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省略句 一般省略主语、宾、介宾、谓、“于” 例如: 盖以(之)诱敌 必以情(处理) (触龙)入而徐趋 公弗许(之) 问之(于)客曰
3、宾语前置句;宾语在谓语的前面。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 之许也。”(陈寿《三国志· 诸葛亮传》)正常语 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 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 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 三、“关注修辞不可少 ”。 •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 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 (《小石潭记》) • 译文:从小石潭向西南望去,溪身像 北斗星一样曲折,溪流像游蛇那样流动, • 可以看到它一会儿显露一会儿隐没,它的 两岸像犬牙一样交错,无法探知它的 • 源头。 • 四、“艺术表达文采妙”。
4、主谓倒装:主语在谓语前面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5、定语后置:定语在中心词(名词)后面。 1、“之…者…”为标志, 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ჷ数量词。 如:“闻道百”(庄子《秋水》)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中心词+数词”, 例如:“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 二、“留、换、补、调要记牢”。 • 【留】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文惠 君”,“以资政殿学士行”中的“资政殿 • 学士”,“嘉祐二年”,“庐陵文天祥”等。 • 【换】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中的“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 【补】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中的“樊 哙”;“果地震陇西”中的“于”。 • 【调】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 记》) •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人教版
以下是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1. 判断句:
- 是亦走也
- 非死则徙尔
- 此殆空穴来风
- 当此之时,秦中地固千里之壤
- 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 惟无实者不详
- 斯固百世之遇也
-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梁氏也
- 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祖居之不幸也
- 唯恐夜中,病者卒相与俱亡
2. 倒装句:
- 既来之,则安之
-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 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 铸以为金人十二
- 拜送书于庭
- 徒见欺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 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3. 省略句:
- 则自经于沟上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 地险,易守也
- 非死则徙尔,一身将休戚何为
- 召有司案图
- 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 拜送书于廷
- 王之诸姑、兄弟及诸姑、姊妹之子女,皆远遣之
-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4. 被动句:
- 吾属今为之虏矣
- 为天下笑者
希望以上总结归纳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八年级下册人教
版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整理1.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由两个或更多单句组成的复句。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使用非常广泛。

并列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句子2。

”两个句子之间用“,”相连。

例如:诸侯并举,进逼秦境。

天地肆春,百草各秀。

2. 连接句连接句是指把两个或多个单句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复句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连接句也是一种常见句式。

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于是)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或“于是”相连。

例如:君子好学,必进于师。

——《论语·为政》优游自在,不求闲静。

——《庄子·逍遥游》3. 并列连接句并列连接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通常会使用一些连词来连接各个句子。

在文言文中,这种句式也非常常见。

并列连接句的基本结构为:“句子1,连词(如而、亦、且等),句子2。

”句子1和句子2之间用连词相连。

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天不我與,君亦不我與,豈不怨嗟!”(不但天不帮我,君主也不帮我,我怎能不悲伤!)《论语·卫灵公》:“不忠信,人不任也。

”(如果不忠实,就不会受到人们信任。

)4. 倒装句倒装句是指主谓语序颠倒的句式。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非常广泛。

它具有强调句子中的某一成分的作用,可以增加句子的表现力。

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如是、曰、曰是等)+主语+宾语/状语”。

例如:《楚辞·离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庄子·逍遥游》:“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

故至人知无为之有为,不言之有言,无为而有为,矛盾而并存。

”5. 并列倒装句并列倒装句是指由两个或多个倒装句并列连接而成的句式。

这种句式结构比较复杂,但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并列倒装句的基本结构为:“谓语动词+宾语1+主语1,连词+谓语动词+宾语2+主语2。

”例如:《庄子·逍遥游》:“肆意而无忧,安而不忘,随时而变古,能因事而制宜。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第一部分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归纳:在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文章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们将对这些句式进行总结归纳,方便读者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更好地应用这些句式。

1. 倒裝句倒裝句是指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使得句子的结构更加紧凑、生动。

例如:“不闻不问,而悔之晚矣。

”这句话中,“不闻不问”是主语,“而悔之晚矣”是谓语,把主语和谓语位置倒置,使得这句话更加通顺、有力。

2.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两个或多个简单句并列在一起,句与句之间没有任何从属关系。

例如:“君之所言,余甚赞同;然而,有一点须要慎重考虑。

”3. 独立主格结构独立主格结构是指句中有一个名词或代词作为独立主格,与主句之间没有任何语法关系。

例如:“夫人生于深宫,自当用其礼乐之道,以蕃息国家,谁知非但不蕃息,反而降低了道德水准。

”4. 比喻句比喻句是指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另一件事物,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表达。

