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合集下载

中国的近代化

中国的近代化
蜕变与转型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1、含义:近代化(现代化):即约16世纪起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 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
2、近代化内容: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政治方面— 专制独裁向民主化、法制化转变
以科技为动力,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工业化、市场 经济方面— 化和专业化转变
思想方面— 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理性和经济主义转化 文化方面定民主革命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 井冈山道路的探索; 抗战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双半社会结束

思想文化方面: 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主 流思潮
毛泽东代表的中共,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 国情相结合,探索出符合中国实际的新的理论 成果——毛泽东思想
19世纪上半期的工业革命
(确立了资本主义统治地位;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 引发世界 范围内三 股进步历 史潮流 工业革命 大背景下 中国社会 变化 (中国近代 化开始)
①自由主义潮流——建立和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资产 阶级革命和改革潮流(俄德美日)
②民族主义潮流——民族解放运动
③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潮流兴起

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是资产阶级, 最突出的领域是政治领域,这一时期的成果 是:
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 经济---民族工业有了较大发展; 思想文化---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第三阶段: 1912—1927(从辛亥革命到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曲折前进 曲折:北洋军阀在政治、思想、外交上的黑暗统治,中国的近代 化进程遇到了逆流。 前进: 经济上,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领域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民主科学、宣传马克思 主义、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政治方面孙中山为捍卫共和制度展开了一系列的斗争;中共的 创立及国民大革命的开展。 事件: ①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短暂春天) ③文化: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主与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④政治:孙中山的斗争;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国民大革命。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contents
目录
• 起步阶段(1840-1895) • 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 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1949-至
今)
01
起步阶段(1840-1895)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总结词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详细描述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化历 程的起点。
全国解放
03
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逐渐掌握了全国的政权,解
放战争胜利结束。
04
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 设(1949-至今)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1949-1978)
优先发展重工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迅速建 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实施了优 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计划经济体制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资源进 行集中配置,推动国家工业化 进程。
02
01
03
全面深化改革
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依法治国
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 公平正义。
05
04
绿色发展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 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洋务运动
总结词
学习西方器物的现代化尝试
详细描述
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朝统治阶级发起的运动,旨在通过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军 事装备,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场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 输业等,对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 (1840— 1919年)
1.1898戊戌变法走 君主立宪道路 2.1906“预备立宪” 3.1912辛亥革命建 立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 结果:戊戌变法 遭封建顽固派镇 压;“预备立宪 ”假立宪真专制 ;辛亥革命推翻 了君主专制统治 ,但是袁世凯窃 取革命成果真正 的民主政治并没 有建立起来
联系点
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90年代中国工业近代化起步,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近代化 运动集中在经济方面。这一阶段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夹缝中产生;社会生活 上,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生活中逐渐推广 从世界角度看,中国经济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第三阶段
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19前)
北洋军阀统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 成立蒋介石独裁统治、日本侵华


1905中国同盟会、1911武昌 起义、1912中华民国、清帝 退位、1912《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颁布;辛亥革命的历 史意义。 袁世凯窃取政权北洋军阀统 治、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的 斗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 1919 五四运动 1921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 国民革命 1927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建立井 冈山革命根据地 1931建立中华苏维埃政权 1934红军长征、 1935遵义会议、 1937全民族抗战 1945中共 “七大” 1946全面内战爆发、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1949新中国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意义。 政治协商会议与《共同纲领》 确 立多党合作、协商制度、人民民主专 政
1949)
新民主主义经 济(1927--1956 )
政治:中国社会开始一步步沉沦,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 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人民开始了抵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斗争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尚在萌芽状态。 思想:中国被迫与西方列强接触,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开始主 张向西方学习,开启了民智,专制势力仍很强大,广大的中国人思想仍然僵化。 从世界角度看: 中国经济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阶段特征)

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1840—1949)第一阶段:中国近代化的全面启动:(1840—1912)【阶段特征】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近代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生活等领域全面展开。

政治:(1)民族危机加深:列强发动一系列侵华战争,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与反动势力的勾结。

史实:(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先进的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在反对封建专制反对殖民侵略,追求民主富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

(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史实:经济和阶级:工业化,市场化:列强侵华,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农产品更多商品化,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新的经济、阶级出现并发展。

史实:思想:民主化、科学化:中国人将救灭图存与向西方学习相结合,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经历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渐进过程。

