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仓芬公开课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内容:本课将主要围绕“超重”与“失重”这两个概念展开,介绍它们的定义、原理、相关实验和应用等内容。
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并且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理解物体在不同重力场中的状态变化。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实验现象,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介绍超重与失重的概念与原理,展示相关实验现象。
2.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物体在地球引力场中的状态变化,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了解他们对“超重”与“失重”的理解,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2.概念讲解:介绍“超重”与“失重”的定义与原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框架。
3.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展示超重与失重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讨论分析: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分析超重与失重的原因,并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拓展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超重与失重的应用领域,让他们举例说明,并解释相关问题。
6.总结反思: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对超重与失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教学评估1.学生表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实验结果等方面进行评估。
2.学生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包括课后习题、实验报告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反馈机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资源1.教材:提供相关教学依据和知识点。
2.实验器材:准备超重与失重相关实验所需的器材。
3.多媒体设备: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与展示。
4.班级环境:确保课堂环境整洁、安全。
六、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4.7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研究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和下楼进程和状况,再联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问题: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分析: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失重教案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知识与技能知识:知道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特点,并且明确真实受到的重力并没有变。
技能:可以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解决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过程:从测量体重的原理开始了解,到认识生活中的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然后总结现象背后的动力学规律,最后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超重现象、失重现象的冋题。
方法:利用演示实验、视频来展示这些现象,利用物理学逻辑思维来解决现象背后的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堂课,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物理,用物理的思维来感受世界重点:利用牛顿运动定律来认识超重现象、失重现象背后的物理规律难点:禾I」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问题所需材料:演示用秤、电子秤、矿泉水瓶第一环我们已经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今天我们通过之前学习的知识来认识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个人是如何秤体重的?【演请学生上来用电子称,秤得自己的体重。
请同学们观察,上来秤的那位同学的示】:动状态。
请学生回答:人在秤上站稳了,然后得到读数。
(人受力达到平衡状态时)问:电子称获得读数的大致基本原理是什么?这个读数实际上是哪个力的真实大小?学生思考后回答:其实读数大小应该是电子称受到的压力大小。
教师总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压力大小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大小,当人处于平衡状态时,支持力大小等于重力大小。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电子称来获得人的体重。
我们把类似于体重计上的读数这些性质的读数称为视重”。
提问:视重是否可以完全代表重力大小?学生回答:不是。
只有在平衡状态时才两者相等。
教师总结:对的。
所以视重可能会出现大于重力或者小于重力的情况,这些情况中人的重力并没有发生变大或者变小,而是恒定不变的。
视重的变化其实只是秤受到的弹力在变化。
支持力和重力并不是所用情况都是大小相等的!根据人的习惯,我们把视重大于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视重小于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现象。
第二环节: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下,什么样的运动会产生超重现象,什么样的运动又会产生失重现象。
【公开课教案】《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本质,知道超重与失重现象中,地球对物体的作用力并没有变化;2、能够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别物体的超重和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知道人造卫星中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4、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实际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看实验,分组实验、讨论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原因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进一步学会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体会牛顿运动定律在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探究的成就感;2、通过运用超重与失重知识解释身边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的兴趣,认识到掌握物理规律是有价值的;3、通过观看有关神舟10号太空授课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爱国、爱科学的热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把超重和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联系起来,探究现象本身和加速度的内在联系。
