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集)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一、导入激学:满天星斗的夜空,形形色色的建筑群,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和道路,五彩缤纷的自然界……只要你注意观察,就会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里。
二、导标引学学习目标:1.认识不同的几何体,初步体会几何研究的对象、方法、并感悟抽象的数学思想。
2.了解从物体抽象出来的几何体、平面、曲面等概念的定义。
3.知道正方体、圆柱、圆锥、球等都是几何体,能认识表示它们的图形。
三、学习过程(一)导预疑学请你利用10分钟,自学课本第4页至第6页,并完成以下问题:1.说出下列立体图形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2.上题中棱柱有:,棱锥有。
(填序号)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都是几何体,几何体简称_____。
4.观察下列实物图片,它们的形状分别类似于哪种几何体?①②③④⑤(二)导问互学问题:棱柱与圆柱、棱锥与圆锥的区别与联系:顶点棱侧面底面棱柱圆柱棱锥圆锥解决问题评价:(三)导根典学在下图中的三幅图案中,你分别看到了哪些图形?它们是怎样组合而成的?(四)导标达学1.下列几何体,是由一个曲面和两个平面围成的是_____。
A B C D2. 一个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正方体是棱柱。
B.电视机的形状类似于球体。
C.生活中应用的六角螺母的形状类似于圆柱。
D.鸡蛋的形状类似于圆锥。
3.一个七棱柱共有个面,条棱,个顶点,形状和面积完全相同的只有个面.4.图中的的几何体由几个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几条线?它们是直的还是曲的?5.下列几何体中不是多面体的是( )A、立方体B、长方体C、三棱锥D、圆柱6.下列几何体没有曲面的是()A、圆柱B、圆锥C、球D、棱柱7.下列图案是由哪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8.请你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和两条线段组合几幅新奇、有趣的图形,并给出文字说明。
反馈评价:四、导法慧学1.将所学知识纳入知识体系.2.本节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据此请总结此类问题的解题思路.3.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你还有疑问吗?设计人:王望中学王志海1.2 几何图形一、导入激学:我们学过的长方体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二、导标引学学习目标:1.认识点、线、面、体,初步感受“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生活实例。
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8篇】
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计划大全、策划方案、报告大全、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条据文书、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plan summaries, planning plans, report summaries, insights, speeches, written documents, essay summaries, lesson plan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8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导学案《配方法 》导学案
第2课时配方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请把方程(x+3)2=5化成一般形式,并由一名学生口答.问题:(追问)那么你能将方程x2+6x+4=0转化为(x+3)2=5的形式吗?由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通过配方进一步体会“降次〞的转化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配方的方法.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6页“探究〞到第7页例1上面的局部.(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下面的探究提纲,如果觉得有困难就先完成②,③,再完成①.(4)探究提纲:①解方程x2+6x+4=0.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6x= -4;配方:两边都加9,使得左边配成x2+2b x+b2的形式,得x2+6x+9=;变形:把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x+3)2=5;降次:运用平方根的定义把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3=±;求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1=-3, x2= --3.②回忆完全平方公式填空:a2+2ab+b2=(a+b )2,x2+6x+9=(x+3)2.③为什么要在x2+6x=-4两边加9而不是其他数?因为两边加9,式子左边可以恰好凑成完全平方式.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时的难点和易错点.②差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配方.(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错误.4.强化:(1)配方的依据和步骤.(2)试一试:对以下各式进行配方: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7页到第9页的例1.(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分析和解答过程,注意把方程转化为你能解的形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仿照方程x2+6x+4=0的解法解方程(1),然后对照课本纠错.②方程(2)、(3)中是怎样化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两边同除以原二次项的系数③方程(3)没有实数根的依据是什么?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移项时要注意些什么?移项时需注意改变符号.⑤请小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②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③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④降次;⑤解一次方程.⑥解方程(x+n)2=p.①当p>0时,那么x+n=±,方程的两个根为x1=-n, x2= --n.②当p=0时,那么(x+n)2=0,开平方得x+n=0,方程的两个根为x1=x2= -n.③当p<0时,那么方程(x+n)2= p无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主要了解学生解方程配方时是否存在困难,计算是否错误,书写格式是否标准.②差异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用配方法解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吗?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小组交流协作状况、学习效果及缺乏等.(2)(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方法上,仍突出数学研究中转化的思想,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心.(2)在练习内容上,有所改良,加强了核心知识的理解与稳固,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本方法,后面的求根公式是在配方法的根底上推出的,配方法在使用时又与原来学习的完全平方式联系密切,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既是对原来知识的稳固,又是对后面学习内容的铺垫.在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求解中也同样使用的是配方法,因此配方法是一种根本的数学解题方法.(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一、根底稳固(70分)1.(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x2+6x+7=0时,配方后得的方程为(B)A. (x+3)2=16B. (x-3)2=16C. (x+3)2=2D. (x-3)2=22.(20分)填空.(1) 4x2+4x+1=(2x+1)2(2) x2-x+=(x-)23.(40分)用配方法解以下方程.(1)x2+10x+9=0;(2)4x2-12x-7=0;解:移项,x2+10x=-9, 解:移项,4x2-12x=7,配方,x2+10x+25=16, 系数化为1,x2-3x=,(x+5)2=16, 配方,x2-3x+=4,x+5=±4, (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1,x2= -9. x-=±2,方程的两个根为x1=72,x2= -12.(3) x2+4x-9=2x-11; (4) x(x+4)=8x+12解:移项,x2+2x= -2, 解:化简移项,x2-4x=12,配方,x2+2x+1= -1, 配方,x2-4x+4=16,(x+1)2= -1, (x-2)2=16,方程没有实数根.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6,x2= -2.二、综合应用(10分)4.(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4x2-x-9=0.三、拓展延伸(20分)5.(20分) 当a为何值时,多项式a2+2a+18有最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解:对原式进行配方,那么原式=(a+1)2+17∵(a+1)2≥0,∴当a= -1时,原式有最小值为17.第2课时单项式一、导学1.课题导入:我们的学习引言与上节例1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式子:100t,0.8p,mn,a2h,-n,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呢?它叫做什么式呢?板书课题:单项式.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表达并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②会正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式子探究单项式的意义,学会归纳和总结.〔3〕情感态度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3.学习重、难点:重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意义.难点:确定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56页“思考〞至第57页“思考〞上面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仔细阅读课文,圈点重要内容和提示,结合例题进一步理解概念.(4)自学参考题纲:①什么叫做单项式?什么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式子是数字或字母的积,系数是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次数是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和.②以下各式是不是单项式?为什么?23, -m, 0, 2x , 12a 2b, 213x +, -2x y πa 3πabc, (π-3)aR 2 213x +和(π-3)aR 2因为含有加减号,所以不是单项式,而2x和-2x y πa 因为分母中有字母,所以也不是单项式.③填表二、自学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地抽查局部学生的自学提纲完成情况.〔2〕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不能正确确定系数、指数的情况进行点拨指导.2.生助生: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四、强化1.概念: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2.考前须知:(1)圆周率π是常数.(2)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2b等.(3)系数是-1时,1省略不写,但“-〞号不能省.(4)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3.练习:〔1〕判断以下各式是否是单项式.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x+1(×);1x (×) ;πr2(√);-32a2b(√);22(2)3x y(√)第三、四、五个式子是数字与字母乘积的形式所以是单项式. 系数和次数:πr2:系数:π;次数:2-3 2a2b:系数:-32;次数:322(2)3x y -:系数:2(2)3-;次数:3. 第一个式子有加号,第二个式子分母里有字母,都不是单项式. 〔2〕下面的判断是否正确?-7xy 2的系数是7;(×)-x 2y 3与x 3没有系数;(×)-ab 3c 2的次数是1+3+2 = 6(√);-a 3的系数是-1;(√) -32x 2y 3的次数是7;(×)13πr 2h 的系数是13.(×) 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以及存在的缺乏.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本节课学习中大家在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内容是概念学习课,教学过程要重点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由学生观察、分析、比拟,找出单项式的共同特点,教学时可充分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法那么,并在应用时互相学习.一、根底稳固〔第1、2、3题每题10分,第4题20分,共50分〕1.〔40分〕在代数式3ab ,x,xy-1,1, 2a b +,3x 中,单项式有3ab ,x,1. 2.(30分)填表:二、综合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3.〔20分〕(1)假设2x 2y m-2a 是6次单项式,试求m 的值;(2)假设〔m-5〕x2y|m|-2a是6次单项式,试求m的值. 解:〔1〕∵2+m-2+1=6,∴m=5.〔2〕∵|m|-2=3且m≠5,∴m=-5.三、拓展延伸〔20分〕4.(10分)以下单项式:-x,2x2,-3x3,4x4,…(1)根据它们的排列规律,写出第101,102个单项式;(2)写出第n个单项式的表达式.解:〔1〕-101x101,102x102.〔2〕n(-x)n.。
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有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最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数学上册《直线、射线、线段》导学案
