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 人地协调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引言在当今时代,人类与地球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密,也愈发复杂。
我们在享受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的便利与繁荣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我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关乎着子孙后代的未来。
因此,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和重大课题。
二、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一)采集狩猎时代在远古的采集狩猎时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人们依靠自然界提供的食物和资源生存,逐水草而居,过着简单而原始的生活。
此时,人类完全依赖大自然的恩赐,对自然充满敬畏之心。
(二)农业文明时代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开始定居并改造自然。
人们开垦农田、兴修水利,逐渐掌握了一些与自然相处的规律。
但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仍然较小。
(三)工业文明时代工业革命的爆发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煤炭、石油、矿产等资源被大量开采,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
三、人地关系不协调的表现及原因(一)资源短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都面临着短缺的危机。
例如,许多地区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森林资源的过度砍伐使得木材供应紧张,同时也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环境污染工业生产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工厂排放的废气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质恶化;农业中过度使用化肥和农药,使得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优质说课稿(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人类活动方面需要从环境中索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甚至破坏,进而影响人类自身的发展。
由此,人类深刻反思,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节讲述回答了环境与发展的两个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哪些?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有哪些主要途径?通过探究这些问题,获取环境与发展的知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内容标准2.10运用资料,描述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以一个“情境设计”和提问导入,从阐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入手,进而讲述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而全面深入地阐述解决环境问题之途径。
本节教材依次安排“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两个标题。
为了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材在两个标题内容里设计了“案例”和“活动”教学,课后安排了“自学窗”。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案例和活动教学,增强说服力,同时,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究活动,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2.结合实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组织学生开展对所在地解决环境问题措施的实地考察,收集相关资。
2019-2020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教案设计: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

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基本原则。
3.理解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二、过程与方法1.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通过对各种图形的分析学会正确的读图方法,提高读图析图的能力。
3.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教学重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意义。
【教学难点】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2.人地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讲练结合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图5.7)。
全球公众都听到了中国强有力的声音。
多媒体展示该视频。
师: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大家也各用一句话描述一下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
学生回答:(略)师问:目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呢?学生:雾霾、水污染、乱砍滥伐、过量开采煤炭、地面塌陷等。
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回顾上节的内容“人类目前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教师点拨:“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让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科技去修复环境,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
人们迫切需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逐渐走向和谐,这就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师生互动:师问: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学生: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师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哪三个方面?学生: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人地关系的演变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地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的演变。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充满敬畏和依赖,完全依靠自然界提供的资源来维持生存。
那时,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随着农业文明的兴起,人类开始掌握种植和养殖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造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这种改造仍然较为有限,人类与自然之间总体上保持着相对和谐的关系。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城市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对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
工厂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过度的开采和砍伐,导致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和后工业时代,虽然科技的进步为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但人类面临的人地矛盾依然严峻。
二、协调人地关系的必要性为什么要协调人地关系呢?首先,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
无论是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还是能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如果我们不加以合理利用和保护,最终将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
其次,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威胁。
例如,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海平面上升威胁着沿海地区的安全;森林的减少导致水土流失、物种灭绝;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影响着农产品的质量和人类的健康。
再者,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经济发展才能具有长久的动力。
否则,我们可能会陷入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发展的困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涵: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和环境可持续。
经济可持续强调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这意味着我们不能仅仅追求经济的数量增长,而要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
社会可持续关注的是社会公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教材2020学年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同步讲义:第五章 第二节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知识导图结合资料,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1.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2.结合图文材料,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2.内涵(1)生态持续发展——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3)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3.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消除贫困(1)贫困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①贫困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②环境恶化又会阻碍这些国家的发展。
(2)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发展绿色经济(1)“褐色经济”: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经济。
(2)“绿色经济”①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
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
3.提倡可持续消费(1)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2)每个人都应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1.可持续发展观与传统发展观的区别(1)发展目标:传统发展观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经济的增长就意味着发展;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全面发展为目标,其终极目标是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2)增长方式:传统发展观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可持续发展观是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2 5.2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共29张ppt)

➢ 从开发和保护的角度看,发达国家环保标准高,资金投入大,生态环境好;发展中 国家因为过度开发而造成生态破坏。因此,发展中国家有更大的责任。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新课展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学习重难点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基本原则。 2.实现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原因。
激趣导学
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
2012年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 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自己对20年后的期望:
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 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 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政府、公众和 企业在其中各 自肩负怎样的
责任?
