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古文史一名词解释复习课程
文史类专业课复习资料-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1、六书:是汉代人对古文字构成规则的概括和归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是通过描摹词所概括的客观实体来表达词义的造字法。
3、指事:是用指示性符号来表现词所概括的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造字法。
4、会意:是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表意符号以表达新义的造字法。
5、形声:是以声符表示词的读音、形符表示词义范畴的造字法。
6、假借:是利用字的同音关系,借用别的词的书写形式以记录新词的用字法。
7、古用今废词:是指词汇在新陈代谢中被历史抛弃了的词。
8、古今通用词:是指在汉语史上生命力很强的、一直流传至今仍活跃在口语或书面语里的词。
9、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的意义,是指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义。
10、词的引申义:就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伸出来的意义。
11、假借义:是从音同音近字的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12、单音词:是一个音节代表一个词,在书面语里是一个汉字记录一个词。
13、复音词:具有两个或几个音节的词就是复音词。
14、同义复词:由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素构成,其意义是一个词素的意义为主,另一个词素起辅助作用。
15、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或相互对举的词素组合而成,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成为该复合词的意义,另一个词素只起陪衬作用。
16、单纯复音词:从音节上说,它属于复音,而就结构上说,它又是具有一个词素的单纯词。
17、合成复音词:由两个或几个词素按照一定的构词方式组合而成的复音词。
18、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做词类活用。
19、名词活用为动词:古代汉语当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0、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自考00538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最新复习资料
阮籍《咏怀》诗的艺术成就 元白诗派
韩愈诗歌的艺术特色
长吉体
1510期
孟郊诗歌的创作特点
俗讲
1504期
《左传》的辞令艺术 杜甫诗歌的写实手法
《长门赋》的艺术特点 《九章》 《古诗十九首》的情思内涵 玄言诗
《木兰诗》的艺术特点 吴中四士 岑参边塞诗好奇的特点 元合体
考试分析
考试题型举例-单项选择题
1.《左传》的叙事特点是( )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一)
考试分析
考试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 学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内容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 北朝文学和隋唐五代文学四编。
考试分析
二、课程目标
1.系统了解中国文学自先秦至五代的发生发展历史; 2.切实把握其间重要作家作品的创作特征及其在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3.准确掌握各种文学流派和文学团体的创作风格及其创作主张; 4.深度理解其间各种文体的演变、文学思潮的兴替; 5.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选修课程打下扎实稳固的基础。
《战国策》铺排纵恣的文学特色 ☆☆☆☆☆ (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4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一、《尚书》、《春秋》等早期历史散文简介☆☆☆ 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以记言为主,书内所记
2.《左传》叙事艺术表现在两个方面:文学性的剪裁;采用全知叙事 视角。
第一编 先秦文学
考点4 《左传》、《战国策》等历史散文
3.《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 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 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汉字学复习资料
北京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汉字学复习资料汉字学资料第一章汉字的性质和特点1.什么是文字?(名解或填空)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文化工具。
2.世界上所有的自源文字都起源于图画。
汉字是自源文字。
3.古埃及的圣书字,古代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都是起源于图画的古老文字体系。
4.文字的共性:(1)文字是记录和传播语言的符号系统。
(2)文字既表音又表意。
5.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6.汉字和拼音文字有那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共同点,都是记录和传播言语的符号系统,都是视觉符号,都是即表意又表音。
[语音是语言的形式,语义是语言的内容,二者密不可分,文字作为书写语言的视觉符号记录的只能是音义的结合体,而不是单纯的语音或单纯的语义。
不同点:一是汉字区别性能好,准确地记录了语言,适应了分辨同音语素的需要。
形声字占汉字大多数,汉字能够很好的达到分辨同音语素和同音词的要求。
汉字的信息量大而强,孤离性非常强,以语素定型,拼音文字没有这一特性。
二是如果在脱离语境或上下文的情况下,汉字能独立的表达出实在的意义,拼音文字,不能区分它所要表达的具体意义。
三是至于多音节词,汉字不用分词连就可以直接作到,但拼音文字则没有办法达到此效果。
四是汉字对词义有重要的提示作用。
汉字是用表意的方法来记录语言,汉语用语素(汉字)造词方便,拼音文字是表音的方法来记录语言,造句不是很方便。
] 7.为什么说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产生文字的需求和可能,文字才能产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产生文字的需求和可能,文字才会产生。
[生产力的情况达到了一定程度,国家产生了,管理国家需要文书,生产力发展达到一定程度,需要知识的传播,需要克服时空的局限,语言只是听觉符号,不能达到把知识传播到子孙后代和传播到异地的要求,只有视觉符号才能突破语言这一时空的局限,有这种需要和可能的时候,文字就产生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作品不仅代表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风貌和精神风格,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作为自考课程,主要涉及到了古代文学史的基本概念、主要流派与代表作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文学史的基本概念1.文学史的定义:文学史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包括文学作品的产生、流派的形成、作者的传世与影响等。