4.2 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线段、射线和直线,你能形象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你还能说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吗?这节课我们就开始进一步对它们的意义、表示法及联系进行研究.(板书课题)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②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③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3)情感态度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3.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并领会直线的性质,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及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5页至倒数第4行止.(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看课本,并结合下面的提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4)自学参考提纲:①探究并回答下面的问题:a.如图,经过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经过两点A,B呢?动手试一试.·BO··A经过点O能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A、B只能画一条直线.b.经过两点画直线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怎样理解“确定”一词的含义?d.想一想,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原理的例子,与同学交流一下.做家具时弹墨线.②a.为了便于说明和研究,几何图形一般都要用字母来表示,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点”用大写字母表示,那么,“直线”又该如何表示?b.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直线:直线GH(HG),直线m.c.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把错误的语句改正过来:Ⅰ.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Ⅱ.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b”.Ⅲ.一条直线既可以记为“直线AB”,又可以记为“直线BA”,还可以记为“直线m”.Ⅰ.×;直线a;Ⅱ. ×;直线AB;Ⅲ.√.③a.观察右图,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Ⅰ.点O在直线l上(填“上”或“外”);直线l经过(填“经过”或“不经过”)点O.Ⅱ.点P在直线l外(填“上”或“外”);直线l不经过(填“经过”或“不经过”)点P.b.由a总结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同学交流一下.c.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Ⅰ.直线EF经过点C Ⅱ.点A在直线l外Ⅰ.Ⅱ.④a.如图,请描述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直线a和直线b相交于点O.b.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Ⅰ.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P.Ⅱ.三条直线m、n、l相交于点E.Ⅰ.Ⅱ.2.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差异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2)生助生: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帮助解决存在的疑点问题.4.强化:(1)直线的性质及其表示方法;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的意义.(2)练习:用适当的语句描述图中点与直线的关系.解:①点B在直线l上,点P、A在直线外不同的两侧.②点A在直线b、c交点上,点B在直线a、b交点上,点C在直线a、c交点上.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5页最后一行至第12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3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看书,弄清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关系;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学会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①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想一想应怎样表示射线、线段?②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线段AB与射线AB都是直线AB的一部分.(√)b.直线AB与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c.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d.端点重合的两条射线一定是同一条射线.(×)e.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射线,把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③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a.点A在线段MN上b.射线AB不经过点Pc.经过点O的三条线段a、b、cd.线段AB、CD相交于点B2.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和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点拨和指导.(2)生助生: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帮助,纠错.4.强化:(1)直线、射线、线段的关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射线,把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2)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态度,学习方法和成果,并自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态度、情感、学法和成效进行总结.(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介绍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探寻直线的基本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的素材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观察时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体验.提醒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留心周围事物,借助实物来认识图形.一、基础巩固1.(10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2.(10分)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直线上和直线外.3.(10分)在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出两点,然后过两点弹出一条墨线,其中用到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10分)如右图所示,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P;直线AB和直线EF相交于点Q;点R是直线CD和直线EF的交点.5.(10分)下列语句准确规范的是(D)A.直线a,b相交于一点mB.延长直线ABC.延长射线AD到点B(A是端点)D.直线AB、CD相交于点M6.(10分)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1)图中有几条直线,怎样表示它们?(2)图中有几条线段,怎样表示它们?(3)射线AB与射线AC是同一条射线吗?(4)图中共有几条射线,写出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解:(1)1条,直线AB,直线BA,直线AC,直线CA,直线BC,直线CB.(2)3条,线段AB(BA),线段AC(CA),线段BC(CB).(3)是.(4)6条,射线BC,射线BA.二、综合应用7.(10分)读下列语句并分别画出图形.(1)直线l经过A、B、C三点,并且点C在A与B之间.(2)两条直线m与n相交于点P.(3)P是直线a外一点,过点P有一条直线b与直线a相交于点Q.解:(1);(2) ;(3)8.(20分)如图,平面上有四个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 (1)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E;(2)连接线段AC、BD相交于点F;(3)连接线段AD,并将其反向延长;(4)作射线BC.解:如图.三、拓展延伸9.(10分)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点A、B、C,过其中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多少?若过四个点A、B、C、D呢?解:当A、B、C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一条直线;当A、B、C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三条直线;当A、B、C、D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一条直线;当A、B、C、D中有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四条直线;当A、B、C、D中均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六条直线.作者留言:非常感谢!您浏览到此文档。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课时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导学案第一学时:11.1.1三角形的边一、学习目标1.认识三角形,•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并把三角形分类.2.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懂得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用于解决有关的问题二、重点:知道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难点: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三、合作探究知识点一:三角形概念及分类1、学生自学教科书内容,并完成下列问题:(1)三角形概念: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如图,线段____、______、______是三角形的边;点A 、B 、C 是三角形的______; _____、 ______、_______是相邻两边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简称三角形的角。
图中三角形记作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角分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按边分类可分为 _____________三角形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4)如图1,等腰三角形ABC 中,AB=AC,腰是__________,底是_________,顶角指_______,底角指_____________.等边三角形DEF 是特殊的_______三角形,DE=____=_____.图1四、练习一:1、如图.下列图形中是三角形的有_______________?A B C D E F A B C2、图3中有几个三角形?用符号表示这些三角形.知识点二:知道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并判断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1、探究:请同学们画一个△ABC,分别量出AB,BC,AC的长,并比较下列各式的大小:AB+BC_____AC AB+ AC _____ BC AC +BC _____ AB从中你可以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导学案及答案全册
第十六章 分式16.1分式16.1.1从分数到分式一、 教学目标1. 了解分式、有理式的概念.2.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二、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2.难点:能熟练地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值为零的条件. 三、课堂引入1.让学生填写P4[思考],学生自己依次填出:710,as ,33200,sv .2.学生看P3的问题:一艘轮船在静水中的最大航速为20千米/时,它沿江以最大航速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实践,与以最大航速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相等,江水的流速为多少?请同学们跟着教师一起设未知数,列方程. 设江水的流速为x 千米/时.轮船顺流航行100千米所用的时间为v+20100小时,逆流航行60千米所用时间v-2060小时,所以v+20100=v-2060.3. 以上的式子v+20100,v-2060,a s ,sv ,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与分数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例题讲解P5例1. 当x 为何值时,分式有意义.[分析]已知分式有意义,就可以知道分式的分母不为零,进一步解 出字母x 的取值范围.[提问]如果题目为:当x 为何值时,分式无意义.你知道怎么解题吗?这样可以使学生一题二用,也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到分式及有关概念.(补充)例2. 当m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 [分析] 分式的值为0时,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1分母不能为零;○2分子为零,这样求出的m 的解集中的公共部分,就是这类题目的解. [答案] (1)m=0 (2)m=2 (3)m=1 六、随堂练习1.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整式,哪些是分式? 9x+4, x 7 , 209y +, 54-m , 238y y -,91-x2.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 (2) (3) 1-m m32+-m m 112+-m m 4522--x x x x 235-+23+x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1) (2) (3)七、课后练习1.列代数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并指出哪些是正是?哪些是分式?(1)甲每小时做x 个零件,则他8小时做零件 个,做80个零件需 小时.(2)轮船在静水中每小时走a 千米,水流的速度是b 千米/时,轮船的顺流速度是 千米/时,轮船的逆流速度是 千米/时. (3)x 与y 的差于4的商是 .2.当x 取何值时,分式 无意义?3. 当x 为何值时,分式的值为0? 八、答案:六、1.整式:9x+4, 209y +, 54-m 分式: x 7 , 238y y -,91-x2.(1)x ≠-2 (2)x ≠ (3)x ≠±2 3.(1)x=-7 (2)x=0 (3)x=-1七、1.18x, ,a+b, b a s +,4y x -; 整式:8x, a+b, 4y x -;分式:x80, b a s + 2. X = 3. x=-1课后反思:16.1.2分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会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二、重点、难点1.重点: 理解分式的基本性质.2.难点: 灵活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将分式变形.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P7的例2是使学生观察等式左右的已知的分母(或分子),乘以或除以了什么整式,然后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相应地把分子(或分母)乘以或除以了这个整式,填到括号里作为答案,使分式的值不变.2.P9的例3、例4地目的是进一步运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通分.值得注意的是:约分是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通分是要正确地确定各个分x x 57+xx 3217-x x x --221x 802332xx x --212312-+x x母的最简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教师要讲清方法,还要及时地纠正学生做题时出现的错误,使学生在做提示加深对相应概念及方法的理解.3.P11习题16.1的第5题是: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这一类题教材里没有例题,但它也是由分式的基本性质得出分子、分母和分式本身的符号,改变其中任何两个,分式的值不变.“不改变分式的值,使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是分式的基本性质的应用之一,所以补充例5. 四、课堂引入1.请同学们考虑: 与 相等吗? 与 相等吗?为什么?2.说出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 与 之间变形的过程,并说出变形依据?3.提问分数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类比猜想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五、例题讲解P7例2.填空:[分析]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已知的分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P11例3.约分:[分析] 约分是应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把分式的分子、分母同除以同一个整式,使分式的值不变.所以要找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分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P11例4.通分:[分析] 通分要想确定各分式的公分母,一般的取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以及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最简公分母.(补充)例5.不改变分式的值,使下列分式的分子和分母都不含“-”号.ab 56--, yx 3-, nm --2, nm 67--, yx 43---。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导学案