新课展开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政府、公众和 企业在其中各 自肩负怎样的
责任?
✓ 政府是环境监管主体,也是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通过绿色变革引 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其生产方式对环境的影响最直接,影响程度 也最大。所以企业必须树立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遵循节约资源和保 护环境的基本方针,在生态保护中担当责任主体,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企业。
温故知新
空前严重的环境问题
哀嚎的土地 哭泣的冰川
E E nvironment
cology
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R esource 自然资源枯竭
水体污染
水土流失
森林减少
大气污染
土地荒漠化 水资源危机
固体废弃物污染 两极冰川融化 矿产资源短缺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人地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变。
从最初的原始采集狩猎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极高,几乎完全受制于自然的力量。
那时候,人口数量稀少,人类以简单的工具获取自然资源,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
人们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逐渐定居下来。
这一时期,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虽然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自然,但已经能够通过一些简单的技术手段对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
然而,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
工业革命的爆发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开始大规模地开采矿产、砍伐森林、开垦荒地,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在这一阶段,人类试图征服自然、主宰自然,却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人地关系不协调带来的问题当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变得不协调时,一系列严重的问题随之而来。
首先是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许多地区出现了资源短缺的状况。
例如,一些地区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甚至出现地面沉降等问题。
其次是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和废渣,以及农业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大气污染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频繁出现;水污染使得许多河流和湖泊水质恶化,威胁着水生生物的生存和人类的饮用水安全;土壤污染则降低了土地的肥力,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者是生态破坏问题。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森林的减少不仅影响了木材资源的供应,还导致了水土流失、气候调节能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草原的退化使得草原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引发了土地荒漠化等灾害;湿地的减少削弱了其蓄水、调节气候和净化水质的功能;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则使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降低,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协调人地关系》课件

3
可持续发展
人地关系的协调能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人地冲突的成因
1
资源争夺
2
环境破坏
3
权益冲突 ⚖️
土地、水源和自然资源的
人类活动的过度开发和污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
有限性导致人们之间的竞
染破坏了自然环境,引发
突,如开发者和保护主义
争和冲突。
Hale Waihona Puke 了与地球相冲突的行为。《协调人地关系》PPT课
件
人地关系是一个重要的主题,我们将探讨其重要性、冲突成因、协调的必要
性、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实例分析来进一步理解。
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1
生态平衡
人地关系的协调可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稳定。
2
社会稳定
良好的人地关系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减少冲突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
尊重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
追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
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保护和
遵循自然法则。
调发展。
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责任。
协调人地关系的方法
1
教育意识
通过教育引导人们了解人地关系的重要性与方法。
2
政策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
合作共赢
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共同追求人地关系的协调。
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协调人地关系的必要性
1
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地关系可以平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性。
2
社会和谐
良好的人地关系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
3
资源保护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小结
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提出背景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消除贫困 发展绿色经济 提倡可持续消费
农村消除贫困途径举例:
思考 : 图中措施对消除贫困有哪些作用?