2.文学史的分类方法:按时间分期、按流派分类、按地域分区等。
二、古代文学的三纵三横1.三纵:时间纵,即古代文学历史沿袭的时间轴;主题纵,即古代文学作品所追求的主题内容;情感纵,即古代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体验。
三、古代文学的流派与代表作品1.古文流派代表作:《左传》、《国语》、《史记》2.诗歌流派代表作:《诗经》、《楚辞》、《陆机集》3.散文流派代表作:《庄子》、《文心雕龙》、《傅雷家书》4.戏剧流派代表作:《诸子百家戏》、《汉赋》、《元杂剧》5.文言小说流派代表作:《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6.白话小说流派代表作:《红岩》、《家》、《孽子》四、古代文学史的发展阶段1.原始阶段:包括《诗经》等早期文献的创作和保存。
2.古代文学的萌芽阶段:以《楚辞》和《古文观止》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散文和乐府诗。
3.古代文学的兴盛阶段:以唐代为代表,出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如《红楼梦》、《水浒传》等。
4.古代文学的衰退与复兴阶段:由于社会政治的变革和文化传统的断绝,古代文学走向了衰落,但在近现代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如白话小说。
五、古代文学史的评价与思考1.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的冲突:古代文学作品中存在着一些与现代价值观念不符的内容,这需要我们进行审视和思考。
3.古代文学的时代特点:古代文学作品以婉约、豪放、诗性等特点为主,反映出古代人们不同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方式。
4.古代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古代文学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参考和借鉴对象。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00538(自考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
目录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1)第二章《诗经》 (1)第三章先秦散文 (2)第四章屈原和楚辞 (3)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4)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4)第七章两汉辞赋 (5)第八章两汉诗歌 (6)第九章建安诗歌 (6)第十章正始诗歌 (7)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7)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 (7)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8)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8)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散文和辞赋 (9)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 (9)第十七章盛唐的诗人们 (10)第十八章李白 (10)第十九章杜甫 (10)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11)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11)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11)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12)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12)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13)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神话释义★★(简答题)简述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1)神话比传说产生得早。
(2)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
(3)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古代神话★★★(简答题)简述中国古代神话的主要特征。
(1)紧紧围绕人的生存主题。
(2)神话中的英雄都充满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4)神话是集体创作的,在流传中不断丰富变化并成型。
节知识点名称主观题绪论《诗经》风、雅、颂含义★★(简答题)《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1、依据音乐的不同分类。
2、含义:(1)“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2)“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
(3)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4)“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诗经》★★(名词解释)《诗经》《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个多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名词解释及答案1.《诗经》1.《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2.?六义?2.?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3.《春秋》3.《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
它非常简括地记录了鲁国及周王朝、其它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
4.?春秋三传?4.指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又称《左传》)、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又称为《公羊传》)和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又称《谷梁传》)。
5.《论语》5.中国古代?四书?之一,是孔子去世之后,由孔子弟子及门人编订而成的,是专门记录孔子与时人言行的一部书,为语录体著作。
全书凡20篇,为我们今天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6.楚辞6.战国中后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所创造的一种新诗体。
到了汉代,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订成一部书,也称楚辞。
楚辞的代表作品是屈原的《离骚》。
7.散体大赋7.以状物为主,铺排摹绘,夸饰文采,如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等,这类作品是一般所说的?大赋?或?汉赋?的典型。
8.抒情小赋8.东汉中后期,汉赋出现了一种句法类于大赋但篇幅比较短小、铺叙摹绘的成分减少而抒情成分极大增加的赋作,如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9.汉乐府9.汉代一种音乐机构的名称。
