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松柏的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供参考:1. 陈胜者,阳城人也。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2. 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省略句,“君乃言此”应为“君乃言此书”)3.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省略句,“其下”应为“屠”的“下”)4.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省略句,“以”后省略代词“之”)5.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为”表被动)6.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省略句,“举以予人”应为“子孙举以予人”)7. 一鼓作气,再而复三。
(复句,“再”、“三”是“一鼓作气”重复的内容)8. 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并列句,“无耻之耻”中的“之”为结构助词,相当于“的”;第二个“之”,代词,相当于“这”;“矣”为语气词)9.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并列句,“虽人有百手”中的“虽”为转折连词)10. 旦暮吏来而而日:“官命促尔植桑!”(省略句,“官命促尔植桑!”应为“旦暮吏来而日:‘官命促尔植桑!’”)11.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判断句,“……地……,……城”是标志)12.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应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13.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并列句,“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中的“之”为代词,相当于“它”)14. 与其皱眉头,不如放宽心。
若是强颜欢笑,固然可爱。
(选择句,“与其……,不如……”是标志)15.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复句,“虽”表让步关系,“才美不外见”中的“见”通“现”,出现)1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判断句,“……者,……也”是标志)17. 是马也,虽饰以金镳、饮食以诸侯大夫礼,又不能尽其力。
(复句,“虽……,……”是标志)18.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反问句,“安知”是反问的标志)19.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反问句,“然则……但……多矣”是标志)20.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第一单元《论语》归纳练习问题详解
第一单元《论语》归纳练习答案0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重点实词1、患二三子何患于丧乎(担忧)2、津使子路问津焉(渡口)3、荷以杖荷蓧(担负,背负)4、仕不仕无义(做官)二、通假字1、是鲁孔丘与(“与”,通“欤”,语气词)2、问于桀溺(“桀”,通“杰”,形容高大)3、而谁以易之(“而”,通“尔”,你)4、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躲避)5、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6、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返回)三、古今异义1、君子之至于斯也(古:到达;今:达到某种程度或引出另一话题)2、子路从而后(古:两个词,跟随,接着;今:一个词,表结果、目的或进一步行动,相当于“因此就”)3、遇丈人(古:老年男子;今:岳父)4、明日,子路行以告(古:第二天;今:今天的下一天)四、一词多义1、见仪封人请见(引见)子见夫子乎(看见)2、从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跟从)今之从政者殆而(从事)3、夫夫执舆者为谁(指示代词,那个)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弟子02当仁,不让于师一、重点实词1、逾丘陵也,犹可逾也(逾越)2、弥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更加,越发)3、既既竭吾才(已经,…之后)0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一、重点实词1、更更也,人皆仰之(更改)2、文小人之过也必文(修饰)3、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己)4、舍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放弃/停止)二、通假字1、由,诲女知之乎(“女”,通“汝”,你)2、是知也(“知”,通“智”,智慧)3、如日月之食也(“食”,通“蚀”,亏损)4、无欲速,无见小利(“无”通“毋”,不要)5、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彫”,通“凋”,衰落)三、一词多义1、之知之为知之(代词,指这个道理)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第一个“之”,助词“的”或者取消独立性;第二个“之”,助词“的”)过也,人皆见之(代词,他)小人之过也必文(取消独立性)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代词,指政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取消独立性)2、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连词,却/如果)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连词,并列关系)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0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重点实词1、请请事斯语矣(请允许我)2、病尧舜其犹病诸(担忧)3、譬能近取譬(打比方)4、已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止,停止)二、通假字1、问知(“知”,通“智”,智慧)2、举直错诸枉(“错”,通“措”,安置)3、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乡”,通“向”,先前;“知”,通“智”,智慧)三、一词多义1、而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难道)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连词,顺承关系)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而…者”,定语后置标志)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连词,并列关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连词,递进关系)任重而道远(连词,并列关系)2、知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智”,智慧)子曰:“知人。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
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做判断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
知:通:智”,聪明智慧。
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