第二十一章一元二次方程21.1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要设计一座高2m的人体雕像,使它的上部(腰以上)与下部(腰以下)的高度比等于下部与全部(全身)的高度比,则雕像的下部应设计多少米高?问题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什么?(导出审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问题2:你能画出示意图表示这个问题吗?(用线段AB表示雕像的高度,雕像上部的高度表示为AC,下部的高度表示为BC,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把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问题3:能反映问题的等量关系的是哪一句话?(根据题意导出关系式BC2=2AC)问题4:设雕像下部高BC=x m,请说出你所列的方程,并化简.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吗?它有什么特点?这个方程就是本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的一元二次方程.(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会设未知数,列一元二次方程.(2)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根的概念.(3)能熟练地把一元二次方程化成一般形式,并准确地指出各项系数.3.学习重、难点: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相关概念.难点:寻找等量关系.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页到第2页的问题1、问题2.(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寻找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自学参考提纲:①问题1中,要制作一个无盖的方盒,四角都要剪去一个相同的正方形,我们设正方形边长为x cm,则盒底的宽为(50-2x) cm,盒底的长为(100-2x) cm,根据矩形的面积公式及方盒的底面积3600 cm2可列方程为(100-2x)(50-2x)=3600,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②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先去括号5000-100x-200x+4x2=3600移项合并同类项4x2-300x+1400=0系数化为1(两边同除以4) x2-75x+350=0②问题2中,本次排球比赛的总比赛场数为28场.设邀请x支队参赛,则每支队与其余(x-1) 支队都要赛一场.整个比赛中总比赛场数是多少?你是怎样算出来的?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你列出的方程是x(x-1)=28.你能把它整理为课本上的方程③吗?试说明具体经过哪几步变形得到.去括号x2-12x=28系数化为1(两边同乘以2) x2-x=56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了解学生是否会寻找等量关系,是否会化简方程.②差异指导:简要说明问题2中单循环比赛与双循环比赛的区别,对不会寻找等量关系的学生给予辅导,说明化简方程的基本要求.(2)生助生:同桌之间、小组内交流、研讨.4.强化:(1)总结寻找等量关系的策略,简要指出哪些公式经常被我们作为寻找等量关系的依据.(2)练习: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①一个圆的面积是2πm2,求半径.πr2=2π②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相差3cm,面积为9cm2,求较长的直角边的长.1x(x-3)=92③4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面积之和是25,求正方形的边长x. 4x2=25④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面积是100,求长方形的长x. x(x-2)=100⑤把长为1的木条分成两段,使较短一段的长与全长的积等于较长一段的长的平方,求较短一段的长x.x=(1-x)2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观察方程①②③,从方程所含的未知数的个数及其次数等方面找出它们共同的特点.(4)自学参考提纲:①结合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请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定义:等号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②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 x2+b x+c=0(a≠0),为什么要规定a≠0?因为a=0时,未知数的最高次数小于2.③同桌之间相互说说方程①②③的二次项,二次项系数,一次项,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各是什么.方程①x2+2x-4=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2x 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4方程②x2-75x+350=0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75x 一次项系数:-75 常数项:350方程③x2-x=56 二次项:x2二次项系数:1 一次项:-x 一次项系数:-1常数项:-56④举例说明什么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⑤自学例题,说说把一元二次方程化为一般形式,要经过哪些变形?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在回答一元二次方程各项及各项系数时,是否注意了符号.②差异指导:提醒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每一项(系数)都应包括它前面的符号.(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订正错误.4.强化:(1)交流总结:确定一元二次方程各项的系数时,若方程不是一般形式,要先经过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步骤把它化成一般形式,通常习惯把二次项系数化为正数,且各项系数均为整数且互质,在指出各项系数时,一定要带上各项前面的符号.(2)练习:①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5x2-1=4x;4x2=81;解:原式化为5x2-4x-1=0解:原式化为4x2-81=0二次项系数:5一次项系数:-4常数项:-1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0常数项:-81 4x(x+2)=25;(3x-2)(x+1)=8x-3.解:原式化为4x2+8x-25=0解:原式化为3x2-7x+1=0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8常数项:-25二次项系数:3一次项系数:-7常数项:1②若方程(m-1)x2+x=1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的取值范围是m≥0且m≠1.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困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回答问题,小组互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孕育新知,按照由特殊到一般的规律,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2)教师创设情境,给出实例,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教师引导与启发、点拨与设疑相结合,师生互动,体现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地位.(3)增设例题难度,让学生产生困惑,避免今后犯类似错误,增加课堂练习,巩固知识.(4)对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形成过程,要让学生大胆猜测,经过思考、讨论、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成功.(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3x2=5x的二次项系数和一次项系数分别是(C)A. 3,5B. 3,0C. 3,-5D. 5,02.(10分)下列哪些数是方程x2+x-12=0的根?-4,-3,-2,-1,0,1,2,3, 4.解:-4,33.(20分)将下列方程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1)3x2+1=6x;(2)4x2=81-5x;解:原式化为3x2-6x+1=0 解:原式化为4x2+5x-81=0二次项系数:3 二次项系数:4一次项系数:-6 一次项系数:5常数项:1 常数项:-81(3)x(x+5)=5x-10; (4)(3x-2)(x+1)=x(2x-1).解:原式化为x2+10=0 解:原式化为x2+2x-2=0二次项系数:1 二次项系数:1一次项系数:0 一次项系数:2常数项:10 常数项:-24.(30分)根据下列问题列方程,并将其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1)一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cm,面积是132cm2,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cm,则宽为(x-1)cm,根据题意,得x(x-1)=132,整理,得x2-x-132=0.(2)有一根1m长的铁丝,怎样用它围一个面积为0.06m2的平方的长方形?解:设长方形的长为x m,则宽为(0.5-x)m.根据题意,得x(0.5-x)=0.06,整理,得50x2-25x+3=0.(3)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这次聚会?解:设有x人参加了这次聚会,根据题意,得x(x-1)=10整理,得x2-x-20=0二、综合应用(20分)5.(20分)在一幅长80cm,宽50cm的矩形风景画的四周镶一条金色纸边,制成一幅矩形挂图,如果要使整个挂图的面积是5400cm2,设金色纸边的宽为x cm,则x满足的方程是(B)A. x2+130x-1400=0B. x2+65x-350=0C. x2-130x-1400=0D. x2-65x-350=0三、拓展延伸(10分)6.(10分)如果2是方程x2-c=0的一个根,求常数c及方程的另一个根.解:将2代入原方程中,得22-c=0,得c=4.将c=4代入原方程,得x2-4=0.解得x=±2.即方程的另一个根为-2.21.2解一元二次方程21.2.1配方法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一、导学1.导入课题:情景: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求盒子的棱长.问题1:本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问题2: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请列出方程并化简.问题3: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25.由此导入并板书课题直接开平方法.2.学习目标:(1)能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p及a x2+c=0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3)体会“降次”的数学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难点:降次的数学思想.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5页到第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36;2x2-4=0;3x2-4=8.x=±6,x2=2,x2=4,x1=6,x2= -6. x=±2,x2=±2,x1=,x2= -. x1=2,x2= -2.②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 -x2=.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0.当p<0时,方程x2=p无实数根.③探究方程(x+3)2=5的根:因为(x+3)2=5,所以x+3是5的平方根,所以x+3等于5或-5.即x+3=,或x+3= -.解x+3=,得x1=-3;解x+3=-,得x2= --3.于是,方程(x+3)2=5的根为x1=-3, x2= --3.解方程(x+3)2=5的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再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得原方程的解.二、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顺利解决所给问题,注意书写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2)差异指导:注意帮助学困生复习平方根等知识,紧扣平方根讨论p的符号与方程的解的个数的关系.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批改,相互讨论改正错误.四、强化1.教师示范:解方程x2+4x+4=1.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解:由已知,得:(x+2)2=1直接开平方,得:x+2=±1即x+2=1或x+2=-1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x2= -3.2.练习:解下列方程:3.上面的方程都能化成x2=p或(m x+n)2=p(p≥0)的形式,那么可由“降次”得到x=±或m x+n=±p≥0)求解.4.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讨论(m x+n)2=p的解的个数问题.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解哪些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怎样解?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积极性及存在的不足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本课时还通过回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验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x+6)2=16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x+6=4,则另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D)A. x-6= -4B. x-6=4C. x+6=4D. x+6= -42.(10分)方程3x2+9=0的根为(D)A. 3B. -3C. ±3D. 无实数根3.(10分)若8x2-16=0,则x的值是±2.4.(10分)已知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x1=9,x2= -3.5.(40分)解下列方程:(1) 4x2=81;(2) (x+6)2-9=0;解:由已知,得:x2=,解:由已知,得:(x+6)2=9,直接开平方,得x=±,直接开平方,得x+6=±3,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x2= -.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3, x2= -9.(3) x2+2x+1=4;(4) 9x2+6x+1=4.解:由已知,得:(x+1)2=4,解:由已知,得:(3x+1)2=4,直接开平方,得x+1=±2,直接开平方,得3x+1=±2,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1, x2= -3.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 x2=.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如果x=3是一元二次方程a x2=c的一个根,则方程的另一根是(B)A. 3B. -3C. 0D. 1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解关于x的方程(x+m)2=n.解:①当n>0时,此时方程两边直接开方.得x+m=±,方程的两根为x1=-m,x2= --m.②当n=0时,此时(x+m)2=0,直接开方得x+m=0,方程的两根为x1=x2= -m.③当n<0时,因为对任意实数x,都有(x+m)2≥0,所以方程无实数根.21.2.1配方法第2课时配方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情景:请把方程(x+3)2=5化成一般形式,并由一名学生口答.