例如:“入口如同登临仙境,获得的感觉宛若仙女掌心仙露般清甜。

”这句话用“仙境”和“仙露”来比喻味道和体验,使得文言文更加生动、形象。

5.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靠重复句子的语法结构、音韵、意义彼此呼应、相对间起到照应作用的句型句式。

例如:“金毛犬,玉辇轮。

”这句话中,“金毛犬”和“玉辇轮”分别由两个汉字组成,并且两者的形式、意义、韵律都相似。

总之,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使用得当,不仅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增强表达效果、提高阅读体验。

因此,在学习和研究文言文时,我们应该多加学习和应用这些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PPT 人教版 (共33张PPT)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PPT 人教版 (共33张PPT)
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 介词宾语省略
E. 介词省略 F.量词省略
省主语
(1)(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
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 (2)( 村人)见渔人,( 村人 ) 乃大惊,问( 渔人 )所从来, ( 渔人)具答之。( 村人 )便要还 家,设酒杀鸡作食。
其中又可分为:
1疑问句宾语 前置,
2否定句宾语 前置,
3凭借“是”、 “之”宾语前 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1)何苦而不平?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吾谁与归?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有什么
1.何有于我哉?(

2 . 微 斯 人 , 吾 谁 与 归 ? ( 我能和谁一道呢 )
3.子将安之? ( 到哪里
文言文特殊句式复习
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特殊句式?
一. 判断句 二. 倒装句 三. 省略句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 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 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 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 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 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一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 “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 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 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 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用“为”、“乃”、“则”等词表 示。 3.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 “也”。(即无标志)
3、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人教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人教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

高中课本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归纳常见特殊句式一、判断句通常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可以分为三个系列:“……者……也”系列、“乃、为”系列和无标志系列。

1.“……者……也”系列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例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③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游褒禅山记》)2.“乃、为”系列文言文判断句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有时在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构成另一个系列。

例如:①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3.无标志系列文言文中,有些判断句是没有任何标志的。

如:秦,虎狼之国。

(《屈原列传》)二、被动句分为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两大类。

1.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表被动的词语有“于”“见”“见……于……”“为”“被”“为所”“为……所……”等。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④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⑤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这类句子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例如: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③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语序而言的。

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又称介词结构后置)、谓语前置等几种。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试中特殊句式汇总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试中特殊句式汇总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考试中特殊句式汇总整理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动词用。

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2.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受”表示被动,构成“见(受)+谓语”的形式。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醉翁亭记》一文中的特殊句式

《醉翁亭记》一文中的特殊句式

《醉翁亭记》一文中的特殊句式《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一篇散文,现入选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下边整理这篇课文中的经典句式,并附原文分享给大家。

一、倒装句:1.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状语后置句)2.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是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3.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调整为“于两峰之间泻出”)二、判断句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醉翁亭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水落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庐陵欧阳修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三、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了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课文】醉翁亭记〔宋〕欧阳修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1. 倒装句: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的句子结构,例如:"子曰,知者不惑也。

"(孔子说,知道的人不会迷惑。

)2. 比拟句:用"如同","犹如"等词语表示比较,例如:"贪婪之心犹如风中之火。

"3. 并列句:用"与","或"等词语连接两个或多个并列的词、短语、从句,例如:"辛勤劳动,与知识相结合,方能获得成功。

"4. 定语从句:用"之","者","所"等代词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5. 状语从句:用"因","所以","然则"等引导的修饰性从句,例如:"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6.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表达疑问、反问的句子,例如:"人生何以为快乐?岂止于富有与权势乎?"7. 折叠句:通过重复的方式表达强调,例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也。

"8. 直接引语:直接引用别人的话语,常用于引述他人的观点或对话,例如:"他说道:“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都不会放弃。

”"9. 比喻句:用一个物体或事物来比喻另一个物体或事物,例如:"人的一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记录着不同的经历。

"10. 排比句:通过重复相同结构的句子或短语,形成一种韵律感,例如:"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归纳-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文言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陈太丘与友期行》(1)尊君在不(“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2)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4)止有剩骨;止露尻尾;止增笑耳(“止”通“只”,只、仅)二、古今异义三、一词多义顾: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到)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动词,知道)其: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指他);仁在其中矣(这、那;指的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恐前后受其敌(代词,它,这里指狼);止:一狼得骨止(停止);止增笑耳(同“只”,只、仅)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以后也(打算)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之:学而时习之.(代词,学到的东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复投之(代词,它,指狼)以:投以骨(“以骨投之”,把);以刀劈狼首(用)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形容词用作动词,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4)传不习乎(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新的理解与感悟),(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用作动词,喜欢,爱好)(6)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趣)(7)饭疏食饮水(名词用作动词,吃饭)(8)恐前后受其敌(名词用为动词,攻击,胁迫)(9)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作状语,像犬一样)(10)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打洞)(1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用作状语,从隧道,从柴草堆中打洞)(1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五、文言句式(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高中人教版课内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人教版课内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文专题复习——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

