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语文教学的多读多背多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语文教学的多读多背多写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在经济飞速发展,重视社会交际,强调信息,讲究效益的年代,我们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做好“三个面向”,“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引起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特别不能令人满意。学生从小学入学到高中毕业,语文学科自始至终是课时最多的学科,也是学生耗费精力最多的学科。酷暑寒窗十二载,语文成绩绝大部分不尽人意。“少慢差费”现象困扰着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语文教师苦不堪言;语文教学的规律何在,出路何在呢?近年来,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排除各种干扰,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语文教学研究风起云涌,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取得成绩的也大有人在,但就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做到三个面向,相距太远了。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思、反省。

我国现行语文教学形式是在五十年代从苏联吸收来的分析法。即把一篇篇文章肢解为五大块,让学生一块块地学习。现在又有人把语文学习内容分为一百个知识点,据说学生把握了这些知识点就能成为“才子”。可事实上,“少慢差费”现象,还是不能克服。在教育大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没能给社会培养出多少杰出的人才,虽也有一些才子,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课外阅读。相反在教学不完善的古代,却培养出众多人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岁裁诗走马成”不足为奇。纵观文学史,从先秦《诗经》、诸子散文、到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以致明清小说,历代都出现了文学史上的高锋期。文学大家层出不穷,呈现出群星璀灿的壮丽局面。这不能不使我们对我国传统语文教学重新认识。传统语文教育重吟诵,重语感,强调读写。这些一直被我们视为死记硬背的腐朽的教学方法,是否就是语文教学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呢?回答是肯定的。

一、多读多背多写符合我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规律。

中国哲学思想占主导地位的是“一元伦理”本位观,即“天人合一”或“物我合一”。依此形成我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在对客观事物认识上强调整体的直接感受和体验,强调“物我一致”,认为任何一个物体都不能脱离它所依存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变化的统一性和整体性,重视辩证思维,强调变化的相对性、模糊性和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在思维中渗透着情感因素。因此,古人读书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领悟,要求多读多背多写。从启蒙读物《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到《五经四书》,先生先要求读背,读的多了,背的多了,熟了,似懂非懂,形成完整性模糊认识。然后老师才讲解,在老师启发诱导下一步,经过一段时间,凭借心灵的领悟,一朝豁然开朗,便融会贯通,一通百通,以至彻悟。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这样积累的东西多了,写起文章来由模仿到独立成篇,由俗套到创新。倍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肚里没有多少墨水,如何能写出好文章呢?

再从认识角度说,多读多背多写,由感性积累到理性的飞跃,熟读—背诵。理解--模仿--掌握--创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直接到间接,由读到写,由认识到实践,由实践到认识,循环往复,认识无止境,理解无止境,写作更无止境。越读越会读,越背越会背,越写越会写。多读多背多写,熟能生巧。既掌握了知识,文培养了能力,还开发了智力。这样语文水平是不难提高的。

二、多读多背多写的学习心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表现在感觉的发展达到完善,感受性发展达到甚至超过成人水平,知

觉的有意性和自的性有了明显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集中性及转移能力也发展了;在记忆上,记忆量增长,机械识记仍占很大比重;思维能力迅速发展,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他们富有朝气,精力充沛,兴趣广泛,热烈地追求新鲜事物,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认识兴趣。人生的种种色彩,种种情感,种种体验都渴望能够感知,能够体会,能够思考。因此,在这一时期,更应有一个强化读书阶段,集中时间,甚至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学生多读多背多写。过去我们把机械记忆说成是死记硬背,彻底加以否定,但机械记忆是无条件的独立记忆,而独立记忆是能迅速提取,很难忘怀的甚至是终身不忘的记忆。作家秦牧有个比喻打的好:“青年人的学习像把字刻在石头上一样,记忆十分牢固,老年人的学习,像把字刻在沙地上,往往转眼即忘。青年人的记忆力很强,多背诵名篇,用起来会左右逢凉,俯拾即是”。不仅如此用记忆力还是瞥力发展的基础,没有信息就无法处理信息。没有储存,怎么输出呢?再则记忆力也是越用越好用。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多背多写。典范精彩的教材,丰富浩瀚的古今中外名著,给中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海阔任鱼跃,天高凭鸟飞,在这丰富瑰丽的园地里,学生可以任意汲取知识的营养,丰富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成长为社会有用人才。

三、多读多背多写有利于培养语感

语感是对言语的准确而又灵敏的感受能力。人们的语感能力包括互相关联的两方面内容:一是对言语对象在语言和知识方面正误的判断能力,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等;二是对言语对象在内容真伪是非与形式上美丑的判断能力,它包括思想观念,情感意志,人格状态,审美鉴赏等。因此,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核心,具体到语文教学,学生语言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语感直觉或语言习惯。教学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环节便是学生语感的形成和提高。叶圣陶先生认为:“经常留心自己的语言,观摩人家口头说的笔下写的语言,哪是好的对的,哪是不好的不对的,都仔细辩别,这样可以提高对语六的敏感。”人们在语文学习中多读多背多一瞬培养语感的熏要途经之一。鲁迅对语感学习与言语实践的关系有许多精僻见解,他以孩子说话为例,说他们:“没有教师,没有语法教科书,没有字典,只是不断地听取,记住、分析、比较,终于懂得了每个词的意义。”他又说:“我们先前的学古文也是用同样的方法,教师不讲解,只耍你死读,自己去记住,分析、比较去,弄得好,是终于能够有些懂,并且竞也可以写出儿句来的”。我们在读背写的过程中,通过吟诵、体味、揣摩、推敲、意会、鉴赏,就能够提高我们的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气感,使我们接受作品的情感、观点、思想、情操等薰陶,提高我们对言语的感受能力。使我们的知识得到丰富、充实、提高以至于成才。

四、多读多背多写有利于全面提高语文能力,培养创造型人才

语文能力的培养,就是要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能力。荀子说:“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求之而后得,为之而后成,积之而后高,尽之而为圣,故圣人者,人之积也。”(《荀子·儒效》)可见圣人是知识积条的结果。王充在《论衡》中说:“通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言,审定文读,一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分可见人要成才,不多读多背多写是不可能的。现代作家巴金说:“现在有两百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了,虽然我对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但是这么多具体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自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朱自清在《论学诗门经》一文中说:这儿可以看出吟诗的重要来。这是诗的兴味的发端,也是诗学的第一步。但偶然的,随意的吟诵是无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学。那得下一番切实的苦工夫,便是记诵。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者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是你自己的”。两位作家已把背诵的妙处说的相当透彻了。语文学习是积累、吸收、消化,只有多读多背多写,才能博大精深,才能炼出真本领,才能左右逢源,挥洒自如。语文学习的潜移默化也体现在这里。只有充分接受他人经验的启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