3.是可谓善学者矣。
(《送东阳马生序》)是: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
“谓”做主语。
(二)“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三)“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四)“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五)“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正是江南好风景。
(《江南逢李龟年》)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好处。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
1.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文言文4种特殊句式:答案
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一、“……者,……也”译为:……是……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译文:廉颇是赵国的强将2、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译文:不知道河南乐羊子的妻子是谁家的女儿二、“……者……也”译为:……的是……1、族秦者秦也。
译文:灭亡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三、“……者也”译为:……是……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2、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四、“……也”译为:……是……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的八景之一2、鱼我所欲也。
译文:鱼是我想得到的东西3、环滁皆山也。
译文:环绕滁州的都是山五、“……为……”译为:……是……(把“为”译成“是”,语序不变)1、此为何若人译文:这是怎样的人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译文:中间那个戴高帽多胡须的是苏东坡3、必为窃疾矣。
译文:一定是有偷窃的病了4、项燕为楚将。
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六、用“是”“乃”、“诚”、“则”、“悉”、“本”表示判断1、斯是陋室。
译文:这是简陋的房子2、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译文:应立的是公子扶苏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译文: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译文: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6、臣本布衣译文:我本来是平民7、定伯诳之言:“我亦鬼”。
译文:宋定伯骗鬼说:“我也是鬼”七、没有任何判断标志,只是由上、下之意促成判断,翻译时要在主语后加“是”1、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译文: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
不能信任。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译文:沿途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文言文中,否定判断句有以下三种形式:一、“非……”译为:……不是……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子非三闾大夫欤译文: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二、“非……也”译为:……不是……1、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译文: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2、卿太重,将非鬼也译文:你太重了,可能不是鬼吧三、“非……者也”译为:不是……的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译文:百战百胜,(虽然很好却也)不是最好的文言特殊句式2——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
古诗词中几种特殊句式结构路来森(山东省、昌乐县第三中学、路来森、邮编:262409)古典诗词中,大部分诗词的句式结构是按常规语序安排的,但由于表达的需要、或韵律的需求,出现了一些特殊的句式结构。
下面就几种情况举例分析如下。
“意象组合式”。
所谓“意象组合”,是指将几个表示事物、景象的名词并列在一起,构成诗句。
对这些诗句的理解,无法通过语法分析实现,只能借助想象和联想,将名词所代表的对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画面,从而创造一种意境,借助意境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运用这种句式,最典型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的前三句,完全是用九种意象并列构成的。
这九个体现意象的名词,本没有动词将它们连在一起,但借助于我们的想象和联想,就可以将九种不同的景象巧妙地组织进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象,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愁思。
“互文见义式”。
即在诗句的构成中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来表现句子的含义。
“文”是修饰的意思,所谓“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如,“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如果理解成“主人下了马,客人留在了船上”就错了,应当把“主人”和“马”结合起来理解,“下马”“在船”是其共同行为,即:主人和客人下了马,又上了船。
类似的例子,我们学过的诗文中有很多,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
“互文见义式”的诗句,在理解上要讲究完整性,不能将互文的两个词语拆开理解。
在表达效果上,“互文见义”的结构句式,可以便于句子的整齐、押韵,可以使语句简约,避免重复叙述,可以使表达的内容圆满而富有亲和力。
“语序倒置式”。
即在诗句中,出现了各种成分前置、后置现象。
读诗时,必须将这样的句式分辨出来,否则就会影响对句子的理解。
人教版高二年级语文必修一知识点:特殊文言句式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判斷句)
2、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
”王問:“何以知之?”(賓語前置,以何)
3、和氏璧,天下共傳寶也。
(判斷句)
4、我為趙將。
(“為”,是,判斷句)
5、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
(“於”,被,被動句)
6、設九賓於廷(“於廷”,介詞結構後置)
7、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見”,被,被動句)
8、求人可使報秦者。
9、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判斷句)
10、大王見臣(於)列觀。
(省略介詞“於”)
1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後置,留在漢的匈奴使)
12、為降虜於蠻夷。
(介詞結構後置,“於蠻夷”)
1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以何見汝為”)
14、子卿尚複誰為乎?(賓語前置句,“子卿尚複為誰乎”)
15、何以複加。
(賓語前置句,“以何複加”)
16、信義安所見乎?[賓語前置,(您對漢朝的)信義表現在哪里呢?]
