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第四章新汇总

合集下载

初三化学第四章教学案

初三化学第四章教学案

第四章学习目标双向细目表(4.7)第1课时燃烧与灭火(一)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学习目标】1. 能科学的认识和研究燃烧、灭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2.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的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3.紧密联系日常生活,认识燃烧及燃烧的条件,同时增强防火与火灾自救的知识。

【课前导学】1.一般情况下,使可燃物质燃烧所需的__________叫着火点。

燃烧应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是:(1) ,(2) ,(3) 。

2.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将其【课堂探索】问题一:燃烧反应有哪些特征?1.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填写在下【整理与归纳1】燃烧是一种。

问题二:在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屡见不鲜。

你知道燃烧需要满足哪些条件?【交流与讨论1】思考下列问题,试着总结出燃烧的条件。

1.对于酒精与水两种液体而言,哪种液体能被点燃?如果将酒精与水混合起来,你觉得还能燃烧吗?你的理由是什么?2.三支点燃的蜡烛,一支蜡烛用小烧杯罩住,一支蜡烛用大烧杯罩住,一支不罩任何烧杯。

三支蜡烛都能长时间持续燃烧吗?对此你能做出解释吗?3.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哪个比较容易被点燃?看一看: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如图4—1—1所示),积极思考。

【观察与思考1】 红磷与白磷的对比实验——燃烧条件的探 究:在烧杯中放置开水和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放置一簿铜片, 在铜片的一端放一小块白磷,在另一端放一小块红磷,过一 段时间后观察。

(红磷的着火点240℃左右,白磷的着火点 40℃左右)1.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 解释: 。

2.若将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靠近放置,红磷是否也能燃烧? ,原因是 。

3.有什么办法能使水中的白磷也燃烧起来? ,水中的白磷也能燃烧的解释是 。

4.思考:我们该怎样保存少量白磷?方法是 。

5.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火柴盒的侧面就有红磷,能否用白磷来代替?为什么? 。

初中化学第四章教案

初中化学第四章教案

初中化学第四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反应速率受影响因素,能够计算反应速率和动力学方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实验操作、提出假设和推理等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思维能力。

3. 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注重观察和实验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

2. 难点:理解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通过实验现象引入反应速率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反应速率描述了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的速度,反应速率快慢对于化学反应的影响。

2. 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介绍反应速率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计算反应速率,并介绍反应速率的单位和表示方法。

3. 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压力等,让学生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

4. 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推导反应速率的动力学方程,让学生掌握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推理能力。

四、教学活动1. 实验观察: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的化学反应速率变化,让学生发现反应速率的规律。

2. 实验操作:进行反应速率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技能。

3. 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精神。

4. 实验报告: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结论,培养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的实验报告撰写能力和实验数据分析能力。

2. 知识掌握评价:进行知识测试,考查学生对反应速率概念、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操作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注意事项遵守情况,评估学生的实验技能。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理解反应速率受影响因素,能够计算反应速率和动力学方程。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课时一:物质的分类
课时内容:物质的分类及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和各种物质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3.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分类方法;
2. 物质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2. 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
2. 讲解物质的性质及其分类原则;
3. 练习识别不同物质的性质和分类方法;
4.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作业布置。

课时二:物质的变化
课时内容: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能够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过程;
3. 掌握物质变化的常见现象和特点。

教学重点:
1.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
2. 物质变化的常见现象和特点。

教学难点:
1. 区分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内容,介绍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讲解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特点;
3. 做实验观察物质变化的现象;
4. 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以下省略)。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整理与归纳》_0

沪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初中化学《第四章 认识化学变化 整理与归纳》_0

第四章 《理解化学变化》复习教案(一)教材地位1、承前启后,从分析反应物、生成物为何种物质向探讨反应物、生成物之间质量关系的转化;2、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3、本章内容不但解释了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让学生对生活中燃烧灭火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二)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分析实验现象水平。

②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②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猜想、自主探究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2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具体应用二、学法分析新课程标准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复习课则通过知识网络化、知识习题化,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有所收获。

三、教法分析小组合作探究、交流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多媒体的使用,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四、教学程序(一)引入课题,展示知识点学生讨论回答 1、燃烧的概念2、燃烧的条件5、灭火的原理和方法6、化石燃料种类、对环境的影响知识回顾3、完全燃烧和不完全燃烧4、影响燃烧的因素二、定量理解化学变化1、质量守恒定律⑴内容:参加 的各物质的 ,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1、燃烧的概念物质的。