它的主要职责是收集民歌、制曲、演唱等。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把汉乐府机关所保存的诗歌也称"乐府?,所以乐府就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复习课程
《外国文学史》名词术语解释1、荷马史诗——是指古代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它们形成于公元前九、八世纪,传说中的编定者是荷马,因此得名。
这两部史诗各分24卷,都是由一万余行的六音部长短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
史诗的情节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是歌颂古代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
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古代叙事诗的的典范,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命运悲剧”——“命运悲剧”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因此称之为“命运悲剧”。
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
命运悲剧实际上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方式。
著名的命运悲剧有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
3、“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大多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
因其主人公多为流浪于城市的失业者,所以被称为“流浪汉小说”。
最著名的作品是《小癞子》。
4、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席卷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由于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得名。
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广泛展开,不仅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打下基础,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5、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
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教会的神学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6、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持过时的骑士道为民请命,立志扫尽人间不平,成为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整理
5.逍遥游——《庄子》里的第一篇文章,“逍遥游”指不借任何外力,也不受任何外力束缚的遨游。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是“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辨,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庄子认为人在世间生活,受到社会的各种束缚,自身的限制等诸多因素,为了实现人生自由,就必须使自己从世俗的价值标准、外在功利和一己小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精神上和宇宙和谐交融,达到天地共生,万物和一的境界。逍遥游是心灵的遨游,但并非随心所欲的主观冥想,是独具特色的体道方式。后世也把它作为人生的一种境界。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三类是《诗经》按音乐不同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重章:重章是《诗经》结构形式的一大特色。所谓 重章并不是把完全 相同 的字句在罗列 一遍,而是 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这就产生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而是改变字词后使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楚歌体—— 楚歌是中国古代流行于楚地的一种民歌,一般句式长短不齐,中间、句尾带“兮”字,用于歌唱,比较悲凉。战国后期,屈原在“楚歌”基础上,创作出“楚辞”这一文体。西汉项羽、刘邦等人亦用楚歌进行创作,创作出《垓下歌》、《大风歌》等作品,刘彻也有《秋风辞》、《瓠子歌》。东汉用“楚歌”创作的文人有张衡的《四愁诗》和梁鸿的《五噫歌》。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
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学历类《自考》自考专业(汉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1、温庭筠词的基本风格是( )A、浓艳香软B、清丽疏淡C、自然朴素D、雅丽深婉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温庭筠的词以描写美女和爱情为主要内容,词风秾艳香软,意象细腻眠密,尤擅表现精致的官能感受,创构出一种窈深幽约的词境,引人无限遐想。
2、柳宗元的散文《赖蝂传》属于( )。
A、人物传记B、山水游记C、寓言D、碑志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柳宗元的寓言散文《赖蝂传》以赖蝂这一动物的形象发为议论,讽喻了当时“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智若小虫的贪得无厌者,用语精警,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3、王建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为( )。
A、乐府诗B、格律诗C、山水诗D、田园诗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王建的诗歌创作以乐府诗成就最高。
4、刘长卿写得最好的诗为( )。
A、五言诗B、七言诗C、乐府诗D、歌行体诗答案解析:刘长卿以五言诗见长,经过不断锤炼,他用较短的五古、五律和五绝描写离别与山水景物,创作出颇多意象省净而极富意味的优秀之作。
5、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擅长的诗体是( )A、七言歌行B、七言律诗C、五言律诗D、五言绝句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杨炯是“四杰”中以五律见长的诗人。
6、隋炀帝杨广身边文士的诗风特点是( )。
A、重文采B、重气质C、重格律D、重理致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隋代文学明显地l C、第二字与第五字同声D、第五字与第十五字同声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平头诗者,五言诗第一字不得与第六字同声,第二字不得与第七字同声。
同声者,不得同平上去入四声,犯者名为犯平头。
9、南朝作家鲍照的文风被评为( )。
A、丽藻星铺,雕文锦缛B、胸次高旷,笔力雄迈C、雕藻淫艳,倾炫心魂D、文多隐蔽,归趣难求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鲍照的诗歌语言注重锤炼字句,辞采瑰丽,颇具震撼人心的效果,有“雕藻淫艳,倾炫心魂”之风。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自考(最新整理)
