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各特殊句式_详细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e0846ce9b307e87100f69657.png)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2d03b3737fd5360cba1adba1.png)
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
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判断句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
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石钟山记》)2. 主语后面没有"者",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醉翁亭记》)例4 生,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毛遂自荐》)例6 是必射雕者也。
(《李将军列传》)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例8 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o项羽本纪》)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固定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75e373267375a417866f8fe4.png)
高中文言特殊句式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说法:1、如……何;若……何;奈……何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把……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连魁父那种小丘陵都不能破坏一点。
还能把太行,王屋那种大山怎么样呢①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②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①“夫寿夭者天也,先生其奈我何!”《太平广记·报应十六》2、“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虞姬虞姬,我能怎么办呢?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抑君有命,可若何?《左传·昭公二十一年》3、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父母之仇如之何《礼记·檀弓上》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焉》4、“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里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①此天所置,庸可杀乎?--这是上天安置的,怎么可以杀了呢?②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5、“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_百度文库](https://img.taocdn.com/s3/m/7ef36f20d1f34693daef3ea2.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而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之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
具体而言,它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的活用。
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否定句、疑问句、固定句式等。
详细分析如下:一、倒装句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语—谓语—宾语”,“定(状—中心词”。
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①主谓倒装(谓语前置;②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③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④状语后置,也叫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下面分述之。
1.主谓倒装方法指导:主谓倒装即主语和谓语顺序颠倒,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为主语,“甚矣”是谓语,前置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又如:①大哉,尧之为君也!(尧之为君也,大哉!②美哉,我少年中国!(我少年中国,美哉!2.定语后置定语后置就是把本来应在前面修饰中心词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形成倒装。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在句中,“石”是中心词,“铿然有声”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
又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在句中,“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正常语序应为: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
定语后置句一般有三种形式,其判断方法如下:⑴判断方法之一:中心语+定语+者①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之少年②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之人马甚众⑵判断方法之二:中心语+之+定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无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⑶判断方法之三: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4646c46f1eb91a37f1115c0d.png)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1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0854bee6af1ffc4ffe47acff.png)
授人以柄——以柄授人 授人以渔——以渔授人 率马以骥——以骥率马 死于非命——于非命死 问道于盲——于盲问道 无动于衷——于衷无动 无济于事——于事无济 喜形于色——喜于色形 相濡以沫——以沫相濡 晓之以理——以理晓之 重于泰山——于泰山重
2.宾语前置。 (1)否定结构中的宾语前置。 不亡何待——不亡待何 辞不意逮——辞不逮意 莫予毒也——莫毒予也 情不自禁——情不禁自 时不我待——时不待我 岁不我与——岁不与我 (2)疑问结构中的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何去何从——去何从何 何患无辞——患何无辞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规律三:
用 “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 出强调宾语。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 了,决不会答应你”。
2.稍出近之, ……然莫相知。
译文:老虎渐渐走出来接近它(驴),小心谨慎 的,不知道它(驴)是什么东西。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形)
1、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小虫伏不动,呆若木鸡:《促织》
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翻译:如/若+宾语+动词
介 1、动词+以+宾语(名/代) 宾 短 语 后 2、动词(形)+于(乎)+宾语(名/代) 置 小 结 3、动词+如/若+宾语(名/代)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六国论》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③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 国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⑤皆为陛下所成就: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例句](https://img.taocdn.com/s3/m/5be52418172ded630a1cb613.png)