⑵适用范围:只有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⑶微观解释:因为化学反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过程,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也没有改变。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质量守恒定律,a、实验中的现象:①试管中有;②澄清的石灰水;③反应结束后天平。

b、装置中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初中化学的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的第四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掌握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用药及防范措施;3.培养学生正确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二、教学内容:1.化学物质的毒性及分类;2.安全用药的原则;3.常见的化学中毒及预防方法;4.合理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化学物质的毒性及安全用药的原则;难点:常见的化学中毒及预防方法。

四、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2.案例分析;3.小组讨论;4.实验演示。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引入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2.讲解化学物质的毒性及分类;3.案例分析:讨论不同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影响;4.小结:总结化学物质的毒性及分类。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2.讲解安全用药的原则;3.实验演示:展示正确的用药方法;4.小组讨论:讨论安全用药的重要性;5.总结:总结安全用药的原则。

第三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2.讲解常见的化学中毒及预防方法;3.案例分析:讨论如何预防化学中毒;4.小结:总结常见的化学中毒及预防方法。

第四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2.讲解合理的生活和工作习惯;3.小组讨论:分享生活中的健康小常识;4.总结:总结合理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六、教学反馈:1.课堂练习;2.小组展示;3.讨论交流。

七、作业布置:1.完成相关习题;2.写一份关于如何预防化学中毒的报告。

八、教学资源准备:1.教学PPT;2.化学物质实验材料;3.相关案例分析资料。

九、教学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并掌握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用药及防范措施,以培养正确的生活和工作习惯,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4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四单元教案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主备教师:李金美参备教师:王足生王埔石丁志润课题1 爱惜水资源(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术: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状况,学习用辩证的方式看待水资源的丰硕和有限。

培育学生关切社会,为社会作奉献的社会责任感。

二、方式与进程:学习利用身旁的报刊、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学习利用数字和图表来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

3、情感与价值观:培育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学习用进展的目光看问题。

强化学生爱水、节水意识。

【教学重点】:一、用辩证的方式看待水资源的丰硕和有限。

二、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一、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相关资料的搜集。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踊跃性。

【教学方式】:讨论探讨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进程】:一、课前预习:A、搜集我国水资源的状况,水污染的情形。

B、调查你自己家的用水情形。

二、情景导入:提问:咱们天天都要用水,喝水,你能说出水关于咱们人类有哪些用途吗?回答:略引入:既然水关于咱们如此重要,那么你了解咱们的水资源状况吗?明白如何爱惜咱们的水资源。

3、教学新课: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板书)存在:江河、湖、海占地球表面积的3/4;总量专门大(14亿立方千米,2×1018吨);展现:全世界海水、陆地水储量比(饼图)讨论:地球上70%覆盖着水,什么缘故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和地域面临缺水的危机?缘故:1、淡水资源比较少(能直接饮用的仅占水资源的0.769%);2、科学技术的进展,用水量增多;3、科学技术的进展,水资源被污染。

4、淡水资源散布不均匀(20多个国家缺水)。

展现:部份国家的人均水量图。

我国各地域(未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人均水量图。

讲解:从上图能够看出,我国属于严峻缺水的国家。

(用具体数字说明)。

展现:我国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类损失的资料。

讲解:从各类的表格、数学、资料都向咱们诉说着淡水资源的欠缺,21世纪,水资源将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

3. 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重点:
1. 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

2. 化学反应观察方法。

3.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难点:
1.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和药品。

2. 教案、课件和实验指导书。

3. 测验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的概念。

二、讲解化学反应的概念和特征(15分钟)
1. 介绍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2. 解释化学反应的观察方法和实验现象。

三、化学反应实验(20分钟)
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实验,让学生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四、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20分钟)
1. 讲解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

2. 演示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3. 学生进行练习和作业。

五、小结和课堂练习(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化学反应的观察实验报告。

2. 练习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了化学反应的概念、特征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但是在配平方程式的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训练和巩固的过程中加以解决。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doc

初三化学第四单元教案.doc

4-1原了的结构教学日标: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町分性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重点难点:原了的构成原子量的概念设计思想:原子构成的教学,设想使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教学由于本节课内容属于微观教学。

同学们看不见,摸不着。

用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

用语言直观,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媒体教具:电教复习与巩固什么叫原子?物质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引入:物质是由分了和原了等微粒构成的;原了冇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呢?一.原子的构成r质子(+)1个质子带〔个单位正电荷厂原子核(+)'原$ L中子(())不带电I核外电孑㈠i个电子带i个单位负电荷—21质子质量是1.6726*1 0 kg—21屮了质罐是1.6749*1 0 kg电了质聚是质了质量的1/18361.原子不显电性原因: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相等2.质了数决定元素的种类P683.氢没有中子质了数二核外电了数二核外电了说明1原了很小一个原子跟一个兵乓球体积Z比,相当于兵乓球跟地球体积Z比。

