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在之前的物理学习中,掌握了基本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技能,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了解,但对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静电现象的认识尚不深入。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进一步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敢于质疑、探索。
3.强调安全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生活品质。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新课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引导: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科学原理?”
3.学生思考:让学生分享自己对静电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电荷的概念、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验电器的工作原理等。
2.教师示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验电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如何使用验电器检测电荷?
3.教师引导: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电荷概念和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
2.练习题示例:
-解释为什么摩擦头发后可以吸引小纸片?
3.鼓励学生课后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学生的进步和发现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为切入点,如摩擦头发后吸引小纸片、衣服上粘有灰尘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5.知识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尝试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组织课堂分享,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促进知识的内化。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或进行小实验来解决问题。
6.情感态度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体会物理学的美,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探索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等途径,掌握电荷知识。
2.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实验演示、问题解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的相互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
4.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揭示电荷的内在规律。
4.教师指导:教师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守恒定律等。
2.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纠正错误观念。
3.情感态度培养:强调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各小组汇报: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补充。
3.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各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点评,给予肯定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五)总结归纳
1.教学内容:对本节课所学的电荷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2.教学过程:
a.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原理等。
b.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c.教师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强调重点知识。
3.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பைடு நூலகம்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电荷现象为切入点,如静电、电荷在衣物上的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知识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实践探究,深入理解: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思考、总结,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3.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防护、电荷分离技术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经历了前两年的物理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针对本章节两种电荷的内容,学情分析如下:
1.知识层面:学生对电荷的概念已有初步认识,但对其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尚浅。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的特性和规律。
1.教学内容:针对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摩擦起电现象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教学过程:
a.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电荷间如何相互作用、摩擦起电的原理是什么等。
b.学生通过讨论、实验、查阅资料等方式,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共识。
c.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3.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正电荷与负电荷,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基本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源、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电荷的微观图像,讲解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介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互动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验电器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电荷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几个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解释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加深对电荷现象的理解。

《两种电荷》教案1

《两种电荷》教案1

电荷摩擦起电一、新课引入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由视频播放的奇特的现象,在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新课讲解(一)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总结出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并解释生活中现象,不但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二)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现象,共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三)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1.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电路的基本知识,了解了电流、电压等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电荷的认识处于初步阶段,对电荷的性质和规律理解尚不深刻。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已学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究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规律。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他们对物理实验充满热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实验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4.教师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电荷的概念、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强调重点知识。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尝试解释。
4.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4.小组合作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要求实验方案明确,操作步骤清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5.撰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保持字迹工整,绘图清晰。
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确保答案正确,解题过程合理。
3.多元教学,突破难点:采用讲解、演示、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突破教学难点。
4.互动交流,促进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电荷知识的理解。
5.知识巩固,拓展延伸: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引入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拓展学生视野。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九年级人教版物理全册15.1《两种电荷》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观察、感受 识,为
电荷在金属中可以_______, 说明金属是可以_____的。
新课学
课件动画:
习做铺
在金属中,部分电子可以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内部自由移

动,这种电子_________。
四、导体和绝缘体
自学课本,
课件、图片展示:
概括、提炼 锻炼学
3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溶液、
生的观
湿木等)
察能
导体导
金属:自由电子
力,分
电的原因:导体中存在自由电荷
分析、理解 析 能
食盐溶液:阴离子
力。
阳离子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干木、陶瓷、玻璃、橡胶、油、塑料、
空气等)
绝缘体不易导电的原因:电荷束缚在原子、分子之中,不能自由移
动。
(引导、分析原因:)
三、交流反馈:
自主小结
1、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
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
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知识 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观察、分析 激发学
二、合作探究
思考,小结。 生探究
1、演示实验:(1)与头发摩擦过的塑料梳子_____小纸片?
物理的
(2)摩擦过的气球_____头发?
自 学 课 本 、 兴趣,
(3)摩擦过的气球_____水流?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它们。

设计思路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用实验方法产生和观察电荷,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毛皮、塑料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荷的性质。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例如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这些重难点,我会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以及耐心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有需要,我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静电现象,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和观察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最新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顺着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总结:摩擦起电,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

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习和讨论。

1摩擦起电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2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2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理解电荷的抽象概念,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2.掌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将电荷知识与已学的电流、电阻等概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他们对电荷概念的抽象感。
2.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模型展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电荷概念:教师详细讲解电荷的概念,包括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作用规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展示,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体带电方法:教师介绍物体带电的常见方法,如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4.电荷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将电荷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电流、电阻等概念相结合,解释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和作用。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电荷的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涉及到力的作用,学生需要将这一规律与之前学习的力的概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理解。
2.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能够将电荷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静电、电荷分离等,这要求他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电荷知识与电流、电阻等概念的整合。
-学生需要将电荷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电流、电阻等概念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电路知识体系。

第1节 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第1节 两种电荷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

课题15.1 两种电荷教材分析1、知识构成及在本章中的地位:摩擦起电是学生熟悉的电现象之一,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2、课标要求:一是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展示了熟悉的生活现象“与头发摩擦过的梳子会吸引碎纸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现象,引起学生的关注,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课标的第二个要求是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教材编排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这个重要的实验,以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发展。