问题:(追问)那么你能将方程x2+6x+4=0转化为(x+3)2=5的形式吗?由此导入课题.(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知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通过配方进一步体会“降次”的转化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配方的方法.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6页“探究”到第7页例1上面的部分.(2)自学时间:6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下面的探究提纲,如果觉得有困难就先完成②,③,再完成①.(4)探究提纲:①解方程x2+6x+4=0.移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得x2+6x= -4;配方:两边都加9,使得左边配成x2+2b x+b2的形式,得x2+6x+9=;变形:把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得(x+3)2=5;降次:运用平方根的定义把方程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3=±;求解: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得x1=-3, x2= --3.②回忆完全平方公式填空:a2+2ab+b2=(a+b )2,x2+6x+9=(x+3)2.③为什么要在x2+6x=-4两边加9而不是其他数?因为两边加9,式子左边可以恰好凑成完全平方式.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时的难点和易错点.②差异指导:根据具体情况指导学生配方.(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错误.4.强化:(1)配方的依据和步骤.(2)试一试:对下列各式进行配方: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7页到第9页的例1.(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分析和解答过程,注意把方程转化为你能解的形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仿照方程x2+6x+4=0的解法解方程(1),然后对照课本纠错.②方程(2)、(3)中是怎样化二次项系数为1的?方程两边同除以原二次项的系数③方程(3)没有实数根的依据是什么?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④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移项时要注意些什么?移项时需注意改变符号.⑤请小结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①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②左边配成完全平方式;③左边写成完全平方形式;④降次;⑤解一次方程.⑥解方程(x+n)2=p.①当p>0时,则x+n=±,方程的两个根为x1=-n, x2= --n.②当p=0时,则(x+n)2=0,开平方得x+n=0,方程的两个根为x1=x2= -n.③当p<0时,则方程(x+n)2= p无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主要了解学生解方程配方时是否存在困难,计算是否错误,书写格式是否规范.②差异指导:针对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指导.(2)生助生:生生互动,交流研讨.4.强化:(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2)用配方法解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吗?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参与情况、小组交流协作状况、学习效果及不足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节课,重在让学生自主参与,进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数学方法上,仍突出数学研究中转化的思想,激发学生产生合理的认知冲突,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心.(2)在练习内容上,有所改进,加强了核心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提高教学效果.(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是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后面的求根公式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配方法在使用时又与原来学习的完全平方式联系密切,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既是对原来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后面学习内容的铺垫.在二次函数顶点坐标的求解中也同样使用的是配方法,因此配方法是一种基本的数学解题方法.(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70分)1.(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x2+6x+7=0时,配方后得的方程为(B)A. (x+3)2=16B. (x-3)2=16C. (x+3)2=2D. (x-3)2=22.(20分)填空.(1) 4x2+4x+1=(2x+1)2(2) x2-x+=(x-)23.(40分)用配方法解下列方程.(1)x2+10x+9=0;(2)4x2-12x-7=0;解:移项,x2+10x=-9, 解:移项,4x2-12x=7,配方,x2+10x+25=16, 系数化为1,x2-3x=,(x+5)2=16, 配方,x2-3x+=4,x+5=±4, (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1,x2= -9. x-=±2,方程的两个根为x1=72,x2= -12.(3) x2+4x-9=2x-11; (4) x(x+4)=8x+12解:移项,x2+2x= -2, 解:化简移项,x2-4x=12,配方,x2+2x+1= -1, 配方,x2-4x+4=16,(x+1)2= -1, (x-2)2=16,方程没有实数根. x-2=±4,方程的两个根为x1=6,x2= -2.二、综合应用(10分)4.(10分)用配方法解方程4x2-x-9=0.三、拓展延伸(20分)5.(20分) 当a为何值时,多项式a2+2a+18有最小值?并求出这个最小值. 解:对原式进行配方,则原式=(a+1)2+17∵(a+1)2≥0,∴当a= -1时,原式有最小值为17.21.2.2公式法——根的判别式及求根公式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1)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是什么?(2)你能用配方法解一般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吗?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公式法.2.学习目标:(1)知道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能运用根的判别式直接判断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2)会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求根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计算时的符号处理.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9页到11页例2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5分钟.(3)自学方法:认真阅读书上的内容,并动手推导出求根公式.(4)自学参考提纲:②Δ=b2-4ac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根的判别式.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当b2-4ac<0时,方程a x2+b x+c=0(a≠0)无实数根.注意:上述的叙述,反过来也成立.③当Δ≥0时,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实数根可写为的形式,这个式子叫做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求根公式.④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x2+5x+6=0;9x2+12x+4=0;Δ=b2-4ac=52-4×1×6=1>0 Δ=b2-4ac=122-4×9×4=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2x2+4x-3=2x-4;x(x+4)=8x+12.方程化为2x2+2x+1=0 方程化为x2-4x-12=0Δ=b2-4ac=22-4×2×1=-4<0 Δ=b2-4ac=(-4)2-4×(-12)=64>0方程无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配方的过程以及配方后是否讨论.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配方变形;指导学生对b2-4ac的符号进行讨论.(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4.强化:(1)公式的推导,判别式定义解读;(2)练习: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1页到第12页的例2.(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方法:阅读解答过程,注意解题步骤和格式.(4)自学参考提纲:①先独立运用公式法解所给方程,然后对照课本找错误、分析错因.x2-4x-7=0;2x2-22x+1=0;5x2-3x=x+1;x2+17=8x.x1=2+x1=x2=x1=1 无实数根x2=2-x2= -②说说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有哪些易错点?先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确定a,b,c的值;计算判别式Δ=b2-4ac的值,判断方程是否有解;若Δ≥0,利用求根公式计算方程的根,若Δ<0,方程无实数根.计算Δ时,注意a,b,c符号的问题.③解答本章引言中的问题.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从例2的学习中总结出用公式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②差异指导:注意强调运用公式法解方程的前提条件.(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找错,分析错因.4.强化:(1)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解题步骤及注意事项.(2)解下列方程: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何收获或不足?你知道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的根的判别式与其根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吗?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性、学习效果、方法及不足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1)本课时容量较大,难度较大,计算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学设计各环节均围绕着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重点内容展开,问题设计、课堂学习有利于学生强化运算能力、掌握基本技能,也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2)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在师生讨论中发现求根公式,并学会利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整个课堂都以学生动手训练为主,让学生积极介入探究活动,体验到成功的喜悦.(4)公式法是在配方法的基础上推出的一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它使解一元二次方程更加简便,在公式的运用中,涉及到根的判别式,使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得到延续和深化.(时间:12分钟满分:100分)一、基础巩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a x2+b x+c=0(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b2-4ac满足的条件是(B)A. b2-4ac=0B. b2-4ac>0C. b2-4ac<0D. b2-4ac≥02.(10分)已知一元二次方程:①x2+2x+3=0,②x2-2x-3=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 ①②都有实数解B. ①无实数解,②有实数解C. ①有实数解,②无实数解D. ①②都无实数解3.(10分)利用求根公式求5x2+=6x的根时,a,b,c的值分别是(C)A. 5,,6B. 5,6,C. 5,-6,D. 5,-6,-4.(20分)不解方程,利用判别式判断下列方程的根的情况:(1)x2-3x-32=0;(2) 16x2-24x+9=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x2-42x+9=0;(4)3x2+10=2x2+8x.解:Δ=b2-4ac=(-4)2-4×1×9= -4<0, 解:方程化为x2-8x+10=0方程无实数根. Δ=b2-4ac=(-8)2-4×1×10=24>0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5.(30分)用公式法解下列方程: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解方程x2=3x+2时,有一位同学解答如下:请你分析以上解答有无错误,如有错误,请指出错误的地方,并写出正确的解题过程.解:有错误,方程化为标准形式x2-3x-2=0, ∴a=1,b= -3,c= -2, b2-4ac=17.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无论p取何值,方程(x-3)(x-2)-p2=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吗?给出你的答案并说明理由.解:方程化简为x2-5x+6-p2=0.∴b2-4ac=(-5)2-4×1×(6-p2)=4p2+1≥1,∴Δ>0.∴无论p取何值,方程(x-3)(x-2)-p2=0总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21.2.3 因式分解法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根据物理学规律,如果把一个物体从地面以10m/s的速度竖直上抛,那么经过x s后物体离地面的高度(单位:m)为:10x-4.9x2.问题1:你能根据上述规律求出物体经过多少秒落回地面吗?问题2:设物体经过x s落回地面,请说说你列出的方程.问题3:你能用配方法或公式法解这个方程吗?是否还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能选用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学习重、难点:重点: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页到第13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可先解答②,再解答①.(4)自学参考提纲:①解方程10x-4.9x2=0.分解因式:左边提公因式,得x(10-4.9x)=0,降次:把方程化为两个一次方程,得x=0或10-4.9x=0,求解:解这两个一次方程,得x1=0, x2=.②将一个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通常有哪几种方法?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十字相乘法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如果ab=0,则a=0或u.③请小结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因式分解,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④解下列方程:(x-2)·(x-3)=0;4x2-11x=0.x1=2, x2=3 x1=0, x2=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是否理解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依据,是否掌握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步骤.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或分类指导.(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研讨.4.强化:(1)用因式分解法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把方程变形为x2+p x+q=0的形式;第二步,把方程变形为(x-x1)(x-x2)=0的形式;第三步,把方程降次为两个一次方程x-x1=0或x-x2=0的形式;第四步,解两个一次方程,求出方程的根.(2)点两名学生板演第④题,并点评.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3及“归纳”.(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方法:先独立作业,然后小组互相改正.(4)自学参考提纲:①方程x(x-2)+x-2=0左边可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分解为(x+1)(x-2).②方程5x2-2x-=x2-2x+左右两边都有含未知数的项,无法因式分解,因此,可先将其化为一般形式4x2-1=0,再用平方差公式法对左边进行因式分解.③说说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哪些问题.④解下列方程:2.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对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否掌握.②差异指导:指导学生观察题目特点,选用适当的方法分解因式.(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改错、分析错因.4.强化:(1)点6名学生板演自学参考提纲第④题,并点评.(2)说说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要注意的问题.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自学时间:15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直接开平方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x2=p;配方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m x+n)2=p;公式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a x2+b x+c=0(a≠0);因式分解法适用于哪种形式的方程?x2-(m+n)x+mn=0.②前面这些解法各有什么优缺点?③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想是什么?④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方程:。