初中文言文特别句式(一)一.断定句古汉语断定句是依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做谓语的句子.往往不必断定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一)“是”在古汉语中是一个指导代词,经常应用做断定句的主语. 1.是知也. (《(论语)十则》)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做主语.知:通:智”,愚蠢愚蠢.名词活用为动词,做谓语.2.是进亦忧,退亦忧. (《岳阳楼记》)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君”,做主语.3.是可谓善学者矣.(《送东阳马生序》)是:指导代词,相当于“这”,指代“马生”,做主语.“谓”做主语.(二)“为”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三)“乃”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吾闻二世少于也,不当立,当立者乃令郎扶苏. (《陈涉世家》) (四)“即”表确定断定,可译为“就是”.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则”表确定断定,可译为“是”.1.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2.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岳阳楼记》)(六)“是”做动词,表确定断定.1.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3.恰是江南好景致.(《江南逢李鹤寿》)4.日暮乡关何处是? (《黄鹤楼》)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陋室铭》7.最是一年春利益.(《初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8.剪不竭,理还乱,是离愁.(《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9.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10.落红不是无情物. (《己亥杂诗》)(七)“非”表否认断定,可译为“不是”.1.非人哉!(《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2.非天质之卑. (《送东阳马生序》)(八)“……,……也”.1.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桃花源记》)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3.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4.至于推敲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允之任也. (《出师表》)5.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6.夫大国,难测也. (《曹刿论战》)7.城北徐公,齐国之俏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九)“……,……者也”.1.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正人者也. (《爱莲说》) (十)“……者,……也”.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酒徒亭记》)2.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4.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徒亭记》)5. 觥筹交织,起坐而鼓噪者,众宾欢也.(《酒徒亭记》)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酒徒亭记》)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8.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一)“……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石. (《马说》)(十二)“……,……”.1.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也”.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二.自动句(一)没有标记词语,意念上的自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感其诚”即“被……所激动”,这里指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激动.(二)有标记词语.1.“为”表自动.2.“为……所……”.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 《满井纪行》)“为晴雪所洗”即“被晴雪洗”,这里指山峦被好天的雪所沐浴.“为”即“被”.3.“于”表自动.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举于……”即“在……被举荐”.三.省略句(一)省略主语.1.承前省.主语在前面已经消失过,为防止反复省略主语,译时要补上.⑴(《两小儿辩日》)木兰无长兄,(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木兰诗》)⑵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桃花源记》)⑶(桃花源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⑷(余)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记承天寺夜游》)⑸(余)以其境过清,不成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⑹(溪水)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小石潭记》)⑺(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核舟记》)“乃”前面省略了主语“起义师”,译时要补上.⑴(一小我的设法主意)征于色发于声尔后喻. (《生于忧患,逝世于安乐》)“征”前面省略了主语“一小我的设法主意”,译时要补上.⑵过中(友)不至,太丘舍去,去后(友)甚至. (《世说新语·陈大丘与友期》)“不至”和“甚至”前面省略了主语“友”;译时要补上.⑶(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下视”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鲁师)遂逐齐师. ((曹刿论战》)“遂逐”前面省略了主语,译时要补上.⑷期年之后,(群臣吏平易近)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虽欲言”前面省略了主语“群臣吏平易近”,译时要补上.2.蒙后省.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经·豳风·七月》)“在野”“在宇”“在户”前都蒙后省略了主语“蟋蟀”,译时要补上.3.对话省.公曰:“小大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 (《曹刿论战》)“对曰”前省略了主语“曹刿”;“忠之属”前省略了指代“大小之狱,虽不克不及察,必以情”的主语“此”或“是”.(二)省略谓语.再而衰.再(鼓)而(气)衰.省略的“鼓”就是谓语.(三)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带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1)以.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则》)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曹刿论战》)就义财宝,弗敢加也,必以(之)信.(《曹刿论战》)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之)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 (2)为.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惜.(《桃花源记》)(3)与.念无与(之)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平易近. (《记承天寺夜游》)旦日,客从外来,与(之)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省略动词宾语.(1)省略代词“之”,指代前面已经消失的人.事.物.人不知(之)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问(之)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四)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1.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一”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2.太行.王屋二(座)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愚公移山》) “二”后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 (《愚公移山》)“子”前面省略了量词“个”“山”“厝”前面省略了量词“座”,译时要补上.(五)省略介词.1.省略“于”.(1)在.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寥寂无人. (《小石潭记》)日光下澈,影布(于)石上,怡然不动.(《小石潭记》)余立侍(于)阁下,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行(于)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山川之乐,得之心而寓之(于)酒也(《酒徒亭记》).(2)从.山川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酒徒亭记》).(3)给.不成,吾既已言之(于)王矣.(《公输》)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于)人.(《曹刿论战》)(4)到.能谤议于市朝,闻(于)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5)表自动.帝感(于)其诚. (《愚公移山》)(6)对于.(7)向.然足下卜之(于)鬼乎!