2在原子中原子核很小如果把原子比作一个庞大的体育场,而原子核相当于一只蚂蚁,因此原子中有一个很人空间,电子就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做高速的运动。

二.相对原子质量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最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和对原子质量。

符号为Ar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氧的相对原了质量为16说明:1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电子质量儿乎不计2化学上计算多采用相对原子质屋的近似值3查原子量的方法P153板书设计:4-1原子的结构—原了的构成二相对原子质量作业:P70 1—4课后反思:卜-次应注意应用电脑课件帮助同学认识微观粒子课题:4—2元素(1)教学口标:1 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 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一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教案新版

九年级化学全册:第四章认识化学变化复习课教案新版

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主探索(2识应中的质量关系)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1)计算题格式规范化:设、写、找、列、求、答.提倡乘坐公交车、骑自行车或步行的出行方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配套练习九年级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下列相应的答案栏内.)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蜡烛燃烧 C.食物腐烂 D.烟花爆炸2.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化学药品,可用手直接拿B.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C.加热后的试管,可立即用水冲洗D.集气瓶可用来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还可用于加热3.下列关于空气和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C.制取氧气必须使用催化剂D.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4.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A.洁净空气 B.化石燃料 C.果汁饮料 D.冰水混合物5.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A.2N﹣﹣表示两个氮元素B.nP2O5﹣﹣表示n个五氧化二磷分子C.Ca2+﹣﹣表示钙元素显+2价D.SO﹣﹣表示硫酸根离子6.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非常密切的是()A.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元素种类⑤物质种类.A.①③ 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8.“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毒D.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氢气 B.石油 C.乙醇汽油 D.可燃冰10.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表面有银析出.下列关于R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不正确的是()A.R>Ag B.R>Fe C.Zn>R D.Al>R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硬水经过过滤后一定变成软水B.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一定在不停的运动C.化学反应中一定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D.铁制品与氧气或水接触一定会生锈12.在由一氧化碳和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A.1:1 B.2:1 C.7:8 D.7:11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3.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其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2)人们利用(填物质名称)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4)煤燃烧时排放出和NO2等,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造成环境污染.14.根据下列题意,回答有关问题.(1)K2MnO4中Mn的化合价为;(2)有下列五种气体:a.N2 b.O2 c.H2 d.CO e.CO2,分别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有(填代号);(3)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等.用钛酸亚铁制得钛的化学方程式为:①2FeTiO3+6C+7Cl22X+TiCl4+6CO②2Mg+TiCl4Ti+MgCl2,则①中X的化学式为;(4)除去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的方法是(填一种).15.用适当的化学方程式说明或解释下列问题:(1)工业上用煅烧的方法制生石灰;(2)用天然气作燃料;(3)冶金工业上,用焦炭和含氧化铁的赤铁矿来炼铁;(4)实验室里,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16.下列A、B分别为某些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A中,m= ;(2)B中,当x=12时,该粒子对应的元素符号为;当y=8时,该粒子带两个单位的负电荷,其粒子的化学符号为;(3)若B中,当x>(2+y)时,对应元素的化合价为﹢1,该元素与A对应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17.下列方框内的7种物质,其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反应条件也略去).已知:A常温下为无色液体,C、D常温下为无色气体且由两种相同元素组成,E为黑色固体,F是一种紫红色金属.请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D在固态时的一种用途:;(2)写出反应①、⑤的化学方程式:①,⑤;(3)图中涉及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A.1种B.2种C.3种D.4种.三、实验题(本大题包括2个小题,每空1分,共10分)18.根据下列实验,回答有关问题:(1)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不应超过试管容积的;(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是;(3)过滤操作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靠烧杯内壁,其理由是;(4)向盛有紫色石蕊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原因是.19.实验室里现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稀硫酸、石灰石和稀盐酸,以及下列仪器:(1)利用上述仪器和药品可以制取二氧化碳,你选择的仪器是(填序号),药品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若用上述给定的药品来制取氧气,需要补充的一种仪器是;(3)若用上述药品中的稀硫酸来制取氢气,需要补充一种常用的药品是.四、计算题(本大题包括1个小题,共6分)20.某实验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实验室中氯酸钾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取一定量的该样品与1gMnO2混合,其总质量为6g,将该混合物充分加热完全反应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8g.试计算:(1)完全反应后产生氧气的质量为g;(2)样品中氯酸钾的质量分数为多少?期末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下列相应的答案栏内.)1.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酒精挥发 B.蜡烛燃烧 C.食物腐烂 D.烟花爆炸【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化学反应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蜡烛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烟花爆炸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下列化学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A.取用化学药品,可用手直接拿B.酒精灯火焰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C.加热后的试管,可立即用水冲洗D.集气瓶可用来收集和储存少量气体,还可用于加热【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用于加热的仪器;玻璃仪器的洗涤.