2022年初中数学《平行线》导学案(推荐)
一、导学1.导入课题:如图,直线a、b是铁路上的两条铁轨,它们会相交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两条直线——平行线.2.学习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知道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能表达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2〕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学习重、难点:重点:平行公理及其推论.难点: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的相互转换.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1至P12“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教材,重点局部做好圈点;动手操作画图,并观察图形总结规律.〔4〕自学参考提纲:①定义:同一平面内,直线a与b不相交,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换言之,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②直线a与b是平行线,记作a∥b.③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相交和平行.④联系实际生活,列举平行线的实例.a.如右图,直线a及直线a外两点B、C.b.用直尺和三角尺分别过点B、C作直线a的平行线,分别记作直线b和直线c.c.结合画图过程,观察所画图形,思考:过点B〔或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几条?直线b和直线c有何位置关系?答案:1条;b∥c.d.归纳总结:平行线的画法〔用三角尺为例〕:一“落〞:把三角尺一边落在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尺的另一边;三“推〞,沿直尺推动三角尺,使三角尺与直线重合的边过点;四“点〞,沿三角尺过点的边画直线,所画直线即为所要画的线.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与垂线的性质1相比较,注意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用符号语言表述为:如果b∥a,c∥a,那么b∥c.二、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①“过直线外一点画该直线的平行线〞的作图是否会操作.②平行公理与垂线性质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否清楚.〔2〕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理解画图的依据.2.生助生:各小组相互交流、纠正认知误区.四、强化1.平行线的概念及画法.2.平行公理及推论.3.练习:读以下语句,并画出图形.〔1〕点P是直线AB外一点,直线CD经过点P,且与直线AB平行.〔2〕直线AB与CD相交,点P是直线AB、CD外一点,直线EF经过点P 且与直线AB平行,与直线CD相交于点E.五、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汇报本组的学习情况,总结经验、收获和缺乏.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和收效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平行线的概念和平行公理及其推论.在本课中学生动手、动脑,独立思考,完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之中,是知识的探索者,教师也不再是满堂灌式的教学,而是学习的引导者,符合新的课堂理念.(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一、根底稳固〔70分〕1.〔10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平行和相交.2.〔10分〕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不可能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这是因为如果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10分〕两条直线相交,交点的个数是1,两条直线平行,交点的个数是0.4.〔20分〕判断:〔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2〕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直线也互相平行.(√)〔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直线.(×)5.〔20分〕画图并解答.(1)画∠AOB,并用量角器画∠AOB的平分线OC,在OC上任取一点P,比较点P到OA、OB的距离的大小.(2)画∠AOB,在∠AOB的内部任取一点P,过点P作直线PC∥OA交OB 于点C,再过点P作直线PD∥OB交OA于点D,比较∠AOB与∠CPD的大小.解:〔1〕如图:PM、PN即为点P到OA、OB的距离,PM=PN.〔2〕如图:∠AOB=∠CPD二、综合运用〔20分〕6.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它们的交点个数可能是〔D〕A.0B.1C.2D.0,1,2,37.如图,假设AB∥CD,经过点E可画EF∥AB,那么EF与CD的位置关系是EF∥CD,理由是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第7题图第8题图三、拓展延伸〔10分〕8.如图,MN⊥AB,垂足为M,MN交CD于点N,过M点作MG⊥CD,垂足为G,EF过点N,且EF∥AB,交MG于点H,其中线段GM的长度是点M到CD的距离, 线段MN的长度是点N到AB的距离,又是两平行线AB与EF之间的距离,点N 到直线MG的距离是NG.5.3.1 平行线的性质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利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你还记得这些判定方法分别是如何表达的吗?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2.学习目标:〔1〕能表达平行线的三条性质.〔2〕能运用平行线的三条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3.学习重、难点: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理解及它们与平行线的判定之间的关系.难点: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述.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8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正确画图、测量、验证、归纳.〔4〕探究提纲:①画图:画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如图1所示〕.②测量:测量这些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③分析:∠1~∠8中,哪些是同位角?它们的度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答案:同位角有:∠1与∠5,∠2与∠6,∠3与∠7,∠4与∠8,相等.④猜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有什么关系?⑤验证:如果改变截线的位置,你的猜想还成立吗?⑥归纳:a.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你发现的结论吗?b.你还能用符号语言表述该结论吗?2.自学:学生按探究提纲进行研讨式学习.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围绕探究提纲进行学习的情况及存在的困惑.②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在学法和认知有偏差时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展示成果,查找并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或结论.4.强化:〔1〕平行线的性质1及其几何表述.〔2〕经历平行线的性质1的探究过程,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课本P19的内容.〔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阅读教材,重要的局部做好圈点,疑点处做好记号.〔4〕自学参考提纲:①与平行线的判定类似,你能由性质1推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内错角之间的关系吗?a.结合图2,你能写出推理过程吗?b.类比性质1,你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上面的结论吗?答案: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c.你还能用几何语言表述该结论吗?②a.类似地,可以推出平行线关于同旁内角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如图2,用几何语言表述为:∵a∥b,∴∠2+∠4=180°.b.试写出用性质1推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c.试写出用性质2推出性质3的推理过程.③如图3,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1=110°,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2=11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110°,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3=110°.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110°,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答案:∠4=7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④如图4,AB∥CD,AE∥CF,∠A=39°,∠C是多少度?为什么?答案:∠C=39°.∵AB∥CD,∴∠C=∠FGB,又∵AE∥CF,∴∠A=∠FGB,∴∠A=∠C=39°.2.自学:同学们可参照自学参考提纲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尤其是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看学生能否写出来.②差异指导:对局部感到困难的学生进行点拨引导.〔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订正.4.强化:〔1〕平行线的性质1、2、3及其几何表述.〔2〕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就是判定;从直线平行得到角相等或互补,就是性质.〔3〕练习:课本P20“练习〞第1题和第2题.三、评价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各小组组长对本组的学习成果和困惑进行总结交流.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方法、成效及缺乏进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①对教学的方式进行了一定的尝试,注重学生的分析能力,启发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②尽量锻炼学生使用标准性的几何语言.缺乏的是师生之间的互动配合和默契程度有待加强.(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一、根底稳固〔60分〕1.〔10分〕如图,由AB∥CD可以得到〔C〕A.∠1=∠2B.∠2=∠3C.∠1=∠4D.∠3=∠4第1题图第2题图2.〔10分〕如图,如果AB∥CD∥EF,那么∠BAC+∠ACE+∠CEF=〔C〕A.180°B.270°C.360°D.540°3.〔10分〕如图,一条公路两次转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那么如果第一次拐的角是76°,那么第二次拐的角是76度,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4.〔10分〕如图,要在公路的两侧铺设平行管道,如果公路一侧铺设的管道与纵向联通管道的角度为120°,那么,为了使管道对接,另一侧应以60°角度铺设纵向联通管道,根据是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第3题图第4题图第5题图5.〔20分〕如图,a∥b,c、d是截线,假设∠1=80°,∠5=70°,求∠2、∠3、∠4各是多少度?为什么?解:∵a∥b,∴∠2=∠1=80°〔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180°-∠5=11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4=110°.二、综合运用〔20分〕6.光线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当光线从水中射向空气时,要发生折射,由于折射率相同,所以在水中平行的光线,在空气中也是平行的.如图,∠1=45°,∠2=122°,求图中其他角的度数.解:由题意得:∠3=∠1=45°,∠1+∠7=180°,∴∠7=180°-∠1=135°.∴∠8=∠7=135°.又∠4=∠2=122°,∠2+∠5=180°,∴∠5=180°-∠2=58°.∴∠6=∠5=58°.三、拓展延伸〔20分〕7.如图,直线DE经过点A,DE∥BC,∠B=44°,∠C=57°.〔1〕∠DAB等于多少度?为什么?〔2〕∠EA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3〕∠BAC等于多少度?〔4〕由〔1〕、〔2〕、〔3〕的结果,你能说明为什么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吗?解:〔1〕∵DE∥BC,∴∠DAB=∠B=4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2〕∵DE∥BC,∴∠EAC=∠C=57°(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DAB+∠BAC+∠EAC=180°,∴∠BAC=180°-∠DAB-∠EAC=180°-44°-57°=79°.。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设计(1)初中数学教学引导案例设计(修正版)课题: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教学设计:1. 学习方式: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白板作图来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