难点:设计问题梯度,筛选教学资源,设计典型实验,引导学生探究,控制讨论交流时间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策略】演示、讨论、讲解、分组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每两位同学一个弹簧秤与一个砝码;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体重计;钩码;带小孔的矿泉水瓶;细绳;重物(装满水的矿泉水瓶)【教学过程】情景引入:播放神州10号太空授课视频片段《火星救援》电影片段思考与讨论:短片中的超重与失重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物理现象,它们的产生原因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运用实验,结合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探究解决以上问题提出问题:生活中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弹簧测力计,台秤……它们的实质是测量物体对弹簧的拉力(弹簧测力计),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台秤)思考与讨论:那么物体对弹簧测力计弹簧的拉力,或对台秤压力的大小始终都会等与物体的重力么?实验演示:弹簧测力计,体重计结论: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并不总是等与物体的重力,有时比i重力大,有时比重力小得出定义:(力学特征)1、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者对支持物压力)大于物体所受的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制定如下:(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知道超重和失重分别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知道产生超重和失重的现象的条件。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4、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应用所学分析解决相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体验,发现问题,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猜想、设计方案,分析研究归纳等科学探究的素养,并能利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感情科学规律从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运用科学规律解释一些常规现象,感悟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分别是指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绳的拉力大于和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2、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条件。
难点: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时,物体所受重力不变。
学习者分析:1、学生已经学完牛顿三大定律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际的应用,对概念的理解上还很抽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场景,利于学生的理解消化,同时也立足于学以致用,应举大量的实际例子,供学生分析解决,提高学生的能力;2、本节课的理论知识来源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但学生对新事物新情况了解较为片面,不能很好地由感性认识提升理性认识,应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分析现象的一般方法,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
教学设计:1、教学模式(自)学——(导)学——(互)学2、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现象——猜想——验证——结论——应用教学用具:1、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器、录像资料、自制课件、2、学生自备用具(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3、学生根据各组讨论的问题制作的幻灯片4、超重和失重研究活动记录表课前布置: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准备:摄像: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资料:关于超重和失重(图书或上网)制作: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教学流程:教学过程设计:一、激情引入自从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生活中有哪些超重和失重现象?究竟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超重和失重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由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来回答好吗?下面我们就开始“基础性”课题——超重和失重(播放录像资料)二、新课教学(一)基础性课题——超重和失重(展示研究成果)1、小组(8人)内交流同学们根据教师提供的课题,相关资料(含教材),课前收集知识信息。
超重失重教案
超重失重教案教案标题:超重失重教案学科:体育年级:六年级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能理解它们对身体的影响。
2. 学习正确的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的发生。
3. 掌握一些适合的锻炼方式,以提高身体健康水平。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超重和失重对身体的影响。
3. 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培养。
4. 合适的锻炼方式。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
2. 打印好的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
3. 沙盘或实物模型,用于示范合适的锻炼方式。
4. 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宣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展示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们了解这两个概念,并引起他们的兴趣。
2. 向学生们提问,让他们思考超重和失重对身体的影响是什么。
探究:1. 分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和观点。
2. 指导学生们在小组内收集关于超重和失重的信息,并整理成报告形式。
3. 学生们互相交换报告,并进行讨论。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们深入理解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发展:1. 分发健康饮食和生活习惯的宣传册,让学生们阅读并讨论其中的内容。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并讨论如何培养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防止超重和失重问题的发生。
实践:1. 使用沙盘或实物模型,向学生们示范一些适合的锻炼方式(例如跑步、游泳、骑自行车等)。
2. 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种锻炼方式,并进行实践。
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指导和鼓励。
总结:1. 让学生们回顾并总结今天所学的内容,并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2. 对学生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拓展:1. 鼓励学生们与家人分享今天所学的知识,并一起制定健康饮食和生活计划。
2. 邀请健康专家或体育教练前来学校进行相关讲座或指导,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和认识。
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教案标题:超重和失重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因。
2. 掌握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3. 学会如何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因a.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b.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主要原因,如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遗传等。
