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语文试卷(含附加、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试题(一)(含解析)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语文下学期教学情况调研试题(一)(含解析)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届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一)(3月)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知难而上的勇气,一碰到困难便裹足不前,退避三舍.....B. 治学严谨的他写这本书决非率尔操觚....者可比,因此科学性的错误是不会有的。

C。

他就是这个样子,每次说话都要把一件小事渲染成大事,危言危行....,令人厌烦.D. 新近加盟这家明星企业的他,才华出众,待人谦恭得体,处处让人刮目相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B项,率尔操觚:原形容文思敏捷;后指写作态度不严肃,没有慎重考虑,就轻率地写,随意着笔..A项,退避三舍: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属于望文生义;C项,危言危行: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望文生义;D项,刮目相看: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不合语境.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比如题中的“退避三舍”。

第二,辨析色彩。

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比如题中的“惺惺相惜”。

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

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

在下列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A。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云雾缭绕的南迦巴瓦峰,她神秘冷艳,不管游客如何翘首以待,也不轻易示人以真容。

江苏苏锡常镇四2017届高三二模检测卷

江苏苏锡常镇四2017届高三二模检测卷

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7 届高三二模检测卷语文试题注意:本试卷共6 页,19 小题,满分160 分。

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请依据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地区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 15 分)1.以下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他最大的缺点就是缺少知难而上的勇气,一遇到困难便停滞不前,退避三舍。

B.治学谨慎的他写这本书决非率尔操觚者可比,所以科学性的错误是不会有的。

C.他就是这个样子,每次说话都要把一件小事衬着成大事,危言危行,令人厌烦。

D.新近加盟这家明星公司的他,才干盖世,待人谦和得体,到处让人刮目相待。

2.在以下各句中,所引诗文名句不切合语境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A.“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云雾缭绕的南迦巴瓦峰,她神奇冷艳,不论旅客如何翘首以待,也不轻易示人以真容。

B.“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你应当抓住此刻的青春年光,奋斗向上,不然终将一事无成。

C.能够看到,罔顾历史发展规律,保护很少量皇权阶层利益的人,终究被历史厌弃,正所谓“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D.“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古今中外凡有建树的作家无不在炼字、炼句、炼意上沥尽心血,苦心经营,此后修成正果。

3.以下春联波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摆列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 分)①哪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④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A.②④①③ B .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4.以下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为哪一项( 3分)A.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在下边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连接最适合的一项为哪一项(最后的建议,▲,▲,▲,▲3 分),▲,让它们在文学的国土上争得各自的地盘。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附答案

江苏省苏州市2017届中考语文二模试题第一部分(24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见字如面”,一个个特别“中国”的文化类节目触动了无数观众对“诗和远方”的美好________(遐想畅想)。

(yuán)远流长的文化长河,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níng)练丰富的核心价值观,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增添了(xuàn)丽的风景。

树立文化自信,创作更多植根传统土壤、_______(结合融合)时代气质的文化精品,我们的精神殿堂定将更加灿烂(huī)煌。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yuán)远流长②(níng)练③(xuàn)丽④(huī)煌(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面横线上。

①______________②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目。

(10)(1)子曰:“三人行,_______________。

择其善者而改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2)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3)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

(王勃《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5)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6)最爱湖东行不足,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7)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8)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3.名著阅读(5分)(1)《水浒传》中有“真假李逵”,《西游记》中有“真假行者”,请问:“假李逵”是谁?“假行者”又是谁假扮的?(2分)①▲②▲(2)找出下列对名著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水兵朱赫来是个老布尔什维克,他对保尔的思想与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参考答案

南京市、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Ⅰ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

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 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 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 分)(▲ )A.这部作品的可贵在于底蕴的深厚,在于思想的争鸣,在于审美的价值,“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者不妨通过阅读来一起欣赏、探寻。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人只有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心澄如镜,视野开阔,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心态。

C.近年来,常有一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采用断章取义的伎俩,写文章奚落、诋毁鲁迅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D.老一辈虽然离开了岗位,但“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依然关心着年轻一代,关注着自己奉献毕生的事业。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详注详解述评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 2017 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详注详解述评

江苏南京市、盐城市2017 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详注详解述评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二十四节气的▲与时令奇异吻合,名称具有东方田园美与古典诗意美。