2. 教学目标:(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白板作图,积极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展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角角边”的判定方法,运用图片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运用白板作图,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得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运用白板作图)?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那麽,反之这六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尽可能少吗? 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
初中数学导学案模板 (1)(整理).pptx
温馨提示:角相 等线才平行哦!
四、达标检测 四、反馈检测
我的课堂我做主
- 2-
我收获我快乐
学海无 涯
五、我的收获(反思总结)
攻略秘诀:联想 我们学习的平 行线的判定方 法并转化是个 不错的想法哦!
我的课堂我做主
Hale Waihona Puke - 3-我收获我快乐
学海无 涯
§4.8 平行线
主备人
张红霞
单位
朝歌镇中 编 号
01
课型
新知探究课
课时
第 1 课时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重难点 一、自主学习
学习过程
师生笔记
二、合作探究 (1)新知探究
我的课堂我做主
- 1-
我收获我快乐
学海无 涯
(2)全员展示 小组展示→友情补充→共识结论
三、精讲点拨 一般结论+重点、难点、易错点、提升点等
八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 (全册,答案)
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教学目标:1、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认识轴对称图形。
2、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3、理解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意义。
4、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5、理解并能应用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教学重点:1、能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轴对称的有关性质。
难点:1、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正确区分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展示图片:五角星、脸谱、正方形、禁行标志、山水倒映等。
学生欣赏,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二、探究新知1、生活中有许多奇妙的对称,如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像;把手掌盖在镜子上,镜子里的手与自己的手完全重合在一起;这些都是对称,你还能举出例子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
2、动手做一做:用直尺和圆规在纸上作出一个梯形,并把纸上的梯形剪下来,沿上底和下底的中点的连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吗?学生活动:观察、小结特点。
3、教师给出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问题:⑴“完全重合”是什么意思?⑵这条直线可能不经过这个图形本身吗?⑶圆的直径是圆的对称轴吗?学生分组思考、讨论、交流,选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⑴指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⑵不能,因为这条直线必须把这个图形分成能充分重合的两部分,则必然经过这个图形的本身。
⑶不是,因为圆的直径是线段,而不是直线,应说直径所在的直线或经过圆心的直线。
4、猜想归纳:正三角形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呢?正五边形呢?正六边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5、你还能举出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例子吗?6、教科书第五页图1-6⑴⑵两个图,问题:想一想,每组图形中,左边图形沿虚线对折后与右边的图形有着怎样的关系?7、教师给出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定义。
8、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的例子吗?思考: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成轴对称有什么异同?学生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初中数学 导学案1:等可能性
等可能性一、学习目标:1、会列出一些类型的随机试验的所有可能结果。
2、理解等可能概念的意义,会根据随机试验结果的对称性或均衡性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具有等可能性。
3、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随机观念,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意识。
二、学习过程:(一)感悟体验:同学们,七年级我们已学过随机事件,如果请……实验1:同学抛掷一枚质量均匀的硬币,硬币落地。
请思考:问题1:硬币落地后哪一面朝上有几种可能结果?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问题2:每掷一次,有几个结果出现?有无第二个结果出现?问题3: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吗?为什么?请根据实验填空:在上面的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________ 个,它们都是随机事件....,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______个结果出现。
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那么,这两个事件的发生是等可能的,也称个试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让我们再看一个实验……实验2:一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10个小球,分别标有0、1、2、3、 (9)10个号码,这些球除号码外都相同,搅匀后从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
请思考:问题1:每次取出一个球共有多少种可能的结果?它们都是随机事件吗?问题2:每次试验有几个结果出现?有无第二个结果出现?问题3: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吗?为什么?请根据实验填空:你能回答这两个试验有什么共同特点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二)揭示概念:设一个试验的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有n个,它们都是随机事件.......,每次试验有且只有.其中的一个....,那么我们说这n个事件..结果出现,如果每个结果出现的机会均等的发生是等可能的,也称这个实验的结果具有等可能性。
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辨一辨请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说明依据。
(1)掷一枚质量均匀的骰子,出现六种点数中任何一种点数的可能性相同。
(2)在一个装有红、白、蓝三种颜色的竹签的盒子中,从中任意抽出一支签,抽到三种颜色签的可能性相同。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导学案《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应用》导学案
1.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验证及简单应用学习目标:1.掌握勾股定理,能用拼图的方法验证勾股定理〔难点〕;2.会用勾股定理解决简单的问题〔重点〕.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_____斜边的平方.2.如果用a、b、c分别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和斜边长,那么一定有__________,即勾2+股2=弦2.二、新知预习利用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的“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证明:∵S大正方形=________,S小正方形=________,S大正方形=___·S三角形+S小正方形,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探究点1:勾股定理的验证例1比拟图中两个正方形的面积,并验证勾股定理.【归纳总结】利用面积验证勾股定理,即从两个不同角度看一个图形的面积,建立含直角三角形三边的等式得到a2+b2=c2.【针对训练】请你利用如图的直角梯形验证勾股定理,即证明a2+b2=c2.探究点2: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在湖的两端有A、B两点,从与BA方向成直角的BC方向上的点C,测得CA=130米,CB=120米,求A、B两点间的距离.【针对训练】如图,学校教学楼前有一块长为4米,宽为3米的长方形草坪,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拐角走“捷径〞,在草坪内走出了一条“近路〞,却踩伤了花草.〔1〕求这条“近路〞的长;〔2〕他们仅仅少走了几步(假设2步为1米)?小明家房前的一棵大树在离地面6米处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8米处.你能告诉小明这棵树折断之前有多高吗?【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读懂题意,分析、未知间的关系;〔2〕构造直角三角形;〔3〕利用勾股定理等列方程;〔4〕解决实际问题.二、课堂小结利用________求长度勾股定理的应用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当堂检测1.如图是某地的长方形大理石广场示意图〔单位:米〕,小琴从A角走到C角,至少走〔〕A.90米B.100米C.120米D.140米第1题图第2题图第3题图2.如图,笑笑将一张A4纸〔A4纸的尺寸为210mm×297mm,AC>AB〕剪去了一个角,量得CF=90mm,BE=137mm,那么剪去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为mm.3.如图,某自动感应门的正上方A处装着一个感应器,离地AB=米,当人体进入感应器的感应范围时,感应门就会自动翻开.一个身高米的学生CD正对门,缓慢走到离门米的地方时〔BC=米〕,感应门自动翻开,那么AD=米.4.如图,甲、乙两人同时从A地出发,分别以3km/h和4km/h的速度步行,甲向正南方向,乙向正东方向,h后两人相距多远?拓展提升5.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遂宁市某镇政府采用了移动宣讲的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如图,笔直公路MN的一侧点A处有一村庄,村庄A到公路MN的距离为600米,假设宣讲车P周围1000米以内能听到播送宣传,宣讲车P在公路MN上沿PN方向行驶时:〔1〕请问村庄A的村民能否听到宣传?请说明理由;〔2〕如果能听到,宣讲车的速度是200米/分,那么村庄A的村民总共能听到多长时间的宣传?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等于2.a 2+b 2=c 2二、新知预习c ² 〔b-a 〕² 4 c ² 2ab 〔b-a 〕²合作探究一、探究过程探究点1: 例1解:〔a+b 〕²=c 2+21ab×4,化简可得 c 2=a 2+b 2. 【针对训练】解:∵S 梯形=〔a +b 〕〔a +b 〕=〔a 2+b 2+2ab 〕,S 梯形=2×ab +c 2, ∴〔a +b 〕2=2×ab +c 2,整理得 a 2+b 2=c 2.探究点2:A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50米.【针对训练】解:〔1〔米〕 . 〔2〕少走的步数为2×〔3+4-5〕=4〔步〕 .米.∴AC+AB=10+6=16〔米〕.故大树折断之前有16米高.二、课堂小结 勾股定理当堂检测1.B 2.200 3.4.解:h 后甲走的路程为3×=〔km 〕,h 后乙走的路程为4×=6〔km 〕, 由勾股定理得两人的距离为=〔km 〕.答:h后两人相距7.5 km.5.解:〔1〕村庄A的村民能听到宣传.理由如下:∵村庄A到公路MN的距离为600米<1000米,∴村庄A的村民能听到宣传.〔2〕如图,假设当宣讲车行驶到P点开始影响村庄,行驶到Q点结束对村庄的影响,那么AP=AQ=1000米.∵AB=600米,∴BP=BQ=〔米〕.∴PQ=1600〔米〕.∴影响村庄的时间为1600÷200=8〔分钟〕,∴村庄A的村民总共能听到8分钟的宣传.第3课时线段的性质及其应用一、导学1.导入课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线段的大小比拟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我们继续探讨线段的有关性质.我们来看下面生活中的情景:从教室到图书馆,总有少数同学不走人行道而横穿草坪,这是为什么呢?试用有关数学知识来说明这个问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线段的根本领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两点之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含义.〔2〕过程与方法利用丰富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3〕情感态度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4.自学指导:〔1〕自学范围:教材第128页“思考〞至第129页的内容.〔2〕自学时间:5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本,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领会相应结论.〔4〕自学参考提纲:①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简写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②用“>〞“<〞或“=〞填空:如图,在△ABC中,AB+AC>BC,AB+BC>AC,BC+AC>AB.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③你能举例说明“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实际应用吗?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道路尽可能需要修直一点.④什么叫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不正确,漏掉了线段的“长度〞,线段不是距离.二、自学同学们可结合自学指导进行学习.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针对性指导.2.生助生:小组同学间相互交流研讨、互助解疑难.四、强化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两点间的距离的意义,注意“数〞与“形〞的区别.3.练习:教材第130页第8题.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交流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及学习的感受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整体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是度量的根底,在生产实际中经常要用到,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以及两点间距离的概念.经历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性质,再根据性质应用到具体事例的活动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辩证关系.教科书分层次的安排了这些内容,本节课学生只要能根据具体事例判断能否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性质,以及利用这一性质进行规划设计即可.此外,两点间距离的概念,学生一般也容易理解.本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进一步开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逐渐形成对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认识与区别,体会现实生活中处处有图形,处处有数学.