又对他说“你自由了”;为了个人的原因而不顾职责,这一普遍的义务,但又感到在这些个人的因素中也存在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可能还要高一等;背叛社会为了忠于良心;这些妄诞的事他居然都做了,而且还压在他的心头,把他吓呆了。

1.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合适的词语填空。

形容失望或受到挫折时情绪低沉的样子。

()
指内心非常害怕,十分焦躁不安。

()
2.拿破仑两种姿势中,两臂在胸前相抱表示;两手放在背后表示。

3.在沙威前面的两条没有交集相互排斥的路,沙威选择了哪一条?
4.沙威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处境真是无法形容?
【参考答案】
1.垂头丧气惶恐不安
2.果断犹豫不决
3.选择了违背职责帮助冉阿让。

4.因为他做了背叛社会为了忠于良心的妄诞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