17、緞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判斷句)
18、見犯乃死,重負國(“見”,被,被動句)
19、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後置,無罪而全家被殺的大臣有幾十家.)
20、安危不可知,子卿尚複誰為乎?(賓語前置句,“子卿尚複為誰乎”,
您還為誰(守節)呢?)
21、自書典所記,未之有也。
(賓語前置,“未有之”)
22、後數日驛至,果地震(於)隴西。
(省略介詞“於”)。
文言文复习之特殊句式
文言文复习之文言句式一、特殊句式1、判断句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我没能早些重用您,现在危急了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这也像是砍伐树木的根却要求树木茂盛,阻塞水的源头却希望水流得长远。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蔺相如)是赵国宦官头目缪贤的门客。
】失其所与,不知。
【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我私下认为这个人是勇士,有智谋,适合差遣。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什么呢?是因为尊重大国的威望而表示敬意。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只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不过我考虑到,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只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存在啊。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把国家之急难放在前面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面啊。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现在人家正好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肉,告辞什么呢?】2、倒装句式:(1)宾语前置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发出窾坎镗鞳响声的,那是魏庄子的歌钟。
古人没有欺骗我们啊!】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想到(自己的君位)高而险,就要谦虚谨慎,约束自己。
】王问:“何以知之?”【赵王问:“根据什么知道他可以出使呢?”】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拦我说:“您凭什么知道燕王(会收留您)?”】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俗语有这样的话说,“听到的道理很多,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
知之为知之(详细文言知识点)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点教师版一、通假字1、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智慧。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通“蚀”,日食,月食。
4、无.欲速,无.见小利:通“毋”。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凋”,凋零二、词类活用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做动,犯错。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使……充足。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做动,远离。
三、特殊句式1、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宾语前置)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宾语前置)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状语后置,省略句)四、一词多义过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过错)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动词,犯错)3、小人之过.也必文(动词,犯错)之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主谓之间,取独)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取独)3、小人之.过也必文(主谓之间,取独)4、更也,人皆仰之.(代词)五、重点词语1、小人..之过也必文.:人格卑下的人;掩饰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光大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身,自己;要求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却;信用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名词,兵器6、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7、更.也,人皆仰之:改正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代词,这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之后。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高考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常见文言句式可以分为五种,判断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被动句等,此外还有一些由特殊的常见发语词引起的句子。
其中第一大类就是判断句。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者有所否定的句子。
(1)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者,……也”。
[例句]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
虢,虞之表也。
(2)另一显著表示是“乃”、“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乃常山赵之龙.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用“是”表判断。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用副词“非”“乃”“即”“则”等表判断。
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例句]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主谓语序来体现。
例如:此人力士。
刘备天下枭雄.二、省略句所谓省略句就是在一个句子中有某一个成分省略了,省略的条件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
常见的省略的句子成分有:(1)省略主语。
[例句]①楚人为食,吴人及之。
()奔,()食而从之。
(楚国人做好饭,吴国人赶上来了。
楚国人跑了,吴国人把饭吃了又跟上去追赶)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宛、瘘、疠……[永州郊野出一种怪蛇,黑色的底上有白色的花纹,它一碰到草木,草木全部死掉,它如果咬了人,人就没法医治。
但是人捉到它,把它晒成干肉做药,可以治好麻疯、颈子肿、瘘管、手脚蜷曲(病)……](2)省略谓语。
谓语是句中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对话中或不发生误解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特别是动词谓语。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一次击鼓,军队的士气高涨,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微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全没有了)[简析]此句属承前省,后两个分句的动词谓语“鼓”承第一个分句的动词谓语省略了。
知之为知之(详细文言知识点)