史实:生活:19世纪中期,伴随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史实:第二阶段: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1912~1927)【阶段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阶段,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阶段,社会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体现为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集团的矛盾。

资产阶级道路行不通,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并发挥重要作用。

政治:民族危机继续加深;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工人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史实:(1)民族危机加深:一战爆发,与日本签《二十一条》;袁世凯北洋政府独裁卖国;思想上复古尊孔;巴黎和会上列强把山东权益出让给日本。

(2)政治民主化,法制化:A民族资产阶级: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巨变(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分为如下三个阶段(一)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虽然他们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

后来的洋务派发起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

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

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

“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

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即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强行嫁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二)甲午战后——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9世纪末康、梁倡导维新变法运动,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只是一块招牌。

(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一、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历程1、起步阶段(1840~1895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主要在经济领域①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②经济上: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③阶级关系上: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产生,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④思想文化上:地主阶级改革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派人出国留学。

⑤军事领域: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⑥外交领域:总理衙门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交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资产阶级,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

①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

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想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展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

②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一是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二是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思想文化上:维新思想与顽固派的论战、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新文化运动的产生等,民主主义思想广泛传播,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初步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几乎陷入绝境。

但中国无产阶级开始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任务,中国近代化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①经济上,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实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经济领域近代化进程,但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又使民族工业的发展日益萎缩。

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日本侵略下遭到严重摧残。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化历程

(完整word版)中国近代化历程

“所谓近代化就是走出封建的中世纪,从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即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实现国家文明、民主、繁荣、富强。

"[1],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

在近代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中国近代化之路.面对实现近代化的历史主题,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或投身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或献身于政治制度的改革,或致力于近代思想的启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与实践。

一、经济近代化的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各阶层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林则徐、魏源关于“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利用外国先进技术以强国御侮,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放眼看世界,追求近代化。

19世纪 60年代初,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风暴的扫荡,清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部分成员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

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第一场实践运动———洋务运动开始了。

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企业,如安庆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

这个过程不仅仿照西方的技术生产了枪炮、轮船等现代武器,而且“使外国制器之器(机器)也由此而入中国,中国社会因之出现了若干大规模机器生产的场所" [3].此外,洋务派还创建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近代海军,并且兴办近代学堂,如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

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改善了清朝军队武装落后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清朝的国防力量,推进了中国国防的近代化;新式学堂的开办,近代化人才的培养则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漠河金矿、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并在1880年修筑了唐山—胥各庄铁路。

中国近代史进程

中国近代史进程

中国近代史进程广德励志中学 曹文昊鸦片战争(1840--1842)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 左宗棠收复新疆(1876--1884)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 戊戌变法(1895--1898) 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废除科举(1905) 同盟会成立(1905)京张铁路(1905--1909) 光慈病逝(1908) 辛亥革命(1911) 民国成立(1912) 北洋军阀上台(1912--1927) 新文化运动(1915--1917) 五四爱国运动(1919.5.4) 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1920) 中共诞生(1921.7.1) 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 孙中山病逝(1925.3.12) 北伐(1926--1927)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4.12) 南昌起义(1927.8.1) 秋收起义(1927.9)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初) 井冈山会师(1928.4) 东北易帜(1928年底) 九一八事变(1931.9.18) 第五次“围剿”(1933--19360) 红军长征(1934.10--1936.10) 遵义会议(1935.1) 到达吴起镇(1935.10) 一二九运动(1935.12.9) 会宁会师(1936.10) 西安事变(1936.12.12) 卢沟桥事变(1937.7.7) 八一三事变(1937.8.13)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9--1946.6) 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 百团大战(1940.秋) 中共七大(1945.4--6) 日本投降(1945.8.15) 重庆谈判(1945.8--10) 解放战争(1946.9--1949.10) 挺进大别山(1947.夏)辽沈战役(1948.9--11)平津战役(1948.11--1949.1月31日) 渡江战役 (1949.4.21--23)淮海战役(1948.11--1949.1)国名革命军(北伐) 清统治(1644--1912)中国红军(1927.8.1--1937) 北洋军阀统治(封建(1912--1927) 八路军、新四军(19.7--1945)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1927--1949) 解放军(1946.6至今) 中华民国(1912至今)(台湾) 局部抗战(1931.9.18--1937)全面抗战(1937.7.7--1945.8.15)解放战争:1946.6--1949.10鸦片战争-----新文化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 ----- 1919)五四爱国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5.4 ----- 1949.10.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爱国运动 战略大决战 抗日战争。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
中国的近代化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1. 经济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从一个农耕社会转变为工业化国家。

