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诊疗方案汇总

合集下载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一、引言颈椎病,也称为项痹,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骨骼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在颈椎病的诊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综合运用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疾病状况。

本文将对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进行总结和分析,以期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二、诊断标准针对项痹的诊断,我们参考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颈椎病中医诊断标准》(编号:国中医药字[2016]187号),该标准详细描述了颈椎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为中医师明确诊断提供了依据。

三、病因与病机分析项痹的病因主要包括颈部受凉、颈部受伤、颈部保持不良姿势、颈部肌肉劳损等。

病机主要是风、寒、湿的侵袭导致经络阻滞和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颈部疼痛、肌肉紧张等症状。

四、中医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我们将项痹分为风寒湿邪阻络型、肝肾虚弱型和气血不足型三种辨证分型。

每种分型的特点、病理机制及治疗重点都有所不同。

五、中医治疗方案1.风寒湿邪阻络型治疗重点:祛风散寒、祛湿通络方药组合:桂枝汤加减、川芎茶加减、藿香正气散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2-4周,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可以明显减轻颈部疼痛和肌肉紧张的症状。

2.肝肾虚弱型治疗重点:补肝肾、活血化瘀方药组合:四物汤加减、活血化瘀汤加减疗程和疗效:治疗期为4-6周,治疗后可明显改善肩颈部的酸疼和活动受限等症状。

3.气血不足型治疗重点: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方药组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活血通络汤加减疗程和疗效:通常需连续治疗6-8周,治疗后患者的颈部疼痛和僵硬等症状明显缓解。

六、临床疗效总结通过对一定数量的项痹患者的治疗观察,我们总结了中医诊疗方案的疗效。

根据分型的不同,中医方案对项痹患者的疼痛、肌肉紧张、活动受限、酸痛等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

颈椎病诊疗方案(参考模板)【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或脊髓而致颈痛和其它综合症状。

本病属中医“痹症”、“颈肩痛”、“颈强”等范畴,好发于40-60岁中老年人。

本病常因年老体衰、肝肾不足、筋骨失养;或久坐耗气、劳损筋肉;或感受外邪、客于经脉,或扭挫损伤、气血瘀滞经脉痹阻不通所致。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根据《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发病缓慢,以头枕、颈项、肩背、上肢等部疼痛以及进行性肢体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症。

轻者头晕、头痛,恶心,颈肩疼痛,上肢疼痛、麻木无力;重者可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

(二)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1.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主要症状为:疼痛向上臂、前臂和手指放射,手指有麻木过敏、异样感,手指活动不灵、仰头、咳嗽、喷嚏可加重疼痛,肩胛、上臂、前胸区有疼痛感。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前、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改变征象。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情况。

2.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头晕、偏正头痛、枕部疼痛、眼睑下垂、视物模糊、瞳孔散大或缩小甚至失明。

眼窝肿痛、心跳加快、心动徐缓,心前区疼痛,肢体发冷,肢体、头颈、面部、发麻疼痛。

X线、CT、MRI等检查结果与神经型颈椎病相似。

3.椎动脉型表现为椎间隙狭窄,颈椎不稳或颈椎关节骨质增生、手压迫或刺激,动脉血流暂时受阻,因痉挛而阻塞或梗塞。

4.脊髓型早期为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以后发展为肌力虚弱,行走困难,大小便功能障碍,或各种类型瘫痪。

X线平片表现与神经根型相似。

脊髓造影、CT、MRI可显示脊髓受压情况。

脑脊液动力学测定、核医学检查及生化分析可反映椎管通畅程度。

【辨证分型】(一)痹痛型颈项拘急疼痛,常在体虚受邪之时而发,或久卧高枕,长期低头工作所致。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线片上 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 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 颈试验阳性。③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 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⑥除外椎动脉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 脉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 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椎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 ()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 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分钟,可反复 次。
• .整复类手法
• ()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 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医生以肘 部托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 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 机,用力要快而稳。
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 .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 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 .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 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 (四)证候诊断
• .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 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紧。
穴、相应颈夹脊、列缺、人迎。颈夹脊穴要向颈 椎方向斜刺给予一定的提插捻转刺激。其余诸穴 用补法、也可加用电针、艾柱,每日一次,天位 一疗程。 • .灸法: 阿是穴、大椎、大杼、悬钟、太溪。每次 选用穴用艾条雀灼灸,每次次,每穴分钟,次为 一次。 • .耳穴疗法 • 取穴:颈椎、颈、神门、肾上腺、肾。