【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取用化学药品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加热后的试管不可立即用水冲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集气瓶的作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取用化学药品时,不能用手直接接触药品,以防腐蚀手和污染试剂,故实验操作错误;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故实验操作正确;C、加热后的试管,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会使试管因骤冷而炸裂,故实验操作错误;D、集气瓶用于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但不可用于加热,故实验操作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3.下列关于空气和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C.制取氧气必须使用催化剂D.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专题】空气与水.【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制取氧气必须使用催化剂错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不需要催化剂;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正确.【解答】解:A、空气的成分主要以氮气和氧气为主,氧气约占五分之一,氮气约占五分之四,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B、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具有氧化性和助燃性,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C、制取氧气必须使用催化剂错误,用高锰酸钾制氧气不需要催化剂,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D、氧气可用于化工生产和宇宙航行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4.下列物质是纯净物的是()A.洁净空气 B.化石燃料 C.果汁饮料 D.冰水混合物【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分类.【分析】本题考查利用纯净物的概念来判断物质是否为纯净物,宏观上看只有一种物质,微观上只有一种分子.【解答】解:A、洁净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B、化石燃料中含有石油、煤、天然气,属于混合物,故B错;C、果汁饮料含有维生素、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故C错;D、冰水混合物是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故D正确.故选D.【点评】在熟悉概念的基础上能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判断纯净物和混合物,还要从社会实践中了解生活中常见物质的组成.5.下列对化学用语的表述正确的是()A.2N﹣﹣表示两个氮元素B.nP2O5﹣﹣表示n个五氧化二磷分子C.Ca2+﹣﹣表示钙元素显+2价D.SO﹣﹣表示硫酸根离子【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解答】解:A、2N﹣﹣表示两个氮原子,错误;B、nP2O5﹣﹣表示n个五氧化二磷分子,正确;C、Ca2+﹣﹣表示钙离子,错误;D、SO﹣﹣表示硫酸根离子,正确;故选B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6.与元素化学性质关系非常密切的是()A.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B.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C.原子的核内中子数 D.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电子数少于四个的一般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电子数少于八个而多于或等于四个的一般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电子数为八个的化学性质一般稳定,不容易发生化学变化.【解答】解: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核外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密切关系;与电子层数、核内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无关.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与化学性质的关系.7.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发生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原子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元素种类⑤物质种类.A.①③ B.②③⑤C.①②④D.①②③④⑤【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此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生成,所以物质种类一定变,就可以正确求解.【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有几个不变,其中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原子质量也不变,而化学变化中元素的化合价也有可能变,也有可能不变,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生成,所以物质种类一定变,分子数目也有可能变,也有可能不变,但分子的种类一定变化.故选C.【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反应中的变与不变,会运用化学中的基本原理质量守恒定律处理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8.“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保护型),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单质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B.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均有毒D.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考点】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碳的化学性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专题】元素与化合物;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根据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金刚石、石墨和C60里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说法正确.B、碳和一氧化碳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故选项说法正确.C、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故选项说法错误.D、二氧化碳是产生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碳单质的结构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下列燃料中最理想的是()A.氢气 B.石油 C.乙醇汽油 D.可燃冰【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能源.【分析】根据氢气、石油、乙醇汽油、可燃冰燃烧的产物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氢气燃烧生成水,对环境没有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故选项正确.B、石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C、乙醇汽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D、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的水合物,甲烷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等气体,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常见燃料的使用对环境的影响即可正确解答本题.10.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表面有银析出.下列关于R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不正确的是()A.R>Ag B.R>Fe C.Zn>R D.Al>R【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顺序.