在这一课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渗透自主学习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的学习理念,通过对内容的挖掘与整理,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教学,让学生经历“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在教室里学习数学——到生活中运用数学〞这一个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开展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增强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一、根底稳固1.〔10分〕把弯曲的河道改直,能够缩短航程,这样做的道理是〔C〕A.两点之间,射线最短B.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D.两点之间,直线最短2.〔10分〕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D〕A.连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的距离B.两点间的连线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C.连接两点的直线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D.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的距离3.〔10分〕如图,从A出发到B时,最近的路是〔C〕→C→D→B →C→F→E→B→C→E→B →C→G→B4.〔10分〕如图,河流l两旁有两个村庄A、B,现要在河边修一个水泵站,同时向A、B两村供水,问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才能使所铺设的管道最短?试在图中标出水泵站的位置.解:如下图,将水泵站修在C点〔C点有两个,即河流l与线段AB相交的两个点,标在图上任何一点均可〕,才能使所铺设的管道最短.二、综合应用5.〔15分〕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如果线段AB=6 cm,BC=3 cm,A、C两点的距离为d,那么〔C〕A.d=9 cmB.d=3 cmC.d=9 cm或d=3 cm大小不确定6.〔15分〕如图,平原上有A,B,C,D四个村庄,为解决当地缺水问题,政府准备投资修建一个蓄水池,不考虑其他因素,请你画图确定蓄水池H点的位置,使它与四个村庄的距离之和最小.解:如下图.7.〔15分〕平面上有A,B两点,且AB=7 cm.(1)假设在该平面上找一点C,使CA+CB=7 cm,那么点C在何处?〔2〕假设使CA+CB>7 cm,那么点C在何处?〔3〕假设使CA+CB<7 cm,那么点C在何处?解:〔1〕点C在线段AB上;〔2〕点C在线段AB外;〔3〕不存在这样的点C.三、拓展延伸8.〔15分〕如图,一只蚂蚁要从正方体的一个顶点A沿外表爬行到顶点B,怎样爬行路线最短?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呢?说出你的理由.由A爬到B,沿AB连线直接爬行.如果要爬行到顶点C,有三种情况:假设蚂蚁爬行时经过面AD,可将这个正方体展开,在展开图上连接AC,与棱a(或b)交于D1〔或D2〕,蚂蚁沿AD1→D1C(或AD2→D2C)爬行,路线最短.类似地,蚂蚁经过面AB和AE爬行到顶点C,也分别有两条最短路线,因此,蚂蚁爬行的最短路线有6条.。
初中数学课堂导学案
初中数学课堂导学案篇一:七年级上册数学导学案(全册)七年级上册数学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全册)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全册)第一章有理数1.1 正数和负数(1)【学习目标】1、掌握正数和负数概念;2、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3、体验数学发展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导学指导】一、: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
2、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下面提出的问题:3、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二、自主学习1、正数与负数的产生(1)、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如:运进5吨与运出3吨;上升7米与下降8米;向东50米与向西47米等都是生活中遇到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请你也举一个具有相反意义量的例子:。
(2)负数的产生同样是生活和生产的需要2、正数和负数的表示方法(1)一般地,我们把上升、运进、零上、收入、前进、高出等规定为正的,而与它相反的量,如:下降、运出、零下、支出、后退、低于等规定为负的。
正的量就用小学里学过的数表示,有时也在它前面放上一个“+”(读作正)号,如前面的5、7、50;负的量用小学学过的数前面放上“—”(读作负)号来表示,如上面的—3、—8、—47。
(2)活动两个同学为一组,一同学任意说意义相反的两个量,另一个同学用正负数表示.(3)阅读P3练习前的内容3、正数、负数的概念1)大于0的数叫做,小于0的数叫做。
2)正数是大于0的数,负数是的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课堂练习】:1. P3第1题到第2题(课本上做)2.小明的姐姐在银行工作,她把存入3万元记作+3万元,那么取出2万元应记作_______,-4万元表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下列各数:?13,?2,3.14,+3065,0,-239;54 则正数有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数有_______(来自: 小龙文档网:初中数学课堂导学案)_____________。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导学案《直接开平方法 》导学案
第1课时直接开平方法一、导学1.导入课题:情景:一桶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m2,李林用这桶油漆恰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外表,求盒子的棱长.问题1:此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问题2: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请列出方程并化简.问题3: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25.由此导入并板书课题直接开平方法.2.学习目标:(1)能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p及a x2+c=0的一元二次方程.(2)能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3)体会“降次〞的数学思想.3.学习重、难点:重点: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m x+n)2=p(p≥0)的方程.难点:降次的数学思想.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5页到第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10分钟.(3)自学方法:完成探究提纲.(4)探究提纲:①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方程:x2=36;2x2-4=0;3x2-4=8.x=±6,x2=2,x2=4,x1=6,x2= -6. x=±2,x2=±2,x1=,x2= -. x1=2,x2= -2.②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x1= -x2=.当p=0时,方程x2=p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x1=x2=0.当p<0时,方程x2=p无实数根.③探究方程(x+3)2=5的根:因为(x+3)2=5,所以x+3是5的平方根,所以x+3等于5或-5.即x+3=,或x+3= -.解x+3=,得x1=-3;解x+3=-,得x2= --3.于是,方程(x+3)2=5的根为x1=-3, x2= --3.解方程(x+3)2=5的过程实质上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再解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即得原方程的解.二、自学学生可参考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看学生能否顺利解决所给问题,注意书写格式方面存在的问题.(2)差异指导:注意帮助学困生复习平方根等知识,紧扣平方根讨论p的符号与方程的解的个数的关系.2.生助生:同桌之间互相批改,相互讨论改正错误.四、强化1.教师示范:解方程x2+4x+4=1.分析:很清楚,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解:由,得:(x+2)2=1直接开平方,得:x+2=±1即x+2=1或x+2=-1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x2= -3.2.练习:解以下方程:x2=p或(m x+n)2=p(p≥0)的形式,那么可由“降次〞得到x=±或m x+n=±p≥0)求解.4.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讨论(m x+n)2=p的解的个数问题.五、评价(围绕三维目标):你会解哪些形式的一元二次方程?怎样解?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积极性及存在的缺乏之处等.(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教学反思):(1)本课时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2)本课时还通过回忆旧知识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3)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验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12分钟总分值:100分)一、根底稳固(80分)1.(10分)一元二次方程(x+6)2=16可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其中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x+6=4,那么另一个一元一次方程是(D)A. x-6= -4B. x-6=4C. x+6=4D. x+6= -42.(10分)方程3x2+9=0的根为(D)A. 3B. -3C. ±3D. 无实数根3.(10分)假设8x2-16=0,那么x的值是±2.4.(10分)方程2(x-3)2=72,那么这个一元二次方程的两根是x1=9,x2= -3.5.(40分)解以下方程:(1) 4x2=81;(2) (x+6)2-9=0;解:由,得:x2=,解:由,得:(x+6)2=9,直接开平方,得x=±,直接开平方,得x+6=±3,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x2= -.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3, x2= -9.(3) x2+2x+1=4;(4) 9x2+6x+1=4.解:由,得:(x+1)2=4,解:由,得:(3x+1)2=4,直接开平方,得x+1=±2,直接开平方,得3x+1=±2,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1, x2= -3. 所以方程的两根为x1= -1, x2=.二、综合应用(10分)6.(10分)如果x=3是一元二次方程a x2=c的一个根,那么方程的另一根是(B)A. 3B. -3C. 0D. 1三、拓展延伸(10分)7.(10分)解关于x的方程(x+m)2=n.解:①x+m=±,方程的两根为x1=-m,x2= --m.②当n=0时,此时(x+m)2=0,直接开方得x+m=0,方程的两根为x1=x2= -m.③当n<0时,因为对任意实数x,都有(x+m)2≥0,所以方程无实数根.第2课时单项式一、导学1.课题导入:我们的学习引言与上节例1中出现了如下一些式子:100t,0.8p,mn,a2h,-n,这些式子有什么特点呢?它叫做什么式呢?板书课题:单项式.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表达并理解单项式及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概念.②会正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式子探究单项式的意义,学会归纳和总结.〔3〕情感态度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3.学习重、难点:重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的意义.难点:确定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4.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56页“思考〞至第57页“思考〞上面的内容. 〔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仔细阅读课文,圈点重要内容和提示,结合例题进一步理解概念.(4)自学参考题纲:①什么叫做单项式?什么叫做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式子是数字或字母的积,系数是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次数是单项式中的所有字母的指数和.②以下各式是不是单项式?为什么?23, -m, 0, 2x , 12a 2b, 213x +, -2x y πa 3πabc, (π-3)aR 2 213x +和(π-3)aR 2因为含有加减号,所以不是单项式,而2x和-2x y πa 因为分母中有字母,所以也不是单项式.③填表二、自学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地抽查局部学生的自学提纲完成情况.〔2〕差异指导:对个别学生不能正确确定系数、指数的情况进行点拨指导.2.生助生: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四、强化1.概念: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2.考前须知:(1)圆周率π是常数.(2)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1〞通常省略不写,如x2,-a 2b 等.(3)系数是-1时,1省略不写,但“-〞号不能省.(4)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3.练习:〔1〕判断以下各式是否是单项式.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如果是,请指出它的系数和次数.x+1(×);1x (×) ;πr2(√);-32a2b(√);22(2)3x y-(√)第三、四、五个式子是数字与字母乘积的形式所以是单项式. 系数和次数:πr2:系数:π;次数:2-3 2a2b:系数:-32;次数:3 22(2)3x y-:系数:2(2)3-;次数:3.第一个式子有加号,第二个式子分母里有字母,都不是单项式. 〔2〕下面的判断是否正确?-7xy2的系数是7;(×)-x2y3与x3没有系数;(×)-ab3c2的次数是1+3+2 = 6(√);-a3的系数是-1;(√) -32x2y3的次数是7;(×)1 3πr2h的系数是13.(×)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学生自我评价本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以及存在的缺乏.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教师对本节课学习中大家在自主学习和交流学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内容是概念学习课,教学过程要重点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由学生观察、分析、比拟,找出单项式的共同特点,教学时可充分让学生利用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法那么,并在应用时互相学习.一、根底稳固〔第1、2、3题每题10分,第4题20分,共50分〕1.〔40分〕在代数式3ab ,x,xy-1,1, 2a b ,3x 中,单项式有3ab,x,1. 2.(30分)填表:二、综合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3.〔20分〕(1)假设2x 2y m-2a 是6次单项式,试求m 的值;(2)假设〔m-5〕x 2y |m|-2a 是6次单项式,试求m 的值.解:〔1〕∵2+m-2+1=6,∴m=5.〔2〕∵|m|-2=3且m ≠5,∴m=-5.三、拓展延伸〔20分〕4.(10分)以下单项式:-x,2x 2,-3x 3,4x 4,…(1)根据它们的排列规律,写出第101,102个单项式;(2)写出第n 个单项式的表达式.解:〔1〕-101x 101,102x 102.〔2〕n(-x)n .。
初中数学导学案教案(662个)人教版369(优秀教案)
反比率函数的意义(第课时)【学习目标】.理解并掌握反比率函数的观点.能判断一个给定的函数能否为反比率函数【教课过程】(一)自主学习,达成练习. 复习:()一般地,在一个变化过程中,假如有两个变量与,而且关于的每个确立的值,都有独一确立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是自变量,是的函数。
()一般地,形如(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
()一般地,形如( 是常数,≠)的函数,叫做,此中叫做比率系数。
.达成页思虑题,写出三个问题的函数分析式:();();()。