(《陈涉世家》)(8)比,引出比较的对象.急湍甚(于)箭,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2.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四.谓语前置谓语前置也叫主谓倒装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地位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折衷凸起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慨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1.莫笑农家腊酒浑,熟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的不愚蠢太甚火了”,即“你太不聪清楚明了”.3.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4.近岸,卷石底以出. (《小石潭记》)“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五.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必定前提下,宾语会前置.(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1.介宾倒装.孔文子何故谓之“文”也?(《(论语)十则》)“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要放在介词的前面.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志呢?”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谁”为疑问代词,“与”是介词.何故战? (《曹刿论战》)“何故”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疑问句中,代词做介词宾语要提前.“何”为疑问代词,“以”是介词.长夜沾湿何由彻!(《茅舍为金风抽丰所破歌》)“何由彻”是“由何彻”的倒装,可译为“凭借什么挨到天亮呢”.“何”,疑问代词,“由”,介词.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前置.2.谓宾倒装.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要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二)文言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1.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本身觉得哀思”.“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2.手指不成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弗之怠”即“弗怠之”的倒装,可译为“不放松抄写”.“之”,代词,代抄写,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3.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纪行》)“为之知”即“未知之”的倒装,可译为“不知道它”.“之”,代词,代春意.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5.忌不自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自负”即“不信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信任本身”.“自”,代词,在否认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倒装.(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凸起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什么其实意义.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爱莲说》)“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爱好莲花”.“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豪华的呢?”“之”,助词,无其实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记.(四)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泼,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暗示强调.1.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是以”是“所以”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导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2.全石认为底. (《小石潭记》)“全石认为底”是“以全石为底”的倒装,可译为“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五)其他,表强调.1万里赴军事机密,关山度若飞.(《木兰诗》)“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超出一道道山”.2.衡阳雁去无留心.(《渔家傲·秋思》)“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可译为“大雁分开衡阳”.六.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地位一般也在中间词前边,但有时为了凸起中间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示的内容,或使语气流利,往往把定语放在中间词之后.(一)“中间词+后置定语+者”.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凸起中间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须眉”.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鸢飞戾天者”是“飞戾天鸢”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冲天飞的鸢鸟”.3.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酒徒亭也. (《酒徒亭记》)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二)“中间词+之+后置定语+者”.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爱莲说》)“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马之千里者”是“千里之马”的倒装,可译为“能跑潜力的马”,即“千里马”.(三)数目词做定语后置.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伤仲永》)“诗四句”是“四句诗”的倒装,定语后置.七.介宾构造后置.(一)用介词“于”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做补语外,大多半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1.何有于我哉? (《(论语)十则》)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构造“于我”后置.泽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2.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陈述了这件事”.3.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酒徒亭记》)“泄出于两峰之间”是“于两峰之间泻出”,介宾构造“于两峰之间”后置,可译为“从两峰之间奔泻而出”.4.试用于往日,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试用于往日”是“于往日试用”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往日”后置,可译为“在往日任用”.5.躬耕于南阳,苟全生命于乱世.(《出师表》)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生命”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安闲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生命”. 6.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假借于藏书之家”是“于藏书之家假借”的倒装,介宾构造“于藏书之家”后置,可译为“从藏书的人家借书”.7.今诸生学于太学.(《送东阳马生序》)“学于太学”是“于太学学”的倒装,介宾构造“于太学”后置,可译为“在太学进修”.(二)介词“以”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1.屠惧,投以骨. (《狼》)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构造“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酒徒亭记》)“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构造“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先帝知臣谨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寄臣以大事”是“以大事寄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大事”后置,可译为“把国度大事拜托给我”.