【解答】解: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R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R;R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表面有银析出,说明R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即H>R>Ag.由此而可知,R>Fe不正确,故B不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硬水经过过滤后一定变成软水B.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一定在不停的运动C.化学反应中一定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D.铁制品与氧气或水接触一定会生锈【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硬水与软水;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专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空气与水;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A、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化学反应中不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生锈的实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过滤不能除去水中可溶性的矿物质,因此硬水经过过滤后不能变成软水,故选项说法错误.B、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和离子一定在不停的运动,故选项说法正确.C、化学反应中不只有燃烧才能放出热量,例如缓慢氧化也放热,故选项说法错误.D、铁制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才会生锈,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2.在由一氧化碳和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则混合气体中一氧化碳和氧气的质量比为()A.1:1 B.2:1 C.7:8 D.7:11【考点】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由题意,由一氧化碳和氧气组成的混合气体中,测知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0%;一氧化碳含有碳元素,氧气中不含碳元素,设混合气体中CO和O2的质量分别为x、y,由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设混合气体中CO质量为x,O2的质量为y,则 x:y=7:8.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13.化学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其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较高的是蒸馏;(2)人们利用活性炭(填物质名称)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4)煤燃烧时排放出SO2和NO2等,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造成环境污染.【考点】水的净化;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专题】化学与能源;空气与水;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1)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分析回答;(2)根据活性炭的吸附性分析回答;(3)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4)根据煤燃烧产生的能形成酸雨的气体分析回答.【解答】解:(1)水的净化方法有:沉淀、吸附、过滤和蒸馏等,其中沉淀、吸附、过滤单一操作得到的水中常含有可溶性的杂质,蒸馏得到的水是纯水,是相对净化程度较高净化方法;(2)由于活性炭具有吸附性,人们利用活性炭来吸附装修产生的对人体有害的气体;(3)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的原理是隔绝氧气;(4)煤燃烧时排放出SO2和NO2等,在空气中会形成酸雨,造成环境污染.故答为:(1)蒸馏;(2)活性炭;(3)隔绝氧气;(4)SO2.【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4.根据下列题意,回答有关问题.(1)K2MnO4中Mn的化合价为+6价;(2)有下列五种气体:a.N2 b.O2 c.H2 d.CO e.CO2,分别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有cd (填代号);(3)钛和钛合金被认为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被广泛用于火箭、导弹,航天飞机等.用钛酸亚铁制得钛的化学方程式为:①2FeTiO3+6C+7Cl22X+TiCl4+6CO②2Mg+TiCl4Ti+MgCl2,则①中X的化学式为FeCl3;(4)除去铜粉中混有少量铁粉的方法是把磁铁靠近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并且充分吸引(填一种).【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金属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化学式的计算;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金属与金属材料.【分析】(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计算元素的化合价.(2)爆炸是指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里急剧燃烧,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的气体急剧膨胀,发生爆炸.(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据此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生成物X的化学式.(4)磁铁能够吸引铁,不能吸引铜;铁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和相应的盐,而铜不能和稀盐酸、稀硫酸反应.【解答】解:(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锰酸钾中Mn元素的化合价为:(+1)×2+x+(﹣2)×4=0,则x=+6,故填:+6价.(2)氮气、氧气、二氧化碳不属于可燃物,遇明火不可能发生爆炸;氢气、一氧化碳属于可燃物,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填:cd;(3)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FeTiO3+6C+7Cl22X+TiCl4+6CO,反应前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2、2、6、6、14,反应后的生成物中铁、钛、氧、碳、氯原子个数分别为0、2、6、6、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2X分子中含有2个铁原子和6个氯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铁原子和2个氯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FeCl3.故填:FeCl3.(4)①用磁铁将铁粉吸出,具体方法是:把磁铁靠近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并且充分吸引.②向混合粉末中加入稀硫酸(或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铜粉.故填:把磁铁靠近铁粉和铜粉的混合物,并且充分吸引或向混合粉末中加入稀硫酸(或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即可得到铜粉(合理即可)【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爆炸的原理、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除杂的原理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15.用适当的化学方程式说明或解释下列问题:(1)工业上用煅烧的方法制生石灰CaCO3CaO+CO2↑;(2)用天然气作燃料CH4+2O2CO2+2H2O ;(3)冶金工业上,用焦炭和含氧化铁的赤铁矿来炼铁2Fe2O3+3C4Fe+3CO2↑;(4)实验室里,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二氧化碳CO2+Ca(OH)2=CaCO3↓+H2O..【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元素与化合物;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解答】解:(1)碳酸钙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CaO+CO2↑.(2)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点燃条件下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3)冶金工业上,用焦炭和含氧化铁的赤铁矿来炼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Fe2O3+3C4Fe+3CO2↑.(4)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的石灰水,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