如“惊蛰”,两个汉字组合在一起,就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在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生灵被唤醒了,睁开惺忪的双眼,▲地向太阳敞开了各自的门户。

历代诗人也以天地节气丰富了汉语的表达空间,并以汉语印证了天地节气的真实不虚和▲。

A.气候不谋而合不可思议B.气候不约而同不可理喻C.物候不约而同不可思议D.物候不谋而合不可理喻1.C。

注意比较不同语素的差异,“气候”应该是与气象有关,“物候”则是生物学现象,从语境看,讲的不是天气,而是生物的变化。

“不约而同”与“不谋而合”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有二,一是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侧重动作;二是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作谓语,“不约而同”多作状语。

有趣的是,2016届南京盐城一模的第一题词语辨析也涉及了“不可理喻”,当时是与“捉摸不透”比较。

此外,文科附加题的第一题文学常识也重复了2014届的文科附加题对“二程”的考查,难道是为了向过往的经典试卷致敬吗?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全球首颗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后,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成功构建,标志着中国量子科学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B.二次元电影《你的名字》火遍全国,浪漫唯美的故事、让人有截屏冲动的精美画面,广大网友如痴如醉,带给人前所未有的体验。

C.成都市区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确定了古蜀文明考古学意义上的“宝墩、三星堆、金沙三部曲”,从而解决了三星堆的来龙去脉。

D.2017年《社会蓝皮书》披露,我国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大约66.72%左右的被调查者表示,过去一年“一本书都没有读”。

2017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语文试卷(含附加、答案)

2017届苏锡常镇四市二模语文试卷(含附加、答案)

2016-2017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2017年5月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个虎口没能脱险的人间惨剧,▲ 了整个春节期间的舆论场。

好多人指责逃票翻入虎园的游客▲ ,这没毛病。

只不过,世间的各种不堪与罪恶中,逃票实在▲ ,怎么就让一众旁观者咬牙切齿呢?A.贯穿责无旁贷无足轻重B.贯注咎由自取无足轻重C.贯注责无旁贷微不足道D.贯穿咎由自取微不足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专家提醒市民,夏季健身体能消耗大,锻炼能否达到健身的目的,关键在于运动项目适宜、运动强度适当、运动时间合理。

B.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自然之美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培育。

C.福岛核电站看不到头的灾难背后,是日本核能行业数十年来伪造安全报告、隐瞒死亡事故和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造成的。

D.曹聚仁的《鲁迅评传》颇具见识,虽史料不足,但许多专家认为,“评传”无须对此要求太多,堪称迄今写得最好的鲁迅传记。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 ,▲ ,▲ 。

▲ ,▲ ,▲ 。

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②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③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④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⑤“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⑥“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⑥③④⑤②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②⑤③①5.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

2017苏锡常镇二模语文(含优秀作文)

2017苏锡常镇二模语文(含优秀作文)

•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 项是(3分) • 最后的建议, ▲ , ▲ , ▲ , ▲ , ▲ ,让 它们在文学的领土上争得各自的地盘。
• ①充满活力的批评必须富有攻击性
• ②适度的流派之争都应当被恢复起来
• ③批评应该有助于催生价值观与趣味的分化
• ④具备维护个人观点的强劲自卫能力 • ⑤为制定并部署建立这样的文学生态环境之计划
• 二手时间
• •
无锡市第一中学考生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一天常常要花三至四个小时 与人交流。我不用笔记录,我用录音带。” • 八十六岁的阿列克谢耶维奇站在讲台前,与中国读 者分享她创作《二手时间》的经历,讲至此处,她稍稍 停顿了一下。 • 一个作家与一支笔,那是会产生化学反应的。在文 字的排布与词语的筛选中,倾向性便出现了。而录音带 不同,那沉默的长方形匣子,一言不发地记录下所有发 生的瞬间,细小至一次咳嗽,一声叹息,于是,完整的 不加任何人为篡改的原始情感便呈现出来。 •
• 14.文中画线的句子写出了孟安卿什么样的心理?请简 要分析。(4分) • 答: • 激动和恐慌。 • 激动是朱太太和女儿还住在这儿,就要看见想念的人。 (2分)
• 恐慌是因为果园城的变化很大,担心相见的结果会令自 己失望。(2分)
• 15.探究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 答:
• 知道昔日恋情不可能挽回,不愿将心中的幻梦打碎; • 没法割舍与果园城的感情; • 离开果园城开始新的生活。(每点2分)
• 3.下列对联涉及的传统节日按一年中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①何处题诗酬锦句,有人送酒对黄花。 • ②叶脱疏桐秋正半,花开丛桂树齐香。 • ③禁火今年逢春早,飞花镇日为人忙。 • ④玉宇无尘一轮月,银花有焰万点灯。 • A.②④①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 答案:B • 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3分) • A.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 B.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 C.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 D.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答案:C