2. 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a. 解释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骼问题等。
b. 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
3. 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a. 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均衡饮食、控制食物摄入量、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等。
b.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代谢率。
c. 讨论如何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如减少电子设备使用时间、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
4. 健康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a.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b. 鼓励学生制定个人的健康目标,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c. 组织健康教育活动,如健康讲座、体检等,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原因,激发学生对该话题的兴趣。
2. 介绍: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并分析主要原因。
3. 探究: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4. 总结:总结超重和失重对身体健康的负面影响,并强调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5. 预防:引导学生探讨预防超重和失重问题的方法,并制定个人的健康计划。
6. 拓展:组织相关活动,如体育比赛、健康讲座等,加深学生对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的理解。
7. 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健康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如何保持健康的短文。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用于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原因和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2. 小组讨论指导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超重和失重问题。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的教学设计教学主题:超重和失重教学目标: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不同环境下的影响。
2.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3. 学会怎样应对超重和失重的情况。
教学内容和步骤:1. 引入(5分钟)- 引入话题,让学生想一想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的感觉以及在过山车上的体验。
-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况与重力有关吗?他们有什么共同点?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 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概念。
- 提供适当的图示和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两个概念。
3. 超重和失重的影响(15分钟)- 分别讲解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包括身体感觉和生理变化。
- 让学生注意不同情况下的身体反应,例如飞机起飞时的压力感和体重感变化,以及失重状态下的感觉。
4. 怎样应对超重和失重(15分钟)- 分别讲解在超重和失重情况下的适应策略。
- 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应对方法,例如在飞机起飞时咽喉进行调节,或在失重状态下保持身体平衡。
5. 情景演示和讨论(15分钟)- 分组让学生进行情景演示,模拟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并尝试应对方法。
- 在演示结束后,进行讨论,分享学生的感受和观察。
6. 小结和总结(5分钟)- 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再次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
- 鼓励学生总结课上学到的应对方法,并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学资源:1. 幻灯片或白板2. 图片、示意图等3. 情景演示道具(如眼罩、杂志等)评估方式:1. 常规检查: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2. 情景演示表现:观察学生在情景演示中的表现和应对策略。
3. 讨论参与: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扩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研究,了解更多有关重力和飞行的知识,如阿波罗登月任务等。
2. 设计更多有关重力和物理现象的实验,如小球落地实验。
3. 鼓励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重力相关现象,并进行报告或展示。
超重与失重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2.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四、教学难点1.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实验法;3.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超重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超过了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增加。
而失重则是指物体在受到重力作用时,所受到的重力小于物体的重量,导致物体的重量减少。
2. 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在超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非常沉重,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
而在失重状态下,人体会感到轻飘飘的,行动不便,甚至会出现晕眩等症状。
3. 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进行航天飞行时,航天员会经历超重和失重状态,这对于航天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是一个非常大的考验。
同时,超重和失重状态也会对航天器的设计和制造产生影响。
七、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2.学生能够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3.学生能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和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区别,掌握超重和失重对人体的影响,了解超重和失重在航天领域的应用。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方法也需要更加多样化。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张仓芬公开课超重失重教案