发展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 增加经济收入
转移就业
促进就业, 勤劳致富
教育扶贫
基础设施建设
异地搬迁
提高脱贫致富 的知识和技能
提供便捷的交通、 良好的环境
改善生存条件 增加就业机会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体措施 ②发展绿色经济
煤炭
石油
人们将基于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Hale Waihona Puke 经济称为“褐色经济”我们要发展
全球合作 公众参与
(强调的是义务)
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评价下列行为或观点。 修建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留出活动通道。符合公平性原则 “涸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 违背持续性原则 舟山渔场实行定期“休渔”制度。 符合持续性原则 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 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地关系。 符合持续性原则 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宣布美国退出另一份有关气候问题的协议 《京都议定书》。 违背共同性原则 “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违背公平性原则
基础 条件 目的
人
地
生产废弃物 环境资源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 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不同 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强调的是权力)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 持续性原则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 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 环境承载力之内。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 讲义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讲义一、人地关系的历史演变在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经历了多次重大的转变。
从最初的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几乎是绝对的。
那时候,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完全受制于大自然的恩赐,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
随着农业的出现和发展,人类开始逐渐定居下来,并且学会了驯化动植物,从而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
这一阶段,人类虽然依旧依赖自然,但已经开始对自然环境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造,比如开垦农田、兴修水利等。
进入工业社会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和破坏日益严重。
森林被大量砍伐,矿产资源被无节制开采,河流和空气受到严重污染,生态平衡遭到极大破坏。
二、人地关系的现状如今,我们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人地关系问题。
首先是资源短缺。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在内的各种自然资源都面临着日益紧张的局面。
许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优质耕地的减少使得粮食安全面临挑战;传统能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以及新能源开发的不足,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制约。
其次是环境污染。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
雾霾笼罩着城市,河流变得黑臭,土壤中的重金属超标,这些都对人类的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了巨大威胁。
再者是生态破坏。
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不断加剧。
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生态平衡被打破。
此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也给人地关系带来了巨大压力。
城市的扩张占用了大量土地,城市中的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等问题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性协调人地关系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从经济角度看,合理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通过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课件)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人的管理调控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 可持续发展原则
•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 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积极参与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1 消除贫困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贫困
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
阻碍可持续发展
思考:图中措施对消除贫困有哪些作用?
教育扶贫: 实施自主贫困家庭子女就学全覆盖,保障农
村贫困家庭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阻断贫困 代际传递,提高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循环经济
应对因经济高速发展而引发 的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的 经济发展模式。关注的重点 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 用。其目的是减少资源消耗 和废物产生,强调资源的综 合循环利用。
低碳经济
是应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保护全球气候提出的经济发 展模式。关注的重点是提高 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减少温 室气体排放。其目的是提高 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清 洁能源。
谈一谈以下行为违背了哪些原则?
1、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动物的生存。符合公平性原则 2、“涸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持续性原则 3、发达国家把一些严重污染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违背共同性原则 4、围湖造田 违背持续性原则 5、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
协调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PPT-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PPT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探究点 可持续发展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 将秸秆、柴草和人畜粪便作为沼气原料,减轻了污染;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3.下列关于餐桌上频频出现食品污染现象的原因, 叙述正确的是( )
A.食品添加技术越来越发达 B.人们不良的消费观念和饮食习惯 C.食品添加剂能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 D.食品添加剂可提高食品质量,且有利于食品保存
4.餐桌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 A.共同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 C.持续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解析:第 3 题,人们传统的观念是馒头越白越好,食 品越甜、越香越好,于是不法商人为迎合大众的口味和喜 好,在食品里加入大量的增白剂、糖精、香精等危害人体 健康的物质。第 4 题,餐桌污染影响了人体的健康,违背 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答案:3.B 4.B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②基本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则。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第五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农、林、牧、副、渔业的全面发展