展过程中据有重要地位,前人往往将他与李白并称,故有“七绝圣手”之称。 两句成联,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骈赋荒淫误国,抒发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见识,其中深寓对现实的不满和讽刺,有立意
11 六诗、始自《周礼》,六诗为风、雅、颂、赋、比、兴。《周礼》六诗产生的时的体制特点是,通篇对联,技巧出新;炼词熔典,讲究一定声律;犹如对联串缀高绝的议论,表现出横溢的才气,因此杜牧的绝句被称为二十八字史诗。
《大雅》、《小雅》,主要是周王朝京畿地区的歌曲;颂包括《鲁颂》、《商颂》、《周但这种观点未曾获得专业领域的认可。
姚合的贡献在于将这过渡阶段作了放大 ,他的名作《武功县中作三十首》丰富
颂》,主要是宗庙祭祀的舞曲。
36 志怪小说、志怪,就是记录怪异,主要指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以记述神仙鬼 了吏隐主题的蕴涵 ,发展了它的表现手法 ,从而使士大夫诗歌的这一基本主题得
从总集名称来说,它是西汉刘向在前人基础上辑录的一部“楚辞”体的诗歌总集,烈个性色彩;第三,不少大臣开始自觉地用诗歌来干预政治。这些变化对后世诗
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令古往今来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数量上仅次于志怪小说。是在品藻59 讽刺小品文、晚唐小品多为刺世之作,篇幅短小精悍,批判性强,有如匕首
读者常读常新。
人物的社会风气影响之下形成的。著名的有《笑林》、《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投枪,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讽刺小品文的成就,皮日休《读司
式进行讽谏或赞颂。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大雅》《小雅》和《国风》中的主与江总亦有此类创作。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就是他的名句。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复习资料一、古代文学概述1.1 中国文学的历程中国文学从古至今,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早在原始社会,中国祖先就开始用简单的象形文字记录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逐步形成了简单的文学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文学逐渐由会义和歌颂神灵的神话转向真实的社会生活,展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情感和世界观。
1.2 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特征有: - 以文化为主题材料 - 重视言辞的艺术性和表现形式 - 以形式多样化,内容广泛 - 勇于表达和思考二、古代文学代表作的整理2.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之一,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珍品。
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起点,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经过数百年的积淀,逐步完善成为一部诗文综合体。
《诗经》描写了中国古代的生产、生活、人类关系和社会风貌,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2 《楚辞》《楚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学传统中的瑰宝之一。
《楚辞》以诗歌为主要形式,主题材料广泛,包括了道路、政治、文化、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
2.3 《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小说篇目之一,是一部描写三国时期历史的小说。
它以其优美的文艺作品形式,成为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一。
《三国演义》以讲述人物故事为主要特点,塑造了许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三、附录3.1 古代文学名篇的名句•《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楚辞》:“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三国演义》:“人生在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2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发展图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以下是部分流派的发展图:曲艺——》诗词——》散文——》小说| | || ├──散修├─纪传体| | ├─传奇| | └─志怪小说| ├─唯美主义┌─耽情小说| | └─庶民生活小说| └─现实主义├─军事小说| └─官场小说└——文言文——》白话文注:箭头是发展的趋势方向,包含了不同流派间的影响和融合。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自考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名词解释1.风、雅、颂——《诗经》六义之三,《诗经》也就由风、雅、颂三部分组。
成。
其本质上一种音乐的分类,由音乐而得名。
“风”的意思是“乐调”,《诗经》中“风”包括十五“国风”。
即: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这十五个地方音乐演奏乐歌。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就是表现王朝正统内容的乐歌,分为“大雅”“小雅”。
大雅多颂美,小雅多怨刺。
有诗一百零五首;“颂”是用于宗庙祭祀得舞曲乐歌,分为“周颂”“鲁颂”“商颂”,有诗四十篇。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作者不详,司马迁认为是鲁人左丘明。
其成书约在战国初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载了255年的历史。
此外还附录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左传》详细记载了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等诸方面的活动,真实描写了当时从天子衰微、诸侯争霸到诸侯衰落、大夫专权的重大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历史事件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3.《战国策》——一部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作者并非一人。
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得文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记载了自战国初年至秦灭六国前二百四十年间的部分历史。
书中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言行,映现着当时政治,外交上重大事件和纷纭复杂的历史。