中国现代化的趋势体现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等方面,形成了庞大的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2. 社会现代化:中国社会在近代化进程中经历了诸多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普及,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改变。

3. 政治现代化:中国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在不断向现代化迈进。

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高公共参与和决策等方面的公民权利,实现基本的宪政原则。

4. 文化现代化:近年来,中国在文化领域也迎来了一系列现代化的变革。

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兴起,推动了文化领域的国际化和多元化发展。

传媒技术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加速了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

5. 生态现代化:中国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但在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加大对污染的治理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各个领
域的落地实施。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中国的近代化趋势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中国正努力实现现代化目标,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一个现代化、繁荣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国家。

专题三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三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专题三中国近代化进程含义:中国近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焅,想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核心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保证思想文化上近代化、先进化――――前提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任务:(1)民族、国家独立;(2)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之路。

阶段特征:1、起步阶段 1840~1895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 1895~1927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中国近代化步履艰难。

再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

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 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

政治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们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

经济上: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八年级历史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知识点梳理:一、经济近(现)代化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产生: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资本主 义和洋务运动的刺激下,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起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 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
3、迅速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一战期间列强放松 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4、停滞、破产:20世纪30、40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 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 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

空包 空包网
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3、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目的的洋务运动, 其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军事技术。在民用工 业方面主要有采矿、冶炼、纺织等近代企业。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 批近代化工业企业。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 中国大规模近代化运动的起步.
4、维新变法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在这一运动中, 维新派将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为目标,从此中国的近代化历 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维新变法运动是近代以来中国 人学习西方,寻求独立富强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政治近代 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5、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 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化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 治原则。这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民主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的近代化 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中国的近代化之路

思想
地主阶级: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 自强”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民主共和;“民主科学” 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 潮流
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近代教育出现:洋务运动中近代学堂建立;戊戌变法中京师大学堂;废 除科举制 新中国成立后重视教育,但“文革”期间教育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邓小 平提出“三个面向”;颁布《义务教育法》;恢复高考;提出“科教兴 国”战略
建国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①第一次;1949年——1956年,完成三大改造,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 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主要是 走俄国人的路,追求实现工业化。 ②第二次: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90年代初,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企业 活力,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③第三次: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加快改革开放,进 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3)近代中国是在与世隔绝、国家贫弱、专制盛行的背景下学习 西方的,社会发展的阻力大。(1分)西方列强始终把中国变成他 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不断地侵略、掠夺中国,严重阻碍了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1分)
(2)通过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2分)。(回答学习西 方的物质文明、军事技术都可以得1分;如果答到林则或魏源学习 西方的思想主张,也可给1分) 通过(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2分)。(回 答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宪政、建立法制社会等都可以得1分) 通过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2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 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⑴.洋务运动: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企业,培养了一批 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 义的发展,同时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 ⑵.戊戌变法运动: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不但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 政治制度,要求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 想文化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 的第一次全面尝试; ⑶.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

专题: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导言:1、近代化含义:以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启蒙化为主要标志,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在中国近代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转型,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2、表现:经济领域:经济上的工业化、机器化(用现代机器生产取代手工生产,人类从农业文明过渡到工业文明);发展资本主义,在生产力上由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过渡,在生产关系上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政治领域:政治上的民主化与法制化(用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专制制度,以法治取代人治);主要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由封建专制到民主政治;思想领域:思想上的理性化(以民主和科学的理念取代教会的精神独裁)传播西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和思想、政治制度;军事领域:创办近代的军队和军事工业;外交领域: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3、中国近代有两个基本问题,即民族不能独立,要求从外国侵略压迫下解放出来、社会生产落后,要求近代化。

前者是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生产力问题。

所以应先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以解放生产力。

由此来认识近代中国的两个主要任务,并由此解释洋务运动、实业救国、科学救国、辛亥革命等在近代走不通的问题。

4、近代百年的历史证明: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是实现近代化的前提和根本保证,实现近代化是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的最终目的。

不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地位,不解决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掠夺和压迫,近代化就无法实现。

知识归纳: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发展历程1、洋务运动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创办民用工业(上海轮船招商局)意义: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内容:1869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意义: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出现,中国产生民族资本主义,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变化。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派别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进步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护清王朝的统治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救亡图存三民主义民主、科学性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运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意义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企业。