(2)农业推行生态农业。 沼气作燃料,提高了能源利用率,缓和了燃料与饲料、肥料相争的矛盾,防止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__可持续发展pptx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结论要语 辨一辨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 × )
提示 20世纪70年代以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
2.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发展是目的。
(×)
提示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生态持续
发展是基础。
3. 公平性原则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公平。 ( × )
旁栏边角 练一练 读教材图5.9“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及相关材料,思考: 1. 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环境的作用主要是提供环境资源,试举出两个实例。 __提__示___提__供__矿__产__资__源__、__气__候__资__源__(__生__物__资__源__)__;__提__供__良__好__的__生__态__环__境__。__ 2. 根据图中信息,说明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__提__示___经__济__系__统__向__生__态__系__统__排__放__生__产__废__弃__物__;__当__经__济__系__统__排__放__的__生__产__废__弃__物__在__生__态__系__ _统__(__环__境__)__自__净__能__力__范__围__内__时__,__两__者__可__和__谐__发__展__;__当__经__济__系__统__排__放__的__生__产__废__弃__物__超__过__ _生__态__系__统__的__自__净__能__力__时__,__会__出__现__环__境__污__染__问__题__。__生__态__系__统__为__经__济__系__统__提__供__资__源__,__当__经__ _济__系__统__从__生__态__系__统__中__获__取__资__源__的__速__度__超__过__资__源__的__承__受__能__力__时__,__可__能__导__致__资__源__枯__竭__等__生__ _态__问__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 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 课件 高一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C. 观点三、观点一、观点二
D. 观点一、观点三、观点二
【3】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C )
A. 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 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C.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 植树造林,修建水库
活动P129
(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观
念
把自然界看作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忽视自然界首先
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传统发展观念带来的问题
1.产生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环境问题。 2.人地关系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转变传统发展观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GDP
社会进步
理念
方式
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原则一:公平性原则 含义:包括本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 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 具体做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 应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人地协调论
分析图中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反映的人地关系思
想与图中一致的是( A 图中三种观点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演变顺序是( A )
A. 观点一、观点二、观点三
B. 观点二、观点三、观点一
问题:(1)议一议,美国为什么要拆除艾尔瓦河的大坝?
答案: ①大坝挡住了原本溯河润游的通道,破坏了 河中其他鱼类和贝类的生存环境; ②该地纳入国家电网后,大坝供电功能减弱。 ③减少河口泥沙,改变河口生态环境,使大 量生物失去了栖息地;
问题:(2)艾尔瓦河的大坝由修建到拆除,体现了人地关系思想怎样的转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讲 人地协调发展【考纲及考情】考纲要点广东高考示例考纲解读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013年第41(4)题:2011年西宁市工业结构的主要特点与问题;(一纸通P110)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2013年第40(5)题: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纸通P155)2012年第41(5)题:引进工业企业与开发展建设中应该防止哪些问题;(一纸通P109)1.识记:说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2.理解: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3.应用:结合实例,分析某区域面临的环境问题,说明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协调人地关系)所应采取的措施。
【命题规律——选考】: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的核心命题。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本节要求说出环境问题的表现,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结合实例,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考必备知识回顾】(课前准备)一、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得物质和______。
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_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 (1)产生与表现 (2)危害________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
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__________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3)地域差异在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而在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
从全球范围看,发达国家主要体现为过分消耗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环境承受着________和人口的双重压力以及发达国家________严重工业的转移,环境问题更为严 峻。
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________问题。
2.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_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基础,_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条件,________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组成一个系统(如下图)。
(3)基本原则: 、 、 原则。
三、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________大、素质低,结构不合理。
