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

合集下载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

A、特殊句式高考考点

《考试大纲》: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

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

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

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

1、用“者”或“也”配合表判断。“者”表停顿,“也”

表判断。

“……者,……也”格式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者,……”格式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也”格式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者也。”格式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1

2、用副词“乃”“则”“即”“皆”“素”表判断。“……乃……”格式,可译“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则……”格式,可译“就是”

例: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格式,可译“就是”

例:梁父即楚将项燕。

“……皆……”格式,可译“都是”

例:环滁皆山也

“……素……”格式,可译“一向是”

例:且相如素贱人。

3、用副词“……诚……”的格式,可译“的确是”。

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5、用“非”“未”“弗”“无”“莫”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

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

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4 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例6 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8 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o项羽本纪》)

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三、倒装句
倒装句语法公式: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补语)
主谓倒置
特殊句式
18
(一)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臵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 (余、吾、尔、自、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典型例题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特殊句式
25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臵 格式:主+宾+之(是)+动
典型例题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 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②唯马首是瞻。(《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1.格式:动+以+宾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七大特殊句式

文言文是历史悠久的汉语写作体裁,使用的句式和表达方法则有其独特之处。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它们不仅有着独特的结构和语法,而且在表达上也有很强的文学效果。本文将介绍文言文中的七种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

倒装句是指在正常的语序中,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从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句式。倒装句常见的有两种形式:主谓倒装和完全倒装。在文言文中,倒装句常常用于强调某个成分,增强句子的语气。

二、对偶句

对偶句的结构是将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并列起来,构成一句对称的句子。对偶句在文言文中被广泛使用,可以加强修辞效果,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三、长句和并列句

文言文中的长句和并列句往往可以把多个子句或分句组合成一个巨大的句子。长句和并列句的使用,可使文章有很强的连贯性和条理性,表达思想更为紧密和深刻。

四、破句

破句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句子分为若干个部分,分别排列在不同的位置上,行文有点断断续续的效果。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经常使用,可以使文章的表达更为生动有力,增强语气。

五、比喻句

比喻句是指用一个与所描写事物相近的事物来描写另一个事物。比喻句的使用可以使文章更具有形象感和生动性,使读者对所表达的意思更容易理解和领会。

六、排比句

排比句是指将几个意思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并列在一起。排比句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使文章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

七、反问句

反问句是指以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语气。反问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常常用于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更好地体会到作者的心情和思考过程。

总之,文言文中的这七种特殊句式,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都有着独特的表达效果。在阅读和写作中,如果能够熟练掌握这些句式的用法,将会有助于写出更为优美、精炼的文言文。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类别一:中心语+之+定语+者 (标准格式)
a. 马之千里者(《马说》) b. 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 后。
类别二:中心词+定语+者 (中学最常见)
a.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归钺:人名。②喋喋:说话没完没了。③数:屡次。 ④依依:依恋的样子。⑤窃:偷偷地。⑥致:送达。⑦饥:饥 荒年成不好。⑧奉迎:迎接。奉敬辞。⑨卓:高。
1、《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比”的义项有: ①并列挨着②顺从和顺③比较④及等到。“比归母 又复杖之”中的“比”应选的一项是() ④
2、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词的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 一项是( A ) A. ①父大怒逐之
3.下列对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标题的意思是用捕蛇者的故事说明道理。 B.第①段讲述了永州百姓争相捕蛇的缘由。 C.第②段讲述了蒋氏三代捕蛇的悲惨遭遇。 D.第③段讲作者因悲伤就更换了蒋氏之役。
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长洲,以事至娄东,宿邮馆①,灭烛 就寝,忽碗 碟砉②然有声。余问故,阍③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 童曰:“非他兽,鼠也。”余曰:“鼠何名老虫?” 童谓吴俗相传尔耳。嗟嗟!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 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④足发笑。然今天下冒虚名骇 俗耳者不少矣。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完整版)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文言文特殊句式汇总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 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 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 (于+名词)构成介宾结构在句子中作状语后置 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译为: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 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 “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 后边。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 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 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 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诚信而被怀疑,忠心却被别人诽谤, 能不怨恨吗?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高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 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 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 “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 代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古代汉语需要借 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一)用“乃、则、即、皆、必”等副词表示 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

————————————————————————————————作者:————————————————————————————————日期: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九年级下册

《公输》

一.倒装句

1.起于鲁

2.宋何罪之有?

3.吾既已言之王矣

4.胡不见我于王?