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构造“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三)其他.1.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外氏.(《伤仲永》)“还自扬州”是“自扬州还”的倒装,介宾构造“自扬州”后置.译为“从扬州回来”.八.固定句式(一)“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正人乎?(《(论语)十则》)(二)“如……何”相当子“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1.以君之力,曾不克不及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2.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三)“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四)“何……为”相当子“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五)何故…….何故战? (《曹刿论战》)(六)“何……之……”相当于“怎么……这么……”.(七)……孰与…….本来的格局是“……与……孰……”相当于“……与……比拟,……”. 1.“……孰与……”.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与城北徐公美”即“我与城北徐公比拟,谁更美”.“……与……孰……”.问之曰:“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与徐公孰美”即“我和徐公比拟,谁更美”.。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
![文言特殊句式的全部](https://img.taocdn.com/s3/m/fe832f4bde80d4d8d05a4f19.png)
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全部————————————————————————————————作者:————————————————————————————————日期: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九年级下册《公输》一.倒装句1.起于鲁2.宋何罪之有?3.吾既已言之王矣4.胡不见我于王?二.省略句1. 知而不争2. 然胡不已乎?3.邻有敝舆而欲窃之4.必为有窃疾矣5.于是见公输盘6.虽杀臣,不能绝也。
7.将以攻宋三.判断句1.此为何若人?2.必为有窃疾矣3.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4.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5.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省略句1.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省略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二.被动句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鱼我所欲也》一. .省略句1.乡为身死而不受2.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二.倒装句1.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2.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三.判断句1.鱼,我所欲也。
2.熊掌,亦我所欲也。
3.生,亦我所欲也。
4.义,亦我所欲也。
《曹刿论战》一.省略句1.对曰:“小惠……”2.问:“何以战”3.必以分人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5.曹刿请见6.又何间焉?7.乃入见8.小惠未徧9.可以一战二.倒装句1.何以战2.战于长勺三.判断句1.夫战,勇气也。
2.忠之属也3.夫大国,难测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倒装句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君美甚3.吾孰与徐公美?4.问之客曰5.又弗如远甚。
6.欲有求于我也7.忌不自信。
8.臣之客欲有求于臣9.皆以美于徐公10.能谤讥于市朝11.皆朝于齐1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二.省略句1.与坐谈,2.孰视之3.暮寝而思之4.于是入朝见威王5.皆以美于徐公6.问之客曰7.能谤讥于市朝三.判断句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ff9be7b1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b.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一、破折句破折句是指将词、短句用逗号、顿号等破折号隔开的句子,以突出某一词语或短语的语气、语义或情感色彩。
在文言文中,常见的破折句有两种形式:断续和对偶。
断续的破折句多见于古经史文献之中,用于强调重要内容或表达强烈的情感。
例如《孙子兵法》中:“人马大急,不得安息。
”这样的句式破折明显,节奏感强烈,使读者感受到紧迫感和紧张气氛。
对偶的破折句则更常用于文赋、诗歌等较为文学化的文体中。
例如《史记》中的《太史公自序》:“夫为人者,知其一也;不为人者,亦知其一也。
”这句话中,通过对偶的结构和语义上的转折,使文辞更加优美,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二、排比句排比句是指将相同结构的词语或短语连续使用,以起到强调、对比或扩大语气的作用。
在文言文中,排比句常用于修辞手法中,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排比句可以包括两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这些成分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例如《红楼梦》中的“不等闲百废待兴,中原风雨过眼云烟。
”这句话通过“不等闲”和“中原”、“百废待兴”和“风雨过眼云烟”这两组对仗的排比句,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的态度和色彩。
排比句也可以采用三段式的结构,用于对比或形容事物的特点。
例如《资治通鉴》中的“既雕彼苍穹,为日月所长。
既摧彼玉山,为泰山所小。
”这句话通过三个并列的动词(雕、摧、为)和两组对偶的词语(苍穹、日月;玉山、泰山),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宏大和伟岸的描述。
三、反问句反问句是指以问句形式表达肯定、否定或反诘的句子。
在文言文中,反问句常用于修辞、质问或反驳的目的,使文章更加有张力和争议。
反问句常常以“难道……?”、“岂非……?”等开头,以表达作者的疑问或反对态度。
例如《缀异记》中的“岂非攘臂狂言,犯上之罪?”这句话通过反问句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某人言行的质疑和批评。
反问句也可以通过反问的方式提出问题,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例如《韩非子·喻老》中的“人贫自困,天谁困之?”通过这样的反问句,引发了关于人与天命、贫穷与困境之间关系的思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6bad1a03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9b.png)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4ce8ff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0.png)
古汉语特殊句式大全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
(《六国论》)②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李将军列传》)(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3)用“者”或“也”表判断。
①孔子贤者。
(《孔子世家》)②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魏公子列传》)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③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
(《赤壁之战》)(5)用“乃”“诚”“即”“则”“本”“素”“亦”“皆”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魏公子列传》)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项羽本纪》)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⑤臣本布衣。
(《出师表》)⑥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作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鸿门宴》)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了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2)用“被”表被动。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
(《五人墓碑记》)(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①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①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5)无标志被动句。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5de20817a417866fb94a8e37.png)