(1)“···者,···也”式1、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6、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者···”式1、敬柳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也”式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3、此天子气也。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5、此余之所得也。

6、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7、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

8、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9、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10、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1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12、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4)“····,···”式1、刘备,天下枭雄。

2、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6)用“乃、即、皆、则、必”等副词表示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4、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5、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

第一部分熟记篇熟记九文言文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所得出的一种句型,指用名词作谓语的句子往往不用判断动词“是”,但翻译时要加上,如“……,是……”。

1.“是”是一个指示代词,常用作判断句的主语是进亦忧,退亦忧(《岳阳楼记》)2.“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3.“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4.“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咏雪》)5.“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7.“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①非人哉(《陈太丘与友期行》)②非天质之卑(《送东阳马生序》)8.“……,……也”①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9.“……,……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10.“……者,……也”①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11.“……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12.“……,……”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邹忌讽齐王纳谏》)13.“……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二)被动句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愚公移山》),“感其”即“被……所感动”2.“为”表被动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为用”即“被……所用”3.“为……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为秋风所破”即“被秋风吹破”,“为”即“被”4.“于”表被动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即“被”(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油)自钱孔入(《卖油翁》)2.省略谓语再(鼓)而(气)衰(《曹刿论战》)3.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①可以(之)为师矣(《〈论语〉十二章》)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记》)③念无与(之)为乐者(《记承天寺夜游》)4.省略量词①林尽水源,便得一(座)山(《桃花源记》)②命夸娥氏二(个)子负二(座)山,一(座)厝朔东,一(座)厝雍南(《愚公移山》) 5.省略“于”①林尽(于)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记》)②坐(于)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小石潭记》)(四)倒装句1.谓语前置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②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2.宾语前置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何以战?(《曹刿论战》)3.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②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4.定语后置①马之千里者(《马说》)②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5.介宾结构后置①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躬耕于南阳(《出师表》)③屠惧,投以骨(《狼》)④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⑤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出师表》)二、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胜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句末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方柯,天才也。

”(方柯是天才)用“者”表判断“方柯者,中国之人。

”(方柯,是中国人)用“乃”表判断“是乃狼也。

”(这是狼)“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电脑是高科技用具)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一)宾语前置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2、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不拘于时,学于余。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3)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4)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练习题1、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

2、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3、大王来何操(司马迁《鸿门宴》)4、沛公安在(同上)5、子何恃而往(彭端淑《为学》)6、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7、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8、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9、唯利是图(二)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三)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四)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

例如: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

(《列子·愚公移山》)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4.介词结构后置。

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得双石于潭上。

(苏轼《石钟山记》)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韩愈《师说》)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司马迁《陈涉世家》)疑问词常见的疑问词有“何”、“安”、“乌”、“为”、“哉”、“奚”、“乎”、“耶”等例句“又安干毒耶?”(又怎么干去怨恨呢?)“尔亦知射乎?”(你也懂射箭吗?)“为何人哉?”(是什么人?)“夫子奚不时来观乎?”(您为什么不时常来参观呢?)“然则何时而乐耶?”(但是什么时候才能欢乐呢?)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见……于相当于被动句以……为……相当于“把……(当作)……”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唯……是“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与其……宁……相当于“与其……宁可……”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或者凝固结构。

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世代沿用,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它的分类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分为四种:第一种:表陈述语气常用的有:有以(有......用来)、无以(没有......用来)、有所(有.....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

第二种:表疑问语气常用的有: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休(把......怎么样)、得无......耶(大概......吧、恐怕......吧)等。

第三种:表感叹语气常用的有: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何......之(怎么......这样啊)等。

第四种:表反问语气常用的有:无乃......乎(恐怕、只怕)、不亦......乎(不是......吗)、得无......乎(难道......吗)、孰与、孰若(跟......相......)何......为(为什么......呢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的省略例如:民说之,使(之)王天下……介词的省略例如:方柯玩游戏(于)网吧。

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司马迁《鸿门宴》)()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左传·曹判论战》)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

例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同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