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技术力量。

客观上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推翻清朝的统治;结束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局限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最终也只是以破产告终遭到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失败客观原因)。

光绪帝没有实权。

脱离了群众。

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失败根本原因、主观原因)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新文化运动中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

教训只学西方技术不改变封建制度,无法挽救中国命运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中国行洋务运动不通败因没有改变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根本原因)。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一、洋务运动19世纪中叶,中国面临列强入侵和国家危机的局面。

洋务派主张引进西方科技和制度,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包括建设近代工业、训练新式军队、兴办新式学堂等。

虽然洋务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二、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戊戌变法,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和国家治理方式。

然而,这场变法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最终失败。

戊戌变法的失败宣告了改良道路的破产。

三、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开始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

然而,辛亥革命并未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现代化转型。

四、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旨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推动中国文化现代化。

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文学革命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反思和探索。

五四运动提倡民主、科学、自由等现代理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

六、北伐战争1926-1928年,北伐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中国的统一和现代化。

北伐战争推动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七、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革命战争爆发,旨在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利。

土地革命战争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八、抗日战争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

在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最终取得了胜利。

抗日战争锻炼了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力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九、解放战争1945-1949年,解放战争爆发,是中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实现祖国统一的伟大斗争。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中国社会近代化问题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经济上:工业化——富强;政治上:反侵略——民族独立,反封建1.资本主义近代化探索(1840——1949年)(1)起步阶段(1840——1895年):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正式开始。

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领域渗透。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①经济近代化(工业化)有了长足的进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辛亥革命后和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政治民主化)实现重大突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发动戊戌变法;革命派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成为时代潮流,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21年中共成立后,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开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近代化的新纪元。

③思想文化的近代化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向西方学习,从生产技术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采取了加强对金融业的控制,制订工业发展计划,开展经济建设,是中国近代化事业有所发展的十年。

抗战爆发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被打断。

2.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时期(1949——20世纪90年代)(1)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时期(1949——1978年)特点:探索中曲折前进(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20世纪90年代)特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主要表现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③明确提出富强(经济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文明(文化现代化)的目标现,中国经济开始呈现出半殖民地特征。

2.从19世纪60年代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形成了以封建经济为主体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与传统的碰撞

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现代化与传统的碰撞

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传统观念:儒家思想、封建礼教等 西方观念:民主、科学、自由等 冲突:传统观念与西方观念的碰撞 融合:传统观念与西方观念的融合,形成新的文化观念
03
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尝试
章节副标题
洋务运动:器物层面的现代化
背景:清朝晚期, 面临内忧外患, 急需改革
目的:学习西方 先进技术,富国 强兵
中国近代化的历 史进程:现代化
与传统的碰撞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02
中国近代化的背景
03
现代化进程中的探索与尝试
04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影响
05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06
中国近代化的成就与局限
01
添加章节标题
章节副标题
02
中国近代化的背景
章节副标题
西方列强的入侵
农业现代化:1958 年,中国开始实施 农业集体化,推动 农业现代化进程
04
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影响
章节副标题
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强调仁、义、 礼、智、信等道德 观念。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 史上长期占据主导 地位,对政治、社 会、文化等方面产 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 、社会和国家的和 谐关系,提倡尊老 爱幼、孝道等传统 价值观。
道家思想:追求自Biblioteka 、无为、超脱等传统价值观念佛教思想:强调慈悲、智慧、平等等传统价值观念
传统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在现代社会中的体现, 道家思想中的“无为”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
05
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从五大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一、不可逆转的时代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

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

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

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

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

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

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

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

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

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

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

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

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

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

从此,汽车变为现实。

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

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

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

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

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四、对南京国民临时政府的认识。

对南京临时政府历史地位的认识: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是创建了中华民国,而南京临时政府是中华民国的主要象征。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作为新时代的新生事物,在中国历史上做出了卓越贡献,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南京临时政府在暴风雨中诞生,它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构建了中国现代国家的雏形,体现了孙中山建设现代国家的理论和构想。

孙中山早在1901年就说过:“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南京临时政府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展示了民主共和国未来发展的图景,它的贡献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

譬如,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它打破并摧毁了中国存在两干多年的封建王朝制度和体系,从此,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

虽然曾出现过复辟皇朝的反复,但是将历史重新拉回到清王朝的统治之下,是完全不可能的。

它确立了建设现代国家的基本原则。

其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担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统的就职宣言中,更明确地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南京临时政府确认:“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这与清王朝无视广大人民最基本权益有根本区别。