2017-2018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2018年5月注意: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暴等一切与生命作对的怪物▲之地。

(2)每个人的心情会通过他的穿着打扮泄露▲,而时尚其实说的就是这种沟通的技巧。

(3)中国宫殿式建筑、新民族形式建筑、西方古典式和现代派建筑在这里和谐相处,体现了这个城市▲的气度。

A.盘踞千头万绪博大精深B.盘踞蛛丝马迹兼收并蓄C.占据蛛丝马迹博大精深D.占据千头万绪兼收并蓄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2017年中国工程院的新晋外籍院士,除比尔·盖茨外,还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长安道琳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咖”也获此殊荣。

B.经历了三个月在中日韩各地打三十场正式比赛,柯洁熬了过来,最终夺得了第21届“三星车险杯”冠军。

C.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德国人认为“中国制造”是“德国制造”的对手,但仅有11%的德国消费者拒绝中国产品。

D.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复兴过程中真正起到促进作用,是确定某种传统文化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

3.下列诗句中,与“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

B.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C.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D.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4.依次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血红的夕阳隐去山后,天空纯金一般烁亮,眼前一片混沌的金黄。

鸣沙山被天边的霞光勾勒出完美的线条,▲,▲。

▲,▲,▲,▲。

①天低了地窄了原野消失大海沉没②惟有这凝固的沙山③如同宇宙洪荒时代的巨型雕塑群④如同一座巨大的金字塔⑤矗立于塔什拉玛干沙漠的起点或是尽头⑥在夜色中静静蹲伏A.③⑥①②④⑤B.①③⑤②④⑥C.④⑤①②③⑥D.②③⑥①④⑤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岳阳楼的一组是(3分)①南极潇湘千里月北通巫峡万重山②百代题诗至崔李一楼抗势压江湖③吴楚乾坤天下句江湖廊庙古人情④词赋千秋唯一序江山万里独斯楼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度苏锡常镇四市高三教学情况调研(二)语文2017年5月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一个虎口没能脱险的人间惨剧,▲ 了整个春节期间的舆论场。

好多人指责逃票翻入虎园的游客▲ ,这没毛病。

只不过,世间的各种不堪与罪恶中,逃票实在▲ ,怎么就让一众旁观者咬牙切齿呢?A.贯穿责无旁贷无足轻重B.贯注咎由自取无足轻重C.贯注责无旁贷微不足道D.贯穿咎由自取微不足道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专家提醒市民,夏季健身体能消耗大,锻炼能否达到健身的目的,关键在于运动项目适宜、运动强度适当、运动时间合理。

B.从看似平淡无奇的文字里发现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自然之美的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需要长期的培育。

C.福岛核电站看不到头的灾难背后,是日本核能行业数十年来伪造安全报告、隐瞒死亡事故和对地震危险性估计不足造成的。

D.曹聚仁的《鲁迅评传》颇具见识,虽史料不足,但许多专家认为,“评传”无须对此要求太多,堪称迄今写得最好的鲁迅传记。

3.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C.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D.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 ,▲ ,▲ 。

▲ ,▲ ,▲ 。

①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②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③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④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⑤“二十四节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⑥“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A.①⑤②⑥③④B.①⑥③④⑤②C.⑥③④①⑤②D.⑥④②⑤③①5.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分)国内的书店为何无法在专业阅读与公共阅读之间作出区分?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专业研究者往往不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更不愿投入到公共写作中去,而政府与社会对于公共文化从业者的压制与吝啬,也使得公共文化雪上加霜,反倒成为一种奢侈消费。

要么去听于丹,要么只能硬着头皮去读章太炎的国学。

显然,这是一种深刻的公共智识危机,它不仅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而且加剧了知识鸿沟,它让专业研究者越来越远离公共的知识需求市场,并且多少还有一些带着孤傲的自鸣得意;另一方面,“无良书商”攒集着各种不可靠的鸡汤知识读本,获取丰厚的利润。