永年二中课时教案科目高中物理课型新课课题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授课时间20XX年1月5号授课人张仓芬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②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③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在物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教学难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以及知识的应用教学方法引导发现、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案、钩码、弹簧、弹簧秤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堂引入趣味实验激发悬念演示1:称体重,当人在体重计上下蹲或站起时发现体重计示数变了,怎么解释这一现象?新课教学:一、定性演示用一根弹簧下端挂一钩码,上端套在手指上,1、让钩码静止,感受弹簧对手指的拉力学生称量体重并观察示数体会手指受力的变化2、上下振动弹簧,感受手指受到的拉力是否发生了变化二、定性分析测量重力在用弹簧秤或台秤测物体重力时应让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平衡状态)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自身的重力G和弹簧秤的拉力F,有G=F弹簧秤受到物体的拉力F′,你认为弹簧秤读出的是F′、F还是G?为什么读出的是物体的重力G?三、实验探究器材:弹簧秤、钩码各一个任务一让下端挂有钩码的弹簧秤分别处于静止、缓慢上升、缓慢下降三种运动状态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任务二让下端挂有钩码的弹簧秤上升(1、突然上升,2、上升突然停止)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入下表:表1任务三让下端挂有钩码的弹簧秤下降(1、突然下降,2、下降突然停止)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入下表:V(方向)a(方向)F`与G的关系视重与实重的关系突然上升向上向上上升突然停止向上向下证明:F′=G观察,解释这种现象做实验,填表格V(方向)a(方向)F`与G的关系视重与实重的关系突然下降向下向下下降突然停止向下向上表2表1与表2对比发现,有时视重大于实重,有时视重小于实重,我们规定当视重大于实重时物体超重,当视重小于实重时物体失重。
《超重和失重》教案(2)
超重和失重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超重、失重现象及其实质2.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原因.(二)能力渗透点培养学生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知识是力量的源泉,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渗透.(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在推理中了解现象的本质,体验自然规律的逻辑美.二、学法引导1.运用讨论式引人超失重现象,引起学生思考.2.利用演示实验,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讨论原因.3.师生讨论视重与重力的辩证关系.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实质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发生了变化.2.难点示重,视重与实重的概念及区别.3.疑点超重和失重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用途?4.解决办法在实验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用事实说话(如弹簧秤提一物加速上升,学生根据实物本身未变化,地球对其引力不变的事实可知,超重并不是物体重力发生变化),使学生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本质及现象。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投影仪弹簧秤、钩码、重锤、非常细的线、铁架台.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1.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体验介绍有关超失重现象引入课题.2.师生共同以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并以讨论的形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来从理论上阐述.3.通过练习来辨析视重与重力的关系,巩固知识.七、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与失重原因(二)整体感知当悬挂物拉着物体加速向上时,由于向上的加速度,悬挂物对物体的作用力大于重力,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悬挂物拉力大于重力出现超重现象.当悬挂物拉着物体向下加速时悬挂物拉力小于物体重力,由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重力,出现失重现象,可见,超重与失重,是物体对悬挂物(或支持物)的拉力(或压力)增大或减小,而不是物体重力发生了变化.(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自从人造地球卫星和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以来,人们经常谈到超重和失重,究竟什么是超重和失重呢?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1.超重现象〔实验1〕将图3-20所示装置放到桌上,用多媒体投影仪放大弹簧秤读数.装置左边为弹簧秤和弹簧秤下挂一钩码,右边为一重锤.用手抓住重锤,使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请学生观察屏幕上弹簧秤的读数并记录下来.将抓住重锤的手放开,与此同时请学生观察屏幕上弹簧秤示数.比较两次读数,发现后者弹簧秤示数比前者大,为什么呢?当用手握住重锤时,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平衡状态)此时弹簧秤示数应等于钩码的重力,也就是钩码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钩码自身重力.当放开握重锤的手时,在重锤作用下,弹簧秤与钩码加速F=mg可知上升,设加速度为a,以钩码为研究对象,据牛顿第二定律合F-mg=ma∴F=mg+ma>mg 图3-20 由分析可知,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弹簧秤对物体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平衡时物体对弹簧秤拉力等于物体重力)结论:当物体存在向上的加速度时,它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称为超重学生活动①学生思考并回答:若将一称体重的体重计放在加速上升的升降机上,你所看到的读数与体重比较是增大了?还是相等?还是减少?②请同学用一根细线拴住重锤缓慢上提.细线不断,若同学们迅速通过细线将重物上提,细线则被拉断.这个实验证明了什么?上述三个实验现象中,重锤或钩码或人的质量变了吗?重力变了吗?(回答均未变)所以,发生超重现象时,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增大了,物体自身重量没有发生变化.2.失重现象〔实验〕:如3-21装置铁架台左边是弹簧秤下挂的重锤,右边为钩码,仍请同学观察屏幕上弹簧秤读数并记下.先用手抓住钩码,使整个装置平衡,请同学观察弹簧秤读数并记录下来.迅速放开抓住钩码的手,重锤加速下降,与此同时,请同学观察屏幕上弹簧秤示数,并记录下来.结论是第二次弹簧秤示数小于第一次弹簧秤示数.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我们来分析当用手握住钩码,整个装置平衡,弹簧秤示数应等于重锤的重力,图3-21或者说重锤对弹簧秤的拉力等于重锤的重力.当放开握钩码的手时,重锤加速下降,由牛顿第二定律:mg-F=ma∴F=mg-ma<mg可见,当物体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的重力,这种现象图3-23甲称为失重.失重时,物体自身重力不变化.讨论:(1)当电梯里放有一台体重计,人站在电梯里的体重计上,电梯静止时,体重计读数与人体重比较应如何,当电梯加速下降时呢?(2)若电梯下降的加速度为g ,体重计示数为多少?(这种现象称完全失重).3.示重、视重与实重上面所说弹簧称的读数,体重计的读数,习惯上称为示重或视重,而物体受地球引力产生的重力为实重.(四)总结、扩展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就超重;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就失重,若向下的加速度为g ,则称为完全失重.超重与失重的实质是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增大或减小了,而物体自身重力并未发生改变.超重与失重在生活中常见,为减轻桥梁所受压力,桥一般造成凸型,使汽车过桥时有一个向下的加速度而使桥梁所受压力减轻,如图3-22所示.当车经过凹陷的路面时,由于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而出现超重现象,往往使车轮胎由于压力大而爆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课堂引入
趣味实验激发悬念
演示1:称体重,当人在体重计上下蹲或站起时发现体重计示数变了,怎么解释这一现象?