初中化学教材第九年级第四章教学方案第一部分:引言九年级化学作为初中学生的最后一年化学学习,是对前几年知识的综合运用与扩展。

第四章《空气中的氧气与二氧化碳》是该学年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教学方案将结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能力的提高。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1. 理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 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基本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a. 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和性质。

b.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

c. 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应用。

2. 教学方法:a. 归纳法:通过分享、讨论和归纳,概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特点和重要性。

b. 实验法:通过开展简单而有趣的实验,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c. 比较法:通过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作用。

d. 解决问题方法: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步骤1. 激发兴趣:a. 准备一个生动有趣的开场,如播放与空气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由氧气和二氧化碳引发的有趣现象。

b. 利用小组活动或讨论,让学生分享并讨论自己对空气的认识和猜想。

2. 知识导入:a. 通过呼吸和燃烧现象引入氧气,帮助学生理解氧气是维持生命和燃烧的必要物质。

b.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如汽车尾气、饮料中的气泡等,引入二氧化碳的重要性和影响。

3. 理论学习:a. 结合教材的知识点,分析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制取方法和应用。

b. 通过演示、图表或实物模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4. 实验探究:a. 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

b.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归纳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特点和应用。

5. 思维拓展:a. 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思考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环境、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九年级化学教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教学目标知识技能:通过实验的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

能力培养: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科学思想: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和依靠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通过实验的操作,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

科学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使学生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重点和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及应用。

2.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的理解及应用。

探究过程【复习提问】 1.分别写出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利用原子、分子的观点)【探究新知】[引入]由实验室制备氢气和氧气的两个文字表达式可以看出,用文字表达式写起来很麻烦,而且不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也无法反映各物质间量的关系,是否可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呢?新的一章我们将重点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第四章化学方程式我们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破裂成重新组合聚集成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没有改变,物质种类、分子种类一定改变,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呢?同学们可以猜测一下。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这一问题。

[演示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1]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演示2]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结论2]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相等[问题讨论]两个实验所得到的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无数实验证明,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1.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问题讨论]①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②蜡烛燃烧后化为乌有,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100g 水加热蒸发得到100g 水蒸气,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注意: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中的“参加”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

初中化学四单元全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征。

2. 让学生了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酸、碱、盐的概念及特征2. 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3. 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酸、碱、盐的概念及其特征,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2. 难点: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酸碱盐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

2. 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了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4.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酸、碱、盐的概念及特征(1)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酸、碱、盐的概念。

(2)讲解酸、碱、盐的特征,分析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3)举例说明酸、碱、盐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分布和应用。

2. 第二课时: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1)讲解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酸碱中和反应、复分解反应等。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酸碱盐相互作用的现象。

(3)引导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表达酸碱盐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第三课时: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1)讲解酸碱盐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实例,如清洁剂、化肥、农药等。

(2)分析酸碱盐在应用中的作用原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酸碱盐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4. 第四课时: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1)讲解实验操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如称量、溶解、过滤等。

(2)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总结

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总结

学科:化学
教学内容:初三化学第四章知识总结
一、本章知识归纳
二、第四章的重要知识点及学习时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教材分为三节,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引导同学们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学习化学方程式作好理论准备,这是学好本章的基础;第二节化学方程式,介绍了化学起程式的书写原则、方法、步骤等,是本章的中心,第三节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应用.三节内容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前一节内容都为后一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点: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意义;2.书写和配平化学方程式;3.依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章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章

初中化学教案第四章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概况本单元教材共分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化学式与化合价四个课题。

他们包括原子结构模型、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核外电子排布、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相对分子质量及其有关计算等类容。

本单元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后学习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其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单元教学要求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及原子结构的表示方法。

2、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3、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

5、了解离子形成过程,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6、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

7、记住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8、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

单元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单元教学难点核外电子排布观念、化合价单元教学课时计划内容课时课题 1 原子的构成 1课题 2 元素 2课题 3 离子 1课题 4 化学式与化合价 3单元教学建议课题 1 本课题包括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

关于原子的质量书中给出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的决定质量,并指出他们的数值太小不便于记忆、书写和计算,只能用相对原子质量。

考虑到此时学生尚无同位素的知识,不便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是按照各天然同位素原子所占的一定百分比计算出来的平均值,所以此处只能要求学生对相对原子质量做含糊的、初步的了解(将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作为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使用)。

本课题要求阅读张清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的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题 2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

初中化学4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4单元教案

初中化学4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征;2. 掌握物质的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和方法;3. 能够分析并辨别物质的化学变化过程;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2.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形式;3.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4.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定义和特征;2. 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形式。