精编版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精编版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精编版颈椎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部疾病,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肩背痛、手臂无力等症状。

为了更好地诊断和治疗颈椎病,需要进行精编版的诊疗方案分析总结和优化。

一、疾病诊断颈椎病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

症状包括颈部疼痛、肩背痛、手臂无力等,体征包括颈部活动受限、神经根压迫征象等。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MRI等。

在诊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综合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临床医生应仔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综合分析得出初步诊断。

2.注意病史的获取:患者的年龄、职业、日常活动等都与颈椎病有关,需要注意收集相关的信息。

3.重视影像学检查:X线、CT和MRI等检查是诊断颈椎病的关键,可以直观地观察到颈椎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二、治疗方案针对颈椎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是颈椎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休息:对于急性期的颈椎病患者,应尽量减少颈部运动,保持适当的休息。

-物理疗法:可以采用热敷、冷敷、理疗等物理疗法,缓解疼痛和改善颈椎功能。

-药物治疗: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肌肉松弛剂等。

-康复训练:适当的颈部康复训练可以增加颈椎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加强颈部肌肉的力量。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严重压迫神经的颈椎病患者,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椎间融合术:通过植入植骨和钢板等材料,使颈椎骨块固定在一起,达到融合的目的。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将病变的椎间盘移除,然后植入人工椎间盘,以恢复颈椎的正常功能。

-腔道椎板切除术:通过腔道技术切除椎板,减轻颈椎压迫,缓解症状。

三、优化方案为了提高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1.多学科综合诊疗:建立颈椎病的多学科诊疗团队,包括骨科医生、神经科医生、疼痛科医生等,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诊疗方案

颈椎病针灸治疗技术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

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导致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

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

一、临床诊断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按照以下两种方法,我们就可以初步判断自己的颈椎是否有问题:1、检查颈椎活动度:把头缓慢向各个方位旋转,看颈部是否出现疼痛。

2、检查颈椎出毛病的部位:微微低头,从最突出的第七颈椎开始往上,手轻轻地按压颈椎及左右两侧。

如果出现压痛,或者摸到条锁状、砂粒状的硬块,可能就是颈椎问题的所在。

头颈旋转时出现眩晕是本病的特点,又称颈性眩晕。

这是因为头颅的旋转主要是在颈1-2间进行,椎动脉此处在转头时最易受压。

1、颈椎动脉扭曲试验:患者头略向后仰,病人头部左右旋转,如病人出现头晕即为阳性。

2、颈椎X线、CT和MRI检查发现颈椎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狭小、椎节不稳、颈椎间盘突出等;椎动脉造影可以见到椎动脉狭窄或者扭曲现象。

二、颈椎病的治疗治疗的根本原则,是促使颈椎恢复原有正常、稳定的生物力学结构,其中最主要的是恢复颈椎正常的生理曲度(前屈),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特别是睡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

药物具有止痛、消炎等作用,针灸、推拿、物理治疗等能缓解颈部肌肉痉挛、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均有一定疗效,但这些方法在促进颈椎恢复正常生物力学结构方面没有作用,故不能作为长期方法,比治疗更重要的是日常保健,如姿势调节等。

极少数病人需要手术治疗。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22年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椎病(TCD编码:A03.06.04.05)西医病名:颈椎病(颈型、椎动脉型M47.001+G99.2*、神经根型M47.201、交感神经型M47.202、混合型M47.80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4)。

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②颈、肩、背疼痛,肌肉板硬,或伴有头痛、头晕,上肢酸胀麻木。

③颈部活动受限,颈椎棘突两侧压痛,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或肌肉萎缩。

④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MRI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及分型。

①颈型: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并伴有相应的压痛点,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被动活动疼痛加重。