A.要消除知识鸿沟必须充分重视公共文化的培育。

B.当前图书市场出版物品种单一限制了国人的阅读乐趣。

C.专业研究者应担负为公众提供适合的公共阅读产品的责任。

D.“无良书商”追求丰厚的利润使公众的阅读成为奢侈消费。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奇零草①序[清]姜宸英予得此于定海,命谢子大周抄别本以归。

凡五七言近体若干首,今久失之矣,聊忆其大概,为之序以藏之。

呜呼!天地晦冥,风霾昼塞,山河失序,而沉星殒气于穷荒绝岛之间,犹能时出其光焰,以为有目者之悲喜而幸睹,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

客为予言:“公在行间,无日不读书,所遗集近十余种,为逻卒取去,或有流落人间者。

此集是其甲辰以后,将解散部伍,归隐于落迦山所作也。

”公自督师,未尝受强藩节制,及九江遁还,渐有掣肘,始邑邑不乐。

而其归隐于海南也,自制一椑②,置寺中,实.粮其中,俟粮且尽死。

门有两猿守之,有警,猿必跳踯哀鸣。

而间.之至也,从后门入。

既被羁杭城,远近人士,下及市井屠贩卖饼之儿,无不持纸素至羁所争求翰墨。

守卒利.其金钱,喜为请乞。

公随手挥洒应之,皆正气歌也,读之鲜不泣下者。

独士大夫家或颇畏藏其书,以为不祥。

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

虽历变患,逾不可磨灭。

历观前代,沈约撰《宋书》,疑立《袁粲传》,齐武帝曰:“粲自是宋忠臣,何为不可?”欧阳修不为周韩通立传,君子讥之。

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明长陵不罪藏方孝孺书者,此帝王盛德事。

为人臣子处无讳之朝,宜思引君当道。

臣各为其主,凡一切胜国语言,不足避忌。

予欲稍掇拾公遗事,成传略一卷,以备惇史之求,犹惧搜访未遍,将日就放失也。

悲夫!【注】①《奇零草》为明末清初民族英雄张煌言的诗集,因为写于“或提师北伐,或避虏南征”的战斗岁月的间隙,颇多散佚,“零落凋亡,已非全豹”,故名“奇零草”。

②椑:棺材。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实.粮其中实:填满B.而间.之至也间:从小路C.守卒利.其金钱利:贪图D.元听.湖南为宋臣李芾建祠听:听任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张煌言的诗集之所以残缺不全,原因之一是战火动乱,未善保存;二是清廷严禁存传抄录,更不用说刊刻了。

B.文章以“争求翰黑”的“市井屠贩卖饼之儿”与“畏藏其书”的“士大夫家”对比,暗含对士大夫贪生惧祸的指斥。

C.文章列举前代修史中正反两方面的史实,赞颂历代帝王的盛德,批评沈约、欧阳修等人明哲保身的做法。

D.作者身处“天地晦冥”之世,不能直言胸臆,故序文叙事不求其详,论理不求其透,文辞隐晦曲折。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9分)(1)虽其掩抑于一时,然要以俟之百世,欲使之终晦焉,不可得也。

(2)不知君臣父子之性,根于人心,而征于事业,发于文章。

9.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作这篇序言的目的。

(4分)三、古代诗歌鉴赏(10分)10.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曲于鹄偶向江边采白蘋,还随女伴赛江神。

众中不敢分明语,暗掷金钱卜远人。

采莲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1)比较两首诗主人公的不同形象。

(6分)(2)前人评价《江南曲》“一片心情只自知,‘偶向’‘还随’‘暗掷’妙极形容”,请作简要分析。

(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庄子·逍遥游》)(2)此中人语云:“▲ 。

”(陶渊明《桃花源记》)(3)▲ ,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4)岂无山歌与村笛?▲ 。

(白居易《琵琶行》)(5)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苏轼《赤壁赋》)(6)▲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7)子曰:“老者安之,▲ ,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8)▲ ,不焚林而猎。

(《淮南子·主术训》)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赛里木湖周涛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特别是当你处在人生的秋天。