四、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 前。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 《史记·鲁
仲连邹阳列传》
五、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一般位于谓语后 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 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 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6.省略兼语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 ·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④唯利是图
唯余马首是瞻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④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 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 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省略主语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来自三而竭 ……(《曹刿论 战》)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 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 宴》)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8e126fdcd0d233d4b14e69de.png)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
5.子将安之? ( 到哪里 )
.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 标志性词 语:“以”、“于”、“乎” 等。
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 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
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 意什么?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
4.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于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
6.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以当世之事咨臣 )
.
主谓倒装(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 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 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 中,就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6、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宾前 + 介词结构后置
.
1.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2.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3.尝射于家圃
介词结构后置
4.今子是之不察
宾语前置
5.孔子云: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
6.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定语后置
7.韩告急于齐 介词结构后置
8.何以战
宾语前置
.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 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 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
古代汉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2、省略句 3、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4、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 主语后说(主谓倒装) 5、固定句式
.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714dfd4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8.png)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摘要:一、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简介1.主谓倒装句2.宾语前置句3.定语后置句4.介词结构后置句二、各种句式的详细解释1.主谓倒装句- 定义- 例子2.宾语前置句- 定义- 例子3.定语后置句- 定义- 例子4.介词结构后置句- 定义- 例子三、总结1.特殊句式在文言文中的作用2.学习特殊句式的重要性正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句式结构有别于现代汉语。
在文言文中,有四种特殊句式,分别是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四种特殊句式。
一、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句是指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句子的主语。
例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也。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臣之壮,犹不如人也。
”二、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是指宾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这种句式通常用于强调宾语。
例如:“吾谁欺?”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吾欺谁?”三、定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是指定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利爪牙之蚓,强筋骨之蚓。
”四、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是指介词短语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表示一种舒缓的语气。
例如:“不介马而驰之。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是“驰马而介之。
”总之,文言文的这四种特殊句式丰富了句子的表现形式,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caa1e136a32d7375a4178085.png)
于帝告之
)
)
以梃与刃杀人
5.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Biblioteka ( 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
6.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
7.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 于长勺战 )
)
8.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败军之际受任,于危难之间奉命
9.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 于草庐之中三顾臣 以当世之事咨臣
(3)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 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 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 的宾语往往置于介词之前,形成 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言以蔽之。”
(4)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 前边,以加重语气。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
10.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 以大事寄臣 )
)
4.宾语前置(高考重点)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例:“时人莫之许也。” “忌不自信。”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夫晋,何厌之有? 何有于我哉?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复驾言兮焉求? 乐夫天命复奚疑! 沛公安在? 彼且恶乎待哉?