②神经根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疼痛向上肢放射痛,手指活动麻木不灵。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顶试验(+),上肢腱反射可能减弱。

③椎动脉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伴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或出现一过性眩晕,甚至突然昏倒,以头部突然旋转伸展活动有关。

椎动脉扭曲试验(+)。

④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有反射性交感神经刺激症状,如视力模糊、瞳孔散大、心动过速或心律不齐、同侧面部充血、出汗、头痛、咽部有异物感及血压升高等症状。

⑤脊髓型颈椎病:颈肩部疼痛,肌肉僵硬、活动受限。

伴运动障碍、肢体麻木、共济失调、自主神经和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

CT、MRI提示硬脊膜、脊髓受压或椎管狭窄。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

中医优势病种中医(针灸推拿)诊疗方案一:颈椎病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颈椎骨质增生,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交感神经,并由此产生颈、肩、上肢一系列表现的疾病,简称颈椎病。

颈椎病分为五型,即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和交感型。

中医理论认为,感受外邪、跌扑损伤、动作失度、可使项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颈部疼痛、僵硬、酸胀;肝肾不足,气血亏损,督脉空虚,筋骨失养,气血不能养益脑窍,而出现头痛、头晕、耳鸣、耳聋;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

【治疗】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为治则。

采用:1.针刺治疗:穴取双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T1夹脊。

椎动脉型加脑空,太阳,角孙,脑户,百会,后顶,强间等;神经根型加肩髃,肩髎,肩贞,曲池,合谷等。

每日交替取一定数量以上腧穴上电,平补平泻,留针30min qd2.TDP照射:局部,30min qd3.拔罐:适量,5min qd4.中频脉冲电治疗:颈部及患部适当部位,30min qd5.颈椎病推拿:30min qd①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

②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

③结束手法:拍打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

针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结合2ml当归注射液+2ml骨肽注射液于C5-C6颈夹脊穴穴位注射。

qd,左右交替用,10日为一疗程,疗效较好。

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务必配合颈部牵引3-5分钟,qd,疗效较满意。

针灸推拿结合治疗颈椎病可明显改善症状,尤其对颈型、椎动脉型、神经根型有较好的效果。

二:肩周炎肩周炎是以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中医常称为“漏肩风”、“五十肩”、“肩凝症”、“冻结肩”等。

【治疗】以活血化瘀,散寒止痛,解除肩关节粘连为治则。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中医诊断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颈痛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8.900)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颈型颈椎病具有颈痛症状及颈部压痛点。

2.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根性分布旳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问孔挤压试验或者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颈性眩晕,可有猝倒史,旋颈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4.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脊髓损害旳临床体现。

5.影像学所见与临床体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重要体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颈性眩晕,猝倒或四肢无力运动不灵活。

2.缓和期:临床重要体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下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细。

4.肝肾局限性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而红日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日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根据颈椎病旳分型来选择如下方案(一)手法1.松解类手法(1)基本手法:(2)通调督脉法:(3)间歇拔伸法:(4)牵引揉捻法:(5)拔伸推按法:2.整复类手法(1)旋提手法:(2)定位旋转扳法:(3)旋转法:(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二)针灸疗法1.针刺法:局部取穴为主,远部取穴为辅,可选用微波针、梅花针,电针等特色针刺疗法。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热敏灸、雷火灸等。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疾病,中医诊疗方案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促进康复。

以下是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
1. 中药治疗:
- 首先,根据病情,中医师会开具适合患者的草药方剂,以缓解疼痛、消炎、促进血液循环和修复受损的颈椎间盘。

- 常用的中药有川芎、白芷、桑枝等,可用于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2. 针灸疗法:
- 针灸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也适用于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常见的针灸穴位包括风池、天柱、大椎等,针刺这些穴位可以缓解疼痛、改善颈椎功能。