其思想内容主要是重士尚利,重权借。
此书在文学上有较高成就:善于运用寓言和比喻说理,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叙事说理气势奔放、语言流畅,对后世散文、辞赋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前人称其为“辨丽横肆,亦文辞之最。
”4.诸子散文——战国诸子百家的散文。
战国时期,由于周天子权威不复存在,多个政治中心并存使得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于是,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学派,形成了诸子百家。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核心考点讲义
2、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3、比兴手法的拓展4、结构和语言方面的特点(二十六)《左传》的叙事艺术《左传》叙事的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二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
《左传》以擅长叙写战争著称,它记叙了春秋时期千余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千姿百态,几乎每战不同。
它往往注重对双方战前谋划的叙述。
《左传》作者注意记叙错综复杂的战前外交策略,在战争叙述中添加了曲折的故事意味。
如果说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还可以从史料中容易获知,那么展现生动鲜活的战斗场面就不是作者能亲历亲闻的了。
但作者写战争场面,却一如亲历。
《左传》叙事,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和人物言语,同样是以全知视角观照的结果。
《左传》往往以寥寥数笔描绘细节的风神,情味十分浓厚。
(二十七)《左传》的写人艺术《左传》在叙写历史事件时注重刻画人物,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左传》在体例上虽不是以人物传记的形式记录历史,但由于它人物描写十分成功,奠定了史传文学写人的基本艺术规则,并对后世史传文学、叙事文学产生了深广影响。
这规则的主要方面,一是以言语、行为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二是把人物置入矛盾冲突的环境中塑造。
《左传》运用上述写人手法,不仅能够写出人物某一方面突出的性格特点,而且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有的甚至能够写出性格的发展。
总的来看,《左传》虽然奠定了史传文学(乃至叙事文学)塑造人物的基本艺术规则,但是它的写人还不十分成熟,类型化人物明显多于性格化人物,这与它产生的时代的文学表现水平以及它的体例等等都有关系。
史传文学中人物塑造得比较成熟,还要等到《史记》。
(二十八)《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战国策》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显著的表现特征:1、铺张辩丽,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善用寓言(二十九)《孟子》文章的主要特点。
《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孟子的雄辩,并非简单的义正词严,理直气壮,而是具有独到特点。
自考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史一(最全)笔记复习资料
熟读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第一节初民的歌谣识记:1、古代典籍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①《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②《河图玉版》: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
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
③《宋书·符瑞志》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2、《周易·贲卦》六四爻辞、《中孚》九二爻辞、《弹歌》、伊耆氏《蜡辞》①《周易·贲卦》六四爻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筮辞)②《中孚》九二: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③《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制造弓弹打猎的生活情状)④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咒语)理解:1、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2、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识记:神话的基本特性①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②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③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④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与传说的联系与区别。
①一般说来,神话的产生要比传说早;②神话是传说的故事原型,传说是神话的社会历史化;③神话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的神异色彩,传说则内含着人间的行为准则。
④在实际的存在形态上,每一个神话系统中往往都是神话和传说交织并存的。
应用:1、我国神话的主要类别及其代表作品①创世神话《三五历纪》:盘古开天辟地;《风俗通》:女娲造人②自然灾害神话《淮南子》: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山海经》大禹治水③战争神话《山海经》:阪泉大战2、我国神话的精神内涵特征①不论是以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还是以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都紧紧地围绕着人的生存这个主题;②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激扬的斗志、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③熔铸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3、我国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古代汉语1 考试复习 总概括 重点解释
七、授课教案及作业习题绪论(2学时)(一)本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1、本课程的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言课。
(1)基础课是相对于专业课而言,是指该专业中最基本的部分,亦即该专业的核心课程。
(2)工具课是相对于理论课等而言。
所谓工具课,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开设的课程。
“工必善某事,必先利其器。
”器是工具,利其器的目的是善其事。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工具课,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阅读中国古书的能力。