6.( 余 是……”
)问之,(蒋氏
)则曰:“吾祖死于
补出省略的词语,并翻译句子。 1.( 村人 )见渔人,( 村人 )乃大惊,( 村人 )问( 渔人 ) 所从来。 2.贫者自南海还,以( 之 )告富者。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 之 )分人。
4.( 油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5.以待来年,然后已( 攘鸡 )。 6.( 老父 )遂去,无他言。( 良 )不复见( 老父 )。 7.小惠未遍,民弗从( 尔 )也。 8.或异( 于 )二者之为。
文言特殊句式(全)
![文言特殊句式(全)](https://img.taocdn.com/s3/m/c0172b21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c8.png)
否定判断句
01
否定判断句的定义: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词来表示否定语气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通常使用“非”、“不是”等词来表示否定判断。
02
举例
03
"非金石之质"(不是金属和石头的质地)
04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么)
省略判断句
01
省略判断句的定义:省略判 断句是省略了判断词或肯定、 否定词的判断句式。在文言 文中,由于语言简洁,常常 会省略判断词或肯定、否定
详细描述
“见”字被动句通常表示主语受到了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影响,但并没有强调主语的受害或受损。例如:“举世皆 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整个世界都混浊但我独清,所有人都醉了但我独醒,因此我被放逐 了。)
“为”字被动句
总结词
“为”字被动句是指用“为”作为被动标志的句子。
详细描述
“为”字被动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通常表示主语成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对象。例如:“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所胁迫。)
省略宾语
要点一
省略宾语
在文言文中,宾语常常被省略,尤其是当上下文语义明确时。 例如:“(项伯)曰:‘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 ‘为之奈何?’”(《鸿门宴》)
要点二
省略介词宾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常常被省略。例如:“(项伯)曰: ‘汉兵四面埋伏。’(沛公)曰:‘为之奈何?’”(《鸿 门宴》)
省略介词、连词等虚词词。02ຫໍສະໝຸດ 举例0304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刘备天下枭雄"(刘备是天下
(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
一带的豪杰)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291d954f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a.png)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文言文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https://img.taocdn.com/s3/m/d8f8960416fc700abb68fccc.png)
4、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2、定语后置
(一)中心语+定语+者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计未定,求可使报秦人者。 客有吹洞箫者。
(二)中心语+之+定语+者 +
(三)中心语+之+定语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诗三百》,以一言蔽之,曰:“思无邪。”
秋以为期。 → 以秋为期。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 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练习: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 马之千里者. B尔何知? C 唯才是举。 D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E 城中皆不之觉。 F 唯余马首是瞻。 G 惟利是图。
1、动词前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古代的人 没有 欺骗 我啊! →古之人 不 欺 余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有之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如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已,患不如人也。”
4、 “何(曷、奚)以(用)为” 、 “何以为” 、 “何… …为 可译为“哪里用得着… …呢?”、“还要… …干什么呢? 世方乱,安以富为? 吾英王,奚跪为? 5、 “何… …之为” ?译为“还算得上… …”、“还谈得 上什么… …”、“还说什么… …”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6、 “得无” 、 “无乃”译为“该不是”“莫不是”、“恐怕 求,无乃尔是过与?