- 此外,通过刮痧和拔罐等疗法,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颈椎间盘突出的症状。

3. 推拿按摩:
- 中医推拿按摩是通过手法刺激颈椎周围的肌肉和经络,达到
缓解疼痛、增加颈椎灵活性的目的。

- 中医推拿按摩可以结合温热疗法,如艾灸或热敷,以促进血
液循环和舒缓颈椎压力。

4. 中医体操:
- 中医体操包括颈部运动和颈椎理疗操,通过柔和的运动来放
松颈椎周围的肌肉、韧带和神经,减轻疼痛和增加颈椎的灵活性。

- 中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指导相应的体操动作和频率。

以上是针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诊疗方案。

但请注意,这篇
文档中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诊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和
医生的指导制定。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
诊疗计划:
1、内科Ⅱ级护理,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

2、中医调护:避风寒,调情志,避免长期伏案、低头工作,遵医嘱适当颈
部功能锻炼。

3、以行气活血为治则
(1)针刺+电针 15穴 1/日
选穴:风池穴(双)、天宗穴(双)、肩髃穴(左)、颈夹脊、阿是穴等。

针刺取穴:风池(双)、颈1-3夹脊穴(双)、膈俞(双)、太阳、翳风、率谷。

针法:普通针刺,留针20分钟,中等量刺激,泻法,其中4穴加用电针。

(2)手指点穴 10穴 1/日
选穴:风池穴(双)、肩井穴(双)、天宗穴(双)、风府穴、百会穴、太阳穴(双)。

承山,委中,阳陵泉
(3)刮痧间断,颈、肩、背部
(4)拔罐间断颈、肩、背部
(5)小针刀间断病灶及局部条索,板滞部位。

(6)中药(单位g)
葛根30 菊花12 白芍30 炙甘草15
葛根30 菊花12 白芍30 炙甘草15
水煎,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4、牵引,2/日,前倾15°,8kg起始,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次渐增,至
最大耐受(≤17kg),后逐次减少至13kg。

5、红外线照射,2/日,部位:颈部。

6、中频脉冲电治疗,1/日,部位:颈部。

7、微波 1/日部位:颈部。

8、给予静滴……以……,……以……、通络止痛,改善循环及对症等综合
治疗
9、完善各项入院检查。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二、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颈椎病诊疗方案优化、分析、总结和评估 Word 文档

颈椎病诊疗方案优化、分析、总结和评估 Word 文档

诊疗方案优化、分析、总结和评估2012年,在2011年诊疗方案应用一年的经验和基础上,我们主要是对颈椎病各个中医证型的外治法进行了明确的阐述。

针对2003-2004年我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对诊疗规范中各个证型所规定的主症外,出现较多的兼症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对出现频率较高的兼症的治疗逐一进行了规定,使得临床在颈椎病的中医治疗中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

1、针刺治疗常规选穴:主穴:颈夹脊穴、风池、百会。

(我科颈椎协定穴位处方)随证配穴:气滞血瘀配大椎、后溪气虚血瘀配颈百劳、足三里、列缺痰瘀痹阻配膈俞、丰隆、外关按西医病理分型配穴:神经根型:风池、供血、颈夹背(C3~C7)、肩井、肩髃、曲池、外关、合谷、指尖放血。

椎动脉型:风池、供血、颈夹背(C3~C7)、百会、通天、太阳脊髓型:风池、供血、颈夹背(C3~C7)、肩井、曲池、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交感型:风池、后顶、百会、内关、合谷均为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连续2~3个疗程2、电针疗法选穴:风池、供血、颈夹背、阿是穴、大椎、肩髃、曲池、外关、合谷、天宗。

波型选择:疏波(频率100~200次/分)、疏密波。

电针方法:每次选择4~6个穴位,毫针刺,得气后通电。

电针强度:一般以患者能耐受为度。

在电针同时,局部可配合温和灸法或TDP照射。

3、艾灸治疗常规选穴:主穴:风池、供血、颈夹脊、大椎、肩髃、曲池、足三里、悬钟。

配穴:身柱、肾俞、环跳、阳陵泉、肩井、天宗、阳池、中渚等。

1)、温针灸:方法:进针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针法,针柄套1~2cm长的艾条,施以温针灸。