教学难点:1.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特点;2. 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3. 学生实验报告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个化学实验或化学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化学变化的探索欲望。

二、讲解1. 介绍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2. 分析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形式;3. 探讨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及其特点;4. 解释物质的量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实验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并总结实验规律。

四、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不同化学反应的发生条件和规律,加深对化学变化的理解。

五、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小结。

六、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七、反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做出适当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物质的化学变化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化学反应的条件和形式,对化学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的实验和探究能力。

化学教案-第四章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案-第四章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

化学教案-第四章_九年级化学教案_模板学习目标1、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能正确书写和配平简单化学方程式。

2、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

3、追求实事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简析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写书和配平化学方程式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基本技能。

因此,化学方程式的涵义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技能是本节学习的重点,而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的两个原则是学好本节内容的关键。

学习时,注意按照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质和量的涵义)去理解和读写化学方程式,注意各种符号的意义和书写步骤。

重点:明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命题趋势1.考查正确书写初中课本中常见的重要的化学方程式一. 2.能够根据提供的条件,结合有关知识.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核心知识一、化学方程式的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二、书写原则:1.以客观事实为基础;2.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三、书写步骤:1.左写反应物化学式,右写生成物化学式;2.配平;3.注明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的状态.四、配平方法:1.最小公倍数法;2.观察法;3.奇数配偶数;4.待定系数法.五、表示的意义:1.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六、读法:例如 S + O2 SO2 32∶ 32 ∶ 64从质变读法:硫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从量变读法:每32份质量的硫与32份质量的氧气反应生成64份质量的二氧化硫.七、书写化学方程式常见错误:1.定错物质的化学式.2.随意臆造生成物或事实上不存在的化学反应3.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4.写错或漏写反应必需的条件.5.漏标了气体生成物(↑)或沉淀生成物(↓).典型例题例 1 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H2O H2+ O B. CuO + H2 Cu+ H2O C.4Fe + 3O2 2Fe2O3 D.2KClO3 2KCl + 3O2↑ E.CH4 + 2O2 CO2↑ + 2H2O 分析(A)氧气的化学式书写出错,应写为O2,反应物水为液体,故生成物中出现气体均要标”↑”,还须配平.放正确应为:2H2O 2H2↑+O2↑;(B)漏写反应条件,改为H2 + CuO Cu + H2O;(C)不符合客观事实,Fe + O2中燃烧应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

沪教版初三化学第四章教案

第四章燃烧燃料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知识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2、知道灭火的简单原理和方法。

3、知道防火、自救的常识。

教学重点:燃烧条件及灭火原理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科学探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以小魔术“烧不坏的手绢”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燃烧结合课本P88页表4-1,联系日常生活中的燃烧事例完成表格。

[屏幕显示]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的燃烧示意图归纳出这些物质燃烧时的相同特点:即燃烧是。

活动探究:1、燃烧的条件[学生分组实验]归纳交流:燃烧的条件:思考练习:沾有酒精和水的混合溶液的手绢烧不坏的原因是什么?2、灭火原理熄灭蜡烛实验学生上讲台演示用不同的方法来熄灭蜡烛,并说出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破坏了燃烧的条件,达到灭火的目的。

归纳总结:灭火的原理及方法1、清除可燃物或隔离火源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思考练习:如在生活中遇到着火的情况该怎么办呢?如:炒菜时油锅着火,电热毯引燃被子,楼房下层着火如何防火自救屏幕显示:①介绍一些防火自救常识(展示防火自救常识图片)。

②认识消防安全图标。

反思与评价达标测试第一节燃烧与灭火(第二课时)知识目标:1、会区别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

2、认识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意义。

3、了解爆炸的类型,知道爆炸的条件以及爆炸的利弊。

4、熟记常见的几种消防安全标志。

教学重点:区别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以及完全燃烧的意义教学难点:用爆炸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教学过程:情景导入:以08年煤气中毒及其重大爆炸事件图片导入一、完全与不完全燃烧自主学习:演示蜡烛的燃烧实验观察思考:独立完成下表结合上述实验及课本P90:完成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比较如果是碳的燃烧碳+氧气(充足)→碳+氧气(不充足)→合作互助:(组内讨论解决)1、煤气中毒事件悲剧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如何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的发生呢?3、为什么称一氧化碳为“隐形杀手”呢?归纳总结:燃料完全燃烧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授新课四.水污染及其危害和防治
1.水体污染源
a.工业“废水、废渣、废气”任意排放;
b.生活污水未经处理任意排放,
c.农业上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