被动句
文言特殊句式(全)
![文言特殊句式(全)](https://img.taocdn.com/s3/m/af4a85c2195f312b3169a56e.png)
( 《资治通鉴》)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⑷⑶梁此则父岳即阳楚楼将之项大燕观。也。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 词“是”的区别)
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问今是何世。 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
⑴甚矣,汝之不惠! ⑵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⑶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虎丘记》袁宏道 ⑷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⑸美哉,我少年中国。
2、宾语前置
A.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 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
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这
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 “不”“未”“毋”“无”“莫”等。
三、下面的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的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两见权于柴桑 D.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四、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 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 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 式的,同时写出。 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贤哉,回也! 2、君何以知燕王?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豫州今欲何至? 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8、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 9、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10、今以钟磬置水中。 11、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1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13、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4、父母唯其疾之忧 15、又试之鸡,果如臣言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汇总(共七大类)](https://img.taocdn.com/s3/m/a3722f2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c2.png)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一、表示疑问(一)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例】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二)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2.“求,尔何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三)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例】1.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凭什么使自己在赵国安身立足呢?)2.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四)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例】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五)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例】1.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2.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六)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更……”)【例】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七)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例】1.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蒋琬问道:“现在幼常(马谡)因为有罪而被处死,已经整肃了军纪,丞相为什么反而哭了呢?”)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一)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被雇来种地的,哪里能富贵呢?)2.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二)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例】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刀子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割的鱼和肉,还告辞做什么呢?)(三)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例】1.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四)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例】1.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五)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例】1.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唉!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2.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六)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例】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豫州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七)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例】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慎大览·察今》)(八)……非……欤?(可译为“……不是……吗?”)【例】1.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九)宁……耶?(可译为“哪里……呢?”)【例】1.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十)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十一)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即使才能低下,难道害怕廉将军吗?)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祸患常常在细微处累积,智慧和勇气多被所沉溺的事物困住,难道仅是听信伶人才会这样吗?)三、表设问(一)何者、何则(可译为“为什么呢”)【例】1.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还有如: 毋吾以也(不能因为我)
莫己若也 (不如自己)
•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 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 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 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 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 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 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四、定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
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除此情
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 用“者”煞尾, 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在翻译的时候,要注 意调整语序。
•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三、状语后置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
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
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
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 (1)格式:动十以十宾
•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 ①覆之以掌 《促织》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一、主 谓 倒 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
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
方在哪里呢?”
近五年广东省文言句式考查情况一览表
例
2007 年 2008 年
句
句式类型
省略句 省略句
(狐狸)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 纸。郭异之,持以(之)白王。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之)为主薄, (两人)相与结友,(访)以女妻侃 子瞻。 人有小善,鲜不自称 李迪,贤相也。(断句) 今天以(之)授予,不可失也
2009 年 2010 年 2011
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
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
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
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
举例子讲解。
特殊句式
一、倒装句:所谓倒装,是比照现代汉 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符合 的,我们称之为倒装。
倒装类型:
1)、主谓倒装
二、被 动 句
•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
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 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 动者、实施者。
• (一)、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 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资治通
•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 水》)
(06年高考题:)下列各句,与“何 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君何以知燕王 B.夫子何哂由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何故而至此
(选A,此题考了介词宾语前置与动词宾语 前置。)
•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 飞》)
•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 飞》) •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 乡偶书》) •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 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 如: 见恕; 有何见教; 让你见笑了; 见谅
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 ( B) 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
B、敬希见谅。
C、为仲卿母所遣。 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三、省 略 句
•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 (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 •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1、考纲要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 用法 (B级)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 语前置、成分省略。
2、设题方式:1)判断省略成份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判断句
一般 句式 句式
被动句 省略句 疑问句
主谓倒装
特殊 句式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十介
十动(?)
•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1)宾语在动词前面
• 格式:
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
十动(?)
•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 • ④何伤(妨碍)乎? (《齐桓晋文之事》) •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 楚》) •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 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 “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 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 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 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 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后面要举例详细讲。
1、(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 孰乐?”( )曰:“不若与人” 王 对话中省略 2、欲呼张良与(之 )俱去。 3、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承前省略 ( 鼓)而竭。 4、沛公谓张良曰:“…… 公 蒙后省略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5、今以钟罄置( 于)水中。
省略介词
四、疑问句
•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
• 【4】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巩固训练】
判断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君何以知燕王?
2、宋何罪之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会于西河外渑池。 7、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动句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5)用 “即”“乃”“则”“皆”“本”“诚”“ 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 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⑤臣本布衣。 • ⑥且相如素贱人。 •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 ⑦君亡(流亡在外)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唯贤是用
•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 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 “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 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一般为介词“以”及其宾语)
• 格式:宾十介(以)十动
①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②一言以蔽之
③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④成语有:夜以继日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
前置
格式: 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 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宾语前置 判断句 省略句
公募善泅者,持利锯匿(于)上流水
省略句、状语
一般句式
一、判 断 句
•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 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②汝是大家子
•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