(2)资源______短缺将长期存在:人均资源占有量____、资源需求量____、资源利用率____。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
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1)概念: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2)原则:资源输入________、资源再利用和使废弃物____________。
2.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1)工业模式——清洁生产①基本内涵:从生产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________的弊病。
②主要效益:实现了________的可持续利用;在生产过程中控制了大部分污染;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
(2)农业模式——生态农业①原理: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
②案例——留民营的生态农业:调整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_利用、开发新能源。
【高频考点分析】一、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1.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及表现从产生的机理来看,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右图所示: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典型案例(右表)【例1】20世纪初至1980年代,洞庭湖面积不断减小。
1998年以来,经过综合治理,如今洞庭湖的面积扩大了五分之一。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洞庭湖库容减小将会导致A.湖区生物多样性减少B.长江下游降水减少C.湖区航运能力提升D.湖泊蓄洪能力增强(2)1998年以后,经过综合治理,洞庭湖各方面环境条件均有了改善。
这一做法体现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地理环境决定论B.地理环境可能论C.人类中心论D.人地协调论二、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右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生态、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复合系统。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右表)【例2】《2013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五大支持系统。
报告以1995年全国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为100,右图表示2010年五大支持系统的能力指数。
读图回答(1)~(2)题。
(双选)(1)1995~2010 年发展支持系统发展最快,其代价有A.大量消耗资源 B.大量排放污染物C.科教投入不足D.人口增长缓慢(2)为保障各支持系统协调发展,应大力加强A.社会保障建设B.经济基础建设C.农业基础建设D.生态与环境建设三、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右图)【例3】从总体上讲,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A.人口问题B.资源问题C.发展问题D.粮食问题【例4】目前,影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最大障碍是A.庞大的人口压力B.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C.严重的环境问题D.缺乏优惠的政策环境四、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2.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比较(2013福建文综,1~2)循环农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途径之一。
右图示意采循环农业模式,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宜该模式的是A.河套平原B.黄淮平原C.辽东丘陵D. 闽浙丘陵(2)循环农业对建设美丽乡村的主要作用是①提高经济效益②加快城镇发展③提供清洁能源④促进民居集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高考真题演练】1.(2005广东地理,30)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正确的是(双项选择)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C.公平性原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应公平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2.(2007广东地理,9)右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3.(2006广东地理,7)下列哪个观点是正确的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B.人类的发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对生物估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维护就是对自身的保护4.(2009广东地理,30)读图11,关于欧盟2007年新增电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项选择)A. 核电增长量大于燃煤发电增长量B. 风力发电增长量小于天然气发电增长量C. 削减了燃煤和核电发电量D. 水电增长量小于燃料油发电增长量【课后巩固练习】1.城市光化学烟雾型的大气污染,污染源主要是A.燃煤锅炉B.汽车尾气C.地面扬尘D.家庭炉灶(2013海南地理,13~14)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
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
右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
据此完成2~3题。
2.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3.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009江苏地理,17~18)2009上海国际车展上,展出的新能源车型和清洁能源车型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
据此回答4~5题。
4.若新能源车被广泛使用,将产生的积极影响是A.缓解城市交通压力B.减轻大气污染C.促进经济快速发展D.提高能源利用率5.若现阶段大量使用清洁能源乙醇作为汽车燃料,将会产生的影响是A缓解土地荒漠化 B.加剧粮食供应紧张局面C减轻耕地压力 D.增加二氧化碳排放量(2009全国文综II,1~3)近期研制出利用玉米叶片加工、编织购物袋的技术,这种购物袋易分解且物美价廉。
据此完成6~8题。
6.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厂应该近A.原料产地B.销售产地C.能源产地D.研发基地7.以该种购物袋替代目前广泛使用的同类产品,对环境保护的直接作用是A.减轻大气污染B.减轻“白色污染”C.促进生物多样性D.减轻酸雨危害8.该种购物袋的生产原料在我国的最大产地是 A.河南省 B.山东省 C.四川省 D.吉林省(2012江苏地理,15~16)右图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
读图回答9~10题。
9.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10.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B. 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C.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11.(2009重庆文综,39(4))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国更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右图是全球风电装机容量和发电成本变化图,结合右图说明全球风电装机容量的变化特点,并从矿物能源供需状况、技术和环境因素分析其主要原因。
12.(2013山东文综,27)巴西盛产甘蔗,产量居世界首位。
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巴西甘蔗产量达5.6亿吨,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生产乙醇,是世界第二大乙醇生产国,该国近半数汽车使用乙醇汽油。
有人建议我国借鉴巴西的经验,以甘蔗或粮食作原料生产乙醇作为汽车燃料,试分析其利弊。
(6分)一、1.能量 废弃物 2.(1)资源 再生 水土 土地荒漠化 废弃物 自净能力 (2)全球性 环境污染(3)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资源 发展 污染二、1.发展2.(1)当代人(2)生态 经济 社会(3)公平性 持续性 共同性三、1.(1)人口基数(2)相对 少 大 低四、1.(2)减量化 再生资源化2.(1)①末端治理 ②资源(2)②产业结构 综合循环【知识点归纳】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