2.水污染的危害:
a.直接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水域中养殖
的生物,会使人中毒、治病或死亡;
b.被污染的水用来灌溉,会影响人类的生态环境;
c.水体污染加剧了相关地区水资源紧缺的危机。

3.水污染的防治
(1)加强水质监测;
(2)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工业三废的综
合处理和利用;
(3)农业上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4)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洗涤时改用无磷洗涤剂,
防止水体富营养化;
(5)严禁向江河湖海排污;加强船舶航行的管理。

节水徽记
阅读
阅读
3分钟
5分钟
2001年3月22日(世界水日)新千年起用的“国家
节水标志”,同时也是节水型节水器具的标识
活动
导入
新课
[设疑引入]自然界的水能直接饮用吗?阅读3分钟
讲授新课一.水的净化方法
1.沉淀法:加入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有吸附
性,使悬浮物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2.过滤法(用沙层或活性炭过滤):将溶于水的物质与
不溶于水的物质分开,即除去水中难溶性的杂质。

注意:活性炭除了可以滤去其中的不溶性杂质,还可
以吸附掉一些可溶性杂质,除去臭味、色素等,活性
炭吸附杂质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2.自来水厂净水过程:胶凝、过滤、曝气(空气氧化)、
杀菌(通入氯气、臭氧、二氧化氯)。

[阅读]课本107页“自来水生产过程”
注意:曝气、杀菌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经过净化的水只是干净的水,不是纯水。

二.水的纯化方法---蒸馏
1.蒸发操作:
a.仪器:蒸发皿、铁架台、酒精灯、玻璃棒;
b.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
飞溅。

(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
2.蒸馏操作:在蒸馏烧瓶中加入约1/3体积的硬水,
垫上石棉网用酒精灯加热,即可得到蒸馏水。

说明:沸石或碎瓷片的加入是防止加热时出现暴沸;垫
石棉网的目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

蒸馏后得到的水是
纯水。

蒸馏是净化水程度最高的方法。

说明:河水、自来水、矿泉水不是纯水,蒸馏水是纯
水。

讨论
交流
观察
活动
阅读
观察
活动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教学过程及内容学生
活动
时间讲



2
22
234
2222
22
32
22
2()2
MnO
C O CO
Fe O Fe O
H O H O O
NaOH MgCl Mg OH NaCl
+====
+====
====+↑
+==↓+
点燃
点燃
三.化学方程式的配平
1.最小公倍数法:找出方程式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数相
应较大的元素,找出其最小公倍数,进一步确定反应物和
生成物的系数。

例:
2.观察法:从化学式比较复杂的一种生成物推求出有关各
反应物化
学式的系数和这一生成物的系数,再确定其他物质的系数。

例:(1)
(2)
(3)
(4)
(5)
(6)
3.奇数配偶法:找出方程式两边出现次数较多的元素,从
含该元素原子个数为奇数的化学式入手,进行配偶,再确
定其他物质的系数。

例:
注意:配平时只能改变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不能改变
化学式中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原子或原子团个数不变)。


般先配化合物后配单质。







5


5


10


导入新课
根据反应方程式计算一系列化学计算,使我们
从定量方面去深入研究化学变化。

例如,计算投入
一定质量的的原料,可以生产多少生成物。

反过来
计算应放多少原料。

思考
交流
5分钟
讲授新课例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得6.4克金
属铜。

计算有多少克氢气参加反应?这
些氢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多少
升?(标准状况下氢气密度为0.09克/
升)
解:设参加反应的氢气的质量为x
写:
标: 2 64
x 6.4克
列:
2
64 6.4
x
=

解:0.2
x g
=
标准状况下氢气的体积为
0.2
2.22
0.09

=升 
克/升
答:略。

例2.电解54克谁能够得到标准状况下
的氧气多少升?(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
度为1.429克/升)
解法一:设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18 32
54克 x
看题、思

思考
讨论
交流
探究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5分钟




218
32x
⨯54克
= x = 48克
标准状况下这些氧气的体积为
48
1.429

=33.6升 
克/升 
解法二:设标准状况下得到氧气的体积为x
2×18 32
54克 x×1.429克/升
21854
32 1.429
x




克/升 
x = 33.6升
答:略。

例3.电解36克水所得的氢气去还原
氧化铜,可得到多少克铜?
解:设电解36克水可得氢气质量为x
2×18 2×2
36克 x
218
22


36克

x
x = 4克
设可得到铜的质量为y
2 64
4克 y
24
64y

= y=128克
答:略。

思考
注意做题
格式
讨论、
归纳
小结
5分钟
5分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