(3)语言课是相对于文学课而言。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个专业,主要分为汉语言与汉文学两大模块。
2、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用古汉语写成的古文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主要是语言方面)的能力。
以上阅读和讲授两个能力,在师范院校与综合大学中侧重点有所不同,前者以培养和训练讲授文言作品能力为主,后者以培养阅读文学作品能力为主,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偏废。
从2001年秋季起,中学语文教材又再次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材文言文的份量更重,特别是高中,篇目几占一半,因此,作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古代汉语这门课程的学习自然也向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此以外,作为语文工作者,他们还要大致了解从古代汉语到现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他们语文规范化的能力,如关于古代破读字的读音问题,异形词的规范问题等,都需要借助古代汉语知识求得解决。
(二)古代汉语的含义和课程学习重点1、古代汉语的含义汉语的发展有不同的阶段。
以往对汉语的发展一般采用两分法,即古代和现代。
现代指五四运动后,古代与现代相对而言,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时间跨度较长。
从先秦西汉一直到五四前,其间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称古代汉语。
因为古代的口语现在已无从听到,我们可以接触到的只是古代的书面语,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及后代作家仿古作品中的语言即文言;二是六朝后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遗民诗人:清初诗坛,有一批由明入清的诗人,他们保持自己的民族气节,对时末清初的战乱和民生疾苦铭刻在心,对清统治者在政治上采取不合作态度。
拒绝入仕为官。
他们用诗歌揭露清兵暴行,颂扬抗清英烈,坚持民族气节,寄托故国哀思,诗风慷慨苍凉、激昂悲壮。
这一类诗人被称为遗民诗人,其代表人物为顾炎武、吴嘉纪和屈大均。
遗民作家:指南宋灭亡后生活在元初的原南宋末年的作家。
著名的有汪元量、刘辰翁、郑思肖,以及谢翱、林景熙和谢枋得等。
他们由宋入元之后,用诗、词、文不同的文字形式,感怀时事,伤悼故国,抒写兴亡感慨,表现了坚守气节的遗民心态,表达了亡国遗民的悲愤之情。
后人称这样一个作家群为遗民作家。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只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
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待剧情,起序幕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其他角色都不唱,只用宾白。
元曲四大家:指前期元杂剧作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和后期元杂剧作家郑光祖。
因为他们在元代杂剧创作中成就高、影响大,所以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一书中将他们并列,称为“关、郑、白、马”,后又称之为“元曲四大家”。
阳羡派:清初陈维崧的词师法苏、辛,尤其接近辛弃疾的豪放苍凉词风。
因陈维崧是江苏宜兴人,宜兴古地名称“阳羡”,所以以陈维崧为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
属于这一词派的还有曹贞吉、蒋士铨等。
一祖三宗: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说由江西诗派的鼓吹者方回在其《瀛奎律髓》中首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名词解释: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陈其事,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比”是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兴”是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外一件事物。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
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
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
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2、《春秋》:本是先秦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
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4、《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
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
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
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
8、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
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9、《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1、互见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
12、乐府: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乐府就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
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东门行》。
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
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白头吟》、《孔雀东南飞》。
其四,反映社会动乱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西门行》。
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萧统为编选这部诗文集而收集东汉末年的五言诗时,所收集到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又都失去了题目的无名氏作家的作品。
萧统把它们编在一起,起名《古诗十九首》。
作者们大概都是些失意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抒发的大都是些个人的利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
14、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
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