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识点教师版一、通假字1、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通“智”,智慧。
3、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通“蚀”,日食,月食。
4、无.欲速,无.见小利:通“毋”。
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通“凋”,凋零二、词类活用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做动,犯错。
2、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使动,使……充足。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形做动,远离。
三、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宾语前置)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状语后置,省略句)四、一词多义过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名词,过错)2、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过.也,人皆见之(动词,犯错)3、小人之过.也必文(动词,犯错)之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主谓之间,取独)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之间,取独)3、小人之.过也必文(主谓之间,取独)4、更也,人皆仰之.(代词)五、重点词语1、小人..之过也必文.:人格卑下的人;掩饰2、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光大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自身,自己;要求4、人而.无信5、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名词,兵器6、7、更.也,人皆仰之:改正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代词,这9、过而不改,是.谓过矣:代词,这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之后。
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1.判断句(1)是寡人之过也。
2.宾语前置句(1)夫晋,何厌之有?3.状语后置句(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佚之狐言于郑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省略句(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后省略介词“于”)(2)许之。
(省略主语“烛之武”。
)(3)敢以烦执事。
(“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代亡郑的事〉)(4)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后省略了“之”)【特殊句式】1.判断句(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省略句(1)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2)今闻购将军之首,(以)金千斤(省略介词“以”)(3)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以”)(4)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介词宾语)(5)燕王诚振怖(于)大王之威(省略介词“于”)(6)见燕使者(于)咸阳宫(省略介词“于”)(7)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省略介词“于”)(8)比(于)诸侯之列(省略介词“于”)(9)皆陈(于)殿下(省略介词“于”)(10)欲与(之)俱(省略介词宾语)(11)待吾客与(之)俱(省略介词宾语)(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省略介词宾语)(13)使(之)毕使于前(省略代词“之”)3.被动句(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
4.宾语前置句(1)何如?5.状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常痛于骨髓(3)嘉为先言于秦王(4)燕王拜送于庭(5)使毕使于前6.定语后置句(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3)群臣侍殿上者【特殊句式】1. 宾语前置(1)为之奈何(2)籍何以至此?(3)今日之事何如?(4)客何为者?(5)何辞为?(6)大王来何操?(7)沛公安在?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具告以事。
(3)长于臣。
(4)因击沛公于坐。
(5)得复见将军于此。
3.判断句:①.用“……也”表示判断(1)此天子气也。
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
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凌寒松柏有本性——咏松柏古诗词赏析川雪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论语·子罕第九》)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对松树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用松柏象征坚强不屈的品格,并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树,曾为无数文人墨客歌咏,有不少值得一读的诗篇。
松树作为诗词的意象,具有特定的内涵。
三国·魏诗人刘祯的《赠从弟》,釆用比兴手法,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要坚贞自守,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开篇写出松树的整体形象:高耸挺拔,立于高山之颠,迎着瑟瑟寒风,不向寒风低头,不在恶势力下弯腰,高俊雄伟,傲骨铮铮。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声是多么的猛烈,而松枝在风中是多么刚劲!描写松树与寒风在对立中所展现的情状,突出了松树的可贵品格。
这两句是对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勉励他的堂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越要挺立风中。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正当严冰霜雪带来一片悲惨凄凉景象之时,松树的腰杆却总是那么挺拔美好,终年端端正正。
用冰霜的残酷再一次反衬出松树不畏严寒与高洁傲骨。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难道松柏就不怕遭受严寒吗?是的,松柏天生就有着耐寒的本性。
直接写松树品格,点明主题。
“松柏有本性”,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亊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喚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诗人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同时也是自勉:不要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并劝告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东晋诗人左思在《咏史》中,借山涧底松与山头小苗的对比,抨击了门阀制度: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松柏有本性
松柏有本性
松柏有本性这句话出自《赠从弟》,意思是松树有坚忍不拔的性质,全诗及赏析如下: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这首诗乍一看,是在描写山上的松树,它不惧寒风,风越大树也就越强盛。
松树的生活环境是寒冷的山谷,但是无论风雪如何肆虐,这松树都能保持自己的挺拔端正。
松树的本性就是不畏惧寒冬,越是寒冷越是要强劲。
正如前文对作者的介绍他的诗直截了当,非常精炼寥寥数笔就刻画出了松树在寒风中依旧挺拔的样子。
看到这里您是否会觉得这首诗已经戛然而止了呢?