常规选穴:上述主穴3~4个,配穴2~3个,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2~3疗程。

2)艾炷隔物灸方法:临床选穴多以颈夹脊为主,采用隔姜灸或隔蒜灸。

3)盒灸常规选穴:主要选取风池、供血、颈夹背,方法:选用药艾条,点燃、置于灸盒内,在需灸部位放置一毛巾,折成数折,温度控制在50~60度为佳,以艾绒燃尽为至。

颈椎病诊疗方案汇总

颈椎病诊疗方案汇总

【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义】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因颈部的椎体、关节、韧带和椎间盘发生退行性改变,引起钙化、损伤、增生或关节紊乱,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脊髓、椎动脉或交感神经引起颈痛和其他综合症状。

仅有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而无临床表现者则称为颈椎退行性改变。

颈椎病属祖国医学“项痹”范畴,因长期低头工作,年老正虚,经气不利等所致。

以项部经常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

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风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

【诊断标准】(一)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西医诊断标准1. 颈型:具有典型的落枕史及上述颈项部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可正常或仅有生理曲度改变或轻度椎间隙狭窄,少有骨赘形成。

2.神经根型: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3.脊髓型:出现颈脊髓损害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管狭窄,并证实存在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的颈脊髓压迫;除外进行性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脊髓肿瘤、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

4.交感型:诊断较难,目前尚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

出现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显示颈椎节段性不稳定。

对部分症状不典型的患者,如果行星状神经节结封闭或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后,症状有所减轻,则有助于诊断。

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眩晕:①耳源性眩晕:由于内耳出现前庭功能障碍,导致眩晕。

如美尼耳氏综合征、耳内听动脉栓塞。

②眼源性眩晕:屈光不正、青光眼等眼科疾患。

③脑源性眩晕:因动脉粥样硬化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腔隙性脑梗塞;脑部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

④血管源性眩晕:椎动脉的V1和V3段狭窄导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高血压病、冠心病、嗜铬细胞瘤等。

⑤其他原因:糖尿病、神经官能症、过度劳累、长期睡眠不足等。

5.椎动脉型: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旋颈试验阳性;影像学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增生;除外其他原因导致的眩晕;颈部运动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影象学及其它辅助检查】X 线检查是颈椎损伤及某些疾患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颈部最基本最常用的检查技术,即使在影像学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X 线平片对于判断损伤的疾患严重程度、治疗方法选择、治疗评价等提供影像学基础。

常拍摄全颈椎正侧位片,颈椎伸屈动态侧位片,斜位摄片,必要时拍摄颈1~2开口位片和断层片。

正位片可见钩椎关节变尖或横向增生、椎间隙狭窄;侧位片见颈椎顺列不佳、反曲、椎间隙狭窄、椎体前后缘骨赘形成、椎体上下缘(运动终板)骨质硬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等;过屈、过伸侧位可有节段性不稳定;左、右斜位片可见椎间孔缩小、变形。

有时还可见到在椎体后缘有高密度的条状阴影,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 OPLL)。

颈椎管测量方法: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C3到C6任何一个椎节,椎管的中矢状径与椎体的中矢状径的比值如果小于或等于0.75,即诊断为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节段性不稳定在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上有重要意义,测量方法:即在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上,于椎体后缘连线延长线与滑移椎体下缘相交一点至同一椎体后缘之距离之和≥ 2mm;椎体间成角>11°。

CT可以显示出椎管的形状及OPLL 的范围和对椎管的侵占程度;脊髓造影配合CT 检查可显示硬膜囊、脊髓和神经根受压的情况。

颈部MRI 检查则可以清晰地显示出椎管内、脊髓内部的改变及脊髓受压部位及形态改变,对于颈椎损伤、颈椎病及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当颈椎间盘退变后,其信号强度亦随之降低,无论在矢状面或横断面,都能准确诊断椎间盘突出。

磁共振成像在颈椎疾病诊断中,不仅能显示颈椎骨折与椎间盘突出向后压迫硬脊膜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尚可反映脊髓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脊髓内出血或实质性损害一般在T2 加权图像上表现为暗淡和灰暗影像。

而脊髓水肿常以密度均匀的条索状或梭形信号出现。

经颅彩色多普勒(TCD)、DSA、MRA可探查基底动脉血流、椎动脉颅内血流,推测椎动脉缺血情况,是检查椎动脉供血不足的有效手段,也是临床诊断颈椎病,尤其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常用检查手段。