其二是以法治国的原则。

封建王朝是君权至上,以王法治国,而南京临时政府是以现代法制理论与立法观念规范国家的运行机制,依靠孙中山创造的中国式五权分立思想确立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中国初步具备了进人现代法制社会所必备的法制性和民主性。

其三是以人民治国的原则。

现代国家与封建专制国家的根本区别在于现代国家对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及广大群众参政议政的实施和不断扩大。

南京临时政府赋予人民群众以更多的民主与自由。

它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运用选举方式选举国家领导人——临时大总统和副总统,并在各级国家机关大力提倡公务员应做人民的公仆和实施廉洁政治。

这些都是国家由专制政治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

南京临时政府从其诞生至北迁,运行时间不足百日,其所制定的各项国策、政治体制、政策法规,均未及充分实践,更来不及检验成效。

有些还停留在纸面文字上,或属于初创考虑不够周全,无先例可以借鉴,因而出现一些缺失或不足。

但是,它的发展方向和政治上的首创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它对中国迈向现代国家有着深远的政治意义。

五、北洋政府的是与非北洋政府是中国政治转型期的必然产物。

其一,北洋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演变的转型时期。

从表面上看,封建王朝被推翻,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社会政治经济应有明显改观,可是整个社会充满矛盾、混乱、冲突和战争,人民怨声载道。

然这些现象的出现并不奇怪,是历史处在大转折和社会变迁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甚至是必然的。

北洋政府时期表现了社会转型期许多二元性的特点。

它在政治、文化、意识形态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和突出的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性和传统性等的混杂并存与矛盾.并且对立双方在不断地消长,表现在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

北洋政府的军政人员大多来源于晚清统治集团或从中分化出来、他们保存了相当多的传统政治与传统意识的影响,但是在民主共和的大潮流下,也吸收并保持了较多的辛亥革命和南京临时政府取得的民主共和政治的成果,这在北洋政府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有较多的体现。

因此,北洋政治是中国残存的传统政治与日益成长的现代政治文明矛盾冲突的畸形政治形态。

我们应该看到北洋时期的中国在两种政治文化形态变动冲突中缓慢向前进步。

仅以武人政治或定性为封建专制政权,都不足以全面认识民国初期这一政权的性质。

只是由于北洋政府没有建成稳定的政权,政治不断动荡,掌权者缺乏改造社会的理念和建设国家的纲领、方向和目标,无法取得各阶层人民的支持,最后被国民革命运动推下政治舞台也是自取灭亡。

其二,北洋时期中国的现代化缓慢向前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起步于19世纪60年代。

中国在西方列强的政治压力和物质文明的刺激下,经过半个世纪的曲曲折折、风风雨雨,现代化运动初见成效。

现代社会应具备的各种因素都在不断增强或提高。

除以上对政治状况的分析外,作为现代化基础的国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过去我们分析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多称它是民族经济的黄金时代,说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而放松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统治的夹缝里取得的。

这一结论显然不够客观和确切。

西方列强忙于战争是事实,但是北洋政府在其执政时期还是制定了许多扶持或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令。

它建立了财政部、农工商部等,起用张謇主持农林、工商部;它健全工商法律法规,完善现代金融体系,制定保护性税则,整理中央和地方财政,制定条例奖励工矿企业发展,种种措施促进了中国民营资本企业的发展。

许多在民国时期有重要经济影响的大工矿企业是20世纪20年代建立起来的,因此我们应肯定北洋政府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三,能否科学地评价北洋军政人物,仍是一个严峻的学术问题。

我们不能一面肯定历史事实,一面否定历史人物,这样做是不符合历史逻辑的。

我们常常把大大小小的掌握军事实力的人都称之为军阀,亦常将那时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甚至做过一些不好事情的人,统称之为政客,似乎北洋军政人物没有什么好人。

然而,军阀混战的政局,最终没有演成五代十国的武人跋扈,斯文扫地的局面,民主制度居然还能发生作用,关键是社会上层有这样强固的信仰,相当一部分武人,其实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实行军事现代化的产物,他们也有这样的信仰。

阶级话语的背景,依然是进化论,只要有人能够成功地说服人们,有一种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先进的人们属于最穷苦的某一部分底层百姓,只有他们才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那么阶级话语就可以起到改变世界的巨大作用。

显然,在几千年贫富对立阴影不散,而且知识界具有传统的反智和民粹倾向的中国,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