事实是这首诗并非到此为止了,让我们重新看到这首诗的题目,就知道作者的良苦用心了。
整首诗只言松而不言人,如果不在题目"赠从弟"上下功夫,很难把握其主旨。
由题目明白了诗是赠堂弟的,才可能理解该诗托物言志,借咏松树来勉励堂弟保持节操的主旨。
也就是说,这首诗看上去是在写松树其实不然,从题目开始,就确定了这首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想要告诉自己的弟弟的。
对松树的描写也恰恰代表了作者所看重的品质。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文言文节奏划分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文言文节奏划分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
」这句话是形容一棵树的壮大和高耸。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节奏划分一般遵循平仄的原则,即平仄交替的规律。
「有树大合抱」可以划分为四个音节:yǒu shù dà hé bào。
按
照文言文的节奏,这四个音节可以划分为两个组,每个组有两个音节。
第一个组「有树」是仄平平的节奏,即第一个音节是仄声,后面两个音节是平声。
其中,「有」是仄声,「树」是平声。
这种节奏叫做「仄平平仄」。
第二个组「大合抱」也是仄平平的节奏,即第一个音节是仄声,后面两个音节是平声。
「大」是仄声,「合抱」是平声。
接下来的「倚崖而耸立」句子同样可以按照平仄的原则进行节奏划分,这里不再赘述。
总体来说,文言文的节奏划分是根据平仄交替的规律进行的,有助于表达句子的韵律和韵律感。
【最新文档】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意象松柏例释-word范文模板 (1页)
【最新文档】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意象松柏例释-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高考语文复习古诗意象松柏例释
松柏的寓意是坚强不屈,以下是古诗意象松柏例释,请考生牢记。
松柏
⊙孤直、顽强、高洁
《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
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例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例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
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
例3: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例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古诗意象松柏例释的全部内容就是这些,语文网希望对考生复习有帮助。
《赠从弟》的译文
《赠从弟》的译文
《赠从弟》的译文
朝代:魏晋
作者:刘桢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注释
①亭亭:高耸的样子。
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多么。
④惨凄:凛冽、严酷。
⑤罹(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⑥"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说,难道松柏没有遭到严寒的侵凌吗?(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这是它的本性决定的。
本文选自《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三。
刘桢(?--217),东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的修辞手法。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
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弟:堂弟。
八上08《赠从弟》-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36赠从弟(其二)魏晋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字词解释:①亭亭:挺拔的样子②一何:多么。
③罹(lí )凝寒:遭受严寒。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内容描述: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全诗赏析:这诗咏物诗采用对比、衬托、象征手法,突出松柏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
并以松柏为喻,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劝勉堂弟像松柏一样坚贞自守,不改本性。
主旨: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希望自己的堂弟也如松柏一样坚贞自守,不应外力而改变本性。
写作特色:全诗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松柏树刚正坚贞、不屈不挠的鲜明形象和不向严寒低头,不向残暴弯腰的高贵气节,诗作融入了对松树赞颂的深厚感情,其用意是以比兴手法象征诗人自己的性格与抱负,同时也是为了勉励他的从弟。
考点精练:第一组题目:(1)【画面描绘】“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2)【思想感情分析】“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第二组题目:(3)【词语理解】“松柏有本性”的“本性”指什么?(2分)(4)【词语赏析】请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的表达作用。
(2分)第三组题目:(5)三、四两句诗用了什么手法?“风声“、”松枝“各有什么含义?(6)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第四组题目:(7)本诗是怎样表现松树不畏“凝寒”而“有本性”的品质的?(8)这是一首咏物诗,诗歌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请简要分析诗人的用意何在。
第五组题目:(理解默写):(9)《赠从弟(其二)》在一问一答中突出松柏傲雪凝霜的美好品质,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的诗句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能力层级:B 级(识记)(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2)“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1)“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2)“不同用法”指的是词类活用,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重点是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难点是意动用法和使动用法。
《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
“句式”属于语法范畴,“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法范畴。
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
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一些相异的部分。
【考点透析】(一)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判断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2、“……,……也。