新课教学:
一、定性演示
用一根弹簧下端挂一钩码,上端套在手指上,
1、让钩码静止,感受弹簧对手指的拉力
2、上下振动弹簧,感受手指受到的拉力是否发生了变化
二、定性分析测量重力
4、
五、小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问:想想看,为什么?
取一只塑料瓶,在下端靠近底边处钻一个小孔,用手堵住瓶口,然后往瓶里加满水。提起瓶子,把堵小孔的手移去,可看到小孔处有水喷射出。让瓶子从某一高处自由下落,会发现什么结果?这是为什么?
六、练习:
1、一小孩站在升降机中,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如下时,判断超重、失重情况。
A升降机加速上升
B升降机减速上升
C升降机加速下降
D升降机减速下降
2、一质量为40kg的小孩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1)当升降机以0.5m/s2加速上升时,体重计的读数为( )N。(2)当升降机以0. 5m/s2的加速度加速下降时,体重计的读数为( )N
3、一个质量为70Kg的宇航员,如果在某一段时间内与火箭、航天飞机一道以a=g的加速度竖直升空,那麽宇航员所承受的竖直方向的压力有多大?
七、作业
八、板书设计
超重和失重
超重:
失重:
完全失重:
学生称量体重并观察示数
体会手指受力的变化
证明:F′=G
观察,解释这种现象
做实验,填表格
做实验,填表格
学生对照表格,思考:怎么从力学角度定义超重失重
学生提供思路
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提பைடு நூலகம்思路
在用弹簧秤或台秤测物体重力时应让物体处于什么状态?(平衡状态)
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自身的重力G和弹簧秤的拉力F,有G=F
弹簧秤受到物体的拉力F′,你认为弹簧秤读出的是F′、F还是G?
为什么读出的是物体的重力G?
三、实验探究
器材:弹簧秤、钩码各一个
任务一
让下端挂有钩码的弹簧秤分别处于静止、缓慢上升、缓慢下降三种运动状态观察弹簧秤的示数变化情况。
永年二中课时教案
科目
高中物理
课型
新课
课题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超重和失重
授课时间
2015年1月5号
授课人
张仓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用牛顿运动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能够利用超重和失重现象解释一些生活中的具体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超重与失重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在物理学过程中的作用。
四、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释超重、失重、完全失重
1、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a时,有F合=F-mg=ma,
即:F=mg+ma>mg此时物体超重
2、2、当物体具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a时,有F合=mg-F=ma,
即:F=mg-ma<mg此时物体失重
3、当F=0此时mg=ma,a=g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当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为零,这就是“完全失重”现象。
任务二
让下端挂有钩码的弹簧秤上升(1、突然上升,2、上升突然停止)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入下表:
表1
V(方向)
a(方向)
F`与G的关系
视重与实重的关系
突然上升
向上
向上
上升突然停止
向上
向下
任务三
让下端挂有钩码的弹簧秤下降(1、突然下降,2、下降突然停止)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入下表:
V(方向)
a(方向)
F`与G的关系
视重与实重的关系
突然下降
向下
向下
下降突然停止
向下
向上
表2
表1与表2对比发现,有时视重大于实重,有时视重小于实重,我们规定当视重大于实重时物体超重,当视重小于实重时物体失重。
定义:
超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自身重力时超重
失重: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自身重力时失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合作的探究性学习过程,锻炼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坚持正确观点,勇于修正错误,具有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以及知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合作探究、讲练结合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学案、钩码、弹簧、弹簧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