二.省略句

1. 知而不争

2. 然胡不已乎?

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

4.必为有窃疾矣

5.于是见公输盘

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

三.判断句

1.此为何若人?

2.必为有窃疾矣

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

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

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省略句

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省略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被动句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鱼我所欲也》

一. .省略句

1.乡为身死而不受

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二.倒装句

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三.判断句

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

一.省略句

1.对曰:“小惠……”

2.问:“何以战”

3.必以分人

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

6.又何间焉?

7.乃入见

8.小惠未徧

9.可以一战

二.倒装句

1.何以战

2.战于长勺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

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

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

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

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

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

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

关系。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

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

没有任何语法关系。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

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

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

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

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例如:“金毛犬,玉辇轮。”这句话中,

“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谓+主+宾主+谓+宾

二、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主+否定词+动+宾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疑问词)+动?主+动+疑问词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以、与等)+动?主+介+宾+动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

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2.省略句

3.被动句

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

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如:“鲁迅是绍兴人。”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者也”双用)

“刘备者,天下枭雄。”或“刘备,天下枭雄也。”(“者也”单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不用)

“刘备,天下枭雄者也。”(“者也”合用)

2.“……是……”格式。“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如: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同是天涯沦落人。”《琵琶行》

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

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吾翁即汝翁。”(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汉书、项籍传》

“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岳阳楼记》

“吾村十里皆平原。”《冯婉贞》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

1、车间已经完成了全年的任务。

2、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

3、绿色开花的植物有庞大的根系。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2、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6、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吟鞭东指即天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8、兵革非不坚利也。

练习.翻译下列判断句

1、.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乃太公兵法也。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句)

A.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多后置,译成现代汉语

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告之于帝

B.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作状语。如:屠惧,投以骨。

祭以尉首

练习:

1、.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2、.赵急,请救于齐()

3.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

4.杀人以梃与刃 ( )

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

前事不远 吾属之师

戊子,上谓侍臣曰:“朕现《隋炀帝集》,文辞奥博①,亦知是尧、舜而非桀纣,然行事何其反也!”魏徵对曰:“人君虽圣哲,犹当虚己以受人,故智者献其谋,勇者竭其力。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上曰:“前事不远,吾属之师也!”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语文文言文

特殊句式是指在语文文言文中使用的一些独特的句式结构或用法,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1. 倒装句:即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调换,常用于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或改变语序。例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中的'高百尺'和'手可摘星辰'正是倒装句。

2. 重叠句:即将一个动词在句子中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强调的效果。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中的'行行重行行'就是重叠句。

3. 并列句:即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用于表达相互之间的关系。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就是并列句。

4. 定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名词或代词的从句,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或代词后面。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望明月'

和'思故乡'就是定语从句。

5. 状语从句:即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一般放在句子中的相应位置。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而今迈步从头越'就是状语从句。

通过使用这些特殊句式,可以使文言文更加生动、丰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艺术性。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多加练习,熟悉这些特殊句式的用法,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句式,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 字
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 的格式。 例:四方之士(来)者
.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 “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
成 “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有几人与? (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 “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
竭……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③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
里……
.
3、宾语的省略

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②屠惧,投以骨。 之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之 4、介词的省略 以 ①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 于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介词省略
.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异蛇
异蛇
草木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人,无御之者。
(2)蒙后省。 异蛇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孔3子)对话省。 公 曰:“求,尔何如?”
求 对曰:“方六七十……”
.
2、谓语的省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 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④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3.省略动词宾语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省略介词宾语──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省略介词──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 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特殊句式

课前复习

1、指出下列句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B、不远万里

C. 鱼肉百姓

D、春风又绿江南岸

2、选出语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不耻相师

A、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B、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按用法归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孔子师郯子②襟三江而带五湖③吾得兄事之④朝歌夜弦

⑤目吴会于云间⑥择善而从之⑦俊采星驰⑧燕赵之收藏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⑧

B、③⑤⑦⑧/①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①②/⑥/⑧

D、③④/⑤⑥⑦/①②/⑧

一、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

“......者,......。”

“......者也。”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例:

1.翻译(2014.广东)

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3分)

2.翻译(201

3.广东)

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1、选出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

A.人马烧溺死者甚众B.此帝王之资也

C.我,子瑜友也D.此乃天也

3、“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例:

9.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人为临淄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又如:“赐之彘肩。”(《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例:

1.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2.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B.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3.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不善者而改之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