.观点:上述函数都拥有的形式,此中是常数。
一般地,形如()的函数称为,此中是自变量,是函数。
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
. 反比率函数y k(≠)的另两种表达式是y kx 1和(≠)x(二)小组沟通答案(三)教师点拨例:以下等式中,哪些是反比率函数()y x()y2()=()y5()y3()y13()=-3x x22x x剖析:依据反比率函数的定义,重点看上边各式可否改写成y k、()是整式,(为常数,≠)的形式,这里()x()的分母不是只独自含,()改写后是y 13x,分子不是常数x(四)稳固练习、以下关系式中的是的反比率函数吗?假如是,比率系数是多少?(1)4(2)1(3)(4)(5)x(6)1(7)1y y2x y 1 x xy 1y y x 1y x2 x2、课本页第题和第题。
(五)能力提高、若函数 y (3m) x8 m2是反比率函数,则的取值是a4、已知函数y (3 a) x是反比率函数,则a反比率函数的意义(第课时)【学习目标】会依据已知条件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率函数分析式【教课过程】(一)自主学习: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率函数分析式例:已知是的反比率函数,当时,.()写出与之间的函数分析式;()求当时的值。
解:()设 yk()把代入 y12,当时,,则有,得x xk6解得:2∴与之间的函数分析式为:(二)小组沟通答案(三)教师点拨. 反比率函数的比率系数等于两个变量的一对对应值的乘积(). 待定系数法求反比率函数的步骤(四)稳固练习、是的反比率函数,当时 .、是的反比率函数,当时.()写出与的函数关系式.()求与的函数关系式.()求当时的值.()当时,求的值.、课本页第题、已知与成反比率,且当=-时,=,则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当=-时,=(五)能力提高.已知函数=+,与成正比率,与成反比率,且当=时,=;当=时,=。
2022年初中数学精品导学案《数学活动——建立家庭生活收支账目》导学案
数学活动——建立家庭生活收支账目一、导学1.活动导入:——家庭月生活收支账目.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会记录统计相关数据.②会计算相关的数量.③会建立收支账目,并作为家庭理财的参考资料.〔2〕过程与方法通过建立家庭生活收支帐目,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3〕情感态度感受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活动重、难点:重点:账目的设计及数据统计、计算.难点:账目的设计与统计.4.活动指导:〔1〕活动内容:建立家庭一个月的生活收支账目.〔2〕活动时间:利用空余时间学习.〔3〕活动要求:记录并计算家里一个月的生活收支情况.包括:月收入、月支出、结余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4〕活动提纲:①统计家里某月的各项收入(收入记为正数),各项支出(支出记为负数).②计算出当月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周、每日平均支出等.③建立账目.④根据你的账目情况,谈谈你的感想.二、自学同学们根据活动指导进行活动性学习.三、助学1.师助生:〔1〕明了学情:教师要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数据收集情况及账目设计的科学性.〔2〕差异指导: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问题及感受等等,以便及时修正活动方案.四、强化将学生制作的帐本及感想进行展示和交流.五、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围绕三维目标〕:反思整个活动过程,相互交流遇到了哪些问题,有哪些收获(交流做账的经验、提高理财意识、培养做事的专注力、耐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作用,开展数学应用能力等).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根据活动表现和成效对学生的活动情况给予点评.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为活动课,活动与周边生活紧密联系,也容易操作.通过家庭生活收支情况让学生感受正负数的实际应用,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效劳于生活.学生参与活动的缺乏之处是对数据的处理上有过失,这要求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加强这方面的练习与稳固.一、根底稳固〔第1、2、3题每题10分,第4题20分,共50分〕1.〔40分〕张军同学暑假期间做了某商场的售货员,商场根据每天售货金额的多少按一定的比例付给张军当天的劳动报酬.张军每天乘公交车上班,生活还得自费,还经常购置一些商品.张军统计了某个星期里每天的收支情况如下(收为正数,支为负数):+26.5元,-16元;+73元,-8.5元;+14.6元,-10.4元;+48元,-9元;+60.1元,-14.7元;+53.5元,-20.8元;+37.8元,-15元.〔1〕张军这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纯收入是多少?〔2〕请你为张军建立一套本周的收支账目.÷〔2〕二、综合应用〔每题15分,共30分〕2.〔30分〕检查一商店某水果罐头10瓶的质量,超出某一数值记为“+〞号,缺乏记为“-〞号,情况如下:-3,+2,-1,-5,-2,+3,-2,+3,+1,-1(单位:克)〔1〕总的情况是超出还是缺乏?〔2〕这些罐头平均超出或缺乏为多少?〔3〕最多与最少相差是多少?解:〔1〕-3+2-1-5-2+3-2+3+1-1=-5,总的情况是缺乏.〔2〕-5÷10=-0.5,平均缺乏是0.5克.〔3〕相差8克.三、拓展延伸〔20分〕3.〔30分〕经过1998年的特大洪水的灾害后,每年夏天水库管理员都相当警觉,水库的警戒水位18.8米,值班人员记录了一周内的水位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米,上周末刚好到达警戒水位,取每天前一天的水位为0)〔1〕本周内哪一天水位最高?哪一天水位最低?它们与警戒水位的距离是多少?〔2〕假设超过警戒水位1.5 m时就要开闸放水,以确保大坝平安,试问在哪一天需要开闸放水?解:〔1〕周五水位最高,距离警戒水位距离为1.6 m;周一水位最低,距离警戒水位距离为0.4 m.(2)周五时需要开闸放水.第1课时投影的概念与中心投影【学习目标】知道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含义,体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在生活中的应用会确定灯光下物体的影子位置形状和大小,知道在不同的距离不同的方向时,物体在点光源下形成的影子的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并且会比拟大小和确定光线或者影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多边形内角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五、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三角板、量角器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到的?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
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方法4:把五边形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然后用180o 加上360o,结果得540o。
师:你真聪明!做到了学以致用。
交流后,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演示并验证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同学们又认真地讨论起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类比四边形、五边形的讨论方法最终得出,六边形内角和是720o,十边形内角和是1440o。
(二)引申思考,培养创新师:通过前面的讨论,你能知道多边形内角和吗?活动三:探究任意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
思考:(1)多边形内角和与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2)多边形的边数与内角和的关系?(3)从多边形一个顶点引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多边形边数的关系?学生结合思考题进行讨论,并把讨论后的结果进行交流。
发现1:四边形内角和是2个180o的和,五边形内角和是3个180o的和,六边形内角和是4个180o的和,十边形内角和是8个180o的和。
发现2:多边形的边数增加1,内角和增加180o。
发现3:一个n边形从一个顶点引出的对角线分三角形的个数与边数n存在(n-2)的关系。
得出结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2)·180。
(三)实际应用,优势互补1、口答:(1)七边形内角和()(2)九边形内角和()(3)十边形内角和()2、抢答:(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260o,它是几边形?(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440o,且每个内角都相等,则每个内角的度数是()。
3、讨论回答: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比四边形的内角和多540o,并且这个多边形的各个内角都相等,这个多边形每个内角等于多少度?(四)概括存储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2、运用转化思想解决数学问题3、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决问题(五)作业:练习册第93页1、2、3八、教学反思:1、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展示,激发学生自觉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2、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层面,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
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一.引导将图①和图②中的平衡状态,用数学式子(符号语言——数学语言)表示(现实问题数学化——数学建模):图①:2a=c+b.图②:a+b=c.因此,2a=(a+b)+b.可得:a=2b,c=3b.所以,a+c=5b.答案应填5.我自以为思维严密,有根有据。
然而,在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时,却出乎我的意料。
学生1这样思考的:假设b=1,a=2,c=3.所以,a+c=5,答案应填5.学生这是用特殊值法解决问题的,虽然特殊值法也是一种数学方法,但是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让学生仅停留在这种浅显的思维表层上。
面对这个教学推进过程的教学“新起点”,我必须深化学生的思维,但是,还不能打击他的自信心,必须保护好学生的思维成果。
因此,我立刻放弃了准备好的讲解方案,以学生思维的结果为起点,进行调整。
我先对学生1的方法进行积极地点评,肯定了这种思维方式在探索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当那几个同样做法的学生自信心溢于言表时,我随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想到假设b=1,a=2,c=3?a、b、c是不是可以假设为任意的三个数?”有的学生不假思索,马上回答:“可以是任意的三个数。
”也有的学生持否定意见,大多数将信将疑,全体学生被这个问题吊足了胃口,我趁机点拨:“验证一下吧。
”全班学生立刻开始思考,验证,大约有3分钟的时间,学生们开始回答这个问题:“b=2,a=3,c=4时不行,不能满足图①、图②中的数量关系。
”“b=2,a=4,c=6时可以。
结果也该填5.”“b=3,a=6,c=9时可以,结果也一样。
”“b=4,a=8,c=12时可以,结果也一样。
”“我发现,只要a是b的2倍,c是b的3倍就能满足图①、图②中的数量关系,结果就一定是5.”这时,学生的思维已经由特殊上升到一般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归纳推理得到了训练,对特殊值法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进而得到a=2b,c=3b.所以,a+c=5b.答案应填5.我的目的还没有达到,继续抛出问题:“我们列举了好多数据,发现了这个结论,你还能从图①、图②中的数量关系本身,寻找更简明的方法吗?”学生又陷入深深地思考中,当我巡视各小组中出现了“图①:2a=c+b.图②:a+b=c.”时,我知道,学生的思维快与严密的逻辑推理接轨了。
我们是不是都有这样的感受,课堂教学设计兼具“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特征,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与教学实施过程的展开之间不是“建筑图纸”和“施工过程”的关系,即课堂教学过程不是简单地执行教学设计方案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初,我们可能先选取一个起点切入教学过程,但随着教学的展开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就会不断形成多个基于不同学生发展状态和教学推进过程的教学“新起点”。
因此课堂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不是确定不变的,而是预设中生成的;不是按预设展开僵硬不变的,而是在动态中调整的。
3.一节数学习题课的思考案例3:一位教师的习题课,内容是“特殊四边形”。
该教师设计了如下习题:题1(例题)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怎样的四边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题2如右图所示,△ABC中,中线BE、CF交于O,G、H分别是BO、CO的中点。
(1)求证:FG∥EH;(2)求证:OF=CH.题3(拓展练习)当原四边形具有什么条件时,其中点四边形为矩形、菱形、正方形?题4(课外作业)如右图所示,DE是△ABC的中位线,AF是边BC上的中线,DE、AF相交于点O.(1)求证:AF与DE互相平分;(2)当△ABC具有什么条件时,AF=DE。
(3)当△ABC具有什么条件时,AF⊥DE。
教师先让学生思考第一题(例题)。
教师引导学生画图、观察后,进入证明教学。
师:如图,由条件E、F、G、H是各边的中点,可联想到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所以连接BD,可得EH、FG都平行且等于BD,所以EH平行且等于FG,所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下面,请同学们写出证明过程。
只经过五六分钟,证明过程的教学就“顺利”完成了,学生也觉得不难。
但让学生做题2,只有几个学生会做。
题3对学生的困难更大,有的模仿例题,画图观察,但却得不到矩形等特殊的四边形;有的先画矩形,但矩形的顶点却不是原四边形各边的中点。
评课:本课习题的选择设计比较好,涵盖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及特殊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等数学知识。
运用的主要方法有:(1)通过画图(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等活动,研究数学;(2)沟通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实现转化,添加辅助线;(3)由于习题具备了一定的开放性、解法的多样性,因此思维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广度。
为什么学生仍然不会解题呢?学生基础较差是一个原因,在教学上有没有原因?我个人感觉,主要存在这样三个问题:(1)学生思维没有形成。
教师只讲怎么做,没有讲为什么这么做。
教师把证明思路都说了出来,没有引导学生如何去分析,剥夺了学生思维空间;(2)缺少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没有揭示数学的本质。
出现讲了这道题会做,换一道题不会做的状况;(3)题3是动态的条件开放题,相对于题1是逆向思维,思维要求高,学生难把握,教师缺少必要的指导与点拨。
修正:根据上述分析,题1的教学设计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对于开始例题证明的教学,提出“序列化”思考题:(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判定方法?(2)本题能否直接证明EF∥FG,EH=FG?在不能直接证明的情况下,通常考虑间接证明,即借助第三条线段分别把EH和FG的位置关系(平行)和数量关系联系起来,分析一下,那条线段具有这样的作用?(3)由E、F、G、H是各边的中点,你能联想到什么数学知识?(4)图中有没有现成的三角形及其中位线?如何构造?设计意图:上述问题(1)激活知识;问题(2)暗示辅助线添加的必要性,渗透间接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问题(3)、(4)引导学生发现辅助线的具体做法。
其次,证明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归纳:我们把四边形ABCD称为原四边形,四边形EFGH称为中点四边形,得到结论:任意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辅助线沟通了条件与结论的联系,实现了转化。
原四边形的一条对角线沟通了中点四边形一组对边的位置和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