”判断句中,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4、“……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5、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对否定判断,同学们常易忽略,因此要特别注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难点探析1.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如: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晋鄙嚄唶宿将。
(《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人也,骂曰畜产,辱孰甚焉?(《后汉书•刘宽传》)例中判断很难辨认。
在翻译时要注意判断这类句子属于判断句,并译成判断句格式,加上判断词“是”。
2.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
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用“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辞》)但是,注意下一个句子: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察今》)划线的这个句子是判断句。
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
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
这个“是”,是代词而不是判断词,因为句子中没有“者”“也”之类,而且主谓间没有逗号,可见掌握判断句。
理解的关键在于其基本特征:名词性主语+名词性谓语。
☆被动句式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1、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2、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3、用“见”、“于”,“见……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4、用“为”,“为……所……”表被动。
如: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陈涉世家》)为仲卿母所遣。
(《孔雀东南飞》)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过秦论》)5、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屈原列传》)6、动词本身表被动。
戍卒叫,函谷举。
(《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过秦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郑伯克段于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难点探析被动句分两类,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1)有标志被动句的难点在于“见”。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2004年高考上海卷)上述例句中,“见”表被动。
但很多情况下被理解为动词。
又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同上)例中“见”都相当于副词,有指代意义,指动作偏指一方。
如“见恕”意为“饶恕我”。
以上几例“见”均为指代“我”。
这是一个难点,注意掌握。
(2)意念被动主要通过上下文的内容来进行推断,找出动词的施动对象进行判断。
如:洎牧以谗诛。
(苏洵《六国论》)而刘夙婴疾病。
(《陈情表》)例中“诛”“婴”都是动词本身表被动。
如果不译成被动,就会是“到了李牧因谗言诛杀”“可是祖母刘氏多年缠绕疾病”,这样说不通,不合原意。
意念被动要求我们能理解文段,这样才能推敲。
☆倒装句式文言文的倒装句是与现代汉语相比较而言的。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式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等形式: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治东阿》)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与妻书》)以上两句的顺序是“汝之不惠,甚矣!”“子之治东阿,甚善矣!”“几家能彀称心快意!”。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前置,主要有下列几种情形:(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而彼且奚适也?(《逍遥游》)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作宾语的疑问代词有“谁、何、孰、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恐年岁之不吾与。
(《离骚》)未之有也。
(《孟子》)正常语序应该是“恐年岁之不与吾”、“未有之也”。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无乃尔是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惟)”,构成“唯(惟)……是(之为)……”的格式。
如:惟弈秋之为听。
(《弈秋》)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4)方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例句意思是“项王、项伯面向东边坐,亚父面向南边坐。
”(5)文言文中,“自”作宾语时常常置于动词之前。
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难点探析比较下列句子: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经·硕鼠》)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例①前一个是肯定句,“汝”作为代词不前置,但后一句是否定句,“我”要前置。
例②虽是否定句,由于宾语“王”是名词,而不是代词,故不能前置。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其形式有:(1)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邠人偷嗜暴恶者,率以货窜名军伍中。
(《段太尉逸事状》)客有吹洞箫者。
(《赤壁赋》)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陈涉世家》)例中“客有吹洞箫者”即“有吹洞箫之客”,“邠人偷嗜暴恶者”即“偷嗜暴恶之邠人”。
余例类推。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例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5)数量词作定语的后置。
构成“中心词+数量词(定语)”的形式。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辨识“之”作助词的定语后置要注意三点:一是表示领属性的定语不能后置,只有一般用来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时间、处所、数量等修饰性定语才能后置。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
(《捕蛇者说》)(“之”前表领属)二是注意把定语后置和某些表面上相类似的语言形式区别开来。
如:村中少年好事 (定语+主语+谓语+宾语)村中少年好事者 (定语后置)村中少年之好事 (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了一个结构助词“之”,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三是特别注意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的词或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