让溪流聚集起来,让河水交汇起来,让雨水或雪水贮蓄起来,根据地形自然的状态,造成一个非人工的海子,那就是湖。

湖不是海——它没有那么伟大;湖也不是水库——它要柔和自然得多;一般说来,它躺在那儿。

它使周围变得潮湿了一些,滋润了一些;它使天空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蓝;使近处的山呈黛色,阴坡的松林幽静,使远处的山白发肃然。

一般来说,它躺在那儿。

它不像山那样远远地就跑过来迎接你,而是躺在那儿,等着你突然发现它。

它喜欢静静地微笑着看你吃惊。

这就是赛里木湖。

一个思想就应该是这样,经过无数条水系的源源不断的补充,经过地貌之下的颅骨加固合拢,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圆或椭圆的、深邃的内陆液体领域。

思想之所以称为思想,就因为它是圆的。

从它的任何一点出发,走完全程终点都复合在起点上。

瞧,被称为思想的这个东西有多么深邃,同时又有多么清澈透明!它深邃到使人不敢轻率地去游泳,仅只挽起裤腿在岸边浅涉一番,就足以使人领略到它的内涵,它强大而令人畏惧的吸力;而它的清澈透明,则让人一望见底却倒吸一口凉气,那见底的明澈里,反射着无数层游动的光影、光环、光斑,造成无法分辨的幻象,使真实与虚幻浑然一体,因而更加捉摸不清。

这是那种比浑浊更深奥百倍的明澈!赛里木湖——多美的名字!这名字本身就有一种清澈的深邃,有一种高雅的韵味,有一种特殊的蓝,令人心醉。

你是伟大的海洋在撤离时留给伊犁河谷的一滴巨大的泪珠。

汪汪的,闪闪的,既像美人腮边泪也像英雄颊上泪,妩媚而又刚健。

你就是我们的海。

在亚洲腹地远离海洋的地方,你给了我们一个海的缩影,一个海的模特儿,让我们按照你的面貌在想象中放大去理解。

因而,你又是本关于海的初级教科书。

当我们散步在你身边的时候,可以看到成群的水鸟翩飞降落,成为浮动在水面的一片黑点,同时浴着水色和光影。

身材修长的马正垂着颈,披着头发,小小翼翼地亲吻你的水面,唯恐不慎弄皱了你的面容。

你与牧人的世界如此和谐。

他们爱你,你也爱他们。

你从不曾因为他们贫穷而鄙弃他们,相反,你把自己当成他们当中的一员,和他们气味相投。

你就是在他们当中找到平静的,你必须平静才能生存下去,而这,只有牧人才能给你。

那些城市里的“湖”,你当然知道它们的窘状和自得难解难分,它们是供人娱乐的一池,而你,才是真正的湖。

总是这样,在远离喧闹的地方,思想默默地积蓄、沉淀,变得清澈起来,辽阔起来。

所有的游客和路人,在你的身边赞叹,夸奖,似乎在这片刻,你成了他们的一样东西,而与牧人毫无关系,然后,他们拍拍屁股,驱车远去,你仍留在牧人身边,谁也带不走你。

在众多的游客和路人当中,有人感觉到一丝惭愧吗?面对你,有人照到自己灵魂深处的弱点吗?若有,他可能会想到这些。

赛里木湖,人们是多么肤浅又多么自以为是呀,我愿意代替他们向你道歉,说:“我们对不起你!”它听也不听。

脸上犹自泊着宁静神秘的微笑。

(节选自《伊犁秋天的札记》)12.“应该让思想的水散漫成湖”,从文章内容看,思想与湖有哪些相似点?(4分)13.文中用了哪些对比来突出赛里木湖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6分)14.本文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15.探究文章结尾处“我们对不起你!”一句的丰富意蕴。

(6分)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美的历程》结语李泽厚①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匆匆巡礼,到这里就告一段落。

不知鸟瞰式的观花,能够获得一个虽笼统却并不模糊的印象否?②艺术的各种突出的不平衡性,经常使人怀疑究竟能否或应否作这种美的巡礼。

艺术与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艺术各部类之间的不平衡,使人猜疑艺术与社会条件究竟有无联系?能否或应否去寻找一种共同性或普遍性的文艺发展的总体描述?民生凋敝、社会苦难之际,可以出现文艺高峰;政治强盛、经济繁荣之日,文艺却反而萎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