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主要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主要指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
15、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
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
16、《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
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名《兰亭集序》,最为传诵。
17、新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有了突破性发展。
周颙借鉴转读佛经之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进行规范,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韵、调的相互配合,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
至此,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基本确立。
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世呼为“永明体”。
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
18、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
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
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
19、骈文: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
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
2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
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
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
21、大历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
其出处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
其中成就较高者当推钱起、卢纶、戴叔伦。
这些大历诗人的创作内容比较贫乏。
22、《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相传战国时有百篇,汉初经师传授的《尚书》称今文《尚书》。
二十八篇今文《尚书》中,包括虞、夏、商、周之书,《虞书》、《夏书》是春秋战国人根据古史传说编纂而成,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商书》和《周书》主要是商周两代官方文献,基本可以代表当时散文发展水平。
《尚书》以记言为主,书中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别,可以看作古代最早的散文体式。
23、楚歌体:春秋后期楚文化步人鼎盛, 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楚歌作品,标志着楚歌体式的基本形成。
到了汉代民间楚歌体流行,几位政治家也借用这种体式,创出了脍炙人口的作品。
首先是楚霸王项羽作《垓下歌》、此后刘邦有《大风歌》、戚夫人有《戚夫人歌》、刘彻有《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到了东汉梁鸿有《五噫歌》、张衡有《四愁诗》。
尽管张衡的《四愁诗》已经是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但每首的头一句还都有一个“兮”字,还拖着一条楚歌的尾巴。
24、王官采诗:《汉书》中记载,周朝朝廷派出专门的使者在农忙时到全国各地采集民谣,经周朝乐师等人汇集整理后献给天子看,目的除了娱乐宴享、宗庙祭祀和教育子弟外,还为了解民情。
25、百家争鸣:战国时期,多政治中心并存的现实,使不同学说得以自由发展。
为寻找安邦强国的理论借鉴,一些统治者以优厚的待遇招揽游士,鼓励不同学派自由讲学议论。
“士”人们也大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而且敢想敢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对于不同学派的主张,他们甚至可以彼此相互“攻击”得狗血喷头,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便是历史上的“百家争鸣”。
26、散体大赋:师承屈原、宋玉和《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形式上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
大多以借互相攻驳辩难之机,而为统治者扬威送圣为主要内容,代表作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
27、骚体赋: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基本内容都是抒情言志,自鸣其“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
后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
东汉初期冯衍的《显志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28、行卷: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士子们盛行“行卷”、“温卷”之风。
“行卷”指士人于应试之前,常先以所作诗文投献名公巨卿,以求称誉。
行卷之后,逾数日又投,谓之“温卷”。
唐代的传奇“文备众体,可见史才、诗笔、议论”,常用作“行卷”。
29、气盛言宜:韩愈在《答李翊书》中,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
他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也。
指出了作家的思想、人格、气质、品德等内在的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气盛”了,才能创造出“言宜”的好文章,与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含义有相近之处,把“养气”与作文统一了起来。
30、永州八记:柳宗元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被后人视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所写的八篇山水游记,这些作品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富有卓越的艺术独创性,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
包括:《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变文变文简称为“变”,它是在佛教僧侣所谓“唱导”的影响下,继承汉魏六朝乐府诗、志怪小说、杂赋等文学传统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说唱体的通俗文学。
变文和后世的“演义”相类似,即把古典的故事,重新再演说一番,变化一番,使人们容易明白。
变文以长篇叙事为主,极善于敷衍故事,充分发挥了佛教文学的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布局宏大、场景宏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