学情分析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中,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已有的学习方式、习惯、能力: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比如控制变量法的应用,还比较欠缺。

授课时间2017.05.04授课教师珠海香洲区第九中学张一帆课时:1课型新授课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规律2.学习验电器的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从摩擦起电出发认识两种电荷,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2.实验验证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判断带电体电荷的正负。

3.学习验电器的使用,了解其工作原理。

4.学会解释生活中有关静电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荷知识。
(4)开展电荷知识竞赛,设计趣味问答、小组对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
(5)推荐学生阅读电磁学相关书籍,如《电磁学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磁学知识。
(6)引导学生关注电磁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如磁悬浮列车、无线充电技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电荷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在运用电荷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最后,部分学生对电学领域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可能感到难以掌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形象化和简化解释,以降低学习难度。
(5)电磁学相关知识:介绍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如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为学生深入学习电磁学打下基础。
2.拓展建议
(1)阅读电学发展史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电荷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观察生活中的电荷现象,思考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观看电荷实验视频,学习实验操作方法,掌握电荷知识的基本技能。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电荷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电荷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电学发展史:介绍电学领域的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如富兰克林、库仑、法拉第等,了解电荷知识的发展历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6.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实验报告等途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为例,如塑料梳子梳头发、衣服上的静电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2.提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电荷是如何产生的?电荷间有哪些作用规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4.结合静电现象,思考静电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方法,并撰写一篇短文。此作业旨在提高学生对静电现象的认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5.完成课后练习题,涵盖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
6.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实验、电荷作用力演示等。拍摄实验过程或制作PPT,下节课分享学习成果。
4.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电荷知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涵盖电荷间作用规律、导体和绝缘体特点、静电现象等内容,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3.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练习中的难题。
(五)总结归纳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难点一:电荷间作用规律的理解与应用
学生在理解电荷间作用力方向、大小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来加深理解。同时,如何运用电荷间作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设想:设计电荷间作用力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总结规律。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利用课件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教学设计】《两种电荷》(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

【教学设计】《两种电荷》(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

【教学设计】《两种电荷》(物理人教九年级全一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实验,养成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电学,探究电的知识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有趣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神奇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实验。

神奇的电到底是什么?从今天我们就逐渐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设置疑问,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认真观察、思考。

二、探究新知【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实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很多,想用给你提供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手试试吗?【实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2.电荷间的作用【情景过渡】课件展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引导学生思考:图中现象说明了什么?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吸引纸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4.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3.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1.2.1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
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

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

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难点: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评价任务】
1.全部学生能说出相互摩擦后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是因为物体带了电,并能列举出2-3个生活中利用或防止摩擦起电的例子。

2.100%的学生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全部学生能说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能用原子的核式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4.能列举3-5种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从自由电子的角度解释导体和绝缘体导电的原因。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生生合作,互相纠错
组内交流:将自主学习和自学检测中疑难问题进行交流.时间:
3分钟,组长掌握组内的情况,记录没能解决的问题.发言要求:起
立讨论、声音洪亮、言简意赅、明确清晰。

(二)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先独立思考,并记录自己的疑惑,然后小组交流,最后个人整
理。

(1)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小组讨论: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_________________的性质来判断;
例: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或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
轻小物体也带电?
②利用电荷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③用检验仪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④验电器的构造:在图中标出。

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说明了___________不同。

小组成员充分挖掘教材,组内讨论得出小组内的统一见解。


后组间展示和点评。

教师疑难点拨。

点拨: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
验。

(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检
验(吸引时两种情况)
方法三:用检验仪器——验电器
①验电器结构:如右图
②检验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③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讨论: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带电的多少?
通过实验探究电
荷间的相互作用
规律




附:板书设计
15.1两种电荷
1.摩擦起电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原子及其结构
4.摩擦起电的实质
5.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反思】
附件1:教学目标叙写解读
1.学习目标的设计要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和学情三方面的分析。

2.学习目标的设计要把课程标准分四步细化分解,找到本节课的核心目标。

即: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3.核心目标的分解
第一步:分析陈述方式、句型结构和关键词。

观察摩擦起电现象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观察”;核心概念(关键词)为:“摩擦起电现象”,属于事实性知识。

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陈述方式:体验性目标+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探究并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属于事实性知识。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动词为“知道、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原子的核式模型”,属于事实性知识。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陈述方式:认知性目标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学习环境)+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核心概念(关键词)
行为条件是“通过实验”;行为动词为“了解”;核心概念(关键词)为:“物质的导电性”,属于概念性知识。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行为动词“知道”、“认识”隶属的认知水平为“了解”。

“了解”:用于直观的事物,是对具体的科学事实、方法、过程、概念、原理、规律的认识和记忆。

行为动词如:说出、写出、背诵、辨认、识别、认识、知道、举例、描述、列举、复述、回忆、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第六步:综合上述思考,叙写出学习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附件3:表现性任务设计
“两种电荷”的表现性任务设计
1.任务情景:九年级学生学习人教版初中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时,学生在课堂上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然后在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

2.任务撰写:根据要求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小组内合作实验,探究电荷间的作用规律的作用。

3.
指导语:先设计好实验方案,然后小组内合作实验。

4.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