椎动脉造影和椎动脉“B超”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辨证分型】风寒湿痹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舌淡红,苔淡白,脉弦紧。

气滞血瘀型:颈肩部及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痛如裹,四肢麻木不仁,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肝肾不足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气血亏虚型:头痛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病理分型】根据受累组织和结构的不同,颈椎病分为:颈型(又称软组织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

如果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

一.颈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是在颈部肌肉、韧带、关节囊急、慢性损伤,椎间盘退化变性,椎体不稳,小关节错位等的基础上,机体受风寒侵袭、感冒、疲劳、睡眠姿势不当或枕高不适宜,使颈椎过伸或过屈,颈项部某些肌肉、韧带、神经受到牵张或压迫所致。

多在夜间或晨起时发病,有自然缓解和反复发作的倾向。

30~40岁女性多见。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赘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颈神经根所致。

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三.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占颈椎病的12~20%,由于可造成肢体瘫痪,因而致残率高。

通常起病缓慢,以40~60岁的中年人为多。

合并发育性颈椎管狭窄时,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比无椎管狭窄者小。

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

四.交感型颈椎病:由于椎间盘退变和节段性不稳定等因素,从而对颈椎周围的交感神经末梢造成刺激,产生交感神经功能紊乱。

交感型颈椎病症状繁多,多数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少数为交感神经抑制症状。

由于椎动脉表面富含交感神经纤维,当交感神经功能紊乱时常常累及椎动脉,导致椎动脉的舒缩功能异常。

因此交感型颈椎病在出现全身多个系统症状的同时,还常常伴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的表现。

五.椎动脉型颈椎病:正常人当头向一侧歪曲或扭动时,其同侧的椎动脉受挤压、使椎动脉的血流减少,但是对侧的椎动脉可以代偿,从而保证椎-基底动脉血流不受太大的影响。

当颈椎出现节段性不稳定和椎间隙狭窄时,可以造成椎动脉扭曲并受到挤压;椎体边缘以及钩椎关节等处的骨赘可以直接压迫椎动脉、或刺激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使椎动脉痉挛而出现椎动脉血流瞬间变化,导致椎-基底供血不全而出现症状,因此不伴有椎动脉系统以外的症状。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1.颈项强直、疼痛,可有整个肩背疼痛发僵,不能作点头、仰头、及转头活动,呈斜颈姿势。

需要转颈时,躯干必须同时转动,也可出现头晕的症状。

2.少数患者可出现反射性肩臂手疼痛、胀麻,咳嗽或打喷嚏时症状不加重。

3.临床检查:急性期颈椎活动绝对受限,颈椎各方向活动范围近于零度。

颈椎旁肌、胸1~胸7椎旁或斜方肌、胸锁乳头肌有压痛,冈上肌、冈下肌也可有压痛。

如有继发性前斜角肌痉挛,可在胸锁乳头肌内侧,相当于颈3~颈6横突水平,扪到痉挛的肌肉,稍用力压迫,即可出现肩、臂、手放射性疼痛。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及肩胛骨内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以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落。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以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三.脊髓型颈椎病1.多数患者首先出现一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随后逐渐出现行走困难,下肢各组肌肉发紧、抬步慢,不能快走。

继而出现上下楼梯时需要借助上肢扶着拉手才能登上台阶。

严重者步态不稳、行走困难。

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有些患者起病隐匿,往往是想追赶即将驶离的公共汽车,却突然发现双腿不能快走。

2.出现一侧或双侧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系扣、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持物易落。

严重者甚至不能自己进食。

3.躯干部出现感觉异常,患者常感觉在胸部、腹部、或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捆绑感,称为“束带感”。

同时下肢可有烧灼感、冰凉感。

4.部分患者出现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

如排尿无力、尿频、尿急、尿不尽、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

性功能减退。

病情进一步发展,患者须拄拐或借助他人搀扶才能行走,直至出现双下肢呈痉挛性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

5.临床检查:颈部多无体征。

上肢或躯干部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深感觉多正常,肌力下降,双手握力下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